標籤:

內向的人永遠都會內向嗎?

內向,但和好朋友們在一起比較健談,也放的開,可在外人面前,會很安靜,都是他們提問我回答,不會主動找話題聊,就算想聊也不知道聊什麼,而且心裡會緊張


關於內向性格是否可改變的問題,我的答案是,你可以改變其可以改變的,但你永遠也不可改變其不可改變的。你只是怕生罷了,只要掌握面對陌生人的方法,你就可與任何人健談。

看了下面的文章之後,希望你能對內向性格有更透徹的認識。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簡版)

原來,這才是我們性格內向的真正原因!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偶讀內向者兼心理學博士馬蒂·萊尼的內向書籍,才猛知一直不成功的根源竟是自己的內向性格。為儘快渡過人生的低谷,使我不得不研究內向性格。 ——內向分析師宗武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如所說凡事有利必有弊。同樣的,每一條大腦分析的信息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相應,人的大腦會用兩個不同部位分別分析其利其弊,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則反之。正是這一毫不起眼的差異,產生蝴蝶效應,使內向者外向者有諸多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顯然,後天行為、後天意識、外界環境(如習俗)以及經驗、教訓、教育、價值觀等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如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又如商人從來都是用突出優點及隱匿缺點的方式引導顧客「先利後弊」地分析商品的信息,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

在研究內向性格的過程中,長久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的大腦總是在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進而發現馬蒂博士著作《內向者優勢》提及的大腦中的兩個分析信息部位——「多巴胺路徑」「乙醯膽鹼路徑」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概括為「對利分析的路徑」「對弊分析的路徑」(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作解釋)。三年的潛心研究,讓我非常確信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的差異,是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也就是說,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相比其它內向性格理論,本文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不僅使內向一詞變得更簡單易懂,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透視內向性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內向者更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內向性格。

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受先入為主的影響,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忽視其弊;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而忽視其利。
因此,
對外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利於己;
對內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弊於己。蘇珊·凱恩從敏感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的專著《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講到,內向者的敏感,不僅使他們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對平常的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就是說,內向者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覺注意力。我們知道,人類通常會對危害保持警覺注意力,這麼說,內向者的敏感總是能讓他們看到任一事物的危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的敏感,其實就是內向者對危害的敏感,這是由他們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引起的。
我們知道,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但影響與改變畢竟是有限的,人們還是會先天本能地分析大部分信息——對新信息的分析更是如此。
於是,一生中,
外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於行動,在行動中逐利;——這是性格外向的小孩活潑好動的原因。
內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于思考,在思考中想出解決弊的良策。——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才是造成內向者善於思考的真正原因。
於是,生活中,
逐利的外向者更傾向於積極主動;
避弊的內向者更傾向於消極被動——外界無窮無盡的信息,內向者只能思考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只能採用避弊的方法。外向者的各種逐利行為(如追求名利),會被認為是富有進取精神的。內向者各種避弊的退縮行為,會被認為是不求上進的。
於是,沒事時,
外向者更願意去找樂子;
內向者更願意孤獨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如你所見,大多數內向者都很宅。
於是,
外向者更縱慾,因為他們想佔有或享用一切有利於己的信息,這使外向者會有更多更強烈的慾望。因此,他們更易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也更經不起誘惑。
內向者更克己,因為他們想遠離一切有弊於己的信息,這使內向者更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更喜歡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外向者更傾向於先行動後思考,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在分析到信息的「利」時便會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但永遠也不可忽視的弊隨後會迫使他們思考——這時他們極有可能會因沒有解決弊的能力而讓自己置身險境。因為外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短就會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認為是思維敏捷的。人們常以「聰明」兩字讚譽外向者思維敏捷。
內向者更傾向於先思考後行動,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必須在思考出解決信息中弊的良策之後才能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因為內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長才可以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誤認為思維遲鈍。不管怎樣,內向者必須用一段時間——通常比思考的時間長很多——來默默地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因此,內向者很易被貼上「呆」「笨」的標籤。
不容否認的是,先思考後行動的內向者很難有即興發揮的能力。正如蘇珊所說,作了大量演講之後,她依然需要經過「感覺自己在經歷一項深入的研究」的充分準備才能夠開始一場演講。

因為外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優勢而忽視自己的劣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利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弊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相信自己能行」的自信。
因為內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劣勢而忽視自己的優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弊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利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輕視自己能力」的自卑。

內向者極易害羞。害羞在百度百科中定義是: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敢表達自己,越是表達自己就感到越害怕。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內向者極易害羞的原因: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的內向者太在意自己的缺點了,他們總擔心缺點會在自己的言行中顯露出來。
內向者更善於反省。他們更會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以使自我更為完善。內向者如曾國藩、蔣介石都善於利用日記進行自我反省。
更善於反省的內向者也更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尤其會把自己做過的錯事牢記在心,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文章《乖孩子的劣跡》中就清晰地回憶了幾件令性格內向的他終身難忘的小時候做過的錯事。正是這種深刻的記憶讓他不會犯相同的錯誤。

外向者更易樂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黑暗無比中的一丁點星光而使生活金光燦爛。如外向的曹操時常在絕境中仰天大笑。
內向者更易悲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燦爛陽光中的一丁點陰影而使生活暗淡無光。如內向的林黛玉即使生活在榮華富貴的賈府也常以淚洗臉。
也就是說,
樂觀的外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好處想。因此他們能享受更多的快樂、興奮,這也使他們更易神采飛揚、精力充沛。但正是這種思維使一些外向者敢於做壞事,甚至做危險的事。
悲觀的內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壞處想。因此他們要經受更多的悲傷、沮喪,這也使他們更易精神萎靡、沒精打采。不過,這種思維讓他們害怕做壞事。
馬蒂·萊尼博士從精力角度研究的內向外向性格理論是相當膚淺的。她只要思考「為什麼內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不足?」「為什麼外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充沛」這兩個問題,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在情緒低落時精神萎靡——這時會感到精力不足,在情緒高昂時神采飛揚——這時會感到精力充沛。一個人的精力是隨著情緒變化而變化的,由此,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之所以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只是因為他們很易情緒低落而已,從精力的角度就是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而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就像從情緒的角度研究性別一樣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外向者更崇尚冒險,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導致自己輕視弊的危害。這也使外向者更易膽大、勇敢、無畏。
內向者更小心謹慎,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這也使內向者更易膽小、懦弱。很多時候,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分析信息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有截然相反的行為。如調查發現,當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內向者往往會踩下剎車,而外向者則會踩足油門。
創造「外向」「內向」術語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外向者的生命周期更短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少的自我保護方式;
內向者的生命周期更長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多的自我保護方式。

外向者更喜歡熱鬧,因為這裡有豐富的信息源,而任何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快感。
內向者更喜歡安靜,因為任何外界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不舒服甚至是不安的感覺。

一般而言,
外向者更傾向於快;
內向者更傾向於慢,當行動時,他們生怕出錯,在小心謹慎中,不得不犧牲速度。從生理上解釋是:外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多巴胺路徑」要比內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乙醯膽鹼路徑」短一些,也就使「多巴胺路徑」分析信息的時間少一些,外向者的速度隨之快一些。

外向者更追求認知的廣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重視對信息中的利的享受而輕視弊對自己的危害,這使他們認為信息認知得越多,享受也就越多。因此他們喜歡了解很多事物,對很多領域都抱有熱情,喜歡交很多朋友,積极參与各種活動,熱衷於各樣吃喝玩樂……
內向者更追求認知的深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只能安心地用無弊於己的信息,這使他們認為信息的每一個細節研究得越徹底,才越有可能找盡所有的弊並思考出相應除弊對策,從而越會成為一條無弊於己的信息。因此,內向者被認為適合做研究型人才,如科學家、發明家。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博而不專。如外向者李嘉誠的事業遍及各行各業,如港口貨運、酒店、保險、電力、電訊、地產、基建、零售、石油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內向者更可能會專而不博。很多著名的內向者都是因為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專註於他們的某一個興趣愛好而取得卓越成就,如愛因斯坦專註物理,比爾·蓋茨專註軟體,梵谷專註畫畫……內向者必須牢記曾國藩的一句話:凡事皆貴專。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因為這些事也能帶給他們享受,如大觀園裡的女孩會用「無事忙」來評價多情的賈寶玉。
內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珍惜在重要的事上,因為更會以研究的態度對待事物的內向者更會無視閑人閑話閑事。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不拘小節;
內向者更傾向於注重細節。注意,注重細節的內向者不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但完美主義者必定是個注重細節的人。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更會是豐富多彩且充滿樂趣的。
內向者的生活更會是單調無味的?如果你知道,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能越看越有味,就不會這樣想了。

外向者和內向者很大的一個區別是: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易接納新事物,這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更快地熟識新人,更快地學習新知識……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更難接納新事物。內向者更需要經過很長的適應期——用於找出新事物的所有弊並思考相應對策以及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才能接納新事物,這也是很多內向者用「慢熱」來形容自己的原因。因此對大部分內向者來說,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高智商的愛因斯坦在成功之前也要用漫長時間來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愛迪生則可以在開始某個發明之前,在短時間內積累完相關的知識,這也是他一生能有兩千多項發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內向者比外向者晚熟,這裡所謂的晚熟是指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晚通曉人情世故。有一些內向者甚至會感到自己的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一截。

外向者更喜新,因為新之利能帶給他們享受。如他們更喜歡購物——外向女性尤其喜歡買新衣服,也就是說他們更易成為月光族。
內向者更喜舊,面對舊,內向者會有一種很舒心的感覺,畢竟經過深度的研究,舊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喜舊的內向者喜歡呆在熟悉的地方,喜歡和熟悉的人交流,喜歡走熟悉的路,會去經常去的商店(超市)購物。。。。。。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卻不覺得悶。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圈更廣闊;
內向者的生活圈更狹隘。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開放;
內向者更傾向於保守。其實,內向者只是在世俗生活上較為保守,在思考問題的思維上,他們永遠都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和膽識。不少內向者為科學、思想的進步做了巨大貢獻,如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對新事物更易產生好感的外向者多是興趣廣泛的;
對新事物更難產生好感的內向者多是興趣狹窄的。

外向者更易分心,當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闖進他們的大腦,他們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內向者更能專註,弊就像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刀,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視而不見,聽而未聞,一心思考如何移除威脅他生命安全的刀。馬蒂·萊尼博士把內向者的這種專註稱為高度集中注意力。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
對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坦途,這條阻塞了,又有另外一條陽光大道。
對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畏途,腳下的路阻塞了,會因為沒有別的路可走而成了絕路——你不得不承認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絕望,但正因為沒有其它路可走,使內向者格外有毅力、有耐心在一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於是,
外向者更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內向者更會持之以恆。大學畢業六年仍然一事無成的性格內向的著名導演李安,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自己的導演夢想?原來,在那令他銳氣磨盡的六年,他並不是沒有做過其他工作,而是做過後發現:「我真的只會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內向的星爺周星馳在跑龍套的那六七年,肯定也曾有過類似的感慨。
於是,
外向者更善變;
內向者更專一。

我們已經知道大腦分析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利必有弊的,同樣,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
外向者更善言,這緣於,外向者更傾向於說有利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利於已的,這使他們幾乎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多越好,長久的多言,讓他們高談闊論,能言善辯。
內向者更拙言,這緣於,內向者更傾向於說無弊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弊於已的,這使他們喜歡把話悶在心裡不說出來——內向者肯定有不少欲言有止的經歷,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少越好,長久的少言,讓他們笨口拙舌,淵默寡言。但你可知道,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也是一位內向者,他為什麼能舌戰群儒呢?原來內向者能非常暢快地說無弊於己的話——即思考過的話或曾經思考過的話。當然,內向者也能夠與無弊於己的人——即內向者已十分明確不會傷害自己的人,如親近的人,熟人——毫無顧慮地說話。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在熟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陌生人面前卻會一字不發。

現實中,人們常以話的多少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程度,話多一點,就外向一點,話少一點,就內向一點。孰不知,人的語言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內外向性格是先天遺傳的。這種判定性格內外向的方法就如同以頭髮的長短來判定一個人的男女性別,就因為大多數女人的頭髮是長的,就把頭髮長的人全部歸類於女人,而且,頭髮長一點的,就女人一點,頭髮短一點,就男人一點。要知道內向性格不僅僅隻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膽量、專註、慾望等等。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判定一個人的內外向性格,要像判定一個人的性別一樣,不管這個人的外在如何,只憑生理性別來判定是男是女,我們也要只憑「生理性格」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內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人,外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人。可是,市面上所有關於性格的書籍(如樂嘉的《性格色彩》《色眼識人》、弗洛倫斯·妮蒂雅的《性格解析》)都是根據一個人的外在判定性格類型,它們很容易犯像把女漢子歸類於真男人的錯誤。

外向者更合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優點及美好一面的外向者,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及美好一面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好讓他們注目、讚許、羨慕、刮目相看。另外,為了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外向者也樂於往人群里鑽。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合群。
內向者更離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及不好一面的內向者,害怕別人注目於自己的缺點及不好的一面,為避開他人的眼光以及免遭他們的貶低、譏諷、鄙視、侮辱、恥笑,內向者會躲進孤獨。另外,人群也使追求認知深度的內向者不能專註思考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離群。如有一內向網友就說:他「不熱衷於社交只是單純的覺得此行為效率低且沒什麼營養罷了。」
於是,
外向者更富有表現力。他們喜歡做能吸引別人的目光的事。
內向者更羞於表現。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張揚、高調、炫耀。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欣賞的目光。
內向者更可能會內斂、低調、謙虛。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躲避外界批判的目光。

外向者更善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合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外向者更善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利後弊的思維順序會讓他們有更多更強烈慾望,知道自己力量有限的外向者,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慾望,這讓他們有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內向者更拙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離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內向者更拙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讓他們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內向者希望儘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為數不多的慾望,這讓他們無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因此,
外向者朋友更多;
內向者朋友更少。

在人際交往中,
外向者常常是熱情的、笑著臉的,給人很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趨利的表情、表現。
內向者常常是冷淡的、板著臉的,給人不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避弊的表情、表現。
因此,人們常認為,
外向者是受人歡迎的,
內向者是不受歡迎的。


在認真寫這篇文章之前,請允許我吐槽一下
「世界上的性格就只有兩種,外向和內向,NMD,幹嘛要一直歧視內向啊。這內向是吃你家飯了,還是穿你家衣了啊。」
吐槽完畢,正式開始講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一定從小就深受身邊人的關切的「毒害」。身邊的父母(說來還真的吃你家飯,穿你家衣了……),親戚無數,認識的不認識的,在你耳邊告訴你,你不能這麼內向,這麼內向出了社會要吃虧;你不能這麼內向,這麼內向怎麼能幹好事情呢;你這麼內向,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呢。Blablabla……

於是乎你就一次一次的開始相信,我這麼內向怎麼可以,我怎麼可以這麼內向,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然後貶低自己,然後你似乎看到的結果好像就如長輩們講的那樣,因為我內向所以做事情才那麼吃力。因為我內向所以自卑,因為自卑所以更加內向,循環往複。

事實上,因果關係弄反了。

事實上,內向分為兩種,必須要好好的區別開來,這樣才能好好的對待這件事情。

內向分為兩種意識形態,第一種是內在的內向,第二種是外在的內向。

如果你是內在的內向,大概你就「沒得救了」。(請注意,此處有引號)

所謂內在的內向,大概意思就是講,這麼人從內心中是喜歡獨處,喜歡一個人的空間,一個人幹事情會覺得自由自在,感覺很舒服。相信我,這種內在的內向是天生,無關以後你怎麼去改變,這種性格都會跟隨你一生。

其實說起來,這種意識上的內向,是一個超級超級好的性格。比起外向性格的人,這樣內向性格的人更好的和自己的心靈相連接,更好思考事情,也有更加周全的想法。歷史上很多傑出的領袖都是內向性格的人。

內在是內向性格的好處我就不說了,具體的可以參考「內向性格的力量」。

所以,說了那麼多,其實就只是講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是內在的內向性格,你應該為自己歡呼鼓掌了,因為這真的真的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性格。

第一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真心的接受,這樣的性格是沒有辦法改的,但是是真的真的很好的品格。

接著說第二種,也是一直被大家詬病的外在的內向性格。

外在的內向性格主要會表現在做事方法上,簡單的來講就是不敢面對大眾說話,人多的時候說話會臉紅等等等等,內向的小夥伴們應該是感觸深深的,具體事例不詳細敘述。

不過,要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外在的內向性格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是只要你願意就是能改變的。

其實要改的方式也很簡單,先說一個比較虛的方法:你可以想像一個不是內向的自己會怎麼辦,每次遇到尷尬情況的時候,就把這個不是內向性格的自己調用出來,告訴自己現在自己不是自己,而是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然後用TA的力量去做這件事情。其實說起來簡單,需要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這個方法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

還是說一點實在的吧,外在的內向性格要學習的是技巧。比如說話的技巧,比如團隊協作的技巧,但是萬般理論不如一練,對自己狠一點,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在行事方法上做一些自己以前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演講,比如兼職,比如搭訕……這種事情大概就是習慣就好,幾乎無需技巧。

面對千軍萬馬你就見招拆招,然後應對完這件事情,就回到自己獨處的世界中去,好好的享受一下。

請記住一點,這種內向一定是可以通過訓練改變的。而你還可以保存自己內向的本心。

其實內心的自卑大多來源於無所熱愛,或者不去追求熱愛。每當一個人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願意努力的事情,幾乎可以抵擋一切的壓力和阻礙。

所以,如果在為內向自卑感到壓抑,不如去找一點「做了會讓自己覺得和別人不同」的事情來做吧。這件事情,可能在有的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你做了就會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去學一門樂器,然後讓你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人不一樣。這樣會給自己的心中增加無數的自信。

少想,多做。

性格本無高低之分,願你能在人海中開懷,也守得住內心的一片寧靜。

最後,內向性格的人多敏感,在意別人的看法,有一句話在我頗為有用:讓別人笑笑,也笑笑別人。

祝好


我可以很堅定地給你答案:不會!
因為我曾經就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嚴重的時候和異性對視或是說一句話都非常困難。
內向只是相對於外向來說,對於外界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而已。
所以,只要找到使自己感到不適的敏感來源,針對性得做出計劃,鍛煉自己對其不再那麼敏感。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感覺也是可以鍛煉的。
我就是針對自己的不敢主動開口和人說話,歷時幾年逐步鍛煉成現在能和人交談自如,並且不再那麼緊張。現在新交的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我以前是非常內向的人!
所以,你也要相信自己!內向也是可以慢慢轉化為外向的!加油!!~


【內向的人不會永遠內向。】認真去改,同時找對方法,是會變得外向的。這個轉變並不容易,但是在某種方面來說卻又很容易(後面會解釋)。那些複雜的理論我其實也沒怎麼仔細看,所以我就以自己的例子來說,結合我看過的覺得在理的理論。
【首先請不要對內向帶有任何貶義和歧視。】
【 先說說一些理論方面的。內向的人分為兩種】:『第一大種』是天生喜歡獨處,不願意太過深入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這種人其實並不多,他們要做的不是學著怎樣變得外向,而是發現自己性格的優點,怎麼開心怎麼來。 而『第二大種』就是大多數內向的人,個人認為這之間還能再分a和b兩個小種,這兩個小種共同點是在很多人面前會緊張,不擅長人際交往,極力想融入卻往往事與願違。而不同點在於:a種人是從小到大一直都如此,是天生的(但是不同於第一大種,這是可以改變的);b種人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內向,而是介於很外向和很內向之間的,由於很多人認為只有內向和外向兩種人,所以給b種人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接下來說說上述的b種人】,我就是這種人,我知道這樣的人有多累。本質上的我既不外向,也不內向。但是很多家長都會有錯誤的觀點『只有外向和內向兩種人,外向的人才是好的』,他們給我們划了很明顯的界限,又給我們扣上了太過內向的帽子。小時候我們就接受了這個觀念,長期以來的結果就是 1.原本我們不畏懼的卻變得畏懼了 2.我們認為內向的人會吃虧,內向是貶義的,我們害怕別人說我們內向,極力想改變,卻適得其反,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厭惡自己(儘管後來的知識告訴我內向並非不好的,但我不得不承認,一種「我一定要變外向,我厭惡內向的自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物以類聚是有道理的,我一直以來的好朋友都是那種介於內外向之間的,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家長並沒有給他們灌輸那些觀念,因此她們順其自然地發展,並沒有太多顧慮。而我從小到大,一直想要改變,在腦海里已經有一個自己最想要的那種耀眼的樣子,而當達不到那個樣子的時候,就會開始陷入低迷,惡性循環。在意自己的別人的眼裡是否是外向的,在意每一個人的眼光,顧慮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畏懼,最後終於變成了大家眼中的孤僻、呆板木訥和真正的過於內向。
【然後開始說關於改變】,改變真的很不容易,至少我從小到大不停努力,太想太想改變,所以可能顧慮得越來越多,最終適得其反,變成了別人眼裡的孤僻。 但是這之中我不是沒有成功改變過的,而一段很長時間裡我所有人眼裡的外向。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有時候改變真的很簡單的原因。當你有一定的想法想要改變,然後告訴自己自信後,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時(當時的我是進入新班級),你告訴自己這是全新的開始。這個時候,如果你身邊有個跟你很合拍的人,你們一直在一起,而這個人很幽默健談,他主動找新同學聊天時,你自然地插幾句話,他會將氣氛炒熱,(像我就是遇熱則熱,遇冷則冷的人),跟他在一起的你是自在的,是放得開的,所以你只需要跟著他的步伐,就會很快地融入新環境,很快地跟周圍人熟悉起來,(前提是你有告訴自己要改變,那個和你在一起的朋友是你所喜歡的),當時的我就是這樣很輕鬆地融入了,和周圍人混熟後我也就沒什麼害怕的,越玩越嗨,越來越放得開。那個時候在所有人眼裡我是外向的。後來因為一些複雜的原因我又變回原樣,甚至顧慮更多。而後來到新環境我再也沒能遇到那樣和我要好又能帶動我的人。種種原因交加,我變得更加畏懼一切,死命想改,卻變得更嚴重,甚至自己完全不像自己。
當沒有那個帶動劑時,你很想改變,可是大多數內向的人是慢熱型的,交朋友也較為被動,你無法在還不熟的人面前表現出放得開的、有趣的你。從小到大的行為習慣也不是說改就改的,其實只要是看人看得多的,只需要看看你的眼神、氣場、與人對話的口氣,都能看出你究竟是什麼樣的,所以改變其實並不容易。需要從很多方面下手。(有空再寫一些自己經驗所得的方法好了~)


1. 你是不是那個內向的人?

從小到大,無論在哪一個圈子裡都會看到這樣幾個人,默默坐在角落,不太願意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過多地引起別人的關注。尤其是在進入職場後,更會發現,那些外向者也許能夠更快地晉陞到領導者的職位。

但是內向者就真的沒有出頭之日了嗎?美國作家珍妮弗·康維勒的《內向者溝通聖經》告訴我們,答案是「不」!

大量的事實表明,很多內向者都成為了出色的管理者和成功人士,如我們都知道的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馬丁·路德·金等,都是內向者的代表。

很多人其實對自己或者別人的性格沒有真正了解,沒有認清「外向」和「內向」的根本性格特徵。因此,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或者是知道自己是一個內向者,就一定要閱讀珍妮弗·康維勒的這本《內向者溝通聖經》,來幫助自己認識自己、管理自己的性格。

《內向者溝通聖經》中明確提出了內向型性格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獨處獲取能量、與其他人互動之後需要時間來「充電」、先想後說 、在心裡思考自己的想法、內斂含蓄、表情不易外露、只與限定的人分享自己的個人信息、喜歡書面交流多於口頭、注重深度。

因此,要想確定自己是否是內向的人,就可以進行自我檢驗。

2.利用4P法,管理自己的內向性格

如果經過自我檢驗發現自己是內向性格,那也無需擔心。因為內向者只要利用合適的方法,並且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努力,終有一天,可以綻放光彩。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為人處世中,都會讓自己變得遊刃有餘。

《內向者溝通聖經》一書,作者運用大量的實例和篇幅介紹了一種實用、有效的方法——4P管理法。

4P,分別是指準備(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動(Push)、練習(Practice)。

(1)準備。準備階段是整個4P方法的第一步。內向者通過充分地準備,就會對現有的情況更加有信心。尤其是面對那些需要面對公眾、和他人互動的事情時,如演講、主持會議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計劃準備地越充分,應對就會越自如。有時哪怕只是一點點準備,都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

(2)展示。展示階段主要是將自己充分的準備,展示給其他人。通過展示自己,可以讓上司、領導知道你的存在,對你更加了解,甚至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真實的印象。想像一下,在別人不了解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存在時,是否會和你合作,或者交給你重要的任務呢?只有關注當下,給人留下正面的印象,才能獲得持續的關注和信任。

(3)推動。推動階段,實際上對於內向者來說是最難的,因為這需要我們去做一些自己之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走不出舒適圈,多半是心理恐懼,害怕被人嘲笑或者無法引起他人的認同。因此,作者建議可以通過公共演講、跟客戶進行一場艱難的對話,來推動自己的不適。邁出第一步,就已經離成功很近。

(4)練習。練習階段是4P方法中的最後一個階段。持續不斷地練習,不僅能夠使我們熟練地掌握某項技能,還能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及時對方法進行修正。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壓力、職業受阻甚至成為職場的隱形人,只有經過持續的練習,才會將這些情況得到改善。

3.多留意自己的言行,解鎖成功之道

在工作中,作為內向者,要想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走向成功,就需要處處留意自己的言行,學會用適當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內向者溝通聖經》將工作中遇到的演講問題、上下級關係處理、項目管理以及人脈等問題,都用4P法進行了詳細地分析和分解。如果遇到此類的難題,按照書中的方法,相信會有很大的改善。

其中,運用4P法「告別公眾演講恐懼症」,最讓我感同身受。相信很多人也一樣,遇到人多的場合,需要自己發言,卻往往不知所措,半天說不出幾句話,讓自己變得很尷尬。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班級分小組做作業,要用PPT進行展示。每次自由組合時,我們寢室6人自覺組成一組,其它5人也很自覺地讓我做最後一個上台彙報的人。剛上大一時,因為之前沒有類似經歷,每次上台就是照著PPT一通念,然後帶著撲通撲通的心臟從講台上跑下來。

後來發現有幾個同學,每次站在台上,都是語速均勻、聲調也不時起伏,還有恰當的肢體語言配合,羨慕得要死,後來我就勵志要做一個這樣的人。之後,每次彙報前,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將要彙報的內容理解透徹,還在寢室同學面前提前講好幾遍。後來,我的演講能力真的有所提高,參加學院演講比賽還拿了獎。

今天讀到這本《內向者溝通聖經》,作者把這一部分講得深刻而透徹,讓我頓悟。

(1)做好準備。既包括材料的準備,還有心理準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告別「幻燈片卡拉OK」,相信這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試想,如果演講者照著PPT念,一定會讓你在三分鐘之內就困意難擋。因此,要自己提前排練,熟悉內容。

(2)在舞台上做出最好的表現。要與觀眾建立聯繫,建立聯繫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和聽眾之間有眼神的交流。另外,就是能夠使用一些肢體語言,但是肢體語言不宜過多,也不要過於浮誇,會分散挺重的注意力。

(3)不斷提升自己。主要就是通過一些手段,來幫助自己提高演講能力,如作者提到的加入演講協會,或者運用一些小的創意。

(4)就是不斷練習,抓住每一次練習的機會。

演講能力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站在台上鎮定自若、侃侃而談,相信整個人都是散發著光彩和魅力的。

經常聽到有人和我說,我太內向了,不太喜歡和人交流;我太內向了,有些工作我做不了;我太內向了,要不你來做這件事吧。其實當每一個說出這句「我太內向了……」時,都是在給自己懶惰找借口,找退路,甚至還會因此錯失了很多機會。

因此,要想走向成功,還是要做一個會溝通的內向者!


6666


人類阿總是企圖在一端保持不動,似乎我要麼就是內向要麼就是外向,要麼我就是主動,就是被動,要麼是給予型要麼是接受型,而,人更多時候可以在一個區間裡面活動的,一端是內向,一端是外向,有時候呢滑到這端有時候滑到另一端,有時候在中間玩。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從春到冬,慢慢的變動,從來沒有昨天的天氣跟今天完全一模一樣,如果是的話,那得有多枯燥啊。

況且你是樹懶寶寶嗎ㄟ(??? ),沒事挪一挪啊,挪一挪,總在一棵樹上掛著好無聊噠。從正極流向負極,才有power啊 (? ??_??)?


可以,只要你想去改變,並且行動,最後得到甜頭,你就會慢慢變得外向


如果你仔細觀察世間的人的話,你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那些常人覺得內向沉默寡言的人喝醉後成了話嘮,那些常人覺得樂觀開朗外向的人喝醉後會很沉默,這說明人們的性格跟基因無關,而是跟認知有關,常人認為內向的人在壓抑表現自己的慾望,常人覺得外向的人在壓抑自己想要安靜的慾望,所以其實沒有內向外向的性格


努力甩節操吧


推薦閱讀: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簡版) 》,這篇文章怎麼樣?
性格內向的人上課主動發言有多難。如何邁出第一步?
怎麼定義內向和外向?
女朋友覺得很多時候我並不是她喜歡的類型,有時候又覺得在一起挺好,我們該怎麼繼續?
內向,膽子小,做什麼事都想太多,害怕別人不開心的人該如何改變?

TAG: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