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相比於古典樂是否比較淺和俗?

所表達的感情是否不如古典樂豐富?創作難度以及藝術價值是否的確較低?


轉自百度radiohead吧

《當代音樂與大眾》福柯與布列茲的深入對話

當代音樂與大眾


福柯 :
人們常說這樣的話:當代音樂偏離了正軌,它的命運非常奇特,它複雜到如此的地步以致於不可接近,它的技巧使它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另一方面,音樂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與其他文化要素之間的多樣複雜的關係。這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是很明顯的。一方面,音樂對技術的進步非常敏感,它對技術的依賴性比其他藝術門類要大得多(也許電影是個例外)。另一方面,從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之後的音樂發展同繪畫的發展有很多密切相關之處。此外,音樂為自身提出的理論問題,它對自身的語言、結構、材料的反思方式,取決於一個在20世紀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形式」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塞尚((Cezanne)、立體主義者、勛伯格(Schoenberg)、俄國形式主義者或是布拉格學派那裡都是存在的。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問:既然音樂已經走得如此之遠,我們怎麼才能再度體驗和重新享有它?而應該問:這個音樂與我們所有的文化如此接近,如此一體化,我們怎麼會覺得與它如此疏異、與它有如此不可逾越的距離呢?

布列茲 :
是不是因為當代音樂的「流通」與交響音樂、室內樂、歌劇、巴羅克音樂的「流通」大不一樣?後者的「流通」是很專門化和局部化的,會使人懷疑是否真的有一種總體的文化。唱片摧垮了這些藩籬,但是我們要注意,唱片另一方面又增強了公眾和演奏者的專業化。古典或浪漫音樂意味著一個標準化的格式。巴羅克音樂不僅要求一個有限的群體,還要樂器與所演奏的音樂相配,要求演奏家掌握通過對古代的音樂作品和理論著作進行研究所獲得的專業知識。當代音樂要求掌握新的樂器技巧,新的記譜方法,對新的演奏形式的適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足以表明從音樂的這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領域有多麼困難:組織的困難,把自己置於不同的情境中的困難,更不用說適應為不同的演奏而設的場所的困難了。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傾向,出現了適應不同種類的音樂的或大或小的群體,在社會及其音樂和演奏家中建立了危險的封閉的流通。當代音樂無法逃避這種發展,它無法逃避一般音樂社會的缺陷:它有它的地盤、它的聚會、它的明星、它的趨炎附勢者、它的競爭對手、它的排他性;正如其他社會一樣,它有市場價值、報價、盈利計算。不同的音樂圈子也就像監獄體制一樣,絕大多數人在其中感到平安無事,但是他們卻對別人進行痛苦的折磨。

福柯 :
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樣的事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音樂是為社會的祭祀和儀式而設的:宗教音樂,室內樂;在19世紀,音樂與劇院之間的紐帶是歌劇(更不用提歌劇在德國和義大利的政治和文化意義了),這也是一個凝聚性的因素。

我認為,如果談起當代音樂的「文化隔絕」的話,在考察其他音樂的流通之後,我們馬上就會要修正前面的說法。

拿搖滾樂來說吧,我們馬上就有了完全相反的印象。搖滾音樂(比爵士樂從前的情形更厲害)不僅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種推動力:喜愛搖滾,喜愛這一類而不是那一類的搖滾,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社會作出反應的態度;這是一整套的趣味和態度。

搖滾樂緊張、強壯、生動、充滿「戲劇性」(搖滾總是把自己弄得多彩多姿,聽搖滾是一個事件,而且發生在舞台上),這種音樂本身是貧弱的,但是傾聽它的人卻能從中達到對自己的肯定;但是,在那種複雜的音樂面前,人們感到脆弱、遙遠、充滿了問題,好似被排斥在外。
我們無法談論當代文化與音樂的普遍的單一關係,而是應該更加寬容,對音樂的多重性採取一種多多少少是親善的態度。每一類音樂都有「權利」生存,這種權利可以視為價值的平等。每一類音樂的價值都取決於實踐並喜愛它的人的認可。

布列茲 :
這樣來談論音樂的多重性是不是具有一種折衷主義的色彩?能夠解決問題嗎?正相反,這是把問題掩蓋起來了——就像某些致力於激進自由社會的人所做的那樣。所有這些音樂都是好的,它們都很棒。啊!多元主義!它對缺乏理解的人來說真是太妙了。愛情,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落,但是都會愛他人。做自由主義者吧,對他人的趣味要寬容,他們反過來也會這樣對待你的。一切都是好的,沒有壞的東西;價值不再有了,但是每個人都會幸福。諸如此類的話語,儘管他們希望具有解放的作用,卻只會相反地增強自己的隔絕狀態,為自己的隔絕狀態感到寬慰,特別是當自己看到了別人的隔絕狀態之後。這種機制提醒我們不要迷失在這種膚淺的烏托邦中:有些音樂是為了賺錢和帶來商業利益而存在的;有些音樂則要花費錢,與贏利的觀念毫不相干。任何自由主義也抹殺不了這種界限。

福柯 :
我有這樣的印象,許多幫助人們接近音樂的工具到頭來削弱了我們與音樂的關係。這裡有一個大而複雜的機制在起作用。如果很難接觸到音樂,那倒能保護人們選擇音樂的能力,也帶來了傾聽音樂時的靈活性。但是如果更加頻繁地接觸音樂(電台、唱片、卡帶),對音樂越熟悉,習慣就凝固下來了;最經常出現的變成最能夠接受的,最後只有一種保留下來。這導致了某種「追蹤」,這是一種神經病症。

顯然,市場的法則很容易運用到這種簡單的機制之中。產品投放到大眾之中,大眾就傾聽。大眾發現自己在聽某一類東西,因為提供的就是這種東西,這又強化了某種趣味,劃定出一塊規定得很好的聽覺空間,制訂出越來越專門化的傾聽計劃。而音樂則必須滿足這種期待,等等。因此商業產品、評論、音樂會,所有這些增強公眾與音樂的關係的東西都使人感到,要接受一種新的音樂是越來越困難了。

當然,這一過程也並不是十分確定的。對音樂的不斷熟悉也會增強傾聽音樂的能力,從而導致對多樣性的選擇;但這有可能不會很普遍,只是少數的情形,如果我們不努力地將熟悉性疏異化的話。
毫無疑問,我並不贊成減少與音樂的關係,但是要知道,這種關係如果具有了一種日常生活的色彩,再加上經濟的法則凌駕其上,就能把傳統僵化。並不是說要更少地接觸音樂,而是要把它的頻繁出現從習慣和熟悉性中拉過來。

布列茲 :
聽眾對當代音樂真的缺乏注意和漠不關心嗎?這種經常出現的抱怨是不是出於懶惰和習慣於舒適地呆在熟知的領域?貝爾格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勛伯格的音樂很難理解?》,他描述的困難同我們現在碰到的幾乎一模一樣。難道情形一點都沒有改變嗎?也許,所有的創新都會挫傷對之不習慣的人的感覺。但是如今作品向大眾的傳播帶來了特定的困難。古典和浪漫派的音樂構成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的曲目資源,它們遵循一定的程式,人們對之的欣賞可以相對獨立於單獨的作品來進行。交響曲的樂章是根據其形式、特性和節奏形態來劃分的,它們彼此區別開來,絕大多數樂章之間有實際的停頓,或者是明顯的過渡。交響樂的語言建立在「分類的」和弦的基礎之上,它們都有很好的名字,你不用分析就知道這些和弦是什麼,發揮怎樣的功能。它們像訊號那樣富有功效和穩妥可靠;它們在這個作品中出現,又在那個作品中出現,每一次出現都帶著同樣的功能。逐漸地,這些令人感到寬慰的要素逐漸從「嚴肅」音樂中消失了。音樂的進化朝著不間斷的、越來越徹底的更新的道路上發展,既包括作品的形式,也包括作品的語言。音樂作品變成了獨一無二的事件,它並非完全不能讓人預料,但是卻不服從任何先決的、人們認可的指導體系;這當然帶來了人們理解上的障礙。它要求聽者熟悉作品的進程,為了達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它聽上很多遍。當人們對作品的進程熟悉的時候,對作品的理解、對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的感知就會開花結果。如今,初次的傾聽是越來越難帶來對作品的感覺和理解了。可能對作品會有自然而然的反應,通過語句的力量,美妙的音色,某些可以理解的暗示性的語句。但是深刻的理解只能通過反覆的傾聽來實現,通過再現音樂的進程,這種重複代替了以往那種普遍認同的範式。

這種以往的範式——語彙的和形式的——從所謂的嚴肅音樂中撤退出來,到某些大眾流行樣式中去避難,成為音樂消費的對象。在那裡,創作仍然是按照特定的樣式和人們所接受的形態來進行的。保守主義並不總在人們期待的地方出現:無可否認,某些保守的音樂形式和語言構成了所有商業化音樂的基礎,而狂熱接受這種音樂的一代人最不想要的也就是保守主義了。這是我們時代的悖論,抗議者的歌唱通過的是受到賄賂的語言,商業的成功使得抗議顯得空洞無物。

福柯 :
在這一點上,20世紀的音樂和繪畫還有另一個不同的演化方向。從塞尚以來,繪畫傾向於把自己創造的行為本身公之於眾:這種行為是可見的、惹人注目的、在作品中確定無疑地表露出來,無論是通過使用要素性的標記,或者是通過對自身運動的追蹤。正相反,當代音樂提供給聽眾的只是它結構的外表。

這樣,在聽這種音樂的時候,產生了既困難又迫切的問題。每一次傾聽都把自己表現為一個事件,聽者關注它,而且必須接受它。沒有任何暗示讓聽者作某種期待和確認。他聽著它發生。這是一種非常困難的傾聽模式,同重複聽古典音樂帶來的那種熟悉感是非常矛盾的。

今日音樂的文化隔絕狀態並不簡單是教育和傳播的缺乏引起的。光是抱怨音樂學院或唱片公司是 很容易的。情況比這嚴重得多。當代音樂發展到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處境,要歸咎於其作品。在此意義上,它是有意要這樣做的。這種音樂不想讓人們熟悉。它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優勢。我們能重複它,但是它不重複自己。在這個意義上說,人們不能把它當做一個物體來返回它。它永遠突兀在邊界線上。

布列茲 :
既然它渴望永不停歇的開拓和發現——新的情感領域,試驗新的材料——當代音樂註定了是一個堪察加半島(還記得波德萊爾和聖佩甫嗎?),供罕見的探險者滿足他們無畏的好奇心嗎?要知道,最謹嚴的聽眾是在往日的音樂商店中獲得他們專有的音樂文化的,而且是特定的往日。而最開放的聽眾——是不是因為他們最無知呢?——則對其他的表現方式有持續的興趣,特別是造型藝術。「陌生者」最能接受?一個危險的結合將表明現在的音樂將從「真正的」音樂文化中死去,為的是在更廣大和更含混的領域中得到一席之地,在那裡業餘愛好佔主導地位,審美變成消遣。別把這稱作「音樂」——只要你別把它稱為音樂,隨你怎麼去玩都行;那屬於不同的欣賞領域,同我們所說的對真正的音樂、大師的音樂的欣賞毫不相干。當我們這樣爭辯的時候,即使帶著天真的驕傲,也是在接近一個無可爭辯的真理。判斷和口味是門類劃分和預先設定的範式的囚徒。他們要我們相信,這裡區分的是高貴的情感表達與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危險的手藝之間的差別:思想對工具。這是一個傾聽的問題,它無法被調節了去適應不同的創造音樂的方法。我當然不會去宣揚一種普適的音樂,我認為那不過是一種超級市場的美學,這種蠱惑人心的宣傳不敢打出自己的旗號,把自己裝扮成具有良好的用心,來掩飾自己可憐的折衷和妥協。我很清楚——幸虧我有很多的經驗,而且都是非常直接的——超越了某種複雜性之後,感知就迷失了方向,陷入絕望的混亂,變得厭煩並進入停滯狀態。我的意思是說我可以保持批評性的反應,但是我的執著不是自動地從「當代性」本身產生出來的。某種對聽覺的調製已經在發生了,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因為它超越了歷史的限度。我們聽巴洛克音樂,不是與瓦格納和斯特勞斯音樂一個聽法。但是為了讓音樂文化能夠相互認同和吸收,需要去適應標準,適應成規,而創新也要視所處的歷史情境而與之相適應。文化在冒險中鑄造、維持和播撒自身,帶著兩副面孔:有時是殘暴、鬥爭和騷亂;有時是沉思、非暴力和沉默。這種文化的冒險不管呈現怎樣的形式——最吵鬧的並不總是最驚人的,但是最吵鬧的肯定無可救藥地是最膚淺的——忽略它是不行的,取消它則更為徒勞。我們甚至能聲稱,也許會有更令人難受的時代,創新和成規的合流更加困難,有些創新完全超越了人們所能容忍和「理性地」接受的程度;也許會有另外的時代,到時候又回復到更直接達成的秩序中去。所有這些現象的關係——個體與集體——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將它們嚴格地對應和分組是不可能的。我們會忍不住要說:先生們,打賭吧,相信「時間的態度」,請玩遊戲,盡情地玩吧!否則,那該是多麼地令人厭煩啊!


搖滾樂相比於古典樂是否比較淺和俗?

不一定淺,幾乎一定俗。

所表達的感情是否不如古典樂豐富?

比古典樂豐富。

創作難度以及藝術價值是否的確較低?

創作難度不一定較低。藝術價值妳炒起來了就高。


早上起來看到@Devymex Wang 和@聞檀眠 同學的爭論,覺得兩位首先抱著各自的標準爭論,其次對對方標準里的那套東西似乎並不了解,當然這屬於本人不成熟的猜測。
這兩套標準,在D同學的某條評論里說得很清楚了,那就是「發現分歧所在了,我所說的技術是創作技術,你所說的技術是演奏技術或電子技術。」
關於音樂雅俗的討論,本來就不等同於創作難度的對比,題主自己也沒有把這個搞明白。技術難度越高的音樂越雅,越低的越俗,這已經是幾百年前的東西了,幾百年後的今天音樂儼然已經變成了學術性的音樂VS應用性的音樂。當然,所謂的表達感情誰更豐富,我覺得就更沒有比較的價值了。

至於兩位同學的兩套截然不同的標準誰更合理,我個人更傾向於D同學,原因在於:

同樣的一條旋律,一段和聲,不管用什麼音色,混音混成什麼樣,所表達的音樂語言都是相同的(當然你也許會誕生出別的對「音樂語言」的定義)。過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音樂史在著墨上都更注重音樂語言的發展,而音色方面的則明顯少很多。你覺得一個人看一本精裝版的《小時代》更高深還是看一本都已經泛黃的《卡拉馬左夫兄弟》?皮克斯如今的動畫畫面比《亞威農的少女》看起來舒服太多了,然而你覺得哪個更具有創造力?以上兩個不嚴謹的比喻其實說明了人類這個物種更加看重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音樂語言顯然是更加內核的東西,我最害怕的就是因為音頻技術等其他相關技術的發展忽視了音樂語言的發展。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標準,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我沒有兩位抱著不同的標準跟別人爭論的興趣,所以有對以上觀點持反對意見的本人一概不回復喲~


「創作難度上,流行音樂搖滾音樂其實難。樂理這些東西古典音樂要學的,流行音樂一樣要學。」
》雖然的確都要學,但是各自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就像高中數學,我們文科生都沒學到「極限」那一部分的內容去。以流行音樂所展現的音樂內涵來看,需要的程度真的是遠遠不及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主要是基於十二平均律(再早之前是純律),但是流行搖滾音樂已經超出這個範圍了,阿拉伯的十七平均律,印度二十二平均律,包括按自己喜好分的微分音都有使用。」
》我不明白這個只是體現出「可用的音樂材料更多」的示例為何用來證明「難度更高」。要說古典音樂若從巴洛克開始算起到浪漫主義,所用的音階無非大小調體系,數目遠不及我朝的民族調式,可是………水平的高低跟什麼風格沒有必然聯繫,我可以做到只用1645四個流行音樂中大俗的和弦寫出來的東西比一大堆各種高疊各種離調和弦還要難。

如果這是一場辯論O(∩_∩)O哈哈~

1、D同學就不要再去追究音色孰多孰少的問題了,這個現代合成技術這麼發達,真的遠遠比管弦樂隊豐富太多了。

2、聞同學也不要再舉例告訴對方「音樂的複雜結構」了,你舉的例子從音樂語言上來講真的不及古典音樂一根手指頭,古典音樂不拿「配器」出來應戰(因為配器本來就是在音色方面的學究),單單是其作曲邏輯上的東西就不是流行音樂能戰勝的。古典音樂里將細碎的動機主題發展成龐大的樂章,這裡面值得反覆玩味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令人著迷啊!
你問D同學為什麼這麼重視轉調、和弦,甚至認為「電腦就可以生成」,那在下確實有點不能理解了。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D同學如此重視這個,因為轉調和對和弦的應用絕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簡單,如果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旋律,大家都可以寫出來,只是你用來呈現它的音色比我牛逼,那麼難度體現在哪裡呢?
轉調在斯波索賓和聲學上從34章到58章一直在講(雖然這不是個什麼好教材),轉調要考驗的是作曲者對調性布局的把握,轉調很容易轉得不好聽,轉得讓人不知道哪個才是主要的調性。
當然D同學並沒有真正轉到點子上。我覺得古典音樂真正難的地方還是在於主題的發展邏輯,在如何通順的情況下又有自己的創意,如何把握好發展邏輯與音域、和聲等多要素的平衡,這裡面的功夫太深了,確實非流行音樂所及。我知道電腦能夠生成各種轉調和和弦,Sibelius上各種方便的移調以及各種「隨機音高」、「逆行」……之類的作曲插件輕輕一點就可以做到,但是生成不出貝多芬。

另外提幾點我不太明白同意的地方:
「按照你的看法拉威爾的波萊羅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連音色都沒有多少變化,就是強度變化明顯,哦,還有一次轉調。」
》波萊羅難道不是一個音色變化豐富得可以作為配器教材的曲目嗎?

「而電腦生成音樂中也確實是古典樂和爵士樂風格佔了絕大部分。」
》古典音樂和爵士樂難道不多是錄音為主嗎?這句話有點不太明白。「電腦生成音樂」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指通過MIDI載入軟音源硬音源出來的聲兒,顯然以電子舞曲和各種配樂(除去錄音部分)為主。

「所有藝術中的技術是越到後期越難,但是選擇更多。就像20世紀初很多畫家已經不畫具象畫了,能夠說20世紀的畫家的技術比文藝時期的畫家技術差?

》否認,巴赫貝多芬的音樂結構複雜非後來很多人能及,其次就是比如對位法發展到20世紀無調性音樂時期反而還變簡單了。
所以要比較音樂結構的複雜就不要拿時間來當標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太多爭論的價值,當雙方發覺各自標準壓根兒就不同了之後,這個爭論就可以停止了,因為我說了,這個問題客觀地來說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跨越了幾百年的歷史,音樂甚至說整個人類世界和幾百年前相比早就「面目全非」,不同的東西太多了,共性太少。
提一個你們沒有提到的東西,聞同學說「這只是他們早期的作品,當時還沒有電腦的情況下製作的」,可你別忘了在他們之前的哪位作曲家是用電腦作曲的?莫扎特那個年代信息交流遠沒有今天發達,也沒有今天這麼多的音樂學院,也沒有今天如此豐富的理論體系。所能獲取的信息量與手段有限,卻能成為如此偉大的音樂家,這也很困難吧。看見了嗎?可以比較難度的東西太多了。


我是很同意@聞檀眠 的說法的:論表現力,現代音樂的表現能力要遠遠把古典音樂甩在後面,比如在單單「音色」這一方面,現代的電子音樂製作工具賦予了人類近乎無窮的音色可能,相比之下,古典音樂管弦樂團里那一幫子木製和銅製的樂器,真是顯得有點寒酸。其次,調性上的自由,現代音樂可以製造出幾乎任何頻率的音高,而古典樂的樂器不經過特殊調製一般只能演奏12平均律的樂曲。

畢竟時代在發展,這兩方面,現代音樂是站在古典樂的肩膀上的,同時還擁有了現代科技的支持,古典音樂輸的不冤

如果說古典樂作曲家們手裡是十八般兵器的話,現代音樂簡直是擁有一整個航母戰鬥群。

但是。。

古典音樂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天才和巨人們留下了無數豐碑。它已經發展得如此成熟,令人驚嘆。想像一下,管弦樂隊也就那麼幾十種樂器,但是經過了貝多芬、柏遼茲、舒曼、李斯特、瓦格納、馬勒等一代又一代配器大師的努力,現在一個古典管弦樂團的音色之多變表現力之豐富,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開頭用弦樂的低吟營造出宇宙洪荒初始的意象,瓦格納在羅恩格林序曲里用高音弦樂和木管的配合製造出令人目眩的仙境般的音色,這些都是天才的神來之筆,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時

與之相比,儘管現代音樂一下子擁有了足以完爆古典音樂的音色表達能力, 卻反而顯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運用手中這門強大的武器。古典音樂家們已經可以把十八般兵器耍的出神入化,而現代音樂就像一個19世紀的船長被推到航母上複雜的儀錶和操作系統面前,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連雷達都不知道怎麼用。幾十年來音樂和音色已經豐富得超乎想像,但是有誰敢說像瓦格納駕馭管弦樂團一樣駕馭現代音樂呢?

所以像在電影配樂中,當人們想要賦予音樂特定的含義,比如烘托某個情感、營造某種氣氛、作為人物或者情節動機時,大多最後還是傾向於使用管弦樂——因為在這熟悉的題材中,大家才感到如魚得水,運用自如。教父3結尾Michael回憶自己一生那個經典片段里,馬斯卡尼《鄉村騎士》間奏曲那溫暖的弦樂響起時,不知多少人熱淚盈眶。而面對現代音樂那複雜無比的音樂系統時,所有人都還是無知的孩子,還在摸索。

(不過我認為《黑客帝國》三部曲的配樂可作為現代電影配樂的成功範例,完美地將搖滾、金屬、電子、管弦樂等不同風格的音樂熔入電影中,恰到好處,毫無違和感,實在是高)

所以儘管現代音樂如此強大,可是有哪部現代音樂作品敢說自己的音樂成就超過貝九,布八,馬九,b小調彌撒、指環?現代音樂的調性選擇遠比古典音樂自由和豐富,但是有幾部現代音樂作品敢說自己的作曲技巧達到了巴赫的賦格、貝多芬的四重奏、瓦格納的歌劇的高度?

而且還有一點很重要:在這個商業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就算真的有音樂家擁有媲美古典音樂大師們的作曲技巧,他能像大師們一樣,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創作一部偉大的作品嗎?勃拉姆斯要是生在現代,膽敢花幾年寫一部德意志安魂曲,拖了幾十年寫一部第一交響曲,恐怕早就餓死了

所以我們看到流行音樂的簡單化、弱智化、包裝化,一首歌三四分鐘,不轉調,和弦簡單,結構簡單,歌詞淺顯易懂,不得不說,這樣的音樂,比起古典樂,確實是比較淺和俗的

但是不應忘記,古典音樂大師們留下的豐碑令人敬仰,現代音樂的潛力依然是不可否認的,作為一個古典樂迷,我也相信在將來,一定會出現可以和貝多芬勃拉姆斯平起平坐的音樂大師,一定會出現現代音樂中的平均律,英雄交響曲,幻想交響曲,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春之祭這些劃時代的傑作。。拭目以待

(最近在聽指環王的配樂。。霍華德·肖甚至把配樂單獨拿出來作了一首2個小時長的交響詩。我覺得這些配樂每一段單獨拿出來,光就水平上來說的話不見得比瓦格納的歌劇管弦樂選段差)

————————————————————————
ps:發現自己好像沒看清楚題目,題主問的是搖滾樂,我洋洋洒洒講的全是廣義範疇的現代音樂。。不過大家湊合著看吧

------------------------------------------------------------------------
ps:好吧,高中時體育老師曾經在數學課上教我們寫作文結尾一定要點題

「所表達的感情是否不如古典樂豐富?」

是。

我一直認為搖滾樂是屬於一種「發泄的藝術」,沒有貶低的意思。自己高中時就是狂熱的搖滾迷。不像流行音樂扭扭捏捏,一唱三嘆,搖滾樂裡面的情感是毫無保留的宣洩出來的,有啥唱啥,痛快,豪爽。因此主唱的嘶吼(涅槃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電吉他瘋狂的solo(金屬的the day that never comes),節奏感強烈多變的bass line和架子鼓伴奏,通常在人們心中被認為搖滾樂的標誌。很多人說評價搖滾樂隊的水平很大一部分要看現場,就是因為現場帶點即興的演唱其實是最具情感衝擊力的。愛就海枯石爛的愛,恨就撕心裂肺的恨,憤怒就是怒吼,就是電吉他的咆哮,這些很痛快,但是也決定了這類的搖滾樂喜歡停留在表層、簡單的情感,不容易有很深的深度。像hotel california, stairway to heaven這類作品真是很罕見

其次,搖滾樂的精神是「叛逆」,是獨立,是反潮流,所以一般不喜歡去唱一些高大全的東西,所以貝九歡樂頌,勃拉姆斯安魂曲,巴赫彌撒這類崇高向的主題在搖滾中很少見

古典樂中的情感包羅萬象,你不僅可以找到凡人的喜怒哀樂(馬勒的交響曲,各種各樣的義大利和法國歌劇),還有神話般的宏偉和激情(瓦格納的歌劇),對宗教崇高的虔誠(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對內心深層感情的探索(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站在一個極高的高度對眾生的憐憫(幾大安魂曲),還有巴赫這類幾乎超越凡人情感的存在。。。我認為,確實要比搖滾樂豐富不少


」創作難度以及藝術價值是否的確較低?「

創作難度的話,本回答開頭說過了。我傾向於認為古典音樂在曲式結構等方面要遠遠比搖滾樂複雜,但是搖滾樂的音色之豐富多變要超過古典樂,以至於現在很少會像古典樂大師一樣一個人寫出整首交響曲,而通常是歌手、製作人、錄音師、混音師等不同角色相互協作才能完成。

就像古代的建築師可以全權負責一座宮殿的設計和建造,而發展到現代,建築師不得不和土木工程師、結構工程師等人協作才行,因為一棟建築整體的複雜性超過了一個個體能掌握的地步(卡拉特拉瓦那種神人例外)


藝術價值的比較是個很敏感的話題,不好談論。我認為像estatic fear的 a sombre dance這種神一樣的專輯是有資格作為一個整體來跟古典音樂的那些大編製交響曲叫板的,但是涉及到更深的對比的話,恕我不是音樂學院出身,沒法提供太專業的討論。

畢竟在發展了200多年的古典樂面前,搖滾樂還很年輕


音樂只適合客觀比較(比如曲式結構、和聲特點、寫作技法等),不適合主觀評價(尤其是諸如A和B誰更xxx的)。即便一定要比較,必須限定明確的範圍(某兩首作品,或者某幾位藝術家),否則都是無意義的口水仗,浪費時間和感情。

更何況,古典樂(大部分是嚴肅音樂)和搖滾樂(大部分通俗音樂)從音樂形態、價值、到受眾,差別巨大,完全沒法比——你說正餐和快餐,咋比?開水白菜技藝精湛吧?大巧不工吧?麥當勞的食材物流網路精湛不?品質控制體系精湛不?佛跳牆好不好?頓頓吃你受得了么?還不如頓頓吃速食麵呢。星巴克廉價吧?速食吧?祖師爺義大利人看不上吧?可人家的全球道德採購,又是什麼情懷?

所以,這根本就是兩種東西嘛,雖然都能吃,但你比不出來誰更豐富,誰更有價值,甚至都比不出來誰更好吃。

古典樂和搖滾樂也是如此,它們其實不是一種東西。雖然都能聽,但是它們分別是給不同的群體,在不同場合、懷著不同目的去聽的。200年前沒有唱片、沒有話筒與音響,想聽交響樂得自己養樂隊。什麼人能聽到古典音樂?皇室、貴族、神職人員,社會的top 5%,而剩下的廣大老百姓是沒什麼機會聽音樂的,沒錢,更沒那閑心,平時哼兩句通俗小曲打法時間,等過年趕集時候聽聽遊走賣唱的飽飽耳福。200年來,社會、科技、傳媒的發展帶動了音樂的發展,出現了流行音樂,那些95%的老百姓不用盼著趕集了,電視廣播里天天都有賣藝的,想聽哪個聽哪個。至於那top 5%,他們當然會聽流行音樂,但他們一定會保留欣賞古典音樂的消費習慣。就像@葛巾 老師對奢侈品的論斷一樣,你覺得是溢價,但有人能體會出品質。當然,他們可能是欣賞,可能是消費,還可能僅僅是習慣,但top5%的人,離古典音樂一定不會遠。

搖滾樂(流行樂)並沒有毀掉古典音樂,它們只是給那些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欣賞消費古典音樂的大眾群體,一個更簡單實惠的音樂產品而已。


簡直是無理取鬧的比較

我學了十幾年鋼琴,從沒鋼琴高的時候開始聽古典樂,還寫過很多發自內心的崇拜古典樂的文章,到初中才開始接觸搖滾重金屬電子爵士這些東西,當然我老師很反對他覺得不利於我專註古典,我當時也覺得搖滾這類東西低俗無聊純粹為了獲獎或是生存。

到了高中我把所有的古典全部放起來了,我對單調的管弦和打擊樂器失去了興趣,我做作業的時候必須聽搖滾否則我覺得沒有力量在支撐我做我討厭的事情,搖滾會讓你產生信仰和希望,比黨還要厲害。

把搖滾和古典放在一起比較肯定是腦子壞掉了,只能說在不同的時期你的感覺和你的需求會幫你做出選擇,沒有優劣粗俗高雅之分。

音樂是一個入口,也是一個出口,你應該走進去感受而不是比較,比著比著你就到出口了。 ~(≧▽≦)/~


這問題都夠寫一篇碩士論文的了。有一種民間科學愛好者討論量子理論的既視感。


只是搖滾樂的話當然和古典音樂沒有可比性,搖滾基本來說就是布魯斯的變體,大部分在結構調式上就那麼回事。但如果上面回答問題的各位有了解「金屬」,應該就不會古典音樂上找到這麼大的優越感了。按時間舉幾個栗子,Black Sabbath的同名歌曲《Black Sabbath》的Riff有興趣可以搜來聽聽(solo忽略吧標準的布魯斯走向)、Deep Purple的歌曲里的鍵盤(不要提《Smoke On The Water》)、Yes/the Who最早的前衛、Eddie Van Helen在《Eruption》里把人嚇尿的點弦(當時的人)、Ozzy Osbourne首張專輯裡Randy Rhoads的吉他表現、當然還有81年Yngwie Malmsteen的橫空出世《Rising Force》對所有吉他手的衝擊(從那之後金屬盒古典就再也分不開了美名其曰古典新金屬neo-classic metal)。

私以為從Yngwie Malmsteen之後現代的重金屬就大大的進化了,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吉他手們終於知道彈快的時候應該彈些什麼了(之前再快也不過是布魯斯音階翻過來轉過去),在編Solo的時候明顯的開始向古典音樂的樂句開始靠攏。再舉個栗子 ,Megadeth(最喜歡的3個樂隊之一)可以載入史冊的專輯《Rust In Peace》中有一首歌叫做《Lucretia》有興趣可以可以搜來聽聽,其中Marty Friedman的solo的變調放到教科書里毫不為過。另外就是剛才說到的以前的搖滾/金屬吉他手碰到Solo就是各種布魯斯音階翻過來轉過去,但是第三次衝擊(古典新金屬,前兩次是Jimi Hendrix和Eddie Van Helen)之後吉他手在Solo中開始加入各種非主流音階(最常見的就是小調音階幾乎是古典新技術的標誌,Dorian/Lydian/Diminish等等等等還有個中奇葩的民族音樂音階)和琶音(掃撥這項技術也是現代吉他手的標誌了),連音也不局限在3連音(六七十年代的吉他手們彈個三連音就很贊了Jimmy Page/David Gilmore什麼的)開始四連六連甚至彆扭的五連七連,樂句也越來越TMD長。所以從80年代末開始,很多流派的重金屬已經是披著電聲樂器外衣的古典音樂了(只論吉他部分因為吉他是金屬里表現旋律的部分)。不信你可以拿電吉他演奏某幾本初級鋼琴教材喚作《車爾尼2XX》不要這麼沒有違和感。以上只是從吉他的角度講,其他樂器沒有把玩過沒有發言權,編曲和歌曲結構什麼的太虛說不清惹口水不過建議找一些來聽聽自有論斷。

下面說創作難度的問題,古典音樂這個範圍太大了,交響樂是古典音樂各種二重奏三重奏也是古典音樂歌劇也可以硬說是古典音樂創作的過程和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姑且把古典音樂當成一個大多數人認為的「哦就是那個東西我知道我知道」的概念,不知道1.題主有沒有聽過一首爛大街的歌叫做《Bohemian Rhapsody》AKA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爛大街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首天外飛仙式的歌從聽到第一句開始你就不會考慮歌曲的難度係數是否爆表結構是否複雜演技是否高超你只會想「卧槽這玩意兒哪來的」,這首歌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有一天在坐在鋼琴前瞎逼彈了彈,大概10幾分鐘吧,感覺「誒我剛才彈得不錯啊」於是就記下來了,這就是波西米亞狂想曲(當然錄這首歌時花了很大功夫)。2.我們小學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月光》講的是貝多芬為一個盲女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當然這個故事是扯淡的《月光》是貝多芬寫給他情婦朱XXX夫人的。絕大多數古典音樂都可以被理性的推測為是作曲者殫精竭慮掉了好多頭髮寫出來的比如剛才提到的各種奏鳴曲其創作工程大概類似寫程序:先聲明一個動機→調用之→改個參數再調用之→進入中斷→中斷結束返回PC換個參數在調用之等等。而且曾經的古典音樂作曲巨頭們好像沒有在遺言中提及他們在創作時有沒有覺得「卧槽太難了」。3.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聽過一張專輯叫做《Dark Side Of The Moon》來自Pink Floyd(最喜歡的3個樂隊之一),這張專輯大約花了9個月時間製作,其中有9首歌,其中算的上是歌的有8首,對於這張專輯的評價請出門左轉問豆瓣答案絕對比上面的任意一個回答矯情百倍。以上3點想表達的觀點就是:1.一首驚為天人的搖滾/流行歌曲未必很難創作;2.好的古典音樂大都很難創作;3.好的搖滾樂也可以很難創作。Ps一點:說到創作難度我想順帶提一下演奏難度,交響樂和各種金屬就不比了單說樂器的SOLO。各大視頻網站上可以輕易搜到一部視頻是Jascha Heifetz演奏的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另外再找一個Jeff Loomis(最喜歡的吉他手第2名)的視頻(翻彈Jason Becker的《Perpetual Burn》或者他自己的《Miles Of Machine》比較淺顯易懂)來看看。都能把我嚇尿且尿點持平。

再談表達的感情,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甩出4個字「見仁見智」因為感情本來就是主觀而不理性的,但是為了凸顯姿勢水平我決定再舉幾個栗子,那就是把上面提到的歌曲都拿出來聽聽,品味一下尿點。如果不夠建議找一些Dream Theater(最喜歡的3個樂隊之一)吉他手John Petrucci(最喜歡的吉他手)的Solo來聽聽,編曲嚴絲合縫技術殘暴無良感情鋪天蓋地的典範。
為了強化自己的尿點並進一步凸顯姿勢水平再說一個點:爵士。當然爵士顯然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搖滾,但是要知道有一個搖滾的流派叫做Fusion,俗稱融合爵士。Fusion最早叫做Jazz-Rock,字面意思淺顯但是實質內容很難下定義,我的理解為:用爵士的理念去玩別的東西。然後再說爵士,爵士的創作和演奏難度是很玄的,有人一摸鋼琴就能Swing有人狂練半輩子也食之無味;古典音樂不一樣,一個人喪心病狂的練鋼琴幾十年,再怎麼著表情扭曲神態弱智也是個不錯的鋼琴家了。類似的情況就像Jason Terry和李寶榮詹姆斯,一般情況下Jet會被李寶榮扣翻但有時候也可以把姆斯射爆。Fusion同理。

最後關於藝術價值,由於本人低俗如狗就不玷污這個高貴的話題了。

總結:1.一大部分的金屬樂可以約等於古典音樂
2.創作難度:高低與音樂形式表現手法無關,與作者靈感誠意有關
3.表達感情:大約同上
4.藝術價值:汪汪汪


有好多很專業的解釋。區區不才,用個人的經驗模糊的評價一下這個問題。

就不說音樂理論以及兩種音樂牽扯到的哲學、社會學或美學的問題。

在現代音樂里,流行、嬉皮(hip-pop)、說唱、搖滾、藍調、爵士、RB等是比較主流的形式。對單個人來講,把時間拉長到一輩子來看,ta自己必定能排出一個高下之分。流行樂永遠是最低的一層,因為它最簡單。說它簡單是指對感情的描述,而非技術。我們聽音樂絕大部分享受的是音樂與自身情感上的共鳴,一首愛情歌曲能勾起我們對自己經歷過的愛情的回憶。越簡單的行事,所能勾起的回憶里包含的情感就越少、越膚淺。

搖滾的獨特地方在於對於憤怒和迷茫的描寫。除開個別子類別(黑死、激流、噪音等)搖滾的主題除了愛情外,大部分集中在「對現實的迷茫」「對死亡的恐懼」「對不公平現象的憤怒」以及「對權威的叛逆」上。這樣的主題非常鮮明、對那些到了一定年齡的人很有共鳴(當然也要看從什麼時候接觸搖滾,國內四五十歲的人普遍無法接受搖滾,而西歐這個年齡段的人有很多事從小伴隨著搖滾的興衰長大的)。

搖滾另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很有雄性力量。你在聽唐朝樂隊改變的《國際歌》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an》時那種激昂;平克弗洛伊德的《The Wall》時對權威的反感、憤怒;堪薩斯樂隊的《Carryon my wayward son》時對磨難的不屈,等等等等。

古典卻想法。古典音樂在創作的時候,作曲家追求的是把自己的某個情感毫無巨細的用或反覆或簡單的作曲手法、多樣或單一的樂器,盡量完美的重現,甚至是升華。除了要求聽眾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外,更強迫我們感受作曲家所感受的、看到他們看到的。

古典音樂對聽眾的要求十分苛刻。不僅不允許你毫無準備的來聽,更不允許你有一點點自己私人的感覺。如果你聽了貝多芬的《命運》後,你說你聽到的貝多芬打DOTA碰上小學生不單就送、地震牛不買跳刀、冰女不開BKB放大後感嘆「買了個表的,這就是哥的命啊!」,你肯定會被人嘲笑,雖然這兩種感覺在瞬間是非常相像的。

總之,古典音樂除了聽眾有豐富的生活閱歷,還需要有紮實的音樂素養和與作曲家靈魂的契合;而搖滾樂只需要你是個靈魂銳利的人。


你可以說古典樂更宏觀,至少標準更宏觀。搖滾樂更細節更具體,至少行業的標準更細節更具體。

這個問題的確不可比也不必比。問題有點想入非非的意思。因為兩者的標準就不同。那些音色那些混音技術根本不需要拿出來提。你要知道這些技術假如再豐滿,再完善你拿去古典樂的世界,對他們是沒有用的。是一種對古典樂無用的技術,也是流行音樂的陽謀。這些特色古典音樂也不會在乎。

不明白為甚麼會有類似的比較。技術會被淘汰,但音樂本身不會。


音樂比搖滾音樂創作難是一個普遍的誤解。

產生這種誤解一般基於兩個原因:
1、拿複雜的古典樂比簡單的搖滾樂。比如你拿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變奏曲比The Ramones的Blitzkrieg Bop。當然會得出《哥德堡變奏曲》更難創作,但是別忘記了The Ramones寫這首歌就是為了追求簡單。如果我那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和dead can dance的《Aion 》比。我們不談哪個作品經典,就說難度,光音色混合的複雜程度就要比《獻給愛麗絲》難。

2、不了解現代音樂的工作形式。古典樂時期,一個音樂創作者需要考慮的事情遠沒有現在創作者複雜,而現代創作者考慮的事情非常多,很少有人一個人能夠完成,所以音樂創作往往是多人完成。正確的比較法是拿總工作難度比較。

樂理這些東西古典音樂要學的,搖滾樂創作者一樣要學。古典音樂主要是基於十二平均律(再早之前是純律),但是流行搖滾音樂已經超出這個範圍了。而且搖滾樂的特點是融合,參雜了很多元素。比如說The Beatles想要用融入印度元素,那麼他們要考慮到印度音樂是二十二平均律,怎麼才能將sitar融入音樂中。Dead Can Dance想要運用阿拉伯元素,那麼他們需要考慮阿拉伯音樂是十七平均律。還有些創作者會使用微分音創作
再說音色,現在一年所新製作的音色,遠超過古典時期所有樂器音色的總和。
給大家看看現在一個主流的軟音源製作商native-instruments的網站
Native Instruments
看看下面有多少音色可以選擇。而且這些音色都是可以調節,一個好的創作者是要會。現代搖滾樂中一個pad的音色就可能是好幾種pad音色混合調製而成。
古典音樂時期創作者還不用考慮混音,錄音等等工作。這樣複雜的音樂工程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所以現代音樂創作各種工作就分化了,有專門編曲的,有專門縮混的,有專門錄音的……沒有以前那麼「全能」的創作者,而是集合眾人智慧的藝術結晶。

如果光從難度上比較,搖滾樂創作在最難的一部分要比古典樂難度高。當然難度不代表藝術水準高,而且搖滾樂也不都追求難度。

————————————————吐槽的分割線————————————
我說某些人能不能客氣點,完全沒有接觸過現代音樂製作,就說別人顛倒黑白,有不同看法可以一起探討。


我對所謂顛倒黑白的回答。


1、我不說搖滾樂了,光說流行樂,其中的pad的音色一個要由5-6種音色混合,而且一首流行音樂歌曲裡面起碼要用的3-4種pad音色,也就是說光pad就起碼有20-30種變化,而且pad還不是現代音樂裡面最重要的音色部分。現代音樂里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在一首歌裡面起碼要用上10種以上,搖滾樂的配器更加複雜,請不要光把眼睛盯在只用三個和弦打天下的朋克音樂人身上。我還不說那些加入了整個古典音樂配器的搖滾樂了。

這是一個很商業的流行音樂歌手的專輯,指揮是佐渡裕,樂隊是柏林愛樂。
My Story Classical-濱崎步專輯
這還只是普通的流行音樂的專輯,更複雜的我就不舉了。

2、混音不就是remix那麼簡單。而是整體的音樂效果的體現,比如phil spector的的製作,是怎麼使Mono聲道通過疊加的方式使得厚重感,從而製作romance的感覺,音樂學中專門把這種製作方法稱作Wall Of Sound,怎麼就不算是創作的一部分了?那麼現代音樂學中的sampled也不算創作了?那麼hiphop裡面有什麼是創作的?

現代音樂已經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不僅僅是寫譜配器那麼簡單,從20世紀初剪貼使用聲音也是創作的手段之一,製作早就算創作的一部分。
———————————————————李海鷹的分割線————————————
李海鷹的話不要說了,在世界流行搖滾音樂史上排不上號的人。而且老一代的中國流行音樂人本來技術水平就不紮實。


————————————————旅行者1號的分割線——————————————


旅行者一號不光有古典樂器,還有搖滾樂Chuck Berry的Johnny B. Goode。旅行者1號是1977年發射的,而Johnny B. Goode是1959年創作的。搖滾樂才誕生沒有超過30年就有曲子和百年歷史的古典樂同樣發射到太空了。


卧槽,搖滾樂和古典樂什麼時候成了對立關係了?難道不是跪拜祖師爺同時不把祖師爺真當回事(就像美國愛爾蘭裔的天主教徒一樣)嗎?這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坐標系中的東西,怎麼比啊?

至於俗和淺這麼無趣且模糊的貶義詞,是哪個缺心眼的用的?

非要較勁,古典樂和現代流行音樂這是音樂的誕生時間概念上的時間坐標,可以當作X軸,而Y軸,可以是是創作模式(旋律和節奏的側重),也可以是美學價值的深淺,這二者構成的一個坐標系才有比較的意義。

而且二者的融合從現代流行音樂和搖滾樂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甚至比搖滾樂在音樂上的變革更大更輕旋律重節奏的現代音樂形式:電子樂和Hip Hop,本身在複雜性上和古典音樂就有另一種回歸,非要把現代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對立簡直無聊透頂。

那些不明白現代音樂的古典化回歸的人,我推薦你們聽一下Daft Punk做的Tron Legacy電影OST好了。另外那些歧視現代流行音樂的老古董,你們是不是沒學過美學啊?誰告訴你們複雜比簡單更美的?誰告訴你現代樂器完全賣音色的?你們是不是沒聽過Post Rock不知道Mogwai啊?

很多年輕人對古典音樂的深度沒有敏銳度,這當然是淺薄的體現,但那些老古董型的古典樂迷,對現代流行音樂也就停留在Beatles甚至更糟的華語流行歌的認知層面,根本對現代主流流行音樂發展到什麼程度一無所知就大言不慚,這同樣是一種無知和淺薄。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否定和抹殺,這是原則問題。任何藝術價值討論,也就是美學的討論,都要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不了解就大肆攻擊,這算什麼啊?

最後再說一聲,美學不是只有一種標準,自然秩序之美與混亂無序之美都是美。


所表達的感情是否不如古典樂豐富?
答: 不是 ,感情的豐富程度是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作品
根據世界複雜的程度 ,乃至音樂主題涉及的範圍來看 現代音樂更豐富
古典音樂在市場失效恰是因為它的感情不夠豐富
貝多芬寫不出來對原子彈的恐懼
但是 古典音樂表達的情緒的深度是強於現代音樂的 這是真的 !

創作難度以及藝術價值是否的確較低?
答:這是根據音樂家本人的水準來決定的
綜合而言
只說創造 ,古典音樂更難 因為他對技術和音樂訓練的要求都會更高 非常高 !但問題是 古典音樂家很少創造 作曲在古典音樂裡面是一個很小的範疇 但是你沒有聽過非創造的搖滾樂 譬如一個一輩子只演奏GnR 的copy樂隊在搖滾業內是不存在的

藝術價值的高低
答:福柯那段對話指出了音樂的終極價值是祭祀
關於祭祀我可以同意尼採的酒神理論
誰更High 誰牛B
其實領先於(任何)當代的音樂 ,跟音符關係不是很大,你唱什麼都行
就像蒙古族最牛的是馬頭琴 藏族最牛的是寺廟裡面的喇叭 瑤族最牛的只是竹子劈里啪啦
看就看你是不是站在祭台上,能High到啥程度 ? 這才是音樂真正要乾的事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搖滾樂,就像古代需要古典音樂一樣
最終 塵歸塵 土歸土 談不上什麼價值 一切都會過去 就像一切都會過來一樣


我覺得出現這種對比的疑問只說明一種多樣化
要回答這個問題
樓主自己去聽音樂就是了
好好去聽


題目好大,太容易吸引火力了。你看「有人非要顛倒黑白是非」這樣的語句都被用上了。同學們別啊,音樂一家親啊,有界限,但也不一定非要是明顯的界限嘛,更不能彼此互毆啊?至於問題本身嘛,我什麼也不說啊,我就貼一Muse的鏈接Exogenesis: Symphony Part 1 (Overture) 歌曲
Exogenesis: Symphony Part 2 (Cross-Pollination) 歌曲
Exogenesis: Symphony Part 3 (Redemption) 歌曲


說中國流行樂的技術,王菲的錄音團隊可以作為代表不?論中國流行樂的頂尖創意,許鏡清的西遊記主題曲可以代表不? 平生對大量的文字有莫名的抵觸,奧屠弗雷希歐的文字較為吸引我這樣的文字密集恐懼者。


我不知道因為譯名引起的歧義到底有多大。Classical Music雖然譯做古典音樂,但它不是古代才有的好嗎?現在一樣有人在做Classical Music。Yngwie Malmsteen的電吉他協奏曲個人感覺就是Classical Music了,好吧,儘管用Classical Music的角度來衡量這個作品真的不怎麼樣。。。
另外,有人說到合成器音色什麼的,這些技術手段一樣可以用在Classical Music的創造裡面,不明白怎麼就成了流行音樂的優勢了。你說採樣?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里已經用過了好嗎?
說到混音,明顯是欺負古代沒有錄音技術沒有唱片工業的節奏啊,其實錄一張交響樂的唱片無論在收錄混音合成各樣,技術上要求比普通流行音樂一點不低反而更高得多好嗎?
就像說電影和戲劇誰更高級一樣,其實兩種形式真沒有必要比較。


藝術價值不好比,總之古典音樂大多創作於幾百年之前,經歷歲月洗滌流傳下來的。每一位著名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幾乎都被儘可能多的挖掘,唯恐遺漏。這些古典作品都常被作為各國國歌、儀式典禮配樂,還有流行樂的主題,甚至是那飛向外太空的探測器所播放的人類藝術代表(旅行者1號、2號);而流行/搖滾音樂,過10年還有人傳唱的已經是少數,過30年還有不斷演出的就更加難得了。

聲明:上面文字不是評價藝術價值高低,只陳述事實。下面單從創作難度上說說吧。

創作管弦樂作品要有深厚的功底,不僅要學習樂理,和聲,賦格,對位法等等一系列艱深的課程,還要學習和掌握多達幾十種樂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搭配技巧。一般人要達到要達到合格的水平,沒有至少十年的訓練和積累是相當困難的。

創作過程也非常不容易,一部作品寫十年,甚至一輩子也沒能完成的屢見不鮮。由於試演成本很高,作曲家不可能請一個樂團到家裡來,全都靠自己深厚的功底來想像最終效果。要知道貝多芬全聾了以後仍能創作第九交響曲,可見他的水平之高。

說實話,像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一樣水準的作品已經再也不可能產生了。一方面現代作曲家都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聽眾也不會有閑暇來探索藏在藝術品之中的美感了。

經典成為永恆,很遺憾,也很美好。

===========更新============

有朋友談到關於流行/搖滾樂的創作問題,我就再來扯一扯。

1. 比較一年創作的音色總和不覺得太無聊了?你站在馬路邊上聽噪音,一年的音色總和更多,這有什麼意義呢?題主是在比較作品,咱們回答之前得先把問題看清。

2. 比較作品的音色,交響樂中使用10種樂器不算多吧,平均每種樂器兩種音色,而一部作品中使用的音色搭配往往幾十、上百種,搖滾樂里的樂器超過5件就很罕見了,且音色搭配趨於固定,大多數就是普通合奏而已。再次提醒,請勿以偏概全,找極端的例子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3. 音色不是音樂的全部,你避重就輕的忽略了古典音樂最重要的部分,旋律與調性(包括後期的無調性)。很少見到流行搖滾中多次轉調的,復調則更是鳳毛麟角;無調性,恕我孤陋寡聞,還真沒聽到過無調性的流行音樂。

4. 錄音不屬於創作,剪輯和混音也不算,那是製作。創作、製作、和演奏是三個階段的過程。我想題主所指的應該是作曲家的創作過程。此外,題主說的是搖滾,愚見以為搖滾對於製作的要求一般是低於電子樂之類的流行樂的,搖滾更講求現場,live的感覺,而不是錄音棚里的各種混音。

5. 正如你所說,現代音樂是「集合眾人智慧的藝術結晶」,並且你一直在強調多樣和創新的「音色」是流行音樂的重點,那麼把物理學家、電子工程師和程序員從流行音樂的創作過程中排除是不合適的。但是你非要拿這和古典音樂比,不就是拿貝多芬和程序員比么?就像之前一位知友所說:「活生生把大師打成屌絲」。另請注意,你這種比法根本就不是在比較音樂本身。

6. 要比較創作難度有很多方法,比如看譜子,比結構,比配器。還有很多可以參考,比如演奏時長,創作周期,等等。很多事情都不能靠想像來臆斷,多問問,多聽聽。我不知道有哪個流行、搖滾作曲家敢站出來說他的音樂比馬九還複雜,他的創作技巧比貝多芬還牛逼,有嗎?請列舉一二。

這個問題已經變成古典粉和流行粉的戰場,開始感覺沒意思了。不過非拿程序員和電子工程師去和音樂家比,這種比法也是相當離奇。。。。

古典樂:我們有賦格!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我們會不斷轉調!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我們有無調性!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我們結構複雜!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我們每次演繹都是重新創作!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我們演奏技法高!流行樂:我們音色多!
古典樂:多你妹!流行樂:我們音色多,多得多!


中國著名詞曲作家李海鷹:「一首流行歌曲,也許有一個到兩個閃光點,它就是一首很不錯的流行歌了;但古典樂的創作像牙雕,它由多達幾十層的光面組成,你看看這一面很美,換另一個角度,又能看到很美的東西,這才是好的作品。」

國外著名投票網站http://debate.org的投票:你是否認為流行樂不如古典樂?66%的人贊同
Is pop music inferior to classical music?

最後,如果機器創造的玩意能被稱為藝術,那麼這世界上無所不是藝術。


問題的重點在於三個方面:感情豐富,創作難度,藝術高度。創作難度只是一方面。

在創作難度這一方面,雖然搖滾也不乏複雜堅深的作品,但平均顯然是低於古典音樂。這個我想不應該有爭議。

和現有的絕大多數藝術形式一樣,音樂根本上是感性的。從這方面看,創作難度和藝術高度沒有任何關係。音樂也不是行為藝術。從古典音樂後期開始音樂的文學性逐漸加強,到目前為止鮮有可以忽略文學性的音樂,具有文學性也就具有了社會性,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聽到的大部分音樂已經不在只是一種「聲音」,而成為一種複雜的體驗。藝術在歷史中的發展充滿矛盾,尤其是到現代,傳統的美學體系不斷被打破,現代性藝術是對古典藝術徹底,毫不妥協的反叛,準確的說應該是抗爭。你當然不能拿古典的美學標準去評判現代藝術。雖然目前還沒有定論,將來大概也不會有,但是從目前的趨勢和發展規律看,現代藝術已經絕對壓制了古典藝術。當然大多數搖滾樂並不屬於現代藝術的範疇,但是考慮到對比藝術門類的高度應該以其最高水準來評判,所以搖滾樂的藝術高度必然在古典音樂之上。

感情的豐富程度。感情的豐富程度似乎只能在作品本身之間比較,不同門類之間應該是不能比較的。如果硬要比那就只能是整體水平間的比較。考慮到現代音樂的文學性,社會性等,以及音樂的互動性,我認為在感情豐富度上搖滾樂仍高於古典音樂。


古典樂是嚴肅音樂嘛。搖滾是流行音樂,接地氣,不俗我還不聽了呢 ;)


因為古典音樂存留的是最為經典的部分,而現代音樂尤其是搖滾樂狗都能寫,所以造成了人們認識中二者的不對等。現代音樂的歷史不過百年,勝出的經典作品還很少呢。


推薦閱讀:

逃跑計劃《一萬次悲傷》表達的東西和徐歌陽翻唱表達的東西不同在哪裡?
朋克和新浪潮有什麼聯繫?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小眾歌手,卻不希望他火起來?
關於搖滾樂最好的紀錄片或電影是什麼?
你如何看待 Suede 這個樂隊?

TAG:藝術 | 音樂 | 搖滾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