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被過譽了嗎?

此問題來自知友@宋鵬宇 答《哪些書被過譽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34520/answer/15368461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是一本投機取巧的書,學生易懂教師好教,叫好一片。但是把簡單道理複雜化和把複雜道理簡單化一樣讓人噁心。也因為拒絕數理運算,在內容上也是半成品。
我承認這本書在美國被讚譽有其道理。因為美國經濟學是一門基礎課,類似於我們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什麼專業都能選。他們並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門外看看就好。這無可厚非。
但是傳入內地依然被奉為神作。這就令人不解,中國選修或者必修經濟學的都是經管類學生。拿這樣的教材來教學生,說難聽一點是誤人子弟。
我只提一點。用曼昆教材的學生,自學博弈論的話,直接歇菜


不得不吐槽各種秀。
一堆把曼昆十大原理讀得淺薄無比的人來噴十大原理如何淺薄。
有些人說淺薄,是對的,因為他真的讀的很深入,發現這本書確實淺了。可有些人說淺薄,只不過是因為他看了個皮毛,還沒搞清便以為是全部,就開始噴了。
從定義和數學上噴的人,大部分屬於後者。以下是對於後者的一些反駁,與前者所指的淺薄無關。

一些人在噴原理的時候,竟然噴的是原理缺乏邏輯。這個的可笑之處在於,原理是公理的意思,公理是邏輯的起點,並非邏輯。你至多只能指出,這個公理不符合直覺的地方。

如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可以自發地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溫度低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地從溫度低的物體傳遞到溫度高的物體。難道非要從微觀上推導到宏觀熱力學第二定律才算優美?按照上面某些人的看法,是否可以質疑,什麼算是自發?什麼算是熱量?
你會發現,人家用一種通俗的辦法講出來,你質疑不嚴謹性,其實只是很多時候你自己沒有鬧明白。

比如曼昆的第二條原理,定義了機會成本: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這一點對於機會成本的定義,是相當優美的。至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1.成本並不是這個東西需要多少,而是它需要放棄多少。
舉個例子:一瓶醬油五塊錢。不考慮人工成本等隱性成本的條件下,請問購買一瓶醬油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會毫不猶豫回答,那就是五塊啊。
學過經濟學的人會說,等等。因為從直覺上會感覺到這個題沒有把話說完。一瓶醬油五塊錢,那除了五塊錢能買一瓶醬油以外還能帶給我什麼?如果這個社會只有醬油和花生兩種東西,而花生對我來說是負效用的,(如果再嚴格假設一下不允許私下交易),那麼醬油的機會成本是零。
如果你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意識到了第一條原理的重要性了。因為,你可以發現,上面對於機會成本的定義是來自於trade-off的,如果沒有權衡取捨,如果說假設這個世界上只有醬油給你選,根本就不存在機會成本,因為機會成本的定義就來自於,你要放棄的東西。你沒有什麼好放棄的。
那些質疑第一條原理有什麼用的人,真的有稍稍想過其實前幾條原理都是環環相扣嗎?
2.如果你感受到了我第一個例子中括弧中的內容(如果再嚴格假設一下不允許私下交易),就會發現後面幾個原理就是對這個問題作出闡釋:那如果存在私下交易呢?那就算我的花生是負效用,可是只要我能以4塊錢賣給另一個人,那麼我的醬油的機會成本就是4。那這個套利決策,依據的就是邊際成本。前三條原理合在一起,可以說講清楚了經濟學上一個及其重要的行為:套利。

機會成本的定義,是經濟學中相當重要的概念,曼昆所說的這個定義,也是學界廣泛認可的。自己愚蠢到非要數學才能說清楚的地步,只能說明中級高級學了半天,只是把它當炫技了。

而至於噴的很多的:人們面臨激勵做出反應。這一點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要說的學術一點,它和邊際成本合在一起講的是:
經濟學研究的是均衡的變動,而非均衡。均衡的變動依賴於邊際。
經濟學研究的不是一個市場有三個蘋果三個需求者,每個蘋果值多少錢的問題。而是研究如果多了一個需求者,突然天氣變化,每個蘋果值的錢變多少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差距太大了。經濟學就是研究變動的,研究邊際的。這兩條原理就是在告訴你這個道理,真是不懂有些人是真不懂還是真愛噴。(博弈論試圖兩個問題都回答,其實到目前為止回答得也不好)

用大白話把事情說明白是很重要的。難道學數學中定義數,一來就用公理化集合論先定義集合,再從集合用peano公理定義自然數,再從域的概念上從自然數延拓到有理數域,再從有理數域用戴德金分割定義實數,再用實數拓域定義複數域,再證明複數域不能再延拓了?
如果你是從小這麼學數學的,我只能敬你是個天才。當我剛啥都沒說過。
不過,就算天才到這種地步,大概也不會買蘋果時說「我要peano公理體系下集合X中仍滿足peano結構的最大真子集中不存在後繼元素的元素個蘋果」,而對那些說「我要一個蘋果」的嗤之以鼻。吧。

=====================================================================

想到另外一件事。
弗里德曼是很不喜歡博弈論的,他覺得博弈論不好。
我認識一個哥們,他說他也不喜歡博弈論,問原因,答:他覺得貝葉斯精鍊感覺是在玩花招。可是實際上那個東西是有完整的概率論基礎的。
弗老所說的不喜歡,我的理解,是從方法論上的。過去經濟學是價格理論,直白說,就是把所有因素都歸結到價格上,參與者對價格進行反應。博弈論想要引入互動,引入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反應,是一種超越。可是弗老的質疑就在於,超越到最後,那些不可見的因素,原來歸結在價格上,現在不過是歸結在支付函數上。而支付函數呢,現在的博弈論裡面,也還是拍腦門的事情。如果你仔細體會,確實是這樣,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沒有解決。類似的,計量其實也有這個問題。
所以我想說的是,好多時候,你噴的好不好,和人家說的好不好不是一回事的。

伍爾芙曾贊《呼嘯山莊》,而貶《簡愛》。有些人為裝逼格,也貶《簡愛》。可是人家伍爾芙的貶,和有些人的貶,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PS:強推一本弗里德曼的書,叫price theory.這本書的數學極少,但經濟學好到驚人,可以讀讀,讀過之後一定會感嘆大師風範的。然後發現,曾經一些噴過的東西,不過是自己想得太膚淺了。


要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後看山還是山。不要走到第二步就妄下結論。


====================================================================
2015.3.10
看到竟然百贊。。。來加點料以免誤導觀眾。。。
來談談曼昆這本書的缺點。
1.習題的質量堪憂:習題實在太無趣了,都是一大堆計算。。。尤其再輔以國內某版不入流答案簡直就不堪入目……有一次我們拿著那本答案去問老師問題,然後老師說,怎麼會看這個答案你們應該有相當自信覺得你們會比答案做的好啊……我們當時上經原課的時候基本沒有用曼昆的習題,而是老師自己出的題。
輔以其他書籍:並不是要范里安的中微那種講數學的,而是大師的觀點。我覺得在初級我受益極深的,一本是弗里德曼的price theory,一本是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我只讀過前兩章,是老師推薦的,說第一章講方法論,講得很好,後面的部分就沒讀了,因為也是入門書籍。
入門,觀點有意思多了。想到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也說了類似的話,大意是,你們來聽我講文學史,其實是我自己的文學路子,講來講去,都在我自己對文學的觀點。
要知道這些大牛們,觀點都是很獨到的。還拿弗里德曼舉例吧,這也是我一來就被price theory吸引住的地方。
先說一個經濟學常識:對產品徵稅會使價格扭曲,產生無謂損失,而徵人頭稅則不會。
因此對產品徵稅比對人頭徵稅好。
一般人對上述命題的質疑都是:不,因為沒有考慮公平啊,所以不能說對產品徵稅比對人頭徵稅好。如果您這麼想,恭喜您,智力正常。
然而弗里德曼一來就說,不對,拋開公平,也不一定好。因為你這是對單個人而言的,當微觀加總以後,情況會變。不信我證給你看。
聽到這兒感覺厲害了吧。然後弗里德曼還說:不僅因為微觀加總以後不對,甚至對單個人而言,這也不一定對!不信我證給你看!
(過程就不寫了,當給此書打個軟廣啦~)
講個小段子:張五常說有一次去見弗里德曼,拿了自己的買橘者言還是佃農說去問,一路上張五常講,弗里德曼一句話沒說,過了一會兒弗里德曼問了個問題,張五常就驚呆了……因為他還沒有講到那個問題,而弗里德曼已經發現漏洞了。
不過呢,書如果你精讀的話,很多題,很多概念其實都是可以自己考自己的:
比如關於彈性的概念,我一直覺得很不直觀,比如奢侈品的概念是根據彈性出來的,可總覺得有點不對。然後某日看了price theory,弗里德曼一句話簡直感覺舒爽無比:他大意說,彈性這個概念本來就很奇葩啊!用彈性定義奢侈品也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啊!如果按照彈性的定義,我把10000桶水綁在一起,那它就是奢侈品咯!!!沒道理啊!!!
然後弗老又說,一杯水難道算奢侈品嗎?但是在沙漠里一杯水就真的就算奢侈品你造嗎啊!你造為什麼會這樣嗎!因為在平時,你喝到一杯水,基本都是等邊際的條件下啊!!!如果是等邊際,一切決策,,買10000桶水和鑽石就是無差異的啊!!!你之覺得沙漠中一杯水是奢侈品的原因,是它以通常價格不是你的邊際決策的啊!!!通俗講,因為你喝了還想再來一瓶所以它是奢侈品!!!
(當然說得相當亂以及感嘆號都是我加的= =)
比如學了壟斷之後會覺得壟斷很簡單,但可以嘗試去畫一畫如果是寡頭的圖形是什麼樣的(書上好像沒有對寡頭畫圖吧……),再嘗試嘗試一個市場存在幾家大寡頭再加一群完全競爭小企業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圖形(典型的實例就如手機市場,三星,蘋果和國產機),先考慮同質化,如果大企業擁有定價權是什麼圖形,如果加入差異化會出現什麼情形,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現在的格局:大企業分割高價位市場,小企業分割低價位市場?(不要磨嘴皮子功夫,畫畫就知道真的很難畫的……雖然略繞,但關鍵是想說,其實很多問題,你沒有深入去想不要老是怪別人,喂到嘴邊還有什麼意思,要學會自己構思一個問題,再自己解決它。)
好了就舉這兩例子了不然我又要廢話一大堆了= =繼續說缺點


2.宏觀比較無趣:因為他作為一個新凱恩斯總是兼顧各種觀點又在初級不好用數學所以常常瞎扯一段……當然,這一點也可能純粹出於個人對好微觀而貶宏觀的原因…………既然有關個人效用函數評價起來就極有可能有負外部性了= =


3.博弈論的實在……額……確實有點不忍觸目……
這一點呢,就不僅僅是曼昆原理的問題了,其實基本廣泛存在於范里安中級甚至MWG這種書裡面,幾乎把博弈論混在微觀里講都有這感覺,就是讓你覺得,好像博弈論就是一個納什均衡嘛,最多就加上動態變成子博弈精鍊,加上不對稱搞個海薩尼弄個貝葉斯就好了。
好吧,框架確實是這樣= =,但是千萬不要埋著頭死算一通就好了。其實博弈論有好多好玩的東西的,可是要自己發掘,而微觀上的講法就讓人覺得好像算算數就好啦!而且萬年不變囚徒困境的梗也不知道換個名字新鮮點………………
這其實不算是指出缺點,而算是讀書的時候提個醒吧,不要以為博弈論就這麼完了,希望保持一顆好奇心,多去想想為什麼這麼發展,還有沒有其他行得通的假定。當然這一點,也不只是說學博弈論啦。

贈送一句曾被贈送的話,
用心發現問題,用大腦思考。——馬歇爾


個人認為宋鵬宇的評價標準不很合適。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經濟學的入門級教材。這種教材的核心評價標準第一是別出錯,第二是深入淺出,淺出可能比深入更重要。我認為曼昆的書完全符合以上兩個標準。
事實上絕大多數知名或者不知名學者編寫的《經濟學原理》都符合以上兩個標準。因為入門級的教材都是按照不出錯、好懂這兩個原則在編寫,差別不很大。包括大家比較推崇的薩繆爾森的教材,在基本原理上和曼昆也沒差,只不過是掰開揉碎講得更細緻一些。

如果用比較深、比較難一點的標準去要求,這本書可能是達不到。
但是我認為入門級教科書也不應該追求深和難。
不出錯,好懂的教材就可以算好教材。

我不知道這書是不是真的有人「奉為神作」。如果真有,那也是不對的。
教材就是深入淺出,不追求什麼神作,肯定也不會成為神作。


雖然我並不是很喜歡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但是這個答案黑的也太蠢了。一句一句分析。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一本投機取巧的書,學生易懂教師好教,叫好一片。

「易懂「,」好教」,這是評價教科書的最重要的標準。教科書的目的就是讓人懂這個學科是什麼。這居然叫「投機取巧」?那麼一本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能看懂的教科書就是好的?

但是把簡單道理複雜化和把複雜道理簡單化一樣讓人噁心。

曼昆的書把「簡單道理複雜化」了?Kidding me?這位答主的閱讀理解能力值得懷疑啊。(當然不排除是翻譯水平太差的原因。)「複雜道理簡單化」恰恰是曼昆的書做的非常好的一點,所以這本教科書才會這麼流行。當然,在「複雜道理簡單化」這個問題上,曼昆的書也有很多因為簡化以後而導致的錯誤,這也是這本書的很大一個黑點。

也因為拒絕數理運算,在內容上也是半成品。

雖然曼昆的書確實是半成品,但是拒絕數理運算從來都不是內容成為半成品的原因。數理運算是用來講經濟學故事的工具,而經濟學的story才是核心。只能說明這位答主完全沒有入門經濟學就開始胡亂黑。

我承認這本書在美國被讚譽有其道理。因為美國經濟學是一門基礎課,類似於我們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什麼專業都能選。他們並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門外看看就好。這無可厚非。

那麼國內的非經濟學專業(比如公共事務、數學等等)用這本書就沒啥好黑的了吧。

但是傳入內地依然被奉為神作。這就令人不解,中國選修或者必修經濟學的都是經管類學生。拿這樣的教材來教學生,說難聽一點是誤人子弟。

這本書確實誤人子弟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首先,前面已經說了,有很多非經濟學專業的需要修經濟學,所以他們用這本書完全沒啥問題。另外,即使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之前的經濟學訓練幾乎為0,用一本相對比較淺顯的書作為鋪墊,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高中政治還有一個真的在誤人子弟的《經濟生活》……)否則,過度迷戀數理,特別容易與實際問題,或者說這個領域真正的前沿脫軌。

我只提一點。用曼昆教材的學生,自學博弈論的話,直接歇菜

Kidding me?都用曼昆教材了,還指望用這本書學博弈論?能不能換點有黑的價值的地方黑?

回答題主的問題,這本書到底有沒有被過譽?

我個人的觀點是沒有。入門級教科書的目的就是科普。而使用教材的很多老師也很清楚這本書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會刻意避開這些問題。沒有完美的教科書,一門的好課程,除了教科書,老師的組織和學生參與也非常重要。

當然,我個人更喜歡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因為體系更完整,文本更有深度,內容也更嚴謹,這是曼昆的課本沒有做到的。如果薩繆爾森的書有更多現代經濟學的前沿介紹,就會更好了。

那麼曼昆的《原理》的問題在哪裡呢?個人觀點,主要的問題是微觀部分缺乏體系,又沒有很好地介紹清楚微觀的各個領域的問題,讓讀者會覺得這裡一塊那裡一塊,沒有一個完整的圖。但是宏觀部分寫的還是很清楚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曼昆是做宏觀的,而薩繆爾森作為經濟學數理化的主要推動者,並且還號稱經濟學界最後一個全才,對於經濟學的全貌的把握更為深刻。

總之,曼昆的書很多缺點,但是卻不是這個答主說的那樣。黑也要理性地有建設性地黑。


我猜@宋鵬宇 也包括那些認為《原理》一書過譽的人,都跟我經歷類似:讀本科時國內這書還沒被引進,進入研究生博士階段該書又略顯簡單而完全用不到,也就是說沒在自己經濟學入門遇到這本書,而是在經濟學功底已經比較深厚的時候回頭看過《經濟學原理》,因此覺得此書太過粗獷淺顯(當然這可能只是我一廂情願的猜測)。
這個問題有點像談戀愛那種所謂「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一般來說大家都對引領自己專業入門的書心存感激,格外有好感。不怕笑話,我到現在也喜歡沒事翻翻我們人大高鴻業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有了基本概念模糊的時候,一般第一反應就是翻翻高鴻業的書,就是覺得可靠熟悉,哪怕業內對高書的吐槽已經到了「耽誤中國經濟學發展、誤人子弟」的階段。
曼昆的書的確不適合高手或有一定經濟學基礎的專業人士細讀,但關鍵是這是一本入門教材,如果當初我能在經濟學入門的時候遇到這本書,也許我會對所謂「西方經濟學」更加感興趣,一本好的經濟學入門教材未必是一本好的經濟學教材,如果把經濟模型的瘋狂假設一開始就拿出來嚇唬學生,還有誰樂意學呢?
關於經濟學入門教材與經典教材的關係我覺得不會有人比郭凱說的更清楚了(摘自郭凱博客):
「 前幾天,有個朋友突然想看看宏觀經濟學,讓我推薦一本書。我手上有一本曼昆的書和一本巴羅的書,我其實是頗想了一下,然後才做出了一個大概很多人都會做的選擇:我把曼昆的書給了他(我知道曼昆的書不夠嚴謹,但是如果你能看穿那些不嚴謹,這其實是一本非常好的宏觀書)。但這位朋友看了一會就覺得,曼昆的書不好看,原因是他覺得不夠嚴謹,東一個假設西一個假設的,看起來覺得結論都是湊出來的,很多地方看起來都好像有漏洞。我說,好吧,那你看巴羅的吧,他的書更嚴謹一點,全書從頭到尾其實只有一個模型,這是巴羅費盡心思才做到的。
然後我就想起自己在不同的時點向人推薦宏觀教科書時候的變化,我最早是推薦曼昆,我覺得這本書寫得簡單;然後我推薦巴羅,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嚴謹;然後我又推薦曼昆,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寫得簡單;然後我又推薦巴羅,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寫得嚴謹;現在我又回到了曼昆,原因是我再次覺得這本書寫得簡單。我自己用的理由在這些年裡根本沒有任何變化,但是我知道我對宏觀經濟學的領悟在這些年裡是有長足的進步的(當然,也許是錯覺),我甚至沒法用很短的篇幅說清楚這三個簡單到底有什麼差別,但是我知道它們的意思其實是不一樣的。「


作為一個金融本科生,我沒太過專業的見解,但我覺得,我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學經濟學的學生。我可以肯定地說,曼昆的經濟學,絕對不可能是誤人子弟,因為大一剛學經濟學的時候,曼昆的經濟學能不能看懂,都是個問題。
我先學的是高鴻業版本的西方經濟學,那個時候我大一,剛學微觀經濟學,我真想死啊。學到彈性那塊的時候,我就崩潰了,我都分不清需求點彈性弧彈性,緊接著又開始講供給彈性交叉價格彈性。對於一個從未接觸過經濟學,陰差陽錯學了經濟學,而又對經濟學沒有什麼獨特喜好的我,在學微觀經濟學的時候整個人都是崩潰的。
緊接著,在我還根本弄不清基本概念的時候,我們進入了效用論的那一章,從那一章開始,我就徹底開始死記硬背,背公式做題,唯一的想法是,到底能不能及格了?再後來,學到生產論成本論,我已經讓各類公式和圖繞瘋了。那一年,我就依靠著死記硬背,和不明所以的背題,終於考完了期末考試。
我是在學宏觀的時候買了曼昆的書來看,當時是我們老師推薦的,因為我們當時都表示,太難了實在不懂。
這個時候,我把高鴻業那個書反反覆復看了很多遍了。因為我怕學宏觀的時候,我六十分都考不到,我在宏觀經濟學的課本上寫了高分飛過四個大字,然後把曼昆那個書當輔助教材使用。
毫不誇張地說,我驚喜得想躺在床上滾三圈。對於很多金融大牛來說,可能根本沒我這種煩惱。對很多懶得看書的學渣來說,也可能根本不在乎這個書怎麼樣。
但對我這種想學好一個學科的普通學生而言,這本書鑄造了我對金融學的基本框架。天曉得,雖然我大一就把機會成本的概念背得滾瓜爛熟,但我看了曼昆那個書,看到那個例子,我記不太清,大概是說,你讀一本書的時間,本來可以用來去聽一堂課,這時候,一本書就是那一堂課的機會成本。我到這時候,才明白什麼叫機會成本。
曼昆這本書,我覺得最讓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他先給你一個很小的點,然後將你引入思考,從原因到結果,為什麼這麼做,最後揭示概念。
我學經濟學第一天,老師說,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我到自己看曼昆這個書,我才開始懂,為什麼資源需要優化配置。當時有個GDP的概念,我也印象十分深刻,曼昆比一個例子,說這個事很複雜。比如a給b剪草坪,a給b錢,這個算GDP。但ab一結婚,a再給b剪草坪,就不算GDP了。這個故事或許不算嚴謹,但它讓我特別簡單得懂了,沒在市場流通就不算GDP。這比讓我背,GDP涵蓋的範圍容易多了。
那個時候,我讀曼昆這個書,廢寢忘食得讀。讀完以後,對我最有利的地方就是,再讀高鴻業的書,我不用背概念了。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了,雖然不一定每句話回憶得沒有誤差,但我可以用自己的話將一個概念闡述出來。我不用死記硬背,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它幫我在腦海里塑造起來一個小小的城堡,裡面有很多袖珍的理念,然後我用這些積木,搭起了宏觀的大廈。
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發現我看完之後,明白很多原理,但我算題不行。這時候課本就出現了,高鴻業那個課本理論還是講得聽清楚的,多做習題也就熟練了,然後我很快接受了這門課。甚至於整個四年,我學經濟學的全部趣味和興趣,全是因為曼昆這本書開始的。
我很多同學都是只讀課本,誠然,期末考的時候大家差不多。可隔了一年,我再學新的東西的時候,經濟學的很多東西植根於我的腦海,而他們過了一個假期,已經忘記了當時的題怎麼算。最後,我又學了很多科目,也讀了一些別國的教材,比如博迪的投資學,沒曼昆這麼好玩,但實例也蠻多的。那時候我養成一個習慣,學任何一個學科,要借一個國外的課本。
我發現本國的課本,專業性比較強,灌輸概念比較多。而別國的課本,實例比較多,需要思考的地方比較多。那個時候,我再看曼昆,就覺得很多概念確實很淺顯了,就像小學六年級看小學二年級的課本一樣。
所以我覺得,只看曼昆是不行的,因為考試並沒有看課本高效,而且考試按課本出題。但作為一個輔助教材,簡直太美好了。很明顯的感覺就是,曼昆讓我覺得,經濟學好有意思,以至於我以後看到任何新聞或者生活中的小事,我都能聯想到經濟學。而課本原本晦澀難懂的東西,也因為曼昆這個書的鋪墊,讓我覺得開始變得有意思了。
我嚴重推薦所有學經濟的大學生都去看它!
它或許沒很多經濟學課本專業,但它卻讓我燃起了主動學習這個學科的興趣。不是為了考60分,只是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對了,繞回題主的題,說誤人子弟的問題……你到底是低估了曼昆,還是高估了經濟學大學生的水平?


沒有。
因為本來也就是一般譽。這就是一本三觀很正的經濟學入門教材,沒有什麼太高的造詣,也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但人家的定位就是入門教材啊,學校讓你大一學完曼昆就畢業嗎?沒有啊,明明是很多人自己學完曼昆就再也不聽課了好嗎?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你一個正確的三觀,給從未接觸過經濟學的人提供一個經濟學的思考問題的角度。這一點不僅人家自己承認,國內各大學校的教學設置也是承認這一點的。這tm有什麼過譽的?非要說「經濟學原理操你爸爸」,「曼昆傻逼」才不過譽?


我覺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五年級的《數學》也過譽了。

是一本投機取巧的書,學生易懂教師好教,叫好一片。但是把複雜道理簡單化和把簡單道理複雜化一樣讓人噁心。也因為拒絕代數運算,在內容上也是半成品。
我承認這本書在中國廣泛使用有其道理。因為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課,類似於我們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他們並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學點基礎就好。這無可厚非。
但是進入21世紀依然被廣為使用。這就令人不解,中國數學是從小學到高中甚至是大學理工科都必修的課程,拿這樣的教材來教學生,說難聽一點是誤人子弟。
我只提一點。用人教小五數學的學生,自學微積分的話,直接歇菜。


首先,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入門級教材,如果你想當經濟學家,很抱歉,曼昆太淺了;第二,沒有數理分析並不能說明他是半成品,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建立在假設上的學科,數理分析是其輔助工具,但就學習經濟學原理這一點,其實並不需要數理分析參與;第三,要想學習博弈論,自己回頭找那本大部頭《博弈論》吧,《經濟學原理》只能把你帶進門。
如果你有看過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前言,曼昆說了學習經濟學的三個原因: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這個世界;使我們更精明地參與經濟;更好地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性。
所以曼昆這本書不是寫給經濟學專業的人的,對於那些非經濟學的學生,其實學習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就可以基本掌握經濟學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最大作用,是希望它的讀者能在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去看問題
經濟學是建立在假設之上,實際上,由於經濟學中變數的不可統計,經濟學並不能給出任何一個準確的結果,它能做到的只是假設,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經常提醒他的讀者這一點。
而反觀我們最常見的那本高鴻業的教材,恐怕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運算運算運算,高鴻業的教材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果我們不計算,我們就無法使用經濟學的知識,但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由於數據的缺乏,我們並不能運用我們學到的經濟學知識。
高鴻業的教材並非沒有教授學生經濟學的原理,但事實上,數理分析在高鴻業的教材里喧賓奪主了,這樣的教材除了便於考試,我想不出對於學習經濟學有什麼好處。
最後我要說一句,學習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思維,而不是實操!


曼昆的書只是本科一年級的課本,內容上怎麼可能不是半成品?
內地經管類的學生上課用曼昆的書,不代表別的書就不看了:可能只是初級課程的課本,也可能是初級-中級課程的參考書之一。不知原樓主對這有什麼看不下去的?如果說哪個內地經管專業的老師只給學生講曼昆書里的內容,那是他教學質量低,不是教學內容的問題。
至於看了曼昆的這本書沒法自學博弈論,那是應該的,我只學過兩個學期微積分還看不懂微分幾何呢?不回去自己找書看,光知道賴看過的基礎教材不好,扯淡呢么?


這本書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的不成人樣,即使是大學裡的經濟學原理課程也不會講的像曼昆那麼草率。但是曼昆明確說了這本書是寫給高中生看的,是給高中生普及經濟學常識用的。高中生世界觀還沒有建立起來,曼昆的書給了心智未成熟的群體一個特別好的進入經濟學世界的切入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本書沒有過譽,只是它本應行使的功能被大家誤解了,這不是一本合格的教材,它只是個科普叢書而已。


過譽了嗎?確實是的。
這本書在國外正如樓上很多人所說,主要是非經濟專業的經濟學課用的。國內不太有這個需求(雖然我個人強烈同意經濟學應該作為通修課)。給經管專業的人學,這本書確實太淺了,而且有「複雜理論簡單化」的問題。「複雜理論簡單化」其實本來沒什麼不好,牛頓力學也就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但是大家還是會學。但一來在經濟學領域,曼昆裡面初級經濟學的東西有些過於簡化,導致幾乎不能拿出來用,只能用來幫助建立一些基本概念,這對經管專業的人顯然是不夠的(相比之下牛頓力學起碼在地球上的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對的),而與其學了錯的在馬上推倒重來,還不如直接學更正確的。就經濟學專業入門來講,甚至高鴻業那本我覺得都比曼昆的那本好,起碼有比較多的數理模型。雖然我並不覺得國內經濟學只強調數理,卻不強調經濟假設和價值判斷非常錯誤就好像無本只木,但這方面曼昆的書好像也不怎麼樣。
而如果純粹是為了興趣,那還不如看怪誕行為學,魔鬼經濟學,牛奶可樂經濟學這類書有意思,啟發性也不見得比曼昆那本差。
其實即便是在曼昆這本比較適合的」作為通修課教材「這個用途來講,曼昆這本書出來已經13年,期間有很多新編的教材,理論解釋的更易懂,例子也更有趣更有實際意義的也很多。美國很多大學通修課現在也不用這本教材了。
但這絕對不是說這本書差,非經濟專業的人自己想自學經濟學,或者如果有一天用它來替代高中的政治經濟學課本,都很合適。這本書雖然不見得是最好的,但看他一不會誤了,二還能有收穫,在國內很容易買到而且中譯本也不錯(這個很重要,很多更好的書並沒有好的中譯本)
大眾的選擇雖然往往不是最對的,但一般都還可以接受,在經濟學教材這件事上似乎也是如此


教科書本身很棒,我換個角度談一下。
這書的中文版翻譯得不好。
我大一那年是用中文第4版學的,深受其害……
反正就是入門書嘛,就以書中講食物為例。

第4章講替代品。
原句是這樣的:
Because ice cream and frozen yogurt are both cold, sweet, creamy desserts.
讀著就流口水有沒有!
翻譯是這樣的:
因為冰淇淋和冷凍酸奶都是冷而甜的奶油甜食。
反正中文版根本提不起我的食慾……

第3章講貿易的好處。
原句是這樣的:
But after...eating beef roasted, boiled, broiled, and grilled...
eating potatoes mashed, fried, baked, and scalloped...
翻譯是這樣的:
吃了烤牛肉、煮牛肉、炸牛肉和燒牛肉之後……
一直吃土豆泥、炸土豆、烤土豆和土豆片……
翻譯得像小學生作文有沒有。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吐槽說【這麼翻也不影響理解】【那還能怎麼翻】,但中文版確實有失美感。當然,想翻譯得信達雅,也的確很不容易。

生澀之處,不勝枚舉,想到再補充。
而且我一定要吐槽當時的任課老師,我們班班長到了大三下還在說「某某某完全毀了大家對經濟學的興趣」。我知道這不能改變我是學渣的事實,但06的童鞋們都懂的。


我想各位可能理解錯了一件事。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過譽了嗎?
2.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如何?
這是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問題,我必須指出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與其在國內的巨大聲望的不符之處。而我這麼做了。
如果是第二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的推薦該書。因為這本書的確棒。至於原因@羅璞 @Clerk Ma等知友都作出了精彩的評述。

看曼昆的書,讓人對經濟學有興趣,這是一本入門級教材至關重要的。它適用於非經濟學專業想了解點經濟學知識的人。換句話說更適用於通識教育,所以對於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難度過低,討論的深入程度也有所欠缺,章節安排的順序也值得商榷。同時,它是針對美國學生寫的,很多內容確實不適用於中國的情況。具體我在原文里提到了。「『說難聽一點就是誤人子弟』。並不是說教的內容沒錯,就不是誤人子弟了。因為中國的現狀決定了中國選修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大都以經管類為主。他們的數理水平相對較高。並且事實上,不錯一點的大學,很多選擇了范里安的中級微觀教材,我相信也是出於此種考慮。也因此我作出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過譽了的判斷。當然我的依據比較簡單,或許不太科學,即周圍/網上此書相較於其他同類書籍(如薩繆爾森的)的知名度以及在大陸地區選用的學校廣度。


另外扯出的一個話題是經濟學是否應該數學化/過度數理化。(說法很多,但大致表明了一個意思。)說實話這個問題早就爭論了不知多少年了。我個人傾向奧派。強調人的行為以及過程重要性,我很明白這貼合現實,但卻無法形成一個嚴謹的體系。提出原創思想很難的。相反搞搞計量實證倒是容易的多。也因此數學能夠得以流行。但是對通過學習曼昆/薩繆爾森的教科書進而參加考試的學生(也就是我認為被過譽的人群)來說,這話題意義不大。可以另起一個問題。

------------------------------------------------------------------------------
感謝題主能在那麼多回復里發現我那個基本沒人理的答案。
感謝各位知友的高質量評述。
倉促所成,不成體統,見諒


絕對沒有過譽。

我印象中大一時領導總喜歡講,同學們選擇財大是明智的,經濟學不僅是這個時代備受追捧的顯學,更是經世濟民的實學之類的話。我還聽過某教授把經濟學跟騎士精神聯繫起來。

黑曼昆的書沒數理工具?論據是事實,結論是放屁。

經濟學是經驗科學,模型是為了解釋不是為了預測,工具是為了結論的準確,但不妨礙既定的方向。

我比個不恰當的例子,伊斯特伍德說過這麼一句話,拳擊是種奇怪的東西,如果你要避免挨打,直覺要你後退,實際你應該迎上去湊的更近。

經濟學裡就有很多這樣反直覺的東西。他用淺近的例子把結論告訴你不好么?要是用數學模型往出推,本科生不趴下才怪了。

我還很清楚的記得本科時楊海濤講西方經濟學開宗明義的說:曼昆的書我不會用作教材,它對中國學生來說進度太慢了,我也不列參考書,聽我口述就好。(事實是,這大哥不光拗姿勢牛,講課更牛,天上地下說一通,然後說理論或者概念是這樣的,一二三巴啦啦。事後你去查證,他說他說的是誰的定義,你去對照書,幾乎一字不差。上課只帶粉筆。)

然後他說,不過你們私下可以看看曼昆的教材預習,肯定可以看懂的。然後撇撇嘴感慨一句:曼昆真是寫書的天才!


最近利用地鐵上下班的時間,看了一遍《經濟學原理》。(上下班時間超長,大概四個小時左右。。。),想在這裡談一下自己作為非經濟專業,對經濟學一知半解的讀者的感受。

1. 作為英文讀物,閱讀難度不算太大。生僻詞相對較少,句式也不算複雜。結合多看的查詞功能,閱讀時並沒遇到太大障礙。當然, 作者用詞規範,論述清晰(至少在我等菜鳥看來), 讀過以後,感覺對閱讀寫作能力會有一定提高。

2. 之前看大概十章左右的《國富論》,感覺就很難繼續讀下去。這可能是因為年代比較久遠,用詞與現在的語言有一定差別,不了解當時英國歷史環境,使用的事例也不好理解。

3. 相比之下,曼昆的書比較貼近現在。不少事例都是2000以後發生的。分析結論也可以與現實進行對照。

4. 從這本書了解不少經濟學的概念,也獲知了不少經濟學結論(雖然很多看起來顯而易見),列舉一些印象較深的:
* 機會成本
* 相對優勢
* 交易能夠使得雙方獲利
* 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很顯而易見的結論,但是在知乎一些問題里發現,一些人依然會從成本來考慮價格。
* 價格彈性 * 價格歧視
* 一個國家的生活標準取決於它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即GDP)

5. 數學內容極少,比加減乘除更難的幾乎沒有。

總的來說,這本書很適合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入門,也是大家理解現今經濟現象的很好的參考資料,通過它學習英語也很不錯。但是想深入學習,肯定還是有另外一大堆資料需要看的。


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中級教材。


他說的挺對的。曼昆這本書我也不喜歡。當然我喜歡范里安,尼科爾森或者薩金特,伍德里奇的這種風格的。。。

因為不喜歡曼昆的風格吧,不是對曼昆有什麼想法,而是我是從心理上拒絕這種「入門課」或者「入門教材」的,要麼你就講明白了,要麼就不講,別講了半天跟沒講一樣。


我一直都覺得曼昆這版可以我們學了數理的內容以後,熟悉了模型和結構,拿這本書打個回輪兒,花個下午玩玩,總結一下用。並且我覺得高校引進這個教材講課就是一種失敗。

大一的時候我學過這個教材,老師當時就說過,經濟學導論就是一門很沒用的課,學好了在一學期內累死你也不現實,學不好又會很快忘得一乾二淨。要學就好好學。好在現在很多高校開始改用平狄克,多恩布希或者高鴻業起步了,這是好現象。

同樣的,我也很討厭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這兩門課。不是討厭內容,而是討厭蜻蜓點水又非要一學期帶你跨越海洋,大而無用。


它是大學課本中,難得說人話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成功就在於它是一本簡單明了的基礎課課本。
這本書的封神,就是因為它帶領了剛進入經濟學院的我們愉快地走進經濟學,就是因為它帶領了那些非經濟學的學生、社會大眾、愛好者們愉快地走進經濟學。這本書對讀者的興趣培養和經濟學直覺的培養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像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帶你走進一個年輕而又高深的社會科學。
我們喜歡它,是因為我們沒把它當做什麼中級高級課程,我們也從來不拿這本基礎課自學博弈論,就好像你不會拿著小學五年級的課本自學微積分一樣。
它定義了經濟學十大原理,就好像定義了如同「1+1=2」的數學公理一樣,簡單直白,但是卻很能發人深思。這才是初級課本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為了只用一本書就學透整個經濟學。
如果學過中級高級課程,甚至其他經濟學家的專著,這本書確實有紕漏,但是,這書就不是給你們看的。如果你們想挑刺,博士畢業的人還可以挑出本科宏微觀的刺呢,有意義嗎?我需要掌握到那種程度嗎?你難道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知道分數小數無理數虛數還有這樣那樣的集合嗎?那個時候你的世界只有0123456789,我們讀曼昆書的時候也是。
曼昆應該是很多人第一個認識並喜歡的經濟學家,他的書容不得你玷污。


當然了.

首先要搞明白曼昆為什麼寫這本書.為了賺錢(他沒幾年換一個新版就是為了讓學生不能買舊書.最近又搞了access code,逼著每個學生都買新書,至少他在哈佛的課堂是這樣的).

既然是為了賺錢,你寫得很牛逼,曲高寡合,能賣出幾本?如果你在美國大學待待,教教課,就會被美國學生基礎之差,自我感覺之良好所震驚.教授為了學生評分不要太差,不要學生office hour 煩他,一般會上課很簡單,給分很高(你不信,我可以把哈佛教授給TA們的郵件,讓他們給分高一點分享一下).那麼,他們選教材也是選弱智的教材.對於任何一個能考上中國985/211高校的學生,這本書絕對侮辱智商.其實美國很多好的高校本科也不用這本書,哈佛用純粹是因為曼昆在哈佛教這門課,利益相關.


推薦閱讀:

201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lvin Roth 與 Lloyd Shapley 對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鬧災荒的時候,和珅在給災民的米湯里撒了一把沙子, 這其中包含著什麼經濟學原理?
買半個西瓜比買一整個西瓜合算嗎?
為什麼資本主義需要自由勞動力而不用奴隸?
房地產、銀行、貸款、政府、貧民、富民、泡沫、經濟崩潰,他們之間是什麼聯繫關係?

TAG:經濟學 | 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Mankiw | 過譽 | 《經濟學原理》 |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