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年作家做雜誌,為什麼只有郭敬明的青春雜誌賣得最多最長久?從中可以看出哪些文學期刊市場特點?

韓寒的《獨唱團》關了,有個說法是韓寒的合伙人太高調,找死的;安妮寶貝的《大方》也停了,可純文學雜誌內容有什麼好敏感的?如果真的是敏感問題就不說了。張悅然的《鯉》也是一陣一陣的,為什麼郭敬明的《島》、《最小說》、《文藝風賞》始終不倒?甚至分出了很多比如《最漫畫》之類的東西,真的是因為郭敬明的商業天才嗎?


作為一頭曾經的四娘腦殘粉,我來45度仰望天空一下。
四娘和他的團隊一直都定位清楚,他們的目標是初高中的小孩子。這些人需要什麼呢?第一是抒發情緒,宣洩孤單無聊。第二是渴望成長,他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的物質和醜惡(這種醜惡多是感性認識而絕非理性思考)。他們對愛情和世界都一知半解,他們對愛情和世界有很多的困惑和感觸,他們對愛情和世界有無限的探索和好奇,並因此覺得自己脆弱不可當,敏感而難以自抑。而四娘就跳出來:孩子們,我告訴你怎樣給傻逼溫柔的織毛衣,我告訴你大上海大上海你是一個不夜城,我告訴你你這是寂寞了而寂寞就像是卡布奇諾濃郁憂傷幻覺似的泡沫。
四娘和其團隊製作的不是文學雜誌,是中學生的商業指南。從心理(空虛寂寞冷)到生理(我在湯臣一品8000萬的房子的陽台上里吹黃浦江江風)給了他們全面的慰藉。這既滿足了他們對世界的想像,又彌補了他們對世界的恐懼。
我從初二開始每期買每期看最小說,到高一戒掉。我也喜歡過顧里因為她堅硬無敵而我軟弱慫逼,我也喜歡過落落的無病呻吟因為我他媽速溶咖啡喝得心慌……四娘可能不懂寫作,到他對青春的認識深刻得令人髮指,不僅他自己高中時的散文寫得好,他更是理解青春都一樣的傻逼一樣的饑渴,他可以用商業手段讓大家都得到了快感。雖然我沒有LV的可以裝下一個嬰兒的包包,但是最小說里有呀。雖然我可能連省都沒出過,但最小說可以帶我去東京塔看夜景呀。
最小說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是中學生的造夢器,虛假到真實,以至於讓人沉迷不醒。就像青春一樣,沒人能在青春時看清它的模樣,但是我們樂於去編造和體驗。
其他的文學雜誌弱爆了。要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誰做,他們只是傻逼呵呵的自嗨。而四娘,我們偉大的教主四娘,他讓中學生都嗨了,讓青春也人云亦云的躁動起來!


抄襲可恥,不道歉更可恥!!!

**********************

知乎里有很多關於郭敬明的問題。如果願意理性平和地看待,郭敬明真是一個堪稱完美的例子。而知乎上,理性睿智有專業眼光的人通常無興趣談及出版業,願意談及的,又往往不能夠平和分析,可惜了。

回答問題。
的確得益於郭敬明本身所具有的極其出色的商業頭腦,以及,藝術敏感性。

談及藝術,恐怕很多人在內心裡(或者馬上在評論區)給我「呵呵後」了。但是必須要看到,郭敬明在「藝術」這件事上的敏銳性、前瞻性以及延續性,他幾乎比那個年紀的人提前走出了每一步——從最開始用小眾文藝做基底,到青少年時期開始創造能夠得到共鳴的大眾文藝,以及現在的「高端裝逼」(用一些不文明辭彙可能更容易得到共鳴 XD)——他,的的確確,比別人都多走了一步。
郭敬明從「新概念」起家,第一本書是散文集《愛與痛的邊緣》,出版於十一年前。
《愛與痛的邊緣》是王菲的歌名,十一年前 部分80、大部分90 有幾個人知道王菲?那時她可是只能出現在安妮寶貝都市冷酷小說里的高端人物。散文集內容多是小眾電影、搖滾樂、繪畫、文學等等,羅列出的樂隊專輯名稱、電影角色、畫家作品、書籍……甭管他是不是全看過、全理解,但是到現在有很多人也未必都知道。
他在十一年前,十幾歲的時候,做著現在十幾歲二十幾歲的人還在做的事情。
——這個叫市場前瞻性。

第一本小說《幻城》,套用了 CLAMP 的漫畫《聖戰》套路,姐妹改成兄弟,「哥,請你自由的……」對,台詞也是借用了別人的風格……眾多漫畫迷一定看過 CLAMP 的經典作品,但,青春文學的目標讀者們卻未必看過,未必知道。作為中國青春文學初試的類型作品,郭敬明首次用,這個套路就成功了……
——這個叫藝術敏銳性。

《夢裡花落知多少》是標誌性事件,某種程度來講,它讓郭敬明的名譽「完了」,另外的角度,它加固了郭敬明讀者(其實性質上來看更應該是「粉絲」)對其的支持度和忠貞度。「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支持你」、「這只不過是人生的又一個欄」(……亂入)以及同樣令我匪夷所思的說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和「它讓一些人離開,是為了讓真正愛你的人留下來」。
郭敬明理應完蛋,他抄襲——昭然若揭地摧毀名譽和社會形象——可他沒有。這是另外一個文藝圈必須要慎重考慮和研究的課題,「粉絲現象」。這個現象還出現另外的一些事情上,例如湖南衛視、快男超女、韓國藝人……被人詬病、攻擊、嘲諷地赫然存在著。
——這個叫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受眾。

《島》系列是青春文學作家第一次嘗試自己做刊物……在那之後,張悅然、饒雪漫、江南等等這類型的作家開始意識到一件事情,即「個人品牌」的重要性和力量。個人品牌的確立主要是通過讀者和出版商兩方面的認可。郭敬明開始認識到,儘管發生了《夢》的事件,他仍然有著強大的個人品牌號召力。然而個人未必能夠保護持續的創造力和讀者認可度,與個人孤軍奮戰相比,團隊的力量要更強。一個我顯然比不上一堆我。
當我有粉絲了,有人認可,有上頭的人願意給錢,我開始具有商業性……我就可以做更多事情。這一點跟五月天阿信的潮牌,以及韓國流行男子、女子團體的道理相信——同樣,這些都是很多人不能夠理解卻成功了的東西。
——這個叫,「相信品牌的力量」以及「相信團隊的力量」。

有人知道或者記得《迷·藏》么?郭敬明推出的音樂故事專輯。在全國選出了兩男兩女,作為音樂故事的主角,演唱歌曲。那張專輯的質量真的算不錯,音樂製作人啦、作曲啦都算大牌,作詞是郭敬明自己。
——這個叫開創副業,開始「造星」。

然後是《最小說》。《最小說》可以說完全發揮了雜誌所具有的優勢,就是「我們啥都有」,有卷首、專欄、小說主打、散文、書影音畫介紹、娛樂性質小遊戲(作文教室相當貼合品牌定位以及具有創造性)等等。《最小說》收集、創造出了一堆「郭敬明」,另外現在「最世」文化的許多金牌寫手(人家叫寫手!不是作家!看到嘛?人家已經告訴你啦!)例如安東尼、陳晨都是當時加入的。另外雜誌採用了一種「圖配文」模式,即同時也收集攝影師和美圖。小清新風格的照片配上典型的青春文學,哎呦喂,真是絕配!簡直就是炸雞跟可樂,雖然是垃圾食品,可是絕對是絕配!
《最小說》不斷改版。這個我不太清楚到底改了多少版,從初中拿到第一本超適合上課時候放教科書里看的小開本《最小說》到我上高中不再看,起碼改了四版。改版是為了做到更好——當並非你們眼中的最好,而是適應市場和讀者群的最好。跟《漫友》等老牌雜誌的渣改版比起來,《最小說》一直是越改越好的。它不斷完善,將不起眼可是受歡迎的小欄目推成主打副刊,將讀者接受度高的文字類作品推成漫畫類(甚至電影類,《小時代 1》是第一炮……電影界顫抖吧,四娘攜著冪冪邁著整齊而有力的步伐正走過主席台……),它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風格,科幻、玄幻、推理、言情、日系、小清新……
郭敬明並非直接創造《最小說》這個產品,他是一步一步的,他在試探自己可以走到什麼程度。之前提到的那些,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如今郭敬明的《最小說》只是郭敬明大帝國的一個老牌產品而已,「最世」已經是一個大出版帝國了。郭敬明不差錢,不差得力幹將,不怕沒人氣,因為他不再是一個作家,他有一個大帝國,他的「魅力」不僅來自於文學作品,也來自於那些奢侈品,好的,說直白點,就是有錢所帶來的底氣。
我很驚訝的是,這麼多年,郭敬明居然沒做錯過一個選擇,包括抄襲,神奇。

至於其他人的雜誌——
儘管悲催,可是《獨唱團》完全徹底地成功了好嘛!
張悅然其實也在不斷進步,她在微博上說的一句話很對,「作家」保持持續創造力就不能說太多,所以她現在的公共曝光率並不高。《鯉》不算不成功,她與較為高端的讀書人和出版商合作,明顯已經不再流連於低齡讀者群。
安妮寶貝的《大方》失敗了,安妮寶貝走的有點快,儘管也物質,也裝逼,但不得不承認,安妮寶貝的審美意象確實超前了。大家還是土逼的時候她物質,大家物質的時候她往什麼西藏啊尼泊爾啊徒步去了,大家奮鬥的時候她盆滿缽滿地收山,大家去旅行在路上人家結婚種花、種樹、種菜去了……但摸摸自己的心,你,真的不羨慕嗎?我羨慕,老羨慕了!但《大方》還是失敗了,她讀者受眾群根本沒選明白,要知道安妮寶貝那些風輕雲淡的「女子」可不是腦殘粉,稍微大一些的人他們不能再買銀鐲類刊物(被你們笑哈哈哈哈),稍微小一點的人,他們都去買郭敬明了- -

同樣成功的例子應該是南派三叔的《超好看》。《最小說》,《超好看》……你「額……」了么?三叔借鑒了郭敬明的發展模式,bang~,成功了。

郭敬明這個人啊,問題的確一大堆啊,可是他的商業頭腦和執行力,真是令人嘆服。
但人們不願意承認,以看過郭敬明為恥,以笑他身高為樂——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證據——沒有錯,很正確,可是不夠聰明。
**************************小聰有話說*******************************
這絕對不會成為高票答案,應該會收穫很多口水和反對意見,甚至可能會被摺疊……
但這就是我想的。
我完全可以靠罵郭敬明替以前「竟然」看過郭敬明作品的那個「小腦殘」贖罪,站在鄙視鏈里比現在《最小說》的粉絲高一個檔次的位置,就像聽土搖的人瞧不上小清新,就像小清新又瞧不上鳳凰傳奇……可是這樣沒有用。靠貶低得來的「優越感」不會讓我變成更好的人。

感謝親愛的@湖瑪Humar 幫我改了錯別字和錯誤標點……mua~
謝@cOMMANDO 和@笑道人 指正其中一些出版業渠道的問題和認知錯誤。


看到米米米關注了這個問題
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覺得有趣,拿來答這道題正好。

郭敬明式生產力

引言:在郭敬明看來,一切都可以拿來營銷——文字、才華、夥伴、企業、個人形象。他這筆生意做得很成功,恰好,成功是他最想要的。

MONEY+記者 王燁

無論你喜歡他還是厭惡他,郭敬明迄今仍然是中國最著名的「80後」之一。
2008年5月,郭敬明以850萬元的身價第五次登上了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的時候,《紐約時報》終於對他進行了報道。可以看作是為了表明立場,那篇文章在最後留下一段質疑——「郭敬明或許能在剽竊指控和糟糕的寫作中生存下來,但是,現在他面臨的可能是更危險的威脅:比他更年輕的作者。」
郭敬明克服了這個質疑,他的解決辦法是,當他們的老闆。他如今的身份,除了作家,還有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副總編輯、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最小說》、《最漫畫》、《文藝風賞》、《文藝風象》四本雜誌的經營者,職業出版人。
《紐約時報》犯了一個錯誤,認為更年輕意味著更有創造力,也更能把握讀者。但郭敬明經營的不光是他自己的創造力。他經營的是粉絲,是粉絲們對世界的理解。這個世界不缺粉絲,而郭敬明做得最重要的工作是維持住他們的注意力。
今天的人們已經習慣認同了這件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營銷,都可以炒作,只要它能夠吸引人們強勢圍觀。郭敬明懂得這個道理。他的資本,不僅是文字,不僅是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捕捉粉絲們的需求,尋找合適的人(包括他自己)生產出匹配的商品,然後儘可能地賣掉。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個營銷高手。

2002年,19歲的郭敬明第二次離開四川自貢的老家,來到上海參加第四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和一年前一樣,他又取得了一等獎。這是全部故事的開始。
春風文藝出版社的編輯時祥選通過《萌芽》雜誌找到了他。「我們希望培養一個能和韓寒比肩的作家,媒體管韓寒叫壞孩子,我們就把他定位為好孩子。」當時韓寒已經去做了賽車手,並放話「等錢花完再寫書」。
時祥選與郭敬明談下第一個合作,把他曾發表的短篇小說《幻城》改成長篇。2003年,《幻城》出版,一炮而紅。緊接著郭敬明出版了另外兩本新書:《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夢裡花落知多少》,三本書當年合計銷量接近200萬冊,其中《夢裡花落知多少》面市當月銷量就突破了60萬冊。
於是郭敬明也立即打算做點別的。2003年聖誕節,他集合了幾位好友:hansey、痕痕、阿亮、清河,在上海新天地旁邊的一家麥當勞碰面,討論成立工作室。轉過年後,他便租下一個140平米的公寓,帶著幾位好友搬了進去,他們組成名為「i5land」的五人團隊,在郭敬明的生日6月6日當天,開始做一本不定期出版的雜誌書《島》。
郭敬明找來落落。她在一本漫畫雜誌做編輯,寫一些評論文章。郭敬明看好她的文字,決心把她打造為女作家。
「那時候別人的書上打上郭敬明的名字,都能多賣一些,只要他肯推薦,讀者就買賬。」郭敬明的發掘人時祥選說。郭敬明打算挖掘這種影響力。
郭敬明試著向粉絲們推銷落落。他在自己組建的論壇里進行推薦;他帶著落落出席各種文學活動;他讓落落在《島》中刊登作品。他的力推取得了初步成功,2005年,落落的兩本小說被先後出版。隨後,他在《島》上,又挖掘了兩位新人七堇年、年年。
當時,《島》的發行量是每期18萬本,雖然它體現了郭敬明更多方位的想法——他喜歡的設計、他找的漫畫家、他挖掘的作者。但跟他的其他的作品比,《島》的影響力不值一提。沒人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只有郭敬明自己感到越來越清晰。
2006年,郭敬明與春風文藝的合約到期,全國的書商都涌到他的面前。長江文藝出版社不是出手最早的,但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長江文藝的副社長黎波回憶第一次與郭敬明見面,是在2006年的長沙書市上。郭敬明看上去少年氣盛,對自己很有信心。他拿出了一份他要的規劃——一本雜誌,《最小說》;一家公司,「柯艾文化」;除了自己的長篇之外,《島》 中數位作者的出版合約,包括落落的《塵埃星球》和七堇年的《大地之燈》。
一開始,黎波也只打算簽下郭敬明的書,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了郭敬明的野心,同意滿足他的全部需求。
「我百無禁忌。」黎波說,這是自己與郭敬明的契合之處。有別於大部分文化商人,黎波從不沉醉於任何「情結」,也堅信營銷是最大生產力——他本人畢業於警官學校,第一份工作在公安局;進入出版行業之後,從做司機起步,歷經秘書、出納、編輯、發行等崗位,直到成為經營者。黎波和郭敬明協議好了責任範圍——出版社負責外圍經營,郭敬明負責經營內容。在郭敬明的範圍內,黎波不進行任何干預。
他們配合出色。2007年,《最小說》的單期最高發行量達到70萬冊;同年,郭敬明的新小說《悲傷逆流成河》在面市10天內就賣出了100萬本;2008年,郭敬明開始運作他人的書籍,到2010年,他簽約的作家和漫畫家已超過60人。他成立了新的公司「最世」,把曾經的「柯艾文化」併入旗下。
「僅從商業角度看,郭敬明也可能一直都被嚴重低估了。」國內知名書商、「萬榕書業」總經理路金波做了這麼個判斷。當傳統的出版形式還依賴著作家本身的創作力,用作品去尋找讀者時,郭敬明已經知道如何掌握一個龐大人群的訴求,從他們身上獲得財富。
這群人是郭敬明的百萬粉絲們,年輕,充滿幻想,喜歡物質生活和完美偶像,也許還有些青春期的小情緒,最重要的是,他們易於被鼓動。郭敬明為他們挑選適合的寫作者,生產出符合他們願望的文字,然後再讓他們接受。
「誰來寫都無所謂,誰來寫都會受歡迎。在那個世界裡,郭敬明就是教主,是國王。」路金波說。
這種來自大人的評價歐陽嬌睿可能不接受,她是一名深圳的初三女生,是郭敬明百萬粉絲中的一員。她的書架上,有30本「最世」出品的小說和散文, 23本《最小說》,4本《文藝風象》。她說自己只喜歡郭敬明、安東尼和落落,就不太喜歡笛安。不過她還是把笛安的三本長篇小說都買了,還讀完了。「反正大家都在看,讀一下才有得聊啊,」她說,「全年級都在看『最世』的書。」

磨鐵圖書的總裁沈浩波以同行的立場評價:「僅從奮鬥的角度而言,郭敬明是個徹頭徹尾的勵志故事。」
人們喜歡勵志故事,成功者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榜樣群體。石祥選曾建議郭敬明寫一本自傳,許多出版社也排著隊希望出版郭敬明的傳記,郭敬明說:「不,我為什麼要教他們。」
習慣了與媒體打交道的郭敬明坦言:「你們不可能接近和了解真正的我。我身邊熟悉的人,他們會懂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我想要傳達什麼。你們看到的那個郭敬明他不是我,是由公眾視線和源代碼拼湊而成的形象,外界的期待像一把刷子一樣不斷改寫他。」
他坐在位於上海楊浦區國際設計中心的「最世文化」總裁室里,像網上流傳的那些照片中一樣,衣著考究、妝容精緻——「我其實平時根本不care我的外表,可以不洗頭來上班,也不化妝。」他解釋自己為什麼堅持這樣的公開形象,只有一條理由:「為了符合大眾的期許。」
他指著辦公桌旁的幾件歐式風格的白瓷,「我喜歡很多很小眾的東西,好比這些瓷器,全世界限量600件,別人根本不會懂它們好在哪兒。這些趣味平時都會被隱藏。」 他頭頂是他照片中經常出鏡的一串標誌性的水晶燈—— 「哦,那倒是我本人喜歡的。」
真實的郭敬明究竟什麼樣確實讓人難以識別,因為他說,他都是演出來的。
2011年7月,達芬奇傢具爆出醜聞,網友們翻出郭敬明去年11月在博客中寫的一句話:「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換哪一款電腦,才能讓它在一堆ARMANI和達芬奇傢具中間每天相處而不自卑?」然後,在網上大肆傳播。
郭敬明並不介意這些:「我塑造一個這樣的形象也是為了麻痹我的對手們,他們會覺得這個人就是膚淺、愛漂亮,是個傻X。」
很難講是什麼最早啟發了他選擇這樣的自我營銷方式,但從時間上推斷,那場抄襲風波可能是打通他「任督二脈」的重要時間點。
2005年10月,庄羽狀告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圈裡圈外》一案正打得激烈,郭敬明卻在新浪開通了博客,大肆張貼個人照片,曬名牌包包和服裝,聊夜店、KTV、購物——沒有絲毫處於痛苦和壓力中的樣子。這舉動激怒了眾多網友,一時聲討聲不斷,可郭敬明卻說:「有人議論,說明我值得被關注,有消費價值。」也許對那時的他而言,再也沒有什麼可害怕失去的了。
他身邊的朋友痕痕說,他博客中展示的生活也是被故意誇大的,真實狀況並非那樣,他沒那麼多娛樂,總在工作中。「他寫的東西要打一半以上的折扣去看。」
如今他又將陣地轉移到了微博上。雖然幾年過去,他已經從粉絲們口中的「小四」變成「四爺」,而作為公司的「郭總」,他如今出位的言論也比過去少了很多。但關鍵時刻,他還是會扔出炸彈——今年8月1日晚上11:20分,郭敬明在新浪微博上貼出一張大尺度的半身裸照,在很短的時間內,那條微博被評論超過1萬次,轉發3萬多次。
對這一舉動,郭敬明給予的解釋是:「我只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那天是笛安的生日。」他在微博中註明,將那張照片作為禮物送給第二天過生日的「最世」簽約作家笛安。

翻開《最小說》,你只會看到兩頁「最世」公司產品之外的商業廣告。這本每期發行量50萬冊的雜誌不僅能單獨依靠發行賺錢,還是郭敬明最重要的營銷平台。
《最小說》的文章一半由簽約作家撰寫,一半來自自由來稿。雜誌中設立了許多欄目,讓作家們能夠直接站到前台,展示個人形象,分享隱私,和讀者互動。維護好粉絲群是整本雜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者帶來粉絲,從粉絲中再誕生作者,新的作者聚集新的粉絲。
郭敬明手下的一員愛將安東尼就是他當初在一次簽售活動中看中的,而今年「最世」公司五周年慶典上,最新銳作家獎得主野象小姐手捧著鮮花激動地說,她當初選擇加入「最世」團隊的初衷就是離自己的偶像安東尼近一點。
與傳統出版公司相比,「最世」更像一家偶像藝人經紀公司。這很符合郭敬明的風格,顯然,每位作者都是他一定會營銷的對象。
通俗文學在許多年前就實現了流水線式的生產——選題、風格、文章套路、作者每年生產數量、營銷方案,這樣的打包策劃幾乎每家出版社都會做。但「最世」做得比這更近一步。
「最世」旗下籤約53位作家、22位漫畫家,每人都有自己專職對應的編輯,他們負責安排作者們在公司內部的雜誌上開設專欄、接受採訪、發表短篇作品或連載;安排不同的作家與作家、作家與漫畫家、漫畫家與漫畫家合作出書;他們還幫作家和漫畫家處理公司外部的採訪、約稿和商業合作。當然,作者本人則被要求不要插手這些事。每當有某人的作品出版,公司還會安排其他的作家和漫畫家們在博客、微博、貼吧上一起大力宣傳。
這種操作模式跟芒果台的選秀節目和原創電視劇很接近——上一年的冠軍陪今年的選手們上台唱歌,老版電視劇里的演員客串進新版電視劇里。事實上,郭敬明坦承他自己確實從好朋友、天娛傳媒的CEO龍丹妮那裡學了很多。
「最世」的簽約者也被要求和郭敬明一樣,保持同樣精緻華麗的公眾形象。甚至工作人員也不例外。如果郭敬明看到,當有媒體和賓客來訪時,誰居然穿著球鞋T恤在辦公室里走來走去,他一定會勃然大怒。
這群年輕的作家、漫畫家們還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徵,例如瘦削、羞怯,看上去永遠像一群受驚的漂亮小動物。因為他們的老闆郭敬明覺得:「創作者最重要的特質是敏銳、感性、超塵脫俗,讓人心疼的脆弱」,因此,他幾乎著意地將他們向這樣的氣質上打造。
「我不希望他們像我一樣在社會中經歷太多磨練,那會有所損耗,我會儘力讓他們活得遊離一些。」他很偏愛安東尼,一位作品中充滿童話般幻想和呢喃的作家,作品銷量超過70萬。
在公司里,編輯如果因為壓力太大在座位上哭,郭敬明會上前呵斥:「要哭出去哭,不要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而一旦發現有任何一位簽約作者在微博上流露沮喪、焦躁等情緒,他會立即讓編輯去解決。「我會保護他們,讓我來替他們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可這些年輕的作家終有一天會長大怎麼辦?那就超過了郭敬明的管轄,「我不知道,我只能儘力延遲它。」

黎波說,剛認識郭敬明的時候,他是個一點火就著的人。「一個髒字都不帶,直接把人說哭。」hansey甚至在博客中寫到過,一次在飯桌上,郭敬明不斷批評他的工作,使hansey的母親當場落淚。
hansey是《島》時期的五位成員之一。他在大慶讀高中時就為郭敬明設計了《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的封面。來到上海念大學後,成為郭敬明的合作夥伴。他一度是公司中最敢於與郭敬明對抗的人,2007年,他與郭敬明爆發矛盾,離開公司自創雜誌,三年又後回到「最世文化」。郭敬明接納了他,他說:「我不介意,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我的孩子。」而周圍人說,現在的hansey明顯學會了妥協。
郭敬明選擇的合作者,幾乎都遠遠弱勢於他。「最世文化」中的骨幹力量,全部是他交往已久的朋友,他從一開始就是朋友圈中的領導者。
痕痕也自《島》創立起就追隨著郭敬明工作。在更早之前,她是郭敬明的網友兼粉絲。從2004年到現在,她的所有職業軌跡都由郭敬明制定並推動,雖然她現在已經成為「最世文化」的副總裁和作家經紀部總監,但她說,她生活的70%精力,還依然花費在試圖獲得郭敬明的肯定上。
郭敬明經常面向外界肯定她,在文章中不吝溢美之詞。這也屬於他團隊營銷的一部分。他的粉絲們因此普遍成為了痕痕的崇拜者。可痕痕甚至不敢接受這些肯定,她說:「把我訓成什麼樣的也是他,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怎麼想了。」
黎波也認同,儘管現在公司設置了大大小小許多職位,但整個「最世」幾乎是由郭敬明獨自推動著前進。這讓他更加辛苦,但也更掌握自如。
他不怕付出辛苦。公司的人說,他一般在清晨睡覺,中午起床,四點鐘左右到公司巡視一番工作。夜晚的時間他用來寫作、閱讀、上網獲取資訊、想選題和計劃書、安排工作等等。痕痕等人經常會接到他凌晨三四點鐘發出的QQ留言,是他突然想到的工作任務。努力的人往往會換來他多幾分敬畏。
郭敬明說:「我很少有低潮,也不需要旅行之類的排遣。如果真在旅途中,相比於看風景,我更願意抓緊時間寫一份計劃書。」
大概只有「最世」近幾年唯一吸納的新核心成員笛安,是郭敬明按照接近自己的樣本選擇的。
與「最世」其他成員不同,笛安的父母都是作家,20歲出頭時,笛安就已經在老一輩文學青年們夢寐以求的《收穫》、《人民文學》上發表過作品。她出版過兩本小說,每本的印數都是2萬冊。
這數字對郭敬明來說太可憐了,但他需要笛安。「我不會做只賣幾千冊的書,也不會做不符合大眾口味的書,我選擇的作家,是必須扛得住幾百萬銷量和幾百萬版稅放在他面前的人。如果稍微一點成功就把他的整個人生都顛覆掉了,這樣的作者我也不會選擇。」
他將笛安的作品《西決》放在《最小說》上連載了半年之後,決定出版,首印數字是——20萬。
而《西決》最終實現的累積銷售數字是75萬冊。同時還獲得了《南方都市報》頒發的一項文學獎。
笛安成為了暢銷作家,她同時肩負起「最世」旗下唯一獲得主流文學界認可的嚴肅作家這一形象。郭敬明將《文藝風賞》主編的工作交到她手中,她的職責是網羅莫言、阿來、劉恆、畢飛宇等傳統知名作家到「最世」的平台上發言甚至寫作。
郭敬明評價笛安:「別看她外表柔弱,她非常有野心,也有不小於我的能量。她很懂得進退把握,知道怎麼用非常柔和的方式達到她的一切目的。這和我其實異曲同工。」

無論郭敬明想不想,也無論他們之間其實多麼風馬牛不相及,人們總是拿他與韓寒相提並論。8年前,韓寒是「壞孩子」,他是「好孩子」; 今天,韓寒是獲取了公眾認可的「社會公民」,並且成為了父親,而他,是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出現次數最多、最富爭議的80後青年富豪。
韓寒好幾次拿他開玩笑,說他們二人之間「男女有別」,唯有一次稱讚他「終於表現得像個男的那樣彪悍」,還是針對他抄襲官司之後的不道歉。而郭敬明本人則幾乎不做任何回應。他自稱沒有興趣與其他作家相互比較。如果要比,他也很有自信。
「中國的很多作家看上去很聰明,今天有人出高價,就跳槽了,明天有人出高價,又跳槽了。跳來跳去,其實商業價值在遞減。出版社沒有安全感,只會想在這一本上把他榨乾。而我,這麼多年和長江文藝合作,商業價值一直在累積,如果有一天我開口要換東家,那拍出的不知道會有多高天價。沒有人能拒絕跟我合作的誘惑。」
路金波回憶, 2008年初,一次他與郭敬明偶遇,郭敬明對他說:「你看,你的選擇錯了吧。」那時,路金波正與韓寒交情火熱;而此前,他曾與郭敬明更為相熟,郭敬明還教過路夫人如何化妝。
當時的韓寒,還是一個寫小說的叛逆賽車手,沒太涉足公共事務,沒有《獨唱團》;而郭敬明,已經是一名出色的商人——更成功,更會賺錢,這是郭敬明心目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關於韓寒的公共發言,他說:「他很棒,他傳遞價值觀,但結果沒法量化。我帶來更實際的價值,我的公司每年創造幾億碼洋,我交的稅,上海的街道、地鐵、林蔭道都能看到我的貢獻。我維護著手下的60多名員工不至失業,我讓我的作家們生活得更好。」
因此,韓寒說什麼,別人說什麼,路金波、沈浩波們肯定或否定,無非是一些使他再次受到關注的新話語來源——那也是郭敬明式生產力的一部分。
而他關心的是前方更大的成功。他已經有了上海戶口,中國作協成員的身份,足夠多套房子,和他的公司,他還有很多能讓公司更大更強的點子。他會努力賺錢,納稅,培育更多的成功者,其他的事,不那麼重要。
來源:《好運·Money+》第二期


紙質出版物這種東西呀,你只要開了個好頭,別太折騰,就幾乎不會失敗。

一本書從做出來到被讀者讀到,其過程會被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渠道」大概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而掌握渠道的書店及書商們其實十分樸實——他們看到你的上一本書賣得好,就會相信你的下一本書賣得好。當他們相信你的下一本書會賣得好,就會多進書,把書擺在書攤最醒目的位置上,還會向買書的人推薦。然後書就的確賣得越來越好(只要差得別太離譜)。

郭敬明及時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把影響力變現,這是他的聰明之處。但說到內容,哼哼……對於這種題材的紙質出版物而言,內容的重要性大概只佔渠道的30%不到吧。對於他的目標讀者而言,東西的質量本身就是無所謂的事兒,大多數讀者甚至能達到你給她們什麼她們就看什麼的程度——她們甚至連郭敬明抄襲都不承認/不在乎,你還指望她們能怎樣?《知音》的內容如何?《故事會》的內容又如何?你不喜歡無所謂,自有大把人喜歡。只要別差得太出格,讓想買的人知道你,能買到你的書,你就會猛猛地賺錢。

當然我得承認我沒看過他的東西,一本也沒看過,但是我相信他旗下的書(內容、封面、紙張)在各方面都能保持在水平線之上(換句話說,就是基本上合用戶群的胃口,不會太差),讀者是有慣性的,他們會每個月買一本,形成習慣,同時影響比她們小的人,直到有一天離開。

我不得不讚揚郭敬明的一點在於他看起來勤奮又清醒,懂得把影響力變現可以說是運氣,但能持續變現,有計劃地逐步擴大旗下媒體的影響力和覆蓋人群就得要點真本事了——至少不是靠穿名牌西裝和不受控制地流淚就能搞定的。他的出版集團最近簽約的作家已經脫離了少年文學的範疇,這顯示出他的野心絕不只是賺賺少女的錢花。

很不容易呀,少年作家們有的沉淪了有的花天酒地有的去玩兒賽車了,如果我有那麼多錢估計早就買個無人島建生態圈和研究大功率激光發射器去了,但小四還是在辛辛苦苦地積累財富,這其實挺了不起的。

但當然,我還是討厭他,因為他的黑歷史。


我覺得上面所有人的回答可能更多的在說為什麼郭敬明自己的書賣得好而沒有把重點放到為什麼郭敬明的雜誌賣得好上來.
首先,郭敬明的雜誌賣得好跟他的書火是有很大關係的,而郭敬明的書為什麼火就像上面大家所說的差不多,我開始看最小說最早也是因為郭敬明本人.是看了他的悲傷逆流成河.
至於雜誌火,我不認為完全是郭敬明一個人的功勞,雜誌以及其團隊下的每個作家的書都火有下面幾個原因了:
1.郭敬明的公司旗下的作家是簽約制,而不像其他的雜誌大多的內容來源於投稿,郭敬明旗下的作家一旦和公司簽約之後,每個月要出雜誌的時候是要伸手像這些作家要東西的,這種制度我覺得就像電影市場里的類型片,郭敬明旗下的作家都練就了一身一下就能寫出一篇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然後這些短篇小說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模式,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即使是這樣的模式下寫出的東西,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我現在看來都是不錯的,這個不能無腦黑,郭敬明旗下其實也是有很不錯的作家的)而且相對於沒有固定收入的普通作家,簽約作家在經濟負擔生活壓力小了很多之後寫出的作品相對我覺得要比沒有固定收入的作家好吧.
2.郭敬明懂得如何去包裝一個作家或者一本書,我一直覺得郭敬明在文學領域除掉他本身是一個作家的頭銜之外是很成功的人甚至是對整個產業有著很大貢獻的人.他通過雜誌把旗下的作家打造成一個個偶像,旗下的作家所出的書又不斷吸引更多的讀者來"追星".包括最早的落落,七堇年,到後來的笛安,他們的作品其實本身在青少年文學的領域也是很不錯的,笛安甚至在正統的嚴肅文學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她寫的倫理題材的小說在青少年中一樣可以暢銷,這就是跟郭敬明去包裝一個作家一本書的手段有很大關係了.
3.郭敬明的團隊懂得如何去賣"書",而不是賣書,郭敬明的團隊出的書不是沒有盜版,網上不是沒有下載,但是他們的粉絲卻很少很少有去購買盜版的,這跟他們書的裝幀以及長江文藝出版社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的團隊里有專門的很不錯的美編為新書的裝幀和插圖進行設計,在"書"本身上下功夫其實在文學產業極度萎靡的今天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更多的讀者掏錢去買正版的書,作者才會有生存空間.書的外觀被做的精美了,甚至包裝出一些"限量版""豪華版"其實對於文學產業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誰在做,第二個是做什麽。誰的做事方式最容易在這個社會取得成功乘以誰做的事情最迎合市場等於郭敬明。


我高中的時候看的是蘇童余華,雖然看過幻城和三重門,故事還可以,快餐文化的感覺。於是回頭繼續去圖書館借先鋒文學的書,確保自己沒有中毒,哈哈


本來這一題已經平息了,但最近由於幾位著名知友的『贊同』,跟風投票風雲再起,timeline裏不斷重現。個人定力不足,前來寫個糟糕的回答。

在諸多回答中,大家都充分的表達了三件事:答題者自身的心靈成長,對時下青少年『腦殘』的刻板印象,和對《最》平臺上的作品作者的刻板印象。雖然個人認為以上和雜誌和產品的成功半點關係也沒有,但顯然多數人都贊同這樣能夠抒發優越感與清醒態度,將人群打包歸納在低劣類別,和語帶戲謔調侃,狀似清醒瀟灑的答案特別有好感——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所有人的意見都值得尊重,也希望大家都能寫下值得被尊重的意見。

希望寫出這樣回答的人,您真的看過近期的期刊,真的像您所說的那樣瞭解腦殘,真的認識期刊的作者。希望這樣的您,的心靈,和品位,是真的在不斷成長中。希望站在成熟的標籤上否定過去的您,將來回首,不會否定今天的答案。

我不瞭解圖書市場,不敢說自己透徹的知曉任何一本雜誌,一個產品,或者一個人的成功秘訣;雖然曾經走過您所說的「腦殘時期」(每個人也許都走過),但不敢妄言真的瞭解今天的年輕人;期刊上的文字,我沒有詳細的研究過,也沒有追蹤過某個作者的成長,所以也不敢對某個人妄加總結,以免太過失禮。

我是個寫手,但是時常搞不懂自己的哪本書哪個故事的什麼地方會突然受到歡迎,而另外一些故事不會。所以從不敢保證自己的哪本書會長紅大賣。而且,就算將其他答案中煞有介事的成功要素——包括迎合腦殘,青春苦逼,商業炒作——都揉進一本書裏,還是沒有人會保證它是一本一定會成功的書。或雜誌。(當然如果有人有這份視野和自信,真的炮製出經典神作,我真心的為你高興。)

我看不明白,所以,我的這個答案是糟糕的,我希望其他的答案中,語氣肯定自信,游刃有餘,理所當然的各位,是真的明白。是真的有尊重這個問題,和您的答案中提及的各類人。希望隨手或認真的點了贊同某個答案,傳播出某種態度的著名知友們,你們是真的明白。

我這糟糕的答案也許並不比投票最高的答案有價值到哪裏去。反之亦然。


作為曾經的四娘的忠實粉絲,還記得當年第一次讀《幻城》的時候,從拿到書,到最終讀完,連房間一步都沒有踏出,即使中途有老媽拉著我耳朵喊吃飯,都不願丟下書。

從《幻城》《夢裡花落知多少》到後面的《島》系列還有《悲傷逆流成河》再到通宵看《小時代》系列……

所謂青春期就是幻想的年紀,今天剛看到一條微博,說春節時看到F4合體,才發現當年期待的所謂的高富帥,現在看來,不過是洗剪吹。可,當年就是那麼義無反顧。

但是青春期的女生,要的就是幻想,要的就是理想中的生活,要的就是各種自己情緒上無法宣洩,卻有人幫自己宣洩一番。

正如瓊瑤阿姨走的路線,四娘也一樣。

即使去雜誌攤買其他的雜誌,也會忍不住,翻看一下《最小說》。即使自己已經知道,所謂的現實的骨感,但是還是會忍不住看看那些保留有青春式的帶著回憶的雜誌。最起碼對於現在青春不在,卻當年曾痴迷的人來說。


只賺錢 不建三觀 輕鬆又快捷


只能說郭敬明抓住了現在大部分女孩子的心裡,@簡行所說的,郭敬明的東西裡面充斥的是GUCCI、LV、星巴克、帥哥、美女+悲劇、45度仰望天空。。。。。。。
而現在很多沒腦女生所關注的不就是這些嗎?我就經常聽見身邊的女生說什麼小說好感人,如果我在會怎麼怎麼樣。。。但是實際上到自己的頭上來會發現,自己依舊會無動於衷。
沒腦女生,是我對現在大部分女生的評價——我相信郭敬明自己也會這麼認為


作為高中女生來說,郭敬明的小說曾在初中時吸引過我。還初二時第一次看他書是《幻城》,當時沒有買過小說神馬的,聽那個名頭挺大的,衝動下買了回家。一口氣之下就看完了。由於讀書較少,當時一下之下把他視為偶像。[現在想起覺得太可笑]初中女生的事情無非就是談論小說里的人物神馬一系列的。大家都有什麼書,互相交換著看。久而久之,一般的女生都會看了的。女生通過他的小說,都喜歡了上海{我班女生幾乎看了他的書,都想大學考上海}。文字的炫麗,符合那個情竇初開的時節。很多到現在還買他的書的人都是初中就開始看的人。再說,他的名氣影響。電視有他的廣告,上過大本營。書店裡把他的招牌做的很····,在心裡就產生影響了。還有一方面就是他的《小時代》牽動多少女生的心,裡面有他們對愛情的嚮往,對奢飾品的追求。中學主要是他的通吃對象吧。高中階段,不知道有多少女生喜歡看像韓寒那樣抨擊社會現實的作品,再說如果他們真買了,看了一下。可以看懂嗎?看不懂了就不想再買了。還是像郭敬明那類的他們比較喜歡點。原來買過一本書拿到班裡去,別人借去看,不一會就還給你了。其中一同學說:「如果你拿郭敬明的書話,估計早都找不到了。」不用多說什麼,大家都懂得了。現在思想發生了變化,覺得他和韓寒相比他就是個毛,么辦法,就這樣子的毛喜歡他的一大堆。
【以上說法只代表本人觀點】


水往低處流,郭敬明海拔最低


喬布斯說:從偉大的創意到偉大的產品,之間有一道巨大的鴻溝。韓寒或者安妮寶貝的才華未必比郭敬明差,粉絲也未必比郭敬明少,但牛逼的才華和牛逼的出版物也有著一段遙遠的距離。


勤奮與付出,找到了自己擅長併合適的路。


因為雜誌的定位和風格就完全不同


現實都是殘酷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一直在面對殘酷冷漠的世界 希望在另一個世界 小說中的世界裡 找到一些溫暖 恰好 郭敬明的小說滿足了 人們心中的這種渴望


看它寫的文章,就知道它是個商人,sb


可能跟身高成反比吧……


我老婆以前最喜歡郭敬明,直到生兒子之前還是喜歡。後來生完兒子後,發現郭專門騙小女生並且商業化很溶,之後。後來他喜歡了韓寒,說韓寒敢做敢當,發地震不捐款自己開車去做志願者。

後來我說,你終於可以當孩子他媽了。但我老婆當孩子他媽之後,很少看小說了,最多織微博,關注下喜歡的韓寒,至於書嘛,一本都不會買的,買了也沒時間看。

也許答案就在我描述的裡頭。一個85後媽媽的轉變。


推薦閱讀:

《第一財經周刊》怎麼在 3 年間做到這麼大規模的?

TAG:商業策略 | 雜誌 | 青年文化 | 文學 | 郭敬明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