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電視劇裡面的特效都是怎麼做的?

比如說西遊記,封神榜之類?那個年代沒有視頻處理軟體吧?


八十年代中國的電視特效剛剛起步,的確非常原始,下面介紹《西遊記》拍攝中的一些例子。

1、藍幕摳像

那時候中國沒什麼人聽說過藍幕摳像,更沒有見過。中央電視台從美國進口了一台ADO特技機,《西遊記》劇組拿來先試拍了《除妖烏雞國》里孫悟空變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談話那個鏡頭。把六小齡童在藍幕前做的跳的動作拍下來,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就是用ADO機把孫悟空縮小,順著動作節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這的確不難。

但後來劇組發現,所有的人都象紙片一樣,不是立體的,根本不敢轉動,這是怎麼回事呢?《計收豬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幾個鏡頭特別明顯。劇組反覆嘗試也找不到解決辦法,後來才曉得,因為有種軟體沒有買,所以立體的效果無法實現,而這種軟體要5萬美元。沒時間也沒錢補救了,所以《西遊記》里很多場景是紙片人。

藍幕摳像最忌諱顏色衝突,這個道理也是拍著拍著才知道的。但《西遊記》里的人穿衣服五顏六色,背景幕布只能也做了各種顏色的,以備更換挑選。有時候顏色太雜了,還要多次合成才行,比如最後一集老烏龜馱師徒四人過通天河的鏡頭,就是四個人分別合成的。

合成工作必須回台里完成,現場是看不到的。這樣的效率奇低,而且不知道拍攝效果如何,所以有好多特效鏡頭都是廢的,即使勉強能用也有各種瑕疵。

2、吊威亞

吊威亞不是新鮮的技術,其實在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就會了。但之後大陸因為長期不拍動作片,這種技術漸漸荒廢了,反而是香港人將吊威亞發揮到極致。

《西遊記》劇組派了幾個人到香港學習怎麼吊威亞。當時TVB在拍一部金庸劇,導演楊潔、攝像師王崇秋就跑去看了,還跟徐小明導演探討。但時間有限,他們也只簡單地看了幾天,而且沒學到一種關鍵的「過江龍」技術,就回來照貓畫虎。

一開始連專門的鋼絲都沒有,找了軍用的航空跳傘的鋼絲。「過江龍」技術是一邊猜一邊實踐,用滑輪原理來模仿的。

因為對鋼絲的承重量沒研究,拍攝中斷過無數次,豬八戒、沙僧都摔過,特別是孫悟空,有次摔得昏死過去。

也不懂怎麼在後期抹掉鋼絲的痕迹,只能用背景色來給鋼絲上色。

3、背景的拍攝

劇組沒有專門的航拍設備,天空和雲彩背景都是坐飛機的時候和機長商量好,讓攝像師到駕駛艙里拍攝的。另外坐汽車、坐火車、坐纜車等各種交通工具時,都注意拍攝各種背景。

4、煙火特效

《西遊記》的煙火特效是請八一廠的煙霧師來做的。但八一廠對拍攝戰爭片有經驗,神話片卻並不一樣。神話場景的要求比寫實的戰爭片更加複雜、絢麗、花哨,需要更高的想像力。

天宮戲要用到大量乾冰造霧,人在乾冰里呆的時間了會很不適,赤腳大仙赴蟠桃會那場戲,拍完後一個場工半天不見人,後來才發現是昏倒在地了,趕緊搶救。

4、拍攝器材

在西方和日本電視台都實現了多機拍攝電視劇的時候,中央電視台給《西遊記》配備的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攝像機,調焦經常發虛。只有一個三腳架,角度只能平視。

整個電視台只有一隻長焦距鏡頭,所有電視劇組要打報告排隊等著用,火焰山那集好不容易用上一次。

沒有升降機、沒有移動軌、沒有高台,沒有斯坦尼康,什麼都沒有。

有個鎮元大仙升天的鏡頭,需要從俯視到仰視的角度變化,是把攝像師放到椅子上,吊到二樓,再滑下來拍的,用七八個人來拉攝像師,但這和鎮元大仙走路的節奏很難對上,拍了很久才拍成。

孫悟空在《三打白骨精》那集被唐僧念緊箍咒,捂著頭原地打轉,拍攝時讓孫悟空順時針轉,找人扛著攝像師逆時針轉,這樣就有了一種強烈的暈眩效果。

5、失敗的航拍

《奪寶蓮花洞》那集在昆明的石林拍攝,劇組和昆明空軍拉了拉關係,辦了一台聯歡會,送了幾個彩色膠捲,換取飛機練習時,讓攝像師一起登機航拍的機會。

到了拍攝時,所有人換上戲服,看到飛機飛過來了,在山裡跑啊跑啊,演得一身是汗。等到攝像師王崇秋從機場回來,才知道一個鏡頭都沒拍到。

因為空軍只有一架撒農藥的小飛機,其實根本不能用於航拍,他們把攝像師綁在艙門邊上探出去拍攝。結果拍攝時下起了雨,下面霧蒙蒙的什麼也看不見。而且飛機不敢飛低點,也不敢飛慢點,攝像師最終啥也沒看到,也沒拍到。

(主要根據導演楊潔和攝像助理唐繼全回憶錄整理。)


老版西遊記那個時代應該沒有處理軟體,因為當時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遠遠不能支撐全屏視頻的計算。我看到報道說,當時中國只有上海有一套特技設備(應該是可以做視頻合成的設備),西遊記常常為了一個鏡頭要排半年的隊才能等上。

除了那些煙霧假山石之類的常規東西,當年的特效可能有以下四種:
1、吊威亞,形成孫猴子空中飛的鏡頭。據說一次鋼絲斷了,六小齡童從十米高摔下來,一位工作人員接住了,自己雙手骨折。
2、縮微模型。這個星球大戰用得比較多,但西遊記里似乎不太多,西遊記的道具很多都是一比一的,當年可是花了血本的大作。
3、視頻疊合。一種是背景放一個播放視頻的大屏幕,演員在屏幕前(或屏幕上)表演,再重新拍攝。這個是我在超人拍攝花絮中看到的。另外一種我猜測是否將兩個視頻投影到同一個屏幕,形成疊加效果,或者用膠片逐張手工合成等等。可以看到,西遊記裡面的人駕雲飄來的時候,外圍有個隱隱約約的不規則方框線。
4、鏡頭角度調整。形成巨人效果等等,這種方式好萊塢早就用了。

歡迎專業人士補充。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39401

你的問題可能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頭名的答案關閉評論是幾個意思?
說的好聽叫「參考」,不好聽叫抄襲。
推薦大家直接看原文,內容豐富很多

列上兩個原文鏈接
【轉載】年過八旬的電視劇《西遊記》女導演楊潔。我個人覺得這樣文學底蘊深厚的導演現在越來越少了

(3)新的試驗
  我們是1985年的1月7日從香港回來的。回來以後,8日就通知全體集中。9日,我們開會向大家談了去香港的經過和結果。馬上成立了武術特技組解決吊人的問題。
  10 日我向領導彙報,領導再次提出要我加快拍攝速度。我心想:「我何嘗不急!只是有許多問題不是我能夠左右的!」
  我們知道了人物的飛升如何有重量感的:是因為把人吊起來,而不是站在地上做動作!但是如何吊法?用什麼東西去吊,仍然沒有搞明白。雖然攝像師和美工師都照了相片,但那只是擺在地上的一攤物件。不過根據他們所說的原理,我們琢磨出了其中的道理:既然用鋼絲吊起人來,我們就去找那種能夠吊起人來,又不會斷掉的細鋼絲。
  我們讓製片去打聽解決鋼絲和特技的問題,鋼絲要最好的,要最細的,要最結實的;買滑輪,用來綁在高處的……
  還有就是穿在身上的那東西(現在知道那叫「威亞衣」)。我們自己研究:它必須像褲衩一樣,一直伸展到腰,能夠把演員兜起來,再穿上鋼絲往上提,人不就可以起來了嗎?而且,演員還可以運動自如地表演。
  特技組開始加工趕製我們的「威亞衣」。同時,製片打聽到:在天津有種飛機上專用的航空跳傘用的鋼絲符合我們的要求。
  東西制齊以後,我們對於「過江龍」的道理也研究出來了:雖然我們只聽到幾句話:「兩頭吊起來,人掛在中間,一拉就走了。」但根據目前我們已經了解的吊人的道理,就聯想到:把單個的滑輪變成兩個或多個,用長的鋼絲把它們連接上,再穿上吊人的鋼絲,這樣人們一拉著跑,不就可以使演員的活動軌跡,按照鋼絲的路線走了嗎?至於走動的快慢和長短,是由拉繩的人和鋼絲的長度來決定的。
  悟到了這個道理,我們就開始了「過江龍」的製作和試驗。1月20 日,在北京的軍藝禮堂開始了使用。
  在軍藝禮堂,我們拍攝的內容有:孫悟空鬧龍宮;強取定海神針;齊天大聖府;小白龍與九頭蟲對打,小白龍火燒洞房;斬妖台;流沙河邊八戒沙僧武打;以及凌霄寶殿和五行山的摳像鏡頭等等。
雖然知道了用鋼絲吊人的道理,但不知道鋼絲還有個「承重量」的問題。當時,我們沒有辦法除掉留在畫面上的鋼絲印跡,只有用與背景顏色相同的底色來塗抹鋼絲,使其不易被發現;另外就是使用盡量細的鋼絲,可是這鋼絲就容易斷掉。雖然我們買的是空軍用的鋼絲,據說是最為堅固,不易斷掉的,但是還是發生了不少次事故。
  拍攝八戒和沙僧在水下武打時,八戒有一個橫著飛過水底的動作,這是用鋼絲在舞台的兩端掛上的一個「過江龍」鏡頭。正當八戒拿著耙子追打沙僧時,鋼絲斷了!八戒「啪嗒」一下,肚皮朝下,掉下地來!他那個大肚皮硌得他當時幾乎喘不過氣。幸好沒有大事。
  緊接著又是一次,沙僧向著八戒衝來,一個從遠到近的鏡頭:沙和尚迎著鏡頭衝過來,攝像師趴在舞台前方,鏡頭迎著沙僧:沙僧個頭大,分量也比較重,他舉著寶鏟,吆喝著,沖著鏡頭「飛」過來,還沒有到跟前,鋼絲斷了!他和寶鏟一起,重重地砸在攝像師頭上,兩人滾到了一起!攝像師被砸得頭暈眼花,頭上被砸了一個大包。幸好攝像機沒被砸壞。沙僧則因為被攝像師擋了一下,不是直接掉到地上,所以萬幸沒有什麼傷害!
  現在想起來,當時真是傻大膽,什麼都敢幹,什麼都不懼!只要能夠增加好的效果,就拿來為我所用。當《西遊記》拍完後,才知道,用「威亞」(那時也不知道「吊人」還有這麼個名字)還有承重問題!別人問我:「你怎麼這麼大膽?居然用普通鋼絲來吊『威亞』?」我問他:「什麼是『威亞』?」
  我們總結經驗:這個把人吊起來做動作的辦法比以前站在地上要真實得很多了(當然,站在地上表演也不能一概排除,因為要摳人物不動的戲,還是應該站在地上。)至於摔人問題,大家認為這是鋼絲不夠結實,用過一次就應該更新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更換鋼絲的問題。
  這年的7月份,我們在北京的戒台寺拍攝太白金星請孫悟空上天去的一段戲:孫悟空一聽說給他封官,高興得「噌」一下地飛上天去!這個「噌」就需要快!快得太白金星都追不上!
  我們在戒台寺外半山腰的樹林里,搭了一個孫悟空的寶座,他的腳下墊著一塊石板。我們在這裡拉了一個「威亞」,拍孫悟空躥上天去的鏡頭。第一次拍,因為在樹林里,障礙太多,拉繩的人們跑得太慢了,沒有孫悟空騰空的愉悅感。於是,增加了拉繩的人,調整了奔跑的方向,我沒有注意他們竟然採取了朝下坡跑。一聲「開始」,孫悟空縱身就上了天,但馬上就掉下了地!繩子斷了,他從大概六米的高度摔了下來!地上騰起一層灰!
  當時大家都傻了,一時間竟然幾秒鐘沒有人敢說話!
  我也嚇呆了!隨即清醒了過來,我小聲地試著叫他:「金萊!金萊!」
  他沒有動靜,這時大家輕輕地緊張地圍了上去。荀浩按住大家:「不要動!不能動!」
  我大聲了些:「金萊!金萊!」
  這時金萊哼了一聲,他恢復知覺了!
  林志謙一個箭步上前,拉起金萊,背在背上就跑!一直跑下了山,山下樹林外停著劇組的汽車,志謙和一個劇務立即把金萊飛快地送到醫院。
  我真是嚇壞了:金萊摔成啥樣兒了?但願他傷勢輕點兒!
  沒想到經過檢查,金萊除了蹭破了些皮外,沒有什麼更嚴重的傷。謝天謝地,真是天保佑!
  孫悟空雖然摔了一大跤,但是這個「上天」的鏡頭完成了,而且很理想!為什麼鋼絲會斷呢?因為特技師光注意「快」的要求了,他把拉繩的人安排成朝山坡下跑!「快」倒是「快」了,但是到了該停的地方,大家的腳步剎不住車!有人停了,有人接著一溜跑,於是把鋼絲接頭的地方拉斷了,金萊就反彈了下來,這比一般的摔下來還要重。

  幸好在拍這個鏡頭以前,攝像師叫人把地上的那塊大石板搬了開去,地面上沒有留下什麼堅硬的東西。同時,當時因為孫悟空飛升之前是在群猴包圍之中,他飛上天去時,下面還有個扮演猴子的項漢沒有走開,孫悟空落下的時候,先滾落在項漢身上,把他砸了一個跟頭,這就減輕了落下的力量。金萊摔下來時撞昏了,暫時地失去了知覺,可把我們嚇壞了!
  更奇怪的是:當金萊回到宿舍休息時,意外地發現:他一向供在窗台上的一尊小的觀音瓷像不見了!
  這座瓷像,他每天都要在她面前燒上一炷香,並且叮囑服務員一定不要碰動他的這尊瓷像。所以她們連窗檯也不給他擦。但是從醫院回來後,卻找不到這尊瓷像了!金萊詢問了每一個服務員,她們都說沒有看見,而且那天根本沒有給他打掃房間。他翻天覆地地找,後來在床頭的地下發現了,她掉在了床頭的地下!這瓷像自己摔下去的?金萊的結論是:自己大難沒有受重傷,是因為觀音替他摔了這一跤!所以他自己毫髮未傷!
  大家雖然對這個說法有些疑惑,但也無法解釋到底是什麼原因。
  還有一次更為冒險的事:1985年4月份,我們在廬山植物園拍攝二郎神唆使哮天犬追咬孫悟空的戲。這個追逐場面安排在樹林中拍攝,以便掛吊「過江龍」的鋼絲。鋼絲橫跨乾涸的河套兩邊,長度約有七八十米!
這場戲要求悟空在樹林中飛逃,哮天犬則在地下追,一邊還得逗弄著哮天犬。這隻犬是由劇務不知從哪裡借來的德國「黑背」,樣子挺兇猛,當時我一閃念:「二郎神有德國狗嗎?」
  第一次拍攝失敗了。狗解開了束縛,就歡快地跑起來,比人跑得快!它好像根本不願意理睬上面的悟空,徑直朝著拉繩子的人追去了!
  第二次,狗的主人叫狗注意去追悟空,但金萊掛得太低了,狗咬到了孫悟空的褲子!這不行,趕緊停!
  第三次,我們換了新鋼絲,還加了拉繩的人,把孫悟空掛得高了些。
  追逐開始了:拉繩的人拉著繩子就跑,狗的主人有意晚一點放開了犬,叫它去追孫悟空。狗的四條腿比人們跑得可快多了!孫悟空雖然吊在鋼絲上,離地有一段距離,但是鋼絲的長度使得它無法綳直,我們又沒有緊繩器來絞緊鋼絲,所以孫悟空有時會垂得離地很近。金萊心裡也害怕,但他還得去故作輕鬆地逗著那隻狗,狗就更來勁了,追得更快!而且跳起來夠他,幾乎又咬到了褲腿!拉繩的人們已經在亂石堆跑得筋疲力盡,速度慢了下來。我怕狗咬傷了金萊,趕緊讓狗主人把狗喊住,「行了!就這樣吧!見好就收吧!這就已經創紀錄了!」
  這是我們使用的最長的一次「過江龍」。
  雖然總是面臨著一次次的冒險,但這些方法還是不能不用,而且一次比一次有經驗。
  最令我們苦惱的就是鋼絲的痕迹難以消除的問題,雖然我們的鋼絲特別細,雖然我們非常勤快地向鋼絲上塗抹與背景相同的顏色,但還是經常可以在畫面上看出來。
  17年以後,我們再拍遺留下的「續集」時,這些都不成問題了!雖然經費照樣短缺,但「三維動畫」的出現,再粗的鋼絲也照樣可以抹去!而且有了專用的「威亞」設備,不用再擔心把演員掉下來!有了專業的「威亞」人員,不用我們再一點點地去摸索了!……真是今昔無法相比!但在那時,這些為了藝術效果,豁出性命的冒險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安慰自己:不管效果怎樣,我們已經儘力了!

  (4)背景在哪裡?
  我們前面說的「威亞」和「過江龍」,有的是現場使用的,有的則是為了「摳像」準備的。也就是說:拍完了它,還是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還要把這些鏡頭與事先拍好的背景畫面合成,才能造成人物上天入地、騰雲駕霧的感覺。
  為了加強動感,我們要根據劇情的規定情景,拍攝各種不同地點,不同角度,不同景別,不同環境的移動背景,以備後期合成時使用。我們在汽車上、火車上、飛機上、上山的纜車上,總之一切有可能使用的地方,總是隨時準備著拍攝。尤其是難得的飛機上拍攝的空中鏡頭!
  我前面說過,為了拍攝石林的俯視鏡頭,費了極大的勁,還沒有搞好!所以我們就盡量不放過少數坐飛機的機會來拍攝空中的鏡頭。尤其是陰天,飛機上往往可以看到漂亮的雲層,有時它濃密地堆積得像天上的瓊樓玉宇,有時像亭台樓閣,有時藍天上點綴著點點雲朵……這都是極好的「摳像」底,把人物放在上面,不就到了天宮裡了嗎!
  我們每次事先都和機長打好交道,請他們准許我們的攝像師到駕駛艙里去拍攝。
  1983年2月,我們到海南島文昌縣去拍《猴王初問世》。
  事先我們的製片也和機場的管理人員談好了進機艙拍攝的事。但到了臨時,機長不讓進了!機會難得,放棄了可惜,我們的副導演王小穎出面去和機長講理。講著講著,兩人吵了起來。眼看起飛的時間到了,我勸王小穎說:「算了吧!人家不肯就不拍了!」
  可王小穎不幹。他說:「這是我們事先聯繫好的!你憑什麼不讓拍……」吵了半天,連飛機都耽誤了出發時間!最後,機長讓步了,他允許我們進機艙拍攝。但是飛機已經誤點了半個小時!

  (5)「合成」的難度
  人物有了,背景也有了,似乎就可以在「ADO」特技機上合成為一幅完美的畫面了?但問題還遠沒有完,這裡面有很多學問。
  首先,人物的身上要絕對避免有與背景的幕布相同的顏色。不然,就會在畫面上出現空洞,露出背景來。
  我們原來以為只要有了藍幕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其實不行!被「摳像」演員身上的任何一種顏色都要避諱和背景相同。我們做了許多塊各種顏色的幕布,因為服裝有許多是已經做好的,所以避諱那種顏色是個麻煩問題,《西遊記》中的人物個個色彩斑斕,不同的衣服就要用不同的幕布,包括臉上的顏色。
  以後做服裝時首先考慮是不是要用於「摳像」?如果是的話,要避諱那種顏色……若是一個畫面里要出現多個人物,他們服裝的色彩肯定各不相同,那就無法在一塊幕布前完成,只有採取多次合成的辦法:比如唐僧師徒四人騎在老黿上過通天河,就得在不同顏色的幕布前,分別錄下他們四人的圖像,再分四次把他們合成到一起。
在幕布前拍攝人物的圖像,還要注意衣服的絕對平整,不能出現皺摺,不然,在「摳像」時無法把那些皺摺去掉,就會出現一條條的痕迹……從光效上講,拍「摳像」中的人物,要盡量使用順光,再加上輪廓勾邊就行,光是打得越勻越好。
  在把人物和背景合成時,角度要完全一致,如果背景是俯角,人物也該是俯角。有時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因為幕布的大小會使人物的角度受到限制。但這個問題不太大,因為人物的大小,可以在特技台上去解決!
  所有這些問題,我們是在工作中逐漸發現,逐漸摸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因此也有過不少失敗的教訓。當然所有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講,已經早已不成為問題了,但在那時的確都是一個個釘子碰出來的。
  我這裡再為大家舉幾個例子:
  1985年6月,攝像師到河南新鄉去拍《智激美猴王》里唐僧變成了老虎的鏡頭。他們去的是新鄉動物園。
  本來想著在老虎園子外面等著它從它的洞里出來,在園子里的空地上走一走,然後趴下來休息……等等活動就可以了,但是那隻老虎很懶,它根本不理會人們的指令,只待在虎洞里不願意出門。哄它沒有用,轟它,也不理!給吃的,它把東西吃掉,還是不出來!壓根兒沒把人們放在眼裡,只是趴在那裡睡它的覺!
  那天,它出來得比較晚,不一會兒,天就黑了,只好打道回府。
  後來我們想:這是個公園裡圈養的老虎,它不聽人的調遣,如果去拍馬戲團的老虎恐怕會好辦些!
  1985年的7月18日,攝像師和少數幾個搞特技的同志又到上海去拍老虎了。這次的目標是上海馬戲團。  

馬戲團里有一個馴獸的場地,四周是水泥的圍牆。我們先把帶去的大藍幕掛在圍牆上,下面一直鋪到地上,然後把老虎從籠子里放出來。老虎一出來,攝像師趕緊鑽進老虎的籠子里去,關上籠子門。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兩個馴虎師拿著電棒守在旁邊。
  攝像師進了籠子,老虎似乎感覺到問題了:四周的藍幕使它有些不安,它在向四周觀察,它的表情似乎在說:「這東西是什麼?」它又發現:「我的籠子怎麼被人佔據了?裡面的人還抱著個什麼東西?」
  這時,籠子里的攝像師和旁邊的馴虎師都十分緊張:生怕它會發起怒來,因為畢竟這種事情它還從來不曾經歷過!攝像師更是怕它忽然沖向籠子,要奪回自己的陣地,那這個籠子的堅固性能擋得住它嗎?
  老虎和人就這樣對峙了一段時間:它繞著籠子觀察了一陣,發現裡面的人似乎並沒有什麼惡意,於是放鬆了警惕,打了個呵欠,坐了下來,然後舒服地把頭擱在前腿上,開始舔起自己的腳來。
  為了戲的需要,馴虎師又把它叫起來,攝像師拍下它站起來的動作……馴過的虎畢竟好多了。這一次,虎的鏡頭總算完成了。
  這個畫面還要和曇花寺的地面及唐僧的鏡頭合成,唐僧變虎的戲才算完成。唐僧的戲是拍完老虎以後才能拍,因為他的動作要和虎的動作和姿勢完全一致才行。
  我再舉一個例子:孫悟空領著群猴躥進水簾洞的那個鏡頭:
  水簾洞是貴州的黃果樹大瀑布拍的。群猴要在孫悟空的帶領下,飛身躥過瀑布,進入水簾後面的洞里。這當然只有依靠「摳像」來解決。猴子們進入的路線要有一個弧度,而且群猴數量較多,藍幕不夠大,一次也解決不了。只有一個兩個的在藍幕前錄。先是一頭高一頭低的綁好繩子,讓小猴子一個兩個地趴在繩子上拉過去。這樣連續錄下好多次,然後把它們「摳」在畫面上。每次「摳」一個,這樣一共「摳」了八次,才算完成這一個群猴進洞的畫面!就這一個鏡頭就搞了幾天!
  另外,「摳像」對光線的要求也很嚴格。我們就有過失敗的教訓:
  在拍攝《禍起觀音院》時,火燒的夜晚,應該有孫悟空在天上歡笑並煽火的戲。但是我們把孫悟空的藍幕摳像鏡頭的光打得太亮(因為怕光不勻),結果孫悟空是日景的感覺,在夜景里就不協調了。於是只好取消了孫悟空的嬉鬧鏡頭。
  還有一次,是孫悟空在醉卧時被兩個無常鬼勾去了魂魄(鬼魂是由班底演員項漢和李建成扮演的),我們乾脆根據鬼魂的形象,把演員身上裹上藍色的布,再在他們的臉上身上畫上一道道的黑色線條,讓它「摳」出來時成為空的,像個骨頭架子,而且時時若有若無,在後期製作時再加上慢放,使鬼魂的感覺更為飄忽,「摳」出來以後,效果還不錯!
  這樣的「摳像」鏡頭有許許多多,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為了節約時間,我把兩個場記—馬麗珠和於虹,分成兩班,每次一人替換跟隨劇組,另一人就在家裡,做兩樣工作:一個工作是把拍好的一寸帶素材按照鏡頭順序粗編好,再轉錄為四分之三的小帶子,帶回劇組,以備我在現場抽空細編,然後把我細編好的四分之三帶子的劇集拿回台里去再照樣按幀編到一寸帶上。這上面會有許多沒有做好特技鏡頭的地方就把它留出空來,以備特技鏡頭做好後加上去;第二個工作是把按照事先規定好的要求,把拍攝好的特技素材按照我們的要求,在ADO機器上進行合成。有的做得好的鏡頭,我們回來檢查合格就通過了。有的沒有達到要求,就需要重新做過!這些重做的鏡頭還不少,因為一方面技術還不過關,有些要求達不到,她們自己也不敢擅自改動原來規定的做法,一個是實在太複雜,很難做。
  許多鏡頭我們是在整個戲拍完後,剪接工作也全部作完,還要等待特技鏡頭!畫面上留下許多等待特技鏡頭的窟窿!這些特技鏡頭必須親自去作實驗,有時需要改動原來的設計,所以,有時一個鏡頭花費的時間要很多,有時還需要重拍,例如群猴進水簾洞,就是重新拍了好幾次「摳像」的猴子,才完成的!
  我們劇組場記的任務是很重的!她們兩人不但要完成現場記錄;事後編輯,翻錄;將編好的戲一格不錯的返還到一寸帶上,還要分毫不差地做ADO特技……所以,拍完這個戲,她們也鍛鍊出了一身本事!


(二十五)仙霧縹緲

  煙霧的使用,是《西遊記》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論騰雲駕霧,還是神出鬼沒,不論是仙霧縹緲,還是妖霧瀰漫,都少不了煙霧的烘托與渲染。有的神仙與妖怪乾脆就是在煙霧中出現,或是以煙霧為代表。例如黃袍怪、黃鼠狼精,用黃色的煙,黑狐精用黑色的煙,紅孩兒是紅色的煙……
  我特地請了八一廠的煙霧師劉禮來負責我們的煙霧。他很有經驗:拍過許多戰爭電影,搞過不少大的戰爭場面。但是他從來沒有遇到過《西遊記》這樣需要各種色彩的煙霧,還有乾冰……。
  這些不同色彩的煙霧,需要劉禮自己去配製。煙霧的原料是爆炸物,為了安全,劉禮堆放爆炸物的倉庫總在離大家比較遠的地方。他總是在自己的倉庫里配製各色煙霧。每次他從倉庫里出來,都是一個大花臉,身上一股硫磺味!
這些煙霧不是容易配製的。劉禮經常進行試驗。在拍攝《智激美猴王》前,好幾天都沒有看見劉禮出來吃飯,原來他在倉庫里為黃袍怪配製黃色的煙霧。這種顏色的煙霧的需要量比較大。他從倉庫里出來時,被煙熏得咳嗆得厲害,整個人都成了黃的!這些黃煙被燒熱後裹在黃袍怪的斗篷里。黃袍怪未出現前,先撩開斗篷,黃袍怪就被冒出來的濃烈的黃煙遮擋住了,黃煙散去,才露出黃袍怪來,使人感覺就是黃袍怪是由黃煙中冒出來的。
  「乾冰」,就是液態二氧化碳,用處也很大。它是一種白色的氣霧體。它能貼附在地面上,造成雲霧縹緲的感覺。凡是天上的戲,都要用到它。那時,沒有乾冰機,只能用很笨重的乾冰瓶子。它就像一個大的氧氣瓶子。一個場景要用幾十個乾冰瓶,兩個人抱住一個瓶子,戲開拍前就要晃動它,讓乾冰流出,流滿演區,使「雲霧」布滿。演出中仍然要不斷晃動,這聲音很大,「咣當咣當」地響,連演員說話的聲音都聽不見。有時,某個瓶子空了,要停下戲來換瓶子。演員踩在「乾冰」里演戲,也是比較受罪的,因為它很冷,時間長了,腿腳受不了!有人在裡面跳跳蹦蹦地等待,有的就乾脆跑出來,等換好再進去。它味道不好聞,還很嗆人,待在演播室里久了,因為它使得空氣稀薄,會有些噁心頭暈的感覺。所以經常拍完一組鏡頭,大家就都要出來換換新鮮空氣,然後再接著干!
  就因為「乾冰」放起來是非常麻煩的。所以經常放一次就要搶著多拍一些戲。這批演員下來,事先等待著的下批演員就趕緊進去!
 「乾冰」放起來,低的地方要能遮住地面,高的地方有半人多高。裡面沒有空氣,所以人不能在「乾冰」下面待長時間,時間長了,就會昏厥過去。有一次,拍赤腳大仙赴會路遇孫悟空的戲。扮演赤腳大仙的演員站在搭在軌道上的小平台上,由人拉著繩子拉過畫面,看起來就像雲中飄過來。這些搖「乾冰」瓶子的人和拉小平台的人,都必須趴在地上,屏住氣息,隱藏在「乾冰」底下。開始拉平台了:第一次,赤腳大仙搖著個大蒲扇,看起來挺逍遙的,平台一拉,他沒站穩,差點掉下來!趕緊重來一次。第二次,他倒是沒有掉下來,但一晃一晃地,像喝醉了酒!大家趕緊把平台再拉回去,趁著這「雲彩」還可以用,再來!這次行了,大家趕緊逃出到演播室外面換口氣。
  我對於拍攝使用「乾冰」的鏡頭是比較有戒心的,因為聽說以前因為用它就死過人!大家出來以後,發現我們拉平台的場工大李沒有出來,趕緊進屋去找:大李倒在拉平台的地方,昏過去了!大家緊張地把他抬出來,放在門前一個石台上,劇組的曹醫生趕緊搶救!幸好發現得及時,給搶救過來了。後來知道大李在拉第二次時就已經感到難受,他為了不影響拍戲,繼續堅持著:「不知道怎麼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轉自唐繼全博客】「土法上馬」展現神話世界 ——回望老版《西遊記》中特技鏡頭的攝製

「土法上馬」展現神話世界

——回望老版《西遊記》中特技鏡頭的攝製

老版《西遊記》開播至今已有20多年了,當年首次播出以後觀眾反映和熱議最多的是劇中的特技鏡頭,時至今日仍有些老版「西迷」在津津樂道。時光荏苒,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當年的那些特技鏡頭的攝製手段與現在影視當中,特別是神話劇當中的的特技鏡頭相比,只能算是小兒科!拿劇組人員當年自己的說法——使用了一些土的掉渣的土辦法攝製出來的!許多鏡頭都能看出明顯的破綻,但也許是觀眾愛屋及烏的寬容——《西遊記》當中的特技鏡頭仍舊是當年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主要話題。本文擬將當年曾在部分報刊發表的文章摘選章節重新配以照片。回望一下82版《西遊記》中的特技鏡頭,以饗廣大喜愛老版《西遊記》的觀眾和網友。

這是《西遊記》中的第一個鏡頭——石破天驚石猴出世,劇組製作的石猴模型靜靜的等待爆破的一瞬間(北戴河海濱),這個爆破鏡頭再與石猴躍起的鏡頭(藍幕摳像)疊加。

電視劇《西遊記》製作特技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手段有兩種:

一是直接在「特技機」上製作特技。

「特技機」實際上是一台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具有錄像、編輯、特技製作等功能的大型綜合設備。它的特技製作功能之多、範圍之廣,據說就連設計生產它的廠家也數說不清。它可以使原錄的畫面任意放大、縮小、移動、反轉、旋轉、重疊;還可以隨意改動變畫面的色彩,模擬製作激光、閃光、波光、如此等等。如:《西遊記》第三集《孫猴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天兵天將變化打鬥等光怪陸離的神奇場面;孫悟空的金箍棒隨心所欲、千變萬化;四大天王的法寶施展神威,閃耀激光;雷公電母的電閃雷擊;哪吒和太上老君的寶圈飛去飛來,都是直接在「特技機」上摸擬製作的。

二是在現場錄製「摳像底」和「摳像」。

所謂「摳像」,是將人物道具置單色背景前(一般用藍色或黑色幕布,視具體情況劇組有時也用過紅、綠色幕布),錄製的畫面在「特技機」上「摳」掉背景色,再與原錄的「摳像底」相疊更加。「摳像底」就是預留有被「摳」人物或道具位置的原錄畫面,也可以是單有景物的「空畫面」。仍以第三集為例:悟空被綁上斬妖台,刀斧手揮刀砍下,悟空雖巳身首異處卻仍能談笑自若,觀眾覺得奇怪!其實這個鏡頭就是利用「摳像」的方法製作合成的。先錄製刀斧手在斬妖台前揮刀砍下的畫面(畫面里沒有悟空)作「摳像底」,再用藍布分別遮蓋住「悟空』的腦袋、身體,錄下的兩個畫面在「特技機」上「摳」掉藍色,最後再將這三個畫面在「特技機」上相疊加。再如悟空在蟠挑會上變化的小人兒、香蕉;悟空騎在酒壺上倒酒;毫毛變化而成的布袋;飛進袋中的果品;蟠桃園中變化的桃子;小悟空在巨大的如來佛手掌心上走來走去;以及劇中人物的駕雲飛行、變化打鬥……等等都是這種「摳像」技術的「功勞」。

有的觀眾會問:劇中人物如觀音、悟空、太白金星等都能駕雲飛行,那這朵雲是怎麼拍攝的?其實,這裡的雲,不過是一團經過造型的棉花罷了,駕雲的鏡頭同樣是經過單獨「摳像」再與人物疊到一個畫面上形成的。

太上老君在丹爐內「火燒」孫悟空的鏡頭,觀眾感覺挺「真」,這場戲是利用夜間在攝影棚外的空地上搭景拍攝的。在演員的背後擺放一個同比例的丹爐內壁的模型,弧形的內壁上釘有一層薄鐵皮,上面塗刷滿凝固汽油。攝像機鏡頭的前面也擺放有一個塗有凝固汽油的火架作前景。實拍時,點燃凝固汽油,再用風扇吹進濃煙。經過幾個鏡頭的組結,電視畫面上就有較強的真實感了。

劇組在北京育英學校攝影棚內拍攝「蟠桃大會」上悟空變化的摳像底鏡頭

在電視劇中,尤其是一些武打片如《霍元甲》、《陳真》等劇中人騰飛跳躍、顛扑打斗的驚險場面往往令觀眾眼花繚亂,一些武林高手、江湖豪傑還能一躍數丈,飛身上房,這些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演員們果真都有這般絕技嗎?其實,這是錄像機的「倒放」技木幫了演員的忙。攝像機先拍攝下演員從高處跳到地面的鏡頭,(地面上塾有厚墊子)。在編輯復錄時,將磁帶盤按正常放像方向反轉,在電視屏幕上就會看到演員從地面上跳到高處了。有時還特意減幔速度,以增強藝術的效果。

孫悟空(六小齡童飾)從高處跳下,鏡頭回放就變成從地上飛身上房(四川灌縣)
孫悟空(六小齡童 飾)正從高牆上跳下(福建泉州清凈寺)

大自然中的風、雨、雷、電,是不能為人們所駕馭的,而在電視拍攝中,人卻能「呼風喚雨」。觀眾有時在屏幕上看到的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場面,不禁會為演員們此時的處境非常擔心。其實您大可不必。說來您可能不信,有時一場雨過後,演員身上竟然會滴水不沾。因為這些鏡頭大多是「人工降雨」的結果。由於電視屏幕小,較少用大全景來表現具體事件,通常都是用多個局部鏡頭組接來表現大場面的。實踐證明,在拍攝局部雨景時,只要在鏡頭前形成水簾,就能模擬下雨的效果。拍攝時在攝像機鏡頭上面擺一、兩個噴水壺、噴出水簾,用鼓風機吹動水簾,同時施一些白煙,在電視屏幕上看起來,便是風捲煙雨,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了。至於人造「閃電」則是用一種「脈衝閃光燈」來模擬的。這種燈可以連續釋放強光(可以人為地控制閃動頻率),酷似閃電。

《鬥法降三怪》里的下雨鏡頭是這樣拍攝的
這是《孫猴巧行醫》里眾人接天降甘露的場面——噴水壺仍然是主角

神話電視劇《西遊記》有一場海底龍宮的戲。金碧輝煌的龍宮清晰可見;水波蕩漾,海底頻頻翻起一簇簇珍珠般的氣泡。有的觀眾真以為是在水下拍攝的呢。其實,這場戲是採用兩次拍攝、後期合成的「疊畫」技本來實現的。在攝像機的鏡頭前面放上一個體積近兩立方米的全玻璃水箱;用聚光燈照射水面並攪動水面以達到水波搖動的效果;用手氣球吹出氣泡。水箱要求放潔凈無色的背景前面,錄製的水箱鏡頭再與攝影棚內拍攝的龍宮內景鏡頭在特技機上疊畫。

劇組人員在用水箱試驗拍攝龍宮海水的水泡的拍攝效果
孫悟空(六小齡童飾)在龍宮游弋的鏡頭,與水箱拍攝的冒氣泡的鏡頭相疊加,加強了水中的真實效果

有的觀眾問:《西遊記》里的孫悟空一個跟頭能打上十萬八千里,演員怎麼會有那麼大本事?觀眾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那些騰雲駕霧的鏡頭,也是用兩次錄像,後期合成的方法拍攝的。不過,這種方法叫「摳像」。第一次拍攝是讓演員在一塊大面積的藍色天幕前表演。如表現飛行動作,還要用鼓風機模擬空氣阻力。然後將錄製的磁帶送入「特技機」把藍色的背景「摳」掉(即消除藍色信號),再與另外拍攝的「摳像底」(不包括人物的特定環境的空鏡頭)「疊加」,由於背景的飛速移功,觀眾便以以為是人物在飛了

這是一組小猴子「飛」進水簾洞的鏡頭——演員們吊在粗繩索上(繩索也要塗上藍色)在藍幕前摳像

劇組人員在軍藝劇場拍攝摳像鏡頭現場——正在準備鼓風機

劇組人員正在準備拍攝孫悟空(六小齡童飾)飛行的摳像鏡頭

現代電子技木的飛速發展,給電視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手段。現在,「特技機」使用了電子計算機控制,它能使電視畫面任意擴大、縮小,翻轉、扭曲……在今後的電視屏幕中,它一定會大顯神通。

這是當年中央電視台使用的笨重的一寸帶廣播級編輯設備——攝像師王崇秋在機房操作編輯機


至於那些山崩地裂、燃燒、爆炸等特技鏡頭的拍攝,大多是採用一些精心製作的模型,按自然界實景比例縮小來表現的——

劇組人員正在準備拍攝《禍起觀音院》燃燒的模型鏡頭,這種鏡頭再與演員的局部鏡頭相接即可達到真實的效果。

這是劇組在新疆火焰山拍攝的燃燒的局部鏡頭,回京以後,劇組又在廣播學院附近的一個工地上,用黃土按比例堆成火焰山的模型放火燃燒,這樣,整個火焰山熊熊燃燒的壯觀景象就展現在熒屏上了。

電視劇中,孫悟空(六小齡童扮演)這個人物騰空飛行的鏡頭最多,孫悟空一個筋斗躍上天空;孫語空站立雲頭,孫悟空飛越山澗、海面……早期拍攝這種鏡頭幾乎全部是用「摳像」的方法:讓演員站在單色調背景前的固定位置表演飛行動作,錄製的畫面在特技編輯機上「摳」掉背景色再與另外一個畫面(如:天空、雲朵、海面、山澗等)疊加在一起。這種方法製作的特技鏡頭有個很大的缺點——沒有運動感,人物有時看起來象個紙片。

後來劇組結合香港及國外的一些經驗,摸索了一套「吊索飛升」、「過江龍」的特技方法,把演員用特製的綱鋼絲懸吊在滑車上快速上升或橫移。這種方法雖說要冒點風險,但拍攝的鏡頭經過組接,人物的動感有了明顯的加強,真實感當然也有所增強。如在播出的前十一集中:孫悟空一縱身飛出畫面;孫悟空手持金箍棒自天而降;孫悟空在海底游弋及打鬥等一些鏡頭都是這樣錄製的。

孫悟空(六小齡童 飾)林中飛行的鏡頭(吉林長白山,吊威亞)

劇組正在拍攝孫悟空(六小齡童飾)在空中飛行的近景鏡頭,以藍天做背景,現場施放煙霧,加上鼓風機,與全景畫面剪接後,加強了空中飛行的真實感。

劇組人員用滑輪和細鋼絲把六小齡童懸吊在河面上拍攝飛行鏡頭(廣西桂林)

《西遊記》第十一集中,妖王黃袍怪(副導演任鳳坡扮演)有幾個口中噴「火」吐出「舍利子」的鏡頭。這個鏡頭在拍攝之前曾作過幾種方法的試驗。如:用火焰噴射器噴火;用火炮、信號彈閃光噴火等。結果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別是拍攝的這些畫面經過「摳像」後,難以保持原來的形狀而且與人物畫面的調子也不易相接。後來,我們讓演員站在一個較暗的背景前面,煙霧師手持一個「乙二醇」氣體噴發器在與演員嘴巴平行的位置上噴出一股白煙,攝像機的位置選擇在使演員張嘴與噴煙正好相疊的角度。拍攝時,照明師還在在聚光燈前加上一個可以旋轉的五彩「變色盤」,噴出的這股白煙在燈光的照射下不斷地變換顏色:紅、黃、綠……用這個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達到了我們預想的效果。

劇組在雲南瑞麗拍攝孫悟空揮棒打向妖精,妖精化作一陣青煙消失的鏡頭(劇組常用的手法——小爆破加停機再拍)
劇組人員在新疆火焰山拍攝孫悟空(六小齡童飾)在火海中飛行的近景鏡頭——煙霧師已經把演員身上的火點著了!

在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豬八戒使神通,一下變成擎天巨人,讓寶象國人大吃一驚……這組鏡頭雖然也是利用「摳像」技術,把「豬八戒」疊到另一個畫面里,但八戒由小變大卻是特技機的功勞。

原來,這台特技機有著花樣繁多的「特殊功能」,可以任意改變原錄畫面的大小,只是它的功能之一。這樣「豬八戒」在畫面里就真的象有「神通」一樣,霎時間長高到「快把天頂破了」。

另外,現場拍攝時,在鏡頭上配合人物變大變小適當推拉背景,配合摳像人物的動作變化,讓觀眾感到真實。

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是;利用攝影機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強透視原理達到誇張效果。如:第三集中的大巨靈神與小悟空;第四集中的如來與小悟空等鏡頭,都是利用超廣角鏡頭,使人物誇張變形的。

豬八戒(馬德華飾)變巨人在高處說話的近景鏡頭是這樣拍的——豬八戒爬到了梯子上,以藍天做背景,加上廣角鏡頭的誇張透視效果,便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這也是在現場拍攝演員在空中表演的近景鏡頭,扮演神仙的演員都爬到兩層桌子上面表演。這種鏡頭也是劇組常用的手法之一,現場利用搭架或現成、合適的高度進行拍攝——《西遊記》里很多神仙在空中表演的鏡頭,都是這樣拍攝的哦,呵呵!

在四川九寨溝的一處密林中:《西遊記》劇組正在拍攝一組孫悟空(六小齡童扮演)、豬八戒(馬德華扮演)與妖女蜘蛛精們空中打鬥的特技鏡頭。只見工作人員已經在山谷里的一片林間空地里,兩邊間隔有五、六十公尺的兩棵大樹中間,懸吊起兩根拇指粗細的鋼纜繩。兩個扮演妖女的演員一前一後被細鋼絲懸掛在滑車上。稍遠處,十餘名劇組工作人員組成的「拉繩專業隊」,正依次排列拽緊兩根粗繩索。開拍前,煙霧師在場地四周提前施放了淡淡的白煙在林間飄蕩環繞。一切準備就緒,只聽一聲令下,劇組的十餘名「壯漢」拽起繩索就向遠處迅跑,兩個妖女在滑輪的牽引下,懸空就向場地的這一端迅速「飛來」,早已站在高梯上等候的「悟空」、「八戒」,看準時機大喝一聲「妖怪那裡走!」手持棍、耙凌空躍下。只聽兵刃相接「叮噹」兩下發出響亮的金屬撞擊聲,一個空中打鬥的驚險鏡頭就拍攝完成了。

劇組人員在四川灌縣拍攝蜘蛛精(姚嘉等飾)與孫悟空(六小齡童飾)、八戒(馬德華飾)空中打鬥的場面(用兩條維亞分別控制兩位演員飛行)。

劇組的「拉繩專業隊」(劇組各工種人員組成)正在導演的指揮下,快速拉動滑輪帶動演員「飛行」。

「盤絲洞」一集的吐絲特技,曾使攝製人員大傷腦筋。如果完全在特技機上製作改特效果,又顯得太假;全使用現場特技拍攝,畫面太實而又神奇氣氛不足。如七蜘女臍中吐絲把唐僧裹在繭中的鏡頭,開始前就試拍了幾種方法。先是試用透明塑料絲把「唐僧」纏緊然後倒放,後來又想法讓唐僧自身旋轉帶動「絲」條纏身,但鏡頭效果都不甚理想。後來,特技人員用特製的梳成長束的塑料絲,綁在鼓風機的出風口處,利用強風把長絲突然吹出纏繞住演員。實拍時,還在風筒後添加煙霧效果,這樣拍攝的畫面,無論近景或全景效果感覺都很不錯。

劇組人員正在試拍蜘蛛精吐絲的特技鏡頭(右一為現場特技連治水)

劇組人員正在試拍蜘蛛精吐絲的另一方案——噴煙(右一為煙霧董振惠)

蜘蛛精(姚嘉 等飾)吐絲纏繞唐僧的場面

在拍攝絲纏茅草屋的全景畫面時,導演動員了劇組所有能放下手裡工作的人員,同時不斷向茅草屋拋出帶有重物的透明塑料帶形成的。在剪輯時,還適當提高了一些帶速,以加強現場氣氛。

另外,蜘蛛精臍中吐絲的一些近景畫面,還在後期製作時用特技機加入光束效果,又為畫面增加了神奇色彩。

「瓜地擒妖」一場戲,是在安微省九華山下的一塊瓜地中拍攝的。當時正值盛夏,最高溫度達四十攝氏度。扮演妖王的上影廠演員曹鐸,雖年逾六旬,卻不怕酷暑高溫,演起戲來,象年輕人一樣潑辣,毫不惜力。有一個鏡頭:孫悟空變化成一個大西瓜,被黃眉妖王吃進肚裡後,「西瓜」越變越大,黃眉妖王疼得滿地打滾……搞特技的工作人員事先把一個大橡皮袋捆在曹鐸肚皮上,拍攝時再用高壓氣瓶充氣。為了渲染氣氛,還把曹鐸綁吊在一根長竹竿的一端,借用槓桿的提升表演翻騰滾跳。鏡頭剛拍到一半,充滿氣後變得滾圓的橡皮袋突然「撲」地一聲破裂漏氣,結果又連拍幾遍才算成功。等鏡頭拍完,老演員已被折騰得精疲力盡,滾得滿身青紫了。

劇組人員在安徽九華山下,用自製的土升降機,把扮演妖王的演員曹鐸吊起,協助他的翻滾動作。

妖王(曹鐸 飾)這滾瓜溜圓、越變越大的肚皮,原來是一個橡皮囊。

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里,那些天上仙境中繚繞縹緲的「雲海」畫面,全都是「二氧化碳氣」的功勞。


劇組在北京育英學校攝影棚拍攝的「蟠桃大會」場面

在攝影棚內拍攝這類鏡頭時,演區四周都要用高度一致的擋板圍繞起來,以防氣體流失。在拍攝第二集中「赤腳大仙」由天邊飄然而來的鏡頭時,特技人員在演區內鋪起兩條軌道,讓演員站立在平板車上表演。為了不讓軌道車不露出雲海而緩緩移動,讓演員站在車上有「飄」的感覺,他們在軌道車的底部栓上一根長繩,拍攝時用人力拉拽緩緩移動。拉繩牽車既要配合演員表演保持一定速度,又要用力均勻而穩定移動,有一定難度。這個鏡頭看似簡單,卻接連拍了幾遍最後才成功。拍攝中,裝置工大李在場邊拽繩時,因怕繩子露出雲層「穿幫」而自己身伏地太低,被二氧化碳氣窒息得當場昏迷過去。大家趕快把他抬出攝影棚,呼吸新鮮空氣後他才緩過勁來。

劇組人員正在拍攝太上老君(鄭榕 飾)煉丹房鏡頭

在攝影棚內,施放了二氧化碳氣的演區地上又濕又滑。「孫悟空」六小齡童在表演醉酒進丹房的時候,『不慎「撲通」滑了一跤。這本是個戲外戲的意外鏡頭,導演楊潔卻特別欣賞這一跤,特意把這個鏡頭剪接在播出帶里,給電視畫面增添了許多情趣。

為突出神奇效果,劇中人物騰空躍起、凌空落下、鬥法打鬥等特技動作,常用細鋼絲綁吊演員的辦法來完成。第十五集《鬥法降三怪》中,三妖道在三清殿發功,突然懸空而起的特技鏡頭,就是採用這樣的方法拍攝的。綁吊演員時,先是用細繩將演員連同盤坐的蒲團—塊捆綁,但幾次蒲團都滑脫了掉了下來。導演和幾位主創人員由此受到啟發,設計了悟空在窗外悄悄作法,讓這些蒲團狠打妖道屁股的滑稽情節,使這場戲顯得妙趣橫生。當然,拍攝這些特技鏡頭時往往有一定風險。一次,拍攝「沙僧」閻懷禮手持月牙鏟迎鏡頭飛來的特技鏡頭時,閻懷禮身高體重,懸吊演員的兩根細鋼絲突然斷了一根,老閻突然失去平衡,自己雖然沒有跌落在地,手中的月牙鏟卻砸在了攝像師王崇秋的頭上,頓時打起了一個大包!

劇組美工在北戴河海邊礁石上冒著風浪搶搭石猴模型

劇組人員在四川九寨溝拍攝豬八戒(馬德華飾)與蜘蛛精,現場特技人員巧用釣魚竿控制模型移動,達到預想效果。

劇組人員在京郊戒台寺拍攝孫悟空(六小齡童飾)與妖和尚打鬥鏡頭,副導演(右一)爬到石碑頂上協助演員表演。

劇組在軍藝劇場拍攝《三調芭蕉扇》悟空(六小齡童飾)鬥牛魔王的特技鏡頭,煙霧師劉禮(左一)正在放煙。

劇組在吉林長白山《大戰紅孩兒》——火燒孫悟空(六小齡童 飾)拍攝現場(長白山原始森林消防隊員內)

劇組在北京郊區拍攝孫悟空從五行山解脫飛出的近景特技鏡頭——美工製作了與石林現場同比例的實物景片,用人力在一瞬間拉開擋板,配合石林現場爆炸,完成整個鏡頭。

《西遊記》當中的特技鏡頭攝製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前三集《大鬧天宮》等情節中,特技鏡頭幾乎要佔去整個內容的一半以上!這當中時長短至1-2秒鐘的鏡頭,往往都要耗費創作人員數十倍數百倍的精力來完成!這其中在總導演楊潔的策劃指揮下,主攝像師王崇秋、副導演荀浩、任鳳坡設計構思;以及中央電視台技術部門;特技師韓立梅、王巧紅;劇組現場特技人員連治水、鄧少生等;以及劇組各部門人員的緊密配後,通力合作下完成的,82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拍攝成功受到觀眾歡迎和喜愛,他們功不可沒!

為了反饋廣大網友對老版《西遊記》支持和喜愛,這篇博文和照片網友們如果喜歡,可以收藏和轉載,但請註明出處,照片請不要改頭換面,或去掉水印另作他用,畢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呵呵!謝謝了!(筆者:唐繼全)


magasa說的西遊記特效對的,業內人士,初中春遊去過北影還是八一的一個特效場地,就是一個四合院,比較簡陋,本來就對電影興奮的我玩的很嗨,期間體驗就是老片的一些風雨雷電馬蹄的特效,還有那時的藍幕,風是一個大手搖輪,是一片一片細竹片組成,上面鋪一張大帆布,手搖起來竹片刮帆布就是老國片里的狂風特效聲,馬蹄特效聲是類似一個波浪鼓大小的皮揣,但用起來很難,另一個印象就是西遊記里天上飛的特效,演員處在坐站爬或叼起來的狀態,在一個類似現在綠幕前,背景天上雲彩是先拍好的,一台攝像機專拍演員的動作,直接合成,這是我這種外人最淺薄的理解,憑對電影瘋狂的熱愛,現在也只剩電影娛樂自己了,希望認識更多喜歡電影的朋友


鏡頭倒放:電影電視劇里的大俠們常常從平地一躍到房頂,實際上這是從房頂跳下鏡頭的倒放。


詳見《萬萬沒想到》第一季第一集


即便今天看,還是覺得很好,依然不過時,那麼簡陋的條件,也能拍出經典,萬事抵不過認真二字啊!


那個時候很多影視劇都會採用將前段快進、快退來實現疾行如風、飛上懸崖等特效


停機再拍。非常老派的特技方法。梅里耶最先用的


那個時候,有沒有特效軟體呢,答案是:有,而且這些軟體還很牛逼。

不過,這些軟體,一般家用電腦的配置,根本無法運行,不光是配置低的問題,軟體里的某些功能,還需要特殊的硬體支持。

那個時候的電腦,分好多種的,有專門做特效的,有專門打遊戲的,有專門做數學運算的,有專門編程的,還有專門製圖的……不像現在這樣,隨便買台電腦,只要高配,啥都能用。

那個時候要用特效軟體,需要專門的特效機,一台差不多有個衣櫃那麼大,專門用來做特效用的。後期剪輯啥的,也要用專門的剪輯機。


怎麼可能,星球大戰什麼時候拍的,美國早有了,喬治 盧卡斯1975就創辦了工業光魔.


推薦閱讀:

離婚律師這部劇你們打幾分?
看《最好的我們》了么?讓你想起了誰?你們怎麼樣了?
如何在一天內假裝看過何以笙簫默?
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多寫的是歷史而不是未來?
《Nine九回時間旅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劇中為什麼有些人在重複的人生中依然保留著原先的記憶?

TAG:軟體 | 電視劇 | 視頻製作 | 大眾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