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繪畫和攝影的區別在哪裡?

本人學過幾年的素描色彩,認識到繪畫和攝影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比較疑惑,有人說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我不太贊同,我認為繪畫是更複雜的減法。那麼有什麼繪畫的美學法則在攝影領域反而不適用的呢?

2015年9月22號補充:
沒想到這個問題有那麼多大牛來回答,看了所有答案之後,我對攝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最近也在讀攝影史,看來攝影自打脫離了畫意攝影之後,與繪畫就已經區別開來了。
BTW,最近看了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紀錄片《地球之鹽》,這部片子很好的解答了我之前的疑惑,推薦大家也看看。


手邊最近的是本《更大的信息:戴維·霍克尼談藝論》

僅以老爺子的態度對這個問題窺見一二,加黑字體為原文:


"多數人覺得世界看似照片。我一直認為照片幾近正確,但是少了一點點東西,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是我所探索的東西。"p51

大部分時候,我們相信照片。因為我們極為單純地相信照片是現實生活里所抓取的一瞬間,它就應該代表著現實。但是很遺憾的是,任何事物的組成都包含著複雜的時空關係,當事物在某一個時間點的表象被提取出來時,很難像能承載一段時間的文字一樣「公正」「客觀」。瓦萊里也提出過這個問題:「照片是否能像文字一樣讓我們可信?」

我們姑且不論繪畫和攝影的相似之處,需要承認的是,在攝影技術普及之初,對繪畫的幫助一直持續到了今天。霍克尼也從事過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照相現實主義」:「……我一直知道照著照片沒辦法畫得非常好,因為不能像生活中那樣看到體積,感知體積。當然,沒有規則。如果你制定了關於某事的規則,那麼會有別的藝術家來打破它」p54

我們可以回想起來,在學習繪畫的初期,長期以往進行的一項訓練便是寫生,由簡單的幾何形體直到複雜的靜物或人頭,我們很難相信一個優秀的老師會讓自己的學生從「畫照片」開始進行美術學習。寫生給了我們用手眼感知感知空間的直接訓練,但是對於多數人而言:「我想,自己對於圖像感興趣,而攝影是大多數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包括世界的色彩(儘管攝影的色彩做得不是很好)。因此,我對攝影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親身參與其中——但是同時我一直在想攝影有什麼問題。」p54


「我喜歡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多年前度過。最近我讀了他更新的一本書,《世界小史》,也很喜歡。但是他的短語「征服現實」有些天真。這是在暗示說歐洲的畫家們征服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就是這樣。但是,我認為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正是問題所在。我認為攝影與相機對我們有深刻影像。但是我想攝影也給我們帶來了損害。」p56。霍克尼在這裡體會出的,正是攝影和繪畫對於他而言最大的區別,觀看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卻不可避免的被這個時代的圖像所影響著。如同之前所說的,我們似乎坦然接受照片所傳遞出來的那份「真實」:「……我們生活的時代,大量沒有自稱是藝術的圖像被製作出來。它們宣揚的東西要可疑得多。它們宣稱自己就是現實。」


而我在此的理解是,當我們要學會創造圖像時,首先要學會的,是質疑圖像。不僅僅是圖像所呈現的結果,以及它是怎樣被觀察,被創造的。

「我們認為照片是終極現實,但是它不是,因為相機是以幾何的方式進行觀看的。我們則不然。我們的觀看方式帶有幾何形,但是同時也是心裡的。倘若我在看那邊牆上勃拉姆斯的照片,那麼在我看的這一刻它會變得比門還大。因此,以幾何方式衡量世界不是那麼正確。」p57。這是霍克尼之前所說的觀看方式的不同,當照相機記錄下某個場景時,畫面是幾何的,平面的,我們是通過畫面所傳達的我們所熟知的透視關係來獲得空間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觀察時:「此刻,在我看你臉的時候,它在我的視野里顯得相當大,因為我集中關注著你而不是別的。但是,某一刻,如果我就那麼移動目光,看向那邊,那麼你的臉就會變小了。不就是那樣嗎?眼睛不是思想的一部分嗎?如果你在看埃及的畫,那麼法老比任何其他人都大三倍。考古學家測量過法老木乃伊的長度,得出結論說它並不比撲通公民大些。但是,事實上他的確大一些——在埃及人頭腦里。埃及人的畫在某種程度上是真是的,但卻不是幾何的。」p57。「畢加索去那不勒斯看《法爾內塞公牛》時,注意到,因為人物手頭在做的事情,因此他們的手比真實的要大一些。畢加索自己畫著長著巨大雙手的芭蕾舞者時,舞者們顯得極為優雅。她們身上有一種輕盈的東西。他知道當舞者們以哪種方式運動時,你會看手,因此,在你看來,手會大一些。」


如果還是不明白霍克尼所說的這種觀看方式的不同,可以看看他通過質疑攝影而創作的「攝影作品」:

「我認為我要仔細研究一下人們所謂的這種繪畫的替代物。我開始從各種視角看攝影。他們說透視被融入到了相機之中。但是我的實驗表明,當你把兩三張照片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改變透視了……」p61.

對於霍克尼而言,這樣的創作方式更像是繪畫,因為它更符合於繪畫觀察事物的方式,當我們置身一個場景當中時,目光是流動的,只有當流動的目光突然停滯在某一處物件上時,它會被放大,而周圍的物體甚至會「變小」。如果我們有創作過類似於這樣的大場景的素描或是速寫,通過肉眼我們也會得到這種類似於照相機「魚眼」的效果,但這種180度的場景描繪卻又不像「魚眼效果」一樣將透視的線條變成弧線,我們在彎曲頭顱少許看場景中任何一處時,它都是符合所謂的自然規則。

韓國漫畫家金政基的一張速寫,很類似於霍克尼的「攝影」作品,因為這張不大的圖像卻包含了你在生活場景中視覺觀察的習慣,你可以將實現很輕鬆投射到眼睛能夠掃到的地方。於是當你將整個角度的視覺呈現出來時,就得到了如此的效果。在某個層次上而言,這是霍克尼某一個階段所尋求的「真實」。

而當你通過全景照相機進行拍攝時,很顯然,受到了嚴重的角度限制。我們立刻能肯定場景的真實,但也立刻發現了問題,照片只是在一個水平面上記錄下了依次擺放的順序,比如,你低頭看見的地面和平視看到的山峰無法安置在一張照片中。

我們往往有一種論調,這種論調甚至引導了大部分公眾對於繪畫和攝影的思想,那就是,攝影的出現使得繪畫走向死亡,甚至認為,攝影取代了繪畫。霍克尼如是說:「我完全不那麼認為。幾年前,透納獎得獎者之一傑里米·戴勒說:「如今藝術家們不再畫畫了,就像我們不再騎馬去上班一樣。」我大吃一驚。我將這一言論大批一通,把它釘在了工作室牆上。我想,他顯然認為攝影已經代替油畫。不可能的。我覺得那種言論很幼稚:不了解攝影是什麼。我完全不那麼看。攝影不過是漫長歷史中的一個點。如今,它已經走到終點。我們已背離之前關於攝影的看法,回歸繪畫。」p122。


「攝影正在沒落。柯達剛剛停止使用攝影中化學的一面,不再需要了——用數碼可以完成一切。多年前,1989年,我應邀參加矽谷某研討會時首次發現了photoshop。我和助手去了一個星期,開車回來的路上我說:「嗯,這是化學攝影的結束。」幾年後,我在加利福尼亞遇到安妮·來戴維次,我問她是否會去做數碼攝影。她說:「哦,現在必須做啊。為雜誌做事的話就必須做。」因此我說:「再次回歸繪畫不好嗎?」她說:「我從來沒有像這樣想過問題。」但是,這正是他們在做的事情。我看廣告和雜誌,因為它們或許會告訴我們正在發生什麼,比藝術攝影更甚。」p122-123。


我們能看出來霍克尼作為一個優秀而對於時代重要的畫家的堅定和判斷,我們無法因為他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攝影和繪畫接下來的發展。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攝影的出現一定是對繪畫有衝擊的,當然,也對繪畫產業產生了不可迴避的積極的影響,而當數碼技術的出現又將本來很脆弱的攝影的公信力摧毀得一塌糊塗。霍克尼認為,素描能力意味著將物件放置於可信空間的能力,然而在當今數碼照片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空間不可信

就連霍克尼也沒有妄下定論,給攝影和繪畫下定義,在整個圖像發展史當中,二者有著不能缺少對方而單獨言說的聯繫,我們推崇塞尚,因為塞尚的方式更像是我們的觀察方式,質疑物件的位置。然而我們也承認如布列松一樣偉大的攝影師,因為他有著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能力,並且能立刻將世界看成平面的。


不管攝影是否宣稱自己是真實的,「我的論點是,某種程度上存在一種圖畫的危機,不過是在攝影或電影中。這是一種新的看法。這跟繪畫無關。不過,若不多加教導,繪畫的繁榮會很困難。但是繪畫會一直存在下去。」


關於繪畫和攝影的話題,我們順著畫家霍克尼的思路就走到這裡,然後再來回顧我們的問題:
繪畫和攝影的區別在哪裡?有繪畫基礎的人上手攝影會不會很快?

首先,在不同的語境下我們來定義這兩種藝術手法都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攝影可以是藝術的,唯美的,紀實的,精神性的,甚至是偶然的,同樣,繪畫也可以是寫實的,抽象的,記述的,歷史的,等等。

但我們通過分析霍克尼的言論也自然而言得到,攝影終究是平面的,無論基於何種目的下進行的攝影它終究會給出平面的答案,如果進行一般「攝影」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怎麼把照片拍得好看),那它會停留在我們所熟知的任何二維法則上,構圖,燈光,顏色等等等,任何空間在攝影中都是可以通過物件的「安置」來獲得。

然而攝影和繪畫最大的不同,(根據霍克尼)便是觀看的方式不同

繪畫基礎對攝影上手的影響,我們之前說過,素描的能力就是將物件放置在可信空間中的能力,它依舊會對攝影中所謂的構圖,燈光,顏色(比如黑白灰)甚至空間的把握有好的作用。但是,我們根據二者最大的不同,因為觀看的方式,所以即便是沒有美術基礎,依舊可以學著成為優秀的攝影師。

而在如此多種類的攝影和繪畫當中,妄自決定攝影和繪畫究竟是做加法還是減法並沒有什麼作用,你只是把你觀看到的表達出來而已。


嗯,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有資格回答的


題主說到:

本人學過幾年的素描色彩,認識到繪畫和攝影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比較疑惑,有人說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我不太贊同,我認為繪畫是更複雜的減法。那麼有什麼繪畫的美學法則在攝影領域反而不適用的呢?

首先我贊同題主的前半句,攝影和繪畫並不是減法和加法的區別,事實上,用加法減法的形式描述任何一種藝術手法都是有失偏頗的
回答第二個問題,只有某些常見技巧,構圖,色彩搭配,布光等是通用的之外,其他的一切法則都不是通用的。

因為每一種藝術手法都是具有排他性的

早些年,為了學習另闢蹊徑的學習攝影,開始用攝影的眼光觀察《西方美術史》中提到的畫作,從框架構圖到光影明暗,我驚覺,繪畫的一些表在技法都可以在攝影中得到應用,比如布光,這裡我們提到兩位大師,倫勃朗和卡瓦拉喬

倫勃朗光,在人像攝影中廣泛用到

卡瓦拉喬的明暗對比的手法,至今還是很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這樣似乎給我們一個錯覺,攝影的技法來自於繪畫?

後來我認為看夠了理論,能夠熟練的背出景深公式的,拿起相機的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這種感覺跟使用畫筆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是因為——
「框」的存在
相機總有取景框,你會無時無刻感受到「界限」的存在,無論是單反相機上的目鏡取景框還是你使用Instagram那個仿製的6×6畫框,攝影上的構圖,本質上講,跟類似於一種選擇,選擇不同的視角或等待更佳的時機。
但是繪畫截然不同,他幾乎是沒有「框」的限制的,比如我想畫一個人,拿起筆就畫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因為這張紙或這片畫布是正方形或長方形改變我想要表現的主題,更早期的畫作,框的限制更是模糊,比如,壁畫《最後的晚餐》或敦煌的《飛天》。
正因為此,歷史上,攝影在繪畫面前有自卑情結,扯遠了,有機會再探討這個問題
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會聽到攝影師抱怨,哎呀,我這個鏡頭廣角不夠廣,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聽到過一個畫家說,嗯,畫布太小了,我沒畫完?

所以,攝影更像一種「帶著鐐銬的舞蹈」,繪畫更像是一種「海洋中的自由泳」

重視與公平
從某種角度上講,繪畫比攝影更貼近人的感官
一個簡單的例子,擁擠地鐵上你看到了一個你特別喜歡類型的美女,於是你忍不住不停的盯著她看,旁邊的所有人你都沒有放在眼裡,於是你掏出手機,拍下這一刻,你會發現,畫面中,女神占的面積不過一丁點,旁邊大哥寬厚的肩膀反倒佔據了畫面的1/2,相機畫面中,女神不會成為重點。
假使,現在讓你用畫筆完成你所見到的場景,輪廓構造完成之後,你會仔細的繪製女神的眉目,秀髮,嘴角淡淡的微笑,其他人也許被你兩筆草草勾勒,只有她才是重點。
從這種角度上講,攝影比繪畫更加的公平

他會記錄所有出現在畫面中的元素,而繪畫更像一種選擇性表達

(如果你說,攝影可以通過大光圈的方式進行選擇表達,請你考慮同一焦平面的情況)

這是某天是隨手拍攝的風景,我當時想記錄的只有船,水還亭子,但是如你所見,上方落入的柳條,各樣的遊人,骯髒的泡沫還有水草照樣剝奪了你的注意力

進行減法處理?人轟走,清理泡沫,還是用PS一點點擦掉?好像都不是最優解

後來,我找到鉛筆,五分鐘,寥寥數筆,我就得到了我當時腦中正確的畫面

繪畫,只是重視你想要表達的,其他的一切不過也是為了主題而襯托用的

不過,在某些程度上,這兩個方式之所以相近,作為平面藝術的兩個之類,之間自然會相互促進,相互瓜葛,但是,米勒曾說「照片只能幫助藝術家認識自然,但不能代替對自然的觀察」馬蒂斯認為「準確不等於真實」
旨在提醒,每個時刻,攝影繪畫都不能混淆。

這是題主問題前半句的答案


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有繪畫基礎的人上手攝影會不會很快?
不知道題主對於「上手」是如何定義的,我的理解是懂得相機操作原理並熟悉操作,懂得基礎的攝影原則,知道應用均衡簡單的構圖方式
從這個程度上講,我認為沒有多大幫助,原因只因為,上手攝影實在是太!簡!單!了!只要稍微用點心,認真學習,這些知識一個月就能完成。現實社會上很多人沒做到,甚至一些專業攝影師都是不合格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認真!
(題外話,我上次面試一個有著國家高級攝影師證的人,我順嘴提到了倒易律,她問我什麼倒易律?我說你不知道么,回答是,學的太久了,忘了,當時我就不知道我應該怎麼跟他聊攝影了,可見當前從業者的水平多麼的地下,更不用說那些初中畢業,有的選了美容美髮,有的選了影樓學徒成為攝影師的人了)

但是,如果想走的更多,繪畫基礎,無疑是對你攝影有很大裨益的,原因只有一個,學了繪畫,對於畫面的把握,你會更加的認真和挑剔,而挑剔,絕對可以避免你去怕一些爛俗的照片。
(參見我另一個問題的回答:中國攝影目前有哪些被用濫或即將被用濫的大俗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從這個角度上講,你的起點已經比80%的人高很多了。

關於通用的構圖,布光,色彩搭配,這些,如何從繪畫和攝影中互相學習?如果大家有需要,我會補上這塊(一個間距的任務啊~)

以上。

相關Live

* 攝影中的數學和物理原理

* 突破攝影瓶頸期,尋找靈感

* 利用地圖,開啟攝影世界新大門

* 如何拍好「情緒」類環境人像?


攝影相關回答:

攝影相關理論評論

* 中國攝影目前有哪些被用濫或即將被用濫的大俗套? - 知乎

* 繪畫和攝影的區別在哪裡? - 知乎

* 普通人和頂級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差距到底有多大? - 知乎

* 人像攝影師真的比風光攝影師更懂攝影, 人像攝影比風光更難?

相關技巧

* 有什麼可以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攝影技能? - 知乎

* 如何去除照片的灰? - 知乎

* 拍照時臉背光怎麼辦?如何拍攝美麗的逆光人像照? - 知乎

* 如何給身材或長相一般的女生拍寫真? - 知乎

* 拍人像寫真,怎樣讓畫面更乾淨,人物更鮮活? - 知乎

* 攝影愛好者如何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並學習進階的攝影技術和理念? - 知乎

* 如何才能把18-55毫米拍出來的照片 Ps 出高級攝影師拍出來的感覺?

* 如何PS可以將這張照片修的清透? - 知乎

拍攝及其他:

* Instagram 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攝影師?

* 你用手機拍過哪些滿意的照片? - 知乎

* 你有哪些珍藏的壓箱底的「很有感覺」的圖片? - 知乎

* 有哪些很漂亮的城市夜景圖呢? - 知乎


-------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賬號:決明子 Jueming_zi
這裡有關於攝影,繪畫,藝術,以及我想說給你們聽的故事

http://weixin.qq.com/r/iUgiOm3EeDAHrSlZ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好了這個問題關注的人不多,我要認真答一答裝個比,沒有人可以攔著我

攝影出現之初,曾有畫家驚呼「繪畫從此死了。」但對於畫家而言,攝影的精確再現物體形象的能力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畫家安格爾在參與上書禁止攝影的同時,悄悄使用照片作為繪畫的素材。——出自《世界攝影史》顧錚著

也就是說,此時的攝影是作為一個繪畫的一個「手段」,對,各種畫家是充分使用攝影技法的最大人群,他們通過攝影技法來更好的完成繪畫。這個流派被稱為拉斐爾前派,他們將攝影技法和繪畫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莫里斯夫人》攝影作品帕遜斯

《白日夢》繪畫作品 羅塞蒂
感受到滿滿的惡意了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攝影是無法與繪畫相提並論,它的出生伴隨著這種技法只能記錄不能創造,因此攝影被認為是一種藝術的補充。

如果允許攝影在某些功能上補充藝術,在作為它自然盟友的大眾的愚蠢幫助下,攝影很快就會取代藝術,或者索性毀掉藝術。所以,現在是攝影回去履行自己義務的時候後了,即作為科學與藝人的僕人,它是地位十分低下的僕人,就像印刷與速記,它們既沒有創造,也沒有取代文學。——波德萊爾《現代公眾 與攝影術》

當時確實有一些攝影師確實也在用古典繪畫的思路指導自己的攝影作品

服裝、布景、背景等因素無一不透露著繪畫的影子。這個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稱為畫意攝影(pictorialism)時期。
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得主這樣一個結論:在早期,攝影是作為繪畫的一個補完手段。

隨著時光流逝,攝影技術的更新,簡單來說就是攝影成像陳本的不斷降低,和成像過程越來越便捷,攝影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此時萌發了新的攝影概念。被稱為現代攝影階段。
對攝影概念造成變革影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技術更迭,還包括歐洲的戰爭,讓攝影師更多的關注紀實和戰爭;包括德國包豪斯設計概念的興起;政治傾向強烈的達達主義;先鋒藝術運動中興起的超現實主義;此時的攝影就呈現出百花齊放,各種思潮與攝影融合發展的階段了。可以說此時的攝影已經基本擺脫了與繪畫的聯繫。

西班牙共和軍士兵之死

再往後,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報道攝影與「馬格南圖片社」、日本攝影的崛起等等,都是攝影在不同流派上深入和精緻的發展。在經過現代主義的橫向式發展後,攝影已經正式脫離繪畫,在這門獨立的藝術類別中縱向式變得深邃。

卡蒂埃·布列松

《早婚少女》,是今年中國攝影師肖慕漪的一組作品,該作品獲得了馬格南的關注。 騰訊網攝影師獲馬格南項目基金

而在當代,關於攝影后期技術的發展,和數碼暗房的強大,讓攝影和繪畫似乎又糾纏在一起。正應了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比如知乎上就有一些很火爆的問題,比如這個:新海誠風格的畫面是手繪的還是 Photoshop 就可以達到的?後期過程是怎樣的? - 攝影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後期手段將攝影作品輕鬆轉換成繪畫作品。關於攝影和繪畫的界限也變得很難界定。

這個是攝影師孫郡的作品,在攝影的基礎上毫無疑問的使用了繪畫技法。
就藝術領域來說,攝影的歷史不過短短一百多年,但是發展迅猛。已經由早期依附於繪畫,發展到獨立於繪畫之外的另一種藝術門類。
附一份2015年中國攝影專業大學排行:
攝影專業大學排名學校名稱

1

北京電影學院

2

浙江傳媒學院

3

中央美術學院

4

南京師範大學

5

麗水學院

6

吉林動畫學院

7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8

紅河學院

9

武昌工學院

10

天津美術學院

11

揚州大學

12

四川傳媒學院

13

哈爾濱師範大學

14

西安美術學院

15

魯迅美術學院

16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7

湖北美術學院

18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19

廣州美術學院

20

清華大學


可以看出來絕多大多數是美術類專業院校,因此報考攝影專業的學生也毫無疑問是美術生。關於攝影和繪畫是做加減法的問題,我表示無法回答題主。任何藝術都不拘泥於一句話定義。


謝邀。這個問題之前回答過一次,覺得寫得太複雜了,就刪除了,重新簡化再貼一次吧,希望對題主和其它人有幫助。

----------( ′ ▽ ` )原文分割( ′ ▽ ` )-----------

看了以《霍尼克談藝論》為主要依據而論述的那篇回答,我非常吃驚,因為他引用的每一段,我幾乎都不同意。哪有一上來就定論攝影「少了一點點東西」「有一些問題」,然後全篇論證這個偏見的道理?

論證攝影和繪畫的關係,我們往往忽略了大前提,卻喜歡往觀察方法,風格表現,美學原則這些判定標準上去找異同,但是,這些所謂的「視覺表象」,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輕易地區別開兩者嗎?

歸根到底,不談圖像史只論藝術表現的爭辯,總是枉然。

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先回答這麼一個問題:你可曾見過一副真正的繪畫?

最簡單的例子,作為一個現代人,咱們誇獎一個人畫畫得好,便說人家「畫得和照片兒一樣」,說這話的前提無非是,你是一個已經見識過照片的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群眾,就斷然說不出這樣誇獎人的話,最多說,「畫得和活的一樣」。

這就是漸進的歷史拋給我們的沉重負擔。常常會有人犯這種錯誤的,彷彿我們現在離開歷史,站在整條河流外面,以全知的角度對著一些觀念和事實發問,徹底忘記了自己其實也深陷在因果律的泥潭裡面。我們每一個現代人,作為過去所有事件疊加的結果,在攝影術發明之後,都早已不能去純粹地觀看一副真正的繪畫了。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藝術家會說:「繪畫已死」,而我們聽到這話的大吃一驚,也恰恰證明了我們完全沒有理解這種更深意義上的繪畫的死亡。

所以尼采吵吵鬧鬧地說,上帝死了,不是說以前上帝存在而現在不存在的意思;現代藝術里說,繪畫死了,也不是說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人畫畫的意思。而是有攝影這個終結者擋在面前,我們早已經失去了只以創作繪畫的心來創作繪畫的資格(非貶義,僅是事實論證而已)。

那麼冤有頭債有主,繪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岩畫,攝影的起源則離我們近得多,但要更深地理解攝影,卻也不是那麼簡單。

攝影術的發明,在西方的視覺文化史上來看,不是孤立和偶然。有那樣以透視法和塑造「虛假的真實」為目大量的繪畫做準備,有想要把周遭的一切儘可能按照真實狀況記錄下來的願望,其實「紀實」的觀念,早就準備停當了。而諷刺的是,最積極地推動了攝影術發展的,恰恰是那些挖空心思,使用一種類似今天的照相投影的光學儀器裝置來創作的畫家們。

比如1515年達芬奇設計的暗匣,便被認作是尼埃普斯暗箱的先聲。早在15世紀的荷蘭,維米爾就開始利用暗箱(Camera Obscura)作為繪畫的輔助工具。如果你看過《帶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個好萊塢電影,大概會對這個鏡頭有印象:

斯嘉麗和科林暗暗縮在一塊黑布下面看的,就是這個高級的繪畫輔助儀器,暗箱普遍被認為,是相機的前期設計。維米爾的繪畫上,常有一些肉眼不可能看見的莫名其妙的閃爍光斑,也是多用光學透鏡觀察得到的結果。

注意左下角的布料碎褶上的光斑狀筆觸。

再來看,攝影術沒有固定的發明人和發明時間,普遍上認為是法國人達蓋爾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 – 1851) 發明出來的,但是這個達蓋爾是什麼人啊?注意啦,他學過建築,戲劇設計和全景繪畫(Panaroma),由於他的舞台畫非常好,因此他在透視畫這方面很出名。看看,這是個專門化的畫家啊!全景繪畫我們現在聽著很高級,但無非是360度環繞給你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件事從岩畫時期就開始了,現在換成3D和大顯示屏,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擅長而熱衷於全景畫的達蓋爾,折騰出攝影術,簡直是順理成章又水到渠成。

所以要理解攝影,你得知道,它不是誕生在一片視覺荒漠中的,而是在有著上千年的繪畫的歷史中誕生的。它誕生之前,有繪畫上的積累,它誕生之後,有繪畫上的支援。繪畫固然不能夠含攝攝影,然而攝影要馬上擺脫由繪畫建立的龐大而牢固的美學原則,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就連「 Photography」這個詞,也是從希臘詞根 φωτ?? (phōtos) 所屬格 φ?? (phōs),意思是「光」,以及 γραφ? (graphé),意思是「線條」或「繪畫」,加在一起而來的,它的意思是——「用光繪畫」。

而如果我們把繪畫和攝影同樣看作是人類「圖像生產」的行為,就很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它誕生之初,朝繪畫借鑒了那麼多的母題,內容和表現手法。

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個拿著相機的人,在他困惑於「拍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的腦中已經有了一個「拍一張像畫一樣的東西」的觀念了。所以在攝影術發明的最初,人們對繪畫圖式的依賴並未消失反而加強。在早期的達蓋爾攝影法中,我們仍能夠清晰地辨認出那些曾經出現在古典畫家筆下的女子,那些姿態,衣摺,情態無一不在宣稱著經由繪畫建立的審美尺度與規則,在海量的早期照片中,看到大量模仿繪畫肖像的圖式。法國人所說的Tableau Vivant , 就是一種讓人們扮演繪畫中的人物場景,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地模仿畫作而拍下的攝影作品,不過經常吧,用於色情挑逗的目的... ...

... ...(此處刪去人類觀淫史若干字)

另外一個攝影始終不被人看作是獨立藝術的原因是,人類技術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僅僅相隔幾十年,1872年法國人邁布里奇就已經開始嘗試給活動的物體拍攝連續的圖片了,這變成我了我們今天更為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

有了動的,靜態的立刻失寵。現在發個表情包,也是帶點動畫效果的更吸引人吧!換句話說,攝影根本就沒來得及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成熟藝術種類就夭折了。而20世紀初一幫詩人,畫家,藝術家還忙不迭地用自己的新觀念利用攝影做實驗,使得它很快就有了各種奇怪的表現,卻始終似乎沒有資格在藝術殿堂里有個堂堂獨立的位置,反觀比它誕生晚的電影,卻早就比肩那些千年歷史的藝術門類了。

比如說,在操縱意象和超現實表現上作嘗試的曼·雷(Man Ray 1890-1976)這樣說:「我拍攝我不想繪製的東西,繪製我拍攝不出來的東西。」

很快地,聰明的人類發現,攝影最恰當的存身之處並不是藝術殿堂,而是傳播媒介。攝影立刻被當作一種極為有效的信息傳播媒介被大量應用起來,而把圖像當作政治宣傳的手段簡直好用極了。在傳播中,美學原則當然就要讓位於有效,精準的信息傳達,所謂一張照片終結一場戰爭的傳說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972年《凝固汽油彈女孩》的新聞照片令世人震驚不已。美國國內掀起新一輪反戰浪潮,據說由此促使了越戰提前半年結束。這個照片中所呈現的駭人聽聞的一刻的價值,不在於其藝術性如何,而是由其真實性所帶來的衝擊。

到了這個程度,攝影中基本上沒有繪畫和藝術什麼事兒了,倒是繪畫有時候要借用借用攝影做些寫實研究上的參考。

總結一下來說:以藝術創作為目的的攝影,其美學原則通繪畫;以傳播為目的的攝影中,則無所謂美學原則,以信息傳達為上;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信息載體功能的繪畫,則與攝影有極為不同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這種影響始終也不是單向的,很多攝影和電影中的美學觀念,其實也同樣在反過來影響著繪畫。所以在當代藝術的範疇內,絕對不僅僅是討論繪畫而已,毋寧說,正是攝影,電影,和其它湧現的藝術形式,在書寫著所謂,已經終結的藝術史。

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不展開。


----回復一下評論----

我發現吧,最近不管回答了什麼,總有人出來跟我講專業不專業的事!一個外行人,瞎說啥藝術和藝術家的壞話!

這個回答第一次就是覺得寫得太複雜難懂,所以簡化後再回了一次,然後,就被貼了一堆「業餘」的標籤。這個嘛,藝術院校大家都去得,書籍資料也都讀過懂得,碩士博士也讀了多年,我年紀比較大,就不欺負人了,自證資格以及u can u up之類的爭論在網路上也實在是怪無聊的。我就簡要回答一下評論中指出的問題吧。

是的,以我常年和業餘人士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所謂專業人士認為的,不證自明的,比如討論繪畫當然是摒棄了傳播媒介的屬性而只談藝術性的道理,在你瞧不上的,普羅大眾那裡,就是一道從來沒有人給指出過,談明過的鴻溝。否則也不至於經常在知乎上看到,這樣那樣各種令人胃痛的問法。

我從來不否認藝術的專業性和嚴肅性,事實上我自己大部分的人生都虛度在上面了。更何況,我只談了我不認同霍尼克的一個觀點,從未談及或者否認霍尼克本人的專業性,更遑論覺得自己比他更專業的類比。

世界並不缺少所謂「正確」 的解釋,缺少的,是有趣的回應罷了。


我相信學美術的人可以感知到這個世界很多與眾不同的美。他們有更多的關於美的鑒賞力,還有那些可以表達內心所感的創造力。

所以我想當他們在對於這個世界多元化的闡述時,可以看到的不同維度空間的真善美。

心靈是窗口,攝影和美術只是媒介。
所以無論如何,切勿讓這些表達藝術的媒介束縛住自己的內心。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比起二維的藝術作品,多維化的內心世界才是最讓人嚮往的呀。


自己是繪畫和攝影愛好者,雖然都是自學,但感覺還是可以試著回答一下的。非考證黨,純粹是主觀思考罷了。

●區別
繪畫和攝影兩者都不過是通過視覺效果傳達作者對美,或者對某個主題的思考。其區別在於形式與過程,不在內容。
繪畫重在「創造」與「表現」,表達作者想要的東西。
攝影重在「發現」與「還原」,還原作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
所以會說繪畫是加法,即通過在畫面上添加不同的元素,通過不同元素的組合來「創造」作者想要的畫面,「表現」作者的思考。(題主說的繪畫是複雜的減法可能只是指寫生時需要簡化畫面的那種減法吧,其實反過來想,何嘗不是在畫面中挑出我們想要的,加工之後添在白紙上呢?)
而攝影則是在生活中去「發現」一些不同的視角下的美好事物,他們是原本就存在著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是一個太大的鏡頭,而生活的美好常在細微之處,分秒之間,所以需要減去那些嘈雜的背景,去凸顯某一個細節,某一個時刻。就像出去旅遊時,過程總是累成狗,但回來之後,翻看照片的時候回想起來那些美好的瞬間,總是覺得格外幸福。因為那些奔波勞頓,風塵僕僕的背景都被自動減去了。

暑假的時候畫了一張照片。拿來舉個不恰當的栗子。

照片是我男神拍的,是他每天去跑步的時候路過的一片樹林。所以他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的想法是「分享給大家我每天清晨跑步路過的樹林的美景」,於是咔擦,一張照片。

而我決定畫這張照片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不能這麼暗啊尼瑪要讓它看起來沐浴在美好的晨光里」,第二個想法是「畫面得拉長到一張四開的紙上尼瑪這得活生生把正方形拉成長方形啊還得看起來毫無違和感」(是的原諒我就是這麼沒創造力的一個人。雖然也想過加一隻小鹿來表現樹林的靜謐最後還是作罷了)。於是刷刷刷....,.十個小時。

●有繪畫基礎的人上手攝影是否更快
這個可以說是必然的,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判斷一張好照片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能力」,以及「發現美好事物的洞察力」。
第一種是很直觀的審美力,比如繪畫中需要弱化背景來突出主體,加強對比來表現光感,通過留白來體現意境,構圖時畫面趣味中心的設置,通過顏色的調整搭配來表達不同的情感狀態等等,這些在攝影中也是同理。所以會畫畫的人在攝影時會自然而然地注意到這些東西。
第二種則是因為畫畫的人相較普通人大多比較心細,更善於挖掘一些不同的視角或者細節。
當然,以上是基於一般情況的討論。至於題主說的不適用於攝影的繪畫美學法則,感覺無法回答啊...因為無論是繪畫,雕塑,攝影,建築還是工藝美術什麼的,其審美統稱為」形式美法則「,只是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應用而已。


光是攝影和繪畫的區別這個命題,實在太大
我就樓主提出的問題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提提看法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
對攝影而言,只要取景框一放那兒,畫面里就充滿了內容,而攝影師做的往往是精簡構圖
對繪畫而言,則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添加內容,從無到有
所以從表面來看,這兩者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

但實際兩者並無區別。攝影從字源來說就是「用光線作畫」,說白了,也是一種「作畫」,只是「畫筆」手段不同而已

對畫畫而言,在腦海中構想畫面的過程幾乎是一樣的,在這個層面上,攝影和繪畫並無不同,只是實現不同,好比中國畫和油畫,實現也是不一樣的

隨著攝影術特別是後期技術的突飛猛進,兩者的界限是越來越模糊,攝影必然也會從實用的記錄,發展到審美情趣,以及抽象思想的表達

還有你說的繪畫的美學法則,哪些在攝影不適用?


1.繪畫以表現為主,可以表現的超寫實(接近攝影性質)也可以很梵高甚至很杜尚,這點攝影做不到(相對形式而已)
2.攝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藝術攝影另說),這也是繪畫誕生初期的主要原因,但是自從有了攝影術寫實藝術就末落了,轉為「表達」
3.繪畫是手動,攝影是儀器,這個沒有爭議吧?
4.繪畫可以不需要對象,攝影貌似暫時還做不到?(如果做到還能叫攝影么不曉得這個理解算不算正確?)
5.繪畫主動性更強,可以隨意抽離意向表現,攝影要做到需要很多綜合技術,總體來說繪畫更自由。
6.攝影比繪畫更有效率(廢話),更現代更時尚,更能和生活與設計接軌,與此相比繪畫越來越像行為藝術(你也不曉得他要表達啥)
7.有繪畫基礎當然上手攝影快,前提是不要變成器材黨。


極力向題主推薦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書里對攝影和繪畫的關係有非常深刻的論述。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自拍已經如洪水猛獸般侵入我的朋友圈,各種毫無美感的自拍、曬孩子、曬食物侵蝕了我的視線。然後這本書竟然把我那些無法表達的話全都說出來了。今天就把我的摘抄整理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攝影對於接受者來說純粹是反應的藝術——這就是其稱為最折中主義藝術的代表的原因。當你喜歡一張照片時,你完全有可能同時會厭惡這照片所展示的東西。攝影術首次從接受美學的角度模糊了雅俗的界限。 人們往往會在瞥見什麼美的東西之後遺憾地說沒能給它拍張照片。與其說世界已經成為美的標準,還不如說照相機在美化其拍攝的世界中扮演了極為成功的角色……照片創造美,而且在一代又一代的拍攝過程中——將美消耗殆盡。

繪畫是遭攝影持續地蠶食和熱情地剽竊,並仍在火烈敵對中與攝影共存的藝術。根據慣常的說法,攝影篡奪畫家以影像準確複製現實的任務。……攝影通過接管迄今被繪畫所壟斷的描繪現實的任務,把繪畫解放出來,使繪畫轉而肩負其偉大的現代主義使命——抽象。

在繪畫史上,各種運動都有一種真實的生命和功用:畫家若被置於他們所屬的流派或運動中考察,往往會更容易被理解。但攝影史上的運動是短暫和偶然的,有時侯只是敷衍而已,且任何一流攝影師都不會因為是某一團體的成員而更容易被理解。

攝影的威力在於,它保持隨時細察立即被時間的正常流動取代的瞬間。這種時間的凍結——每張照片的傲慢、尖銳的靜止狀態——已製造了嶄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美的正典作品。但是,可以在一個片面的瞬間捕捉到的真實性,不管多麼意味深長或重要,也只能與理解的需要建立一種非常狹窄的關係。與人道主義者關於攝影的種種聲言所暗示的相反,相機有能力把現實轉化為某種美的東西,恰恰是因為相機是一種相對軟弱的傳達真相的工具。

儘管宣稱要以間接的、不擺姿勢的、往往是嚴酷的攝影來揭示真相而非美,但攝影依然在美化。事實上,攝影最持久的勝利,一直是它有能力在卑微、空洞、衰朽的事物中發現美。至少,真實事物有一種感染力。而這感染力是——美。(例如,窮人之美。)
  ……攝影式觀看的顯著成就,最初是依據繪畫的準則來判斷的,這種判斷遵奉有意識的設計和刪除不必要的枝節;並且直到最近為止,這一成就一向被認為是由一批為數不多的攝影師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他們通過反省和努力,最終超越了相機的機械性質,達到藝術的標準。但現在我們清楚,在機械式或稚拙地使用相機與極高層次的形式美之間並不存在固有的衝突,沒有任何一類照片不可以呈現這種美:一張非刻意炫耀的實用性的快照,在視覺上可能跟最受讚賞的藝術照片一樣有趣、一樣有說服力、一樣美。這種形式標準的民主化,是攝影把美的概念民主化的邏輯對等物。傳統上,美與一些典範性的榜樣(古典希臘人的代表性藝術,都只表現青春,也即身體最完美的時刻)聯繫起來,照片則揭示美無所不在。除了那些在相機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之外,沒有吸引力和對自己不滿的人,也都分到了自己的一份美。


攝影史可以概括為兩種不同迫切需要之間的鬥爭:一是美化,它源自美術;一是講真話,它不僅須接受不含價值判斷的真理——源自科學的影響——這一標準的檢驗,而且須接受一種要求講真話的道德化標準的檢驗——既源自十九世紀的文學典範,也源自(當時)獨立新聞主義這一嶄新的專業。

攝影對世界的認識之局限,在於儘管它能夠激起良心,但它最終絕不可能成為倫理認識或政治認識。通過靜止照片而獲得的認識,將永遠是某種濫情,不管是犬儒的還是人道主義的濫情。它將是一種折價的認識——貌似認識,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佔有,貌似強姦。正是照片中被假設為可理解的東西的那種啞默,構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釁性。照片之無所不在,對我們的倫理感受力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攝影通過以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已經擁擠不堪的世界,使我們覺得世界比它實際上的樣子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
  需要由照片來確認現實和強化經驗,這乃是一種美學消費主義,大家都樂此不疲。工業社會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癮;這是最難以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強烈渴求美,強烈渴求終止對錶面以下的探索,強烈渴求救贖和讚美世界的肉身——所有這些情慾感覺都在我們從照片獲得的快感中得到確認。但是,其他不那麼放得開的感情也得到表達。如果形容說,人們患上了攝影強迫症,大概是不會錯的:把經驗本身變成一種觀看方式。最終,擁有一次經驗等同於給這次經驗拍攝一張照片,參與一次公共事件則愈來愈等同於通過照片觀看它。十九世紀最有邏輯的唯美主義者馬拉美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在一本書里終結。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在一張照片中終結。


攝影的本質並不真正地驅策人們去作出取捨,對某一種類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反應性的。攝影中的傾向性審美趣味或許有必要是全球性的、折衷的、寬容的,亦即它最終將否定高雅趣味和低俗趣味的差別。


照片如今藉助自媒體所創造的最大神話便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產生牛了創造歷史、參與歷史和見證歷史的幻覺,這種幻覺正在大量吞噬我們本可以好好利用的寶貴時光。


剛入的知乎。大神太多嚇壞了萌新。隨便搜了下繪畫就看到了這個論題。●▽● 簡單的說。攝影和繪畫的共同點是都是在既定的實際存在的客觀事物里,表現出創作者獨特的主觀的審美角度和思想情懷。所謂的現在的某些繪畫藝術家,拿著些鬼塗的東西叫藝術創作,絲毫看不出所謂的畫在哪裡!齊白石說過,畫畫,近乎與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意思就是說畫畫的人,不是照搬照套的把某件東西複製過來,也不是胡亂畫個什麼,然後強行扯點內涵就是藝術。而是里讓人一眼看出你畫的是什麼,有讓人覺得你畫的和別人畫的就是不一樣。不是比別人畫的多像,而是比別人多了一份自己眼裡的世界。攝影不是特別懂。但是共同點也差不多。一副好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技術這種只要學習都會有的表面東西。更多的應該是攝影師獨特的審美和表達的思想吧。本來一個很普通的山包。不同的人拍出來感覺就是不一樣。一個好的作品,有血有肉的作品,不論是繪畫還是攝影,都不會是單純的複製,那些作品都是作者再向我們展現他們眼中的世界。所以你才會被吸引。啊,原來世界還有這麼美的一面我不曾發現。
第一次發言。我只是個愛好畫畫多年卻沒啥作為的萌新。只能扯這麼多。看到繪畫相關就忍不住去扯。╮(╯_╰)╭


並不是,作為一個藝術系出身的我

當然,藝術系有攝影專業

誰他么規定畫畫好就得照相好的?

誰他媽規定畫畫好就得寫字好的?

是隨,啊,是隨!

似乎女孩照相天賦較好的比較多,她們不了解構圖,不劃分主體。大部分照出來都勻稱而有美感;

我?我照的跟兇案現場似的。這讓我想起學畫畫的人們口口相傳的一個傳說

「男的素描好,女的色彩好」


我來說點兒個人看法……個人認為攝影是客觀地記錄某個瞬間,某個場景,作者的感情不容易在作品中得到流露,攝影是客觀和真實的。而繪畫是比較主觀的,通過雙手創作出的作品不管是主動還是不經意間都會將感情傾注在裡面,並且讓其他人也感受到這種情感,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梵高的星空,色彩和筆觸的強烈衝突直接地凸顯出了他內心激烈的碰撞,再來柯羅的作品都是比較寧靜的一種詩意,而透納的是火光衝天,這不僅是畫風更是兩個人性格價值觀的不同。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就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區別,個人愚見,輕噴


我覺得會畫畫至少在後期上會比沒有美術基礎的上手快。。。。攝影本來就是前期後期的結合嘛。。。。尤其是人像,拉出水準差距的往往是後期。


外公家門前的一株玫瑰

動物裡面的老虎

菜市場菜菜市場的蝦

女生宿舍樓下的貓

準備吃掉的金橘

上方所以畫作繪畫流程均已經公布在本人的微信公眾號:玫瑰星期二


好久沒回答過問題了,來試一下手

先解釋一下概念,鄙人做的功課不多,估計會錯漏百出,請各位前輩高人不留情指錯!

一 概念

(1)攝影就是把人看到的客觀事實景象運用構圖光線和利用相機的自身功能把其記錄下來的意思。除非後期修圖,畫面局限性相比畫畫其實還是挺大的。

(2)繪畫
我認為,畫畫的本質就是:眼之所及,心有其感,腦有所思,手之所到。

首先要有一顆會發現美的眼睛,然後內心對這事物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然後用腦子思考出處理畫面的辦法然後畫出來,這就是畫畫。

二 兩者相似的地方

(1)攝影跟繪畫一樣都是把人們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只是形式不一樣。

(2)繪畫可以用不同畫種和工具以及手法(乾濕,筆觸等)構造不一樣的畫面效果,攝影也可以用不同的濾鏡和相機功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畫面。

三 兩者不同的地方

首先,攝影只能捕捉客觀存在的事物,所以抽象的,扭曲的,元素極端的畫面拍不出來。後期處理我認為已經不在『攝像』這個範圍裡頭了,那是二次繪畫。

然後,繪畫因為是帶著畫著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己技法的經驗,自由度很高,能夠打破客觀現實的條條框框。個性風格十分強烈。

攝影與繪畫的區別,就在於畫面。

(1)繪畫可以完全主觀的處理畫面顏色的冷暖!舉個例子,莫奈老人家的草垛教堂顏色那麼好看,對比色用的那麼精妙,那真的是老人家看到了才畫上去的嗎?

(2)繪畫可以改變客觀事物最終呈現出來的感覺。比如一張普通的凳子,畫家可以把它畫的小清新,驚悚,寫實,抽象甚至你看不出這是椅子。

有些風格攝影也可以做到,這時候兩者的區別在於手法上。繪畫用平塗,濕的乾的畫法,用多點顏料的立體畫法,點畫法,粗線勾邊線描水墨……方法太多,用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紙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趣味性可看性遠遠高於攝影。

照面永遠不能代替繪畫,也不可能代替。


覺得會快一點兒吧,對構圖的把握、對色彩的洞察力都會有些偏得。
另外,會畫畫的大多思維發散,更容易拍出「妙手偶得」的好作品。
不過也有那種毫無相關理論的天生大觸,片子漂亮且意蘊綿遠。
一般把這種人稱為天才。
不知道你們見沒見過,反正我是沒見過。


回答這麼多,受教育。不多我一個哈。
畫畫人認為攝影門檻低,燒錢厲害。
攝影人認為拍照這麼方便,還繪畫?


確實會更容易入門一些。有繪畫基礎的人對色彩構圖透視這些理解得更容易,但在最初的相機操作這方面,兩者都一樣。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注意到,美術生出身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接觸一點攝影。有些是專業相關,有些則純粹出於愛好。但不管哪種,他們即使只會用自動擋,拍一些風光或靜物的題材也會好過完全沒基礎的人。


個人理解,從創作角度來說,
攝影是減法,其次是減法到加法。
繪畫是加法,其次是加法到減法。
大概是這樣的。


繪畫是加法 攝影是減法。我覺得拍攝攝影作品 會比繪畫要求更高的審美能力。


推薦閱讀:

自學素描,總是把畫面弄得很臟,應該怎樣處理呢?
素描怎麼畫好手?
如何理解,練習人體結構?
繪畫構圖能力應該如何訓練?
怎樣增進素描中對體積的理解?

TAG:攝影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