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經忘卻平信?


謝邀。
沒有忘記,不會。

剛才正在給某個朋友寫信,筆落紙上,任情緒瀰漫眼前的感覺,很好。
信,功能太多。若僅限於告知那一部份,當然早已被發達的通訊網路所取代和超越。你好嗎,我很好,最近過得怎麼樣,還不錯。
但是信有足夠的時間,讓你把這簡短的問候和回答,鋪展成一段段長長的故事和緩緩流淌的心情。
郵件?我始終沒有學會用郵件去講述生活,雖然是個人喜好,但是總會覺得,信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郵件只是浮於表層的意義。信紙似乎有種神奇的力量,讓我願意去慢慢打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慢慢把他們重新編織成文字。
QQ?那更像電話吧,甚至不如電話充實而飽滿,在那邊沉默的時候,你不能確定他是在打字呢,還是在關注別的什麽,而我,則爲了避免這一點,努力讓自己的句子言簡意賅。情緒或者太倉促,還來不及仔細描述醞釀,或者太猛烈,太多的感歎號,太多的「很太好」,我早已不太會分辨和感知真正的快樂與哀傷。
日誌似乎能讓我耐心一點,但模糊了對象,更像是自我的囈語。

我不是文藝,我也好久沒有寫信了。
所以我確實好久沒有,和一個朋友說說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了。
我和朋友更多的溝通還是電話了,電話及時也即時,似乎也因此顯得零碎,更多只是基於某一事某一刻的交流,而且需要太多天時地利人和般的契合,比如情緒,比如空閒。當然我不否認電話帶給我的撫慰,在一切都契合的時候。上一次和朋友通過四個小時的電話後,我本來沉悶如雨天的心情,變成一隻小鳥在撲騰翅膀。只是覺得信件是一種更安靜更穩妥更不會打攪到別人的方式,我在此刻投遞,允許你在收到信以後的任何時刻展開閱讀,郵寄一封信,有時會讓我覺得,是在郵寄一段日子的自己,或快樂,或驚惶,或沮喪。
我也真的試過QQ,但總覺得不能那麼舒服準確地講述自己此刻的心情,因為沒有時間沉澱。我總發現,自己的痛苦被消解成太普通的太平凡太不起眼的什麽,我沒有辦法,讓對面的他,體會到,這跟充斥在QQ上隨處可見的無數的嚎叫有什麽區別。所以最後,我的痛苦,和別人的撫慰,也許都顯得太淺薄,雖然也許,我們都是如此真誠,真誠地痛苦,和真誠的擔心。

也許是因為太容易付出和得到,太容易說出,傾訴或者關懷,所以便少了一些彼此確認的默契。
我真的喜歡寫信,喜歡在寫信的時候想像他讀到這段時的模樣,喜歡在投遞的時候想像他收到並展開信的心情,我有的時候也會想,我喜歡寫信,也許只是因為,它給我足夠多的想像和忐忑,那因為被時間和空間阻隔而顯得綿長和模糊的等待。
有時候回老家,會翻出之前寫的信件,然後模模糊糊憶起,曾經的我們。似乎一切都不再真切,除了手上的信,那種實實在在的存在感和無法否定的真實感,是任何虛擬化的東西無法帶給我的,是哪怕殘忍的時光,也無法磨滅掉的。原來我,曾經爲了一次失敗而如此沮喪過,雖然多年後,我早已忘了爲什麽。原來我,曾經爲了一個男生如此在乎過,小心掩藏,再把這份青澀打包寄給朋友,然後回收她溫暖安慰。

我似乎說的太多,在這麼一個久雨初晴的下午,如果我告訴你們,我有時候在知乎回答問題,會有寫信的感覺,你們會不會笑話,我之前說的,都是一堆無意義的胡言亂語呢。也許是因為,我確定一部份的你們吧,雖然只是一部份,但已經足夠支撐我忘我地寫下去。
我似乎總是無法避免借著問題來表達自己,我在許多的回答里拋擲一部份的自己,並不是故意,只是因為,無法原諒自己不真實。
不知道爲什麽,這時候的時間似乎變慢了,也許是因為窗外有不知名的鳥在慢節奏地歌唱,也許是因為手邊那封未寫完的信裡所傾倒的情緒漏下了一角,也許是因為待會會有喜歡的姑娘為我做一頓我還不知味道的晚餐,也許是因為正在看的那本小說裡女主人公無奈的掙扎和反復,也許是因為耳機裡再次一遍遍單曲循環周華健的《忘憂草》……誰知道呢,但我享受著這種緩慢和寧靜,然後原諒前段日子焦躁而不像話的自己。

也許信所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吧,緩慢的流淌著的,生活的河,生命的河。


初中的時候,因為和小學最好的朋友分開了,我們就說好要開始寫信。
從最開始的一周一封,到半個月一封,到最後的一個月一封,就固定下來了,到了什麼聖誕節、生日之類的,還會寄特別的賀卡。那個時候覺得信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沒有之一。那個時候也從來沒有懷疑過,某一天,會有那麼多的通訊工具,那麼多種聯繫方式,讓我們失去信件。
到了高中的時候,彼此的課業都加重了,某些時候,我們會選擇在晚上打一個半小時的電話,聊聊最近的情況,但是這通電話裡面,必然也會提到,你有沒有收到上個禮拜四我寄出來的那封信。我們把信件都收好,在某個忘記了某段回憶的時刻,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細細再看看。
結果就到了大學了。手機、qq,都成了我們主要的方式,在斷斷續續寫了幾封信之後,我們終於結束了幾年的信件往來的日子,因為qq隨時都可以聊啊, 電話隨時都能撥通呀,我們好像也就不需要平信,這種最原始,最緩慢,最平和的表達方式了。

這幾年,總是有那麼多時刻,是不想聊q,不想發簡訊的時刻,有那麼多想說的話,只能寄於私人博客。但是我還是懷念那個時候收到一封來自遠方的信的時候的情緒,那個時候,我們甚至會動一些小心思,信封上會寫,{郵差最帥}{這個人很重要}{謝謝帥大叔}之類的話……信封也會隨著季節和心情換(哎呦好像小熊曲奇餅乾……),然後郵票也會細心的找各種不同的來貼(那個時候還沒有集郵意識吧)……總之,那個年代的平信帶給我的太多感動,讓我在這個速食年代,覺得太浮誇了。

現在某些時刻,特別想給朋友打電話的時刻,特別想要傾訴的時刻,總是會想,對方現在方便嗎,可以接聽電話嗎,會打擾對方的時間嗎……然後通話的時候,總是感覺詞不達意,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也無法準確揣摩對方的情緒。而信件,可以讓對方,在任何方便的時間,打開來,鋪開,看看,細細讀。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間,也是對回憶的一種憑證,靜水流深。

最近,也有開始重新提筆給朋友寫信。抓住一切的閑暇時間,可能是在肯德基等一個漢堡的時間,可能是在早上早到公司的那十多分鐘,可能是在外面辦事等待的時間,總之抓住筆和紙就在寫。我不確定在另外一個城市的ta什麼時候可以收到,會不會回給我,但是每每能夠用這種完整表達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舒展開來的,就像在精力充沛的夏天夜晚跑了10里路,酣暢淋漓的感覺總是讓人痴迷的。

而這種對自己感情的把握,和對對方不確定的期盼,就變成了信件,帶給我,從始至終的踏實。

ps:好像說多了,歡迎摺疊呀=3=


如我之前在@路小茶 答案中評論一樣。
紙質信件最美好的部分,不在於載體,在於那種寄出然後期盼對方回復的心情。
這是慢生活的好處之一。因為有了地域或者的阻隔, 那種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有關對方的消息,一字一句都好像更值得細細品味。


就算我不遺忘,郵局也把我的信給遺忘了。


NO,NEVER.
大學時總跟閨蜜寫信聯繫,雖然平時我們也QQ,但真正在紙上表達的感情更深更濃。
有些話有些感情用寫信來表達,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當你寫下每一個字的時候,你是用心的。
現在身在國外,喜歡上了寄明信片。當親人朋友收到明信片時,我相信他們跟我一樣高興。


今天剛寄出一封紙質的信件...
表示文藝青年還是很喜歡這種東西的大概...


一直覺得什麼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的時代不甚適合我,到現在,我還堅持著「手寫信」,但,是不寄出去的,只當自己的日記罷了——以書信形式。

「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浪漫,不寫信的人,是無從體會的。筆尖觸及信紙的美好感讓人的心軟到極致,那一刻,你幾乎什麼都願意傾訴。

到現在,寫信給他人時,還習慣以「見字如面」作為開場,總覺得這世上最動聽且真摯的話,都在信紙上了。

中學時還常寫信、收信,那時,我騎車上下學,某個午後,回學校的路上,收到同學的簡訊,說有我的信到,那一刻的滿心歡喜,到現在還能清晰回憶起。能讓一個性子極慢的人,把車騎得飛快,大概只有一封待拆的信才能做到了吧。

現在,早已沒有多少人願意寫信了,在某旅遊勝地寄一張手寫明信片已是許多人眼中極致的浪漫,棄一秒鐘便可到的聯絡方式不用,而去寫信,幾乎無人願意如此。

我上中學時存下的那些好看的信紙信封,到今年初才算正式用完,細算來,竟已存了十餘年。我現在還是停止不了收集各種信紙信封,包括最古老的牛皮信紙。看一眼,心便瞬間化成水了。

每逢某個特別的日子,我還是喜歡手寫一封長信送與別人,這種古老的方式里,藏著最深厚的情感。

信,我還會一直寫下去。

願終有一天,我寫在信紙上的話,能有個特別願意讀的人。


在電子郵件在中間出現了近15年的時間中,傳統的紙質郵件就已經漸漸在走下坡路了。它不是被電子郵件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了,這也是國有企業的悲劇所在。
1、它只知道受眾面積廣,卻不做高端、專精的市場,所以導致在電郵出現的十五年時間中,城際化的用戶銳減。而只留下貧困地區無法通訊的用戶。
2、服務措施跟不上,以前在郵局工作的是公務員,所以中國的官僚作風一再盛行,導致其成為人民抱怨的部門之一。
3、寄信效率越來越落後,上周看到新聞說,某人寄100封,對方收到才33封,你敢把終生大事寄托在這上面嗎?至少我就因此失去了一段好姻緣。
4、在環保越來越盛行、網路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人們更多的只是願意在郵局上寄一些有紀念意義上的東西,90後的小孩子,抓來一大把,問他們還寄信嗎?NO,他們有QQ、有微信、有163郵箱等等,溝通還要用紙寫,太浪費時間和紙張了。
所以郵局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是遲早的事,只是郵局裡的人還沒有認識和開始改變,不愧是國家寵壞了。


不要小看郵局,郵局並不僅僅給爾等發平信、挂號信EMS等,它還肩負著匯款、存款、代繳各種費用,以及雜誌期刊報紙的發行。特別是最後一項,其力量還是非常大得。


自上大學後,只一次用過郵局信筒,給我媽寄明信片,結果很悲催,我媽沒有收到,明信片失蹤了。。。
從我個人來說,我字寫的比較丑,也不愛用筆寫字,所以只會用郵筒寄明信片(想必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的)
但要說郵局信筒是不是名存實亡,我倒是不覺得。
就像現在網路如此發達,報紙和雜誌還是會有人買一樣,很多老一輩的人還是有通信來往的習慣,也有一些年輕人,喜歡用字來表達愛情(比如說@諶斌給@羅小居的愛的筆跡)。


前陣子有記者做測試,給各地朋友一共寄了100封信,有33個人表示沒收到,郵局說這是個案。


並沒有忘記。只是中國郵政到信率實在是不敢恭維。。。最近寄出的明信片基本百分百不到。三封挂號信丟兩封。。。感覺這樣下去再忠實的文藝青年也堅持不下去了。。。哎


大一的時候比較經常寫信,大概一個月有五六封左右吧,那個時候學校電教室還在教我們玩黑白屏加蝌蚪文,互聯網在中國還是少數白領玩的,伊妹是啥沒幾個人知道。記得收到信的時候很開心,特別是美女的信。可惜,寫給暗戀的信雖然一封又一封卻從沒迴音,直到大四才收到她的一封回信,說是第一次收到我的信。到了大二下開始迷戀MUD,寫信開始少了,但還有,有的時候未免不耐煩。印象最深的是軍訓結束我給家裡寫的信,媽打電話來說我寫的很有趣,她念給外婆聽,我寫的軍訓經歷大家聽得很HIGH。現在基本不想動筆了。字太丑,寫起來又太累。


信用卡賬單,偶爾明信片,定的雜誌,這些會用到平郵。至於平信,去年銀行改地址用過一次。。。像中學那樣寫信聊天么。。。我確實還沒有文藝到那個程度


不會,但它有時大概忘記我了,我用郵箱、用私信、用一堆代碼。但是我懷念一等即為一段時間的淡藍天光,創造條件到取信的地方等屬於我的那封信,尺素傳情,等待尺素的過程也是難忘的一段時間。它不會消失(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至於種種事故,只能譴責這個時代的某種浮躁吧。
PS:下午剛從郵局回來,拿平信取的包裹,想起了過去的時光,又看見了這個問題,如不對題,摺疊我吧。


當然不會。
我堅持用鋼筆墨水,紙質書寫。
至於平信,如果有心情,Why not?


一直很喜歡寄信,寄明星片之類的,可是我卻發現,額,現在的學校對於管理這些東西沒什麼條理性可言,通通扔成一堆。而且周圍不少人說「恩,還有寫信這種?」好像我們這個年紀的娃對於寫信還不如用手機發信息快。


這是一種趨勢,紙質信件的消失需要一個過程,它一定會消失,但不是現在。現在寫紙質信件的還大有人在。


發票什麼的還是要靠寄信吧,然後學生神馬的,也喜歡寫信吧,大概。
現如今,寫紙質的信是一種情懷。


作為一種相當傳統的溝通方式,輝煌不再是肯定的,但是就像樓上的一些人說的,總會有一小部分人使用,而且拆開信封那種感覺是任何溝通工具無論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就像各種形式的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報紙仍舊佔據一席之地一樣,只要有用戶在,就不會消亡,不過郵局可以改進一下整個郵寄信 的體系,不要再一封信半個月一周才到,時代發展了,信也應該提速了~~~


推薦閱讀:

薄荷上癮是什麼樣子?
跟職業拳擊手打架是怎樣一種體驗?
聽過哪些有趣或淘氣的俏皮話?
你親身經歷過哪些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豆瓣上典型的看書狂人與書列有哪些?

TAG:調查類問題 | 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