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的人會缺少人情味兒嗎?
這個認知能力的小測試被淹沒在長篇大論的文獻里了。我把它挪到前頭來了。既然大家對智商這個問題反響熱烈,不妨一測。聲明一點,這個不是智商的測試,具體是測什麼的後面有解釋。另外,「智商」這個術語在心理學裡有明確的定義,有一套比較完備的測試,計算分數的方法也有嚴格的統計學理論支持。不用我們來下定義。心理學和經濟學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大家都有些親身經歷,所以討論起來都有話說。但歸根結底,心理學和經濟學都是科學,是有嚴謹的理論基礎的,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並不是信口開河隨便說著玩的。我只是覺得,與其在知乎爭論智商是什麼,不如花兩分鐘維基百科一下。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孔夫子可不是瞎說的。
---------------歡迎來做測試的分割線------------
一點題外話,根據我粗鄙的見識,研究「智商」確實是有點敏感,真正擺明了提IQ的文章,我倒是很少見到。比較相關的,用的比較多的是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有時候直接用數學能力(SAT數學部分)。有一個測試我用過,叫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Frederick, 2005), 有三個問題,挺好玩的,大家可以做做看,看第一反應是什麼。這個測試在美國很多一流名校的學生中做過,印象里MIT的成績最好,第一反應也不過平均只答對兩個而已。
(1) A bat and a ball cost $1.10 in total. The bat costs $1.00 more than the ball. How much does the ball cost?
一個球拍一個球總共是$1.1, 球拍比球貴$1, 問一個球多少錢?
(2) If it takes 5 machines 5 minutes to make 5 widgets, how long would it take 100 machines to make 100 widgets?
如果5台機器5分種能生產5個零件,問100台機器生產100個零件要多少分鐘?
(3) In a lake, there is a patch of lily pads. Every day, the patch doubles in size. If it takes 48 days for the patch to cover the entire lake, how long would it take for the patch to cover half of the lake?
湖裡長著蓮葉,每天,蓮葉覆蓋的面積都會加倍(是前一天的兩倍)。如果蓮葉長滿整個湖面要用48天,問蓮葉覆蓋半個湖面要多少天?
這個測試的基礎就是卡爾曼著名的system 1 and system 2理論。概括地說,就是直覺反應和邏輯分析這兩個思維的系統。這個問題下面,有人詳細描述了卡爾曼的成就。他的那本thinking fast and slow特別有趣,頗值得一讀。
為什麼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爾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何評價他在經濟學方面的學術成就? - 劍橋橋頭的回答
為什麼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爾曼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何評價他在經濟學方面的學術成就? - 鬆鬆的回答答案是$0.05;5分鐘; 47天。
評論里,你們那麼糾結什麼叫第一反應,那我就給個參考好啦。我做實驗之前在系裡試了一下,問了一些econ phd,所謂的第一反應,就是讀完題目話音剛落的那個瞬間,基本上是至少對兩題的水平,三秒過後還答不對的econ phd,我還沒有見過。----------------文獻的分割線-------------------
很多人要文獻,不好意思實在沒有時間一一發,直接列出來好了。當初寫答案的時候只是隨手寫著玩,現在既然有人看,那就不能這樣了事,學術雖然做得不好,但起碼的節操還是要有的。
關於小組和個人的研究非常非常多,結論也不一樣。當然也有人發現,比如,小組的決定是由關心他人利益 (other-regarding 怎麼翻) 的組員引導的 (Cason and Mui, 1997). 據我有限的一點了解看,發現小組比個人更理性的文獻還是頗有一些的。當然這個跟實驗的設計等等都有關係,不能一概而論。下面是相關的文獻,只是相關而已,不是說這些都是發現小組比個人更理性的文獻。
比較早期的一篇,心理學的。
Shaw, M. E. (1932).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s and small groups in the rational solution of complex proble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91-504.另一篇心理學的,綜述,雖然年代久遠,但是相當全面,當然也很長。
Hill, G. W. (1982).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re N+ 1 heads better than on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3), 517.接下來是一批研究個人和小組的決策的,經濟學的居多,使用了各種各樣的「遊戲」。有的確實用了理性的字眼,有的就比較模糊。因為「遊戲」不一樣,所以研究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大體上講,相關的「遊戲」一般能粗略分成兩類,一類叫做「judgmental/decision task」, 一類叫做「intellective task」 (Davis, Laughlin and Komorita, 1976; McGrath, 1984). 當然分類和叫法也都不一樣,這兩篇文章也不完全一致,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分類已經可以抓住最主要的區別了。即,第一類「遊戲」不一定有正確答案,可以想成是個人喜好不同。第二類一定有正確答案,而且正確答案能夠解釋的清楚。
第二類里有一個特殊的小類用得很多, 叫「eureka task」. 這個名字來源於阿基米德那個著名的故事,國王讓他鑒別皇冠是不是真金的,但皇冠形狀不規則,不好測體積,也就不好算密度。某一天阿基米德在公共澡堂泡澡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把皇冠浸在水裡,測量溢出的水的體積就可以了啊。他特激動的從浴缸里光著就出來了,一邊往家跑,一邊高喊「eureka! eureka!」, 希臘語里,eureka是「我知道了」的意思。這種「遊戲」特指那些乍一看很難,但是只要腦子轉過那個彎,就一下豁然開朗的遊戲。這種「遊戲」特別適合用在研究小組決策上,因為有正確答案,而且很難,但正確答案非常好解釋,因此,只要有一個組員轉過了那個彎,他就很容易說服別人,整個小組就能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時交流才最有意義,最有效。下面的文獻里絕大部分都是這種「遊戲」。
我自己的實驗用的不是這一類,當正確答案不太好解釋的時候,交流可能就沒什麼太大意義了。我收集了上千條組員間的對話,其中真正清晰準確的解釋了正確做法的,只有兩個人。一個非常強勢的教會了其他組員正確的演算法,而另一個只說了一句話,然而並沒有人理他,就不了了之了。
Bornstein, G., Kugler, T., Ziegelmeyer, A. (2004).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 the centipede game: Are groups more 「rational」 play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5), 599-605.
Charness, G., Karni, E., Levin, D. (2007).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Bayesian updating and violations of first-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35(2), 129-148.
Bornstein, G., Yaniv, I. (1998). Individual and group behavior in the ultimatum game: Are groups more 「rational」 player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1(1), 101-108.
Kocher, M. G., Sutter, M. (2005). The Decision Maker Matters: Individual Versus Group Behaviour in Experimental Beauty‐Contest Gam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15(500), 200-223.
Cooper, D. J., Kagel, J. H. (2005). Are two heads better than one? Team versus individual play in signaling gam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77-509.
Charness, G., Sutter, M. (2012). Groups make better self-interested decis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7-176.
最後一篇是綜述性質的,寫的特別清楚,很好讀, 只想隨便了解一下的話,看這篇就夠了。
Reference
Cason, T. N., Mui, V. L. (1997). A LABORATORY STUDY OF GROUP POLARISATION IN THE TEAM DICTATOR GAME*. The Economic Journal,107(444), 1465-1483.Davis, J. H., Laughlin, P. R., Komorita, S. S. (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s: Cooperative and mixed-motive interac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7(1), 501-541.
McGrath, J. E. (1984). Groups: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Vol. 14).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rederick, S. (2005). Cognitive refle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5-42.
————————————原答案的分割線————————————————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回答里有人建議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先看有沒有。這個現象還真是存在的,起碼在某些情境下是存在的。我是做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裡應該也有類似的研究但我不熟悉,就談談經濟學領域裡的。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把人群按智商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抱歉用下等這種詞,沒有歧視的意思,就是一種叫法)。上等和中等放在一起解決問題時,兩組人有交流互動,而且中等的組通過交流能夠更好地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趣的是,把上等和下等放在一起時,幾乎完全沒有交流,而且下等的組幾乎沒有什麼改進。就像有些回答里所說的,高智商的人並不願意與智商差距太大的人交流。
行為經濟學裡有個術語叫做「利他(altruism)」,我覺得可能屬於一種人情味吧,按照題主的定義。這樣的人會考慮其他人的利益,甚至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別人。而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rational)」人,只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智商高的人是不是更「理性」而少「利他」呢?相信有相關的研究只是我不了解。僅就我了解的文獻來看,確實有實驗證明多人的小組比個人更「理性」。至於小組是不是一定比單個人智商高,見仁見智。不過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個人覺得算個牽強的佐證吧。
至於為什麼,大家都給了各種解釋了,很多都挺有道理。在學術領域想要證明xx現象是因為xx原因,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涉及到人的心理。就說一點我自己做過實驗里的有趣的現象吧。我給來參加實驗的人一個很難的問題,把他們分成小組,討論之後讓他們各自給出自己的答案。從他們的對話里可以看出來,很多答對問題的人,基本上不怎麼參與討論。有的人只是簡單的說「選A」,懶得多解釋。也有人分析解釋了,還給出了正確的建議,只不過其他人完全聽不懂,甚至還嘲笑他胡說八道根本看不懂問題,所以漸漸的這些聰明人也懶得參與討論了,自己答對拉倒,其他人答錯扣錢關我甚事?
總的來說,大家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講起話來是雞同鴨講。就算有心講講人情味,也要能聽得懂才行啊。像在上面的實驗里,人家都不領情,幹嘛貼人家冷屁股?刻薄地說,我是不會同連基本交流都成問題的人,講什麼兄弟義氣,兩肋插刀的。萬一人家反而覺得我是在害他呢?------------------------------------------------------
我最近看了一個韓國的綜藝,叫《天才:遊戲的法則》,有點類似日劇《欺詐遊戲》的真人版。一共有四季,幾十個玩家,智商情商都不錯,他們的表現應該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沒錯,大部分智商高的人,確實沒什麼人情味,至少在這種生存環境很殘酷的遊戲里, 沒有什麼人情味。聯盟是為了生存,背叛也是為了生存,沒有長久的朋友,也沒有長久的敵人。
這不是高智商的人不屑怎麼怎麼樣的問題,而是他們從根本上就不認同「盲目」的人情味。算計自己的利益,是他們的本能,因為聰明,所以能一眼看透,什麼樣的行為有利,什麼樣的行為無益。
倒不是說他們不能寬容,講義氣,兩肋插刀,而是他們需要邏輯通順的理由,證明這些有價值,值得做。不僅是這些高尚的東西,背信棄義,趕盡殺絕,幕後交易,也是一樣,沒有利益,就沒有理由這麼做。從這一點看,他們的行為本身很像國家層面的決策,想像一下春秋戰國時代。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很多人的忠厚義氣善良忍讓勇敢熱血,也許根本就是建立在自己也不清楚後果的基礎上的。好心辦壞事這種,聰明人就不會做。
所以與其說高智商的人沒有人情味,不如說他們不願盲目的陷入毫無意義的情感與行為中。
當然,人與人是不同的,聰明人也不見得個個如此。但是惺惺相惜絕對是以智商為前提的。所以這個節目里,每一季的冠亞軍們,最後成了至交好友。我還是滿喜歡這個節目的,就是看的時候要保持智商和閱讀字幕的能力同時在線。我看評論里有很多覺得自己智商還不錯的人,不妨試試,誰能不暫停不後退看完一整集,再來說自己智商夠用,多少還有點說服力。
「這並不意味著他是沒有感情的,而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決策從不建立在感情之上。」
------------------《國王 武士 祭司 詩人》
物以類聚。人都只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人表現出人情味。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很久了,今天總算有時間把想說的好好整理一下。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歷使得題主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我也不強求問為什麼之前一定要問是不是了,大部分人似乎已經對所謂的「高智商」人群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裡面有諸多誤解和猜測,加之很多認同自身智商的人在發聲時只挑自己異於常人的體驗來談,使得一些刻板印象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實。高智商的人真的缺人情味嗎?比起大多數人少寬容、友善、喜悅、憤怒嗎?題主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帶有群體性歧視的問題呢?
我認識很多高智商的人,觀察樣本還算多。回答這個問題,是為了描述他們與大多數人沒有區別的一面,力圖解釋一些誤解產生的原因。因為我必須要說明,他們的人情味一點都不少。
一、高智商不等於理性
在諸多誤解中,高智商等於理性絕對排第一位,甚至智商確實比較高的人也被迷惑,認同了這一觀點。但實際上兩者並不能等同。高智商所帶來的,如果一定要給個稱呼的話,我更傾向與使用「邏輯性」這個詞。邏輯性和理性最大的區別在於:邏輯性遵從的是一套自身對世界的認知體系,而理性遵從的是一個群體對世界的認知體系。舉個例子:一個瘋狂科學家覺得大部分人都沒有活著的意義,於是他決定毀滅他們,重建世界的秩序。他有邏輯嗎?有。他有理性嗎?不。如果高智商意味著更理性,那麼是否可以說明智商越高成為瘋子的可能性越小?這是不是與另一種刻板印象相衝突了呢?
一個智商較高的人擅長的事情是迅速的理解一種外部邏輯,只要它和自身的邏輯不衝突,就能把外部邏輯轉為自身邏輯運用自如。而一個理性的人必須要對世界有充分的理解和認知,能夠甄別一種外部邏輯是否和整個群體的認知體系相容。簡單地說,就是理性=邏輯性+對世界的良好認知。如果智商不影響對世界的認知,卻給人帶來更多邏輯性,那麼高智商的人顯得更加理性是比較自然的。
二、為什麼很多智商高的人往往看起來情商較低
答案很簡單,因為更高的智商需要更高的情商來駕馭,以避免對個人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往往是人群不自覺地關注所帶來的。智商高、長得好、家境富裕,這些都是父母給予的,個人無法選擇,卻又給生活帶來了無盡的便利,因此人們給予的關注中無法避免地會有很多羨慕的成分。而擁有這些先天財產的人要做的事,就是盡量消減這種差異的存在感,使得大家可以愉快地一起玩耍。然而智商和另兩者又有所不同。長得好看至少可以使周圍人覺得賞心悅目,有錢至少能聚會的時候請大家吃個飯,可是智商高能給周圍人帶來什麼?往往帶來的是一種十分深重的無力感,似乎我拚命努力也比不上你遊手好閒。所以一個智商比較高的人,如果情商不高,那麼他會碾壓周圍的人。如果情商尚可,那麼他會給周圍人一種距離感,讓人羨慕欽佩,卻難以交流。唯有情商非常高的人才會讓周圍的人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他們能夠交流,能夠相互理解。或許大部分人總是處於前兩個階段,才會造成「智商高的人缺少人情味」這樣的印象。
三、智商與人情味無關
深入交流以後,就會發現智商真的和人情味沒有太大關係。前面已經說了理性需要邏輯性和對世界的觀察理解共同作用,如果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十分感性的,那麼他會成為一個感性而有邏輯的人。在我認識的智商較高的人中,有熱愛音樂的藝術特長生、有喜歡寫詩作詞的、有淚點很低看看電影就要哭的、有成天思考活著的意義的。和很多人相處起來的感覺是簡單而富有人情味的。因為大多數人對自身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懷有極大的信心,所以更傾向於分享而非爭奪資源,也很少通過迂迴的方式達到目的,因為他們有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四、有些人確實不擅長展現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商是父母賜予的寶物,擁有者的一生都在受它的恩惠。然而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人卻在拚命地壓抑自己想要炫耀和展示的天性。因為更高的智商本應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價值,但在前二十多年裡,它的擁有者卻常常除了碾壓周圍的人以外什麼都做不了。一個有人情味的人會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會盡量去避免談及關於智商的話題,甚至有的人會要求父母平時和朋友聊天時也避免這一話題。為什麼班上的聰明人畢業以後就不聯繫了?為什麼他從不主動組織聚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會覺得他沒有人情味,而站在他的角度,他會覺得:如果我積極地聯繫大家,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是在炫耀?炫耀自己憑藉自己的智商就輕輕鬆鬆去了更好的學校?久而久之,在學校里關係很好的朋友也疏遠了。
五、過十年再看
十年以後,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聰明人多少都已經度過學習期,開始為社會創造價值。那時候,他可以昂首挺胸地展示他的聰明。那時候你再看他,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六、然而
眼界有限、見識有限,僅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希望對你有幫助。
沒錯,凡事都有然而。我無意為高智商人群洗地,要說明的只是他們的人情味並不因為智商因素而低於平均水平,然而人情味的展現並不是不分對象的。智商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對於朋友的挑選比較挑剔,並不一定要求對方同樣智商高,但至少在某些方面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可以是特別憨厚樸實樂觀積極,也可以是擅長詩詞歌賦人生哲理,這並無標準,但是一無所有地來到一個聰明人面前,如果他看人不順眼,有時候拒絕展現人情味的方式會比較令人抱歉。尤其是一起玩腦力遊戲的時候。作為一個智商談不上多高,但的確沒什麼人情味的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情況。
只是個例,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老規矩,先匿。我的確談不上智商多高,前些天看「智商高是什麼體驗」深感自己就是個渣渣,但我跟其中一個答主的情況很相似:學什麼都非常快,從小到大做什麼事情都不費力氣,(也許導致)耐心差,毅力差,凡事都隨便搞搞,最後結果也還讓自己滿意(當然也是沒什麼太大的出息)。
高考,考研,拿基金,發paper,拿獎學金,找實習,找工作,so easy,根本沒什麼struggle的過程,基本是一考就上,一投就中,身邊沒有人覺得我可能失敗。
連自己感覺難得不行超重要的考試,因故沒複習,裸考後都拿到了想考的分數,感覺簡直WTF。
(狂吧,的確狂。我知道未來一定有重大變故等著我,可能就是因為太狂,我也在努力改。注意這裡的關鍵點:一個人聰明,他自己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對自己的評價一定是高於平均水平的;當然他身邊要全是比自己牛的人可能不會。)雖然我順風順水地長大,沒經過什麼重大變故,但也見過了一些事情。前面說到,智商高的人有個特點就是學東西快。我們都見過有些老人會表現出年輕人身上很難見到的淡然、無所謂和不循常規,因為什麼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看東西和年輕人不可能一樣,有些東西已經不在乎了。學東西快的人就能夠從同樣的經歷中學會更多的東西。
我一直覺得,智商高不一定指科研能力強,其實太聰明的人反倒做不好科學家。我覺得智商高是能夠看出事物的關鍵和聯繫,把一件事看成一張網,掌握每個結點、每個布置。這種視角應用在人際關係中簡直是雙刃劍,一方面無往不利,一方面孤獨到死。
男朋友一開始很不喜歡我,他說:你把事情看得太透了,很不可愛。當然,他其實也就是喜歡我把事情看得很透,他只是有點怕。
是的,我還是個女的,簡直更糟。人們對女性的期許是有愛,有包容心,有溫柔的力量,我什麼都沒有,比一個冰冷的男人更討厭。
我相信愛情,可是一段親密關係在我看來不過是依賴、利益交換加心理補償。是的,男朋友愛我,我不否認,我也很愛他,可是我心裡清楚,他喜歡我是因為我能在他引以為傲的地方與他惺惺相惜,在他有所缺失的地方彌補他的不足。另外,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總是會產生習慣的,他這個人非常依賴習慣。
我的父母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可是我知道他們需要我的成功來彌補他們人生不成功的缺憾,他們因為對自己的不滿而把希望投射在我身上,其程度之深,我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若不好恨不得我死。我們之間有感情,可是再親的人也會瞧不起對方。
我朋友很多。當然普通朋友為主,互相幫忙,有感情,重情誼的那種。當你明白一個人喜歡什麼,利益關切點是什麼,行為習慣是什麼的時候,要和他做朋友簡直是太簡單的一件事了。why not?我的朋友們關心我,我也關心我的朋友,我並不介意為了朋友犧牲自己的利益,可是僅此而已。真要走心或者完全敞開心扉,沒有必要,我的事不需要你管,你的事我也沒什麼興趣,我甚至不需要你知道我發生了些什麼事,因為我並不重視你的意見。真要mind-blowing或者談心,我有專門負責mind-blowing或者談心的朋友,我們之間也並不關心彼此生活上的那點破事。
可怕嗎?非常可怕。我沒有信心能讓任何人在感情上接受這種想法。我自己也不喜歡這種狀態,有的時候非常希望成為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我曾和一個(專門負責談心的)朋友談起這種感覺,就像IOS系統和安卓系統,你是IOS,你就是無法和人家兼容,設備上軟體上都很麻煩,你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可是人家能做到的你就是做不到,甚至談不上誰高誰低。你問我人情味,什麼是人情味?人際交往不過是一系列利益驅動的交換。當你明確知道一個人為什麼對你好、期望得到什麼樣的回報時,你能有多感激他?
我並不同情別人的缺憾和不足,這種東西壓根與我無關,我甚至不會憐憫,我只需要知道一個人有怎樣的缺憾這個事實,不需要任何感情判斷。就像計算機儲存的檔案,都是一個個參數而已。
我也並不會寬容、原諒別人,你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我並沒有強迫你。至於你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這有什麼關係么?你輸入一個指令,得出一個結果,就算輸入指令時有刀架在你脖子上,結果也不會改變。所以我永遠無法解答別人的情感問題,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自找的。
以上,這就是一個也許有些小聰明,卻沒有人情味的人心裡的想法。我甚至對自己也沒有憐憫之心,我的缺點我比誰都清楚,我也非常討厭自己。我這樣的人,往大里註定不會有什麼大成就,也不會成為一個可敬的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可以看破世間百態卻仍然心懷寬容慈悲的人;往小了說,也過不好這一生,成不了一個好人,生活中承受的痛苦比別人多得多。我所希望的,也是我能取得的最好結果,就是找個角落,安安靜靜做個美男子,跟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多餘的關係。
這個世界在我眼裡,就是一片冰冷的森林,我站在一塊黑色的石頭上,冷冷地看著全世界,和我自己。祝我死得早。
-----------------------
沒有想到這個答案還有人在看,我把之前的評論再貼一次:
謝謝大家,評論我都有認真看。很多朋友說得很對,生活中的確沒有人會這樣告訴我。謝謝。至於評論里善意地擔心我會不會太偏激的朋友,如果不是心裡最黑暗的想法,也不會匿名寫出來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照常生活著,看起來一個比一個正常。不用擔心我啦。再次感謝。
------
今天看到了@吳孛的回答,感覺他說得很對,因為匿名用戶不能評論,特此表示感謝。我覺得沒錯,因為順利,才會自以為是,如果收到足夠的負反饋,早就改變想法了。沒有人情味這個問題本來和所謂的智商以及人生境遇無關,只不過因為當事人缺乏改變的動力才表現得比較明顯。
=====
這個答案寫於一年前,一年來我也想過很多,記得評論里有人說,我只是特別關注人性中不好的一部分,我覺得是這樣的。你說我功利,我倒不是很認同,因為我做事還說不上以利益為最高準繩。我很在乎自己的感受,非常自我,這個倒是的。我所感覺到的最大問題在於我並沒有真的長大,心理沒有真正成熟,因為一些原因,青少年時期的自我沒有發展起來。我還是相信人相信愛的,只不過看到了很多東西讓我很難過,我既沒有成熟到能消解這些負面的東西,也沒有單純到看不出這些東西,因此格外痛苦,隔離可能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
當然了,我的確無法產生很多情感上的共鳴,這個問題我還在思考。倒不是說我這樣想是情有可原的,我本人還談不上是一個好人。
再次感謝大家,你們真的不知道你們在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幫了我多少。
這個答案好像已經沒人看了。
你看,我的問題其實是,我之所以對這個答案的評論者表示感謝,是因為我覺得我的確從中受益,應該表示感謝,同時我也知道評論者樂於見到我表示感謝。
但是我什麼都感覺不到。我很努力地去感受過了。
這就是原答案我要表達的意思。智商高的人懂得選擇對哪些人不講情面...
-------------------------------------------------
哎喲,事情是事情,情面是情面.庸人自擾是因為喜歡用套餐思維做事情. 最後人情做成糊塗賬.
完全可以用數據的形式管理情面嘛. 目前辦理本人黑金會員卡的: 我媽.白金會員卡的我弟,幾個哥們
普通體驗卡的現在的同事.其他的.只有一個人情信用卡.而且因為都不是透支所以要支付人情管理費. 其他的非會員和路人有什麼區別嘛.
馬比克說過:不充值你怎麼會變強?人都是有人情味的,智商高的人也一樣。只是,智商高的人一般偏於理性,喜歡簡潔的語言和行動,注重效率,不喜歡有事沒事跟人嘮嗑。所以,所謂高智商的人不是沒有人情味,而是生活方式、與人交流的方式跟你不一樣。
歡迎大家掃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q/02Tng1xLw9d7110000M07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是不是當你們問智商高的人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他們必須假裝抓耳撓腮,絞盡腦汁,在草稿紙上算了半小時才做出來,才叫有「人情味」?
是不是當你拿著朋友圈的所謂的「大新聞」給他們看,他們必須裝出下巴快掉的表情,然後感謝「幸虧你告訴我這些」,才叫有「人情味」?
是不是當你們整日無所事事,不思進取,整天八卦,追劇,還要別人陪你們一起耍,才叫有「人情味」?
是不是當你頭腦一熱,大腿一拍就要干一番大事業的時候,他們必須要跟你一起發瘋,要義氣,要熱血,要兩肋插刀,要兄弟情深,才叫有「人情味」?是誰情商低,誰沒有人情味?
那些不大有自知之明,總是提出超過交情而又莫名其妙的要求,被拒絕之後還在抱怨「這人真是沒「人情味」」的那些人,還是先想一想自己吧。你若有真是高情商,又何必開口呢。
智商高的人都是「聰明絕頂」!
智商高的人情商都極低!
智商高的人都沒有人情味!在某些人眼裡,智商高就像有錢一樣是有原罪的,真是應了那句話:上帝是公平的,賜給別人幸福的同時,也要遮住你的眼,怕你心裡難受。
老實說,我智商算不上高,但我對高智商的人發自內心的羨慕,尊敬,甚至崇拜。他們總是愛好廣泛,精力充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們對問題的認識總是全面深刻,入木三分,他們分析問題時總是思維嚴密,邏輯清晰。即使是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們也能夠恰當地拿捏分寸,遊刃有餘。
引用一下@老王子的回答"這並不意味著他是沒有感情的,而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決策從不建立在感情之上」。
所以
當朋友圈謠言飛起時他們能夠做到獨立思考,辨別真偽,而不是盲目相信,被謠言洗腦。
當你在追劇八卦的時候,他們有自己的目標,知道現在該幹什麼。
當你腦子一熱,大腿一拍就做決定的時候,他們能夠全面分析,權衡利弊。
還有,即使他們很小心但也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你無處不在的玻璃心。其實,他們也想告訴你,朋友圈的是謠言,天天追劇八卦是在浪費青春,空有一腔熱血可能會讓你深陷泥潭,但他們已經意識到在你們眼裡他們沒有「人情味」了,索性就不說了吧。說了的話只怕更沒有所謂的「人情味」了。
你們啊,naive。
他們只是以他們的方式表達他們眼中的「人情味」,當你覺得智商高的人都沒有人情味的時候,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層次不夠,是不是自己的視角有問題,以及是不是自己的不思進取的心態+玻璃心在作祟。
我認為「人情味的高低」是跟人的理性有關,理性強的人,對情感的抑制能力較強,不會輕易動情,其思維方式更多在「理」而不是「情」。相對於感性的人,他們更難受他人感情影響,「為人著想」這件事上會相對消極,即使為人著想,也是以理性的方式處理,因此看上去人情味差。
理性的人往往能自律,自律的人往往能在學習工作上有好的表現,學習工作好的人往往給人聰明———智商高的感覺,因此題主會認為智商高的人的人情味差。
----------------------------------------------------------------------------------------------------------------------------------------
希望題主可以表達清楚準確些,「忠厚,寬容,義氣,感動,善良,忍讓,踏實,兩肋插刀,同情,惺惺相惜,深情,兄弟情深,情懷。。。等等」這麼多品質,是情商智商互相作用的結果,怎麼能撇開情商單獨跟智商聯繫起來談呢?
----------------------------------------------------------------------------------------------------------------------------------------
性格上的被動損失,功能缺憾這些,跟大腦發育以及早期教育有關,例如一些超高智商的殺人犯,往往起大腦結構異於常人,某些區域會異常發達或萎縮。這種異常的情況,如果題主要去研究,將是一個工程量很大的課題,我表示無力。
「好比某人志願去非洲賺錢,一輩子獲得了很多的某種財富,但這一輩子也是有遺憾的一輩子,只是他自己感覺不到。」——我覺得題主說的這個例子正反映了我之前說的有關理性的話。例子中的人,正是因為生活中理性思維佔據的分量太多,而缺乏情感上的感知,他才會錯失太多人和事,遺憾終身。而他會賺錢,他的遺憾,我覺得是跟智商沒有多大關係的。我們不是缺乏人情味,只不過我們有人情味的對象更加精準了。
即使在跟好朋友、戀人、親人相處之外,有空餘時間和精力,那還是娛樂或者學習比較有意義,而不是去對所有人噓寒問暖。
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
相處一段時間,就能看得出哪些人是人品好三觀正生活積極值得長期交往的,就會非常用心的去跟對方維繫。
對誰都有人情味那得是多有錢有閑的慈善家啊?
例如我跟一個妹子去吃中午飯,然後她時間很趕,吃得差不多剛買單,她就接了個電話要出去,那天下大雨但是她沒帶傘,我當機立斷的拎起包包就拿著自己的傘送她,她當時也很驚訝,因為錢都沒找我跟著出來,然後送她去坐專車,記下她上車的車牌號,然後再回頭轉身去那家店拿回找零的錢,幸好店家也是有良心的人。接下來,我看著地圖大概知道妹紙去目的地的時間,然後微信會給妹紙說到了就給我發個信息。如果當時不發,我晚上七點前肯定會打電話,出問題的話那個車牌號就是線索,而妹紙同樣很關心我,在她眼裡,我關心她,夠真誠不敷衍。
然而,對於某些認識的熟人,開口就說「你是設計師幫我免費做幾張圖吧,我們是認識的你免費幫我做一套方案」,這種人我都直接拒絕的,在這種人眼中,不答應他們野蠻無理要求的我是【智商高收入高的人都是沒人情味的】。雖然感覺有點跑題,但還是斗膽分享一下自己的所知。畢竟這個問題來自經濟學圓桌,還是希望能用經濟學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所謂的「人情味」,在經濟學領域可以被解讀為「利他性(altruism)":。最早的研究與建模者估計是Becker(1974) 。他在個體的效用函數中加入了」他人的福祉「 (other"s welfare level) 。不僅較高的消費水平可以提高人們的效用水平,給予他人經濟上的支持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人們根據最大化他們的效用水平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與捐贈。有了Becker的模型在前面打頭,捐贈行為(donation)很快成為了各國學者研究利他性的一條途徑。
我的一位同院學長在弊校經管院的Undergraduate Workshop上做過他的一篇論文展示,研究了是教育水平與家庭捐贈的相關關係。(雖然教育水平並不能完全反應智商,但總體兩者還是正相關吧哈哈,這也是我覺得跑題的地方)如果我們把教育水平看作是智商的代理變數(proxy),那麼他的研究結果應該可以給題主的問題提供參考。
學長使用了弊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 2011年的截面數據,在排除了缺失值之後,還有6289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實際樣本。學長分別以家庭捐款行為的二值變數do(如果有捐款為1,沒捐款為0),捐款額的對數logdon,捐款額占家庭收入的比重doinc作為被解釋變數,考察了諸多因素對捐贈行為的影響。
以下為回歸的結果:
其中hedu1表示丈夫為高中教育程度,hedu2表示丈夫為大學教育程度,hedu3表示丈夫具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以初中以下的教育程度作為基準。wedu則表示妻子的相應教育程度;hhinc表示家庭的收入;husbpar,wifepar表示丈夫和妻子是否為黨員。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丈夫的教育程度提高對捐贈行為的影響並不顯著,而婦女的教育程度提高則與捐贈行為顯著正相關;以捐款的絕對額作為標準,男女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慷慨;以捐款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作為標準,則教育幾乎與捐款不相關,係數都不是特別顯著。
其他的變數,例如家庭收入,則與家庭捐贈顯著正相關;而捐款額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致與家庭收入呈現」U字型「 的關係(二次項係數為正,一次項係數為負),這與國際上的一些研究保持一致。夫妻雙方的黨員身份也會顯著增加家庭的捐款。
總之,從實證結果來看,高智商群體(或說高教育群體)並沒有表現出比一般人更有」人情味「,但是也沒有證據說明他們更缺乏」人情味「;總體而言,高教育程度的女性似乎比男性更有」人情味「。人情味應該是指的對人,對事,對待世界的那種溫暖,寬容,陽光的感覺吧!
我們不向上對比了所謂是IQ150和IQ70。只單純的進行IQ100和IQ50比較。
因為在浪費時間成本啊!不光在浪費時間成本,還在被動的獲取垃圾信息啊!不光在獲取垃圾信息,還要被動的和對方互動啊!
為什麼智商差距大的兩個人,智商高者會表現出更少的愛意。A:請問你想吃什麼!
B:我想要牛肉麵!
A:沒有麵條了!
B:那麼我想要番茄面!
A:我說過沒有麵條了!
B:嗯,那給我一碗青椒面!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脾氣並不算好的人應該已經暴動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回答先生要不吃一點炒飯吧!
畢竟是有利益關係的!
那麼在面對沒有利益關係,同時還極大的可能去謀取損害自己利益關係的人!
為什麼需要那麼大的耐心以及人情味呢?
不要浪費時間在一個不能理解的人身上!
因為面對你的幫助它的不理解反而會覺得你在謀害他!
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最大的悲傷就是面對擁有利益關係,同時較難溝通的人!
這個是一個情商活,很費力。
需要考慮既不傷害對方同時還要將自己放在同樣的水平線
否則溝通很難繼續,利益關係難以維持。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了的,風險迴避。
因為在部分人眼裡自己人都不算是何談人情味。
對於一個物體或是動物或是更加低級的生物。
除非是精力以及體力過度的旺盛。
否則也不會溢出到了對待一個shit也呵護有加吧。------------------------------------------------------------------------------------------------------------
如果你發現高智商的人有人情味,只能說明那是刻意而為之的,至於懷疑高智商的存在性的人,分不清專業和智商的區別的人,請看書名:生物的進化過程中伴隨的是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人情味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寅生出來的抱團取暖的人類文化,並不是說高智商的人就不需要團體,而是這種浪費表情的互相關懷,浪費時間去促進彼此虛榮心的行為,實在乏味。
情商也許是傻子們最後可以吃不到聰明葡萄說葡萄酸的借口了。
你看到山還是山,我看到山已經是水了,還有人看到山又是山了。
不一樣的境界,怎麼可能好好溝通?你覺得人家是人情缺失,人家覺得你不過是個螻蟻罷了。
你會對螞蟻有人情味嗎?
可笑的是,這個螞蟻有一天突然跳出來嚷嚷:
你們這些聰明的人類一定是缺少什麼才一點都不關心我們……我們不是沒有人情味,我們是懶得和傻逼說太多。
譬如:
我又不是律師,說多了他們也不給我錢,你說對嗎?
如果有個傻逼拿人民幣扇我的臉,我一秒鐘變哈士奇給他看都沒問題。
------------------------------------------------------------------------------------------------------------------
我覺得我上面說的已經很清楚了:
實際上不管是不是聰明人,只會對他覺得有價值的對象花時間花精力去維護感情。
譬如父母,妻兒,客戶,朋友。
如果你感受不到你認為比你聰明比你優秀的人想要和你維護感情,
真想只可能是一個:你太蠢了,太沒有價值了所以人家懶得和你說話。
題主:為什麼鴿子會那麼大呢?
我:因為透視。
評論區:我知道透視,我明明見過經過透視後沒有那麼大的鴿子。
我:你知道個屁
知乎管理員:你的回復因為不友善被刪除
他深刻的明白,只有節制的人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高潮。因為沒有需要。
如果雙方都是有智慧的人的話。所謂的人情味看來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某種手段。
聰明人一聽對方的話語,立刻能明白,你為什麼這麼做,這麼說,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某些自作聰明的說著轉圈話語都是浪費時間。說話人也許覺得自己不知不覺中,讓別人做了事,達到了某些目的。但是聰明的人,很早就知道你為什麼這麼說,這麼做。
兩個這樣的人在一起的話,那麼就不必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來玩這樣的遊戲了。
智商高的人受到的傷害大多來自認為「智商高的人情感需求低」的人。唉。
人情味兒是社會分工不發達的情況下群體協作的優選策略,因為人與人(或猴與猴)間的協作邊界不明確,所以需要保持人情味兒來對邊界進行逐次劃定。在社會分工發達、明確、有章可循的情況下,人情味兒就變成了一種低效的、容易對公允邊界產生影響的策略。但我們要意識到,這個世界並不是每一個角落都有同樣發達的社會秩序,因此在某種時候/某個群體中保持必要的人情味兒,就像保持某種暫時無用的基因一樣,是一種優選策略。智商高的人,懂得在何時何地對何人保持這個策略,有人覺得別人沒有人情味兒,可能是因為他不在別人那個策略組裡。不是所有,但智商高的人凡事一般是理性第一、感性第二,因此以常人的標準,高智商的人顯得缺少人情味兒。
另外,青少年時期的智商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但成年之後主要受事業、愛好等的影響大,成年之後智商高主要是由於對事業或愛好全情投入,頭腦中整天被這些東西佔據著,並從中能體會到越來越多的快樂,普通的世故人情自然就會對他逐漸失去吸引力了。
看過《超體》就能感覺到,智商或是大腦發育越完善,一個人越會趨近於極端的理性。
比如片子中lucy直接槍斃掉正在做手術的病人,她所做的只是極端理性狀態下的完全正確且正常的事情而已。
生活中倒沒有lucy這麼極端的人,但我遇到的高智商的大都和lucy頗有相似之處。他只是在理性的生活而已,而少數時候和大家的預期符合的事情比如「兩肋插刀」「義氣」什麼的————是迫於周圍人期望偽裝的,因為他明白,老是表現得不合群也是一種不理性的行為。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收智商稅的案例?
※美貌和學識,能同時存在嗎?
※什麼樣的飲食結構有助於增加記憶力(或智商)?
※記憶力差的人是智商低嗎?
※怎麼看25歲 沒有處過對象 一事無成 低智商 低情商 傻 有許多東西都不懂 的人?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