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發 A6300 無反相機?
rt 換了新cmos,對焦升級至429個相位對焦點。
還有,到底是不是bsi?
到底有沒有無損raw?
原載於微信公眾號:Asukainfo
筆者從來不是一個索粉,以後也不會是索粉,雖然家裡大法產的東西也不少,但一般是沒得選了,且當時預算的價格範圍內大法性能超越其他牌子太多了才會買,比如PHA-2、錄音筆等等。
昨天晚上被大法刷屏了,若干年來第一次感覺到大法對傳統的佳能、尼康產生了威脅。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SONY這個牌子,最先看到的是VAIO筆記本、還沒有改名叫Bravia的大法電視機,當時感覺這個牌子暗暗地屌,後來出了Playstation系列感覺更牛了。
但僅此而已。
平井一夫其人
直到筆者某一天在視頻上看到當時的SCE(索尼娛樂部門)的負責人平井一夫在發布會上的演講,當時唯一的感覺就是尼瑪第一次看見亞洲人英語居然講的比美國人還好。
姨父進入SONY後一直在SCE,SCE是90年代本社中最有實幹精神的一個部門,也是工程師文化最盛行的地方,這種影響完全可以在姨父身上看出來。姨父被選中有兩條理由,一是出身SCE,這是SONY唯一一個還談得上行業優勢的部門了,二是在久多爹高升後力挽狂瀾拯救PS3,堪稱SONY在遊戲業的第二個奇蹟(引自知乎作者孟德爾)。後來平井一夫職位屢屢晉陞,2013年擔任了現在索尼的總裁兼CEO,當時覺著索尼的影音業務要變天。
A7系列的崛起
A7系列第一台機器就是平井一夫上任一年後的作品。之前的索尼的單反業務很多人不看好,a900畫質出色,但是高感、實時取景、8bit raw、鏡頭群等問題依然嚴峻,後面出的單電a77、a99、蔡司鏡頭雖然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是索尼在專業化的市場上依然無法取得長足的進展。
筆者對單反市場的理解有三,一是入門家用市場,消費者滿足能拍、看上去比較專業、畫質有保證這些要求就行了,優秀代表是佳能XXXD系列。二是小燒小記者小影樓,具備一定專業化機身,肩屏,五稜鏡,滿滿逼格,優秀代表是尼康DX00、D7X00系列,佳能XD、X0D系列。三是發燒記者影樓,要求全畫幅,變焦恆定2.8,定焦大於1.4,優秀代表CN一位數機器、5D2、D800、D810。
索尼之前建立的單反集群,對佳能、尼康始終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威脅,除了A230、A330依靠的超級價格搶佔了一部分市場。
之後的轉折點,nex系列,很慶幸索尼用漸進的方式融入微單市場,甚至在大陸搶先註冊了微單?的商標使用權。E口一開始並不便宜,但是大法「底大一級壓死人」的思路從那時起就開始起作用了,依靠nex-3、nex-5直到今天的a5000、a6000一路攻城略地,無心打殘了松下、奧巴的M43陣營,甚至在佳能尼康的入門市場割下一塊肉(雖然神奇的出現了無反的攪局者新面孔佳能eos m和徠卡)。
當年索尼建立的時候,是老鬼子當道的年代(日本戰後復興),井深大在其公司「成立意旨書」(日文原文:設立趣意書)當中期望「要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鬆愉快的理想工廠」,期待成為「工程師的樂園」。【摘自百度百科】
個人總結索尼產品研發思路,就是在民用級產品上,做出最發燒的東西,之後進行技術推廣。
比如怪獸錄音筆D1、D50、D100,比如攝像機產業,比如Playstation,比如Hi-Res認證的耳機、Walkman、耳機線,比如用了XR800驅動、特麗魅彩技術的Bravia液晶電視。
做相機行業,索尼直接買的柯尼卡-美能達,鏡頭部分繼承美能達,並與蔡司尋求合作。作為一家電子背景起步的公司,面對佳能、尼康、賓得、奧林巴斯、富士都是有幾十年光學製作經驗的老廠。
α時代的單反,索尼機身上苦苦掙扎,但確實誠意十足(α900超大的五稜鏡),鏡頭上靠蔡司仰人鼻息,單反上的35G和70300G評價都不是特別好。
A7系列的發布,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戰局。通過和尼康、富士、賓得的合作極大擴展了CMOS產能,讓大家現在5k的價位就能買到全畫幅機器,這在2012年前你是無法想像的。通過和奧林巴斯的合作,某種意義上得到了感測器五軸防抖的技術支援。
唯一不好的就是刷機身刷得太快了,E卡口上A7、A7R、VG900、A7II,A7s,A7RII、A7sII,像下餃子一樣,才兩年多的時間就發布了7台全畫幅。
讓前面買的索粉很受傷啊。
佳能尼康都是四年才更新一下主流機身。
不過索尼這種在技術上面毫無保留的快速擠牙膏升級法,確實能夠短時間搶佔市場,尤其是A7RII這台次世代全畫幅在D810、5D3的後繼者連謠言都沒有的時候已經賣上好一陣子了。(5DS的畫質應該還是屬於本世代的)
A7系列目前的迷思
下面切換到大法這次的新品發布會。80%解決了專業用家的顧慮(專業高速鏡頭),還有10%顧慮給續航,10%顧慮給無線電引閃系統,這20%解決好了索尼就離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佳能的地位差不多了。
1987年,佳能徹底改EF全電子化卡口,在24 1.4、35 1.4、24-70、85 1.2、50 1.2等專業鏡頭上取得了對其他廠家接近10年的市場優勢。
近年換卡口的問題上,最大收益者是索尼(漸進式比較和諧,兩個卡口一起賺錢),受害者是富士(無法變全畫幅),佳能的eos m卡口還看不明白。
第一,自從A7誕生後,索尼拿得出手的都是小光圈蔡司頭,4-6千的售價,說便宜不便宜,說貴又不貴,買的話畫質是挺好,可是花這些錢買個f4的變焦和1.8的定焦總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也間接導致了家裡VG900買了之後一直是轉接尼康的D、G鏡頭)
第二,專業用家(靠攝影賺錢的人)才是硬性消費的主力,索尼必須突破這批人,造出來的東西能讓別人幹活賺錢,現在記者主流是2.8的大三元,專業攝影師除了大三元更多是24、35、50、85這些關鍵定焦的1.4大眼睛。
於是高潮來了,在索尼發布了蔡司fe 35 1.4鏡頭後,大家都在等後續的蔡司2.8大三元,正如當年α那樣,並期待著能做的比較mini。
但是德國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盤,E卡口尺寸數據和電子觸點協議是公開免費授權的,所以蔡司的小九九也打得不錯。從最初的touit系列(APS-C)在索尼和富士的微單上兩邊下注,到專攻視頻手動對焦的loxia系列,到和騰龍苟且合作的Batis系列自動對焦鏡頭。蔡司給人的感覺更多是且行且看,搖擺不定,而且在鏡頭體積上也是考量頗多,最大光圈也就是Batis的85 1.8,而且賣出了7k多的驚天價格(Otus賣2w多我不驚訝)。
其實蔡司作為自視甚高的光學企業,對自己的鏡頭各方面考量都是很多的,畫質的長時間持久性、鏡頭的耐摔耐衝擊性,太多的考量無疑是放緩了光學巨人的發展步伐。除了維持尊嚴的Otus系列,近幾年與索尼合作的fe卡口35 1.4,α卡口的50 1.4, 都遭到了佳能35L2、適馬50ART的強烈狙擊。A7系列在機身上的巨大成功無法遮掩當時鏡頭上的明顯短板。
筆者2014年換佳能6D時,曾經在A7、6D之間搖擺很久,當時A7價位7k5,6D價位9k,很是讓人糾結。但是沒有大三元2.8, 足夠過癮的1.4鏡頭群,最終還是讓筆者投入佳能懷抱。當時的fe 2470f4,55 1.8都是高質量鏡頭,體積控制理想,但是給人的真正專業性仍然稍顯不足。
對筆者來講,一枚高素質的廣角變焦,一枚35//50的高素質1.4鏡頭,一枚85-135或70-200的高素質肖像鏡頭,基本上就能無欲無求了,當然追求一機一鏡、跑活出任務當然2470 2.8是沒跑了。
索法的思路很明顯,先出便宜機身吸引用戶群,再從鏡頭上賺回來,和那些M43機器一個道理。但是如此猥瑣的索法居然靠憋了一次大招徹底打破了佳能尼康營造的專業領域平衡。
索法的逆襲
一下子爆出來的24-70 2.8,70-200 2.8,85 1.4猶如驚天之雷
索尼徹底擯棄了體積控制上的考慮,把極限的畫質追求放在了首位,85、2470體積和重量上持平甚至超過了佳能、尼康、蔡司同規格的單反鏡頭。價格上也是毫不掩飾地標出一分錢一分貨的決心。
2470GM,82mm的口徑,886g,三防,一片ED,一片超級ED,兩片非球面,一片XA非球面,合計5片特殊鏡片,規格上直接瞄準當前畫質最強的佳能2470L2,售價2200刀,目測MTF略好於2470L2,這樣一來尼康的2470E VR會變得十分尷尬。
70200GM,77mm口徑,雙馬達驅動浮動鏡組(估計會非常屌),11片光圈葉片,1480g,三防,四片ED,兩片超級ED,兩片非球面,一片XA非球面,合計九片非球面,規格遠遠超出佳能尼康的70200,畫質理論上會非常美好,售價未定,估計15000+。
85 1.4GM,77mm口徑,820g,三防,11片光圈葉片,三片ED,一片XA非球面,售價1800刀。這個規格如果給我盲猜的話,我可能會以為適馬Art系列出85mm焦段了,打死也不會相信索尼會出800g重量的85 1.4,畫質會比尼康85G好,但個人感覺好得有限。
參考:
1、24-70/F2.8 886G
2、70-200/F2.8 1480G
3、85/F1.4 820G
再來和尼康佳能的單反同類鏡頭相比:
尼康24-70/F2.8 900G
尼康70-200/F2.8 1530G
尼康 85/F1.4 595G
佳能 24-70/F2.8 950G
佳能 70-200/F2.8 1310G
總結一下,記者非常重視的焦段2470、70200,索尼一下子給出了目前理論上最佳規格的鏡頭,會吸引不少記者轉投索尼的懷抱。85 1.4GM的出現,配合去年的fe 35 1.4蔡司頭也會吸引不少人像攝影師轉投索尼的懷抱。大法除了野生動物、專業體育攝影所關注的超長焦段還沒發力外,基本上能夠滿足正常攝影師的全天候需求了。
1.GM系列全部三防,極度耐操,索尼花哨的東西很不耐操,但是一旦決定做耐操的東西,那絕對是非常耐操的。
2.新出現的黑科技,XA非球面,從宣傳冊看意有所指,想表達出索尼XA非球面的研磨精度超越佳能人工精密研磨非球面鏡的效果,能夠獲取更加銳利的畫質和更加平和過渡的虛化。
3.大量的堆料,在中長焦鏡頭上,佳能85L只用了一片精密研磨非球面鏡,尼康老的85D沒用特殊鏡片,新的85G沒有特殊鏡片只有納米塗層。佳能尼康的70-200都是只有ED或者螢石鏡片,沒有加入任何非球面鏡片。索尼這一次通過大量引入ED和非球面鏡的做法到底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剛看了無忌上85GM+A7RII的原片,1.4全開確實給人以解析度爆表的感覺)
4.三隻鏡頭MTF裡面縱向、橫向的線貼的都比較近,很多牛頭毒,不在於MTF多麼頂天,而在於縱向、橫向的線對重合度高。
唯一的遺憾:
沒有一步到位引入無級光圈,這麼大的頭肯定會考慮到4k視頻優化,卻沒有更進一步做成無級光圈。
索尼的明天
兩個大元和一個大眼睛的發布,表明了索尼決心。
它的競爭對手不再是以前人們期望的徠卡M系列,而是佳能尼康的專業單反,徠卡發布笨重的SL時引發很多人的嘲諷,但索尼的發布會,真的讓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索尼剩下的就是降價,就能輕而易舉地打殘佳能尼康的准專業產品線。
一個東西好不好,不在於多貴,而是靠這個東西吃飯的人多不多。
比如說當年影樓的富士S5pro,後來的無敵兔,現在的D810。
比如說當年的大馬三機皇,08奧運風光無限的D3。
說實在的,以前看的很多攝影師,索尼的、騰龍適馬的基本沒人用,都是愛好者在買。
但現在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專業攝影師開始使用A7系列機群,用適馬Art系列的攝影師也與日俱增,併產出了大量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包括淘寶銷量上,索尼、適馬這兩批傳統攝影產業最黑的黑馬正在一日千里追趕佳能、尼康的步伐。GM系列的發布,直覺上是索尼看到Art系列堆料不計重量,賣得好,所以決定跟適馬學一把。這一次,感覺上是索尼賭對了。但是後續會不會引發佳能尼康的軍備競賽並不得而知。
畢竟三四年更新一台機器的規矩被索尼打破了,八到十年更新一下鏡頭的傳統也被索尼打破了,你可以不喜歡索尼,但不能否認索尼在推動攝影產業廉價化上作出的巨大努力,A7上市後多少機器的價格被腰斬、或者降到原來的1/3價格,多少人用一千出頭價格就買到了十分滿意的機身,這些都源自這一個傳統產業圈外的攪局者。 沒有索尼,佳能的祖傳1800w像素cmos天知道會生產到什麼時候,尼康的全畫幅之路也不會來得這麼早。
A6300真正的變態對焦
最後提一下攪局的A6300殘幅微單,給7DII和D500又打了一次臉(還有GH4),滿屏的對焦點(425個),三防的鋁鎂合金機身,120hz刷新的XGA電子取景器,6k超採樣的4k視頻記錄,S-log3,100Mbps的高質量碼流,999刀的初始售價,索尼的田忌賽馬真正玩到了出神入化,配合電動變焦PZ 18-105,萬元以下最佳4k平台搭建完成。
用做D系列錄音筆的態度,做Playstation系列遊戲機的情懷,做ZX系列Walkman的訴求,做PHA系列耳放的情懷,索尼只要方向對了,A7系列不會太差。
老話講,認真的孩子,通常運氣不會太差。
PS:重要提醒,燒索尼,心態要好,今天買了最新的,過半年可能就落伍了,一定要放平和心態。
長按二維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r/R0Tp8UjEuhXFrQyS9xF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提升:
- A6000對焦點179;A6300是425,提升237%,面積基本覆蓋整個 CMOS
- A6000轉接自動對焦只能支持反差模式;A6300轉接可以使用相位對焦點,轉接佳能和 nikon 等自動鏡頭對焦速度會有質變
- A6000相位對焦對於視頻對焦速度作用有限;A6300相位對焦1.6x 快過 A6000,眼球對焦可以在 AFC 下面使用,增加了單點對焦覆蓋模式(參考 A7rII)追焦區域更大
- A6000攝影1080p60,50M 碼率;A6300攝影4k30p,20M super35讀取,6k超採樣,碼率100M,1080p120,碼率100M
- A6000無防潑濺,僅有鎂鋁合金頂蓋;A6300鎂鋁合金機身,防潑濺,只可惜僅有 FE 鏡頭具備防潑濺
- A60001.44M evf,60fps 刷新;A6300 2.36M evf,可使用120fps 刷新,連拍可以8fps 看到接近實時的預覽
- Sony 號稱 a6300 CMOS 有畫質提升,ISO 上限提高一檔
- A6000砍掉了數字水平儀,a6300加了回來
- A6300增加了電子靜音快門,雖然快門速度還是只能達到1/4000s
- A6300增加了對 USB 外置電池支持,可以使用時通過 USB 供電
- 其他一些軟體改進,升級,例如根據
ISO設置最低快門,視頻模式下面更多輔助功能,sLog 輔助顯示等
遺憾:
- A6000發布價格是$650;A6300是$1000, 漲價53.8%
- A6000重量344g;A6300是404g,增重17.4%, Sony 繼續在微單增重路上越走越遠
- 1/4000s 快門已經嚴重落後競爭
- 沒有新 Apsc 鏡頭髮布, E 口鏡頭線繼續走高端全幅路線
- 沒有機身防抖 IBIS
- 沒有觸摸屏,沒有指點桿,對焦點選擇依然麻煩,Sony 對觸摸屏的抵觸已經到了常人難以理解的程度。
- 繼續沿用陳舊的翻轉屏機制,翻轉角度和靈活性在競爭對手面前已經墊底
- 繼續沿用 A6000的按鍵布局,沒有增加前撥輪
- 沒有內置無線閃光支持
- 沒有無損壓縮 raw
- 對焦速度依然只有11fps
- 電池保持不變,使用時間繼續縮水
- 閃光燈同步依然1/160s
- 捨不得拋棄陳舊的 Sony Duo 卡支持,浪費機身空間,也使得SD 卡繼續使用老舊的 USH-I 協議,不出意外還是只有30MB/s 存取速度
- 繼續使用老舊的USB2.0
- 沒有官方豎拍手柄支持
- 無 GPS
- 繼續增肥已經非常臃腫無序的菜單系統
- 24M 可用解析度,提升的只是數據讀取速度和 AF 點,無背照升級,也沒什麼增加畫質、高感、寬容的的黑科技
- Sony 繼續在玩融合相機攝像機,著重強調機器的攝影能力,對於單純拍照的用戶,很多視頻功能和由此帶來的溢價只是累贅。
- Sony 繼續玩差異化定價,A6000不會下市,繼續搶佔入門市場。
- Sony 的命名系統繼續混亂不堪:為什麼叫 A6300?為什麼不叫 A6000 Mark 2?為什麼不是 A6100,A6200哪裡去了?Sony 的相機命名部門之混亂足以媲美微軟的改名部門
最近剛剛到手 Sigma 30mm f1.4 DC DN 鏡頭,繼續吐槽一下1/4000s 快門:
f1.4鏡頭實在是太亮了,1/4000s 的最高快門根本不夠用,一直不理解 Sony 很早就實現電子快門為什麼一直限制在機械快門的速度,即便是旗艦如 A7系列最多只能提供1/8000s 的快門,也就是一檔光線的差別。所以類似如此的 f1.4鏡頭會越來越多,在機身不能很好支持全開的情況下,帶著 ND 出門也許是不得已的辦法。
好在 Sony 的 Raw 向來提供很高的寬容度,後期拉回來2-3檔不是太大問題:
這是 a6000 1/4000s 快門下的原始 Raw,僅僅只是普通的晴天,已經嚴重過曝:
這是拉回兩檔的結果
f1.6 即便是100%放大依然可以提供足夠多的細節:
最後安利下這個鏡頭:
https://www.chiphell.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9506
PS: 很意外很多人還在討論關於 Sony 機器無損 Raw 的支持問題,普及一下吧:
Raw 分無壓縮和壓縮兩種
壓縮 Raw 分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兩種
畫質:無壓縮 = 無損壓縮 &> 有損壓縮
文件體積:有損壓縮 &< 無損壓縮 &< 無壓縮
就2016年2月來說:
轉一篇今天新鮮出爐的自己文章吧。歡迎轉載,註明出處即可。
前言
相信索尼於2016年2月3日夜間(北京時間)突然發售的一系列新品已經在諸位器材黨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不得不佩服的是索尼的新品保密工作一直都做得非常好,當時我已經洗漱完畢準備睡覺,結果收到一條新聞推送——
具體發布的新品有以下幾個:
ILCE-6300微單機身
FE 24-70mm f/2.8 GM鏡頭
FE 70-200mm f/2.8 GM OSS鏡頭
FE 85mm f/1.4 GM鏡頭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幾個產品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補齊了索尼之前的幾個短板——首先是APS-C畫幅的高端無反相機A6000終於後繼有人,雖然像素還是2400萬,但其中隱含著大量的革新;三支鏡頭中兩支屬於大三元序列,填補了索尼無反鏡頭沒有大光圈變焦鏡的空白。而85/1.4規格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剛需,畢竟買相機回去拍拍妹子這種需求應該是最常見的吧……如我等從不拍人像的怕也是沒有幾個。
接下來就是分析了。規格方面的改進依然推薦基友號@相機筆記,在這裡給大家的解析主要是基於技術和未來趨勢預測方面,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註:由於相機鏡頭的具體技術細節對我們來說都是黑箱,我們只能通過已知的有限信息去猜測這些東西,僅供參考。如有錯誤,求輕點打臉。
速度為王的時代:索尼ILCE-6300
首先來一張最新發布的三台無反相機的規格對比:
A6300支持14bit無壓縮格式RAW文件,跟A7R2/A72/A7S2一樣的模式,可以於菜單中選擇壓縮或者無壓縮。看來這項功能將成為未來索尼相機的標配,有損時代一去不復返。
需要注意的是A6300依舊保留著光學低通濾波器——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搞不明白,照片的話,等效全幅5400萬像素的採樣率完全可以直接去掉(同像素的尼康APS-C相機早已全面去低通化),視頻摩爾紋由於有了2000萬像素的超采,也同樣不會再是問題。大概索尼就是這麼一家任性的公司吧。
2400萬像素、依然帶著低通的設計,不免會給人一種擠牙膏的感覺,微博上類似的評論也是時有出現:
不過實話說,A6300相對於A6000確實在拍攝性能上進步微小,不免給人以擠牙膏的印象。即使評測還沒有出來,真機也沒有拿到,我還是有一定的把握表示,如果你是一個純粹拍照的用戶,A6000再戰xx年依然木有問題。
然而在底層結構上,A6300和A6000的感測器已然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看得懂的改變是改變,看不懂的改變是然並卵吧。
3D晶體管+銅互聯層+精進工藝:跑得比誰都快的保障
A6300在基底工藝上相對於老版本的2400萬像素CMOS感測器已經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在集成度和傳輸速度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現代圖像感測器雖然頂層是光電二極體,但緊隨其後的就是一套模擬放大器結構,讀出的信號直接放大後再走ADC,可以有效的降低一級傳輸雜訊[所謂主動式(APS)CMOS,講的就是這種形式的光電管組織]。既然是在一個矽片上做三極體這種傳統半導體工業的玩法,那新時代的半導體工藝自然也可以被引入,從而提升感測器的性能。
FinFET或者Intel稱的3D三柵極晶體管便是其中的一種玩法,配合先進的半導體工藝可以有效提升晶體管的性能表現。第一塊產品化的3D光電管圖像感測器是D810用的那塊改進版IMX094,此感測器的畫質表現在某些方面直到今天依然佔據著頂尖位置。後來就是A7R2,再後來終於輪到了APS-C畫幅的A6300。
A7R2所採用的銅互聯結構也被用在了A6300上面,可以在提高傳輸速度的同時降低信號雜訊水平。不用BSI結構可能很多人會略感不爽,但其實是一件好事——BSI-CMOS在大尺寸感測器上最重要的意義是方便刷讀取速度,在對開口率影響甚微(BSI所謂的高開口率只有在手機之類的小尺寸感測器上才有意義)的情況下,BSI-CMOS本身固有的高底噪水平對畫質其實有著負面意義。在採用FSI工藝依然能達到產品設計指標的前提下,不上BSI是索尼明智的選擇。
(再加上這貨沒有五軸!!瞬間有了對於畫質的祈望)
A6300的感測器讀取速度其實比用上了BSI的A7R2還要快:
A7R2在視頻拍攝中也只是可以在APS-C畫幅下實現超采,而且超採的最大規格是1500萬像素、30fps。A6300當中這一指標被提升到了2000萬像素、30fps。可能有人會認為A7R2受限於像素密度只能在APS-C畫幅下達到這些像素,但我覺得索尼制定4200萬像素全畫幅這個不上不下的標準,很可能是在這方面做了妥協。而且比拼最大讀取速度的話,A7R2是4200萬像素、12fps(論文當中寫明的該感測器使用電子快門時的最大刷新速度),A6300是2000萬像素,30fps,摺合4200萬像素14.2fps,A6300依然小勝A7R2。
整合度更高的NEW Bionz X
索尼的圖像處理器一直在換代的時候都不會標代號,除了出全幅微單的那會兒把Bionz改成了Bionz X;其實每一代Bionz X之間的改進都不小——比如A7一代目和二代目就不是同一塊,所以期待A7/A7R/A7s會開放無壓縮格式RAW的同學,對不住了,必須給潑一瓢冷水……
這一次的Bionz X也是有了相應的改進,最突出的有兩點:
整合了原來外置的4K視頻處理器
採用最新的16nm FinFET工藝製造,有效降低整體功耗
在A7R2/A7S2這兩台支持4K視頻內錄的相機的主板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麼一塊晶元。它是從索尼自家的4K攝錄機上直接搬過來,用以處理視頻源數據以實現4k內錄的:
上圖示A7R2的主板背面,綠框中即為專用的視頻編碼晶元
這次A6300的Bionz X單晶元中把4K編碼的功能集成了進去,加以和圖像感測器同時使用了更先進的半導體工藝(據說圖像感測器部分這次是45納米,不確定),在功耗控制方面的改善也是相當喜人:A6300已經可以在繼續使用FW50電池的前提下做到400張的續航,已經不比入門單反差多少了。反觀前幾天推送的隔壁新機……
(佳能:委屈的哭了起來)
展望未來
A6300本身的關注度可能不會太高,畢竟殘幅無人權(其實我覺得把人家好好的APS-C叫「殘幅」就已經挺慘的了,結果前段時間看到另一個公眾號里的稱呼叫「閹幅」,我只想說APS-C到底是招誰惹誰了)。也不太適合現在的A6000用戶來升級(當然具體結果要通過評測才能確定),然而其實這又是索尼的一次技術試水,先在小畫幅感測器上用最新的技術,然後擴增到全幅是索尼近年來常用的思路,相比而言佳能更喜歡不惜工本打造旗艦,然後逐級閹割來做主流機型。這兩種套路像極了七八年以前的AMD和nVIDIA。在A6300的技術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未來幾年將要鋪到全幅的東西:
1、索尼已經可以做到在2000萬像素的級別(對應3:2畫幅的2400萬像素)下實現30fps超采,也就是說A7SIII很可能迎來一個像素大躍進,同時保留超采以及其他的視頻特性;
2、FSI感測器提速以後,往後的BSI/Stacked感測器也應該會有更高的速度上限。像RX100M4的1000fps慢動作視頻這類的功能可能會被搭載到無反相機上,屆時配合可換鏡頭系統,將會有更多的玩法。
3、功耗降低的好處其實不只是電池續航那麼簡單,只要是電子設備,甭管用不用電池,性能的上限一定是被功耗卡著的。功耗的降低意味著在提升性能方面可以做得更加遊刃有餘,不必束手束腳。
滿屏4D對焦點,0.05s對焦速度,FHD120幀,讓佳能尼康怎麼混?機身自帶log-3,松下v-log賣誰?五級防塵防滴,9個fn,賓得那光葫蘆怎麼想?竟然還給了4k超采,啥?還不到一萬?
索尼洒洒水,淹死一片廠家。更新:對於三千張jpg續航的問題,我不一一回復了,不服的來找我,我們網路直播,沒有到3000張我報銷差旅,五天食宿娛樂全包再送一台a6300套機,如果拍到這個數,你只要吃一小勺我的屎。
我正好在做A6300的長期使用報告,這個滿屏幕對焦點的大法新微單真的有這麼叼嗎?答案是:有。
結論:強烈建議購買。為什麼?往下看。
回答題主:不是BSI,14-bit raw
我們做測評向來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的。之前寫了一個關於A6300對比單反的,很多人說你小樣兒拿APSC跟全幅比,有什麼好比的?我想說,不拿全幅跟A6300比,難道APSC裡面有對手?呵呵,這不,弄了一個7DII來,這總算是APSC裡面最屌的單反了吧?如果真的要按價格來平級對比,對不起,70D根本不夠看。
這是兩台相機對焦點的差距,心疼7DII。
之後靜物測測ISO。7DII原生最高ISO 16000,我們測試就到此為止。
100ISO+5EV之後佳能完全不能看,不過這也是意料之中。
之後在棚內做了個跟蕉測試
愛的測試 A6300 VS 7DII http://v.qq.com/boke/page/v/v/p/v0192b244vp.html
自己看看吧,A6300命中率幾乎滿分,7DII經常抓瞎。之後一些保留內容,會在我的公眾號發布。
很多人說微單續航不好,這一次使用下來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一塊電池,拍了3000多張照片(部分RAW,部分JPG),只用了一半的電量。第二天我用一塊滿電的電池,拍攝了2800多張,剩餘73%電量(全部JPG超精細,所有場景AF-C高速連拍)。
優點很明顯,輕便小巧,EVF所見即所得,價格相對同性能單反要厚道的多,對焦性能極其變態,視頻質量優秀。尤其是臉部追蕉,單反做不到。很多場景,單反沒辦法做出正確的識別,而A6300做得到。
缺點也有,在頂著烈日拍了半個多小時之後出現了過熱關機的情況,EVF連拍雖然有LIVE VIEW模式,但是對於捕捉***超高速***移動物體(是的,我們拿著7DII和A6300去打了一次飛機),刷新率還是不夠高,建議大量拍攝這一題材照片的攝影師使用OVF的傳統相機。拍拍跑動的狗狗,小孩什麼的,完全沒問題。
視頻功能並沒有測試,因為很多家已經做過了,結論是秒天秒地。
關注公眾號,隨後會有詳細a6300 long term user report
http://weixin.qq.com/r/5EONlYbEHtthrcL29xb2 (二維碼自動識別)
為什麼還會有人認為微單不能是專業相機
用不上額外機能的自然唱衰A6300。
相機只有在拍照的時候,才能夠體現它的價值。3月29日增加a6300實拍效果。覺得和a6000成像沒有什麼提升
相機性能只能決定拍攝能力上限,但實際拍攝結果一般受個人能力限制。
增加兩張照片,抓拍時候,高感,對焦,解析度,缺一不可。
講四點,購買必要性,升級必要性,鏡頭選擇,防抖還有raw無損必要性。實操效果。
一、買一部APSC的A6300必要性?
如果你現在手頭沒有APSC畫幅機器,值得去買一台,即使手頭有A7R2/A7S2。
——強大
因為APSC已經可以提供足夠強大的解析度、足夠好的夜拍能力以及足夠好的畫質。搭配一顆最小的35mm小藍標,就是隨身機器的標準配置。可以提供完整的相當於佳能70D套機的能力。
——便攜
雖然我是A7A6K雙修,但,平時在身上的機器,就只有A6K+35f2.8。是的,我隨身就帶著它,在包里。我的包里還有一台JOBY
3。總重量只有500g不到。準備去掉35f2.8的遮光罩,換一片超薄UV還有超薄的49mm鏡頭蓋。那樣子就可以直接放到我的口袋裡面了。下面就是 a6k+2470 f4和同學的5d2+2470f2.8的體積對比。出門,真的很需要勇氣。
今天體會到小相機好處了!我在太古匯,看到一個場景特別好,端詳了一陣拿出我的a7,心中默念,大家注意,我要裝逼了。突然傳來一聲,先生,我們這裡謝絕拍照,我操……
——隱蔽
現在人都很注意隱私,拿出單反或者A7,一般人都會遮臉繞行,對拍攝對象干擾太大了。A6K拿出來,和手機一樣大小,眼神不好的人,根本看不出來這台機器到底有多強。對拍攝對象的影響小了很多,也很適合抓到自然的表情。下面的圖片,你們知道當年用450d拍他們,我給人說了多少次么?而且還拍不到好的角度。
八年前的450d手持夜拍
二、A6000、A5100是否值得升級A6300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一台微單的使用周期一般是3.一5年,1顆經典鏡頭的使用周期是10年以上。現在新購入a6000都很好用,更何況a6300。
索尼微單掉價很快,兩年後買,二手價格只有兩千塊錢,先用夠用的,何樂不為?
因此,有兩個方面
——無根本性提升。作為一台隨身機器,A6300沒有在體積上作進一步的壓縮。全金屬機身雖然手感好一點,但是也增加了重量。其實我個人比較傾向A5100。不過更新也是A5500之類的出來以後的事情了。下圖是我用A7掛FE35拍的,本質上和A6K拍的沒有什麼區別,更何況A6300還不如A7:P
——鏡頭最重要的。可更換鏡頭相機,決定畫質的是鏡頭,以前我那台佳能450D掛適馬1835,一樣可以出很漂亮的照片,原因是1835art那顆妖頭。下面這張照片就是用朋友的狗頭拍的,簡直平淡到是手機照。
三、買A6300選什麼鏡頭?
其實我也反覆折騰了好多鏡頭,轉接、副廠、手動、原廠。談談自己的看法:
——手頭有很多鏡頭的可以玩玩轉接,一個過得去的轉接環也就是500塊錢,可以瞬間拉闊使用的空間。當然那時候也就沒有了便攜的優勢了。如此小的機身,使用DSLR鏡頭完全不和諧。最適合的還是LEICA的鏡頭。上次同事用NEX5轉接一顆90MM的萊頭,夜拍劇場,讓我感到驚艷。限於未經當事人允許,就不轉了。
——比較窮的兄弟可以考慮適馬20/30/60DN F2.8 art。這顆頭我短暫用過。優點是性價比超高,用800塊錢(二手價),獲得略低於3000塊的FE 35頭的解析度和色彩。缺點是處理眩光略差,對焦性能比較差(和FE藍標頭對比,幾乎類似佳能EF-S頭或者索尼那幾顆狗頭)。
(注意馬的奔跑不是這樣子的,這樣子跑的是狗)
——掛機可以選擇E16-70頭。一鏡頭走天涯,沒有什麼好說的。除了長一點,基本可以滿足一個用戶所有的想法了。
——定焦原廠必選FE35。之所以不選擇E35 E24。受限的原因還是體積的問題。FE35是索尼高素質鏡頭裡面體積最小最輕的。內對焦、內變焦。而其他鏡頭很奇怪的都很長。同時,E35 E24的價格並不便宜,二手價格在2000塊左右。而FE35的二手價格在2600-3000之間,我等了1個月收到了一顆99成新的水貨箱說完整的。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們還是APSC的。今後的發展趨勢,大家必上全畫幅。
四、關於防抖等。
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如此依靠防抖功能。其實,實際使用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我自己的體驗是,保持1/8秒的快門速度,就可以很容易拍暗夜了。而且標準使用場景,其實是用I模式,抽出來就喀喀喀。根本不用考慮的。
無損raw方面,這個檔次的機器,有損raw 24m每張,,如果無損就是40m,以高速連拍一次籃球前場進攻,按一次快門,大約產生1g的數據。你確認有必要?我用a7有損raw每張48名,無損要翻番,真的很痛苦。a6300是一個隨身機,追求的不是極限性能,而是夠用就好。
最新增加a6300拍攝效果,都是原版raw轉換為jpg。感覺是,
一是成像沒有明顯的提升,和a7都無法比較,躁點還是比較多。當然,前提是你手頭有a72,a7s r之類。不要想當然索尼用縮小版的a7r2 cmos哎。
二是對焦和連拍速度真的很贊。照片那個飛機模型,a5100幾乎跟不上,6300每張都對上,太神奇了。連拍速度,太爽了。
結論,維持原有結論,暫不升級,等到二手市場降到3000時候再考慮。
現在實際操作效果,附加
附加
OK,絮叨了這麼多。請有耐心看到這裡的同學,高抬貴手點一個贊,可以么?
感謝大家支持,貼圖幾張,a7r2拼接的,然後降低了一半解析度再轉jpg,注意第三張有彩蛋,天空有架??在月亮旁邊,raw上面能看到南航標誌。
這是視頻機啊,這是視頻機啊,這是視頻機啊!附帶70d的相機功能而已!!!
機內直錄4K,對焦速度快,log曲線。松下gh4可以哭了。
與A7S相比有不足也有超越,底小弱光應該差點。追焦妥妥的。
就沖把slog下放到apc上就要買啊,視頻狗瞬間就高潮了啊,什麼無損,什麼F55。便攜易拍攝,調色範圍大,囊中羞澀的視頻微電影愛好者跪拜,索尼大法好!
價格稍微降點行嘛?套機6500就好了
再一次編輯已經是11月啦
時間過得好快
那時候自己去桂林真的好開心心安
一直想要放手的6300 賣了兩次哈
最後自己重新買回來了
看來6300和我是真愛cp
前幾天去了上海
18-21
不忘記帶上我的6300
雖然想換fe55.1.8
這幾天就剁手吧
已經起了念頭就不要去阻止了
好多上海的圖片
去了法租界
拍不停每天都在不行
也在準備公眾號
先傳幾張長肥了的我
更多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啦啦啦
珠海終於降溫了
希望一直冷下去
——————————————————————————————分割線—————————
7/10號更新啦啦啦
上周去了桂林幾天。都是6300拍的。鏡頭30。
之後會寫遊記。
(????????早
這個月剛入手6300
把用了半年的6000轉手賣了2800包原鏡頭
現在是6300單機?適馬30.1.4鏡頭
過幾天刷一波旅遊照片
買買買!!!!
不過6300真的比6000重好多
大法總有這麼幾樣東西不肯變,哪怕成本和研發都不高,
介面還不是type c,存儲卡還是老樣子,沒有觸摸屏,雖然都和畫質無關,但SONY在人性化體驗方面幾乎是不考慮的嘛。。。就是不讓你舒服,難受死你。
索粉:索尼大法好!索尼大法好!索尼大法好!
其他粉:又是aps畫幅,還是丑的一筆!
路人:這個和富士XXX、家電廠XXX哪個好?
【弄死了GH4的大快人心的殺手】
眾所周知,GH4的高價存在完全是故意的,畢竟僅僅比G7多了一個V-log就貴幾乎一倍?(3000和5000多)可是沒辦法,很多專業攝像人為了這個V-log不得不多花一倍的錢來買「天價的G7」(GH4),我的天吶,反正我是打算入G7的。
我寧可放棄大晴天的拍攝了!
A6300的出現,沒有殺死G7,畢竟價格區間差太多,但卻是殺死了GH4。
畢竟;
1,體積差不多(GH4確實是在M43底種奇葩的體積了),
2,底大一倍還多(解析度好不了多少,倒是高感強一倍最起碼的)
3,索尼產品銷保途徑更多…
4,且GH4個A6300兩機價格重疊嚴重。
松下可以救自己的機子嗎?可以。
怎麼救?降價唄!
但是,松下GH4無論如何不能趕在A6300剛正式發貨之後就來個跳水,這實在是太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所以,
2016年初,
大法發A6300,
自家A7系,大量消亡。
而,松下G7少量掉血。
但都殘存。
唯有,GH4,猝。
========分割線=======
本人最近在做一個好玩的欄目,
目標是:關注人類工業進程的一切,
無論你喜歡相機,數碼,建築,食品飲料,還是喜歡看人物背後的故事。
都可以關注喔。(注意,二維碼是我微信,關注我微信就可以得到朋友圈定期的新文章推送啦,如果微信好友上限了,那就手動輸入下圖中的公眾號吧:Weclub2015,謝謝喔)
A6300的CMOS遺言:我以為你買我來主要拍照,沒想到...
從此松下奧巴為首的m43陣營和拍視頻再也占不到邊兒了。
嗯,血洗一個市場。。。
另外在APS-C市場也是血洗啊,三年前相位對焦都是個值得吹牛逼的G點,這次大法直接給你靠近500個相位對焦點。
其他規格也是各種升級啊,比如已經完爆邪惡家的EVF等。
反正APS-C市場除了嚷嚷我要買單反我要買單反的小白們買7XXD 等,有錢不買大法真是...
反正你們大多數只會用套頭不是嗎哼。。。
法蘭距短轉接老鏡頭啊(好像這不算A6300的,不過既然拿來和單反比也算優點了)
另外,大法現在APS-C都是黑科技的試驗田,A7系的已有黑科技也有下放到APSC陣營的,APSC陣營也負責試水各種新型黑科技,這次出的紅標頭,絕壁是為了A7R2那塊45MP的底服務,科技樹點得差不多了,大法估計就可以拋出A9了吧嗯...
別忘了我法還有中畫幅底呢。XD
守護姨父的微笑!
索尼並不厚道,A6300這次雖然加入了麥克風輸入介面,但是卻沒有提供耳機監聽介面,這可以算是這台視頻用機最大的遺憾了。
索尼大法好,索粉買買買
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全能的機器,對我來說是一個很贊的備份機,運動機型
現在用著A7R II和A6300,然後鏡頭(嗯我是轉接黨)是MC11和metabones配上騰龍大三元,(哎,速度很符合我要求,A6300帶來的對焦精準度和速度,跟1D差不多,除了在暗光條件下)
除了對焦
A6300還有一個很讓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他的小巧,有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我都是A6300配上一個小鏡頭就出去了,跟卡片機一樣的
感覺索尼就是喜歡在核心領域下功夫:4K,畫質,對焦;而在一些沒那麼重要的方面,索尼就顯得沒那麼在意:比如USB介面還是micro 2.0,還是SD卡UHS-1,然後白平衡演算法還是不很完善(雖然這個完全在後期可以修掉),沒有觸摸屏(而看看某家電廠,除了感測器寬容度,其他全部都給你升級了,價格蹭的一下就上去了)
A6300讓我想到了一個機器,NX1,話說我並不覺得現在有哪個APSC能夠干過NX1,除了那塊28 Megapixel的背照式感測器,它的15fps快門,以及4k錄像,都是在現在都很厲害的,一開始的鏡頭質量都還不錯,可惜三星在相機方面不會宣傳:比如背照式感測器只是提一下,沒有怎麼多說;4k超採樣也沒提,然後AMOLED顯示器,也沒有把優勢說出來,讓它在marketing上面倒下
話說回來,A6300的多用途性讓它成為了一個體積小巧,價錢比較便宜但是在性能和便攜都不打折扣的機器
要說最不滿意的:4k超採樣下面的rolling shutter很嚴重....選來當視頻機的小心點
性能參數網上都有,我只想說說4k的重要性,不少人還抱著1080p夠用的心態,三四年前確實夠用了,如今4k簡直太常見了,小米樂視的4k電視足夠便宜,我在農村裡都看到不少剛結婚的家裡都買的4k電視,在4k屏幕上看過4k後相信你不會想回到1080p了。
原本一直指望著拿相機愉快的拍視頻,結果現在6300出來了,拍視頻的機會卻快沒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