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有什麼意義?
從高二開始聽古典音樂,買CD,自學樂理音樂史,一直到現在。周圍人經常問我,為什麼聽古典音樂,我往往答不出個所以然。 往往只能引用某某的一段對話:「音樂有意義么?」 「有。」 「那你能用語言來描述它么?」「不能。」 到底什麼是音樂的意義呢?我喜歡聽,難道是自己有虛榮?如何向別人解釋呢
再說一次這個看法,對於無數次被人提起的這個問題:
你做的一切事情,尤其像音樂,都只是你探索生命的一種方式而已。
謝邀。
有很多原本很有意義、其意義已經超脫出「意義」這個詞所定義的範圍的事情,經過你們這些高智商、強邏輯的知乎用戶一問,霎時變得無奈、可憐又可笑。(有人問過人為什麼喜歡跳舞,有人問過人為什麼會喜歡小動物,我倒。)
這種問題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會有怎樣的優質答案呢?如果好運氣被大牛盯上,來個精闢的解答,或許會出現一個票數特別高的答案,為眾生指引方向——票數高的就是好的?
聽音樂對我來說更像是翻相冊,有我自己的意義,同一張照片,不同的人看了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每次聽到哪段樂曲時會勾起怎樣的回憶,帶給我什麼力量,最深處的感覺沒法和別人說。
所以題主想要的答案,只有你自己能給出。想說一下我聽音樂的經歷,或許對題主有所啟發。
小時候,大概是二年級的時候,一個日本的親戚送了我一個索尼的cd機。
當時媽媽知道CD機子很貴,放著沒人聽挺可惜的,就花錢買了幾張貝多芬的CD給我聽。
當時我還小,沒學過樂器,但是只是覺得音樂讓我平靜,讓我放鬆,漸漸地,我喜歡邊做功課邊聽,邊看書閱讀邊聽cd,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只有睡覺前那一段時間我是真正在聽那些音樂的,我很喜歡它們,尤其是田園,總喜歡睡前聽上一遍。
後來到了六年級,朋友借了我一張周杰倫的《八度空間》,我發現,這樣的流行樂曲似乎更帶感,能夠在我走路,坐車,上網,打遊戲的零碎時間帶給我愉悅。而且這種愉悅是那麼的強烈,只需要你把耳機一帶上他就來了,一放下它就走了。相比,古典樂曲長,複雜,不夠刺激,而且需要我更多的精神去聆聽它,漸漸地被我遺棄。
後來,手裡有了一點錢,買了孫燕姿,王菲,she,陶吉吉的cd,感覺相當的好。我幾乎每天晚上他們的歌曲就沒有斷過,從回家,一直放到我上床睡覺,顛來倒去地放,顛來倒去地聽,當時我就覺得他們的歌,我一定永遠也聽不膩。
後來上了初中,初中班上有幾個好朋友也喜歡音樂。其中一個朋友家裡cd大概有半個房間那麼多。很多都是我不知道名字的外國歌手,樂隊。他當時就給我推薦了幾個,我記得有BLUE合唱團的一張BEST OF BLUE 精選集。事實上當時我聽得覺得很吵,很雜,而且感覺人被弄得很難受,不太喜歡,但是他強烈推薦,我還是拿回家聽了。當時他一起推薦給我的還有NIGHT WISH(夜願),FIVE, BEYOND,OASIS。
我回家聽了幾遍覺得很一般,但是我的CD本來就不多,他這麼一下借給我這麼多張,一下子讓我不得不聽這些音樂。持續了幾個月,我發現 那些歌都很好聽。漸漸地,孫燕姿,王菲開始淡出,並不是我不喜歡她們的音樂,而且我發現開始學會欣賞更多類型的音樂了。
同學知道我喜歡那些CD之後,有一天單獨約我出去,說帶我去一個好地方。在一個周末,它跟我偷偷摸摸地騎車到了當地工商局,進去之後,七拐八拐地到了一個地下倉庫,他掏出鑰匙開了個門,燈一開,嚇死我了,一整個房間的CD。他指著房間說,隨便挑,這麼好的東西,不拿去也要被碾碎,浪費。
其實不好挑,很多碟已經掛花或者被打了口,沒法聽了,我挑來挑去淘了大約一百多張CD吧。
我當時感覺自己一下子牛逼了,每張CD我都聽過好幾遍,這些CD包含的音樂類型很廣。從陝西民歌到劉歡到鄧麗君葉倩文到皇后蠍子U2到后街男孩超級男孩瑪麗亞凱莉惠特尼休斯頓到英格瑪。我把cd從地上往上摞,摞了有半人高,然後每天從中間抽一張聽,越上面的CD說明我越愛聽。後來幾年,我自己也有了零花錢,買一些喜歡的CD,很多歌剛買回來聽愛不釋手,聽著聽著就沒味道了。頂端的CD也一直在變換不停。原本Eminem一直在最下面,不知不覺就一直在最上面了。原本艾薇兒西城布萊恩亞當斯在最上面,後來又下去了。
至今已經十年了吧,只有極少極少的樂隊組合能夠一直地沒有厭煩,例如coldplay,我當年買了他們的《Parachute》,當時不喜歡,聽著聽著愛上了,一直愛到現在。還有梅艷芳,英格瑪。當然也有一些歌手不管後來怎楊,但是一張專輯的表現就足以讓我愛她們一輩子,例如惠特尼休斯頓,小甜甜布萊尼。
到了大學,我有了80G的ipod,我有了迅雷會員,我可以輕易地把美國TOP1000單曲都放到我的隨聲聽,總會有一首又一首好聽的歌曲橫空出現在我耳邊,讓我單曲循環,但是讓我失望的是,絕大部分的歌,都會聽膩。都會失去最初的震撼與感動,變得平淡,並不是不好聽也不是不悅耳,而且變得平淡,變得不再那麼地讓人感動。
更可怕的是,這個速度越來越快,漸漸地,那種背景都是人造低音的歌曲無法讓我興奮起來,漸漸地,碧昂絲的聲音好像也變得平淡了起來。
我明白是我自己音樂的閾值變高了,80G的音樂也無法餵飽我的耳朵。
我覺得我需要明白為什麼有的音樂會好聽,有的音樂不好聽,為什麼有的音樂很耐聽,有的音樂只能給人驚鴻的一瞥。於是我在圖書館借閱了基本關於音樂鑒賞的書。他們是《聆聽音樂》《聽音樂》&<音樂欣賞聖經&>。三本其實只要一本就足夠了,但是我三本都看了。其中《聽音樂》我看得最仔細,也聽得最仔細。我開始自學樂理,我想要通過明白樂曲的曲式調式和弦樂曲結構和聲來更深入地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地聲音混在一起會那麼地悅耳那麼地好聽。我開始自學音樂史,自學視唱練耳,開始聽古典,最初是聽巴赫聽唯瓦爾第聽肖邦貝多芬,漸漸地也愛上了莫扎特巴頓,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品,還有一些歌劇的詠嘆調節選。我覺得我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即使我重新聽一些以前的音樂,我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感覺。那些伴奏,高潮,副歌,對我來說彷彿更有意味了。
再後來我發現幾十的耳機無法滿足我的音樂,我開始購買耳機,耳放。再後來我就越走越遠越聽越多。也有很多人覺得我很怪,覺得我是在裝文藝裝高端裝大款,聽個歌,弄得這麼費勁。
語言的盡頭,才是音樂的開始。
所以沒必要解釋。
尼采說過:「我們擁有藝術,所以不會被真相擊垮。」
大概用在古典音樂上也是一樣的吧。
今天又看到村上的一句 「人們有時會把內心的哀痛和辛酸寄托在音樂上,以免被那份重荷碾壓成齏粉。」
所有興趣愛好,都可以用這個問題來質問。
如果能得出功利化的意義,那其實你在討論的已經不是「興趣愛好」了。(比如為什麼喜歡高爾夫 etc)
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we are born to explore and experience.
而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神奇地使得耳朵的價值陡升,並且讓這種體驗不過多的受到語言的阻礙。王爾德說:All art is quite useless.
聽音樂有實際或者功利意義或用途么?沒有。
但人如果只追求實際或者功利的意義(除非是在生存環境極惡劣的情況下),那與動物沒什麼區別。因為石器時代的人類就已經學會對石器或者骨器鑽孔等方法製作沒有實際功利用途的裝飾品了。
流行音樂有什麼意義?
喜歡吃胡蘿蔔而不愛青菜有什麼意義?
只看英劇有什麼意義?
現代藝術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你上知乎有什麼意義?
??
樓主不必糾結,賣個萌就過去啦。
題主其實你自己已經有答案了
你說你喜歡聽。喜歡,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難道就沒有哪一張cd或者哪一首曲目在你生命中留下一絲痕迹?如果沒有 請審視你自己。
來點兒科學的解釋:
All cultures do have music and it taps into lots of things that our brains come prepared with, like a love of novelty and familiarity. Music has really cool ways of delivering both. There』s a steady drumbeat that makes the brain happy and that it can anticipate, and then you have novelty when you change the melody or lyrics.
Both predictability and novelty [release] dopamine [a brain chemical associated with pleasure and desire]. It』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but music packs it all in.
所有的文化都有音樂並且它令我們的大腦更豐富,所有人都喜歡新奇而又熟悉的事務。音樂兩者皆有。穩定的節奏使大腦產生愉悅,改變旋律或歌詞時有能給你帶來新奇感。
可預見性和新奇感能促使人體釋放多巴胺(一種和愉悅與慾望相關的化學物質)。音樂同時包含這看似矛盾的兩者音樂是愛與歡樂
這個問題很想回答一下。
看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人,必定對傅雷先生寫的序印象深刻,那麼序裡面提到了一個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這個人提出了一個理論,生命哲學:世界分為兩個根本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一方面是物質。生命持續不斷地生成運動,是一種永不停止的轉化,即所謂「生命衝動(Vital impetus)」,他強調生命衝動的創造進化和生命意志的絕對自由,這種生命衝動是推動世界的根本力量。柏格森美學把審美感知看成是生命衝動,認為美是通過感性的形象顯現出內在的生命本體。然而,由於人與自然之間,尤其是人與自身的生命綿延之間隔著一層厚重的外殼,使觀照主體不能深入到生命之流中去,觀照到客體對象的生命本體之美。如何才能打破這層厚重的外殼,直接認識和把握到內在生命本體之美呢?簡而言之,藝術。(這段來自wikipedia)
在塵世之間,如何才能得到偉大心靈的救贖呢?音樂是其中一種方法。雖然它不像書籍,電影等手段那麼直接,但是作用是相同的。作家的純潔的心靈,對生命的思考,直面世界的勇敢完全可以通過他們的音樂作品體會的到,聽眾的心也因此受到凈化。
最後附上約翰克里斯朵夫里的一段話
藝術嗎?藝術得抓住生命,象老鷹抓住它的俘虜一般,把它帶上天空,自己和它一起飛上清明的世界!......那是需要利爪,需要象垂天之雲的巨翼,還得一顆強有力的心.
不用說,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但你只能用艱苦的奮鬥去換來,等到"力』高歌勝利的時候才有資格得到藝術的桂冠.藝術是馴服了的生命,是生命的帝王.要做凱撒,先要有凱撒的氣魄.
聽古典音樂就是要跟隨這有凱撒氣魄的鷹,飛到天空中,去看去感受那個清明的世界。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聽音樂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但可以雅緻 可以從容不迫文質彬彬 可以溫良恭儉讓。
如果你只是糾結「別人怎麼看你聽音樂」這件事情,那你純粹是自尋煩惱;如果你害怕別人」以為你有虛榮「,那你聽音樂的動機真的有可能是因為虛榮炫耀。
對於音樂的理解,一定肯定且確定是主觀的,(可以移步我的另一個回答想聽古典音樂,應該怎麼入門?),你幹嗎要去關心別人怎麼想?
如果是你的知己好友,那麼你就拉他們一起聽,跟你能產生共鳴,那很好,你的問題就不用解釋了;如果不能,也只是別人跟你的欣賞趣味不一樣罷了,沒啥可糾結。
如果是生人,那更沒必要煩惱,你聽你的,他說他的,他再多碎語,對你來說也只是過客,你自己心裡寧靜坦然就好。這是你的愛好,你喜歡,不需要證明你為啥喜歡。
所以這個問題就像「活著有什麼意義呢?」一樣,不需要做什麼解釋。你活著,就好好活就好了;你愛聽音樂,好好聽就好。
以上。補充的分割線
—————————————————————
四個月後……
2017年1月。
已經是我未婚妻了……
我一直認為音樂是天人合一或者說是天人溝通最好的方式,其次是舞蹈。想想遠古的巫祝都是音樂家舞蹈家。這麼說有意義嗎
貝多芬在談到《莊嚴彌撒》時曾說:「(音樂)出自心靈,但願能到達心靈。「
From the heart – may it again – go to the heart.
Von Herzen – moge es wieder – zu herzen gehen!
(這是他給魯道夫大公的那份總譜上的題獻詞)
作為一個對音樂和音樂史保持過興趣和關注的外行,也談談自己的想法:
音樂、繪畫、雕塑、文學、自然科學等等,是人類在不同方向上進行探索的經歷和痕迹。驅動那些歷史上留名或湮滅了的探索者們孜孜不倦地工作的動力,是人類無窮無盡的好奇心和慾望,並不是現實主義的意義。
就我個人以科研民工的視角來看,音樂更多的意義是對於創作者的:那些尋求突破中古時期宗教束縛的音樂家、尋求打破復調音樂桎梏的作曲家、希望在不和諧中尋求新意的革新者……他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慾望驅使他們做了這些,音樂作品只是這種浪潮中的副產物,只不過我們無法無視這些副產物的價值,並且還要給予高度評價。
那麼,古典音樂對於現當代來說有什麼意義?這就像問牛頓力學對當代科技有什麼意義一樣!如果你仍舊把古典音樂作為藝術的前沿研究課題,那可能就有些無病呻吟——古典音樂中的各個流派和主義所誕生和衰敗的背景和土壤,都已經沉睡在成百上千年前了——它們之所以被創造和拋棄的原因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回過頭來,牛頓力學固然不能成為現代物理的研究課題,可它仍舊指導著材料、土木、機械等等應用學科的每一個細節。對於古典音樂和其他等等已經被前沿藝術理論拋下的完成度較高的藝術形式,應當儘快地進入生產適合人們欣賞的作品環節當中去,而不是被我們這樣束之高閣。
音樂其實就是經過組織的聲音,我們通過聆聽音樂,去理解我們所在的音響世界,並且賦予它秩序。
你可以回答他們:我聽音樂的時候,感到很高興,我失敗的時候聽第九交響曲,感覺很振奮。因為音樂很美妙。音樂可以滌盪心靈,讓人感覺到和諧的美。
反之,如果你不覺得美妙,那麼你也可以不聽音樂。為了其他的目的聽音樂,都是不對的。推薦閱讀:
※創作交響曲有多難?
※有哪些音樂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有情」?
※哪裡可以購買和下載 hifi 的古典樂?
※小提琴老師都說過些什麼搞笑或者吐槽你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