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學撇清關係的經濟學是不是都在耍流氓?

在國內某二流大學讀經濟學,老師不強調數學的作用,倒是一直要我們理解思想,但是我覺得經濟學其實就是數學應用題,所謂的經濟思想才是耍流氓,明明建模型就能解決的事情偏要靠講故事解決是不是多此一舉。
再問一下,國內頂尖大學的經濟學教學是什麼樣的呢,重視數理教育嗎?


瀉藥。
思想當然重要,但是思想需要一個好的載體。經濟學不是數學,但是數學是表達經濟學思想最好的工具。
看重「思想」而輕視數學,邏輯就不能明晰的表達,更不能以可證偽的形式存在,其終極形式就是扯淡。這種「左」的錯誤時一定要避免的。
認為數學就是經濟學的全部,甚至認為經濟學就是數學建模競賽那樣的數學建模,會忽視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以及對人的行為深刻的洞見。這種「右」的錯誤更是要避免的。
此外還有一類人,認為經濟學模型就是客觀世界。這種「本本主義」更是要批判而堅決駁倒的。
總之,左傾右傾都是反革命。


1.一次講座有幸和程恩富老師搭話,他說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可以說亂七八糟,第一不用數學工具,文章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臆想,第二不寫文獻綜述,也幾乎不引用其他學者的文章,導致政治經濟學論文沒有引用量,通篇只是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文章,學科本身的理論水平停留在100年前而沒有絲毫進步。現在不學數學的經濟學基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逍遙溫溫,但是馬克思是那個時代使用數學最多的經濟學家,他說一門學科只有正確使用數學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2.目前的主流經濟學存在對數學的極端濫用。(回去再補)


北大CCER,上三高(微觀、宏觀、計量),全是數學。

與數學撇清關係的經濟學是耍流氓,但是覺得經濟學就是數學更是耍流氓。

當然現在學術界強調數學玩智力遊戲已經成為一種範式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歧義難以偷換概念,缺點是限制了學者發揮空間,沒法嚴格證明的思想難以變成論文發出來。這就看你認不認同這一套了。

認同這套東西而且喜歡玩,覺得自己做這些數學模型是在理解這個世界,那就在主流經濟學界一展身手;不認同這套的話,就棄坑不玩了,去業界賺錢,或者研究點管理學、社會學啥的都行。

經濟學的數學化就是一套學科的遊戲規則罷了,喜歡就玩不喜歡就別玩,反正我是覺得就算沒人玩這個了世界也不會少了點什麼。。


不要以為數學只有數據及計算,謝謝。


不請自來。作為一個前後學習經濟/金融九年的,馬上要defend my dissertation的Phd來說,我可能是有點發言權的。希望對樓主有些啟發。

首先給lz一個簡單粗暴的例子吧。本世紀最牛逼的經濟思想家哈耶克老先生一個數學公式都沒有用。

數學在經濟/金融中起到一個交流語言的作用,可以防止雞同鴨講各說各的; 數學本身不能幫助你更加清楚地認識世界;它的作用是幫助研究者描述他的發現並被其他研究者理解。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將連基本數學都不懂的偽經濟學家剔除出去,起到一個signal的作用。

從理解現實角度來看,過度的數學訓練反而是個障礙。現實是不完美的、跳躍的、很多時候只能感覺但不能量化、精確描述的。數學是漂亮的,現實是不漂亮的。用數學來思考是戴著鐐銬跳舞!

數學大體上就起了個這麼個作用。如果現實和模型推導的不一樣,那一定是模型錯了。悲哀的是很多人沉浸在數學的完美中,對現實不聞不見。只要模型自洽,那管現實洪水滔天啊。我的經驗:解釋過去,可以玩模型;對待未來,我勸你不如用孫子兵法。(13年諾獎得主之一的Hansen 在2014年AFA年會上有句話說得挺好:「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區別是錯的有意義和沒有意義「。很可惜大多數都是沒有意義的。)

作為一個學術體系來說,數學對於學術的規範化有用處。弊端是數學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連續時間金融、動態優化、隨機動態優化等等都是數學在經濟金融中過度使用的例子。這些東西的老大哥Merton在實踐中的戰績,大家都知道了,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但不妨礙現在很多人把這套東西當作個寶貝。匪夷所思吧。(有人評論說Merton的投資失敗跟他的學術要分開。我認為,金融是個應用學科,一個金融學者的研究和實踐是無法割裂的,都反應了一個研究者對待金融市場的方法和邏輯。金融學者要重新獲得社會認同和尊重,二者也必須要一致。)

學術圈生存研究者每天的工作之一就要互相咬,多弄點數學/高深的數學可以將攻擊你的人減少很多。攻擊者在咬的時候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把數學搞懂了沒。很多論文用很複雜的模型說了個很明顯的故事。幾年前我會仔仔細細推導,覺得這論文好牛逼啊。現在我大概簡單看看abstract;大量時間和智力就這樣被浪費了。

研究者也是要生存,所處這個行業,對這些我特別理解。特別是junior researcher,在這個行業生存非常艱難。數學用得好會有利於發表。做presentation的時候也可以唬人。如果不用數學,會妨礙找學術界教職,「this paper is too descriptive",就等著收據信吧。這就是現狀。

從理解現實的角度來看,只有簡單明了的模型才能理解現實有幫助。複雜的模型是非常脆弱的,是難以應用於實戰的。

很多論文首先是個智力遊戲,對理解現實作用不大。唯有實踐能夠幫助你理解現實,也只有實踐才能幫助個體成長。要想理解金融市場,存點錢炒股票比做回歸、建模型更加直接有效。一個例子是Kelly法則,很多實戰的投資者都用Kelly法則來管理頭寸規模,也很符合人的直覺。但數理經濟的老大哥薩繆爾森認為這些人都是傻逼。忽視實踐者到底是怎樣操作的,而教導實踐者應該怎樣做,這位老大哥也是走火入魔了。

也有正面的例子,博弈論大師Ariel Rubinstein用自己的研究結果指導小販討價還價,結果雙方無法達成一個交易價格。但大師沒有罵小販是傻逼。他自己羞愧的走開,讓小販繼續快樂地用祖傳的方法討價還價。這才是一個務實的態度。現實世界沒有最優解;也可能永遠不會收斂到「均衡」。

有個金融博士學位,對我個人有個好處就是打破了對這些經濟學家的崇拜。Seminar周周聽月月聽,也面對面交流過。這些牛逼經濟學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國王,任意虐其他研究者,特別是junior研究者;出了象牙塔,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實戰,呵呵,我就祝他們好運了。另外一個感覺就是,他們的思維框框特別多,沒有想像力。經濟學家/金融學家,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特別是一些出自名校、剛畢業沒幾年的『宏觀』經濟學者,沒有一點實踐經驗,就開始煞有介事地用model指點江山。搞笑!

我很好奇薩繆爾森們如果自己投資會是怎樣一個結果。第一,他們不會冒這個風險,市場分分鐘教你做人,管你是學富五車的牛逼經濟學家還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第二,他們會覺得現實太可怕,轉而把頭繼續埋在象牙塔裡面玩弄他們擅長的數學自娛自樂。畢竟,這些東西是聽話的、可控的、不用承擔任何風險的。
-------------------------

後記:有人建議我不要用我的「一丁點」數學認識來誤導大家,雖然我覺得我沒有那麼大能力誤導大家,但是以防萬一,還是要說明一下。我分享的是我的個人經歷,反應的是我個人長久以來的一些真實的、獨立的想法和認知。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內心真實的想法。這點特別重要。

我有一個好朋友,數學非常好,比我強好幾條長安街。不僅如此,而且能把數學結果用很直覺的方式講出來。這是一種我很欣賞和羨慕的能力。如果你數學能力非常強,再加上有很好的直覺,那麼恭喜你,這個職業可能適合你(當然,很好的社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牛比導師更是讓你如虎添翼;)。

但是,如果你的最終目的是理解這個世界和實踐/實戰,那麼我不覺得數學能夠超越經驗/直覺。正如我不覺得我的好朋友對現實的理解比我更加深刻。金融是個應用學科,永遠是從我們觀測到的市場現象出發,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數學語言只能描述其中的特別小的一部分。預測就更不用談了。(當然也有用數量分析做得比較好的,牛逼的大獎章基金就是一群數學家建立的。是數學家而不是金融學家。有意思)

所有的人生體驗都是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訓練是有好處的,能夠讓你朝這更好的風向邁出一步,即使這個方向是和當初認為的方向背道而馳。


經濟學就是解數學應用題的想法是絕對錯誤的,思想挺重要的,不然你的模型假設,還有你要參考哪些變數,得出結論的直觀意義是不是靠譜怎麼確定?數學是工具,至少很多經濟學書籍,論文都會用很多數理模型,你不學習數學就沒法看懂別人的工作,那你怎麼繼續工作呢?

你們老師如果也不會數學,估計連三流的水平都到不了,國內的確有很多老教授屬於占坑的,學術水平和知識水平連優秀本科生都不如。不過你們老師也許真的是擔心你們還沒理解思想就鑽進去出不來了,一定要理解梗概和脈絡,把數學當成工具。


科斯 諾斯 奧斯特羅姆以及一干古典經濟學家表示要來找題主談談


哲學大部頭難懂吧?只不過是因為要闡述的道理比較艱深,所以用的語言也相應得必須艱深一些。
但如果講一下日常的大實話,還用那些「之乎者也」,就是裝逼了。
數學也是一門語言,許多涉及到數量、結構的學科都需要這門語言,包括經濟學。經濟學裡面,有一些需要用艱深的數學語言,有一些不需要。你不能說哲學家用那些術語就是裝逼,但你可以說孔乙己裝逼;同樣,有些經濟學家用很難的數學是正常的,也存在一些裝逼犯。
你要是區分得出來自然好,可以說某個濫用數學經濟學家裝逼,也可以說一個不懂數學的經濟學家花架子。但是如果你區分不出來,還是不要一棒子打死很多人。


小學數學裡的應用題,經常會算出來6.5人 7.5隻 的數學數據,算不算耍流氓?


假如名門正派的數學水平很高那也就罷了,雖然經濟學水平比不過不用數學的流氓經濟學,但是大不了可以不做經濟學家做數學家。然而現在名門正派的數學水平還比不過那些耍流氓的,連統計數據都不知道怎麼驗證真偽,真讓人擔心


「我不是說數學於經濟沒有用處,但數學可不是經濟學。數學是一種神奇的語言,凡是方程式拆得通的,邏輯一定對。然而,對的邏輯不一定有對的內容。有些人善於用方程式去想,我則認為是多了一個框框,左右著我善用的天馬行空的思考方式。不用數,我的推理邏輯很少錯。我認為同學們要多學數,但思考時要考慮自己的腦子在哪方面比較優勝。多加操練,不用數的思考比較容易來去縱橫,在想像力是勝了一籌的」
— —"摘自張五常《經濟解釋》神州增訂版

割一個

特意去翻了書上的原文做摘抄,免得被說學了沒兩年經濟學在這兒亂說話。
題主的老師是正確的,數學對經濟學而言,就是工具之一,完全脫離開模型講經濟學解釋沒有任何問題,並且能非常精彩。
強調 在二流大學念經濟學 多少有幾分並不怎麼看得起老師的意思吧。關於這點,我想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在中國最好大學任教的那一批經濟學家裡,看重數學的不多。
請珍惜你有個好老師,好好學習多多思考吧~


有人類,就有利益。

有利益,才有經濟學。

人與人之間,殘忍的人性競爭,殘酷的你有我無,卑鄙的爾虞我詐。

在經濟學家那裡,都變成了一個個奇奇怪怪的數學模型。

現在無論是什麼學派,都可以歸類成:微積分英語派。

這樣的經濟學,不揭示人性卻在玩數學遊戲的經濟學,有學的必要?

「最難的『學科』是人心」——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

以上。


我是學物理的,也學過些經濟。我覺得,數學在物理和在經濟中的作用是類似的,除去一定的門檻作用外,恰當的使用數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邏輯的建模和推演。但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於邏輯。物理有很多理論即使數學再漂亮, 由於與實驗不一樣,都會被拋棄。經濟學,我感覺也是類似,邏輯清楚了,未必非要用數學,我覺得索羅斯的數學肯定不如一些PhD student。只是有些關係,非得要有數學推演幾步才能看出來。很多trading strategy 其實並沒有很高深的數學,對吧?置於大獎章,我猜,西蒙斯對經濟的理解一樣比你好~


一流(不是超一流)大學畢業的經濟學碩士不請自來。我導師曾經說。經濟學家有兩種,一種是實人才,通過大量數據和實例得出結論,發展規律,這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有一種是天才,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就能找到邏輯,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經濟規律。
數學和模型是手段,個人認為經濟學最終追求的,仍然是思想。那是種規律,是法則,是森羅萬象。做經濟的數學不擅長,就會如此時語言貧瘠的我無法表述我的觀點,也使得新發現更加困難。但如果沒有思想指導,再完美的數據模型也只是遊戲,沒有意義。對於入門的學生,這兩者不應是割裂關係。
其實,做數學模型比較容易上手,也比較容易得到漂亮的結果,當然也對經濟學研究是有意義的,但是,更多的是量變式的影響。真能產生質變影響的,還是人類思想的突破。你的老師的教育很誠懇,也希望你不要過於偏向某一方


經濟學是門藝術,不是你們這群屌絲理科生能理解的。
理科生建造世界,文科生統治世界。


經濟學和數學有關係嗎???有關係嗎?有關係嗎?

私人覺得是沒有的,沒有的,沒有的。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是幫助人們整理思緒和邏輯的工具,經濟學只是用了這個工具為了表示我其實是一門『嚴謹科學認真可以研究的』學科。。。

看看Black-Scholes 的推到用了多少PDE, 可是你用Black-Scholes 需要知道PDE 嗎?不需要!!!!

經濟學只是用了結論而已。這樣讓經濟學看上去很高大上而已。

但是真的管用嗎?你看Black-Scholes 多少限制條件,你看現實生活中誰嚴格按照計算結果用。。。

學了這麼多年經濟學,一直覺得經濟學就是在。。。。算了,不說了。

我一直覺得數學嚴格來說是統計學,分析等等只是給了經濟學一個可以暫時苟延殘喘的飄浮樹枝而已。。。借用數學高大上的外衣提高所謂的准入門檻和減少噴子,順便支撐眾多的想要掙錢的小朋友的飯碗而已。

等哪天這支救命稻草也抓不住了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只好靠宇宙的終極學科哲學來拯救了。

好吧,上面的答案都是很片面和不全的,還帶著一個餓著肚子的小朋友的怨氣。 但是我一直對於經濟學的科學性表示懷疑。

我最近在寫行為經濟學的論文,套用我們老師的話說:『行為經濟學就是傳統經濟學解釋不了的問題,或者違反傳統經濟學原理的地方,把他們單拎出來,然後做個試驗,套用個統計方法,然後試圖填補這些漏洞』

以上


既要重視數理,更要重視思想。思想是一個梗概,又像燈塔就好比蓋樓的設計圖一樣。然後具體到牆多厚建多高,就要實際去算了。互相補充缺一不可。我們國家對數理經濟沒有特別地重視,12年左右曾經有中國官員到美國請教關於應對經濟危機資金和政策的問題,美國人說你沒有數據我沒法給你算啊什麼的。如果初學,建議重視思想,隨著學習深入,加入數學就完美了


張俊山老師的數學不知道比你高到哪裡去了。別在這BB好嗎,太丟臉了。


我覺得很多沒模型也要硬建個模的「計量經濟學」才是耍流氓的……
說一點粗淺的認識,可能謬誤甚多。
經濟學裡很多基礎的假設本身是屬於統計學概念的大樣本結論,拿來套上數學模型,既科學又美觀,但問題是計量經濟的過度發展,各種乘方甚至指數級數的計算使得積累在原始假設和數據中一點點的偏差會造成研究結論的大相徑庭,好比說經濟學大廈已經蓋到了50層,100層,各種浮華裝飾,但地基卻仍然是那種原始且並不紮實的設置。


張五常的《經濟解釋》系列也幾乎沒有用到數學,但對於解釋而言,已經足夠了。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人的兩次考試成績在班裡排前十,那麼這個人的兩次考試總成績在班裡一定排名前十嗎?
n 個平面最多把 3 維空間分成幾個部分?
如何理解德州撲克中的 ICM 模型(獨立籌碼模型)?
最優化問題的簡潔介紹是什麼?
為什麼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

TAG:經濟 | 數學 | 經濟學 | 數學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