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為什麼出不了鄧麗君?
嗯,鄧麗君。嗯,為什麼出不了。
看到這麼多罵鄧麗君的,感到很差異哎,啥?鄧麗君是台獨?
台獨亡我之心不死,竟然煽動我大河北獨立!
啥?鄧麗君只是靡靡之音,碰巧趕上改革開放才在大陸才紅的?
日本有線大賞,第一位三連霸;四次受邀三次出席紅白歌會。對!鄧麗君翻唱了不少テレサ·テン的日文歌曲,真表臉!_(:з」∠)_
啥?鄧麗君歷史地位都是吹的,都是死後才吹捧的?
搖滾教父崔健、零點、唐朝,這幫內地樂壇草創時代的大佬前輩公然為小明星站隊,良心呢?
講真,你黑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林青霞張國榮的歷史地位可能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唯獨鄧麗君,你也只能黑黑她政治立場了,沒錯,她是三民主義信徒,公然為國民黨喊話,但同時,她又不想成為國民黨的政治工具,保持了對大陸一般民眾的熱愛,這就特么尷尬了,國民黨及親國民黨勢力罵她是共諜,共產黨及親共產黨勢力也罵她是間諜,於是她成了間諜、甚至雙面間諜,媽的你當她是007、阿湯哥啊?飽受政治迫害,最終只能客死他鄉。
(某些人心中的間諜鄧麗君)
回到問題,為什麼大陸出不了一個鄧麗君?其實何止鄧麗君呢?
中國大陸也沒出金庸梁羽生古龍,雖然前兩是大陸出生,但事業則是在港台東南亞起步。
中國大陸也沒出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啊!李連杰是大陸出生,但處女作少林寺是香港電影,事業也是在香港。
一個事實是在流行文化領域的輸出,中國內地停滯了30—40年,恰恰是這幾十年,在世界範圍內,流行文化崛起,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人的社會地位也獲得空前提高,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比如貓王之於黃金時代,披頭士之於六七十年代,而鄧麗君就是這時代洪流下的產物。
換句話,一個產業崛起之初,你能混得風生水起、成為大佬,封神根本不是問題,比如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比如漫威之父斯坦李,你想想,怎麼現在日漫美漫再也出不了手塚治虫、斯坦李了?當然,這並不是說,鄧麗君、手塚治虫、斯坦李等人都是運氣好,趕上一個產業崛起了,同時,也是他們的走紅也帶動了一個產業的崛起。而在一個產業興起之初,他們承受的壓力與非議可能更大。鄧麗君是軍人家屬出身,父親在外,母女生活的相當苦逼,十幾歲就去歌廳唱歌趕場,成了整個家的經濟來源,甚至不得不輟學。後來拜了左宏元當老師,對,就是那個給新白娘子傳奇各個唱段作曲的那位,鄧麗君16歲正式出道,這在當時看來簡直是不學好嘛!好好的書不讀,一個姑娘家的整天拋頭露面,賣唱的戲子,下九流,能是什麼好人?——現在就大不同咯!巴不得出名要趁早,明星這個身份已然趨之若鶩咯!
鄧麗君後來結婚,對方家長要鄧麗君「交代歷史」、「放棄唱歌事業」,老老實實做一個大戶人家的太太、裝飾品,鄧麗君不幹,這婚事就算吹了。你說她運氣好趕上好時候,可人家遭受的壓力非議遠遠不是後來這幫「眾星捧月」的明星可比的,所以說啊!這運氣是守恆的,給了你後來人沒有的機會,也給了你後來人沒有的苦難。
改革開放那會兒有句名言,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白天一個個口喊社會主義好、抵制資本主義,晚上又一個個聽資本主義的靡靡之音去了,很滑稽,鄧麗君就是這麼著成就了「十億人的掌聲」,鄧麗君的人生體現了一個時代新舊觀念的糾葛,而那個時代也的確如鄧麗君般,新舊勢力,糾葛離亂,電影《甜蜜蜜》中,以鄧麗君的歌聲開始以鄧麗君的歌聲結束,從懵懂到滄桑,相逢一笑,往事已矣。
隨著九十年代中期兩鄧先後去世,一個充滿新舊矛盾的時代也結束了。因為中國大陸不需要字正腔圓的標準普通話和長相標準的大陸姑娘來維繫幾百萬老人的思鄉情節以及越來越疏離的中國人認同。
說鄧麗君是特務,許多人覺得扯淡,但是這句話也並不是拍腦門子臆想的,因為鄧麗君的火爆,除了其自身優秀的原因之外,確實有國民黨方面政宣推波助瀾。
當然國民黨政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靡靡之音腐蝕大陸群眾思想使大陸人民嚮往資本主義的腐朽生活這樣的屁話。國民黨方面的目的其實單純的要死,就是國民黨政權在控制力日益衰弱的時候,來試圖恢復凝聚力,面對台獨極速抬頭的大環境,需要儘力來保持兩千萬人的中國和中國人認同。
國民黨政宣方面需要一個退台老兵的後裔,會說字正腔圓的國語而不是大舌頭的台灣腔,最好會說一些大陸方言,長相美麗且富有大陸姑娘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公眾影響力。鄧麗君完美的符合所有條件,這些條件背後的原因就是,退台老兵後裔,在自己基本盤裡有共鳴,而且身份認同肯定是中國人,標準國語大陸方言長相特點,才能在台獨勢力利用閩南語和歌仔戲等台灣本地文化小動作不斷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凸顯台灣依然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狗屁台灣國。要知道當時台軍內部,是極其排斥台灣腔國語和本島方言的。
這次政宣無疑是成功的,完全達到了國民黨方面的期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要鄧麗君還大紅大紫,台獨甚至都搶不到任何發言權,因為你如何跟千萬粉絲講他們那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祖籍山東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偶像是「外國人」?鄧麗君的標準國語,以及時常出現的古典扮相和重新譜曲的古詞佳作,無疑強化了台灣人對於中國的認同。
成功到了大陸對台灣的這次文化輸出充滿了忌憚,以至於不批准鄧麗君在大陸的演唱會,畢竟一個女人可以鎮得住台獨,那自然也能在大陸那風雨飄搖的歲月製造出別的效果。以上,是鄧麗君逝世十幾年以後,兩岸前文化部官員在文化交流中提及的,雙方終於搞清楚對方的意圖,距離大陸不批准鄧麗君演唱會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鄧麗君也早已離世,而國民黨也到底還是丟了政權。作為國民黨政宣最大也是最後的輝煌,鄧麗君無論是在自己的藝術成就上,還是在自己所肩負的政治使命上,都堪稱完美。鄧麗君之後,國民黨政宣再也無力維持2000萬人的中國認同,李登輝輕輕一推,台灣文化就極速的「獨」化。那些台灣前政宣官員都認為,如果鄧麗君還在,台獨文化根本沒戲。然而國民黨的官員一如既往的糊塗在,即便是鄧麗君再輝煌,她的時代也遲早會過去,國民黨不能永遠寄希望於一個女人來拯救自己的政權。
說鄧麗君台獨,簡直呵呵笑
知乎上討論華語流行音樂的時候有一個很壞的風氣,就是總有些人在任何問題下都往中島美雪身上扯。誠然中島創作的不少歌曲都被華語歌手翻唱,其中也有一些流傳甚廣,但遠沒到撐起半個華語樂壇那麼誇張,連半個香港樂壇都還差得遠。且不說香港樂壇翻唱的日本歌裡面來自其他日本作曲家的也不少,說撐起半邊天這種話的是當顧嘉輝、黃霑、雷頌德、盧冠廷們不存在么?
在鄧麗君的話題下扯中島美雪就更可笑了,倒是說說看除了《漫步人生路》之外鄧麗君還發表過什麼由中島美雪作曲的作品?真正為鄧麗君創作過其日文歌代表作的豬俁公章老師、三木剛老師的棺材板已經按不住了。
說實話我也不指望這些只知道扯中島美雪的人對以上幾位作曲家了解多少,畢竟他們說不定連中島美雪和中島美嘉都分不清楚呢。
定位不同
當時大陸方面講究的還是鼓舞,是震撼
比如星爺經常用的一段配樂就是大躍進時候的音樂
流行歌曲這種,
在大陸流行開來也是70年代80年代了
那時候城市戶口開始世襲罔替,不用擔心上山下鄉,生下來就有工作,農村的萬元戶們想的就是傾家蕩產買一個城市戶口,城市裡丑姑娘都有農村帥小伙去娶(剛建國時候的政策,孩子戶口跟媽走),虧得這樣嗎,不然農村的漂亮閨女非得被城裡渣男騙炮騙光不可···
干不幹活都有工資
這時候,自然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市場,一個消遣的市場
但是國內還沒有能供應這種市場的能力,舉例說當時的導演們都在拍文藝片去國際上拿獎玩兒呢,誰管你們啊···
這時候流入進來的,不管質量如何,都會留下很深的印象
80後應該還知道,霹靂遊俠,成長的煩惱,鄧麗君,跳下去你就融化在藍天里了,等等等很多梗,其實很多水平也一般,但是當時只有這些,只有這些,你只能一遍遍的看
港台很多三流明星在大陸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就是這樣子
2000年前後,港台一個三流明星歌星過來,大陸方面都得找一堆老藝術家給人家配戲,因為現在流行的不是你們擅長的
當然現在···························
講真,我最喜歡的鄧紫棋王祖藍啥的,要是早生十幾年,現在在大陸的威望肯定是四大天王級別····
現在么·····
如果題主說的是內地出不了和鄧麗君有類似地位,知名度和音樂作品的歌手的話,我的回答如下。
中國大陸錯過了唱片工業發展的最佳階段
廣義上的唱片包括磁帶,黑膠,CD和數字音樂。
我們先來看一下全球歷年音樂產業銷量和營業額變化
綜合兩表得出,整個行業在經歷之前累計之後,在八九十年代飛速發展,並在00年左右達到了歷史巔峰。可以說,整個八九十年代是唱片行業的黃金時期。
而00年左右,全球各地都異軍突起了一群在商業成績上不輸前輩的新人。
美國:Britney, Justin Timberlake, Backstreet Boys, Beyonce
日本:濱崎步,宇多田光,倉木麻衣,Misia
台灣:周杰倫,林俊傑,蔡依林,孫燕姿
這都是之前的飛速擴張的積累。世紀交替之際,是唱片營業額的巔峰,也是公司能花最多心思和資源來捧新人的幾年。在華語樂壇青黃不接的今天,台灣的這幾位歌手,甚至到現在都還壟斷著大家的注意力。
(僅僅是晚出道三四年的時間,台灣的「三小」天后和「四大」天后在商業成績和歷史影響力上就有很大的差距,過往的輝煌隨著歷史的車輪遠去)
先讓我們回到80年代,也就是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市場的開端。
此時在流行音樂的領軍者美國,恰逢MTV成立不久。電視媒體的加入使得流行音樂的傳播變得更加立體,也推動了SOLO藝人的造星運動。
大神們往往都在同一個時代出現,80年代中早期 一連串的天王天后開始在美國湧現,他們打破了之前樂隊和演唱組合作為樂壇主力軍的局面,並且都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Prince, Madonna, MJ, 三位1958年生人,全部在80年代初期確立了自己在樂壇的地位,之外還有Whitney Houston,Cyndi Lauper, George Michael…)
MTV的出現使得視覺在Music industry的作用性越來越強,而大眾也開始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音樂轉回到藝人本人身上。藝人的造型,舞蹈,人格魅力以及歌曲一同使得他們成為無法被歷史抹去的文化符號。
把眼光回到大中華市場上,仔細回想一下,我們記憶中的大明星們是不是得從80年代起開始算?再往前的基本都說不出幾個名字,當然這跟中國大陸70年代末才開始對外開放也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鄧麗君的民歌小調作品其實發表在70年代,但是她對於大陸的影響主要集中在80年代。她成功的核心在於其充滿「人味」的歌聲,我想第一次聽到她歌曲的大陸人應該不會想到,歌還可以這麼唱。另外,前面提到的藝人立體形象建立也幫了她不少的忙,這也是大陸音樂和港台差距最大的地方。一旦變成了一位Idol,再進一步,Icon,藝人在維持音樂事業上所花的力氣就可以省下很多了。多年累積的文化斷層一開始就註定了大陸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對外吸收學習。
在80年代的中國,也是曾經有一個搭著「Disco」熱潮而唱片大賣的隱性天后,張薔
1984年底,張薔的首張翻唱專輯《東京之夜》由雲南音像出版社出版。當時張薔是一位沒有名氣、首次錄製專輯的歌手,出版社起初決定只發行60萬盒磁帶,不料該專輯推出之後很快脫銷,最終出版量達到250萬盒。獲利豐厚的雲南音像出版社遂再次與張薔合作,推出第二張專輯,專輯封面上的張薔開始受到更多音像出版社的關注。
(雖然真實數據不可考,張薔仍然被許多媒體冠為中國大陸唱片總銷量最高的歌手)
整個80年代的中後期,張薔靠著翻唱發行了二十幾張磁帶,張張都有著傲人的銷量。雖然正版比例不從得知,可無論如何,要說中國大陸最「像」鄧麗君一樣的人物,應該是非張薔莫屬了。何況她唱的還是比鄧麗君要前衛許多的舞曲。
然而由於當時的文化監管,張薔被廣播、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集體封殺,所有歌迷只能通過她專輯的封面照片來了解她。
到了87年後,看不到事業起色的張薔默默無聞地退出了歌壇,前往澳洲。一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一代人的「流行巨星」就這樣人間蒸發了。
(在這安利一下張薔阿姨這兩年復出的專輯《別再問我什麼是Disco》和《北京女孩》,都是華語年度最佳舞曲專輯top3 if not top 1~)
由於版權管理的乏力,這樣靠著翻唱出磁帶的歌星在80年代並不少。比如之後分別靠著香港和台灣的成熟環境而走上事業巔峰的王菲和那英
(那姐當年的藝名可是蘇丙!這位80年代中期就開始走穴唱歌的歌手,一直到93年簽約台灣福茂,才出了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專輯《為你朝思暮想》)
到了80末90初,春晚的出現使得內地流行音樂走進了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時期,即「晚會時代」
當時內地已經出現了一批有較高知名度和不錯作品的藝人,如毛阿敏,韋唯,解曉東,蔡國慶,孫悅等。當時要讓歌紅,基本只有兩個途徑,一是上春晚表演,接下來的一整年遍能在大街小巷各個角落聽見;第二個就是tie影視劇or大型活動,比較知名的就是《好大一棵樹》、《心愿》、《千萬次的問》和《亞洲雄風》。(是不是和今天的樂壇很像?)
即使晚會年代的歌手人眾皆知,卻沒有人能夠出得了一張概念完整的專輯,曝光方式也只局限在體制內的各種晚會,藝人形象非常的固定刻板。這樣的局面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打破。
在主流之外,90年代的中國也不乏一些做得不錯的地下音樂,可因為脫離的主流媒體的推廣,始終不能在影響力上真正覆蓋全國。
(90年代初是大陸搖滾的黃金時期,從崔健開始,唐朝樂隊,黑豹樂隊,再到魔岩三傑,零點樂隊等)
當年的原創民謠和搖滾音樂無法順暢發展,和歌手們有限的創作力也有關。沒有成熟的唱片公司在編曲和製作上的幫助,要維持幾年膾炙人口歌曲的創作和推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周杰倫。
因此,許多內地的流行歌手只是one hit wonder,或者進入了歌紅人不紅的尷尬狀態。事實上,一個天王(後)的誕生,需要唱片公司不斷地在資源上的投入,並且在連續至少5年的時間內,每年都有super hits的推出才有機會名留青史。換句話說,成熟的唱片公司在造星的過程中異常重要,甚至比歌手本人的才能更重要。
到了90年代末00年代初,跟著世界唱片市場攀上高峰的勢頭,內地終於出現了一些能夠接近唱片standard的solo歌手:孫楠,金海心,胡彥斌……可是,互聯網時代來了。
(金海心,一個Real遺珠之憾,這個音色和歌曲製作的水平真的與港台歌手相差無幾)
後記:
內地出不了「鄧麗君」的原因還有很多,包括沒有權威的唱片銷量統計機構,沒有方便的打歌宣傳平台,沒有一個專業的獎項鼓勵創作……
現在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說真的是在谷底了,無論是港台還是內地,要說放眼未來,我也真的不敢預測什麼。但不得不提的是,這兩年很多人非常讚賞的「民謠熱」,正是華語流行音樂倒退回最原始的階段的標誌(70年代台灣的民歌潮,是華語當代流行音樂的根基)。
這個應該不是埋沒的問題。經濟學有相關論文。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輿論和音樂排行榜之類可以影響中規中矩的歌曲流行程度,但是根本無法阻止最牛逼歌曲的傳播。
其次應該也不是培養模式的問題,因為台灣這麼多年也沒有出過像鄧麗君這樣的人物了。唯一接近的應該是周杰倫。周杰倫是繼劉德華和張學友之後,華語歌王級別的人物,是樂壇一哥,但國際影響力和鄧麗君比還是天差地別。
之前有一個帖子問為什麼香港樂壇不復當年。有人回復說當年香港樂壇最好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大陸偷渡(移民)到香港的。我想台灣也是類似的情況吧。鄧麗君就是被父母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因此無論台灣還是當年的香港歌手,可以說彙集了相當一批中國精英。
我想現在的大陸之所以出不了鄧麗君,真正的原因應該是音樂天才和其他領域的天才一樣,他們的出現是極小的概率,並不是每年可以量產的。類似於足壇貝利過後很多年才有馬拉多納,馬拉多納過後很多年才有梅西和C羅。現在大陸出不了鄧麗君,主要是這個級別的天才還沒有出生。
———————— 最後一次補充說明:
①如果你覺得周杰倫把成龍擠下去很冤,其實我也覺得冤,龍叔沒上去是因為我前面排了個李小龍,如果李小龍算是中國人的第一張世界級名片,那龍叔可以算0.8張,至少我認為龍叔距離李小龍還是有一定差距,而且這個差距是不可消除的。
②我放上去的四個人,和影響力不是完全正相關,主要考慮到的是在「走出去」這方面的貢獻,比如梅蘭芳將京劇第一次在海外發揚光大,證明中國傳統藝術一樣有獨到的魅力並被海外接受;鄧麗君是第一位在日本大獲成功的華人歌手,證明中國人可以在流行歌唱領域站在亞洲最高峰,李小龍對全世界喊出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第一次表現了中國人的硬漢形象;以及周杰倫重新定義了中國風輸出出去,告訴大家中國風也可以受其他國家年輕人歡迎。
換言之,這四個人完全是在四個不同方面成為華人符號,而不是說,這四個人牛逼程度差不多,或者這四個人就是中國最牛逼的四個藝人。真要是全領域覆蓋只考慮對外,哪有藝人們什麼事?周總理不是碾壓眾生?你們不要榜單排名看多了就也搞個大新聞把我批判一番,我什麼時候說過我列舉上去四個人就是中國四大最牛藝人榜了?我不是哪個明星的粉絲,我不會刻意捧誰或者黑誰,你覺得我捧或者黑請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心態放正了。
③粗略了解了一下孔子學院,我對我的武斷表示道歉,我現在覺得它不是沒什麼用,而是它確實有點用。
④有些人大大高估了外國人對中國大陸的了解程度。絕大部分外國普通人對中國大陸的狀態了解說成是0不過分,知乎不少留學到國外的童鞋應該深有感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中國大陸沒什麼對外文化輸出,大部分普通人是沒機會到另外一個國家親眼看看的,甚至連接觸外國人的機會都沒有,他靠什麼了解另一個國家?主要靠的就是文藝作品。就像我小時候有陣古惑仔風靡,我們因此知道了香港銅鑼灣尖沙咀這幾個地名,可那時候問我們天安門在北京哪個區?說出北京三個轄區的名字?我們一個都說不出來。不誇張的說,我們那時連我們自己市有幾個轄區都不知道,卻能和別人爭論尖沙咀老大和銅鑼灣扛把子誰牛逼的問題。
⑤暫時不回複評論了。有什麼想說的隨便說,刪一個字算我輸。
———————— 第一次補充說明
我突然發現很多人的腦迴路真是需要我把所有地方都細拆一遍才能懂我要說什麼。
這個題目,問的是為什麼出不了鄧麗君這種歌手,而不是為什麼出不了「鄧麗君」這個人,要是按一些人的腦迴路去按後一種方式考慮這個問題,那就是因為鄧麗君出生在台灣,完畢。所以我答案直接是針對為什麼大陸沒出鄧麗君這樣的(類似的)歌手的回答。
要完整回答這個,就要進入第一步,先問是不是。
中國大陸這個詞一般是用於區分港澳台才使用,所以時間點我們放在解放後。
解放後大陸能和鄧麗君影響力相提並論的歌手,目前還沒出現。王菲出道作品所有歌曲,都是翻唱鄧麗君,日本為了紀念鄧麗君可以專門拍電視劇,鄧麗君本身已經成為一個華人符號,她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藝人。有句話叫,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你把鄧麗君換成任何一個別的歌手,都讓人覺得違和或者不服氣,但是放鄧麗君爭議就沒那麼強。不要盯著說鄧麗君在大陸地位高因為歷史特殊時期,人家在海外一直也是傳奇。用李宗盛的話說,奇蹟有很多,但傳奇只有一個,就是鄧麗君。
能成為亞洲或者世界華人符號級別位的藝人,在我看來有四個人,李小龍,梅蘭芳,鄧麗君,周杰倫。王菲和成龍等一些其他巨星最多可以算大半個或者半個。
很不幸,在大陸發展並且時間在解放後的,這裡面一個都沒有。
我上面提到的四個人,他們出現在別人眼裡代表的是華人,是強有力的文化輸出符號,所以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輸出背景下才能產生,所以這就回到了我在原答案里說的問題,中國大陸解放後文藝類文化輸出狀況很糟糕,這個背景下出現鄧麗君的幾率無限接近0。要知道美國這種文化輸出大國,能成為一個時代標誌的(類似貓王,列儂,邁克爾傑克遜這種),也要很多年才會出一個(不如猜猜下一個傑克遜什麼時候來?)。
接下來我就來說說為什麼解放後中國的文藝文化輸出為什麼比較糟糕。首先以前中國確實太窮,文藝產業是需要大量金錢支撐才能蓬勃發展的產業,那時候我們不具備條件輸出,最多是文革期間搞搞樣板戲這種。而現在我們有錢了 —— 看小鮮肉的片酬你就知道娛樂產業有沒有錢,但是我們大陸至今沒有出現一個鄧麗君式的標誌性人物。
成功的輸出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起碼,要讓人一看就懂,不需要門檻。要是簡單總結,就是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好玩的,酷的,萌的。
你不懂音樂,但你聽鄧麗君也很好聽;
你不懂武術,但是李小龍的拳腳也會讓你熱血賁張;
你不懂美術,但日漫的美少女保證讓你目不轉睛;
你第一眼看到MJ就覺得酷,看到麥當娜就覺得性感;
韓國藝人是整容,千篇一律,但你不得不說確實好看;
可口可樂很多人喝不慣,但你不得不承認很多人就是因為覺得它好喝才喜歡上的;
成功的文化輸出就是這樣,無需門檻,第一時間就可以接受、欣賞、喜歡。再看我們最近搞的一些文化輸出,孔子學院。我想說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自己,有幾個學了課本上幾句摘選就有興趣回去翻完一本論語或者去查資料了解孔子是怎樣一個人的?對外輸出有內涵的內容沒問題,但是重點是,你要先讓別人愛上你的外表,要我說這些年最成功的輸出還得算舌尖上的中國,別的大部分都搞錯方向了。
一些補充:
說什麼台灣也沒出錢學森來對比的太幼稚了,美國知名科學家你知道幾個?曼哈頓計劃的幾個主要負責人你不百度你知道嗎?但你敢拍著胸脯說你不知道邁克爾傑克遜,不知道喬丹?再有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獎時候都是中華民國國籍,較真說人家那時是百分百的台灣人,這你知道嗎?你們是不是還很疑惑,李小龍一個戲子,怎麼就讓中國人有種了?(「He『s put balls on Chinese men!」,這話是誰說的你們自己去查),按理說不是中國有了原子彈才硬氣了嗎?
你們站的太高了,我真是替你們冷,你們是不是以為國外的老百姓也跟你們一樣,都站在國家、世界大戰的角度看問題?反問你們一個問題,中國普通人眼裡美國的硬漢形象,是因為施瓦辛格,史泰龍,還是因為奧本海默、馮諾依曼?
至於評論里問我怎麼辦的,是不是我要說中國房價有點高你們就得說那你說個辦法怎麼讓房價降下來?我要說基層警力不足是不是你也要問我怎麼招警察?我要說北京侯亮平相關微博都被刪了是不是你們得說我又不能幫著請律師打官司操什麼心?你們並不想討論問題,只想封住別人的嘴巴而已。別問我會什麼,我就會逼逼,不服拉黑,再不服舉報。
———————— 原答案
大部分答主都迴避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大陸解放後直到現在文化輸出確實非常糟糕,相對於中國這個體量,甚至不能用糟糕來形容,而是要用不能再糟來形容。不要忘了,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世界第一人口國,不能再用解放時一窮二白說事了。你可以說,大部分老百姓對美國也不了解,但是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可口可樂,知道牛仔褲,知道米老鼠,知道獅子王,稍微有那麼點文化的,就知道麥當娜,邁克爾傑克遜。而且比較可怕的是,很多不識字連自己名都不會寫的人,居然都知道這些,反過來,你到美國貧民窟問那些沒上過學的孩子,他們知道中國大陸什麼?這些東西你可以不喜歡,可以反對,但你知道,就像最成功的廣告不是讓百分之一的愛上你,而是讓所有人都知道你。
大陸文化輸出這點真的太不爭氣了,這不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大國該有的狀態。在文化底蘊上,我們碾壓別人,在文化輸出上,我們被碾壓。
外國人里也有精神中國人,這不假,但絕大部分精神中國人都是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才變的,而我們中大部分的精神美國人,精神日本人,甚至精神韓國人,連人家國家英文拼寫都不會就變了,這就是文化輸出的差距。
承認某方面做的爛沒什麼,我們可以試著做好,但轉移話題只能說明有些人心虛。
PS:至於覺得鄧麗君沒什麼特別的那些人,我可能需要提醒你們一下,鄧麗君至今已經去世二十多年,我希望你的偶像也能做到:去世二十多年之後,仍在很多國家,很多地區存在大批擁躉,而且即便是瞧她不上眼的年輕人,沒聽過她歌的年輕人,也知道她的名字;我還希望過四五十年後,當你看到你孫子也開始追星時候,那時的你能拍著胸脯對你孫子說:我是xx的粉絲,現在都逝世二十多年了,可我到現在都特別喜歡他(她),就像你現在喜歡誰誰一樣。
利益相關:非鄧粉。
祖國大陸負責光榮偉大,各特區負責笑靨如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從外形到內心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鄧麗君只有一個,誰都無法複製。一些歌手以及業餘人士喜歡在外貌以及聲音上去模仿她,雖然相似度高,但總缺少了一種神韻。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鄧麗君的長相不算出眾,和時下的歌手比,要遜色很多。之所以能火遍全國,甚至於東南亞,是因為她的歌聲太甜美。有時宛轉悠揚,有時如泣如訴,彷彿在告訴聽眾一個久遠的愛情故事。
要論唱功,大陸還是有很多和她實力差不多的歌手的。鄧麗君所處的年代,各方面資源相對匱乏,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因而更容易出人頭地。當下搞音樂創作的太多,功利心太強,能夠潛心鑽研音樂的人少之又少。各種口水歌無病呻吟,充斥於網路空間。過不了多久,便被淘汰了,一陣風而已。
當一個歌手把賺錢走穴放在首位時,他就不能靜下心來領悟音樂的真諦。這樣的音樂只是獲得短暫的傳播,不能流傳下去。
只有像鄧麗君這樣把歌唱當作自己生命的人,才會唱出動聽的歌聲,打動不同職業領域,不同年齡層次的人。
因為當年,中國大陸沒有適合的政治環境。60,70年代,大陸政治左傾,娛樂的風花雪月的東西,都被批為「資本主義的毒草」,這種環境下,抒發人性,軟性柔媚的歌曲是不可能出現的。
以上是主要因素。其他,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到,版權保護不力,也是影響因素,但並非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後,與鄧麗君風格相似的歌曲和歌星,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最有名的就是李谷一。但鄧麗君是港台流行音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一個縮影,李谷一的曲庫和在國外的影響,與之相比要小得多。
結論,當年大陸的政治環境是主要因素,而等改革開放後,政治方面的掣肘消失後,卻是積累的時間不足,所以,只能出李谷一,而不能出鄧麗君。
某些人看見台灣就開罵,把當年的台灣和現在的台灣混同起來,把鄧麗君連著一塊罵,怕不是石樂志。
大陸的流行音樂產業,和港台相比,那真是一個天一個地。有優秀的產業和市場,孕育出優秀的歌手的幾率就越大。鄧麗君的唱功自不必說了,在流行界到目前為止都是華語第一人
更新……
隨手答的,看來很有爭議。
兩位歌手都很厲害,希望大陸能再出現這樣的歌手~&>_&<~
但是有王菲嘛
這裡要反對許多人了,不要矯枉過正。
台灣可不是只有鄧麗君。
還有周杰倫,羅大佑,李宗盛這些人物。
新生代有陶喆,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蔡依林,潘瑋柏,梁靜茹,孫燕姿,五月天,羅志祥等人。
新生代而論,而內地能拿的出手的不會太多吧。
這是音樂工業的差距,從軍工,造船,互聯網,等經濟政策不負世界五大流氓之名。
流行音樂和商業電影我真不敢這樣說。
對於這種差距的經典描述就是:別人聽流行音樂的時候,大陸還在聽樣板戲。
但反觀這幾年,港台已經青黃不接,在退步了,而大陸娛樂產業還沒有追上來。
鹿晗微博最多評論。
王俊凱微博轉發最多。
大陸人口是絕對有潛力的,但是這些年為什麼韓流很強勢?
你看不起,港,台,自,己,卻,被,韓,流,入,侵。
壁虎裝什麼逼?
從前幾天馮小剛的言論,就可以看出來,娛樂產業注水現象過重。
至於音樂產業的事,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待續吧。
鄧麗君那個年代有哪些演員達到她那個高度?
你怎麼不說為什麼日本出不了姚明??
出現一個兩個天才都是小概率事件,也側向反映當時的市場整體水平不高
真正值得討論的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百花齊放啊台灣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過,再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以及民主化的變革。被反覆殖民是台灣的不幸也是台灣的幸運。正是多元的文化和開放的社會風氣造就了台灣在藝術上的巔峰,從羅大佑,鄧麗君,李宗盛,再到周杰倫,李安。這些都是在華語地區甚至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鄧麗君是幸運的。
我們身邊唱歌好聽沒被發現或者自己沒有想展示的比比皆是。
鄧麗君是幸運的。因為她出道的時候,我們在解決吃飯問題。
因為她火的時候,我們剛內鬥完沒多久。
因為她去世的時候,我們還在考慮接下來是走哪條路的問題。
不是大陸出不了,而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那時候沒時間,沒有環境,也沒有平台,也沒錢去培養這種人啊。而且群眾也沒錢沒時間沒精力去消費供養這樣的人物。
特殊的時代造就了特殊的輝煌。
她媽不在大陸生她,所以出不了
本來這種題是沒啥興趣回答的,結果昨天看到個神奇的回復還是忍不住評論了一條,沒想到一大早就被刪除了,那就只好回復懟了。
中國大陸為什麼出不了鄧麗君? - 知乎你知道黃家駒的《光輝歲月》是寫給曼德拉的嗎?
你知道嗎,鄧麗君可能會因為那句話得罪很多大陸人,宋慧喬可能會因為其政治立場而失去日本市場,黃家駒可能因為那首歌而得罪當時南非政府,被一個國家所敵對。
《光輝歲月》是Beyond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黃家駒作曲並為歌曲的粵語版填詞,國語版則由何啟弘、周治平填詞。該曲的粵語、國語版分別收錄在Beyond於1990年9月發行的粵語專輯《命運派對》以及1991年4月發行的國語專輯《光輝歲月》中。《光輝歲月》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創作的一首作品。
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國民黨領袖和總統後,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對黑人解放組織的禁令並釋放曼德拉等人。
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
你告訴我,黃家駒給南非非國大代主席寫首歌,怎麼就會被南非敵對了?
話說回來,精神台灣人也是第一次見……
推薦閱讀:
※究竟是なんでもいや(沒什麼大不了)真的好聽,還是說《你的名字。》成就了這首歌?
※你聽過最甜,最幸福和最溫暖的歌詞是什麼?
※現在的五月天和 The Beatles,單純在藝術造詣上,有可比性么?如果有,要如何進行比較?可比點在哪?
※郎朗是不是當今世上技術最硬的鋼琴家?
※音響需要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