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交響曲有多難?

本人不懂音樂(蠢理工男),只是這學期上的音樂通識課上,校內樂團指揮老師說創作交響曲太難了,就算是混跡多年的他也未能創作出來。之前搜過一些答案,據說專業人士作出類似過去名家的曲子不難(不知道包不包含交響曲),總之我想知道到底有多難哈哈哈,一般是什麼水平的人才能作出來?大致上難在哪?


通俗一點,寫一個隨便的小品曲目相當於寫一篇散文或者小故事,那麼寫一個奏鳴曲就基本相當於寫一篇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Paper;寫一個交響樂的話和就某一個問題寫一本專著相比基本沒什麼區別……


交響曲主要是涉及所有作曲的技術層面的東西。而且在布局的橫向和縱向上的搭配都是頂級難度的。
而且,要創新實在可遇不可求。


不難,能哼哼就行。

下面要講的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姓王,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他並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不識五線譜,也不會任何一種樂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樂盲。某天,王君去西藏旅遊,站在青藏高原上興緻勃發隨口哼唱了幾句,這一哼不要緊,喚醒了王君身上沉睡的音樂細胞,他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名天生的音樂家。於是從此開始了音樂創作,短短兩年內寫出了數十首歌曲,聞者無不擊節稱道,音樂名家競相演奏演唱,電視劇用作片頭片尾,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然而王君並不因此滿足,進而向交響樂發起了挑戰,雖然他完全不懂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專業技能,但還是小宇宙爆發般地迅速寫出了一部交響樂,並受到了音樂界專家的一致好評,中國頂級的國家交響樂團立馬排練了此曲,指揮的評價是:「每個章節每個音符我都喜歡!」隨後又出版了唱片,唱片公司總經理表示「聽過以後非常激動,讓我立刻想起《義勇軍進行曲》!」

這部作品在全國各地巡演幾十場,盛況空前,據說演出場次之多、耗資之巨,均創造了中國交響樂史上的紀錄。

這位作曲家叫王益,這部偉大的作品叫《神州頌》。

看到沒,這麼多著名音樂家的讚譽,可不是吹的。

有個別心存嫉妒的小人對這部作品提出質疑,音樂專家義正辭嚴地回應:「世界上有很多『非職業作曲家』,他們都作出很多名曲,對音樂界有卓越貢獻。音樂王國有它的規律,非常人能理解。」

怎麼樣,有沒有心動,想不想也小宇宙爆發,來一發交響曲試試?


哦,漏了一點小小的細節:王君在青藏高原上哼哼時,他的身份是曾任證監會副主席, 時任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據說他身邊的中國頂級交響樂團團長當即表態,只要王行長寫出曲調,樂團就能在音樂會上演奏出來。而後在他創作交響樂時,包括某音樂學院教授等多位音樂家參與了創作和配器(僅僅是幫忙配個器而已啦)。

對了,這個勵志的故事還有一個不太勵志的結尾:因王作曲家行事太過張揚,再加站錯隊,正當《神州頌》紅得發紫時,它的作者以涉嫌受賄罪被捕落馬。這部作品也瞬間遭受冷落,演出曲目被撤換,總譜出版被擱置,明明一部全國人民和音樂專家都交口稱道的曠世巨作,突然就人間蒸發,再也無人提起了。


(以上情節均摘自包括百度百科在內的網路資料,唱片是我買的正版,如有不實之處,本人概不負責)


交響曲是一種音樂體裁,你肯定見過一首歌曲的簡譜,可能見過一首鋼琴曲的五線譜,但是你不一定見過交響樂的總譜,無數的人抱著吉他自己就能創作歌曲,但是沒有聽過哪個人可以興手拈來的寫交響樂,交響樂是有複雜的技術手段的,交響音樂裡面包含了配器法,和聲,復調,曲式,以及創作者靈魂深處的聲音(這個地方有點裝深,但是差不多)以上所說都得是一個創作者所必備的音樂知識,(有人回答說交響樂寫出來容易,只是好聽不好聽的的區別,我只想說,你寫一個難聽點的看看)首先,交響樂能提筆寫出來就不容易,寫出來要好聽的交響樂就更難了。所以說,一首歌曲可以流行3個月甚至一年,但是,一首交響樂可能讓你喜歡一輩子,這就是區別,交響音樂是音樂中的精神奢侈品。


寫交響曲相當於寫長篇小說。


超難……不過說不定機械學習可以達成


交響曲屆的傳說是,人的一生寫不過九首交響曲,因為自貝多芬後很多作曲家在寫完第九首交響曲之後就掛掉了。
所以應該還是很燒腦的,對吧。笑。


學二十年音樂再說


謝不邀

交響曲是器樂體裁的一種,是管弦樂隊演奏的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奏鳴曲型)套曲。
現在大多數人口中的「交響曲」已經被理解成「使用編製較全的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甚至包括協奏曲,歌劇音樂劇配樂,影視配樂,甚至流行音樂。這裡還是只拿「交響曲」這一種音樂形式來講。

·首先交響曲的規模非常大。時長動輒幾十分鐘,中型編製的交響樂團至少13種樂器(所有打擊樂算一種的話),差不多6-70名樂手...光是寫樂譜就是一大挑戰。就算是抄譜,先總譜再分譜的工程量就要十數小時起(用軟體寫作的話可以節省一部分,依然很大)。

·其次交響樂對作曲者的配器能力和整體思維要求特別高。如此大得陣仗如何巧妙運用,相信每個作曲者都為這頭疼過。好比一個一直做技術的(獨奏或小編製樂團),突然三級跳成大區主管(四個直屬部門幾十種崗位),還要事事親力親為(精確到每個小節每個音),光是協調就夠頭疼了吧。

·作曲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技術,不論宏觀或者微觀的看一首曲子,每句甚至每個小節的寫作都是對作曲者腦力的極大壓榨。沒有深厚的功底,以及相當強的意志力,是不能完成寫作過程的。靈光一現寫條旋律並不難,閉關好多天全身心投入還會天天卡殼,能堅持完成就已經很強大了。

·以上是不論作曲家技術如何,只要是交響曲寫作就絕對繞不開的「硬性成本」。之前的準備,創意,定稿,修改,心態波動,諸多因素決定了交響曲寫作事件很難的事...

PS,學古典音樂的人自然是熟讀過去名家作品長大的。在有公式可循的基礎上(非常詳盡)「仿寫」一部特定風格的交響樂,難度會極大地減少。但這種東西除了混學分和騙外行以外,還有什麼用呢~~

其實我連奏鳴曲都沒寫過幾首,還是匿了吧


樂理,和聲,曲式,配器,熟知每一種樂器的演奏技巧……這麼說吧,音樂學院里見到指揮系和作曲系的一般都當大神看。


長篇小說不論質量,人人都可以編出來,講故事就可以了。但是交響樂不是坐那寫就能寫出來的。因為你寫出來別人要演奏,瞎寫要麼無法演奏要麼配合不好聽。涉及很多方面:

1. 比如,配器法,那麼多樂器,每個樂器有自己的音域和特點,不了解的話,瞎寫,有些音符在樂器上是演奏不出來的。就更別說那麼多樂器配合是否協調的問題。

2. 再比如,和聲,曲式,復調,都是基礎課,講的是音樂的規則,有自己的合理配搭和進行。沒學好這三門課,相當於小學數學還沒過關,怎麼做高數。
和聲,其實就是不斷的音樂寫作,寫小片段,還要做題,跟數學一樣,算數字,看音符之間的度數合不合規範。要先寫個幾本子才算基本掌握吧。
曲式,就是分析大作曲家寫的譜子,分析這首音樂的結構,和聲,調式調性,歷史背景,音樂風格等等。如同我們分析魯迅朱自清的文章,結構,用詞,為什麼堪稱經典,初學者甚至可以先模仿。大型的交響曲基本都是幾十頁..默默分析吧,寫不出來別睡覺。
復調,也是寫作,也有其規則,數拍子算度數,這都是基本的。

3. 再來說,作曲家鋼琴都是相當牛掰的,寫出來你得彈總譜,好聽不好聽,自己得先檢驗。但是很多鋼琴專業的學生,總譜不一定彈的下來哦。來張圖感受一下。

豎著看一小節的內容,腦子裡得過這麼多音符,還得彈出來,要在鋼琴上有所體現,經常十個指頭都不夠用呢,所以彈總譜用兩架鋼琴兩個人配合彈比較輕鬆。總之這些都是要學的,學會了要寫也並不難。畢竟不看質量,外行也可以寫長篇小說,作家也能拍大電影。況且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才子們,畢業要交的作業可能就是一首交響樂。研究生入學考試,先讓你提供一首寫過的交響樂。所以,沒那麼高不可攀。潛心修鍊,你也可以哦。
不過真的很費腦,你看指揮家,作曲家,好多都絕頂呢^o^


單配器感覺需要精明各種樂器啊


你要處理和聲關係,配器,曲式,已經樂曲中的發展高潮,甚至動機亦至關重要。此外,最重要一點,聽起順耳。(這個說法不太準確,何為順耳,可以理解為好聽,按照交響曲創作的方式那些低級樂理錯誤或許有時音相同,但你這樣寫就是錯的)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流行還是古典只是尋求內心壓力的舒緩或是業餘愛好。可以嘗試寫一些簡單的協奏曲,在慢慢拓展到配器模塊。但我覺得,交響曲,寫出來容易;寫好寫的深入人心得到專業及業餘的共同讚賞真不容易。


太難了。。我現在還不敢寫。。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就要寫好久,還要擺位


講真的這個問題不應該在中國問,看了諸位乎友回答,很專業,一看就知道有點音樂常識或者說是學院派、教條主義,講結構肢體和聲噼里啪啦的。但是看看歐洲的音樂講出來兩個字天賦,沒天賦的音樂家寫出來的作品我們也聽不到。莫扎特的軼事都知道吧,4歲第一部奏鳴曲,七歲第一部協奏曲,11歲第一部交響曲,12歲第一部歌劇,何等天才,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貝多芬就是少年晚成。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寫曲子是靠天吃飯的,有老天給你喂飯再加以培養,嘖嘖嘖


推薦閱讀:

有哪些音樂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有情」?
哪裡可以購買和下載 hifi 的古典樂?
小提琴老師都說過些什麼搞笑或者吐槽你的話?
李雲迪現在是方仲永嗎?
貝多芬的作品單從音樂方面來講到底怎樣?是否在國內被過譽?

TAG:古典音樂 | 樂理 | 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