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發表理科學術文章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將要開始寫論文發表了,雖然之前也有過不是一作的文章,但文章不是我寫的。因此想請教一下前輩們:在發表文章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可借鑒?

補充一點信息:
我指的不是普遍適用的學術型文章的寫作方式:比如用語要精練準確、注重表達的邏輯性之類,而是諸如: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圖片要求一類隨便寫一個版本,然後再在其上按照具體的雜誌要求修改,還是一上來就按某具體雜誌的要求來寫?

2、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然後再以此構建文章整體的結構;還是不管那些,先構建文章整體結構,再考慮可能被argue的內容?

3、一些細節性的東西,考慮到放得太多可能讓人眼花繚亂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麼哪一類該放進去,哪一類不該放進去?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註:)


好多答案都推薦用Latex,我從來沒用過,周圍也沒人用。大概是領域不同的原因吧,有一些期刊,比如化學領域權威JACS投全文的時候直接把plain text和圖表refenrence等放在一個文檔里就夠了,接收之後有專業的編輯給你弄格式。

===================

我想樓主更關注的不是格式,而是怎麼在內容上準備寫論文吧。

我的經驗是

1. 先寫supporting information,把所有data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整理好。這個一般是一邊做實驗一邊整理,沒什麼難度。

2. 確定要投哪個journal,然後去看篇幅fig要求等。對自己工作領域熟悉的話應該很清楚自己工作的水平,預估一下大約就是高檔次的有一定幾率中,另外有一個幾乎不會被拒的備胎。不推薦從最高開始一級一級投下來。

3. 構思正文結構。這個應該是貫穿在整個project中,從proposal就開始想,將來怎樣來講這個story,當然在你做實驗出結果的過程中會不斷修正改進。

4. 作圖。好的圖表和Caption的標準是,讓人只看圖和Caption能獲得整個文章的內容大意。並且之後寫正文應該完全按照圖標做骨架。


5. 寫。寫其實是最簡單的一步,當你前面的步奏都做好了以後,並且你閱讀了大量領域內其他人的文章,很短的時間就能從頭寫到尾。我目前寫過的兩篇文章的正文都是一兩天的時間就寫完了。當然,寫完之後要花很多的時間來修改。我老闆的文章一般都是10遍以上,像我這種英語非母語的人最後投出去的文章里很難找到一句沒改過的話。╮(╯-╰)╭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補充一下,如果不知道如何寫論文,一般都是自己讀paper太少,讀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邀自答。
本來是打算一段時間內不答題了。這次是因為明天就要去歐洲玩,收拾完行李看看錶又太早不想睡,看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我就來稍微答一答。和 @渠志倍 一樣,算是拋磚引玉把。我準備從如下2個方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1. 根據題主的3個點回答。
  2. 反著答:審稿人會拒什麼樣的文章?

==============================
0 背景知識
答主的論文數量以及研究水平估計在知乎裡面算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為了嚴謹起見,還是列出來吧。畢竟學科與學科之間差距太大,各個學科間的要求幾乎完全不同,所以應該區別對待。我認為我的一些經驗大概只能在CS偏理論的會議或者期刊上使用吧。

另外,畢竟答主水平有限,只能到B類水平,所以一些經驗分享也只能到B類,求知乎er們輕噴啊!

答主的研究方向歸類是Computer Science: Theory。自開始寫論文到現在共2.5年,現在錄用的(包括已經在資料庫中搜索到的,Major Revision不過基本能中的,Minor Revision的,Proofreading的)一共9篇,其中:

  • 中文論文1篇(邀稿,湊數用),英文論文8篇。
  • 會議論文5篇,最高水平的是中國計算機協會(CCF)推薦B類會議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 (ESORICS) 2014;期刊論文4篇,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B類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
  • LaTeX撰寫的8篇,Word撰寫的1篇。

答主審稿論文數量大概在30篇左右,其中:
會議審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B類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CDCS) 2014;期刊審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A類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TIFS)。

==============================
1 根據題主的3個點回答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圖片要求一類隨便寫一個版本,然後再在其上按照具體的雜誌要求修改,還是一上來就按某具體雜誌的要求來寫?

答:我個人推薦先閱讀會議和雜誌的Instruction,然後撰寫的時候按照要求來,而非先隨便寫一個版本再修改。為什麼呢?因為調整格式其實很麻煩的,有時候甚至圖要重新做。而且如果後期就調整版面,可能會因為疏忽少調整很多東西。在後期,可能會因為版面問題在Minor Revision以及Proofreading的時候被Editor和Reviewers噴。如果論文中有技術問題的話,Reviewers可能會捎帶腳來一句「寫作不認真啊少年,格式需要修改啊,可見論文寫得倉促啊」什麼的,很蛋疼的。

很多答主都推薦LaTeX,實際上CS方向的論文大多都要求用LaTeX撰寫(請忽略中國的雜誌社…)。LaTeX已經避免了好多好多排版上面的問題。但是,即使使用LaTeX,還是會遇到一些LaTeX特有的問題,比如我論文的審稿意見中如下的情況:

Page 10, Section 5.1, paragraph 1, ill typeset

或者如下的情況:

It i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ines in Figure 3e. Fewer lines or wider distance between lines would be better.

要知道排版是LaTeX自己弄得啊… 要知道圖我用的是LaTeX中的圖表工具pdfplots做的啊!這些東西,如果上來就注意的話,順手就改了。如果後面再弄,改起來我個人認為有點蛋疼。不過這個東西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所以這只是我個人的傾向。

-----------------------------------------------------------
(2)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然後再以此構建文章整體的結構;還是不管那些,先構建文章整體結構,再考慮可能被argue的內容?

答:如果還能考慮argue的內容,那答主太厲害啦!因為論文審稿意見中argue的內容可能和自己認為審稿人會argue的內容完全不同。
我認為,在寫作時候還是要先考慮好文章整體的結構,把邏輯關係弄清楚了就寫。這樣寫起來會非常順,不會因為考慮各種各樣需要argue的地方而擾亂了自己的寫作思路。對於可能會被argue的內容,如果寫作時候考慮到了,但是隨意插入會影響全文邏輯性的話,有這麼幾種補充的方法:

  • 專門寫一個Practical Extensions或者Discussion章節,把所有可能被argue的內容放進來。
  • 把所有argue的內容放在Appendix中。

審稿人審稿的時候,如果覺得某一點不用argue,會在意見中指出來,在Revision的時候直接刪掉就可以了。比如我有個論文的其中一個審稿意見是這樣的:

Section 4.2 is not necessary.

Section 4.2是我覺得讀者可能無法理解符號表示和構造,寫了個章節舉了個Toy Example。放心,如果認為不需要argue或者解釋,審稿人會指出來的。

-----------------------------------------------------------
(3)一些細節性的東西,考慮到放得太多可能讓人眼花繚亂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麼哪一類該放進去,哪一類不該放進去?

答:每個學科都不太一樣。僅從CS方向上,我認為遵從(2)中的意見,不知道放哪些就按照思考順序(或者按照從重要到不重要,或者按照其他邏輯順序)全放進去。如果是會議,就放在Appendix中,如果是期刊,就開一個Section。其實呢,審稿人更願意看到全面細緻的討論,這證明作者對於這個問題有著全面深入的了解。那篇幅限制怎麼辦?反正這些東西在Camera Ready或者Proofreading版本都可以扔掉嘛。

==============================
2 反著答:審稿人會拒什麼樣的文章?
一般來說,審稿人評判一個論文是否錄用的標準按照重要與否排列如下:

  1. 正確:這是一票否決,有問題即可拒稿
  2. 創新:根據你了解到的該領域進展,作者的想法是否巧妙,有新意:核心基本的想法原創&>組合多個想法&>小改進某個或某幾個想法&>沒有本質上的新想法但做了大量的體力活
  3. 邏輯:組織結構是否合理,段落關係是否符合邏輯,句子之間是否有邏輯,讀起來是否流程,重點是否突出
  4. 陳述:精確&>準確&>正確,行文是否流暢,讀起來順,是否有語法、筆誤
  5. 工作量:這個是一個隱性的標準,就是給人感覺作者做的工作量不夠

越是頂級會議或者期刊,對於後面的要求越高。我自己審稿,也會根據會議和期刊的等級,考慮到哪個程度即可拒稿。一般來說:

  • 會議沒有到CCF推薦:正確,有一點創新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C類:正確,有一些創新,邏輯合理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B類:正確,很有創新,邏輯合理,陳述準確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A類:以上5條完全滿足可考慮錄用
  • 期刊論文對於創新要求會比會議低,但是後面3-5要求會高

審稿需要寫審稿意見嘛,所以得挑毛病,但是挑毛病又不能挑的太過分,比如不能說你TYPOs多就拒稿;不能說你排版不美觀就拒稿。但是,如果看論文覺得TYPOs多,排版不美觀,肯定會細緻地找論文中的問題,找到一個就拒了。如果看論文,讀起來很順,表述清楚,構造和證明看看可以通過,會給審稿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有時候會不看證明。比如我的一個會議論文審稿意見如下:

The construction seems to be correct and secure, though I haven"t checked the proof in details.

但實際上,這個證明中確實有一些問題,這篇論文Full version審稿人給的意見是:

The main flaw is that the proof of their scheme is insufficient. In Lemma 3, ......

如果你的寫作很好,讀起來很舒服,審稿人在意見中還有可能幫你說情,比如我的一個會議論文審稿意見如下:

Apart for these issues this is a well-written paper on the whole and authors brought up an interesting issue for ......

==============================
3 補充幾句
很多朋友們特別怕拒稿,有的時候被拒的莫名其妙會特別憤怒。我想說的是,永遠不要去質疑審稿人,如果它提的問題你覺得不可理喻,那一定是你沒寫清楚,而不是審稿人沒看對。

另外,越是頂級會議或者期刊,審稿人越專業,會更全面地找問題,甚至提出對於提高論文水平的建設性意見,這個很重要,也很好。

以上。如有問題請留言,我儘力回答。


大家都在說內容怎麼寫,我就不多嘴了。說說為啥推薦用LaTex。LaTex的好處就是你只用關注寫,不用費心思關注排版。要換期刊/會議直接換模版,不用重排好舒心啊!
很多人說公式多才用LaTex,圖多還是用word。我覺得其實現在word公式編輯器也可以用,但恰恰是圖多用LaTex最方便——因為插入後你根本不用管它,LaTex會把它放到最合適的地方!而word插入圖後前後文字變動可能導致圖本來在頁首被推倒頁面中間或下面,醜死了。。。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答主覺得好難受。而且LaTex自己還能運算畫圖呢!畫出來的圖分分鐘美死你!

另外一個好處是參考文獻的插入。平時積累文章時BibTeX 條目的命名採用容易記憶的格式,例如 "一作名字-年份-標題首個單詞",這樣在正文中引用的時候只要直接打cite{xxx}就好,什麼用Endnode、word交叉引用都弱爆了好嗎!(這裡主要指的是那種和你論文非常相關的論文,自己對這些論文的記憶本來就很深。另外一些不是那麼熟悉的引文,只要在.bib文件查找一下也能很快找到,插入十分方便)。
而且計算機方面的論文,BibTex條目都不用自己一一添加的,IEEE、ACM網站上都可以直接下載的,有些作者的主頁上自己的文章也提供了BibTex格式,還有Google scholar搜索的文章也可以導出BibTex,自己再按照自己的要求改一下存起來就行。

另外最好是把期刊/會議名字採用一個單獨的.bib文件管理,例如:
文章的參考文獻文件 paper.bib:
@ARTICLE{maozhuben2015latex,
author={Maozhu Ben},
journal=IEEE_J_PAMI,
title={Latex Hahaha},
year={2015},
}
期刊名字文件 nameFull.bib 全稱版:
@STRING{IEEE_J_PAMI =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或者簡稱版 nameAbrv.bib:
@STRING{IEEE_J_PAMI =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這樣分開管理的好處是每個期刊名字只用維護一次,相同期刊的不同文章,不會因為錄入時候期刊名字多次拼寫產生錯誤、遺漏。更重要的是,在論文主體.tex文件裡面,想用期刊全稱就引nameFull.bib:
ibliography{nameFull,paper}
想用期刊縮寫就引nameAbrv.bib:
ibliography{nameAbrv,paper}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突然要從縮寫改全稱或者全稱改縮寫了!好爽啊!!!


拋磚引玉+1

一、寫作速度要快
論文寫作時候,拖延症極易發作。根據我自己寫作(憋)論文的經驗,一個月時間慢慢寫出來的和一個星期趕出來的論文在質量上不會相差太多。而論文拖太久不會有任何好處。因此,速度吧,少年!

二、可以把做圖當作寫paper的第一步
我之前課題組老闆的習慣:做好了一個體系,要寫paper了,先把文章需要的所有圖都做好,發給老闆看。老闆覺得這些圖都沒問題了,再開始寫文章。我自己發現這是個很好的辦法,圖做好之後,往模板里一插。整篇文章的框架思路便呼之欲出了。圖表的安排設置相當於打文章的提綱。

三、選擇一個合適的期刊
當然,如果你不急著畢業的話,把文章從高到低挨個期刊都過去也不是不行。但這樣往往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哭。。)。。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期刊十分重要。合適的期刊需要滿足如下兩個條件。1.該期刊接受你這篇文章的幾率要足夠大(30%或50%以上?)2.你的文章發表在這個期刊你不會覺得虧。
如何選擇合適的期刊?我有一個小方法,屢試不爽。當你文章寫好後,請認真安排選擇你的參考文獻。(我知道很多人用Endnote之類的很隨意的搜索一下關鍵詞,就把大片有關無關的參考文獻加入paper里了,但這樣我不提倡。)然後你可以看看你的參考文獻都是來自於那些期刊的。你引用最多文章的頭兩個期刊,投中的大於80%。

四、認真對待Cover Letter
很多人非常忽略cover letter,甚至之間複製粘貼自己文章的摘要內容來代替cover letter。但是事實上,Cover Letter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你給編輯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用一下本領域權威期刊 Analytical Chemistry 的主編 Jonathan V. Sweedler 的話。

How do we determine which articles to publish? As Editor, I look at every Abstract and then for most, I read the cover letter.

Many submissions that get rejected include a cover letter that contains only a few sentences that basically state: 「I want to publish this work in your journal.」This does not help your case. Do not cut your Abstract verbatim into the cover letter (or repeat it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This does not help either! You are making a case for publication and so please put some thought into writing your cover letter and introduction that provides reasons to read (and publish) your manuscript.

五、推薦合適的審稿人
參照第三條吧,選擇審稿人方法。考慮到學術界那深深的水,我要多說一句,投稿時推薦的審稿人中可以有熟人,但不能只有熟人。選擇和研究領域關聯不大的「熟人」做審稿人會給編輯留下極壞的印象。

六、在文章投稿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自己的paper
文章寫完了,不要急著投稿。先認真的一遍一遍的多讀幾次自己的文章,仔細檢查,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小的疏漏。根據我自己的審稿經驗,很多文章死在細節上

————————————————————————————————
暫時寫到這裡,有問題可以在我後面評論,我會做回答的。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微信號:gilbert_qu

http://weixin.qq.com/r/DES4oMLE8Z_OrYbD9xEe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 @傅渥成 同學的邀請。作為過來人,非常高興能夠分享一下發文章的經驗和教訓。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圖片要求一類隨便寫一個版本,然後再在其上按照具體的雜誌要求修改,還是一上來就按某具體雜誌的要求來寫?

答案是:建議一上來就按照雜誌的要求寫,其實格式什麼的並不難,很多雜誌都有Latex模板。當然發表版本的模板可能是雙欄排版,由於字體比較小的原因,並不適合修改。但是模板可以通過latex調節字體大小,行間距等等,可以用一種比較舒服的方式進行修改。最後再調成標準格式投稿。關於圖的線條建議稍微調粗一些,盡量避免用淺色。我的第一篇文章當時經驗不足,圖片的圖線較細,以至於列印成黑白版時根本看不見圖中的內容。審稿時遇到了點麻煩。

2、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然後再以此構建文章整體的結構;還是不管那些,先構建文章整體結構,再考慮可能被argue的內容?

回答: 無招勝有招,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首先把故事完整的講述清楚。審稿人出招時再接招修改也不遲。現在文章更加註重新穎的思路,以及方法。文章結構什麼的反而不重要。

關於可能argue的內容,可以先把文章上傳到arxiv上,並在審稿,討論期間可以做成張貼報告參加相關領域學術會議,也可以到相關研究組(友軍)介紹自己的工作。也可以給自己的工作中主要引用的文獻的通訊作者發郵件,討論一下可能有爭議的地方。同時一定要保持和合作者以及導師的聯繫,不斷完善工作。

3、一些細節性的東西,考慮到放得太多可能讓人眼花繚亂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麼哪一類該放進去,哪一類不該放進去?

回答是:很多文章都有篇幅的限制,比如 Physical Review Letter 只有四頁。這四頁也只能把自己的工作的方法,策略以及主要結果。交待清楚。剩下的詳細推導過程,實驗記錄等如果遠遠超過篇幅限制,可以放在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中(好的雜誌的文章幾乎都會提供補充材料,有時候四頁的文章配幾十頁甚至上百頁的補充材料都很常見)。假如篇幅還足夠的話,可以把這些內容放在附錄里(appendix)。


謝邀。

在我發第二篇文章時,我還是一開始寫算式,最後才寫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後來當脈絡出現問題時,便要重新改架構,浪費了大量時間。後來我的博導告訢我,其實技術細節都是其次,因為大部分物理文章的數學推導都是可用文字表述的,數學不如想像重要,但如果我一開始就寫好Introduction,架構定好,脈絡想好,那以後的改動也不會是大範圍改動。後來我工作後,才漸漸明白這說話的深意。論文之所為「論」文,在於argue,不在於結果,結果和圖表只是用來支持你的argument。也因為如此,應該是大概想到投到那期刊在決定內容了。

另外,每讀別人一篇文章,便紀錄在BibTeX,要有固定的naming scheme,寫文章時引用打cite{....}即可。這也可以使自己更記得自己讀過的文章。

畫圖不要用Excel,用Mathematica、XMGR或R(用ggplot2包),如真的要編輯圖,可用其他軟體,如powerpoint(我本科的導師用Illustrator)。

算式推導只需要顯示模型和結果,或許需要點key step。實際如何,也許多看文章便有感覺,而且不同期刊的要求也不同。

盡量用LaTeX。(當然也看institution要求,我所在的institute規定要用Microsoft Word。。。。。無奈。)


身為北美PhD熟練搬磚工結合自己投稿和做審稿人的經驗來和大家分享和討論一些體會~


寫paper
是科研的最後一步或者說是階段性的結尾。怎麼寫文章,能寫出怎樣的文章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的新意,實驗的設計以及數據的累積和分析(廣度和深度)。通俗一點說,新意,廣度和深度在寫文章之前(甚至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就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逐漸確定下來。個人的經驗是多看文獻,讀得多了你會了解領域的最新發展,自己研究的位置以及應該怎麼設計實驗和寫作論文。這和文學創作需要閱讀積累異曲同工,寫論文需要保證儘可能大的文獻閱讀量。在google reader關閉之後,我轉向了feedly來訂閱追蹤期刊的每日更新。所以,除了刷知乎,還要頻繁刷文獻!

針對題主的具體問題: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圖片要求一類隨便寫一個版本,然後再在其上按照具體的雜誌要求修改,還是一上來就按某具體雜誌的要求來寫?

鑒於題主是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寫文章,我的建議是先要明確數據的新意程度(novelty),如果說實驗的結果和數據的質量非常新穎,可以把文章寫成communication(通訊)的形式。各大領域的王牌期刊大多接受篇幅極短(不超過4 pages)的通訊來報道領域內的最新的有意義的突破。這個時候寫文章一定要注意精簡幹練,把最有意義的數據以最直接最流暢的邏輯展示出來。如果實驗數據本身比較完整詳實,工作非常系統,那麼寫作的時候先追求「完整」,也就是說不要去顧忌具體期刊的形式,先把故事按照已經設計好的邏輯和文章構架寫出來。事實上,從期刊論文的角度來說,同領域文章的論文構成都相對固定,不外乎introduction,experimental,results discussion和conclusion幾個部分,甚至同一出版集團旗下的期刊們的格式要求非常類似(比如美國化學學會ACS的期刊),不同出版集團雜誌之間格式的不同也僅僅是以上提及的那幾個部分的順序有差異。另外,非通訊類論文的投稿大多數不需要套入模版,在論文審稿通過被接受之後雜誌方面會給一個已經排好版的proof,作者一般只需要校對文字,確認返回給編輯即可。所以,寫出一個完整的,條理邏輯清楚並且數據沒有硬傷的故事比較重要,不要因為格式而擔心,在最後投稿時格式的調整其實非常簡單。在動筆之前,個人建議先把圖片拼起來,圖片的拼接和數據的選取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文章的脈絡和走向,完成圖片的拼接和排序之後文章的邏輯就很清楚了,這個時候再動筆就胸有成竹了。

2、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然後再以此構建文章整體的結構;還是不管那些,先構建文章整體結構,再考慮可能被argue的內容?

做實驗的時候就要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 寫文章永遠是最後一步。我的建議是在邊做實驗邊處理數據,邊處理數據邊思考漏洞,發現漏洞及時做補充實驗,如此循環,直到所有數據和結論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足夠完整和準確。自己覺得信服之後才可以寫文章。當然任何工作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針對審稿人提出的問題在論文修改階段再去琢磨。

3、一些細節性的東西,考慮到放得太多可能讓人眼花繚亂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麼哪一類該放進去,哪一類不該放進去?

根據題主的問題,個人覺得題主文章的構架和故事邏輯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放入正文的數據永遠都是要為數據的分析和結論的展開來背書的。在文章構架清晰並且明確實驗結果已經被充分完整的討論和驗證的前提下,瑣碎細節的一些數據可以單獨作為supporting information跟正文一起投到期刊。

個人淺見,跟大家討論。希望題主科研和投稿順利~


技術層面的前面答主說得差不多了,我來貢獻幾條猥瑣門技巧吧:
1) 明確的,風格一致的,精美的圖,很多人讀paper優先看兩部分內容:圖和摘要。而圖傳達的信息往往是不需要閱讀一目了然的,就好像看美女先看臉蛋身材一樣。作圖一定要讓自己最想表達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現,風格最好也一致,這不僅僅是因為一致的風格可以讓審稿人不需要耗費更多精力理解文章中其他的圖,也是因為如果都是這個圈子的,很多時候一看圖和內容就知道是哪個組的文章了。。夠猥瑣的吧。精美就不用說了,除非那圖就是儀器上出來的,否則用OriginLab或Python之類出的圖顯然比那種掃描感強烈的圖讓人更舒服。最後提一句圖上的字最好不要太多,字體變化也盡量少,圖的學問很多,具體可以參考做PPT的技巧,這在很多國外大學都是免費培訓的。
2) 表意明確,沒有錯別字,風格明顯的摘要,這個原因和上個差不多。
3) 拉風的標題,其實這是很考驗一個作者對領域理解的事情,在標題里應該做到兩點,第一很強的語言濃縮能力,要在標題里點明一篇論文中最創新的點並讓讀者大概能聯想和猜測文章的內容;第二是要知道領域內實時在發生著什麼,要知道文章中的閃光點和大家最想看的東西的交集在哪裡。
4) 在確實相關的情況下,引用一些風頭正勁的領域翹楚的文章,原因是他們很可能是審稿人,還是很猥瑣吧。。不過要說明的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討好審稿人,因為如果已經風頭正勁了,一個審稿人並不會在意是不是多一篇引用,這樣做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起審稿人的注意,讓他也許會更認真地理解你的研究,所以如果不是那麼相關,只是為了討好的目的的話,可能會弄巧成拙(當然了萬一那審稿人就是在乎多點引用那也算蒙到了。。)如果還沒有進化到大概能猜出那些人會是審稿人的境界,就盡量多引用那些已經被引用得很多的人吧。
5) 出去開會的時候多結交些領域內的同行,我並不是鼓勵拉關係(雖然這在學術圈其實是廣泛存在的),而是通過交流讓同行知道你在做什麼,大家都搞過研究,有時候來了三篇paper讓你審,除非是paper內容很吸引人,否則當沒有太多精力去看別人的工作的時候,如果看到熟人寫的paper,當然更容易看到文章里的出彩點了,其實前面說畫風格明顯的圖也是這個道理。退一步說,陌生的paper里萬一有些不靠譜的東西怎麼辦,這時候當然選自己信任的。
6) 學好英語,如果你是投英文論文的話,如果英語確實不好就盡量寫簡單的句子。

說了這麼些猥瑣技巧,我還是要說,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說我貢獻的技巧都很猥瑣,因為這些並非決定因素,至於寫作技巧,思路和其他因素等等,它們的作用無非是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我們不是為了寫paper而科研,忘記了科研原本的目的,那是本末倒置。所以在此我也強烈反對 @Nemo的回答,不是因為該不該用Latex,而是因為一些觀點比如:

我覺得最壞的一點就是審稿人認為你不專業

Latex是寫論文用的專業工具,學習它需要花費比word更多的時間。但一旦學會,你後面的paper幾乎完全不用考慮版式問題,其實是節約時間的。那些認真做研究,計劃穩定出paper的人,一般都會好好使用這個工具。

所以,當審稿人拿到一個Word排版的paper時,他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你沒有寫過很多paper,而且以後也不打算寫太多paper,你只是個打醬油的。有了這樣的最初印象,在審閱的時候,就會帶著更多批評的眼光看待paper。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在這篇paper可鋸可不鋸的時候,就鋸掉了。

不要覺得不公平,其實這個很公平。當你不願意花時間學習專業工具的時候,審稿人很難相信你會花時間把研究做好。

我覺得,如果Latex在一個領域不是必須,那麼有學Latex的時間還不如多做些研究,論文只是表達研究內容的一種方式,做好研究的課題,這是作為一名科學家或者說暫時在科研領域的人最應該看重的事情。如果一名審稿人因為投稿者使用Word居然聯想甚至質疑投稿者的能力態度,那麼我覺得這樣的審稿人的科學素養才是值得質疑的。

另外順便說一點,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paper是否被錄用,最重要的不是idea,而是寫作。這是審稿人不會告訴你的。

也許確實有不少期刊和會議這麼做,我覺得很悲哀。


我看了一下各學科差異很大,比起上面的電子和物理,分子生物領域正相反,Results為大頭,而Introduction基本沒人看,因為大多數論文沒有公式也沒有理論推導。一般都先起草materials and methods,然後figures and tables,然後寫正文。格式大多期刊要求word,不鼓勵LaTex,甚至很多不接受後者的。內容重點的話閃光點基本都靠圖表,尤其是圖片。至於conclusion,不用說,在什麼領域都是畫龍點睛之筆,這一部分最能看出功力


近來看到許多人抱怨編輯對自己的論文處理太慢,大多是急需文章,而文章一直杳無音信,得不到結果,甚至改後的文章出去幾個月都沒有消息!鑒於此,也來說幾句,希望對那些導師沒有時間關心的碩博們投稿時參考,尤其是等著文章畢業或評職稱的新人們,如果能起到些許作用,甚感欣慰了!若你是牛人,請繞過吧。

在實驗工作結束後,寫文章前,你就應該規劃你的文章的去向,當然有許多牛人在計劃實驗之前就定下了文章的去向,也就是說這些文章是為特定的期刊「量身定做」的,當然錄用幾率非常之高!然而,對於新人們,比如我自己,多數情況下是先做了一個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課題,做完了實驗才想著如何介紹給大家。因此,在你平時看文獻的時候,最好對本學科的期刊有所研究,總結出一些規律,也許對你將來投文章有很大幫助。個人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在投文章時關注,這些比較容易做到,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因此推薦給大家:

1、期刊的興趣:

不同的期刊儘管有時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發表文章的領域,但是你只要認真的看三五期你就會發現,它們在自己的領域中還是有偏好的,這往往是受到期編輯部人員背景的影響,也就說這方面會受到期刊人員(尤其是主編和副主編)的變動而發生變化,例如,上世紀80年代,JACS對電化學和電分析化學的文章還是比較推崇的,後來一直到07年前有機化學領銜主演,近期納米材料也有了一席之地。前面與Bard很有關係,中間時期與主編副主編中眾多的從事有機化學研究的學者一定有牽扯,現在結構的調整導致目前的結果!如果你的文章華而不實,請投letters,如果你的文章理論基礎紮實,或者實際應用面面俱到,請投full paper。一般你的文章已經具備了一級學科核心期刊的水平,那就不用為慢而苦惱,因為這些期刊為了自己的聲譽而不會拖無名小輩的文章,要麼直接拒回,要麼一切正常進行,多數在2個月以內會有結果。

2、期刊的刊載能力:

期刊的刊載能力是一些急需文章的作者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影響因子處於連續上升的二級學科非主流期刊。這些期刊往往學術性要求不是很高很專,趣味廣泛。如何確定一個期刊是否處於這種狀態不是很難,首先可以關注它的近幾年的IF,如何在2-3之間跳躍性振蕩,忽漲忽跌,就應該小心了。然後看它每年有多少期,每期大約能發多少篇文章,再統計一下有多少在線的文章,如果你發現它每月在線的文章量大於或接近能夠刊登的文章量,那它就是一個「出不敷入」的期刊,由於它為了保住IF不快速的下滑,不能增加期數和每期的文章量,能做就是大幅度超前出版!由於它的不錯的IF和較低的拒稿率,已經吸引了很多專業的作者投稿,那麼,編輯們實際上能做的只剩下故意拖延稿件的處理進程,往往一個月左右才指派到副主編,三五個月才整理審稿意見,修改稿沒有限定提交截止日期等等!不過這樣的期刊還是容易中的,前提是你很樂意和它們耗時間!如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就是如此。有些期刊的相關信息十分隱蔽,因為很多稿件即使錄用了也在編輯部不在線,在線的少量文章是將要正式出版已經校樣的稿件,但是你可以通過多看一些已經發表的文章收稿日期和正式出版日期進行計算!隱蔽性最大的是一些經常要求作者resubmission的期刊,其實標註的審稿日期之前已經折騰了作者們半年甚至一年!對於這樣的期刊,唯一的辦法是問問身邊的其它有經驗的人。

3、審稿周期:

期刊的審稿周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雜誌編輯部的工作狀態,因此未投稿之前,新手們可以從側面了解你意向中的期刊對審稿人是怎樣要求的。如果期刊的邀請審稿信希望受邀請者3-5天決定能否審稿,如果20天左右返回審稿意見,如果拒稿最好在10天以內返回意見的,應該是負責任的不錯的期刊,若你受到如此的邀請,不妨拿出來共享一下。如ACS、RSC和Elsevier的部分期刊(如BB和EC等)都要求2-3天決定是否接受邀請,2 week返還審稿意見。而如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半個月過去了還在提醒審稿人是否準備審稿!

4、明珠暗投:

有些人做的東西在自己的領域不算優秀,如果換個角度去寫文章,投到其它領域的期刊,說不定就是一個香餑餑!例如,你是搞物理的,有很好的物理計算模型和功底,不妨選擇一個化學或生物模型應用,投化學或生物類期刊,往往又快又好。如你做無機材料的,研究材料對生物相關物質的催化、分離或檢測,投給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期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5、研究Editorial Board

許多期刊的風格主要源於主編,其它顧問編委甚至副主編都是名譽上的配角,因此這樣的期刊你在投稿前稍微研究一下他是很有必要的。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登錄他所在機構的個人主頁,除了了解一下他的研究興趣,主要是看他的group有沒有專職助手!有的已經明確指出該助手就是為了他的期刊服務的,如:Electroanalysis 的主編J. Wang和Electrochem.
Commun.的主編R.G. Compton。那麼投這樣的雜誌,最起碼你的稿件處理進程是非常正常的。有些期刊是副主編負責制,而且投稿時需要推薦,那麼在投稿和Cover Letter中選擇推薦副主編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認為不應該選擇中國和日本籍的,我不這麼認為,凡事須區別對待。如果你對自己的文章有信心,投的是本學科主流國際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你完全可以故意選擇他們,因為他們感覺能做到重要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很不容易,工作一般很賣力,而且,與歐洲人相比,亞洲人一般是工作狂,尤其是年輕的中國和日本牛人,晚上和周末是不休息的!不過,如果你的文章存在某方面的硬傷,那麼精選副主編要權衡他的學術和工作效率,兩者取得平衡。比如你的基本理論不紮實,文章的亮點是方法新,獲得的結果好,那麼你千萬不要推薦給那些經常發表6 pages以上article的專業副主編,最好選對你的方向稍微擦邊的其它學科的人負責你的文章。相反,如果你的工作的核心是細緻的工作,那麼你就應該選擇經常指導他們的學生們做類似工作的編輯們!總之,期刊的編輯部不會經常變化,而投稿人選擇的期刊是變化的,因此需要靈活應變,最終選擇合適的期刊發表你的文章。

6、精選Reviewer:

有人認為推薦審稿人只是投稿的一個環節,編輯不會用你推薦的人,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多數期刊在多數情況下是採用你推薦的審稿人的,只要你推薦的審稿人滿足一定條件,這種幾率就更大。因此,你投稿時不要胡亂的在你要投的期刊上拷貝審稿人,要帶著研究的態度去推薦。有競爭力的期刊編輯一般參考你推薦的審稿人按專業接近程度送審,因此推薦的審稿人曾經在你投送的期刊發表過文章,編輯就更容易根據他註冊時提供的信息進行比對,不過如果你提供的人是該專業小有名氣的學者,即使他沒有投過該期刊,編輯也是容易評價的,因為地球是很小的!在考慮以上因素的同時,推薦審稿人應考慮以下幾點:(1)方向接近;(2)水平不要過於懸殊,因為如果你投的期刊在你的研究領域非常一般,而你的學術出身又不是很耀眼,特別牛氣的人很可能拒審,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所謂牛人;(3)核實通訊e-mail,因為有些文章上的地址是學生用自己的信箱而以老闆為名(中國最常見,國外不允許)通訊的,有時學生畢業甚至未畢業都基本不Check此信箱了;經常導致審稿周期的延長!(4)你和你老闆的學術圈子:多數做學問的還能客觀公正,但是有些老闆樹敵較多,喜歡到處攻擊,或者做各種評審過於刻薄,你不得不注意迴避那些有積怨的group。(5)審稿人的背景:第5大點選擇編輯的方法在此也有用處,而且選擇審稿人的空間相對更加廣闊,因此可考慮的因素可以更多一些。這裡額外提出的建議是當你學科領域有一些和藹仁厚的長者時(從會議,其周圍的人,學術圈前輩等處了解),不妨推薦一下,即使其指派學生審稿,也會給你溫和的意見,而且有一些好的建議,得益於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如果其他審稿人的意見不是特別尖銳,就容易通過了。因此,大家若希望自己的論文處於順利的處理過程中,選擇期刊時也應該選擇那些按遊戲規則辦事的期刊。少數期刊儘管不按一般規則辦事,但是他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也不失為不錯的期刊。如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你剛投了它,在你的文章還在處理過程中,可能你就接二連三的收到審稿邀請,哪怕你是第一次投稿的新手,它用的不是推薦審稿人,而用的是資料庫審稿人,不過期刊會在年底進行評價,對於那些顯然有背期刊宗旨進行審稿的審稿人,以及無法熟練運用英文表述的審稿人,資料庫會刪除其興趣範圍的信息,同時也被取消審稿人資格!不過這還是有弊端的,目前該雜誌很難成為被廣泛承認的頂級雜誌,這可能是原因之一。(6)選擇精力充沛的審稿人:這很難挑選,除非你在本領域已經摸爬了很久。不過一些社會兼職少,行政頭銜少,建立時間不長但發展態勢較好的課題組負責人多屬此種。從親身體會而言,由於我們方嚮導師限定每屆學生數,我的學生都控制在4-6名以內,再加上我沒有任何兼職,只要我稍微勤奮一點(每天工作15小時),不會影響任何學生的稿件,目前為止,還沒有超過10天返還審稿意見的事情發生,同時偶爾還可以有時間看看資源。

7、謹防誤投貓膩期刊:

少量的期刊存在貓膩,已經成為該領域一些課題組碩、博畢業的保障線,大家心照不宣。鑒別的方法是看看該領域是否有較牛的課題組每年有4篇以上的文章發表,同時該期刊又有不錯的IF和論文出版量。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有難處,有些課題組實在龐大,魚龍混雜,為了博士們可以畢業,又不能過於降低要求有損顏面,不得不留下後花園。因此你如果看到一些說某些不錯的期刊很好發文章的帖子,要注意甄別,因為可能發帖者感覺是這樣,也的確如此,是因為他有一個在圈子裡的老闆,你要去,不但不好中,反而比其它的期刊更難,因為資源有限,需要留足啊!

有很多說的不對的地方,望見諒於大方之家,我已經申明,這裡談的是非學術性經驗,目的是為了幫助一些初學者,因為近期我將遠遊,離開學生們較長時間,花點時間總結一點留給還沒有將要進入本課題組的學生,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幾點,借平台和大家分享,僅代表個人觀點。其實每個學科都不一樣,這裡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家應舉一反三,我經常苦惱的是我有少數學生總是不能做到這點。

其實我一直鼓勵和贊同以實力去做科研,以科研去促生產,以生產去改變自然。但是學生的青春有限,於是我又致力於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要求畢業,然後他們自己獲得自我的超越和發展。

來源:小木蟲論壇-學術科研互動平台

作者:chemwanglmg

了解更多論文寫作、發表等經驗交流,移步知乎專欄——學術之路


大家的經驗都好全面,看來我只能發表一下吐槽了:

死了都要改
不推翻重來不痛快
三輪審稿
也很正常
我們都明白
死了都要改
不改到通宵不痛快
宇宙毀滅reviewer還在


寫PPT+討論,寫論文不是靠一個人自己可以做好的事。而且至少需要兩個PPT:
1. 形成idea時候
2. 開始寫作之前

===========================
寫一篇好的paper,需要至少兩個PPT:

(1)一個PPT是開始idea形成,討論motivation,feasibility,形成準確的問題定義:這個PPT的目標是使得別人認可你這個工作有繼續進行的價值,並且是有可能完成的。
如果別人都認可這個問題可以繼續進行,那再繼續在解決方案上面補上細節,完成實驗。這些可以不斷的補充到這個PPT的後面。每當有階段性進展的時候,就再找coauthor或者老師同學討論。
如果第一個PPT就沒有辦法說服其他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呢?那就該扔就扔,該緩就緩。有的時候形成怎樣的問題就決定了整篇paper大致的走向。我覺得大概會決定這篇paper所能達到的水平的上限。
問題決定上限,那真正看這個工作能不能達到上限,就看寫作了,也就是下面一個PPT。

(2)另一個PPT是在準備開始真正寫作之前(實驗基本已經完成),按整個文章的logic來組織PPT。目的就是為了寫文章。
這個PPT就按著Introduction, Related Work, Problem Statement, Solution (Overview Detail), Evaluation, Discussion, Conclusion的結構來寫(當然不同的學科以及具體工作可能大框架略有不同)。每個Section裡面每一頁PPT的標題就是文章最重要的骨架,底下一條一條的就是每一個段落你要表達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說,這個PPT一定要把整個文章最最重要的邏輯脈絡串起來。而且這個PPT里,一些重要的話都需要用完整的句子準確寫出來(比如contribution,必須說清楚自己文章真正要claim的重點在哪裡)。
然後,就是不斷的討論和Revise整體的邏輯。通過討論,你一定會發現,自己原來的邏輯會有很多不連貫的地方。
我們討論的時候,最常見的一個提問就是:「你寫這句話是為了說明什麼?」這個時候,通常做presentation的人一定會講出理由,blablabla。但是,他講的那些理由很多在PPT上並沒有寫,這就是他在闡述邏輯上的不連貫的地方。
而要發現這樣的邏輯硬傷,不通過討論,聽取他人的意見,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自己埋頭苦寫,自以為邏輯很充分,但是因為自己已經陷在工作中很久,其實別人真的是很容易看不懂的……
我們組所有最後被比較好的期刊和會議錄的文章,沒有一個不經歷了這個過程,而且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都是被噴的很厲害的。如果這個PPT已經討論的很充分,修改的很完善了,其實文章就只是對PPT上骨架的擴寫,並不會很難了(最難得邏輯脈絡已經靠PPT解決了)。

=======================================
針對lz的問題再直接回答一些吧:
(1)文章格式完全不重要,用Latex寫,控制好篇幅不要超頁就可以了。最後投什麼期刊換個模板稍微調整一下格式什麼的,一個下午(了不起一天)就肯定夠了。

(2)文章可能被argue的內容當然需要在文章裡面提及或者討論,而且根據重要程度,可能會對文章整體的邏輯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比如可能會直接影響你究竟要在文章裡面claim怎麼樣的contribution,這對於文章影響非常非常大!)。
而我覺得這裡最關鍵的是,你怎麼知道哪些東西是最嚴重的可能被argue,甚至直接會導致被Reject的問題?我給出的答案和前面一樣,就是找身邊的同學老師討論。如果討論的大家都覺得這是問題,那一定要好好處理,這很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這其實也是我在前面為什麼要說一定要有第一個PPT在idea剛剛形成的時候就要講,因為很多時候一個idea在最根本的assumption或者motivation上面就會被argue的非常慘,這已經不是靠後續的寫作可以挽回的了。所以,不是所有會被argue的點都能靠寫作挽回。有些時候,該放棄就得放棄。先做第一個PPT並且討論的好處就是能快速止損。

(3)文章該放什麼不該放什麼,就是我前面說的核心解決方案:PPT+討論。只靠自己想根本沒戲。
=======================================
最後簡單補充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學計算機的,我們組(不大,算上交流的博士生,平時也就3~4個博士生的樣子,沒有碩士)今年在CCF A類會議期刊上面發了3篇文章,還算不錯的成績,全是靠的上面這些方法,不停討論。雖然學校在計算機上面沒啥名氣,但老師很負責、寫作也很厲害,這是他慢慢總結出來的一套經驗。我自己投稿的結果不太好,不停的被Reject。最近因為又被reject了一次,和老師談了談,他就和我說:「你提出的問題都很好,但就是討論的太少了,我也不能逼著你討論吧。。。」我想想也是,上面那些中了A類的一作都是不停的主動找老師和同學討論,尤其是上面提到的第二個關於寫作的PPT都討論的很充分(可能都會討論3~5次);而我基本上第一個PPT講完(可能花2次),大家都覺得我的問題挺好,然後做完實驗,第二個PPT都不好好做,基本都不怎麼討論直接自己開寫了。所以寫作上面確實比起accept的那幾篇文章差了很多,寫得不夠細緻。最近也在試圖改變,上一周找老師和同學對一個新的工作討論了2次,收穫真的是非常大的。而且一定程度上這種討論也是督促自己工作效率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畢竟為了討論,或多或少都得新整一些東西吧。


依次回答:
1. 我又要鼓吹 LaTeX 了。高大神賽高。用了 LaTeX 你就可以專心文本而不用管排版了;哪怕是 Word,我個人感覺是還是先專註於文字,用純文本寫就可以了。一邊寫作一邊糾結排版,很容易造成對著電腦半天就在那裡改一張圖的字體、大小,而不是寫作。
2. 寫文章就是講故事。先寫再改是肯定的。所以先搞主線,八字還沒一撇就去想各種 argue 的話就動不了筆了
3. 細節放正文還是不放正文,取決於與你的論點的相關程度,以及你所投的雜誌和面向的受眾。比如在我業內發science和發JPCA,正文里的細節顯然是不一樣的。細節是為了說明你的論點的,而並不是說細節越多就越好。剩下有些關聯但不是非常緊密的,扔到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裡面。完全無關的就別放啦。

關於順序,寫作的時候隨便怎麼來都可以的。寫作不過是文字的編排。個人來講,從 experimental 和 result 寫起比較容易,畢竟只需要描述事實嘛。intro 最後在寫。這個類似於 bottom-to-top。你也可以 top-to-bottom 上來先搞 intro。關鍵是,先寫出來!我知道寫作很難,最難就在於你對著屏幕不知道寫什麼。所以第一稿別糾結於什麼語法啦結構啦,blabla把想到的全寫下來再說。

對其他幾個回答的部分內容保留意見。比如所謂只要寫流水賬,關注細節的。沒說細節不重要,但是如果你還想呆在圈子,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鍛煉自己寫intro,把握行業整體的能力。不能全扔給導師干哦!雖然第一篇肯定是你絞盡腦汁寫出來的也會被導師改得體無完膚,但不先思考,就不會有進步。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 寫第一遍初稿的時候,不用過分摳細節,這會花費極其大量的時間。先把初稿搗出來是最重要的,其餘的,改文章的時候再說。文章一定會被翻來覆去的改,以至於改得面目全非也並非怪事,那些你細摳了半天的用詞都有可能被導師一個不爽全句刪光,因此一開始不要在這些細節上花太多時間。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2. 寫完第一遍初稿以後還是要花時間改的。這個度就自行把握了,標準實在不好說。但就說一條,當導師拿到一篇錯漏百出的論文的時候,感覺是非常痛苦的,會產生一種看到都不想改的情緒……

所以說回來,寫完文章以後自己改自己摳也是很重要的。但這裡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搞的話,根本不知道用哪個詞更合導師心意啊……我個人覺得我們這種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啊,不強求用詞精確,能儘可能減少語法和拼寫錯誤再給導師,就很不錯了……

3. 投稿要用數據以前,看看雜誌的要求。我舉個例子啊,就在很多期刊裡面,對於元素分析數據的要求,是絕對誤差不超過千分之四,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會有可能悲劇(別問我怎麼知道的……)。以及引用文獻格式不對也是會被打回來讓你重投的(也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是需要注意。
P.S. 我心裡總感覺這元素分析要求不太合理啊,總覺得應該是相對誤差比較靠譜……

4. 導出圖片以後,有時候側著看看圖片,說不定會發現圖片帶有黃色的底色,而正面看看不出來……我用origin導出Tif格式文件的時候會有這個問題,我們組的話,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原因我也沒搞明白。不過也算是一個小的注意事項吧。

5. 說個插曲可能跟本題無關,就有的課題組是那種學生做實驗出數據,導師寫文章的風格。我覺得這樣雖然出文章快,但對學生不好。一是學生博士畢業了文章都不會寫,太難看了;二是寫文章把數據講清楚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輸出過程,這有利於加深作者對文章數據的理解,因為這要求自己去認真分析,一切都搞懂了,才能講解好文章中的數據。才能講出一個好故事。


拋磚引玉+2

最近也是在忙自己真正的第一篇,有一點感觸,弱弱和大神們分享。

1. 一篇論文在最終稿之前,一定會經過若干稿的修改。在最初的幾稿時,格式、圖片等要求確實不必注意的太細,因為後面幾稿很可能還會因老闆的要求有較大的修改,甚至要重新做一些圖。題主提到「隨便」,但我想題主所說的「隨便」應該不是指行文思路、文章結構上的,我覺得這個方面反而是最初幾稿最需要定下來的。(自己剛開始被老闆批的面目全非現在還記得T_T)

2. 一定是先寫。改了幾稿下來以後自然會考慮可能會被argue的地方,而且你會發現在修改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你已經在慢慢考慮,慢慢回答,有時甚至需要要重新做一些模擬,測一組新的數據來彌補可能會被argue的地方。這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不必最初想太多。

3. 我聽到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是細節還是需要詳細一些的。(不過我是工科,不能算你們理科論文,可我想可能會有想通之處?)因為細節詳盡才能更好地被你的reviewer理解和接受,也降低悲劇的可能性。如果因為論述不清楚人家沒看出個前因後果,被reviewer冤枉那就很遺憾了。所以還是盡量把細節描述清楚。而且被接受以後最終的版本可能還會根據篇幅要求有所刪減,以滿足篇幅要求。

如有不妥的地方,煩請大神們交流指正。(去改paper了......)


不要相信王垠的話,Texmacs很容易死機崩潰的。

其實如果不願意學Latex的話,在美國依然有很多人用Word寫paper的,不要怕丟人,也不要怕逼格不夠。很多人裝逼成天嚷嚷latex好用的其實沒發表過幾篇paper


拋磚引玉吧。

我導師教我的寫作順序大致是
1.確定篇幅,有的期刊會限制3~4頁。當然特別好的工作不受此限制。
2.決定要present哪些圖和表和它們的順序。一般一篇中等長度的文章5個左右圖表為宜。如果內容較多可以增加。第一個圖最好fancy一點。
3.圍繞圖表,寫流水賬。作為PhD學生一般是沒有大神到可以對一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做出comment的程度,寫清楚自己做了什麼就好。
4.如果內容太多,考慮放一些進Supplementary Materials裡面。
5.按全文脈絡寫Introduction/Conclusion/Abstract然後被導師改得爹媽都不認識。
6.改一改格式就提交吧,被人argue了再來想怎麼嘲諷回去。

另外,有時候研究的順序是看到了果去尋找因,但寫作的時候有可能從因至果會好一些。以上。


第一次寫論文和之後寫論文是完全不同的。

正確的,以及正常的寫論文方法可以看看coursera的writing inscience
Coursera.org 我發表了幾篇論文後,才看到這個視頻,仍舊受益匪淺。

但是這些不適合第一次發論文的人。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帶過的學生來看,第一次發論文其實就是興奮加懼怕。對寫一篇好論文的期望和自己有限的水平之間的矛盾,使自己常處於憂慮之中,一拖再拖。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管語言,先把自己的實驗或理論從頭到尾寫一遍。看內在邏輯是否正確,條件是否完備,數據是否規範。之後讀每一句話,後面都加個y?問問自己這句話是不是廢話,邏輯有沒有跳躍,是否能得到這個結論。如果雜誌要求寫5頁,那麼最好寫15頁以上。因為最後大部分文字一定是要刪掉的,是不適合發表的。當自己覺得邏輯通順後,給組內的師兄弟們做個報告,讓他們判斷下邏輯是否清晰,他們任何的提問都是文章必須修改的地方。
這些做完後,讓老闆寫motivation,和結論。這些水很深,第一次寫論文的人把握不好。而寫過幾次之後,這部分還是比較簡單的。
最好找寫過很多文章的人改一下。然後把所有圖弄成高清的,200倍之後不許看到馬賽克。仔細讀雜誌對格式的要求,逐條修改。全部弄完之後,再給老闆確認。


和大家交流下我的經驗吧。一般寫第一篇sci文章時通常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無從下手;第二,不知道如何寫一篇中規中矩的英文科技論文。

對於第一個問題通常的原因是,你腦袋裡面對這個課題的脈絡並不清晰。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比較簡單,就是嘗試著和你的朋友解釋這個課題,最好是一個非相關專業的朋友,甚至是普通的本科生。如果你能把課題向一個門外漢解釋清楚了,那脈絡就會清晰很多。你也可以嘗試把你們談話的過程錄下來,並在過後進行整理。你向他描述這個課題重要性的過程就是你展開前言的合適方式。你說服他接受你的結論的過程,大概就是你文章展開邏輯的一個過程。當然這只是粗略的幫你建立起穩了文章的框架,具體怎麼寫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下面談一下我對論文結構化寫作的一定看法,先佔個樓,有空慢慢補充完整。

從小大到無數次的英語考試,作文模版始終是我們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大家是對它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問題;恨它是因為好的、個性化的模版太難找,而且模版也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終有一天,我們要離開模版給我們構建的安全區域,進階為更個性化的寫手。

本科畢業後,當第一次需要寫sci文章時,我又面臨了當初第一次面臨英語作文時無從下手的感覺,相信多數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那麼,曾經幫過我們大忙的英語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們於水火,幫我們邁出sci文章寫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會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sci文章結構化寫作的一點體會。

首先,我們來談談結構化sci文章寫作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的幾點原因。

1. Sci文章不是滿漢全席,而是快餐

首先,我們要明確sci文章的定位,我們不能把sci文章當作滿漢全席。相比偉大的文學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藝術品,而更多的像是應用文。讀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從而判斷這些信息的價值。因此,他們期望的是能填飽肚子而又不太讓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當你看看雜誌的instructions時就會明白,學術圈還是喜歡簡單粗暴直接的東西,所以才會給你的文章上那麼多枷鎖。當然,如果你拿了諾貝爾獎,在給CNS寫評論的時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速食麵,科學界也會把它當滿漢全席來對待。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老老實實的往讀者的期望上靠吧。

做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點是除了少數專業辭彙外,辭彙和語法都不難。這意味著門檻低,一個本科畢業生在積累了一些專業辭彙後,應該足以應付。難點在於,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讀者的「共性」,而無從下手。

有的人可能會說,閱讀(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義上的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每個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存在讀者的「共性」這回事呢?更遑論找到這種「共性」?

事實上存在這這種「共性」,並且我們都受過如何找到它的訓練,只是大多數人忘記了,或者把自己受過的這種訓練當成了笑話。

先說多多年前讀到的一個事情,真假無從考證,但故事背後的意義值得大家思考。據說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點名了,80後應該都知道這個人,後面的孩子可能對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為語文考試的閱讀材料,以示語文教育緊跟潮流,關心學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請該作家做了這道題,對照參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聲稱,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實含義?!當年有些人便拿這件事來說明語文考試的題目的不合理,進一步否定現有的語文教育體制,甚至否定整個教育方法。

其實,這些人大錯而特錯。一道菜的價值,取決於食客,而不取決於廚師。一篇文章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讀者,而非作者本人。一個好的作家,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讀者;一個好的讀者,天然就可以成為一個一般水平的作者,當然,有時候可能要經過一點簡單的訓練。其實,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問題的話,那麼問題便在於對於文學性過於強調,而對應用性過於輕視,這樣的體制才生產出了那位善寫不能讀、忽視了閱讀「共性」的少年作家。

所以,你們大約明白了,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們在語文課上受過的那點教育,比如「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這個字不能刪去?」、「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結構」這樣的訓練,都是我們寫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麼人類的語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們從小在語文課上學到的東西,多數能夠遷移到英語甚至其他語言的學習中。結構化的sci文章寫作就是要利用我們從小學習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從而倒推出寫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讀者期望我們給出哪些「共性」的東西呢?


未完待續。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ci_coffee_break)或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和我做進一步的交流,公眾號主要關注科研生活和論文寫作。公眾號會定期分享一些關於研究生做科研的書籍和讀書筆記,歡迎大家來看看。


知乎處女答。說點自己的經驗。

先打個廣告:Latex真是寫科研論文的利器啊!一般雜誌網站上都有Latex的模板,格式什麼的根本不用自己一點點調,可以邊往模板里填充內容邊運行預覽,簡直不能更方便。改投其他雜誌也只是換個模板然後複製粘貼的工作量,效率那不是一般的高。

下面進入正題。

1、寫文章自然要先有思路,按我導師的說法,「寫文章就是講故事」,先定個大概的題目提醒自己故事內容是什麼,後面可以隨著內容的充實和立意的變化再作修改。把故事講圓咯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再盡量把它講好。一般文章都是要有圖表的,先在紙上按順序畫幾個直觀的示意圖,便於與導師或其他人討論並確定文章內容和結構(框架)。
2、一旦確定了框架,就可以把這些圖表按照發表的格式作出來。寫文章的過程中這就是你的路標(沒有圖表的文章也許仍然有其他關鍵節點,比如某個重要的方程式之類,道理或許是一樣的),圍繞圖表寫可以避免你因為太過機智寫跑了題拉不回來徒增煩惱。看圖說話嘛,總不會扯到沒邊兒。好的圖表可以讓讀者不看文字就知道你要講什麼故事,不過這就是高級技能了,可以慢慢琢磨和訓練。
3、根據已經確定好的框架,估計一下這篇文章的工作在本領域大概處於什麼水平,可以向哪些雜誌投稿, 然後下載模板,或者到其網站上了解投稿要求 。如果你沒有閱讀足夠多的文獻,無法給自己的工作合理定位,那就參考其他人特別是導師的意見,他們會根據工作的深度、新穎性、雜誌特點等(知己知彼)給出比較靠譜的建議,幫助你提高命中概率。
4、看圖說話。把圖表按順序插到模板里,也就是先搭好房梁。前面知友們講得很好,我們對細節了解最多,因此先把敘事部分(如Experimental,Results and Discussion)照著做好的圖寫出來,這是添磚加瓦。這時要注意段落間的連貫性,讓審稿人能夠很容易地理解上下文嚴密的邏輯關係並為之折服,而不能感到跳躍或散亂。要知道審稿人不是在看電影,你燒他的腦子他也會讓你不爽,輕則argue,重則。。。你懂的。另外,不要怕細節寫太多,多了的可以壓縮或刪減,少了的就只能絞腦湊數了, 純湊數的內容和精鍊過的相比水平絕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對吧。
~~~~~~~手機碼字好累,先佔坑,吃飯回來繼續答~~~~~~~
………………我回來了,接著說………………
5、細節部分寫完了,下面進入Introduction。這一部分往往要引用全篇絕大多數的參考文獻,來講清楚本領域的發展沿革,其他人的相關工作,和闡述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結論等等,最後引出自己的工作或文章結構說明。這就需要再集中閱讀一下你準備引用的那些文獻,這些文獻不必多,而必精,要能充分支撐你的論點而不顯得多餘。之所以把Introduction放到這一步來寫,是因為在完成Experimental,Results and Discussion部分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把文章又重新細緻地梳理了一遍,再結合剛剛因為重讀了文獻而在腦海里形成的對本領域發展脈絡的一個系統的認識,很容易靈光一閃,想出比之前更好的立意,這往往能讓文章的整體水平更上一層樓,甚至一怒之下轉投更高水平雜誌也是有可能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對他人以及自己的工作的闡述不能只停留在「做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的層次上,除非你的發現足夠驚世駭俗,而是要總結前人的工作,指出其不足(如方法精度低、材料穩定性差等)和本領域內仍未解決的問題,然後自然而然地引出到你自己的工作上,也就是為什麼要展開這項工作,例如能夠彌補……的不足,解決……的問題之類,讓你的工作顯得獨一無二價值連城不可替代。最後,盡量不要直接說某人的某項工作是錯誤的,不光因為很多前沿問題並沒有定論也就不存在對錯,也因為審稿人和編輯十有八九也不喜歡隨意judge別人的人(你又不是上帝),而且萬一被judge的剛好是你的審稿人,豈不作死?
6、Conclusion和Abstract。這兩部分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Conclusion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簡直就是整個故事的濃縮版。前面的很多細節在這裡只是一句話帶過,或者連提都不提,但結論一定要有。想像我們閱讀其他文獻的時候,常常為了節省時間(懶)而只看Conclusion(事實上是Abstract)部分,就知道Conclusion該怎麼寫了(其實答主也不太會寫,勿噴)。而Abstract更加精鍊,需要在短短几句話中體現工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這有可能是除文章題目外最能抓人眼球的文字了,重要性不言而喻。
7、Reference。使用Endnot啥的文獻管理軟體導入Reference,據說非常方便,題主可以關注下。你們不會知道答主當年手動把參考文獻敲進文章里的時候眼裡翻騰過多少淚花……當然,就像 @渠志倍童鞋說的一樣,非常不提倡用這個軟體灌入大量無關的參考文獻,百害而無一利。

剩下的一些東西例如署名規則圖片格式什麼的就不用說了,投稿前對著網站上的投稿說明修改就是了。再補充一點:文章初稿完成後一定要找同領域的人幫忙挑刺,比如語法、拼寫有無錯誤,文章/段落布局是否合理,有無邏輯漏洞等等,據此作進一步的修改,不要等被審稿人質疑後再去彌補。

答主水平有限,有些觀點不一定正確,看官們請輕噴。希望能幫到樓主。
以上


推薦閱讀:

TAG:調查類問題 | 交叉學科 | 學術論文 | 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