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游的意義是什麼?
窮游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旅遊的意義。我打算做完暑期工去海南島,但是我沒太多的錢,所以只能窮游,所以窮游的原因就是沒錢嗎?
唉我是覺得很多人都被概念洗了腦——雖然嘴上說著要客觀理性寬容平和,但是看到 「窮游」 這個詞兒還是不自覺地掉進那些靠販賣概念為生的人的圈套里。
「窮游」 這個詞兒本身就非常含混,我們都在心裡先給這個詞下一個定義,然後根據自己的定義來抒發感想…… 「窮游」 的窮字可以理解為 「能花錢不花就是要找罪受」(這是消極的解釋),也可以理解為 「拒絕過度奢侈的消費融入當地生活」 (這當然是積極的解釋),連這個定義都不能統一,爭了半天,最後發現 「窮」 和 「游」 的概念都不一樣,這爭論豈不是毫無價值?
先說說我對 「窮游」 的定義。我覺得對於一場旅行,你至少需要從三個角度來付出代價,包括金錢代價(要花多少錢)、精力代價(要做多少準備、過程中要耗費多大精力)、時間代價(要用多長時間),這三者是相互轉換的。窮游,就是少付出金錢代價,而用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代價來做彌補。
人在年輕的時候,有充沛的精力,有足夠的時間,只是缺錢,又想出去走走,所以就窮游。工作了一段時間,有了經濟基礎,但精力不濟,時間又緊,就會越發傾向於用錢來買精力和時間 。這本來就是大多數人的成長軌跡,比如說高中的時候我為了裝一台電腦可以研究1個月配件市場,興奮滿點,也不覺疲憊,現在只是去蘋果店付款拿台筆記本回家。
坦率地說,我不覺得 「窮游」 會比 「奢侈游」 更 「感悟深刻」 ,本身就是兩個層面的東西,不太挨著,何必要揪到一起?窮游可以住青年旅社,奢侈游可以先住3天五星級酒店,再體驗一下青年旅社(如果你願意),窮游只能坐夜間巴士,奢侈游可以坐飛機或者租輛車,當然也可以體驗一下夜間巴士(如果你願意)。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有錢就有選擇,可以在花錢和省錢之間二選一,也可以全選,沒錢就沒法選擇。沒選擇這事兒我理解,但是用優美的詞句包裝 「沒選擇」 這個冰冷的事實,我覺得積極意義也有限。
但反過來講,有些選擇也不是錢的事兒,我也想坐火車一路從北京坐到莫斯科,再從莫斯科坐到巴黎,錢我出得起,但我沒這時間,我也想 「糜爛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 里,爛我沒問題,但是爛成糜也需要時間——所以說很多人說 「窮游可以融入當地」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窮,而是時間多。
所以不要美化窮游,也不必醜化窮游。有錢的時候沒時間,有時間的時候沒錢,如果你覺得這兩句話是在說你,那咱們就都是倒霉蛋,無非是有些人沒錢但有時間,有些人有錢但沒有精力和時間。既然都是倒霉蛋,何必還要執著於證明別人比自己更倒霉?有這精神頭還是多看幾篇遊記吧。
說回來,對於問題本身,我覺得窮游的意義就在於——就算你沒有錢,也能出去走走。讓你意識到錢的重要性。
旅遊本身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難的是窮游和富游,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富游的,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窮游的覺悟。
其實你沒那麼愛旅遊,真的,上學的時候身邊的朋友為了省旅店錢真的差一點兒凍死在斯德哥爾摩,後來他再也不作死了,當年為了省錢我在生日當天去住過12人間的青年旅社,之後到哪兒都要自己住。
一開始這種妥協出來的窮游也不算什麼大問題,往往還能被自己的機智感動一下子,可是時間長了你慢慢就開始覺得這種旅行好麻煩,而且很辛苦,這種「窮游」其實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心靈上的震撼甚至啟迪,除了讓你更麻煩心情更糟以外它的實際效果真心不如富游來得好。
不過有些人他們真心是愛旅遊的,之前在尼羅河上我認識了一對法國情侶他們用了2年的時間基本上把除北美以外的地區都走遍了,他倆都是護士,只做臨時工,打半年工就出去旅遊半年,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便宜的東西,一塊錢一包的falafel他倆能吃一整天,我問他倆去沒去過中國,他們說只在西部待過幾個月,原因是東部沿海太貴了,在他們看來,徒步,搭便車,坐牛車,睡帳篷,在河裡洗澡都沒有問題,反而是快樂的事,有的時候會省點兒錢買瓶啤酒就算是慶祝了。
窮游並不應該是妥協出來的結果,而是當你發自內心的想去這麼做甚至覺得這麼做很開心很有趣的時候窮游才真正的遊了,窮只是承載他的途徑之一窮游的意義在於,即便你沒幾個錢,也能勇敢的去探索世界。
如果你願意把這個意義放大,可以放大到即便你暫時沒多少錢,你也可以去完成你的生活和夢想。
誠然錢是旅行或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想你也得承認旅行中,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並不需要太多錢。 比如歷史事件專業博物館,比如圖書館書店,比如當地祭典,比如當地的菜市場、跳蚤市場。
這些都不要幾個錢。
我覺得(我個人覺得)去玩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它的歷史和故事。然後去感受當地人自己的生活,再去一下只有懂行人去的冷門景點。就好像課前預習過,就能在人民身上得到學習與印證。
這個過程本身就會玩的很開心。
這樣多去幾個地方。就能看到很多不同又相同的生活方式。
看到不同之處,就會開始比較,就會開始問為什麼。
思考為什麼北京的羊肉串這麼多?
思考為什麼山東的計程車起步價這麼便宜?
思考磕長頭的人他們都有些什麼願望?
思考成都為什麼有這麼多好吃的?
思考台灣這麼多摩托車,就不怕飛車搶包嗎?
無論問題多麼幼稚,得到的解答多不合理。至少激活了好奇,然後你開始思考,然後你開始探尋。哪怕在旅途結束以後,這種發現感也能伴隨你好久。
更好的是會發現各地、各種人本質都是跟你一樣的,都善良單純,年輕人都愛喝酒吹牛。
會發現你曾充滿偏見的gay、曾無限崇拜的金融寬客、曾嘲笑過的愛狗黨都不再臉譜化,都親切了起來。
因為親眼看過感受過,日後就不會再去開地圖炮,不太會去參加很多無意義的辯論,不再多抱怨一些社會現象。
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這個世界。
是所謂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這些得到的和你在旅途上花多少錢並沒太多關係。你只要出去就好。
世界上有錢就能買到的東西挺多的,可以包車雇司機環遊世界,小費給好幾張大票兒,確實很爽。
但有時候沒錢厚著臉皮去蹭、去討價還價、去交朋友套近乎,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比「all buy」來得更有樂趣一點。
PS
每個人對旅行方式都有偏愛,因為旅行是個太錯綜複雜的事了。
比如很多人偏愛的旅行,就是去帛琉潛水,去箱根溫泉、住五星專挑米其林。這能讓你從緊張的工作中抽離出來,暫時享受一下放空。
又比如有些人堅信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先走個墨脫,再去玩狼塔C,再去挑戰北面的空地什麼的。這是他們挑戰自己的方式。
這兩種玩法確實需要更多的錢,也不是說不建議大家這樣玩。大家都有各自的偏好,你恰好偏好那個,我恰好偏好這個。
我只是想說,有錢玩的也很好,沒錢也可以玩得開心。
沒錢的年輕人親眼去看看,親手去摸摸,親口去聊聊,是多好的事情啊。
只要肯走出去,就比什麼都好。
又又,我覺得去西藏對我自己挺有幫助和啟發的。
就像最簡單的小馬過河的故事,同樣一條河老牛覺得很淺,松鼠覺得很深。
你不出去看看,怎麼知道對自己沒啟發。西藏太遠,可以看看附近省份嘛。如果附近省份也沒啟發,那可能西藏也沒啥啟發。
窮游的原因不一定是沒錢呀?我覺得是追求性價比
窮游網的一句話
旅途永無窮盡
省點不是能走更遠么?
其實我覺得這背後是個金錢觀的問題。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金錢狀況,多少程度上以金錢來判斷自己的社會地位,決定自我評價?
窮游和富游,其實從來不是問題。只要你有想出去走走的心,自然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
讀大學的時候我坐硬座,住青年旅社,早上起床翻山看日出。經濟不寬裕,身體倍兒棒,住8人間睡得很香,夜裡爬個山精神抖擻,看到日出也覺得很新鮮。
後來的旅行方式自然改變了。一是每年堅持出門多了,對新鮮體驗的閾值提高了,免費日出雖然美,卻也無須常看。二是精力時間有下降,不免以金錢換省力與舒適。但是旅行的費用占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其實變化不大。剛畢業收入不高擔負房租,我也會推遲比如換手機的計劃,把預算優先留給旅行。而每一次旅行的計劃,都是在我可以應付的範圍里盡量舒適。
不管什麼時候出門旅行,心安理得即可。怕就怕出門一趟,到哪裡都永遠盯著「那些比我有錢的人」看,心裡想的是「為什麼我這麼窮」。這種心態,和是否旅遊,是窮游還是富游毫無關係。心態不好,有錢也沒用。因為富游是沒有底的,永遠有人比你更奢侈。頭等艙飛大溪地了不起么?人家私人飛機呢,呵呵。
旅遊很開心的,不要自己心態不好就去黑他。
想起來剛畢業時跑去當時冷門的潿洲島,島上只有一對廣州夫婦開的旅社,房子是簡易工棚的那種塑料材料,淋浴在房間外。當時能夠睡得很好。早飯喝了一碗白粥覺得甚香,和房東太太聊了聊,她說煲粥要用大砂鍋,米洗乾淨後去水加一勺花生油拌勻放過夜,翌日早上煲開了會很香。
這經驗我一直用到現在。若湊個路費都要省吃儉用半個月的,也這麼著急去各種窮游,年輕人,是不是有點浮躁?
分享一篇文章吧
苦逼了就想辭職棄學去旅行?
周末在犀牛會做關於旅行的分享,關於台灣旅行,抑或別的地方,我並不是旅行達人,因此甚為苦惱。我不願給大家再去講關於台灣的風景和美食,也不願意講旅行的意義了,很多話說了太多遍之後,會讓人陷入一種極端的誤區,以為這就是該有的生活,但是好像不是這樣。
第一個演講的姑娘講述了自己辭職去旅行的故事,講了很多內心的糾結,以及因為偶爾的經濟困難造成的困窘。姑娘還小,估計89左右,工作一年半攢了3W,獨自旅行精神可嘉,但是在那些尼泊爾、泰國等國家笑臉照片的背後,我突然想起我上一個公司的老闆跟我在前段時間的簡短對話:
老闆:最近怎麼樣?
我:不怎麼好,我又想去旅行了,不想上班。
老闆:能afford么?
我:你說錢么?
老闆:我說的不是錢,我是說你一次次出去,終究每次要回來,你如何處理一次次的與現實再次融合。
我很突然的想起了這段對話,在那個姑娘講故事的時候,然後我瞬間改掉了預想好的講話內容,換成了這段話的思考。
在目前這個人人苦逼,壓力巨大的時代,每個年輕人都自命不凡,都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不該苦逼的坐在小格子間里填破表,做沒完沒了的PPT。要做,那也必須是高額的加班費,無限制的打車費,一年20天的帶薪年假,外加各種誘人的誘惑才能體現出自己牛逼哄哄的價值。如若不然,便覺得生活是黯然苦逼的,沒有希望的,自己的光芒是不被發現的。於是,每當有人環遊世界,或是出去個半年一年,還能幸運的紅極一時的,便覺得自己也該擁有那樣的生活。媒體的越來越多的極端宣傳,比如人活著就是要看看這個大世界,不去旅行你會覺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的這個樣子等。這些話都沒有錯,但是到了還沒有經歷過歷練,沒有一點點事業和成就的小年輕人身上,便滋生了蠱惑的味道。
今年5月去台灣簽售回來,我換了更好的工作,所有人都覺得我太幸福了,要什麼有什麼,但是我發現,在過去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我沒有辦法將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說我沒辦法把眼前每天的苦逼與旅行在外的各種豁達、自由、無拘無束串聯在一起。收放自如,能屈能伸這樣的話對我顯然失去了作用。開始我以為是工作本身的原因,可是仔細想想,目前的工作比起以前輕很多,環境也更加自由開放,這都是我以前想要的,但是到手之後我為什麼會變得不快樂?現在我突然明白,是我沒有afford起旅行的自由與現實的束縛,並且一意孤行的認為現實也應該是自由的,且我的價值就應該是旅行時展現的那樣。於是,我一次次動了再出發的念頭。於是,四個月里,我去了四川,貴州和雲南,每次離公司出走一周,但是每次回來並不覺得這些旅行緩解了什麼,反而是更加加重了些什麼。看起來,我依然沒能平衡這一切。
旅行,實在是一個容易讓人心智渙散的方法,跟散瞳孔似的,十分鐘散出去,收回來可就久了。所謂的旅行的意義,看看世界的意義,真的有那麼大么?
Afford的似乎並不只是這些,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工作前5年的年輕人,afford的還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說起職業生涯,似乎是個很俗套的辭彙,很多新新人類唾棄之,覺得自己玩回來一樣可以繼續工作,於是有一個詞gap year 備受推崇。每次我想到這個詞,我總會有些緊張,大概是我身在一個朝夕變化太快的行業里,且有很強的緊迫感。對於間隔年,我想說其實我更喜歡 「間隔月「的方法,因為一來沒什麼大刺激讓你用年來調整;二來對於工作五年以內的人來講,一年不斷花錢還沒收入,不用一年,三個月你就慌了;三來對於職業生涯來講,過長的斷層會讓身心不在狀態,對行業的人脈關係與業界動態發生嚴重斷層與陌生感。這背後有一個隱秘但很犀利的邏輯在於:工作開始時候月薪平均是稅後3k 左右,好不容易歷練了一兩年可以升職加薪一點點了,但是你離開了整整一年,或者三個月,市場會讓你之前的努力幾乎歸零。當你再次回來的時候,好的話能加1000塊錢,壞的只能找一個3K的工作繼續做。攢了半年不吃不喝一萬八,一出門機票簽證先幹掉六千。如此循環,你的旅行永遠是窮游,這沒關係。問題是你是否有夢想帶上養育你二十多年的父母也來一趟旅行?但是你捨得讓他們也跟你去1美金的旅館,還是吵吵鬧鬧的青年旅社六人間?Oh,no!再遠一點,如果有一天父母有什麼願望,你是否有多餘的人民幣,來做一個哪怕小小的支援?
我記得以前我看到小S圍脖的一句話,大約是她從哪裡奢華的帶著全家人旅行回來,她說:「我每天很努力的工作,所以我值得擁有這樣美好又溫馨的旅行!」這句話對我感觸很深。
前幾天的百度大人大講堂上,有一個人叫郭怡廣, 196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自幼酷愛音樂,曾學習鋼琴,大提琴和小提琴,16歲開始練習吉它。1989年,他和丁武、張炬一起組建了後來轟動中國搖滾樂壇的唐朝樂隊, 2010年6月21日出任百度國際媒體公關總監。他說了一句話「人應該有一個vocation(事業),更要有一個advocation(愛好),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兩者的區別!「
我想,這才是我們應該推崇的人生。不是非A即B的極端,也不是放棄A奔向B的逃避。有一天,我們都要回來。你並沒有甩掉這個讓你不滿意的世界,而是這個世界甩掉了喜歡逃避的你。
至於日復一日那些苦逼的生活,我想引用周杰倫的稻香來做個結尾:
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墮落!請你打開電視看看,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們是不是該知足!!! 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
原文:辭職棄學去旅行?——來自豆瓣 特立獨行的貓 不謝邀,在下一向以白富美身份示人,邀我回答這個問題,莫非是想拆穿我屌絲的真面目。也罷,
既然兄台誠心誠意地發問了,我就正正經經回答一波。(以下皆基於多年的窮游經歷,此處以雲南之行為例)
依在下之見,窮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 見到一個真正的世界
當你揣著大鈔,吃著美食,住著酒店在某地旅行,是否有想過,你見到的是當地真正的樣子嗎?
不缺錢時,人會習慣性地享受生活,躲避不愉快,而真實的世界往往是不愉快的,所謂的愉悅大多數是人為的。
未開化的我在西雙版納坐游輪,泡酒吧,撒著鈔票看錶演,離開的時候腦子裡只有人妖的豐乳肥臀,那你說酒吧游輪人妖就是西雙版納的真實模樣嗎?當然不是,後來一個窮游的小夥伴告訴我,版納搭車不好搭,旅遊的人並不多,最好吃的是喃咪,吊腳樓並不會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寮國偷過境走對路就不會被發現。喃咪是什麼,
我只知道過橋米線。我輕輕地來,揮一揮手,連片雲彩都沒帶走,於是我痛定思痛,決定開始認真感受這個世界。(在版納花光多餘的錢,揣著剩下的1000窮遊了半個多月)
後來我來到了瀘沽湖,一路窮游,於是我看到了這樣的瀘沽湖。
1. 瀘沽湖沒有公共交通,一路靠搭車,進景區後無車可搭,走5個小時終於有人家,天已黑, 但人家不願意留宿,黑人臉。
下圖是搭載我們的好心人(四川人都這麼熱心善良長得俊么)
沒錯,我的PS技術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2.
瀘沽湖的山不高,翻山越嶺很容易(逃票得知)
小哥這望風的架勢也是夠標準的,一幫不法分子為了逃票也是挺拼的。
3. 走了幾個小時,累成doge的我們
4. 終於找到願意留宿我們的好心大爺,和他的家(若是住酒店,便無法感受當地人淳樸又艱苦的生存狀態)
5. 第二天的早餐,別看簡陋,大爺這可是擺出了過年的架勢呢,受寵若驚啊
6. 這是留宿同行小夥伴的另一戶人家(因為大爺家裡床不夠,再次感謝大爺)
蹲在中間的是主人家的孩子,很可愛但是很怕生~
7. 沒錢租電動車,就租了輛自行車,於是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為了趕在8點之前還車(超時每小時10元),咬著牙踩踏板,騎到最後都意識模糊了,感謝同行的小哥抓著我的車把,把我和車子準時拖到了終點。
若是不選擇窮游,我可能吹著空調,駕著四輪,沿湖轉一圈,發條朋友圈就意興闌珊地回家了,我不會知道瀘沽湖的山有多高,交通有多不便,雞蛋有多珍貴,當地人的生活有多艱苦,也不知道人心有多善良。
在下認為,窮游的樂趣實是比為了發朋友圈而刻意進行的某些行為多得多,不過世間事,甲之砒霜,乙之熊掌,窮游還是富游,全憑個人所感,覺得爽就爽了。
窮游的本質在於,不能因為「窮」而放棄「游」。
游的目的當然不是發發朋友圈,也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游的目的可以是休憩放鬆,調整生活節奏;也可以是增廣見聞,豐富經歷。若是前者,更適合花錢買時間圖享受;若是後者,就是要花精力去投入和經營。
窮游的主要人群是學生和剛畢業年輕人。他們本來收入就少,省著點花本是常理。但能走出去!尤其是對於很多缺乏見聞的年輕朋友們而言,走出去,是真的大有裨益的!
不論是富游或者窮游,都能看到一樣壯闊的自然景觀,同等博大的人文景觀。但是窮游過程中,因為選擇範疇更少,你會需要自己安排更多的計劃,接觸更多的人,考慮更多的問題,解決各種緊急和突髮狀況。同樣的,因為你將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在路途中,你能見識到更多各個旅遊目的地在景點之外的那些本地生態。
在年輕的時候,這些見聞和經歷,比起旅行目的地的那些「景色」,對自己的影響或許還要更大。因為最終這些東西都會隨著年歲的增長,成為自己知識結構和價值觀的重要部分。而且在這一階段體會到,和將來你有錢之後假裝「窮游」所體會到的,顯然是不同的。
我覺得越是年輕去經歷這一些(當然安全因素必須考慮),對自己的幫助越大。所以對於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計劃幾次窮游,是絕對應當鼓勵的。今後經濟條件好了,當年的窮游就會變成有趣的回憶;如果以後還是窮……那也算事先演練一下吧……
但是,若是三四十歲,還在試圖去通過窮游去探索什麼人生真諦,就讓人啼笑皆非了。
PS: 從用人的經驗來說,你會發現,那些自己策划過「窮游」的人,相比幾乎不出去旅行的人,在組織能力方面,似乎都會更擅長些……這個算是窮游帶來的附加值么。很多理解都不對吧 窮游應該是一種態度 極盡而游
不是字面上的「窮」
先為這個偉大的回答點讚:
為什麼有人認為到西藏旅遊就能找到人生真諦?
一
記得我讀大一的時候,幫一個老教授買機票。這位教授曾兩度連任一個著名國際慈善機構副會長,退休後被聘為教授。他的護照是一本令我震驚的護照。美國護照如果沒有過期,而頁面不夠,相關部門就會給你的護照加訂36頁,這樣六七年,他的護照已經加了5次,也就是他的護照有六本護照那麼厚!!!就是一本小書啊!
我拿著他的護照幫他複印,去買機票的時候,你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小盆友的心情是多麼羨慕這個老人嗎?心想,這才是護照!!!
晚上,我和老教授一起吃飯的時候,提及他的護照。由於我們家和這個老牧師有些交情,我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他曾經是負責亞太地區的會長,來東北訪問的時候,來我家吃過飯。
他說,在任上,天天要出差。而且有些國家的簽證,比如中國的簽證,一下子,一頁就沒有了啊。如果經常來這樣的國家,護照很快就用完了,而且換護照要等幾周,會耽誤他的行程的。
後來他說到,他年輕的時候,從台灣到美國讀研究所,追求師母,當時和師母兩個窮學生,商量著買一個二手車,並且合計著等退休之後,開著車,把北美玩個遍。睏了,兩個人就到車的後面睡覺,餓了,就拿出便當吃。你知道,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開車四處亂逛。
他笑道,可惜啊,退休了,根本就不想開車,也不想去哪裡。吃的也挑剔了,而且老人身體又很麻煩。現在只想在家含飴弄孫,或者當個兼職教授,在學校偶爾教教學生。
我聽了,很是沮喪。
二
為什麼我們要窮遊,不過就是趁著沒有錢,卻有時間的時候,看看想看的世界。
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在鼓浪嶼閑逛,有一家叫「花時間」的咖啡廳在番婆樓,現在已經早已物是人非了。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不到十幾歲的窮學生,竟然也肯花了35元喝一杯茶在那裡呆一個下午。
依稀記得他家寫著「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
說的有些矯情了,但是真的,所謂窮遊,就是在你有時間卻沒有錢的時候,隨心所欲地去想去的地方。過了一些時候,等你想走走的時候,卻發現不單單是沒有時間,而是被各種事務攪擾了。
另外一個方面,當我們還是學生或者剛剛畢業的時候,對自己和周遭都沒有什麼特別挑剔的地方。
三
前些年,我獨自一個人去柬埔寨吳哥窟遊玩。大家都知道,暹粒是一個非常多外國遊客的城市,在晚上暹粒市內,眼睛所及之處盡是外國遊客。
我感覺這個國家很好玩,物價便宜,生活原始。我就開始每天無所事事的生活。
每天我僱傭一輛tuktu,十幾美元,你進去看各種景點,他們就在外面等你。
可是我看見很多的歐美學生都是花一兩刀租自行車。而且在吃飯的事情上,能省則省。自己打工賺錢,出來玩,真的也是真的好玩。晚上和各個國家認識不認識的朋友出去在市內閑晃。
我看見一些日本和歐洲小朋友,常常租個自行車,騎到晚上就騎不動了,才想起找Tuktu,還一邊討價還價,看見小帥哥們那麼窮迫,真是於心不忍。就叫他們上我的Tuktu,我載他們一程,然後一起吃晚餐什麼的。
真的,發現,他們竟然都住在青年旅館!吃的都是最便宜的飯菜。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一直以為,我是在窮遊,但是那時我方才知道,我算哪門子窮遊啊。
四
英國首相參加威廉王子婚禮的時候坦言,當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婚禮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學生,和同學露宿街頭,在草坪上面打了帳篷睡覺,就是為了第二天早上婚車經過的時候,可以遠遠地望見王儲和王妃一眼。並且高聲大叫。
我想從政之後的他再也不會那樣做了吧。
在合適的時間做當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以後年紀大了,有錢了或者顯赫了之後,真的做不來了。12年7月,600塊買了輛二手美利達09勇士(//竟然買了09年款的舊車~~),揣著500塊固執地騎行千餘公里從成都回湖北。每公里五毛,我能接受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是我期末僅剩的500塊。
如果我有5000塊的預算,我就不會買輛低端二手車了——剎車總是勒圈,輪胎老化嚴重,胎壓不足,出發第四天(南充-梁平)硬是癟胎壓了80公里,上坡騎到讓人絕望。換個好點的座包,屁股也不會那麼難受。
如果我有2000塊的預算,我也犯不著在雨夜裡討價還價,住20塊一晚的旅館,吃7塊三兩的炒飯,為了補充鹽分吃泡菜吃到牙齒髮酸,為了節約水費,像土匪一樣把小餐館的熱水瓶洗劫一空。//摳鼻,後來好多餐館見到騎車的人就直言水瓶空了……
如果我有1000塊的預算,我就不必那麼趕路,行程安排鬆散一點。在渠縣到梁平(day5)的一處下坡急彎,因為大意,加上地面濕滑,導致側滑摔車,右手受了點傷,隱隱作痛,直到今年夏天才恢復完全。
理解年輕人的窮游——這不完全是錢的問題
所謂的旅遊,也不過是出去走走的一個遊戲。有些人選擇的是輕鬆模式,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區拍照,而窮學生選擇了煉獄模式,圖得就是刺激,樂在其中。學生在學校懶散慣了,出去耍為的是刺激、存在感;上班族快被工作逼瘋了,有限的時間出去耍當然是放鬆。
沒錢報團旅遊?年輕人身體就是本錢啊,不是人人都能像打了雞血一樣固執得要出去走走的。
再次感謝我強悍的雙腿,不曾為景區的索道貢獻過一分錢。
嗯,09年的美利達仍然健在。窮富搭配,旅遊不累
前些天,咪蒙發了一篇文章↓
大家再聯想平時看到的窮游的極端例子:
為了逃門票而走上歧路,最終被搜救隊帶回來的;
把臉收進口袋,跑進別人家裡蹭飯的;
以及壯膽搭陌生人的車,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
這些都是窮游被唾棄批判的原因。
於是大家覺得窮游不成,窮游簡直喪心病狂,窮游根本就是驚悚劇集。
可是盆友們,咪蒙文章里的,不是真正的「窮游」概念啊!
咪蒙的那叫低價團,而「窮游」則來源於背包客。
什麼是背包客?
「被稱呼為背包客的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預算下進行旅行活動,所以他們對於旅行的規劃、景點的獨到之處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見解。」
所以,來源於背包客概念的窮游,就不能等同於那些低價,沒有品質保證的旅遊團。
真正的窮游,指的是:
別人去美利堅單程8000,他去美利堅往返7999,這叫炫酷的「窮游」;
別人的五星酒店一晚上好幾百刀,他的五星只花了1美刀,這叫機智的「窮游」;
別人去特別貴的米其林餐廳,他去當地人擁戴的美食店,這叫地道的「窮游」;
別人五天希爾頓,他三天青旅兩天古堡,這叫搭配的「窮游」;
這些,才是旅行家眼裡的窮游:
知道什麼時候,哪些航空公司,哪條新開通的航線,可以買到舒適低價的機票;
知道哪個酒店集團在促銷,手快就有低價高質的五星酒店可以住;
知道當地人愛去的美味小店堪比三星米其林;
知道Airbnb上好的民宿能包下整個陽台看星空;
這才是窮游啊,窮游要憑藉的,是你的「旅商」,而非你的單純吝嗇。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像咪蒙一樣專職寫作的人,懂得旅行中這些大大小小的規矩門道。
這是我們的窮游,說實話,玩得還挺富:
你預算高,而且就圖個節奏舒緩,我們可以大膽放手安排;
你預算中等,而且都想玩到,我們窮富搭配,旅遊不累;
你預算偏低,還是都想玩到,我們拼一拼,也為你實現不可能;
畢竟在我們眼裡,旅遊沒有窮富之說,只是搭配能力高低而已。
更何況,有了足夠的能力,就能夠真正的搭配出完美的行程:
在乎睡眠質量的,超低價的機票可以搭配五星豪華古堡;
是吃貨的,住特色的青旅搭配三星米其林法餐;
喜歡刺激的,可以用地道的美食小攤搭配華麗的極限運動;
這是真正意義上,深度,有趣,舒適的旅遊。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 無二之旅
http://weixin.qq.com/r/gky_plzEdwEIrRjF9xmQ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上些窮游乾貨,手機答題功能好少,圖片排版好麻煩,按國際慣例來個出發前後的對比。
先說好我不是賣弄經歷啊啊啊啊!!!只是介紹背景。
去年四月辭職,六月在網上邀約了十來個全國各地的小夥伴,懷揣8000元出門窮遊了整整100天。
川藏318線徒步了53天,然後自己搭車陸路去了尼泊爾呆了,再尼泊爾陸路搭車去了印度,最後印度飛回國那天整好100天。
要說窮游什麼有什麼意義?我覺得把網上很多關於窮游的雞湯都撕!分!扯!蛋!
我實實在在窮遊了100天下來,仍然懶散,仍然迷戀遊戲,依然喜歡大胸細腰大長腿,依然低俗的喜歡看島國片。
真要說的話,我覺得最大意義就是接地氣,換視角看世界,因為節約開支,要和各個地方最底層的老百姓打交道,能接觸到網路和媒體以及跟團土豪游不一樣的東西。
尼泊爾真的是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扯蛋!!!!!
印度真的就是強姦之國遍地騙子?無良媒體的妖魔化而已。
雖然窮游並沒有各種雞湯說的那麼好,但真的是經濟拮据的條件下接觸世界的不二選擇。
暫時就那麼多吧。
在過去的一年中,硬是擠出時間「窮游」了歐洲二十來個國家。現在就坐在布達佩斯的一家咖啡店回答問題。
「窮游」,一方面當然是經濟方面的,作為學生沒有自己的收入,預算有限,而且我自己覺得拿著家裡的錢大手大腳挺不好的,所以能省的盡量省了,尤其是很多費用都是可以通過提前計劃,看別人的攻略遊記總覺節省掉的。當然這需要不少精力提前去做功課,很多人懶得做,就會花不少冤枉錢。
另一個方面也是一種不同的旅遊方式,「窮游」的「窮」不單單指「金錢」,還有很多其他方面。
比如時間,之前在北歐玩,從Stockholm到Kiruna還有Rovaniemi到Helsinki坐火車都需要十幾個小時,我都選擇坐夜車,雖然夜車的床位費可能比住一晚酒店再加上白天火車的坐票還要貴(持有歐鐵通票),但是如果白天坐車你就需要浪費額外一天,時間有時候真的很珍貴。雖然火車上不大好做個人衛生(其實夜車都有衛生間什麼的,設備各種齊全)。
比如住宿,窮游時如果一個人我喜歡首選青旅,然後是hostel或者BB。如果人多我喜歡apartment或者house。這和住hotel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像青旅你可以和同寢的人各種聊,staff們也是各種熱情,你可以問他們玩啊吃啊各種各樣的事情,他們會給你提供一些非常local的建議。而一些hostel和BB,你甚至可以「調戲」staff,因為他們其實也挺無聊的哈哈~他們也很喜歡和不同文化的人各種瞎扯淡~~~像在Riga的時候,那家hostel的老爺爺就給我做了個很贊的按摩~而hotel,越是高級的越覺得他們的staff都是職業的笑,問什麼好玩什麼好吃的也都是那些熱門景點飯店。
比如玩,不管事前的各種查遊記資料,還是到了目的地之後跑遍書店買稱心的guidebook,以及和當地人交流,其實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會了解你去的地方的歷史文化,當然還有好多八卦哈哈~還有很多旅遊城市都有free walk tour,你需要的就是「笑容和出現」。還有每到一個地方都去學他們的話,像「謝謝」「對不起」什麼的。還有暴走,從早走到晚,走遍大街小巷,碰到喜歡的店就進去吃,看到有意思的博物館就進去逛,在Barcelona的有個晚上就吃了5頓哈哈~還可以買上Day ticket,坐tram或者公交繞啊繞~~~
比如吃,查遍trip advisor,lonely planet什麼的,就為找一家特別又實惠的餐館,然後可以走上好幾公里去吃~可以一個吃好幾頓就為了吃遍好吃的~~
比如。。。。
總之,「窮游」之於我是一種不同於「旅遊團」和「度假」的旅行方式。我覺得「窮游」是一種年輕人的方式,在我二十來歲的時候,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喜歡流浪,希望擁抱全世界,喜歡接觸不同的人和文化,願意也有能力不停地嘗試新事物。所以我選擇「窮游」,他會是我的旅遊常態。
當我成家立業了,三四十歲了,我想我會更多選擇「度假」。
BTW,窮游是很耗精力體力的,挺苦挺累的,還不時會有「危險」發生,不過最後都會圓滿開心完成旅程,收穫滿滿的回到家。先說觀點,非常贊同 @Veggiegirl ,窮游,會讓你意識到錢的重要性。
小發看到有網友說:只有窮游,才能讓你見識到真正的世界,富游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沒意思。
這位網友一定是在跟我開玩笑。
花錢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叫冤大頭不叫富游,謝謝。
誰跟你說富游是這樣玩的?
帶著足夠的錢去玩,才能想咋玩就咋玩好嗎!
我可以選擇住青旅請老闆吃飯聊天南地北,也可以奢侈一把住世間少有的精品酒店;
我可以和綠皮火車上聊得開心的哥們勾肩搭背,也可以在飛機艙里和鄰座談笑風生;
我可以心血來潮在路邊喝酒擼串,也可以出入高檔餐廳體驗米其林級別的盛宴;
哪怕我吃住得接地氣,那都是「我樂意」,而不是「我沒得選」。
窮游很多時候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你憑啥說富游見到的世界不比你更真實?
在旅行中蹭吃蹭喝只是極端的例子,但你不可否認的是,為了省錢去窮游,就是會讓你失去很多時間、精力以及美好體驗,有時甚至威脅你的人生安全。
小發並不是批判窮游,也不是說窮就沒有權利去旅行。
誰沒窮過?上大學那會兒沒啥錢,我也曾經天天數著鋼鏰規划行程,有樂趣,但更多的是讓我發現太窮不行,我得多賺錢啊!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能看得更多,走得更遠。
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一輩子陷入窮人思維里,不自拔。
我只是很不贊同一些人喜歡拿窮游當勳章,住青旅的看不起住酒店的,吃路邊攤的看不起吃米其林的,人家在享受之前也是花了智力和苦力去賺錢的,你憑啥單憑自己的階層去judge別人的選擇,到底哪兒來的優越感???
這種思維就像地心引力,跳得再高,終究還是會墜入平庸的生活,只有安慰自己至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人在什麼階段,就去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享受你能力範圍內可支配的旅行,向上看、向前看,但誰也別瞧不起誰。
對於我來說,窮游的「窮」,應該是「窮盡」的窮。
向南去看企鵝,向北去看極光,向東去看地球上的第一縷陽光,向西去看世界最美的晚霞……但這種「窮」,恰恰就是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錢去實現啊好嗎!
錢就是你的膽子,是你的眼界,是你的自由,世界這麼大,沒錢你怎麼去看?
----------------------------------------------------------
能讓窮人逃避現實和找到自尊的選擇不多,窮游是其中之一。
但如果你是傑克·李奇那樣的人物,那就當我沒說吧。這明明是正經的學術問題啊!怎麼都給回答成小清新了呢!
窮遊說到底是為了徹底的享受旅遊所能帶來的新奇。
這是有理論依據的。事情要說到1972年,Cohen在學界為旅行者第一次進行分類。
Cohen認為旅遊的本質是追求新奇,而矛盾的是,人們又常常本能的追求熟悉感,使得在旅行中往往出現「熟悉泡泡」——那些連鎖酒店品牌、連鎖餐飲、導遊帶來的熟悉的語言、旅行團帶來的熟悉的人群以及旅遊產業化帶來的安全與秩序感。
旅行中必然產生新奇與熟悉的比例關係,根據這個比例關係,Cohen把旅行者劃分為四種類型:有組織的大眾旅行者(旅行團)、個人大眾旅行者、探索者,和流浪者。越往後,熟悉感越少,新奇感越多。
旅行團遊客和個人大眾旅行者被稱為「產業化旅行者」。實際上他們被熟悉泡泡包圍,卻假裝自己「體驗」到了旅遊產業希望他們體驗到的新奇——更適合他們口味的當地食物、以當地固有印象裝飾的酒店房間、與當地固有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區景點。
很多人都是這一類人,希望住連鎖的酒店(五星級到快捷酒店),希望在當地最負盛名的餐飲店吃所謂的特色食物(儘管本地人常常嗤之以鼻,例如姚記炒肝),希望在沒什麼麗江本地人的麗江古城洗禮和升華。
Cohen及其後的學者就像廣大文藝青年一樣對這類旅行者非常鄙視,卻又不得不時刻保持學者的傲嬌和假裝中立,不僅時刻用春秋筆法暗諷,還用了非常文鄒鄒的比喻,說他們就像他們的歐洲祖先一樣是「殖民者和拓荒者」,最終會摧毀欠發達旅遊地的旅遊業,使它們快速的產業化和失去特色。(儘管我不這樣認為)
相反的,Cohen對後兩類,也就是「非產業化旅行者」給予高度評價。這類旅行者追求儘可能的融入當地生活,例如與當地人交談、在當地人的沙發上居住。他們儘可能的放棄可能帶來熟悉感的東西,常常把自己陷於失序和探尋中,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的真正的新奇也就大得多了。而且,這類人往往來自中產階級,在過了一段時間的失序生活後,他們往往回到自己本來的中產生活中去。
很像「窮游者」不是嗎?
窮游往往意味著要放棄許多熟悉的東西,溫暖的家、計劃好的生活、熱乎的早餐等等,但只有放棄這些,你才能甩開「熟悉泡泡」,真正享受旅行的本質——新奇。
這不是小清新,這有理論依據。
當然,因為「非產業化旅行者」往往是中產階級,更給了人一種小清新、小資的感覺。也因為這樣很多「窮游」已經像是一種「姐很小資很有格調」的標籤,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吸引力。實際旅行起來可能一點也不「窮」,所以很多學者已經把一些背包客歸入到「產業化旅行者」中去了……
主要參考文獻:Cohen, E. (1972).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 164-182.我二十歲的時候,很幸運,到德國當了一年交換生。那時沒有學業壓力,身邊又有幾個好友。我們特意將課程選得集中,例如只選周二周三的課,這樣一來,每周都是小長假。再加上德國學校假期給得慷慨,那一年裡,我去了近十個國家的幾十座城市。
也並非走馬觀花。行程都是自助,在博物館或是畫廊泡一整天是常有的事。曾修過歐洲文化的課程,因此略知道些背景知識。在衛城的山頂,分辨神廟的柱式;在羅馬看forum的遺址,想像兩千多年前,古羅馬人在此處議事;知道哥特式教堂有尖的頂,彩的窗,走進阿薩姆教堂,又驚嘆於巴洛克式建築的浮誇裝飾;在英國國家美術館找了好久《阿爾諾菲尼夫婦》,卻發現畫框空空,下邊附著一紙告示,說借去別處展覽。
而那時我是個沒什麼錢的學生(其實,現在也是),沒有辦法,只能窮游。好在有歐盟的長居卡和學生證,省了不少門票費用。除此,我睡過機場和火車站,住過青旅的八人床位,坐過十個多小時的長途大巴,也試過以kebab和三明治為生。
這應該算窮游吧?但回想起那段經歷,大概是我目前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那時我無憂無慮,周末拖著行李箱就出發,到處走,到處看,參觀了數不盡的歷史遺迹,畫廊和博物館,從gelato吃到tapas, 去過最西邊的海岸,也攀過(歐洲)最高的雪山。
有多少人能在年輕的時候,就擁有充裕的旅行資金呢。我想這樣的幸運兒總是少數。而我們普通人,要麼遲些等有了錢再旅行,等不及的,例如我,就省著錢出發吧。等有了錢,再故地重遊就是了。
那時在身邊的朋友,現在三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我在英國。我們在微信群向彼此吐槽近來生活的殘酷,最後總會一起緬懷過去。那時我們窮游,但我們多快樂,多幸運,多幸福啊。什麼是窮游?當你連路費都湊不出的時候還出行那是乞討。你可以選擇價廉的青旅,可以安排好行程盡量選擇夜間卧鋪火車代替旅館,可以盡量找找特價機票,可以和信得過的旅伴分攤車費包車,可以看看攻略剔除行程中無意義的人造景觀,用當地的特色小吃代替三餐…但如果你抱著搭順風車游完全程,在當地老鄉們家蹭飯這種永遠占人家便宜的心態出門,呵呵
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陌生人的交集是一種緣分,陌生人給你的幫助就像一束小小的光雖然微弱但回憶起來卻很動人。
還記得雲南火車站前,我穿著麗江買的長裙(牛仔褲磨破了買來當換洗衣物),捧著從斗南花市凌晨買的一大束玫瑰百合(將近100枝,不超過10元)背著巨型雙肩包大步趕火車,一個清秀的女孩子攔住我,我頗不耐,以為又是一個以為我是花販要買花的群眾。結果人家是善意提醒我我的裙子下半截卡住了,兩條小腿露在外面。我當時內心已經死了很多次(羞憤而死)
還有一次在西安回民街,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品嘗儘可能多的小吃,我把可以打包冷食的小吃買好準備帶到火車上當晚餐,在店裡吃湯湯水水之類的食物。一個年輕的女孩同桌,無意間聊起來後她說挺想嘗嘗一家東南亞曾瓦(字沒找到)糕,但他家不賣小份大份的吃不了。我沒多想就開口說要不要嘗嘗我外帶了一份還是熱的呢,說完就後悔了,這種情況下請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子吃東西有些不妥。沒想到她很高興的答應了,而且不是意思意思一般嘗一口的吃法。當時我心情很微妙,這姑娘這麼一點戒備心都沒有呢,萬一我是壞人呢,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是常識嗎!雖然我們年紀差不多,但我也有可能是誘拐良家婦女的騙子呀。但當時更多的是莫名奇妙的感動…
旅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於我而言是暫時換一種活法出去透透氣。如果窮游是出門就指著占別人便宜過活還洋洋自得的話,那麼平時的你恐怕也好不到哪去。
推薦閱讀:
※在一個城市生活了許久以後,突然想離開換個城市生活,一切都要從新開始,為了自己的冒險,這樣值得嗎?
※旅行的意義是為了與現世的安穩相匹配,還是為了擺脫眼下的不快?
※為什麼有的人出去旅遊要帶兩台單反甚至三台單反?
※情侶一定要一起旅遊么?
※為什麼人們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有膽量和自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