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突破心理舒適區?
感覺現在還年輕,應該多吃點苦,不應該有那麼多享受,有想突破的決心,但是每次到選擇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選擇那些輕鬆的,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舒適區里這回事,以至於我每次想改變都無從下手。。
沒什麼危機意識,是自己安逸的太久了,享受的太多了,形成了慣性,怎樣才能意識到自己在舒適區里,看清自己的位置?
謝邀。
為什麼不想突破?因為呆在舒適區里也沒什麼不可以。想想人生不就那麼回事嗎,往上爬是一生,呆在原地也是一生。死後萬事皆休,所做的一切意義在哪?還不如及時行樂。
正是這種迷茫的隱性影響,幾乎沒有人不貪戀心理舒適區。很多人為自己對金錢名利的追求,冠上這樣那樣的理由,為家庭,為夢想什麼,其實呢,那種追求符合他的心理舒適區。
你會發現,其實真相就是這樣:小部分人為自己的快樂建立規則,然後大部分的人逆反自己的心理去適應這些規則。你不適應,他們就會罵你是loser。
所以,如果再有人對你說,請離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你就窮問到底,我特么為什麼要離開?!我特么為什麼我要去適應別人的價值觀?!
他如果答不出個子丑寅卯,嘴裡只知道蹦出什麼成功學,什麼錦衣玉食,什麼讓別人瞧得起之類的話。那你最好遠離他,他也是個自以為清醒的迷茫者。
一個人,舒適不舒適在其次,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做任何事的意義是什麼。之前我看了一檔綜藝節目,一群人到少林寺學功夫,被折磨得要死要活。少林寺的僧人們,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拜佛,然後跑步,跑山,中午吃點青菜饅頭,下午練功,還要打坐參禪,比世俗人還忙。他們做這些幹什麼?強身健體?表演?賺錢?
都不是。想要獲得這些,犯不上去做和尚,守清規戒律。僧人說的好,是通過對身心的調節,去發現真正的自我。這個生死未卜、像螞蟻搬家一樣庸碌生活、驕傲執著的、迷茫的「我」是什麼,因何存在,去向哪裡。不知道。是否有個能明白這一切的「我」呢?
人就應該以自我為坐標,縱向去衡量自己的生命。找到在時間當中的位置,空間當中的位置,其次才是橫向考量在這個世界當中的位置。因為只有找到了「自己」,才懂得如何自處。之前在quora看過同類問題,今天在知乎上也看到了。
點進來一看,世道變了?
有些人的回答,其實就是為了給那些懶惰的人找到一個懶惰的借口罷了,去迎合他們從而得到這部分人的支持。其中不乏自媒體號。
請先明白一點,這個問題是『怎麼突破心理舒適區?』,是"怎麼",是尋求"方法",是"HOW"。
高票回答竟然扯了一大堆"你幹嘛要離開舒適區?",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待在舒適區沒什麼不好的。
首先突破心理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然通道。
為什麼要突破?更準確的說是擴展舒適區,因為我們想要成長,這種內心的動機來源有兩個,追求自身價值的體現和社會的期待。
情況一:我在A的城市待得夠久了,雖然很舒適,但我想換個地方。下個地方可能是B,也可能是C,whatever。但至少我清楚的知道,再繼續待在A,不會讓我有任何改變,這種情況會讓心理產生矛盾。因為離開的念頭已經產生,即便是A能帶給我再多的舒適,也留不住我。(追求自身價值的體現)
情況二:我在A部門做基礎的產品需求已經有2年了。能力也在過程中有一定的提升,這時候公司通知我說,B部門更需要我。(社會的期待)
所以這裡問的更多的是,我從A城市去B或者C城市的方法,可能是坐『長途車』、可能是騎『自行車』,也可能是『高鐵』。
或者說是我從A部門轉到B部門,怎麼去適應。
想突破舒適區的人,至少內心是有這樣的動機的,他們想尋求改變獲得突破的方法,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人雖然是個體,但是離不開社會和周圍的圈子。扯什麼少林寺?
練習鐵砂掌也需要有不斷的突破的過程,從練習定步,再進階到活步,再到練習掌法,每個進階到下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突破舒適區的過程。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大二暑假的最後10天,已經在寢室玩了2年的電腦的我和室友兩人突然冒出一個想法。
「我們去騎車吧」
「好的,什麼時候出發?」
「明天!」
「OK,去哪兒」
「廈門!」
就這樣,那年暑假的最後10天,我們兩人騎著借來的二手車,從杭州出發騎車去了廈門。
但最後我們只在廈門玩了1小時,就回學校了。
路上結識了各式各樣的人,也欣賞了祖國一路向南的沿海風景,給心靈來了一次徹底的洗禮。
38度的高溫下,皮膚被曬焦,晒黑,一路上有過脫水,嘴唇甚至乾裂。睡過野外,體驗過一天沒飯吃,飢腸轆轆。
這一切,出發前,我們很清楚,暑假最後10天,完全可以在空調房裡玩10天的遊戲。
其實搞清楚本我,自我,超我直接的關係,就非常清楚了。
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
那麼接下來說說『如何突破心理舒適區』的方法。
你可以把『本我』這種原始的慾望和衝動,看做一個價值觀意識還沒建立成型的小孩子。而『自我』,看做是一個成年人。
想像一下,你內心中有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小屁孩,並在同一輛車上,然而方向盤必須由小屁孩來控制,成年人需要不斷地說服一個小孩子做他想要做的事。但如果小孩子不想做的事,你跟小孩講道理,往往是沒用的,這時候你需要哄著他。下面講幾個很有用的方法。
- 忘記邏輯。說服你自己決定做什麼,邏輯是幫不到你的。因為你內心的那個小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安撫。」沒事的,10天而已,很快就過去了。」、"至少還有自行車,比走路好多了"
- 強制開始。萬事開頭難,上學的第一天,小孩總是拉著爸媽,不想去幼兒園。但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是,交給老師,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比如,我也想去騎車旅行,但有擔心……,打住,別多想了,直接出發吧。或者我晚上一直在玩手機,導致很晚才睡。那麼晚上9點強制手機關機,或者叮囑你的室友,一到9點,就沒收你的手機,給室友保管。可以先嘗試一段時間,或許能給你生活狀態上帶來突破
- 情緒感染。有些時候,勵志電影、講座、文章可以感染、促使你改變。
- 環境影響。將自己投入到一個擁有公共目標的群體/團隊中,團隊的壓力會影響促使你改變。我初三之前在上海讀書,成績非常爛,從成績角度來考慮,算是墊底學校里的墊底班級里的墊底學生。由於政策原因,轉學去南昌重點學校。從那以後成績突飛猛進。因為群體和團隊的目標影響著我的行為。在這一點上,不是說一定要有我這樣的經歷才行。你可以找和你有同樣目標和想法的人多溝通,多交朋友。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 方法機制。你內心的那個不懂事的小孩可以不知道為什麼要做改變。但另一個成人的你,需要明白為什麼,這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評估一下改變後,自己未來的樣子是什麼?那個樣子是否是你期待的?
接著給自己設立3個核心目標,讓自己更加有方向感。比如我在10月份的時候,給自己設立了,知乎關注數突破2000,點贊突破10000,收藏突破5000。這樣我就會定期對我設立的目標做評估。還差多少。
每個目標下面,寫1-2件你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並定期看進展。
比如:
關注數2000:我需要去了解知乎用戶點關注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並且我自己的個性化標籤需要突出,並符合部分群體的的關注點。
點贊10000:迫使我要去寫更多的回答,爭取更多的流量和曝光。後面我發現回答數量多,並不代表流量就越大,需要找准流量大的問題去回答。所以我會先關注某個話題下的動態排名,取前20,看是否有近10天內的新問題。
收藏5000:我需要提升回答內容的『質量』,影響『質量』的有兩個因素,『充足的時間』和『自身的能力』。所以除了工作時間外,我要另外規划出時間出來,留給知乎。同時,我要對自己相關領域的知識進行充電。
瀉藥,觀點放前面:
我們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過得舒服點?
好不容易找到舒適區,為什麼要跳出來??
我師父常教育我要換文風,不要總寫小妞文學,要走出舒適區balalalal
可是問題是,我連自己擅長的,想寫的,都寫得不是吊炸天,我去寫那些我沒那麼願意寫的就能寫厲害??
不做第二個誰,只做第一個我。
退一萬步說,挑戰陌生領域的後果往往也不是你變成全能了,而是不倫不類,因為你以為你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實際上也是跳進了別人的舒適區啊。那裡有擅長的人在碾壓你。。。不如呆在自己能嗨的起來的圈子裡~~跳什麼跳呢,開心就好
謝謝
現在動不動就出現一個看上去「很專業」的詞,心理舒適區、依戀型迴避型人格,包括我寫的缺愛答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這些專業術語的含義。
追求一個男人不得,說對方是迴避型人格。自己在愛情里作得不行,說自己是缺愛。無所作為、沒有熱情動力,說自己還沒突破心理舒適區。
別整的這麼複雜,你就是懶。
你不是看不清自己,你是看清了也不願意改變。有什麼好改變的?不愁吃穿活的得過且過,不差啊。
想要執行力,你必須有目標。
這個目標是出於你的慾望也好,出於你對自己的要求也好,甚至來源於嫉妒都可以,你沒有目標怎麼行動呢?
很多人問我怎麼找到目標,什麼不再懶惰變得成熟開朗活潑這種廢話就別說了,具體點。
不再懶惰,那麼每天閱讀一小時,每天練字一小時,每天健身一小時,可以吧?
變得成熟,每天閱讀一小時,每周與你尊重、崇拜、欣賞的人交流聚會一次,每周出去走走看看人來人往世界之大。
活潑開朗,每周約會三次朋友,與人交流,走出門去等等。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找不到目標?太安逸了。生活對你的衝擊讓你還不足以行動起來。
看看比你好的人,比如你朋友圈裡最努力的人,最富有的人,有點危機意識。
但說到底,這些都靠你自己。
很多人總說,道理我都懂可我做不到。
哦,那就繼續懂吧,你這樣也不會很差,但別整天喊著教我突破心理舒適區吧,不是沒跟你說過哦。
有個朋友,炒股隨便投個200萬,每天5點起床去打高爾夫,是運動也是交際也是對孩子的榜樣,然後上班,每周三次私教健身,家庭、工作安排的很合理。
多看看你周圍的人在幹什麼,應該可以鞭策你自己。不是要你和他們一樣,但你也該對自己有要求吧?
不然你怎麼好意思和優秀的人一起玩?
我希望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以我為傲,我也為我有這樣的朋友而自豪。
瀉藥。
心理舒適區並不適合你的描述,這個辭彙的意思並非是有溫水煮青蛙的感受,而是經常跟習得性無助結合的表現。
習得性無助是什麼呢,可不是經常的無助感空虛感,而是非常嚴重的逃避,是心理障礙的一種,往往伴隨抑鬱症,原因多是童年或青春期的不良生長經驗。這個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就是這樣嚴重逃避行為不產生生理焦慮的底線,即感受到安全感的底線。
你並沒有缺乏什麼安全感,你僅僅是沒有目標,這不是心理問題,這是職業規劃問題。
建議不要多用這些專業辭彙,而是提出問題找尋解決方式。建議修改成如何尋找目標或者如何找尋人生奮鬥的意義。不過心理學並非是雞湯學,奮鬥或者安逸都是非常正常的性格表現,就好比內向外向之分,沒有對錯。我本人非常反對類似的所謂「走出舒適區」這樣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令自己最舒適的生存方式、生活工作、價值觀念等。好好的舒適區,不老老實實待著,非得跳出來折騰,有意思么?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你明明比較宅,不愛說話,就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著,想些事情,思考一些問題,但你非得跳出來,為了鍛煉自己而逼迫自己去做銷售,結果把自己搞得都不像自己了。
每個人都有其本能的行為反應,這些本能有時候會非常強大,強大到一旦違背本能,你就會產生不愉悅的感受。有的人天生喜歡思考,那就讓他去解決問題;有的人天生愛取悅別人,那就讓他去搞外交;有的人天生樂觀積極,那就讓他去激勵團隊;有的人天生喜歡整齊劃一,那就讓他去制定規範。你讓擅長思考的人去取悅陌生人,讓擅長激勵的人去制定規範,他們心裡自然會不舒適。然後呢?你要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嗎?我認為這純粹是多此一舉!明明人家有其最舒適的工作方式,你卻視而不見,偏偏建議他選擇並不舒適的方式,並鼓勵他走出舒適區,這種方法不是沒事找事嘛?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都有其最適合的「產品使用說明書」。只有用最正確的方式開啟,你才能活得舒適。
什麼時候需要調整自己呢?就是你的方式與社會所要求的方式並不是100%吻合的時候,你才需要去調整。比如,喜歡思考問題的人,可能比較內向,不喜歡展現自己。但在職場上,不積極展示自己,有可能會被埋沒,即使你能力再強。所以,這時候要在自我價值展示方面進行調整。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所存在的最終意義,就是找到令自己最舒適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你的工作、生活才不會令你焦頭爛額,你的生活才會有幸福感。以下內容轉自 曹政 的文章:走出心理舒適區(來源於《你憑什麼做好互聯網》),希望能對大家有說啟發
1. 多參與分享,多上台演講,能夠克服演講恐懼,對未來的工作和個人發展絕對有很大的幫助
2.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觸不同的人群,多了解不同領域的信息,嘗試和各種人溝通。試圖理解更多以前無法理解的東西
3. 在合作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嘗試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並盡量做好。
4. 適當學一點無聊沒意義的東西,比如唐琴,下棋,繪畫,等等
5. 進入和瀏覽一些不同類型的社區,觀察和參與一些職場人士的討論,不要盲目用想想來猜測職場。
對我來說,看一些好的微信公眾號,見識更大的世界,心裡就會不安於目前的小圈子,也就不願意在「心理舒適區」多呆。 這不就是上面第5點建議說帶來的嗎?
謝邀,一直在路上,從不知道什麼叫「舒適區」
當你的見識越來越多,對自己了解越來越多,開始想著去自我實現的時候,你就會主動走出舒適區。
硬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區,那叫「為賦新詩強說愁」。
謝邀,首先,心理舒適區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但既然題主問了這個問題,就說明,題主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希望作出一些改變,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當然這個更好是自己心目中的更好。那麼我就嘗試用自己認知的角度作出解釋,希望能給題主帶來啟發。
1,心理舒適區是什麼?
巴甫洛夫在每次給狗餵食之前都給它打一個燈光,經過燈光和食物的幾次結合之後,燈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這時狗已經形成了對燈光的條件反射。連續給狗形成幾個條件反射:燈光的食物條件反射,鈴聲的防禦條件反射等等。當這些條件反射都是按照固定的順序出現的話,多次訓練後,只要第一個條件反射的刺激燈光一亮,狗就會流口水,而且吃完食物還沒聽到第二個條件反射的刺激鈴聲響,它便會出現第二個條件反射,即防禦性的動作反應,此後,按照固定的順序,其他的反射活動也會陸續出現,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順序,反應也跟著形成了固定的順序。這叫做動力定型。
動力定型是人的習慣的生理基礎,因為有了各種習慣,人常常不用花費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動持續下去。例如我們不需要去想,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等一系列活動就可以順利進行下去。這樣我們可以吧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決的新任務上。動力定型的破壞會引起人的消極情緒,例如一個人有天天睡午覺的習慣,一旦因為特殊的原因,這天他沒睡成午覺,他整個下午就會覺得不舒服,不愉快。
在我看來:心理舒適區就是一系列條件反射的集合,各種已經形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讓我們可以盡量節省精力地生活,這本身並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就是說心理舒適區本身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
2,為什麼你想要走出心理舒適區?
你潛意識裡認為,你現有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不足以面對將來的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或者你認為你的一些尚未滿足的慾望和需求,按照目前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走下去並不會得到滿足。例如你想睡明星想當土豪,但按照目前懶散的狀態,你認為繼續這樣永遠也沒辦法睡明星當土豪,所以你想要改變。其實當你想要走出心理舒適區的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經不在心理舒適區裡面了,你有焦慮感,有危機感,這些焦慮感和危機感就是你的驅動力。
但是,這只是一種感情和情感,感情和情感不會消失但會被另一種感情或情感代替。這麼說有點拗口哈,打個比方:你想要睡明星,睡不到,好惆悵,算了,不想了,先打個遊戲吧!這個時候你的未滿足的需求而產生的焦慮感就會被遊戲的快感代替,獲得短暫的舒適。但是當你不打遊戲的時候,遊戲的快感消失,你又會想起你未被滿足的需求---睡明星。而且覺得自己又浪費了在遊戲上的時間,離睡明星更遠了。這就造成了你的間歇性焦慮,絕望吧?彷彿這是個無限死循環。
3,怎麼走出心理舒適區?
促使一個人作出一個行為有正反兩套驅動系統,正向激勵系統,如我今天考了個一百分,爸媽老師同學各種認可,各種對我笑,所以我會繼續努力,希望下次也考一百分繼續享受勝利的榮光。反向激勵系統則是,如果我今天考了零分,回去就要挨揍了,為了避免挨揍,我一定不能再考零分。再比如搞衛生:一種人是,很少搞衛生,實在到了自己都受不了時,產生的焦慮足夠讓自己行動時再去搞一次,而有些人則能在搞衛生或整理生活用品中獲得快感,每把窗戶擦得乾乾淨淨時就覺得好爽,窗戶乾淨了,好爽,桌子乾淨了好爽。雖然都會搞衛生,但其實這兩種行為模式是不一樣的:一種是焦慮的累積過程,另一種是快感的累積過程。這兩種模式都存在於任何一個人的身上,兩種模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微妙的差別,主觀來講,當然是越多正向激勵系統的行為越好。
那麼講那麼多,怎麼走出心理舒適區呢?
在我看來,很多人對心理舒適區有認識誤區,認為走出了心理舒適區就能獲得進步,其實這有點本末倒置了。走出心理舒適區事實是你想獲得新的一種能力或達到一個新的目標在行進的過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從而產生一些焦慮和不適。
正確認識心理舒適區之後走出心理舒適區就可以落到具體的方法論上了:
1,首先你得明確自己的目標,你得清楚自己想要幹嘛。說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能真正做到明確自己目標或者說長期目標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系列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的集合里,他們並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幹嘛,只是日復一日地打卡上班,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所以首先得做的就是明確自己的長期目標,這個目標要夠具體。
2,細化自己的目標,給自己的目標一條清晰的進度條,是的,進度條。進度條上細分成一個個小的目標。這麼做是為了充分利用好獎勵系統的力量,獎勵系統一定要及時,像巴普洛夫的實驗一樣,給食的時候立馬給燈光,這樣才能形成獎勵系統。而如果給食之後幾個鍾再給燈光的話,狗是意識不到燈光跟食物之間的聯繫的。人也如此,獎勵要及時。如果我跟你說你,你每天努力賺錢,堅持鍛煉身體,堅持學習,等你有很多錢又很健康還很有文化時就有機會睡明星了,你會覺得我在扯淡,說了跟沒說一樣。當然這只是個舉個例子,不要管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舉睡明星的例子。把目標細化,例如解開這道算術題之後我就去吃頓美食,這就很具體了。長期以往,解題和美食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形成習慣後就會變得毫不費力。這也是很多雞湯讀物里的習慣的力量。但這樣又是一個新的心理舒適區了。
所以說,單單討論心理舒適區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為了一個新目標而達成一種新的心理舒適區的狀態是一種能力,它展現了人類適應新環境能力,展現了人類進化的強大的可塑性。
說完走出心理舒適區之後,其實我更想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能力,就是求知。還是會那句老話,多閱讀,多學習。你得先知道然後才能做選擇。認知才是最重要的一環,人存活在世界上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舒適地活下去罷了。因此很多人都死在了二十來歲,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很多人在二十來歲左右形成了自己大部分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然後這套模式足夠讓他在現有社會中存活,所以往後他也很難再接受新的東西。這樣的人你可以從身邊的長輩找到例子,有些長輩你跟他聊會兒天,你能想像到他二十年前的樣子。不好意思,這波扯遠了,回來。
心理舒適區這塊,暫時就說到這,有別的想到再來補充。正反兩套激勵系統的的概念大家有興趣可以多思考下,如果放大了看再加入閾值的概念的話,有時候覺得挺恐怖的,一種刷上限一種刷下限。
巴布洛夫段落資料摘自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郭念鋒主編《心理諮詢師》
不用突破,而是應該擴張心理舒適區
我要強調一點,心理舒適區不是強行突破的,而是溫和地慢慢擴展的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應該盡量可控
實際上一般人的心理舒適區是:懶、玩物喪志,好逸惡勞
最後才是自己的一些習慣吧······
舉例說明,小事情就是賴床,打遊戲看電視劇,這狀態就是最好理解的舒適區
最簡單的「突破」就是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賴床,控制娛樂時間
然後我來講一下自己的方法
我一般是用外力強迫自己,其實這也不算是強迫吧,好歹是我自願的
因為非自願做一件事的效率特別低,所以要明白這件事自己到底是不是想要做的
然後用外力約束自己,原理其實是道德的自律性。前面強調過了,一定要是自願的。
因為如果一個人懶到家了,什麼方法都是無效的。
~~~~~~~廢話分割線~~~~~~~
我原本在網上教唱歌,是發了貼就走,屬於一擊脫離性質的
一開始默默無聞,有人回復就非常高興,感覺自己的存在感被滿足了就比較熱心
之後教的人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的人加我好友,其中不乏覺得我幫助他是理所當然的人
被太多那樣的人噁心到了以後,我對教唱歌這件事感到厭煩
但是這樣其實是對那些誠心請教的人不公平的,後來我想明白了
說清楚自己的規則,把請教的模式規範化,分免費和付費諮詢
還拉上合伙人一起去做,如果收了學費,我們這邊會計給記賬了,我不好好給人服務
到時候自己的信譽崩壞那就悲劇了,為了避免發不了工資,我不能一直欠著別人的課
這些年我就從隨便在網上留個人信息到空間設許可權
簽名從做更好的自己換成
收費和付出是篩選人的門檻,免費的合作根本不是合作而是單方面的搶劫和賤賣
這算是我的成長吧,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幫助值得被幫助的人
比如說會按照這個標準(知乎專欄)來問我的人
問題不是怎樣突破舒適區,而是突破了以後想幹嘛?先定個小目標,比如今年賺夠一百萬,在一步一步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肯定得經歷和嘗試許多自己以前不敢想的事,這不就突破了嘛?
為突破而突破註定失敗,先定個小目標。突破你妹啊,人生又不是高考作文
中國學生的可悲就是,三觀塑造的第一課就是tmd高三看讀者新聞聯播準備作文,寫多了自己就信了吧
突破「心理舒適期」還是範圍小了一點,個人認為用「舒適期」更適合
1??先解釋原因:
1. 心理舒適期的突破在短期內確實有用
常常有人說,要逼自己一把,不然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的確如此,在趕公交,趕作業,趕deadline的時候,無論是內在驅動力還是外在壓力下,我們的效率都達到了頂峰。儘管我們可能身體上非常疲倦甚至出現傷病,心理上焦慮和孤獨,但都會被必須要完成任務的信念弱化,於是身體本身的自我保護和趨利避害追求舒適的意識就會在這時候難以表現出來,看起來就是突破了心理舒適期。
2. 長期突破心理舒適期未必有用
既然是心理舒適期,則主要是加強了自己的精神力,但是真正的學習,都不是只要單純的刻苦就行。就像推箱子,你得知道你要往那裡推,你如果往東南西北各推一下,就回到了原地;你得知道發力的方式,你如果一直往下按,地下也不會穿一個洞;你得知道你推的意義,也許你推得精疲力盡,回頭一看就有一輛車。
2??那麼問題轉到了「舒適期」的突破,我就拿打遊戲來說明吧。
一般剛註冊的時候,升級得最快。玩到後面,就升得越來越慢,走過的地圖也越來越熟悉,每天的任務大多就是重複,你可能覺得有些乏味了,不再有新鮮感和刺激感了,這時候也許又有作業和活動,於是就放下了,然後就再也拿不起了
表面上看是心理對平淡的厭倦,實際上更深層次還有能力的原地踏步,也就是瓶頸期。
然而瓶頸期是不可避免的,凡事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足夠的練習就無法真正地學會,手速沒有足夠快是沒法打dota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接受他,知道自己現階段只能做得了這麼多,也知道自己在練習得足夠熟練之後即可進到下一階段。
綜上,若是明確了目標,請加強精神力,反覆練習,若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匆忙用手機打的,沒有修改格式,請見諒)
這是人之共性,總想迴避壞的追求好的,當然這不是壞事,一帆風順最後成就大事業的人也不是沒有,不必像傳說中的「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個大家自己都有自知。
但是如果還是一事無成那就要好好想想了,例如「我這樣下去到底對不對」,如果內心出現了動搖那就提醒自己要改變了。
1,突破心理舒適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認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閱讀,多讀一些有思想有價值的書籍和文章。當學會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生活時,舒適與否其實都不太重要了,因為自己已經知道怎麼做了。
2,保持危機感。每個人身邊總有一些跟自己差距不大但卻比自己成功的人,例如自己的同學,同等學歷,同等背景,為何人家能混得更好呢,我想這時候心裡都會有一種緊迫感以及不服輸感吧。這時已經自然而然地突破了心理舒適區了。
3,多與成功的人交流。雖然說讀書是與無數成功的人對話,但真正跟成功的人交流獲得的感觸會更多。我有幸認識了一位英國博士,經常用189郵箱登錄Gmail跟他郵件來往,從跟他的交流對話中我學到了很多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這對我影響相當大,以至於我一直在激勵自己不斷努力前行。
4,還有一個就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自己開始行動,要知道大部分行動都是痛苦的,但咬牙堅持過來之後總能感到成功的喜悅,而在這過程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處於舒適區吧。
這個是你的理智無法掌控你你行為的問題。
是你的人之本性掌控你行為的問題。
換句話說,這個是內在世界的問題,給你再多的分析和建議,你就是不去做,也沒有辦法的。
從幫助題主的角度,給一個建議:
你的身體還無法適應不舒適的感覺,你要做的是讓自己身體適應這種不適應的感覺,推薦從小事情開始。
比如每天鬧鐘比昨天早起5分鐘,逼自己早起5分鐘。
比如逼自己早睡五分鐘。
比如每天逼自己比昨天多步行一百米,逐步累加。
再強調一遍,做多做少看你自己,別人沒辦法給你任何靈藥,代替你自己的吃苦。年輕就該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幾乎是七零後八零後耳朵聽出繭子的言論。
如果環境、心理很舒適,那說明現在的生活狀態很美好,可以在不突破舒適的情況下,讓它更美好,而不是折騰出舒適,去吃苦,去冒險,最後又追求回舒適,這不是多餘走出了彎路嗎?
想起溫水煮青蛙,可能這個詞更貼合樓主的意思。不想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那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舒適去發展自己。
實名反對@頓了 的回答,本只在他的回答下面評論,但沒想到評論被摺疊,於是無奈專門開一回答,當然似我等小民自然不可能如大神這般受人關注,只是對題主這一問題頗有自己的想法,想於題主探討,純手機打,以下是原評論。
是啊,人應該以自我為坐標,反正最後都要死的。這樣明明白白開開心心的活了三十年,然後在三十二年的某一天我的孩子問,爸爸,為什麼人家小朋友可以去外國玩,我也想去。這時我可以跟孩子說,開心最重要,我帶你去人民廣場玩一樣很開心。
然後又過了十年,我的孩子要結婚了,問我,爸爸我談朋友了,女方想要一套婚房。我可以跟孩子說,要什麼婚房,和我們一起住一樣很開心。
說正經的,強行為了與眾不同而回答沒有意思,人是群居動物,就算你完完全全看到別人過的比你好你覺得無所謂,可你不是一個能完全脫離社會的人。前面有個評論說的很好,人不只有自己,還有責任。
當你意識到你肩膀上的責任,你自然就會走出舒適區。當你沒有意識到,那麼就算有人拖你出舒適區,你也會再次回到那裡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小象和細繩的故事,就是在象小的時候用繩子栓住,它多次掙扎卻無法掙脫,等到象長大之後,它的力量足以掙斷繩子,但它卻放棄嘗試了。
這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我用這個例子來試圖說明我們遇到的一些問題。
我最近在思考一件事,為什麼有人缺乏冒險精神,是因為他真的沒有能力冒險嗎,為什麼有人極度追求穩定,是因為他真的無力抵抗風險嗎,為什麼有人對社交產生恐懼,是因為他真的在社交的時候表現很差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明一下我們的生長環境。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關在牢籠里。
我們被地域,出身,原生家庭,傳統觀念,輿論氛圍,廣告,潮流等等影響,一個籠子扣著一個籠子,跟俄羅斯套娃一樣,把我們層層套牢。
這些籠子根本不堅固,有的甚至千瘡百孔,但我們並不想出去,並不是籠子里多舒服,而是我們的觀念認為,籠子外面很危險。
時間長了,我們就會騙自己,籠子外面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在這裡面活得好好的,幹嘛要出去探險呢?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黑人瑞德認為希望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一樣。
我們會認為自由是危險的,更進一步欺騙自己,自由並不存在。
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在一個舒適區里混到死,再也沒有改變和掙脫的慾望。
這種狀態看起來非常穩定,但長遠看來極不穩定,因為外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個人的變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穩定也會變成不穩定,比如你在八十年代可以進工廠,吃國庫糧,再過一個十年,國企這個大廈轟然倒塌了,可是你並沒有其他的謀生技能了,怎麼辦?
停留在舒適區還帶來另一個負面影響——讓我們的性格更趨於保守。
大部分人的性格,從成年到臨終,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很多人在20歲之後,不會變得更勇敢,也不會變得更主動。
一個成年人,為什麼會怯懦呢,勇敢是怎麼來的?勇敢並不是憑空而來,怯懦,往往是受了太多怯懦的保護。
就是說,人在想要挺身而出的時候,發現退縮能讓自己更安全,更舒服,多次反饋下來,就自動選擇怯懦了。雖然勇敢能帶來更長久的好處,但人性只會選擇當下的快樂和安穩。
再說回勇敢是怎麼來的,勇敢就是看到了長遠的好處,為長久的好處挺身而出,而摒棄當下的這些舒適感而來。
而舒適區,就是勇敢的大敵,它會讓人沉浸在當下舒服的短視中,它會讓人放棄為了長久幸福而做的努力。
我們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了,他有能力冒險,也有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社交時表現也不差,可是他被舒適區困住了,以至於讓他認為當下的狀態才是最好的,冒險肯定失敗,風險無法抵抗,社交表現不好,於是不要去做徒勞的努力。
怎樣破解這種困境呢,非常簡單,就像那隻大象輕輕一拉繩子就斷了,也非常困難,因為大象認為繩子是不可能拉斷的。
說簡單是因為只要接受了這種觀念,牢籠再結實,也困不住你,說難是因為很多人窮極一生也無法意識到,竟然還有外面的世界。
當你吃喝不愁,生活穩定,但是總覺得缺點什麼東西,也打不起精神來,你就開始覺得哪裡有些不對勁,你開始尋找,到底哪裡不對勁。
恭喜你,你的籠子已經被打開了。出不出來,就看你了。
就像《搏擊俱樂部》的台詞那樣:
「你的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不能代表你,你的衣服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一員。
所以你要時刻保持危機感,你要時刻為了生存而鬥爭。」推薦閱讀:
※父親長期酗酒,半夜在家大吵大鬧,借酒撒潑,導致家庭矛盾不斷,怎麼讓父親變好一點?
※當一件事情堅持不下去的時候 是誰給了你堅持下去的理由?
※有強迫症怎麼辦?
※如何自學催眠術?
※如何成為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