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有彈性有嚼勁叫做「Q」?

如題,感覺最早是從qq糖開始的,為什麼把有彈性/嚼勁的口感稱作「Q」呢?


那是臺語/臺灣閩南語的一個語詞,「 khiū」。
是在閩南語用來描寫表示 柔軟但有彈性嚼勁的食物 的一個語詞。
在臺灣,被借入臺灣的國語(普通話)裡邊使用。
而在要書寫時,因為國語(普通話)音系裡面沒有這種音節,
也當然在其裡邊找不到有該種語音的漢字,成了有音無字,
就以字母的稱呼是近音的英文字母 Q/q來寫。

該是透過產品名稱跟兩岸網路互動交流,因而也在大陸的普通話網路上,見到有人使用了。

之前曾另有類似問題,可參照→「Q」到底是一種什麼口感,用傳統漢語怎麼表述? - 美食


在大連-丹東-山東一帶,這叫 哏丟丟~


是不是因為旺仔QQ糖?


坐標皖西南,贛語區
慣用abb形式來做形容詞

有彈性有嚼勁,我們叫做

講津津

超萌噠 (????) ?


好Q得意


推薦閱讀:

一個人住久了,沒有存在感,習慣孤獨了怎麼辦?
如何提升做事的專註力與抗干擾能力?
如何改掉強迫症以及怪癖?
怎樣的思維及習慣才能養成風雨無阻 堅持不懈 充滿行動力的性格?
如何合理的制定生活習慣以至於讓自己一直堅持下去?

TAG:語言 | 食物 | 習慣 | 有趣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