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的競爭力和優勢在哪裡?


從老媽口中得知,小時候的我一不哭,二不鬧,三不說話。老媽一般不用怎麼帶我,經常把我放在一邊,就可以去幹活了。有鄰居懷疑我是不是有點傻。上了小學,自己不怎麼活躍,但也不至於自閉。第一次收到他人評論我性格內外,是小學的班主任李老師。那時候我任職班長,平時跟同學和老師關係都打得不錯,課堂回答問題也很活躍,所以並不認同自己性格內向這個觀點。上了初中,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內向的性格暴露無遺。那時候,在學校一個星期可能只跟同學說幾句話,遇到老師時,說話都會帶點口吃。上了大學,有次協會幾個協會幹部開會,我說到自己是個挺內向的人,副會長付之一笑,表示不相信。好吧,不管時間怎麼過渡,人怎麼變,不變的是,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從小,我們就習慣了被灌輸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外向的人,更善於與人交往,更懂得合作,往往被賦予褒義;而內向者,一般不怎麼招人喜歡,孤僻,沉默寡言是內向的一對孿生詞,一直被賦予貶義的色彩。而自卑,不可避免地跟內向掛上鉤。可能幾乎沒有人知道,初高中的時候,我走過了四五年的自卑期。雖然學習在一群朋友和同學中是比較優秀的,但是,不善交際,不懂言辭,普實無華的外表,滋生了自卑的土壤。當課間操許多同學玩成一片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在旁邊靜靜地觀看;當同學下課後成群結隊去玩的時候,我還要回家繼續苦逼著手工活;有時朋友聚會,看到朋友有說有笑地在一起談天說地,氣氛帶著詼諧,語氣不乏幽默,而我卻獃獃地坐在一邊,表情木訥,偶爾聽到幾句搞笑的話,會露出幾個僵硬的微笑。最尷尬的就是,突然別人拋了一句很搞笑的話過來,一時腦袋空白,不知道如何接話。然後停留了幾秒,在腦海中搜了好幾個關鍵字,拼湊成一句硬生生的話回了過去,當場就吹起了一陣冷風。那種氛圍,經常讓我無所適從。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無聊的聚會可以儘快結束,不合群的自己可以快點回家,關上房門,靜靜享受著自己獨處的美好時光。


或許我是一個另類者,不喜歡交際,不擅長表達,喜歡獨處,我一直認為沒有人了解我,甚至我自己有時都不了解自己。而這一切源於我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我羨慕著別人的活潑,健談,交際廣,也嘗試著去改變自己。初中時,甚至有段時間覺得那些叛逆的青年很酷,到處去惹事生非,結群打架的人很有男子氣概。可是,儘管我努力去改變自己,但是總覺得格格不入,性格所致,我做不到幽默與健談,別人的外向,我只能羨慕,卻做不來。


一群人中最安靜人往往最有實力」。或許是這麼一句話,讓我最終選擇了做回一個最真實的自己。我不再刻意沒話找話聊,對於不感興趣,不擅長的話題,也通常保持沉默,選擇靜靜地傾聽,觀察,思考。有些人會覺得你乏味,無趣,缺乏幽默,也有人也會覺得你值得信任,善於傾聽,信口如瓶。沒必要為了迎合別人,做一個違背自己意願的自己,你不是人民幣,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內向者更講究默契與心靈相惜,有些人相處了很多年,你依然覺得陌生;有些人第一次見面,你就覺得熟悉,即使兩人一整天不說話,卻一點也不覺得尷尬。


內向者最大的快樂,是追求內心的那一份平靜。喜歡思考,喜歡觀察,卻又不輕易發表言論。從小到大,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一個人靜靜地獨自。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躺在房間里,聽著歌,把玩著手機,看看書,玩玩電腦,或者就這樣愣愣地坐著,憑藉思緒發揮,思潮洶湧。上了大學以後,一直過著群居的生活,也習慣,喜歡上這種生活,但卻不妨礙我保持平靜,獨處的心態。坐公交,走路時,成了我靈感和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喜歡戴上耳機,把玩著手機,在洶湧的人群,或陌生的風景里,享受著手機上閱讀的樂趣,觀察著身邊的人來人往。嘈雜的環境里,卻能夠保持最平靜的心情。上班坐BRT或地鐵時,總希望路可以更長一些,車可以更塞一些,這樣就可以多一些時間享受閱讀,或思考的樂趣。有時會漫無目的地在城市裡遊走,或者回宿舍時故意繞遠一點的路,只為享受沿途陌生的風景,體驗沒有方向的迷茫。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區別是,外向者在人前活得很瀟洒,人後很寂寞空虛;而內向者人前保持沉默,人後享受著平靜充實的快樂。

內向雖然孤僻,不善交際,但卻一點也不妨礙他們成為優秀的人,因為內向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性格優勢。高二學校門口擺攤的那本二手的電腦雜誌,或許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那本雜誌開始,我喜歡上了電腦,喜歡研究電腦的各種五花八門的技術。從此,生活多了一份色彩,我可以通宵毫不厭倦地看完一本厚厚的電腦雜誌,可以在整個人人都在玩遊戲,喧雜的網吧環境里研究著破解網吧下載限制的技巧。高一時候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在沒有電腦的情況的情況下,用家裡的小霸王破鍵盤和一個五寸不到的文曲星,自學了五筆。大學三年至今,一直心無旁鷺,堅定不移地走IT這條路線,這一切,始於興趣的驅動,堅持,靠的是內向性格的專註與執著。當外向者碰到難題時便到處請教,或棄之不理,或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內向者選擇了獨立鑽研,不研究出來不罷休,所以練就了很強的自學能力;當外向者虎頭蛇尾迅速做完一件事情時,內向者總是慢半拍,卻經常做到盡善盡美;當外向者沒完成某件事情便四處宣揚,結果經常不了了之時,內向者卻喜歡默默用行動說明; 一個外向的人會在平時與大家打成一片,但當大事發生時,有可能躲的遠遠的;而一個另類的內向人,他雖然平時很少和大家接觸,但當發現問題或大事時,會有原則性,默不作聲地選擇支援。


有人會問,我性格也很內向,為什麼那麼自卑,生活如此失敗。讀完樂嘉性格色彩系列的書籍,有一點感觸很深:性格無所謂好壞,每一種性格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與缺點,無論你是怎樣一種性格,都可以做到優秀。你人生失敗,是因為你總是羨慕別人的好,卻總是否定,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懂得利用自己獨特的性格優勢。就像我天生不屬於偶像派的,我只能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實力派的人物,走勵志的路線。學人家的偶像派,只會招來罵聲,因為你根本就不屬於這條道。而偶像派的人反而不適合走勵志路線,因為即使真的勵志了,別人也會把一部分原因歸結到他(她)的容貌上面。這就是一種獨特的優勢。跟隨自己的內心,做最好,最真實的自己。

你只知道我的木訥與寡言,卻不了解我背後的付出和思考。你有你的交際圈,我有我自己獨處的空間。你覺得我乏味,我覺得你膚淺。你嘲笑我不善表達不懂幽默,我可憐你總是輕言許諾不懂遵守。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孤僻,我們會證明誰比誰更優秀。內向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真實,活出色彩。 我是鄭澍璋,我為內向代言。


【鄭澍璋:創業者、自媒體人、程序員。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ishuzhang(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可關注, 不定時分享原創的互聯網文章)。

http://weixin.qq.com/r/BkiguOzE97GIrajb9x0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這個世界上,性格從來都不是競爭力的主導因素。專業技術、敬業精神、持續學習的意願,要比性格重要得多。性格內向,只是說明我們也許不擅長和氣場不合的人交流而已。但世上大多數工作,都不需要成天交流。


我也是個內向的人。在我看內向的人的優勢可能是自信和自省的力量吧。當然不僅是這兩點而已。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感觸吧,如有不好不對之處,各位看官見諒。

1,內向的人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就會更具洞察力。

2,內向的人都會比較喜歡獨處,自省力比較強。

3,內向的人可能有特立獨行的特質,所以在科技藝術人文方面可能都會有很高的成就。

4,內向的人更理解責任和團隊,所以也會更擅長傾聽別人的見解,自然更容易進步。關鍵是不能把自己固步自封了。

5,另外從概率來說這世界上內向和外向的人也各佔一半,沒理由說內向的人會差。其實一般問類似問題的人都是因為自信不足。而這一點我覺得是我們身處的大環境造成的,因為中國是人脈大國。

鼓起勇氣,做真正的自己。既然人只活一次,為什麼不做最喜歡的自己。不要糾結外向的人比你什麼什麼好。要相信人格的力量,以及努力能帶來的結果。


贊同@陳甫鵃的說法。
題主問性格內向者的競爭力和優勢,可能是有一個「內向者在XX方面不行」的想法在心頭,因此以性格劃分能力評判標準。其實揭開這層,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影響著自己的能力。而把原因歸咎於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很有可能耽誤了自己發現深層原因。

以我為例吧。父母在我幼時給我看了些書,講了些道理,於是我便覺得肚子里「有些東西」,跟同齡人不一樣,也就有點故作清高地不屑於和同學交往。
慢慢的我就變得孤僻起來,與別人像是有幾尺的空氣屏障。
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封閉,而是把它歸咎與「內向的人就是上帝的寵兒,每天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外向的人只是表面高揚,內心空虛」等等等等。那時候我初一,空閑時候寫寫日記。當然內容只是對日常不順的牢騷,與安慰自己的雞湯。每寫一篇,就是對自己封閉的一次讚許。
後來翻了些書。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舒適區,心智封閉而尚未成熟的我更是如此。於是我只挑那些合乎我心境的,而且名聲還挺響亮的去看。記得有段時間,凌晨兩三點,我還在摳《悲劇的誕生》某章中某句晦澀難懂的比喻。沒養好精神不說,自己用有限的理解力選擇性地吸收其中的隻言片語,對於我讀這本書,以及對我三觀的形成,都是極大的扭曲。它讓我似乎有了「大家之作」的支撐,讓我的封閉繼續下去。畢竟,內向的人,沒有合適的契機,或許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內向帶來的問題,而是用有限的眼光,有限的判斷力,繼續找理由,為自己作證,為自己推脫。

沒有否認讀書的意思,我只是用自己的例子說說,以性格來給自己遇到的不順找借口,其實是挺危險的。
可能是我對題主的誤解,不過我隱隱覺得題主有這個意思。
因為我有了這個念頭,差不多十六年了。
如誤解了,我向您誠摯道歉。


看看這個TED演講吧
內向性格的力量


由於性格太內向,做不出搶著結賬這樣的事


大多時候,內向的人,都很腳踏實地的干實事。

最終給人的印象便是:Less is more.


本來只是對@kommmmmt 答案的評論。然而畢竟是一個獨立的觀點,不妨單獨擰出來供參考。
===
近來開始醒悟:學術研究的視角對個人狀況改善的幫助不會那麼直接。尤其對於某些屬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即使有了權威的研究結果,我們依舊沒必要迷信它的斷言。原因在於,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結論大抵都具有概率的性質,即是說,研究結論總是和個案有差異的。

內向(或者外向)的人,請你打心底里把自己當作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獨立人格,而不是被貼上某個標籤的樣本中一個沒有特色的隨機抽樣。

作為個體,我們可以說自己有哪些劣勢。但是內向不是一個人的劣勢,外向也不是另一個人的優勢。把優勢/劣勢歸因給性格的某個屬性是個很壞的決定。

其一,這是在掘土自坑,是在給自己貼標籤。在給一個東西貼上標籤後,我們就會習慣用「態度」,用「直覺」來解決,而不再關注這個東西真實的含義。更由於這種「態度」 或者「直覺」通常來說是原始的,是沒有被反思過的,而尤其不可靠
其二,這種歸因不具有建設性,不提供解決方案。它既不能幫你更好的認識你自己,也不能幫你更好的完善你自己。

既然內向/外向都不直接指向個人的劣勢/優勢,那麼什麼才是有建設性的視角呢?

優勢/劣勢,這組詞從字面上就能有很好的解讀。「勢」,一個特質能成為優勢,必定是有了積累,形成了「勢能」。這種「勢」,體現到每個具體的人身上必然不盡相同,然而,真正的優勢只體現在可以長期維持的有生產力的 習慣 上,體現在經營自己的習慣,不斷培育出新的優勢。

作為內向的人,也許時常沉默,自省,日記;也許喜愛讀書,古典音樂;也許會花更多的時間遠離喧囂和自然靠得很近,保留好多與合眾者不同的愛好和習慣。優勢,恰恰來源於這些經常做的事;一如劣勢也正來自於一些不經意就那麼去做了的行為習慣,比如,很少主動和相關方溝通信息,同學朋友聚會即使自己明顯有時間也要全部推掉···

內向的人在培養自己的優勢之前,頂要緊的是培育一顆開放的心,因為我們這號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畫地為牢。我們需要不時的把目光投向外部的世界,不必困囿於內向/外向,孰優孰劣的糾纏當中。

「開放」的標準不是說要把自己改造成社交達人,而是說要接受這個世界的各種可能性,坦然於其他人表現出的多樣性,更重要的,嘗試實現一個跳出常規的自我,哪怕不是恆常的。也許你不是不合適,不是不喜歡,你只是沒做過,或者沒好好做過。


很多人願意從小就培養孩子外向的性格,認為外向的性格有很多優勢,其實不然。

內向的孩子專註力更強

那些能夠專註的創作出驚艷的作品的畫家往往有不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氣的;而不少與世隔絕的作家,都能夠寫出別具一格的文字;那些開發出特殊代碼的程序猿基本上也都不太愛說話。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樂於享受孤獨,更樂於獨處,他們總是能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不被外界的紛擾打擾,只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內向的孩子洞察力更強,觀察更細緻入微

有個叫Sam的4歲小男孩,很文靜,呆萌呆萌的。在幼兒園裡話也不多,總是自己安靜的玩玩走走。有一次,他的老師上課嗓子啞了,Sam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檯旁邊,把他的老師泡的胖大海杯子遞給她,讓她喝水。

老師說;「時至今日,她依然還記得當初內心的衝動,一個才4歲的孩子觀察竟能夠如此細緻,讓我無論相隔多久,一旦想起來,心裡依舊湧起感動」。

內向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獲得「深交」

內向的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更喜歡換位思考,懂得換位思考是有效領導力的標誌之一,在他們成年後,更容易贏得尊重跟信任。

即使他們在社交上做不到八面玲瓏,但是他們在社交上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和好奇,會讓他們更有人格魅力,他們更容易擁有長久而深厚的友誼。


首先推薦一本書《內向者優勢》,對於題主的問題有比較系統的回答。建議內向與外向的小夥伴都閱讀一下,增進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另外,引用一下 壹心理總結的很形象的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差異,供你參考。

圖片來源:壹心理 網站


內向的人通過自省獲取力量,外向的人通過社交與人交往獲取力量。


周圍天天好心規勸我不要太內向的人太多了,從小到大。最糟糕的典範是我媽媽。之前受到嚴重影響,試圖改變自己,直到自己完全找不到自己,整個人格完全被破壞掉。現在再聽到之後會感覺是評論的那些人無知,可笑和功利。自己獨立之後,一直盡自己可能地恢復跟保護自己本來的面目。

不知道從何時起,越來越感覺內向的人是高貴而美麗的。因為不必離開自己去討好別人,適應社會;因為真誠,因為遠離世俗,因為行為的高度凝練,精益求精,因為和內心的高度連結,因為內在的寧靜。舉手投足都超凡脫俗,充滿價值感,美不可言。

慢慢覺得內在的完整才是人活著最大的價值體現,才是創造力的源泉。我在捍衛的是自己的尊嚴。

我的心理老師告訴我,越是不夠發達的地方,人們就越傾向於忽略feelings,人們只關心你是否productive。她是一個很溫柔敏感的人。

很小的時候我是詩意跟善感的,希望能夠慢慢消除所有的恐懼,恢復自己原本的美麗。至於那些持續找我麻煩的「長者」們,忽略就好。


獨立、耐孤獨


talk is cheap


我覺得內向的人通常對自己要求高,太過在乎目標的實現,很敏感,不輕易表露真實想法,而這會轉化為工作上追求完美極致和成功的力量。我們會覺得政治人物應該是外向的,而奧巴馬是個很內向的人;我們應該也會覺得演員明星應該是外向的,但領過無數獎的梁朝偉是很孤僻的人,還有電影里搞笑無厘頭的周星馳,在真實世界卻是個內向容易害羞的人。


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性格(source見其它答案推薦的TED視頻和書)。問內向性格的人的競爭優勢是哪些,真是太寬泛的人群,答案可能真要寫本書。

性格內向只是更傾向獨處和自省,不代表性格內向的人沒有社交能力,天生具有領導力的人也可能是性格內向的人,性格外向但無法與他人相處的人也不是沒有。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性格內向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簡直成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力。


看了樓上的回答,其實已經足以回答這個問題了,但是我還是想來說說自己對內向的理解。這個故事很長,今晚肯定講不完了。
首先,想問問大家怎麼認識愛因斯坦這個人?今天就要從愛因斯坦談起。你可能不會知道這個聰明的猶太人,到了4歲才會說話,期初他的爸爸媽媽以為他是一個聾啞人,但是去醫院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他最後卻創立了相對論。上帝都是公平的,給了他安靜的一生,造就了一個傳奇。而我也是一個和愛因斯坦幾乎有相同童年的孩子(為毛我智商不行呢?值得探究)聽媽媽說,我小時候也不會說話,也因為這個影響了我後來很多事情,為此,姥姥還給我買了漂亮的勺子(迷信加愛),因為這個,我爸一直以為我特別笨,別人家小孩都去上學了,而我就一直在家待著,待得煩了,就偷偷跑到小學的教室外面聽課,奶奶還給我做了一個非常好看的小書包,我爸看我求知若渴,也沒打算送我去上學,因為還是覺得我笨,笨。所以一直在家教我,教我算數,教我識字,教我書法,我至今也記得那個晚上我拿著筆第一次寫出了自己的名字,數了數我的姓氏一共十一畫,就這樣我家的門上,牆上都是字,嘻嘻。據說我姐也是這麼教的。好了,回來寫正事吧。終於在我快六歲的時候,我上小班了,你沒聽錯,小班!!!!一般孩子都上一年級了。就這樣我在小班度過了一年,後來又在大班度過了一年,你看這年齡,想也不用想,我是班裡第一。我媽說我小時候不愛和小朋友玩,喜歡和比自己大的玩,我一個人喜歡唱不知名的歌(自己做的歌,小孩應該都有著傾向吧),而且,可以唱一下午或者一天,可以很安靜的自己一個人玩很久也不厭煩,最重要的是對外界刺激沒反應,打針一點也不怕的。就這樣,我慢慢長大了。
從小一直成績很好,是不費功夫就能學好,所以老師們都以為我很聰明(當然,我還是覺得是老爸教得好),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建議我跳級,然而,我爸是不會同意的,當然,那也是他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我沒有想像的笨。插一句,我爸中考,理綜考滿分,文科一塌糊塗,最後上了重點。這種內向的傾向其實在小學階段一直沒顯現出來,以至於大家都認為我是個非常外向的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教育,有馬太效應的嫌疑,好的愈好,壞的越壞。(大學才悟出來,也成了一種套路),我小學期末考試,除了語文,其他基本都是滿分,所以老師自然也以為我什麼都能幹。從播音員到演講比賽,從數學競賽到作文比賽,我真的是嘗遍了所有的活動。這種假象也曾一度模糊了我的視線,以為自己就是什麼都能幹,尤其以為自己很外向。
到了初中以後,這種內傾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但是還沒有引起我的重視,當時,還是學校的尖子生,較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我還是擔任了各種活動 的主角。學生會主席,團總支兼職副書記,督察隊隊長,各種主持人,各種獎項,反正拿到手軟,但慢慢滴我開始厭煩這種生活。我會找爸爸去說這些,初中基本是沿襲了小學的套路,不講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畢業後,由於考的好,老師去我家訪問的那天,告訴我,高中一定不能再像當時那樣了,讓我一定要沉下心來。
如願去了當地最好的高中。我一直記得老師對我說的,所以高中一直平安無事,對,是很平庸的過的。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當時應該是錯誤理解了老師的意思,他沒有讓我退縮,而是讓我換一種前進的方式。高中三年對我的價值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變得平庸了,越發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最討厭的是思想受制於人,但是高考規定了你就該這麼干。我們語文老師有一個三步解題法,解決了高考,但是解決不了人生。
重點說說大學吧,為什麼會知道自己是個內侵型的人呢。
高考失利,勉強考了個211,很差的211,很三流的那種,每天查宿舍的那種。選擇了離家非常遠的學校,就像出了國一樣遠,我只是想選個沒認識我的地方重新開始,你們應該懂得。上了大學,面對全宿舍的北方同學,我鼓勵無援,就是文化差異,讓我難受,難受,現在只是看淡了,但還是難受。度過了很困難的日子,當你從外界得不到幫助的時候,你會自動向內心尋求力量,我是這樣的,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上了大學,很多行為,讓我的內向顯得更加明顯。直到有一天,我的一個老師,因為與他合作論文的事情,他說我太自閉了,我心裡很不爽,但是那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去了解這個領域。
經過了解,我發現,我可能真的有自閉傾向。我玻璃心,極其敏感;我討厭聚會等一系列人多的活動,因為今年是待在學生會的第三年,已經快忍不下去了,討厭喝酒,吃飯,唱歌;我渴望和人交流但又拙於言辭,常常得罪人;那一陣我非常苦惱,為此,還專門去進行了智力測試。有一個關係很好的老師,他鼓勵我繼續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但是慢慢滴我看淡了這些事,我覺得我應該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我喜歡鑽研在學術中,一個統計問題我可以一直探究直到找到原因,一個課題我可以思考一個月,我可以在吃飯時思考,在睡覺時思考,總之一切時間都在思考;對,這些就是我喜歡的。後來在和老師合作的過程中,他負責接項目,我負責寫文案,負責寫論文,負責分析數據,我做他不會的,他教我他會的,很開心。
安靜,是老天賦予我們的最大的財富。我們可以在嘈雜額環境中做很精細的活,可以在群體中提出自己不一樣的觀點,可以沉迷在思緒中數小時不能被打斷,可以很快從內心獲得動力,這些就是我們的優勢。
今年暑假在實習,喜歡微信推送,因為可以寫自己喜歡的文字,和客戶交談的過程中,某大型跨國公司的老總說建議我將來做財務,可以去他公司實習。所以我們在為外鄉人設立的社會規則中還是有一席用武之地的,推薦看看《安靜:內向者的優勢》這本書。

說一個題外話,我一直沒對象,老師說我不會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這句話同樣適用內向者,有時候我們需要適度的去展示自己的魅力,因為你真的很美,就像我同學說的,你思考時候的樣子真的很美!!!

有時間再來補充,我真的有一肚子話想對大家說。樓主你看出來我的內向了嗎?


首先我們究竟緣何對一個人定性為內向?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看起來可以侃侃而談,可以在與其他人在一起時與大家打成一片,可以被其他人稱之為外向。但這些人,更應該被認為是具有所謂外向能力的所謂內向者,他們實際上真正渴望的是獨立的思考的寧靜。薩特曾經提出過:他人即地獄。這類人或多或少也持有類似的看法。與人的交往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有時會感到快樂,有時會感到悲傷,受制於這種控制權在其他人手中的emotional interaction,我們的認知以及自我評判無意識的便以他人的影響為基礎,這實在不是一種令人享受的生活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deep thinker對於此的思考往往會導致這些人選擇把我們所謂的外向僅僅當做對於外界刺激的被動應對,被動,但不一定消極,如果取得了一些所謂的成功,我認為這便是性格內向的競爭力與優勢的體現的模式之一。


優勢就是:少說話,多做事。


推薦一本書吧:《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


推薦閱讀:

公益組織的核心競爭力通常有哪些?
中國天使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TAG:心理學 | 核心競爭力 | 核心價值 | 內向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