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關於此事,魯迅書信原文如下:
先把魯迅致台靜農的原信抄錄一下:

  靜農兄: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
  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

關於這事的背景,目前流傳的說法有三種版本:
版本一:
2008年11月29日,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在一個主題為「諾貝爾文學獎與華文文學」的主題講座上第一次公開闢謠,指瑞典學院從來沒有問過魯迅願不願拿獎而被魯迅回絕。
版本二:
2005年,《南方周末》的記者夏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採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埃斯普馬克時,這位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1988年有一位中國作家非常接近獲獎。那就是沈從文。戰前是沒有來自中國的作家被提名。以前有一個考古學家斯文·赫定曾經建議把諾貝爾獎給中國的胡適,但是(瑞典)學院認為胡適不是一個作家,更像一個思想家或者改革家。所以沒有給他。在1930年代中期,學院曾經派人給魯迅帶話,傳給他一個訊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魯迅自己認為他不配,他謝絕了。」
版本三:
在《平生風義兼師友——台靜農與魯迅》中,蔡登山詳細披露了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一事的詳細經過:「 席間半農把我叫出去,說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諾貝爾獎金的評委之一,他想為中國作家爭取一個名額。當時有人積極為梁啟超活動,半農以為不妥,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候選人。但是,半農先生快人快馬,口無遮擋,他怕碰魯迅的釘子,便囑我出面函商,如果魯迅同意,則立即著手進行參加評選的準備——如將參評的作品翻譯成英文,準備推薦材料之類,結果魯迅回信謝絕,下一步的工作便沒有進行。魯迅在9月25日接到台靜農寫於9月17日的信,當天就立即寫信給台靜農作了回復。「


題目補充已如此翔實,嗚呼,我說不出話來,只是想到莫言受馬爾克斯影響頗深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奪得中國人的首個諾貝爾文學獎不免唏噓。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魯迅 | 諾貝爾獎 | 諾貝爾文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