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的路上是什麼讓你的演奏有了質的飛躍?

任何方面都可以。

我來說說我可以明確感受到「開悟」的幾個例子:
1.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有的音要特別照顧,就像安放一件精緻的工藝品那樣。從那之後忽然開竅了很多,更懂得享受聲音了。
2. 有一次老師說,不是所有旋律都是歌唱性的,有的只是個色彩而已,尤其是在很高和很低音域里的。從此自認為彈東西有品多了,不再是個時刻打雞血的大傻。
3. 老濕說,強、弱、快、慢很多時候可以用不同的articulation來製造「錯覺」。雖然自己手指頭功夫不到家有時力不從心,但是有了這個想法後感覺彈琴機智多了,各種處理方式的可能性也多了。
4. 學了樂理之後對樂句的處理有了質的不同!忽然覺得自己有點內行了。
等等

這些帶給我很大的進步,而且很多是頓悟,因此很「高效」。所以想聽聽大家在哪些時刻覺得有了質的飛躍,希望藉助這個平台人多力量大地收集些好的想法、方法。

謝啦!


我知道知乎是個很棒的平台,平時太忙了一直也沒有和大家交流。最近手臂發炎正在恢復,所以也能有時間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很高興能有這麼一個機會,通過知乎平台,跟大家交流在音樂學習中的一些感受和經驗。

所謂飛躍,一定要有基礎,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定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飛躍。沒有前期的積累,不會有飛躍。所以,第一個飛躍點,以及每個飛躍點,都是有時間積累前提的。
而且,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開放的心態,一定要多看,多聽,多學,才能悟到一些東西。多和人交流,不能閉門造車,也不怕跟人分享。就像學語言要多說一樣,我們要多上台,多彈琴給別人聽。

也有可能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也慢慢成熟了,藝術上出現飛躍,但這也是在前期不斷交流,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的基礎上,一點點累積出來的。

就好像我剛到Curtis的時候,覺得同學中很多都是天才,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就像大師一樣。當時我就覺得,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了,在國內的所謂的優勢,已經變得沒什麼了。

於是,我就像海綿一樣,不僅跟老師學,也跟同學學,跟這個學一點兒,跟那個學一點兒。有同學彈西班牙東西彈得好,我就學他的拉丁的節奏,豪放;有同學出身音樂世家,教會了我太多的音樂知識;有同學彈琴的架勢特好,特有鋼琴家的范兒,彈琴的樣子看起來特有氣質,和我簡直是鮮明的對比,現在我也學來了。

但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多學習,多交流。古典音樂本身是很開放的。比如,Mozart的音樂里有很多奧地利country music,那麼我們是不是要聽聽這樣的音樂?比如,我開始時一直找不到感覺,不知道怎麼彈拉二的開頭,有一次去聖彼得堡開音樂會,聽到塔樓鐘聲有了靈感。

所以,我們不僅要以這種開放的心態多聽,多看,多交流古典音樂,也要和其他音樂形式多交流。我們也可以像Mozart一樣,從其他音樂,得到靈感,比如爵士、搖滾、流行;或者像rach一樣,從周圍的聲音得到靈感。

從我自己學琴的經歷來看,也是從小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一個的關卡,step by step的。第一個是愛好,自己是不是喜歡音樂;然後是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參加比賽;第一次考到音樂學院;參加國際比賽;然後進入professional training;走到職業路上後,就是怎樣如何提高水準,超越一些舊有比如種族的偏見,然後進入到大的世界……

每一關都要突破自己,突破一個狀態。我現在也在學習,學新曲子,學新的東西。所以,學琴時,一定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不要著急。尤其是小孩子,不要因為一次兩次比賽結果不理想而消極失落。

參加比賽,對大家學琴會很有幫助,但要注意,比賽不過是一種方式,不是一個結果。最重要的是,你能從參賽中總結到什麼,不管是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
就像我七歲時,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連前三名都沒進去,就是第七第八名這種榮譽獎安慰獎。當時我非常失望,有一種小孩子的自信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遇到失敗的失落,很可怕。我當時居然衝到考場里,跟評委說:不公平!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很可笑,那時候實在是非常不冷靜。

現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一些小朋友,會有我當時那種狀態,就是當比賽沒進決賽,或者最後沒拿獎時,比較消極。

我們從事藝術的人,千萬不能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有可能有些人在開始那幾年會落後一些,但有可能因為積累足夠深厚,到了一定年齡,每個方面都成熟起來後,一年之內就超越過去。有些時候,因為積累夠深,隨著理解程度的提高,一旦悟到了,就很快能超越。

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著急,不要太看重比賽成績。參加比賽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老師和評委對參賽學員的想法,有什麼意見,這些參賽的人都需要知道。不管是好的優勢方面,還是缺點方面,大家都要清楚的知道。只有知道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缺點在什麼地方,才能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

我認為,飛躍必須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的基礎上,從跟其他人,包括跟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也包括跟其他音樂形式,甚至其他藝術形式,以開放的心態交流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東西之後的產物。

先說到這裡吧。


謝邀,難得的好問題。
1.處理句子時候要看大結構,4+4還是什麼的,中間不要一句話一斷,要把好幾句話串起來。不要只興奮於哪個音響彈的很有味道啦,哪個琶音夠清楚,這些東西,這些都是錦上添花,但沒有結構的時候這些就都散成渣了。
2.腦子裡能聽清楚16分音符你也就能彈清楚了。不要只追求手指上的速度。
3.彈之前先要能在腦子裡聽到要彈的。要注意你要聽到的不是音高,而是其他所有的處理,語氣,斷句等等
4. 彈莫扎特:先去聽歌劇吧!
-----------------2017.06.20補充--------------
5. 律動(pulse)決定演奏的結構緊湊型。2/2和4/4每小節音的數量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卻完全是兩種節奏。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數拍子,用嘴大聲說出來。有的時候說出來你會發現你的節奏在不該打重音的地方會說的特別恨,就代表曲子的律動理解有誤。數拍子也沒必要一直數每一個四分音符,可以半小節一數,然後一小節一數。感覺大的線條/律動。
6.請尊重你的老師,但凡有學生或家長看我年輕不拿我當老師的,抱歉,多少錢我也不教了。什麼雞毛蒜皮的問題拿去問老師之前都自己先思考一下,別等著老師喂,老師要是聽到你提了一個問題然後能說一下自己的思路是很開心的。比如:老師這裡指法不知道用什麼 和 老師這裡指法我試過xxxx和xxxx,但是兩個都有xxxx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還很想從另一方面說一下。
17歲時遇上了好老師,從849小奏鳴曲小巴赫的水平直接跳到了肖練,貝奏,平均律,德彪西啥的…那一年的鋼琴課就是在老師:「你原來都學的是什麼!」的驚呼聲中度過的。
當時也很怕辜負老師,主要也是家裡一些問題所以根本不想回家,每天沒課就在學校練琴到關門。這是屬於開竅階段。真正讓我找到自信的是有一次彈完音樂會之後,偶然聽到老師和別人說我和我學弟是她今年最大的驕傲時心裡的那股暖流啊我現在還記得,她之前幾乎就沒誇過我們的,彈的不好直接罵。一輩子感謝這位老師,沒有她對我的無私奉獻就沒有我今天,也幫我度過了一段很難過的日子。


1.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可以聽清楚自己彈的琴聲時,兩隻手,幾個聲部,都很清楚。而且連自己彈奏的音色也很清楚,能明辨好不好聽。
真的是突然,好像是很久沒有練習了,在這段時間內我的大腦發育了,具有了更強的聽辨的能力。
小時候練琴只聽旋律,伴奏都是瞎糊弄的,只要比旋律輕就好。而且那時候從來不管好聽不好聽,也不知道自己彈出來效果是什麼樣的,只要節奏對了,是那個音,就是這首曲子彈好了。

2.當我意識到觸鍵的速度影響音色的時候。
小時候一直覺得p就是用小力,f就是用大力,ff就是用更大的力。現在知道ff可能和f用同樣的力度,更快的速度。

3.當我意識到「柔和的」並不等於音量輕的時候。

4.我抑鬱的時候音樂鑒賞能力一下提升了好幾個級別。完全能理解曲子的結構與情感變化的關係,處理也更得心應手了。

5.當我意識到音色並不完全取決於琴,而是取決於演奏者,並且能夠通過聆聽大約估摸出演奏者下鍵的力度,速度,動作時。


找中央院的毛棟黎老師上了一年課之後


非常系統地惡補了基本功,毛老師有一百種方法可以「虐」你的手

由於毛老師十分嚴格,最討厭學生不練琴,所以在一種高壓的狀態下進步得也很快,尤其現在練琴的質量真的不知道比原來翻了多少倍

有段時間是在中央院教學樓里上的課,用的是100w的Steinway B-211,第一次注意到自己彈琴的音色問題,原來這樣觸鍵和那樣觸鍵的方式出來的聲音如此不同

在音樂的層面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以前那樣憑感覺處理曲子,懂得分析譜子,比如知道完滿終止和阻礙終止分別是怎樣的感覺。(順便強烈安利一下作曲系的劉錦宣教授,簡直央院和聲一把手)


總結一下就是:

1.一位好老師。毛老師講的東西以前的老師們雖然的確講過,但是可能講的並不是很透徹,所以當時的我也並沒有弄懂。而且以前上課根本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壓力,所以平時練琴也基本都很隨意。

2.一架好琴。好的琴能很靈敏地根據你的演奏反饋出相應的聲音,讓你感受到不同觸鍵方式帶來的音色的差別。我以前就根本沒考慮過音色這種問題,所以對於這種差別基本聽不出來,但是彈過好琴後把這種音色差別各种放大,一不小心沒控制好可能就出來了很糟糕的聲音,於是第一次有了音色的這個意識。

3.學會如何練琴。以前練琴真的毫無方法,就那麼一遍遍地過到熟了為止,細節也不怎麼重視。導致進步十分緩慢。所以,練琴一定要用耳朵聽、用腦子想。引用兩句老師常說的話:
「練琴最重要的八個字就是 分分合合,快快慢慢」 「練琴時腦子始終要走在手的前面,所以遇到老錯的地方或者控制不過來的地方,就在這些地方前怎麼樣——停三拍!想清楚了再往下,多反覆幾遍直到沒有問題了再接起來」

4.靜下心來分析譜子。還是跟上面一樣,要動腦思考,分析縱向的和聲色彩,橫向的結構,彈的要有條理有層次。

5.很重要的一點是心裡要有音樂。這樣你才知道你要什麼樣的聲音,懂得判斷你彈出來的是不是自己要的音色,然後再控制你的手去彈出心裡所想的音樂。而不是,『『老師要我這麼彈的『『。這個可以通過多聽音樂廣泛地積累來改善,就好像想寫出好作文就得多看書一樣。不過光把書當故事看也不行,得動腦思考,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同理作曲家這樣寫是要表達什麼。然後才落實到手上的技術能不能表現出你要的音樂,不能的話就練,這才是技術存在的意義。

知乎第一答,可能有些表達不清楚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謝謝!

剛找到了毛老師12年音樂會的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4NDMyNTYw.html?xsharefrom=android


真正開始用耳朵而不是手指彈琴的時候

甩張最近在彈的曲子們 共勉


鋼琴十分業餘的來強答:當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時。


換句話說,知道"彈鋼琴"是件什麼事情。

知道自己按下琴鍵,制音器抬起,琴槌敲擊琴弦。鬆掉琴鍵,制音器壓回琴弦停住聲音。
知道高音部分沒有制音器
知道右踏板所謂延音踏板,踩下後抬起所有制音器。彈下琴鍵,除了相應的琴弦被擊響以外一部分弦會產生共鳴,改變整個音響效果,鬆掉琴鍵聲音也會延續,只有鬆掉踏板制音器壓回琴弦效果才會消失。
於是知道為什麼一直踩著延音踏板聲音會糊
知道踩下左踏板(弱音踏板)會讓琴槌少敲擊一根琴弦以此來弱音
然後思考一番,知道弱音踏板可以靈活使用但萬萬不能替代彈弱音的技巧
知道鋼琴義大利名叫pianoforte,知道弱和強是當年鋼琴發明的意義,也是彈琴中必要的技能。
可惜還不知道三角琴的中踏板是什麼樣的(見得少。立式琴中踏板就算了吧)
如此等等。

大體知道了鋼琴這種偉大樂器究竟是怎樣的機械,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的手指、手腕、小臂、大臂乃至全身參與到這機械活動中。去試,去聽,去研究自己怎樣演奏會有怎樣的音響效果。


從一台8000元的立式琴換了一台20萬的三角琴的時候。

****補充*****

幾乎所有人的進步都是在換琴之後。由於國情所致,我知道絕大部分人小時候彈的都是1萬以內的國產琴,這些琴可以說只是聽個響,首先強弱變化沒有音色變化,聲音太亮,鍵盤反應慢,手感極差,踏板效果也不好,即使是有大師教,也無法讓你直觀的感受不同處理的差別。

當換了好琴以後,你的所有錯誤被放大,你會發現怎麼左手那麼響,右手旋律聽不到,你會發現一個和弦三個音力度不一樣居然可以出不同的音色,表現不同的思想,你會發現踏板踩一半和全踩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當老師後也在許多地方講過課,遇到那種琴不好的藝術中心,你真的無法告訴學生要把主旋律彈強一點是多麼重要,你技術再好,破琴也表現不好,學生可能一直都認識不到這些技巧的重要性。


捂臉…看了別人的答案簡直不忍心回答自己的。


其實也談不上是飛躍,但確實是有了質的改變。

第一次,是十級考級的那首巴赫。
我老師不喜歡讓人練很久考級曲,央音的九級給了我三個多月練,稀里糊塗的過了後,音協的十級也給了我三個月。可惜央音考級是趕上中考結束,音協趕上了高中補課,果斷就忘譜了沒考過。
然後曲子就放下了,第二年又是給了我三個月撿譜子。在之前學琴的過程里,我對復調是沒概念的,巴赫從來都是死記硬背,這次撿舊譜子突然讓我自己感受到了旋律線這個東西…我跟老師興高采烈的說,你看你看這些音連起來這樣這樣那樣那樣。老師斜睨了我一眼,特不屑:我和你說了多少遍這是主題。然後她指著的譜面赫然畫著各種T…
雖然本來想被誇卻被數落平時不過腦子挺沒面子的。但從那天開始,好像突然就開竅了,彈琴的旋律線不再是老師提醒哪裡有旋律,而是拿到譜子一上手就會不自覺的找到錯落輝映的旋律。

第二次,更難以啟齒,是彈《夢中的婚禮》。對的沒錯,就是很多科班生嘲笑,更多外行又欽慕不已的夢婚。
也是在高中,老師其實是不允許我彈克萊德曼的,但是同學喜歡聽啊,在那個多少都有點兒喜歡裝逼的年紀,當然是偷著彈啊。
在家不敢練,就直接在學校偷溜琴房,也不分手也不注意什麼了,直接上手擼了一本克萊德曼,別的不說,視奏是真的略有提高。
後來就把夢婚背下來了,晚自修的時候跟幾個小夥伴溜到音樂教室,關了燈,就著月光彈夢婚。(嗯,當然了,那會兒曖昧的小男生當然也是在的)
人是很有意思的,當你的眼睛不看的時候,耳朵就格外敏感。別人沒什麼感覺,我自己卻覺得我的夢婚不好聽了,總是有什麼乾巴巴的,沒有愛情的味道。
兩個晚自修後,終於被我發現,是觸鍵。哇噻!左手一旦貼鍵了,聲音好綿軟啊,好細膩啊,好有愛情的味道啊~~~~ 右手連成一串小珍珠一樣敲打過去,就好像敲在心上啊~~~~
唔…這就是我第一次開始體會如何觸鍵做自己想要的聲音效果…
真的,自己主動去尋找聲音的處理和老師告訴你哪裡該怎麼彈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幼學琴,跟了錯誤的老師,小學三年級開始改毛病,一改四年。在這段彎路里,雖然磨礪了心性,卻耽誤了練琴的好時光。但高中的這兩次改變,讓我在兩三年里追過了曾經遙遙領先的同學們。
在後來自己開始帶學生的時候,我嘗試著在學的過程里把這些自主思考的理念灌輸進去。當我的小學生在練車爾尼的時候跟我講:「老師,我同學們都說難聽,明明很好聽啊。」的時候,我覺得我當年的苦都沒白吃,現在的努力也都沒白費。


這是個血淚回憶的過程,記得第一次接觸舒曼的曲子,因為把握不好,小組課演奏結束後,落寞的走回家居然把自行車停在了學校。到了第二天早上去練琴都沒想起來原來我自行車還在學校。

總的來說,鋼琴演奏也是需要量變到質變的。即使再有天分,沒有人天生手下生花。在接近演奏級的曲子之前,大量的練習就可以忽略了。

出國以後學習了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後對音樂的理解更深入了,導致了鋼琴演奏的一個飛躍。
結果就是每年回頭去聽自己以前彈得東西都聽不下去啊!不過一次比一次,一年比一年好的進步是明顯可以觀察到的。

大學以後的頓悟影響更深。
出國前的第一年接觸了一些高級練習曲。進一步提高手指能力。
出國後重溫以前的曲子,得到了一次新的感悟。
之後接連不斷豐富的曲目和多邊的風格讓以前坐進觀天的我大開眼界。自然而然愉快的介入了下一個等級。。。。

出國後第一次質的飛躍應該是把那舒曼的曲子漂亮的詮釋了吧。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讓人耳目一新。哈哈哈。。。從此覺得別的都不是事,我能一個一個克服他們。

總之,學鋼琴一路都是挑戰。


我小時候學的非常渣。

現在跟兒子一起跟老師學,看到兒子的水平,才知道:我特么小時候都學了些啥啊。。。


瀉藥!其實得講講我在有質的飛躍之前的狀態,大概還在大一那會兒真的不知道什麼樣的演奏才是正確的,那時候聽了很多大師課或者向自己以為彈的好的同學取經。結果就是越來越迷茫,那時候真的是上完專業課就一定要回宿舍睡覺,太痛苦太迷茫了,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後來有質的飛躍還是緣故於手受傷,跟了一個教授,當時自己覺得也有些不對,怎麼彈個賦格都能有一種要爆血管的感覺呢。我說真的,牙關都咬緊了。所以這種緊張的演奏狀態導致我在一個期末考試後,三角軟骨損傷,後面機緣巧合跟了現在的老師- -。這算是第一次質的飛躍吧,練琴有一個方向了,從那以後才知道怎樣用一種鬆弛的最佳的狀態去表現音樂,而不僅僅是「彈」鋼琴。但是我覺得後面有一次質的飛躍大概是去年,準備graduate audition 的時候,練琴又到了瓶頸期,反正有點人生低谷的意味,然後我就開始了早上7點起床練琴,瘋狂練到晚上10點左右的一個時期。其實我前18年的生涯里最大的困難就是舞台恐懼症,只要有人在旁,我練的再好的曲子都會彈斷,然後我就這麼瘋狂的練,心態也不知道怎麼就變好了。想通了好多事情,也變得特別平和。去audition的時候發現多年的老毛病好了,人也變得自信多了(哎,好像廣告詞的-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特別差,比起好多牛逼哄哄的同學差到哪裡去了。
啰啰嗦嗦講了好多,哎。好懷念只練琴心態特別平和的時光啊~


「考不上研屎都吃不上熱的」


有一天,我在優酷偶然搜到了Elly Ney…


上完了三節課,吃午飯,看到了這個問題,感同身受,質的飛躍當然是要量的積累了,大二差不多平時6小時的練琴,周末更多……雖然這在專業音樂學院簡直是太少的練琴了,可是我在綜合大學,繁瑣的事兒太多了,哈哈,這段時間給我各方面都打好了基礎……飛躍和突破不一樣,飛躍經過努力會達到,突破則需要機遇了,接觸到德彪西之後,是給我學琴生涯一個很大的突破點,對就是那首《月光》,開始琢磨弱之間聲部的層次感,開始自己琢磨觸鍵,開始懂得張力和力氣不一定是正比的……等等……當然,主要是喜歡曲子呀,嘻嘻~嗯吶,自己寫要彈鋼琴到80歲,要穿裙子到80歲,共勉……

其實就是:走心


換了新的老師,那我當作親兒子教。
強調音色,強調聽,強調演繹,強調基本功不是速度和強弱而是美感,每節課周而復始.......
一年後我發現我和很多人無法聊天,因為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如同我們在討論不同國家食物口感的時候,很多人在討論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先道個歉,答主高三剛畢業,學業緊張,一直說要更要更,到現在才想起來,雖然也沒幾個人看,但是還是讓各位久等了)


題主說是學鋼琴的路上,那我就想到啥寫啥,畢竟因為記得也不太清楚了

我是從4歲的時候就開始練(摸)琴了。
最初看見鋼琴的時候覺得這個大東西好神奇,按一下鍵就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便吵著向父母要,父母說:「你要了,就要練出成果來,不能半途而廢。」我立馬就說:「好!」
當時的我怎麼會懂學習一門樂器的艱辛,哎。在學琴的中途中也曾經想過要放棄,對我當初的決定產生懊悔。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學琴是正確的選擇,能堅持下來是一件更值得驕傲的事情。我的堅持,和我的父母老師離不開關係。

在4歲的時候遇見了我的第一個老師,是一個賺外快的大學生。當時那個老師就是每周帶著我,給我彈彈曲子。我現在唯一能想起來的事情就是她教我手型:「想像你手裡握著一個雞蛋。」 手型這件事很大程度上的幫助了我,沒有手型是沒法練琴的,要我現在說的話,我也不會後悔當初花了整整一年來練手型。【在後面的日子裡,當我被別人彈琴吊打的時候,我媽都還會自豪的說,還是我兒子手型標準_(:з」∠)_】

很快的1年過去了,那位大學生畢業了,我便換了一個琴行的鋼琴老師A。從這個時候開始,我開始學習基礎的鋼琴知識,從湯普森一開始彈。鋼琴老師A教會了我怎樣識五線譜、給了我自信心。我現在還記得她說:「嗯,你識譜能力非常強。」記得那一天我回到家裡信心滿滿地認認真真對著「琴鍵與五線譜對照圖」看了一晚上。剛開始彈琴,因為看不懂譜子,我都是死背琴鍵。但是當我懂了譜子之後,我便能邊照著譜子彈曲子了。讀五線譜這技能的重要性應該人人皆知吧。現在我教別人,見到死都不願意讀譜子而是願意去背鍵盤的人,我就想拿鋼琴掄他。過了一年我便考過了中國音協1級。好吧不要吐槽,對於一個正式學琴一年、每天練琴時間不到20分鐘的六歲琴童,能彈出一級也都是我A老師的功勞。

但是這個時候,A老師懷孕了。我便換了一個老師。吶,我來列舉一下她的不好:這個老師非常嚴厲刻薄;對於我總是下狠手,彈不好就狠狠的打;特別想讓我早點考級(更高的級數能收更高的學費)等等。我父母見我考過了1級就像吃了一顆蜜棗一樣,把我逼的特別緊。於是我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我不想彈琴了!」,這是我的原話。舉個栗子,當時的我光是練一首極度簡單改編的《白毛女》我彈了大概1年(這首曲子還沒有練完),原因一是老師特別的水,二是我自己也不想學。

於是便又換了個老師C,這位老師帶著我開始接觸流行音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久石讓的曲子。久石讓的曲子,不同於五花八門的練習曲,每首曲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旋律和節奏。這個時候開始,因為抱著「我能把自己喜歡的音樂演奏出來」的想法,我又開始對鋼琴產生了濃厚興趣。就像小時候牙牙學語時第一次將父母口中的BABAMAMA從自己口中發出;就像小學一年級時自己寫的作文第一次得到老師在全班同學表揚;就像祈求父母很久後拿到了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機。就是這樣,我沒有拋棄鋼琴,而是選擇堅持下去。在這段時間內,我學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不是從整本的練習曲中習得的,而是從哪些我喜歡的曲子(哪怕是古典的曲子)的練習中學會的。這個時候是什麼讓我的演奏有了質的飛躍?因為我的基礎非常差,彈鋼琴就真的是「彈」鋼琴而不是「演奏鋼琴」。因為手指過於僵硬而將音符演奏的斷斷續續的,這個時候C老師傳授我,將你的手腕放鬆,完全放鬆,要用你指尖的力量而不是你手腕以及手臂的力量。在完全放鬆之後,轉指的時候便再也不會磕磕碰碰的。演奏出來的東西流暢了很多。(以至於我現在有1米8的個子就是因為缺乏腕力投不進球才放棄了籃球)

後來隨著程度的提高,在我考過了音協6級後。父母為我找了一個音樂教授(先叫他K老師吧)以提升我的音樂素養。K老師是我學琴路上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老師,他升華了我對於音樂的見解。單就技巧上來說,當時我彈琴純粹是硬彈琴,一個音是一個音,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表達我的音樂。

K老師教我,一首曲子的組成不僅僅是由一個個音組成的,而是由一個個音組成的一個故事。一首曲子就是一個故事,彈一首曲子其實就是在描述一個故事。你想以怎麼樣的口吻去講這個故事?你是怎麼看待這個故事的?你打算以什麼角度讓別人知道這個故事?說故事的人說的磕磕絆絆的還有人會願意聽嗎?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有什麼特別的背景故事嗎?

思考。

『你不是想要彈屬於自己的曲子嗎?如果你只是照著譜子一個一個音的彈,你和別人彈得有什麼區別?你還能算彈自己的曲子嗎?』本表現自己的想法。我學了很多很多的技巧和表現。

之後看到了別的同學考了英皇(ABRSM)八級,我也想考,但是考英皇八級需要先考樂理五級。於是我就跟著一個W老師學樂理。樂理知識豐富起來了(雖然現在忘到一知半解的程度了)。英皇的考試項目有音階、樂曲、聽唱、視奏。其中聽唱和視奏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通過學習聽唱我終於獲得了絕對音感,不過這事兒的副作用就是現在聽什麼鋼琴曲、交響樂都會腦內出現Do, Re, Mi...說實話我現在挺羨慕聽不出來的人的,可以安心的欣賞音樂;通過學習視奏使我練習曲子的速度加倍,也能讓我迅速腦補出來鋪子上的曲子是不是我聽到的曲子。並且什麼合唱表演的譜子,完全不用練,視奏就行了。

後來就中考了,把鋼琴放在了身後。

中考之前,《進擊的巨人》就風靡了各個圈子。我當時特別想彈這個動漫的片頭曲《紅蓮的弓矢》。我找啊找,找到了一個叫做Animenz的人寫的譜子。當時還是在蛐蛐鋼琴網上找的,那個網站上有播放譜子的功能。Animenz的譜子有個特點,就是各種炫技,各種覺得自己可能裝了假肢,但是又真的特別好聽,特別還原。僅僅是考完業餘最高水平就以為自己是萬人之上的我被這譜子來了一記重擊(專業狗別笑)。我有個壞毛病,就是知難就退。當時花了高一半年多的時間,啃下來了這塊硬骨頭。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還有這種操作。隨著我慢慢的摸索Animenz的曲子,我也對各種奇奇怪怪的技巧加以了解。真的是被人秀了一臉操作。我也認識了很多一起彈鋼琴的朋友。好比Animenz、KyleXian和骨頭。和這些dalao交流又能學到新的東西。也能擴寬自己貧瘠的視野。對一些冷門的古典曲目產生了興趣,知道真正的古典不只是那些人盡皆知的東西,還有哪些不經常讓人知曉的曲子。開發新姿勢。

現在我彈琴的本質是本心。好聽我就想彈,彈就要表現自己的東西。我練一首曲子的前提是:能讓我單曲循環聽一整天;我要是不喜歡,我彈一個音符的動力都沒有。我覺得能根據自己的心去做出選擇的,除了自己的愛人和自己喜歡的音樂,大概也沒啥別的東西了。

結語:期待下一次質的飛躍,到時候我還會來知乎跟大家分享的。

-------------------

btw為啥看到了郎朗的回答。講道理我小時候剛開始學琴,郎朗來深圳開演奏會(有一個教小孩子彈《黃河》的環節),演奏會一結束,我媽拉著我衝上去拿著筆記本要了個親筆簽名。

我媽總是拿著那個簽名激勵我好好學琴,雖然我沒怎麼覺得被『激勵』到,但還是要感謝郎朗這個多年以來榜樣一般的存在。其實我覺得學鋼琴最需要感謝的還是父母,如果不是這一路上一直有著父母的支持,如果不是父母同意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我怎麼可能有這麼豐富多彩的學琴路呢?

-------------------

語言很亂,有哪兒沒說清楚的可以在評論或者私信留言。現在有空了


卸腰,睡覺夢到前女友了……百感交集,起來答個題吧。
我學琴的階段一直很曲折,別說飛越,保持現狀都很難。但是後期自己玩琴的時候,我的演奏技術有了兩次質的變化,之所以我說的是「質的變化」而不是「質的飛越」是因為這兩次並不都是飛越。

第一次發生在我高一的時候。初三時喜歡一個妹子奮發圖強努力跟妹子考上了同一所學校,然後湊巧遇到妹子喜歡彈琴,於是乎在虛榮心和荷爾蒙的聯合促進下,那個原來彈849都比較費勁的愣頭小孩瞬間技術成長爆棚,幾乎可以說拿下了當時流行的絕大部分古典曲目。當時最得意的事情是全程蒙眼盲彈《土耳其進行曲》,一度成了女生圈子的偶像……雖然最後的結果是我喜歡的妹子十分感動然後愛上了她們班的另一個男生,不過我這份熱情一直沒有澆滅,我記得巔峰時期我在大廳彈琴圍觀的人樓上樓下加一起能有七八十人,那時候彈琴很認真,雖然錯音還是有不少不過我開始很注意譜子上的強弱信息和表情符號,盡量把每一個變化和意境都盡自己的能力去彈出來。

第一次質的飛越的導火索是愛,催化劑是虛榮心,結果是裝B非常成功……

第二次則是來到新加坡之後了。
我在新加坡的第一個學生是一個17歲的小丫頭(今年應該快19了……),原來彈電子琴基礎的,後來想學鋼琴,正巧我一好姐們在他們家租房子住,於是乎我就開始一點點教她。雖然高二的時候帶過三個學生不過畢竟是小打小鬧,正式上課要準備的東西其實很多。丫頭很忙,平時練琴時間有限,所以每次我都要找找她哪裡可能出問題,圈出一些特殊指法和一些奇怪的節奏。丫頭切分音彈的不好,每次彈都頭大,於是乎我就去找一些難度很低的練習,實在不行就自己寫。於是乎電腦里名家作品的譜子越來越少動,經常去找一些獨特的技巧練習方式。以前花上千塊找人做的馬克西姆專輯的伴奏帶也基本不彈了,以前高二時候經常耍帥的那些《悲愴》或者《英雄波蘭舞曲》之類的東西也基本忘得差不多了,每天練琴基本上是砸《哈農》,手活動開了練幾個小曲子熟悉熟悉手指基本上要麼開始寫曲子要麼開始研究練習曲,我的演奏技術估計還有,但曲目已經基本沒有記得下來的了。這次「質的飛躍」導致我現在基本上空有一身還算不錯的基本功而到了公共場合除了聖歌基本上沒有什麼能完完整整彈的出來的曲子了……

但是小丫頭的琴彈的越來越好了。

第二次「質的飛躍」的導火索是關愛,催化劑是責任心,結果是看到了一個個努力成長的小鋼琴家。

大多數人都喜歡通過自己刻苦練習,認真演奏來讓大眾去領受鋼琴的魅力。
我覺得幫助身邊的人讓他們自己慢慢有能力親自來體會這種感覺,比我自己彈給他們聽更有幸福感。在我看來鋼琴的最大快樂不在於聽到技巧多麼高超水平多麼出眾的大鋼琴家演奏出來的高難度的曲子,而在於聽到自己手把手教出來孩子,一臉認真努力的彈上一首簡單的《祝你生日快樂》。


真正聽到自己在彈什麼的時候,大約是在大學時候了。


身為一個琴童的媽媽,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質變這個問題。
兒子從5歲開始彈琴,第一個老師怎麼說呢,不能說不好,因為不重視手型(講真,手型真的很重要,一定一開始就要找個好老師練手型,否則學到後面會花費大力氣改正)但是非常能培養小孩子的興趣,起點就是孩子們愛聽的兒歌,一年下來,兒子居然會彈了三四十首兒歌(當然從單手到雙手合奏每天至少三小時總共花了十一天的那段痛苦時光俺是不會告訴你的),在幼兒園畢業典禮上那是妥妥的小男神。兒子和我著實得意了好久~
上了小學,換了一個渣老師,從上課開始一直罵到上課結束,回課的時候彈的好也罵彈的不好更是罵,十節課後果斷換老師,然後讓兒子空了半個學期調整心態,那段時間兒子的狀態很不好,家裡的鋼琴連看都不願意看一眼,哄著坐在鋼琴前面,能看齣兒子很想彈琴,但是被老師嚇的不願意動手,那段時間,帶兒子聽聽音樂會,買了好多古典鋼琴的CD聽聽,帶他出去玩兒什麼的。
然後換了現在這個鋼琴老師真正感受到了質的飛躍,好像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四川音樂學院出來的鋼琴老師是可以信任的老師,我的親歷真的是,這個老師溫柔認真,技術也好,頭三節課溫柔的耐心的哄著兒子把以前的曲子彈了些,不斷的誇獎和鼓勵,讓兒子慢慢的又恢復了自信,雖然只是彈了一些指法和練習曲,不斷的誇獎孩子識譜能力強,孩子的心態和自信心立刻就恢復了。我們小湯的教材學到三在幼兒園,跟渣老師開始哈農和小湯四,換了這個老師果斷用了接近半年的時間練手型和指法,老師很耐心,生怕家長不理解,解釋又解釋,講真,我一個鋼琴外行,都能聽出來有了正確手型和指法後彈出來的曲子就是不一樣,兒子跟了這個老師一年了,再次拾起原來彈的兒歌,才發現原來真的只是彈琴,而現在是可以感受音樂中的快樂了(畢竟是兒歌,貌似沒有彈過悲傷的兒歌),現在手型還在調整中,也在不斷的練指法,基礎真的很重要!跟對一個好老師,更加重要!


我的話比較神奇,吃左洛復讓我從多年C調音階都彈不順利的一級手殘,轉變為可以彈一彈理查德的二級手殘。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樂器演奏 | 鋼琴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