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有人會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產生強烈的敵意?

在 TED《培養並擴展你的慈悲心》里,講者引了一個達·賴的話,結果底下的評論就很不客氣。
對某人印象很淺的情況下,你的愛恨與自我的觀點是如何產生的?


謝邀!.

對事物不了解就產生負面情感,這並非人的本能,而是社會習得;也不是因為你與對方不同,事實上你很難找到一個與你完全不同的人,而我們仍會討厭和我們具備某些相同點的人;更不是為了獲得優越感,討厭對方要是就能獲得優越感的話,讓一部分人先優越起來,再帶動另一部分人優越起來,幸福社會就不是夢了?

弄清楚兩個事實即可:

第一個事實是,我們對某人形成印象時,類別化的信息加工機制(category-based processing)發揮著主要作用。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了解對方全部的信息,而是知覺到對方的一些特徵,如果符合某個社會類別,我們與之相關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見(prejudice)就會自動激活。比如,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知道某個人是「達賴」,那麼「組織分裂祖國的活動」會被相應喚醒,出於祖國認同感自然會討厭。尤為關鍵的是,我們不是因為達賴這個身份才懷有敵意,而是與達賴這個標識相關聯的那些特徵。中國人討厭日本人,俄羅斯人不待見猶太人,日本人看不起朝鮮人,都是同樣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迅速加工過程,大腦中形成的聯繫(達賴-分裂分子)時間越久,激活起來就會有更多的情感成分。我們在認知過程用標籤來分類,「這是個男人」,「這是個數學家」來簡化認知過程(這幾乎是人的本能),反過來這種分類歷史又會影響接下來的認知,真的很感人.

第二個事實就是,我們對事物了解的越少,越會依靠於刻板印象和偏見。我們只知道他是「達賴」,甚至都沒見過達賴,我們就會根據自己所知道的來評價(所見即所得)。而與達賴朝夕相處的人可能發現,這個達賴助人為樂,經常扶老奶奶過馬路,上述的刻板印象影響就會小很多,不僅因為印象不連續了,更是因為特徵多了就不好分類了。同樣的道理,對於詳細閱讀過歷史的人,「李鴻章-漢奸」這樣的聯繫就會弱化甚至消失。跨過大山大海,穿過人山人海的人,越能理解這一點.

在這兩個事實的基礎上,不難理解,不了解就產生敵意(負面情感)並非不合理,而是對方的某些特徵激活了我們刻板印象和偏見,這些模塊中又包含著情感和一些其他特徵。需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和偏見並不一定具有消極認知,比如人們對猶太人刻板印象就是聰明,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就是勤奮。只是在這個例子里,對於我們大部分人達賴是一個不友好的身份罷了.

同理可證,有的人還會對自己不了解的人產生好感呢!

PS.(預想問題)
1.這樣的認知簡化過程(stereotype,prejudice)對人們有著極大的價值,不要覺得這些應該被否定.
2.一般認為,大眾媒體的觀點是社會心理的產物,而非相反.
3.我沒有說達賴是好人,請增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4.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區別,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個回答偏好,偏見和歧視這三者有什麼異同? - Tfifthe 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跟語言評價有關的內容,不邀自答。

答案放前面:

  • 題主出現這樣的困惑,根本原因是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或者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感受perception和評價judgment的形成,並不以經驗的堆積為必要條件。
  • 換句話說,對一個人的了解多寡,與對一個人感受的好壞,評價的高低,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把這樣的評價和感受叫做,成見。成見這個東西是先驗的,即在經驗之前。

1.
我是研究社會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領域內一塊相當分量的研究就是語言態度:Language attitudes;也可以叫做方言評價:Dialect perception。我問這樣幾個問題大家就明白了:

  • 1.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Accent 非裔美國口音,在媒體宣傳中多與受教育程度低下,社會政治經濟地位低下,生活水平低下,暴力,失業這樣的話題聯繫在一起;而在影視作品中,當炮灰的小混混多操著一口非裔美國口音。

想想也覺得合理啊,這些說話舌頭都捋不直的人怎麼可能是什麼善類。

  • 2. 倫敦音。很多人不知道,大家通常聽到的「talk like a queen (像女王一樣講話)」,上流階層王公貴族的口音,以及BBC這樣的英國主流媒體主播的口音,並不是原本的倫敦音,而是一種叫做Received Pronunciation (簡稱RP) 的口音,在英國的地位類似於我們國內的普通話。這個問題我的基友 @Chris Xia也講過很多次了。而原本的倫敦音其實是cockney,是倫敦中下階層的勞動人民的口音。

以上兩個例子向大家充分展示了什麼叫做成見的先驗性和「不合理性」

  • 首先,非裔美國口音,你為啥單憑著這人家操一口你不愛聽的語言,就斷定人家不是好人?
  • 其次,大家都在說倫敦音好聽死了,到頭來對象都搞錯了。

可見我們產生盲目地喜好或者厭惡的事物,很多時候都是我們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事物。所以才叫盲目嘛。

2.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進一步探究,為什麼人們要產生這種成見?好好地去認識一個事物,在積累了充分經驗的基礎上再去定奪難道不是更好的嗎?

這種成見產生的機制從語言學和人類學上都有著非常複雜且眾說紛紜的模型,這裡無法展開。我們就權且說一說,成見產生的必要性是什麼。

也就是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預先設定,成見這麼「不合理」的事物,它存在的「合理性」是什麼。

我在以前的答案中層反覆談到身份這樣一個問題:Identity(言語行為與身份建構——社會語言學的第三思潮 - 宏樹酒館 - 知乎專欄)。Identity這個詞的意思是同樣的、相同的、同質的。這樣一個含義也是符合大家直覺的,人的身份嘛,不就是要尋找相同點。
在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反直覺的事實(這是在社會人類學上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所以我這裡就姑且叫做事實):在社會中的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所處的社群,而一個社群的建立,除了要在社群內部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在社群外部立異。

再進一步可以闡述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我們不是什麼樣的人。

3.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當自己評價別人的時候,會不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機制:
1. 她是綠茶婊,我不是綠茶婊,我討厭她;
2. 他可喜歡裝逼了,我從不裝逼,我討厭他;
3. 他們被洗腦了,我沒有被洗腦,我討厭他們。

黑體字是我設想的從經驗到判斷之間的中間環節:自我評判的帶入。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異端(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大家可以看出,在這裡,事實並不重要了)有著天然的恐懼和排斥。或許是因為害怕異端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也可能是害怕自己成為異端那樣的人被自己希望融入的群體所排斥。而哪一種恐懼更甚?我們不得而知。

我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並不是簡單的從眾行為,而是人們確立自己身份,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的社會需求使然*。

4.
到這裡,這個問題就回答得差不多了。還遺留一個問題供大家一同討論:
異端,或者用他者這樣一個相對中性的辭彙,判斷標準是什麼。

排除一個錯誤答案那就是:跟自己不一樣的。舉一個很輕佻的例子,嘲笑裝逼犯最厲害的不也經常是裝逼犯嗎?人對自己的認識甚至比對他人的認識還要有限。

以上。


謝邀。

從現象上來說,動很少的腦子,獲得很強的優越感,這種一本萬利的買賣,在腦子比較閑的地方像感冒一樣流行。

從本質上來說,人正是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才產生強烈的感情。對於深刻了解的東西,感情是複雜的,沒有單純的恨或愛。

例如
小孩子愛分好人壞人,成年人說利弊權衡。
俗氣的電影里白臉前三分鐘就已經昭告天下,深刻的電影里最後一刻主人公還在正邪間掙扎。
信息自由的歐美,對世界各國褒貶不一,多種觀點,激流碰撞。信息不自由的某伊斯蘭國家和獨胖國,民眾明明屁都不知道,但是說起家國愛恨,那叫一個斬釘截鐵,切齒咬牙。


題主舉得例子不妥,你說的那個人,並不是被人完全不了解的,也許人們不了解這個人的性格,思想,甚至連他長什麼樣子都不一定知道,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宣傳,人們對他是有一個被植入的刻板印象的,比如說提到郭敬明,如果你之前接受的信息全是這個人是抄襲的,個子很矮,那你再聽到他,也許馬上就是「哦那個抄書的小矮子啊」,這種話是可以從你的刻板印象里信手拈來的。
這也不是什麼敵意,這只是一個人的態度,指尖上傳播出來的態度,而態度和真正的行為是差之千里的。
---------------------
那麼如果光回答這個問題,即為什麼會對不了解的人產生敵意。

這其實是人的本能,比如說我認識個朋友喜歡喝酒,喜歡叫漂亮妹子,他對別人要帶來的不認識的男生就很警惕,總要打聽個細緻,什麼帥不帥啦,泡妞厲不厲害啦,如果是帥的,泡妞厲害的,他馬上就陰沉下臉,因為他知道這個人對他有威脅,後來也不知道從哪調查來這人的信息,總是懷著敵意的損他。

女生也不例外,一個學校幾個圈子裡,漂亮女生之間,總是成群結隊的互損,這圈人吐槽那圈人,都不外乎「哎呀她素顏真丑。」「哎呀她真騷。」「她長那麼丑那麼窮拽什麼。」然後等機緣巧合有的局她們碰到一起,幾杯酒一喝,敞開話來聊,又像極了親姐妹,其實說聊也還是吐槽其他女生。

人嘛,無時不刻的,都是要貶低一些可能傷害到自己權益,占自己地盤,搶自己男人/女人的人。就算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比如說我,也總是對一些雞湯作家嗤之以鼻「喲,這雞湯還沒燉熱呢就出書,大爺我分分鐘教育你怎麼寫東西。」


在小清新眼裡盡可以扯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淡,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少來這套。談慈悲心,佛經里有的是句子可以引用,非引用這個和尚的就是別有用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不需要跟司馬昭很熟,而且歷史事實證明路人們沒看錯。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時大仙人。復白佛言:
「一切能人證大寂者。一切智者。更為我說。若先世中,曾在畜生。共千萬身,一處來者。云何可知?」
佛告大仙人:
若彼等輩,生人中者。各相見時,結成嗔怨。常覓其便:我當何處,覓得其便。是名相貌,在畜生中。一處同居,多身之相。應知決定,我已共彼。在畜生中,一處居來。
若餓鬼中,一處居來者。常樂臭穢,復多貪食息。設欲與他,心不去離。生慳貪著。或復見彼,富貴勢力,心生嫉妒。常復欲得,彼人財物。見是相時。決定知彼,與我同在餓鬼之中,一處居來。
若有先世,同在人中,共一處者。於現世中,若相見時。更生欲心。」

大意就是說,過去某個時候,大家都當動物時結下了梁子;
現在都變成人類相互不認識,當接觸時,阿賴耶識中相互憎恨的種子就開花結果了。


這兩者看著矛盾,其實不然。
你會對別人採取一種怎樣的態度,取決於他在你的認知範圍內給你的各種印象的綜合。
比如,我看到一個陌生人隨手丟垃圾,我會對他心生厭惡,這時我對他的了解僅僅是他的外表和丟垃圾這個動作,而其中丟垃圾這種負面表現佔據了他給我的印象的絕大部分,於是,儘管實際上他平常待人親和,慈父孝子,還經常扶老奶奶過馬路,我還是會厭惡他。


題主可能是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在我們對別人不了解的時候,不應該對別人妄下斷論,因為有可能是自己什麼地方弄錯了。

如果是這樣的意思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開始一段新的討論了。:)


正好複習一下前兩天讀的現象學。

從客體(文本)上說:

  1. 同樣的一份文本,在不同的讀者眼中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這不全是讀者的錯,恰恰相反,文本的多樣的顯現方式是文本存在的方式,文本的同一性通過其多角度的理解和詮釋而呈現出來。我想通過這幾句話說明這一點,即,一個文本能允許多種詮釋(理解)方式。進一步推論→一個事態也允許多種的詮釋。因為這些不同的側顯都是它們的存在方式。
  2. 進一步展開:我有沒有可能誤讀一個文本呢?我想這是全然有可能的。比如,我可以把一篇「僅僅是如實地引述了達-賴某幾句言論的紀實性文本」誤讀為「一篇充滿政治陰謀的試圖為分·裂·勢·力洗地的宣傳稿」。這種情況類似於我在某些情況下會把麻繩看成蛇。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二者全是我心靈中發生的戲劇,相反,起效用的事實應該是這樣的,即某些情況下麻繩會被認作蛇。反推→文本與事態在這一點上是類似的,在誤讀中起效用的事實應該是這樣:某些情況下一篇正常的文本會被解讀為一篇蘊藏敵意的文本。我想通過這幾句話進一步擴展上一點的結論,即錯誤和遮蔽同樣屬於事態/文本的存在,它們都是某種特殊的存在方式,並且有待澄清。
  3. 我願聯合併通過以上兩點的結論說明以下一點觀點,即,對事物的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詮釋,至少有一點影響因素,那就是事物本身開放的存在方式

從主體(詮釋者/評論者)上來說:

  1. 每個詮釋者的成長經歷、知識素養、性格愛好、身體狀況、情感波動、星座血型(誤),都隱蔽地參與了理解的構成,一言以蔽之,每個個體有著每個個體的前見。至於前見如何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和詮釋,進一步如何影響詮釋者的情緒,我願舉幾個例子:一個因為各種各樣原因而變得滿腦精蟲的騷年,在見到妹子禮節性的微笑以後,會以為她在對他散發某種性暗示;一個未諳世事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會把目的是潛規則的性暗示理解為單純的禮節性示好;一個被抗日片洗腦的少年,光是看到日本人三字就會因為無可抑制的憤怒而哆嗦著尿了褲子;一個凈觀修得很好的弟子,對上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看做是佛的示現。通過這幾個例子,我但願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前見對一個人的理解以及後續的情緒中產生的作用。
  2. 在這樣的一些例子中,正在發生的可能是如下的幾個事實:大家都正在進行想像,但他們認為自己在理解。
  3. 進一步補充一下前見:前見在進行理解的時候是不在場的,但是它至關重要。舉個通俗的例子。我在學校學習了三年,從來沒有見過我的校長,這意味著他在我三年來的學習生涯中是不在場的,但掛科甚多的我能不能畢業,他卻至關重要,比起很多在場的英語老師都重要。前見和心靈一樣,是構成事物的要素而不是某種物質性的實體部分,從而不能被分析出來。一個詮釋者的每個不同的理解性行為,都是前見的側顯。儘管前見通過其側顯呈現自身,但前見不是所有側顯的總和。
  4. 我想通過以上幾點說明這個觀點:對事物的多種詮釋,其原因在於詮釋者的前見以及意向這個事物的方式。
  • 有必要再把抗日少年的例子揪出來進一步說明:抗日少年的憤怒很大意義上並不是因為他通讀了整篇報導,恰恰相反,很多讀者由於被前見帶來的種種情緒所控制,而傾向於只對文本和事態進行有偏向的揀選(斷章取義)。
  • 在這種情況下,文本本身的責任似乎就比較小了。

====更新一下=====

如果承認對一個事態或文本的憤怒是屬於對事態的某種詮釋方式、並且敵意是基於這種憤怒而產生的話,那麼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 該行為若是建立在對事態的「正確理解」之上而產生的,那麼是這個人的教養問題。(前見影響了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方式)
  • 該行為若是建立在對事態的「錯誤理解」之上而產生的,那麼是這個人的學識問題,並且很大程度上是自控力問題。(無意地誤讀:錯覺是事態的某種存在方式,並且讀者沒能正確地認清自己與事態之間發生的關係——是理解、知覺還是想像?)
  • 該行為若是建立在對事態的「斷章取義」之上而產生的,那麼是這個人的性格問題,並且很大程度上是另有目的。(故意地誤讀:別有用心地歪曲事實,其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人類其實是用屁股思考的,而不是大腦。
就像人類其實是用腳投票的,而不是手一樣。

請不要被「大腦」這種看上去會思考的膚淺器官所蒙蔽。


為什麼與人相處這麼難,遇見戰鬥型人格怎麼辦?

1.

「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有一個敵人。」

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有這樣一類人,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會容易有一個敵人。

或者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里,都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

似乎他們的矛盾總是比別人多,戰鬥也比別人多,走到哪裡,打到哪裡,走到哪裡,與人的不愉快就鬧到哪裡。

更困惑的是,雖然自己是「戰鬥型人格」,但當事人內心並不好受,頻繁地陷入與人爭鬥的衝突里,不僅會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而且會讓人受傷不已。

往往是這類「戰鬥型」的人經常來尋求心理幫助,覺得自己總是不順,總是容易陷入與人的糾紛中,最後搞得自己在工作和關係中被出局,嚴重受傷甚至失業失戀,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2.

「過多關注人際的負面信息的人都受過傷。」

如果一個人每到一個新環境,就會樹立一個敵人,可能是由於他對人際關係中的負面信息特別敏感。

也就是當事人每到一個新環境中面對各類信息時,他會首先去尋找或者注意那些不夠積極的人際關係信息,比如他會主動捕捉環境中存在什麼人不喜歡我的信息,「那個人一看就不喜歡我」。

一旦捕捉到別人不夠友好的信號,當事人內心自然就容易生出攻擊性,這樣敵意的模式就正裝待發,準備出場了。

但是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新環境,有的人就能更多地關注別人喜歡他的信息,有的人就更多地注意到別人不喜歡他的信息?

第一天上班回來,新員工的態度可能就會分為兩類:

一類回家彙報的都是積極的人際關係模式,誰誰對我挺好啦,誰誰感覺挺喜歡我的;

而另一類人回家彙報的卻是消極的信息,「我感覺某某某不喜歡」「我感覺我那個同事不是個好相處的主」,「我同事一看就挺刻薄陰毒的」巴拉巴拉之類。

越是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人際關係挫敗感越多的人越容易關注負面信息。

為什麼總是關注別人不喜歡他?

因為在他以往的經歷中遭遇的不喜歡太多了;同理為什麼總是關注別人表達的否定信息,因為在他以前的經歷中,遭遇了太多的否定。

這種不喜歡和否定是如此的多,造成的傷害是如此的重,以至於形成慣性(一種定勢思維模式)。

即當事人面對新的情境時,他會繼續沿用他以前形成的關係模式和心理模式,他會警覺的提高警惕,避免自己再遇到類似的不喜歡或否定。

這種警覺讓當事人如同驚弓之鳥一樣內心緊張,自然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和其他良性信息。

而一旦過多地關注人際中的負面信息,內心就容易升起敵意和攻擊性,從而真的引發對方的敵意,當敵意遇到敵意,衝突性的關係就爆發了。

3.

「你以為自己對他人有敵意,

其實是你自己對自己有敵意」

一個人跟外界關係不和諧,往往是自己內心不和諧的外現。

即一個人如果總是跟外界發生敵對,產生衝突,不過是自己的一部分對另一部分不接納,不滿意的結果。

即自己的一部分對另一部分存在敵意。

幼年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被責罵和指責的環境里,除了容易變得自卑弱小,還容易形成衝突型的自我,即個體的一部分內化了父母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另一部分。

早年父母的指責和責罵帶來的敵意如同種子被置入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的內心不能和諧相處,而始終有一部分是未曾被接納過的,這部分未曾被接納過的自我帶著被敵意對待過的怨氣,始終處於防禦階段。

它們會積極尋求機會向外投射,尋求那些對他們不夠友好,不接納他們的人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也就是說他們是借著與別人的衝突來釋放自己內心的衝突。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總是需要一個敵人。

所有外在模式不過是他們內心需要的配合,也就是說因為他們自己存在一部分自己無法接納的自己,就化為外界不能接納自己。

他們自己對自己的一部分不夠喜歡,充滿否定,就外化為別人不喜歡自己,否定自己,並且天天去尋找這種證據來滿足內心一部分自己想攻擊另一部分自己的衝動。

所以通過外界對自己的不認可其實最終想證明的是自己對自己的不認可。

4.

攻擊者:

「原諒這個世界曾經傷害過你,

學會向世界表達愛」

如果你是一個敵意比較重的人,或者是一個容易跟別人起衝突的人,要改變這種敵意或者衝突的根本並不在於要學習如何增加自己外在人際關係的技能。

外在可以當敵人的人無窮無盡,敵意的征戰沒有盡頭,而要結束這樣無休止的戰鬥型人格的根源在於覺察並改變你的內心。

敵意其實是深埋的怨氣,是自己的自我有一部分得不到承認,且被貼上了不好的標籤,被認為是差的,不好的,被指責,打罵,被傷得傷痕纍纍的結果。

這一部分自我雖然見不得光,被視為敵人,不能有機會正大光明地在世界上出現,但是他們依然能量很活躍,他們並不服輸,這股能量充滿被拒絕的怨恨,就像被冤死的鬼魂一樣,日夜不寧,並讓一個人時刻生出廝殺之心。

每一個充滿敵意的人的某一部分自我在過去都曾被誤解,冤枉過。

要消除敵意或衝突的模式,首先當然是要去尋找到自己的這一部分。

看見這部分傷痕纍纍,面目全非的自我,把自己不被接納、一直被自我攻擊、自我不認可的那部分找出來。

告訴它,你看見了它,它是你的一部分,從此你決定把這部分性格放到陽光下,承認它是你的,就像即便它是個私生子,是個強盜你也要接納它,認可它那樣。

其次,擁抱自己的這部分。

在過去地很多很多年裡,這些部分因為一些不幸的遭遇或是誤解,被貼上了很多黑暗的標籤,它們就像被冤枉的鬼魂一樣,因為冤枉而充滿怨氣和仇恨,去擁抱這部分自己,告訴它這都是錯的。

一切都是錯的,你對不起它,世界也曾經對不起它,但是現在你已經知道是世界曾經錯了,你曾經也錯了,現在你只想加倍的更愛它,讓它享受平靜快樂的生活,而不再把它置於和別人相互殘殺的戰鬥之中。

發誓要保護它,仔細呵護它。

再次,原諒這個世界曾經傷害過你,學會向世界表達愛,索取愛。

當你用恨意和世界互動的時候,你只會收穫更多的恨意,收穫更多的傷害。

那麼現在,為了更好的愛自己,學會多關注生活中積極的東西,愛和溫暖的東西,你關注溫暖和愛的東西越多,你就會越收穫越多的愛和溫暖。讓自己之前被虐待過太多的心,去感受溫暖和美好。

是的,我們沒有覺察自我之前,選擇不了原生家庭,選擇不了命運甩來的一些橫禍,但是從現在我們能覺察自己開始,嘗試去選擇和肩負自己的命運,有意識地把自己帶向愛與溫暖之路。

5.

被攻擊者:

「永遠不要認同別人對你這種敵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efY2kXvUfH8ClSoia3jqJAaxKheETJ2yR4312uEAvnXeOknAibDbEbaD5M4XgpApx379ea4tia3icmX67FjEKQCx0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如果你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敵意嚴重的人,要消除很可能在接下來要爆發的人際衝突,可能最需要做的一點是不要認同這種敵意。

如果你很容易認同別人投射過來的敵意,容易被激惹,很有可能是你內心本來就有敵意的種子。

當敵意衝過來的時候,恰恰需要加倍的愛和善意去化解它,這需要自我保持一定的覺察力。

當你用愛和善意去兜住對方投射過來的敵意時,你們雙方都會變得輕鬆。

要知道他的敵意根本就不是針對你,他只是把以往經歷中的經驗帶到了新的人際模式里,所以你用善意承接住它的時候,就等於推翻了敵意的人內心的假設。

很多時候的爭鬥往往是有兩個都有敵意的人碰到一塊引起的,他們的內心都有自我不認可的地方,互相藉助彼此來實現攻擊,發泄怨氣。

而如果有一方能參透這個模式,爭鬥就不會發生。

原諒那些敵意重重的人吧,他們以前一定是過的不好,沒有被好好對待過才會這樣。

不如就像看待因為被冤枉而成為暴徒那樣的眼光去認識他們,理解他們。有了這種理解,仇恨和衝突一定會減少。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和作者介紹。


1、先入為主的概念

概念A——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幾乎唯一可見的概念是A是不好的,與A相關的任何概念都是邪惡的——贊同概念A會受到自己所在圈子的攻擊與排斥(某個人個人所見的「社會主流」思想),從而不利於自己的生存——自己生存無法安全

如果「大家」一致認為某種東西是危險的,那麼這個時候一個人對著這種危險的東西開戰的話,會令其他人感覺到安全,並在情感上支持並肯定這個攻擊者,而這個攻擊者也會為此受到鼓舞得到心中的滿足與其它的榮譽感。

當對於一種事物的恐懼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候,那麼見到該事物的時候會條件反射式的拚命逃離或是攻擊對方來保護自己的安全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安全,而這個時候是不可能會產生了解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人產生的強烈敵意是對於某一事物代表某種概念的攻擊與敵意,至於這個「被代表物」究竟是什麼,並不影響強烈敵意的產生。

2、並非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是因為觀念不和。

可以了解對方的所說的是什麼,但自己持有不同的價值觀。

3、處於某種利益的團體所進行的行為。

------------2014年11月11日更新-------------


如果再某種強烈的力量下,反對這種力量將會受到懲罰,而順從這種力量將免於懲罰而且或許還會受到獎賞,那麼只要去做這種力量認為正確的選擇,也就等同於自己最佳的選擇。至於這種力量所做的判斷是否是合理的,在這種力量下的一部分人或許根本無從思考,因為自己所能用來思考的一切標準與工具都來自於這種力量。


我不能夠認同這個問題下的多數回答,這些回答認為不了解一個人就產生敵意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兩個人完全互相了解了,他們就不會再產生敵意了嗎?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了解一個人,可以去幫助你理解這個人的具體的思維過程,他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但是這並不能夠改變兩個人可能的志不同道不合的本質。

任何兩個人之間的敵對只需要一個理由——不同

一般人一眼就能夠看出來者是善還是不善。

聖母心的人可能會說:不對,世間所有的仇恨與敵對都是可以化解的。我對此的回答是,只有當你收回這」不對「二字並且放棄對他人進行」聖母思維「的同化行為之後,你才有資格說自己的思維是真正的」聖母思維「。你以為你在」聖母」,其實你不過是在同化——你只不過在努力證明他人是錯的,而你是對的,他人應當認為你對或者應當聽你的,這就是與他人的敵對。

如果大家玩過《孢子》(Spore)這款遊戲的話,你就會知道兩個物種之間對話的時候,如果他們做相同的事情,比如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那麼這就是增進友誼的最佳方式;如果對方唱歌而你卻要去跳舞的話,你們就很難結為盟友了。

達A賴這種令國人不恥的角色——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思維的話,他就不可能去引達A賴的話,我就算下輩子也引不出他的話,除非是為了批判的需要。如果一個人連這點味道都嗅不出來,那這個人算是基本白混了。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而去敵對,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敵對的,所謂的理解只有在有著共同利益的時候才會發生,此外,理解不會存在。

發達國家不會去理解中國人民的苦難,再聯一次軍大肆掠奪一番倒是會符合大家的胃口。


在互相了解這個問題上,其實遠觀比近看往往能夠得出更為可靠的結論,而這是比較違反我們的常識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遠觀一個貪官,把他所做的好事壞事全部羅列出來——我們大抵就能發現他到底有多貪,該不該受罰;倘若一個人成為這位貪官的朋友或者親人——這個人又會變得比較容易體諒這位貪官,因為他所做的多數事情在他的角度出發又會顯得比較合理,要不然的話,作為親人怎能不極力制止他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這個例子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小瞧人的直覺。一個人能夠被你說服要麼是因為他也是這麼認為的,要麼是因為他有這麼認為的潛質,但絕不是因為你能說善道。一個人的能說善道能夠催化一個反應的發生,加快這個轉變的速度,卻很難扭轉乾坤,反轉一個人的基本出發點。

——————————

好了,說了這麼多,這是不是意味著我所代表的是一種「性惡」的觀點,或者說是不包容的觀點呢?完全不是,稍微了解我一些的朋友都會明白我身上有多少的正能量,以及我有多愛這個世界和大家。

如果我的讀者讀到現在也對這篇文章沒有任何好感,我可以直接告訴你結論,以你目前的程度再怎麼了解我也不可能喜歡我的觀點,不信你可以努力試試看。

這也是為什麼反對達A賴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試圖去了解這位演講者的思想過程,因為就算這麼做了也是白搭。懶惰原則是宇宙的最高原則之一,能不做的事情,人是不會去做的。


經驗。
見過的人多了,第一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態度、語氣,足以初步判斷對方是否是善類。
當然,第一眼很難看出來的,就要靠後期的接觸了。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看走眼也很正常。

上面這是第一類,另一類人被大眾普遍的價值觀、思想和認知所誤導,容易輕信他人,從而更容易被帶入到他人的喜惡觀內,喪失了自我的判斷。


好像大家都恨他噢。
說個不相干的事吧,一個管民族問題的警察告訴我的,上面最怕達~賴死,他是和平派,壓制了西藏的暴力派。現在那邊只是自~焚,如果達~賴死了,就改爆~炸了。
不要噴我,我只是陳述事實,我認為消息合乎邏輯,而且來源可靠。我沒有做任何價值判斷,所以,不要噴我,謝謝。


考研狗回答一個《傳播學引論》:看圖


我從社會心理學來回答一下

首先做下測試

「喬推開餐館的門,等一對夫婦通過後方才走進入,在餐館裡,他客氣地請侍者為自己安排座位。但剛坐下,女友就來了。他馬上站起身,幫她脫掉外套並掛在衣架上。然後扶著女友的椅子請她入座」
在你看來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喬一點也不像這樣
2不太像這樣
3不能斷定
4有點兒像這樣
5十分像這樣
填入下列特徵後面。
理智 性格外向
善良 有能力
熱心 漂亮
禮貌 衝動
可愛 隨和

答案在後頭…………

……………………


因為他們都是受單一故事傷害著的人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最近發現的
對所有的不熟的男人都有敵意
一朝被蛇咬,是條井繩都怕啊 哎!

跟朋友吃飯 他的另外一個朋友走到他身邊說了幾句話 還順便偷偷問我是不是不開心 我還記得那人走過來的時候 我下意識翻了個白眼 我.....這一次面都沒見過我幹嘛沖人翻白眼啊哭!!

所以說 各位男同胞 感情生活中能不能彼此真成一點 不要總想著騙什麼小姑娘 最後的結果 很有可能就會導致妹子像我這樣 看到個男人都想手撕啊!你說我以後要是找不到男朋友 出現了什麼偏差你們可是要負責的!!!最後放一首歌的歌詞吧 不夠喜歡別人 就別去招惹別人啊 我再也不會對任何一個男人對我的喜歡當真起來了 哎


拋磚。

我覺得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是不甚了解才有敵意。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立體的人,而是某種特性。他們把對某種特性的敵意轉移到了這個人身上。

從心裡動力學的角度,我們會把對自己的憎惡投射到別人身上,免得自己想剁了自己。於是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身上有我們不喜歡的品格——比如懶惰,貪婪,非理性——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排斥這整個人,來讓自己相信,我和他不一樣,我勤勞知足講道理。其實,顯而易見,別人不好和我們好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但潛意識有時候就是這樣沒出息。

還有一個必須提到的詞叫「刻板印象」,
比如某某從書上看到某地人如何如何,
沒加辨析,就盲信了,那麼,下次他碰到了這個地方的人,可能會下意識產生敵意。
如果被傷害過,就更為尤甚。一朝被蛇咬,還會十年怕井繩。有時候,人比蛇可怕多了,提防些也是很正常的。

題外話,對待這些喜歡攻擊別人的人,我們也應該寬容點。他們真的不是壞。說白了,壞人能這麼坦誠的把敵意表達出來嗎?

敵意,攻擊性,大體都是不夠理性,不夠成熟。

這些都是是可以慢慢成長的。


這麼說比較好理解:
人的反射弧是這樣滴。

也就是:外界事物——感官接受——刪減扭曲一般化——信念——外在行為表現。

也就是你看到一個人——他的行為,表情,氣場被你接受到——大腦的內在過濾機制,刪減扭曲一般化——信念——你不喜歡他的行為,念頭。

這個根源是什麼,不是他,而是你的信念上。

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個人
有時候碰到一個陌生的人,他不說話,可是他的一些行為,動作,表情就是讓你感覺到那麼的討厭,因為這樣的一套行為模式在你的內心是:有這樣行為動作表情的人是討厭的!!!


這樣的原因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1、自身有這樣的行為,對自己的投射。在你本身不接納自己的情況下,看到這樣的行為模式(也就是你沒有發現的自己的行為模式),所有你會討厭,也就是討厭你自己!!!

2、以前有過這樣行為模式的人,讓你討厭過!所以在你的內心就有了:這樣行為模式的人=討厭的人。

原因就是這樣。
想要解決:
1、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2、改掉這樣的一個信念。 NLP中很多改信念的方法。要吃飯了。下次


推薦閱讀:

太自信了到達自負的程度怎麼辦?
抑鬱症該怎麼治療?如何幫助重度抑鬱症的女朋友好轉?
有哪些戒酒藥物?是否真的有效?
如何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進一步理解「心流」(flow)?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