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母親對孩子有「攻擊性」,這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何解決?

我是在暴力家庭長大的,這肯定對我有太多太多不良影響。我也一直關注怎麼改進,而對自己的孩子影響最小。關注親子關係,但是很少有文章提到父母對孩子的攻擊性的問題,很想知道:
1攻擊孩子對孩子的影響
2.我攻擊孩子的成因
3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如何改變

我舉兩個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說不喜歡我,那我就會告訴他我也不喜歡他。再比如,孩子每天上學都是爸爸送,但是我今天也要跟在車上,送完孩子再和老公去別處,這時孩子特別不願意也跟著去送他,他建議讓爸爸送完他上學再回來接上我去別處。我當時的想法時我希望他遲到,我會很生氣,覺得自已受到了攻擊,我會希望以後都不要和孩子同行。
是的,可能你看到此處會不適,但我確實如此。和老公溝通此問題,他會接受孩子這種情況,他說孩子必竟是孩子。他說孩子不一定就是不喜歡我,而且也沒有理由孩子就一定要喜歡父母,但是父母一定會愛孩子。我聽完表示完全理解不了。我不知道這和我童年時期父母一直攻擊我是否有關係。
求幫助
,不是為我,是為我的孩子


你的感受性非常好!

平時接觸的家長比較多,其實有相當一部分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但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狀態的父母非常少,願意改變和調整的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說這個覺察是所有改變的先決條件。你能有覺察和改變的意願,這點非常難得!

問題中的線索無法太系統,首先需要清楚幾個問題:

1、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目前幾歲?

  • 3-6歲左右的孩子會本能地貼近異性父母 排斥同性父母,在6歲以後這個傾向也是存在的。

2、您和孩子的日常關係是怎樣的?

  •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不一致,孩子會本能地更貼近寬鬆的一方。

3、您和孩子關係是否緊張,如果緊張,大約到了何種程度?

  • 多數父母都和孩子無法保持統一的態度和模式,所以孩子對父母態度不同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關鍵是這個現狀是不是影響到生活了,這個現狀保持下去,會不會有更大的影響,這點需要你自己來評估。

首先祭出一張圖

孩子依賴父母是種本能,體現在行為上是對父母的需要、依賴、親昵和接觸。

而在面對威脅和壓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最基本的反應傾向會有兩個,反抗或逃避。

這三者互相交織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種種性格模式。

反覆通過反抗(攻擊)獲益就會固化攻擊的模式,日常常見的強勢性格、指責型的人往往是固化的這個模式,

而通過反抗(攻擊)無法獲益或反抗失敗,則會導向逃避的模式,如討好型人格,一部分拖延症。

第一個問題, 攻擊孩子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

1、強迫性重複

這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概念,早年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創傷體驗,會不斷地發生在個人或家族中,人們迴避這種體驗,潛意識中卻自覺不自覺地不斷製造機會重複體驗這種創傷。

家庭中長期穩定的互動模式可能會被孩子習得,採取相同或相反的方式來應對壓力,即使覺得痛苦也難以擺脫模式的束縛。

2、安全感建立

母親對孩子安全感的塑造尤其重要,如果母親能給到孩子足夠包容和安全的體驗,那麼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就能保持最大的信任,也敢於表達自己的需要。反之,孩子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安全的環境,可能在面對人際關係中也不容易建立安全感,體現在行為上是謹小慎微,迴避人際交往。

3、以上僅僅是可能而已,以上僅僅是可能而已,以上僅僅是可能而已

上面這些僅僅是可能而已,真實的情況會綜合孩子的先天性格,家庭互動方式,生活環境等種種因素,所以你僅僅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之一,不必著急對號入座,也請相信孩子有足夠強大的能力來面對這些。


第二個問題,您攻擊孩子的成因

說實話,看了你的描述,有一點點小心疼,

每個伸手指責別人的人,內心都有一個手指在指著自己,

看一看,這個指著自己的手指是誰的?是父母的?還是自己的?

不妨再想一想,你在什麼時候會「攻擊」孩子?

孩子有哪些特定的行為會激發起你的「攻擊」?

當這些扳機觸發的時候,你的心裡有什麼感覺?能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情景?

這種攻擊在早年時,對你都是一種保護,保護自己不收傷害,

雖然攻擊在現在看來可能不是很適合目前的情境,

但還是要感謝他曾經為你做的一切。

目前你能做的,是順著這條線,看一看曾經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情境讓你覺得受到了攻擊,以至於必須用攻擊來回應?

是什麼情境讓你覺得不安全,覺得自己不被人接受?

是什麼情境讓你覺得失去控制,需要通過「攻擊」來獲得主動權?

是什麼需要,隱藏在攻擊的背後?是需要被理解?被關心?被爸爸媽媽接受?


第三個問題,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如何改變

我可以不負責任地讓你忍住脾氣,不要生氣,要和藹可親。或是讓你縱容自己,充分釋放憤怒。

但我不得不告訴你,這條改變的路很孤獨,

需要你慢慢找到情緒背後的需要

需要你找到一個方式來無害地釋放自己的情緒

需要你摸索一個合適的區域來設立界限,

什麼時候是被人侵犯到了,什麼時候是對方勾起了你過往的不快

需要你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替代攻擊和指責


這是一條很長的路,需要慢慢走過去

跨一大步,是逃避

邁一小步,是成長

很高興你已經邁出了一小步!


P.S.如果覺得有必要,也可以聯繫所在地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首先說在前面,我的話語沒有什麼專業名詞的支撐,都是前後詞語關係的表達。希望各位看客能夠理解,也希望能有高人發表不同意見。


看了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說些什麼。因為從小到大,我就是這樣來認為我的父母的,尤其是我的父親。

這些暫且不表,先來說說你的問題吧。

你所認為的自己具有「攻擊性」,實際上,我認為這是帶有大部分的「情感轉移」,以及小部分的「後天性格和認知」的形成讓你在表達內心情感時所表現出的種種行為;同時,你缺少通過家庭給予而得到的「愛」,並且無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回答一下你想知道的三個問題


1.攻擊孩子對孩子的影響?

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的壞處就是:影響他的三觀形成,性格的形成(大多是消極影響),這會讓他以後對自己人生和理想的判斷有錯誤的傾向。

最嚴重的後果是:他會變得和你一樣(對你來說)

事實上,這種事情在很多家庭里都有發生,而且還不在少數。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來正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訴求


2.你攻擊孩子的背後成因?


這有可能跟你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我甚至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客觀環境為什麼沒有對妳有一定的糾正,我也不敢妄言。也許是你的家庭是你生活的全部,也許是你的父母對你的人身行為附加了很多限制,也許是你自己性格的原因。

到目前為止,情感轉移有跨越不同環境的影響,但大部分都是在相同環境下來繼續影響。人們學習的經驗大部分都要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使用,也就是說:你從小成長的家庭是導致你現在對待自己孩子各種方式的主要原因。

關於「無法正當表達自己內心感受」這個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從小,從很小很小的時候開始養成的。比如當我們能夠掌握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時候,我們有時仍然會選擇用「哭鬧」、「咒罵」等不正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其中的原因可能跟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側重比」和「滿足度」之間的聯繫有關。而這兩者的比例大小以及之間的聯繫,反映了我們自己對事物在「主觀意願」上的訴求。所以,為了達到友好且可持續的交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

以「客觀的看待問題」為前提,來滿足我們「主觀意願」上的訴求。不要執意或偏激的把「自己認為的」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其實你難道不會覺得:你的父母其實也和你一樣,可能遭受過這樣的待遇么?也許他們,經歷過你不知道的事情。

性格可以後天來塑造,同時,性格也是可以遺傳的。

客觀剖析你的父母,可以讓你更加客觀和全方位的了解你自己目前狀態的成因。

3.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如何改變?

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先安靜下來了。

然後你需要花一些時間,在自己安靜的情況下,認真思考和總結自己所經歷的事情。

有很多人會說:我已經很大了,三觀也形成了,改不了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懶惰的人才會這樣認為。

我從來沒有覺得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完全的從1變成2,從甲變成乙。

性格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意願,態度和意願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但是行為這個東西我們可以用後天反省自己和學習他人的方式來改變。而改變了行為,又可以對我們的態度和意願加以一定程度的修正。

這就是人自我完善的過程,煩瑣複雜的同時又充滿了無限可能。

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在你說出將要出口的話和做出將要付諸的行為之前,讓自己停下,讓自己安靜。並且,記住這種安靜的感受,讓自己儘可能多的處於這樣安靜的狀態下。之後,開始思考。

其實很多事情,是不禁推敲和思考的。你多想一會兒,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錯誤,而犯下錯誤的成本,會讓你感到「三思而行」的重要性。

這可以形成一種邏輯慣性,當你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相信你會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客觀因素、意願等,來得出對於自己來說最優化的解答,之後,把你所學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在相同和類似的環境下,就可以自然的應對狀況了。

這僅僅是客觀上的對於你自己的方法論。

後面的東西,更重要

(但不代表前面的不重要)

你需要回歸到你的父母身邊,把自己當成他們的父母,用無限的包容和耐心,還有上面提到的方法論,理解他們所經歷過的種種事情。然後從這個過程中,找到那個「缺失了愛的自己」。


那個被傷害的你自己,還在很久很久的過去,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在那裡。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愛護,自己獨自一人。

你得把她找到,然後把她拉到你自己的身邊,告訴她:沒關係,別害怕,有我在這裡。

這才是你最需要做的事情:

救贖那個傷痕纍纍的你自己

希望你能夠好起來,真心的。

謝謝,回答完畢。


我很快就要成為孩子的家長了。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我以前也是個索取型的人,一直都沒人願意跟我發展長久的情侶關係,也沒人願意和我結婚。

直到2年多前,我學習了一些社交課程,裡面有一樣技巧我覺得很實用。就是開始欣賞你身邊的人,他們的缺點盡量不要去記住,嘴巴上多點稱讚他們。慢慢的產生了一些奇妙的變化。我的男友開始每天都有笑容,我的朋友好像也多了點問我最近的情況...最終我結婚了,愛人是帶著笑容娶我的。就算現在懷著小孩,說實話我對未來怎麼教育他也沒有開始計劃,但這幾年的經歷又讓我更有勇氣的面對未來的每一天。

如果我的小孩有一天對我說「我不喜歡你」,我想我會哭一下說:「好吧!」然後追著他給他一個擁抱吧。


向兩個極端發展


攻擊性太強,把孩子傷的太深的話,孩子就對你沒信任感了,具體表現就是不會主動跟你說話,剋制在你面前的情緒表達,以及其他。

你能意識到就是個好的開始。去試著弄清楚攻擊性的根源是什麼,比如情緒不好,還是自己喜歡亂髮脾氣之類的,然後,一步一步解決掉自己的問題。


看得想哭。明明答主已經體現出抵觸情緒,我猜這種抵觸情緒來自之前家庭的傷害,但還是能意識到且想要為了孩子改變。
所以雖然對孩子的方式還挺渣的……但是不忍苛責。
感覺還是應該先解決自身問題,這種抵觸心理可能不僅僅是對孩子的,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對生活也會有很大幫助。


這個問題好大啊,想著都累,我開腦洞瞎說一下,對不對題主自己判斷,我也是自己瞎琢么的。
第一個問題,暴力家庭是不是說明家庭里有人情緒很急躁?
情緒急躁是不是說明不能接受慢節奏的生活習慣?
如果這種情緒急躁,要求快節奏(可以糙不能慢很著急不能等)的生活習慣影響到下一代(也就是你),你還能否平心靜氣的處理問題?
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暴力家庭是否說明家庭里有人性格上是不容置疑的,要求絕對權威?你作為第二代是否也受到影響有這樣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你認為影響到你與子女的關係了嗎?

就想了這點,具體家庭情況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覺得有明顯影響還是建議找專業人士指導。


需要回憶您自身童年的感受,跟你的父母和解了以後,才能跟自己和解,跟孩子和解。


放任下去只會成為下一個你
人需要理智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做出合適正確的行為


首先呢我老娘可能達不到攻擊性那麼嚴重,但她稍微不順心就經常罵我爹、我爹呢基本言聽計從。我從小看在眼裡,在我心裡基本也認定了男人可能都是我爹這樣,導致我也沒事就挑毛病罵我老公。如今我也有了女兒,雖然就幾個月大明顯脾氣暴躁,易怒。這可能不算攻擊性吧,但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學會尊重他人,溫柔善良,起碼要有個好脾氣吧。


我媽考上大學那年父母雙亡 她滿臉黑斑剃了光頭為省錢上了本地的中專 還得供弟弟妹妹上學 初戀是個頑固子弟覺得不現實下嫁給了我爸 結果我爸出軌還和小三同居 為了挽留我爸她用盡了所有招數 當然我就是籌碼 我永遠不會忘記她會故意把我打哭 目的就是讓我哭著給爸爸打電話讓他回家 把我藏鄰居家柜子里騙我爸說我失蹤了讓他回來 我發現她抽煙拿針扎我警告我不準告訴爸爸 就這樣 雖然這個家沒散 但只要我爸媽同時在家 我媽就把我爸罵得狗血淋頭 甚至我爸的親戚也不能進我家門 這二十多年沒一天高興過 家裡其實條件不錯 但我努力想脫離那裡 努力學習考到距離家三千多公里的城市 本科畢業出國留學 我和我媽溝通過 她總罵我沒良心 好吃好喝把你拉扯大還責怪父母 我覺得我現在心理很不健康 特別是在感情方面 我覺得我越來越像我媽 每次都歇斯底里 不擇手段地分手再複合 我好糾結 我覺得我變成了第二個媽媽


推薦閱讀:

對不開明、目光短淺又勢利的父母,我該離開他們嗎?
和父母在一起,整個人都不正常了,如何解決?
父母吵架,成年未經濟獨立子女出走,是一種逃避嗎?
孩子遇險後無恙,家長卻要揍他幾下,明明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為什麼控制不了?
如果個人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一樣,導致心裡充滿了負罪感,感覺讓父母失望了,不再被愛了,心裡很難受,怎麼會好一點?

TAG:心理 | 家庭暴力 | 暴力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