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強迫症怎麼辦?


無論強迫癥狀的程度如何,我們先明確以下原理。

一,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是人體對自己的保護,是有意義的,即使它並不是最佳的自我保護方式;

二、強迫行為的根源是強迫思維,即潛意識與顯意識的對抗。

如果有人不停的洗手,雖然他的理性也就是顯意識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必要的,但他卻無法停止這個行為,因為就種強迫行為背後有一種更強大但不被察覺的潛意識控制著它。當你努力停止強迫行為時,就會造成兩股意識的衝突並引發焦慮。

我們可以把控制強迫行為的潛意識理解為後天建立的某種習慣思維。不斷練習某個動作會越來熟練甚至無需意識控制,比如走路,成人可以一邊走神一邊進行,而剛剛學習嬰兒就因為還沒有將這個行為潛意識話而必須集中注意。同樣的,當我們不斷重複某種思維時,這股思維就可以像本能一樣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自動運作。

為什麼我們會形成一段思維並熟練到進入了潛意識呢。這和生物的最大本能即獲得自我存在有關。所有生物都有維護自身存在的本能,這種本能最開始僅僅體現在維護肉體安全方面,比如動物在受到攻擊時激發保護反應。但進化到了人類,由於思維能力的壯大,人類可以提前採用某些方式來規避還沒有發生的危險,比如為了防止車禍傷害提前綁上安全帶。感到的危險越大,激發這種保護方式的動力就越強;而一旦某種保護方式有效,人類就會更多的重複這種方式,甚至形成類似本能的反應。

明白了原理,我們就可以分析一些強迫行為、思維背後的運作邏輯了。如果一個人毫無必要的重複洗手,就說明他的潛意識已經習得了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就是說,潛意識認為這種方式能保護他,也確實通過它獲得了安全感。這表現為,當人們完成了強迫行為後,他的壓力會獲得部分釋放,雖然很快他又會因為這種怪異的行為而更快積累壓力。

換個角度,「洗手能保護我們」這段潛意識還同時認為 「不洗手我會很危險」。此時請注意,其中的洗手不一定是實指而是象徵意義,它可能實際上代表著「不幹凈我會很危險」「不純潔我會很危險」「不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乾淨的狀態我會很危險」「不優秀我會很危險」等等。 不同的人會對洗手賦予不同的象徵。一個成長在極度嚴厲家庭中的孩子因為有一次見客人時有點臟而被父母重重責罰,那麼這個孩子的潛意識中就可能形成「如果我不保持乾淨,我就會失去父母的愛」這樣的思維。而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所以當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被男、女朋友拋棄等導致孤立和喪失安全感的事件時,就可能因為激起記憶中的雷同事件,而開始洗手。在幼年的那起事件中,他還可能因為洗手而獲得父母的諒解從而得到安全,但成年後的事件中就不能了。但潛意識並不會分辨其中的區別,它會因為執著曾經的洗手行為獲得的安全感而習得壓力事件下的洗手行為,並在下一次壓力來臨時再一次強化。

再舉一位網友第一次出現強迫行為的過程為例。這位朋友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他一直在學習一個人寫的關於如何讓心理強大的帖子。當他看到那個帖子中的「如果只從理智上而非心理上認同這些道理,那麼就無法獲得進步」的字句時,他突然出現了強迫行為,開始強迫性的不斷的閱讀同一段文字。

這個例子說明,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引發強迫行為,只要那種情況激起了人們的不安全感,且這種不安全是長期存在且有較高強度。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強迫行為背後的邏輯是「我必須馬上學習到這個帖子中的道理,否則我就永遠無法擺脫心理問題」。從心理層面獲得某些體悟是很難的,所以他的潛意識就選擇了不斷重複閱讀這種似乎是有效的方法。

當然,和其他強迫行為一樣,潛意識選擇的行為不能真正獲得安全感。洗手並不能解決不被人愛的問題,不斷的閱讀某段文字也無法獲得更深的體悟。所以,強迫行為只能讓人更焦慮,更因為這種不正常行為而喪失安全感。

總結一下:強迫行為是潛意識為了緩解來自幼年或長期存在的心理焦慮,而這種焦慮來自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的喪失根源於過去,且一直沒有解決。

潛意識運用了往往是幼年習得的幼稚或表面化的方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這種方法只能在表面上解決問題獲得微弱的問題已經解決的安全感,但理智很明白的知道它是無效的。

人們會因為強迫行為的出現加深不安全感,從而導致強迫程度的加深或變異成一種更嚴重的強迫行為。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推測強迫行為的解決方法:強迫行為的根源是長期的不安全感,只要消除了不安全感,強迫行為自然消失了。我們需要獲得以下認知:

(1) 強迫行為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方式,並不是壞的東西。我們可以把控制強迫行為的潛意識當成一個小孩、一個過去的自己。雖然他的行為比較幼稚,但就像一個孩子拿著自己儲蓄罐中的全部硬幣去幫助瀕臨破產的父母時,我們更應該感謝這個幼小的自己而非痛罵他,排斥他,讓他帶著這些沒用的幫助滾蛋。

(2) 我們之所以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幼年的我們無法保護自己,必須依賴外來力量,甚至不惜犧牲自我意志努力迎合、獻媚能保護我們的人,比如父母。但現在的我們已經足夠強大,足夠保護自己了。我們可以輕鬆的克服幼年的我們無法克服的危險。我們感到不安全僅僅是因為內心那個幼年的我們在害怕,此刻的我們已經可以毫髮無損的面對這種感覺。

(3) 每一次在不安全感、焦慮感出現時面對它們。就這樣勇敢、平和、微笑的面對它們。一開始,潛意識中幼年的我們會大喊大叫,讓我們逃避,但每一次勇敢的面對都會讓我們明白一件事:這些負面情緒遠比我們想像的弱小。一開始我們很可能敗下陣來,沒關係,我們可以還是用幼稚的方式逃避不安全,只要每一次都先嘗試著面對就好。很快,內心的小孩就會長大,直到他和現在的我們合二為一。

(4)當強迫行為出現時,應對它的核心原則是: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繼續使用強迫行為,因為它是無意識控制的,無法用意志層面的努力直接消除。可以簡單的把強迫當成本能,就和過一段時間肚子就會餓一樣。這樣的認知會消除強迫引發的自我譴責。想一想,你會因為不得不吃飯而覺得自己是個廢物嗎;在強迫行為沒有干擾我們的時候,堅持用理性而非幼稚化、逃避式的方式去解決所有的現實問題。現實生活才是意志可以發揮作用的戰場,逐步解決現實問題才是真正消除強迫行為的捷徑。

有一位曾經的強迫症患者說的好:我感謝強迫症,如果沒有它,我不會這麼了解過去的自己,不會成為一個如此完整的自己。

面對、接受、理解過去的、幼稚的自己,用更理性、積極的方式面對而非逃避壓力是解決所有心理問題的方式。


怎麼辦?來說說我是怎麼辦的。

這要從我另一個自我強迫的養成說起…
小時候我很孤僻,是被孤僻開始的。我有一兄一弟,分別差14個月和2歲,想不起來他們怎麼形成總是同夥一起的關係,食衣住行上受到排開的永遠是我,不論是距離上丶意念上丶觀點上他們都要排開我跟我不同國。例如如果父母準備了三個差不了多少的玩具,我一定是最後拿比較特殊的那個,儘管有時候那一個似乎比較好,他們倆就是要一個陣營的一起,然後說他們的比較好;父母準備了三件T恤,印象也極深刻我總是穿找不到共同特徵的那一款,然後當晚洗完澡大家穿上時我就會被他們的各種理由笑。

久而久之,不但習慣了,我更接受這種安排,而且帶有點覺得這樣比較好的心態。不過還在心理建立了要把屬於我的東西都做到更好的心態,例如家中的一張柜子換新後有三個由上往下垂直排列的大抽屜給我們一人一個,我排行第二照理怎麼我也是第二個去選要哪一個,但我反而接受他們先選,老大選了最高的那個,老三選了中間那個,我就是每一次打開都要蹲下的最下面那個,但我在這個抽屜上緣貼了一條金色飾條來主動跟他們做更多區別,這一類的事情經常被他們模仿,我就會心生優越感的說干麻學我阿?當時我7歲,我總是思索把屬於我的都做好,好到讓別人心生羨慕。

說說我的強迫症
印象中好像到了13歲開始有強迫症,不過我不認為是因為孤僻的童年影響的,大略癥狀如下:

  1. 碰東西要多碰一下:例如把香皂放回皂盒且手離開之後,還要伸過去再碰一次,就連旋上水龍頭也還要再去碰一下;包括不小心被身邊人無意識的身體觸碰到,心裡就是會有一種強大的意念驅使我丶建議我過去一下
  2. 看書要算字:例如三個字三個字一組的讀,在每個句里行間算是否為三的倍數,若不這樣算,心裡就有意念告訴我其實沒看懂剛剛的意思,這可能是造成我看書特慢、唸書不能專心的原因(有一段時日是四個字或五個字算)。
  3. 看漫畫時要往回翻:若劇情提到以前的劇情,儘管我就記得那過去的劇情,也一定要把前面幾集翻出來比對是否無誤,找到為止

這些徵狀,在我心裡一直存在著這樣做會比較安全的概念。

強迫症令人不舒服,也造成自己生活障礙
一直到高中的有一天,驚訝的發現我老弟跟我有一模一樣的行為。
這時也才大到發現這可能是一種病,看了些書隱隱認為是強迫症。具體是從他總是多碰我一下開始的,進而注意到他喜歡多碰一下生活中的所有用品,由於我自己也會這樣,很快就知道他是怎麼回事。並且,就是因為我知道他怎麼了,所以這多碰一下讓我很不舒服,同時我也開始懊惱這些多餘的事,我發現多碰人一下令人很不舒服,我發現多碰一下身邊的東西很像怪人,發現看書算字常常不專心又浪費時間,發現看漫畫翻回舊劇情導致看漫畫特慢。

某天我開始嘗試用那個自我強迫的力量去克服,這個力量是我自己建立的概念。

下面開始說說我是怎麼建立另一個自我強迫來利用我那些強迫症的。

  1. 碰東西要多碰一下:我執意不再多碰一下,決定看看到底會怎樣,從強迫自己如何從少一步驟來做每件事,又因為這是從起床就開始的生活瑣事,這造成我今天做每件事都自然地先去想如何少一個步驟就完成,讓我之後辦事的思維永遠往如何不影響結果情況下,最快的結構思考。
  2. 看書要算字:我開始看學習上相關的英文書,碰到不懂的字就查,不但查我還算字!強迫自己去查字丶強迫自己去看懂文章寫的意思,這現在對我是影響最大的,從互聯網時代開始一直讀英文文件到現在16年
  3. 看漫畫要翻回舊劇情:我強迫自己看漫畫時認真的注意每個頁面的框架怎麼布局設計的,當想要翻舊劇情時就努力回想該頁的框架設計,這可能是讓我後來從事網頁設計時畫面布局經常都有好提議的原因,看到優秀的網頁設計時很自然會看到整個頁面設計的框架,久而久之自然地可以一眼瞥見一些優異的小地方。

建立另一個有正面意義的心理來利用強迫症的那股力量,順著這力量去強迫自己做另一件可能會有意義的事,就是我的概念。

具體作法思維:
由於那股心裡莫名油生的力量很強大,限制他不如去利用他

  1. 在自己的強迫症行為中,如果能找到另一件可能會有意義的事,就建立強迫心理來轉換原本的強迫症,再利用原本強迫症的力量來堅持下去。例如我碰東西要多碰一下和的看書要算字的解決方式。
  2. 如果實在想不出有意義的方向,就隨便找一個不一樣的方向來順勢讓強迫症的力量發揮並延續,看看之後會怎樣,例如我看漫畫要翻回舊劇情的狀況。

我還有強迫症嗎?
有,不過現在許多方面是我強迫了他,強迫他往好的方面丶對我有幫助的方面發展,強迫症的力量很強大,非常好用。一些尚未被我開發的強迫癥狀,例如不只是看書時算字,甚至上了捷運算人數這種算數的就還沒找出具體正向幫助,那些會影響到身邊人的丶很容易被人看出來的怪異行為癥狀我都強迫轉換掉。

先寫到這裡,有空再寫關於強迫症的那些…巨強力量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這是森田療法。我現在差不多治癒了。一方面『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太多了『哪有時間讓心靈生病。另一方面『生活中煩心事太多了『沒了這件就會有那件『所以有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去生活『而不是等待。去行動『而不是糾結。


強迫癥狀的表現形式為反覆思慮和反覆檢查,當事人不想這樣,卻又總是忍不住的要去這樣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焦慮。實施強迫癥狀以後,會有片刻的心安,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責備。
推動強迫癥狀的是焦慮情緒,可以說強迫癥狀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只是由於個體把強迫癥狀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周圍人會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焦慮。
這是焦慮情緒和強迫癥狀的一個交互影響、惡性循環。
焦慮情緒部分來源於個體對焦慮和癥狀本身的看法,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的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壓力事件長期得不到解決,個體總是處於一種焦慮情緒體驗中,就會衍生出一些焦慮和強迫癥狀,比如坐立不安、頭暈目眩、胸悶氣短、疼痛、胡思亂想、易疲勞、失眠、輾轉反側、窮思竭慮、反覆檢查...
所以強迫者大多處於類似的困境當中:強迫癥狀無法消除,焦慮情緒無法減輕,學習、工作或人際關係也是一團糟。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強迫者會一心的想要消除強迫癥狀和焦慮情緒,並且認為只要把強迫症治好了,一切就會變得非常順利,生活也會變得非常美好。
由此的大家可以看出來,要想減輕強迫癥狀,首先是減輕焦慮情緒,一個是改變對於癥狀本身的看法,一個是積極有效的面對和解決現實問題。如果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也可以轉變心態繼而放下。
認知療法提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個體對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會引發相應的情緒體驗。如果把這件事情判定為壞的、不好的,個體就會感到焦慮,並且衍生出焦慮癥狀。如果能夠看到這件事情積極有利的一面,個體就會感到輕鬆、愉悅,相應的行為表現也會恢復正常。
比如說,如果只是把強迫癥狀的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加以排斥和抵抗,個體就會感到焦慮,又因為焦慮、強迫癥狀無法被直接消除,個體就會感到挫敗,個體會進一步的評判自己為無能,從而對自己各方面全面的加以否定,從而陷入更大的無助、迷茫感當中。
如果能夠看到,強迫癥狀其實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在個體沒有解決現實問題,或者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之前,強迫癥狀可以幫助個體很好的生存下去,使個體不至於在強烈的焦慮情緒體驗中崩潰,強迫癥狀的是在幫助個體,而並非是在危害個體。那麼當事人情緒就會趨於平穩,就更能夠理解和接納強迫癥狀。
再一個,人是趨利避害的,而且會不計後果的避免不快樂,甚至不惜自欺欺人。自從有了強迫癥狀以後,個體就會把責任歸咎於強迫症,從而減輕內心的自責和悔恨,這是強迫癥狀的另一個積極意義。
那麼,因對焦慮、強迫癥狀的看法而導致的焦慮情緒就會減輕,因與焦慮、強迫癥狀對抗而導致的挫敗、無助、迷茫感也會減輕。問題也就得到初步的解決,個體的痛苦感也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
這是康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1、癥狀的背後是焦慮
在個體沒有更好的方式放鬆身心、減輕焦慮之前,強迫癥狀的存在可以快速的緩解個體的焦慮情緒,使個體獲得片刻的心安。而強迫癥狀的存在則引發了更大的焦慮,這源於個體對強迫癥狀的看法,個體主觀判定強迫癥狀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從而無法接受強迫癥狀的存在,並加以排斥和對抗。而通常這種對抗不僅沒有結果,而且還會進一步的壓抑焦慮情緒,從而個體主觀感覺焦慮、壓抑,感覺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表現,有一種隨時可能會失控的感覺,進而感覺迷茫、無助、恐慌。這些感覺可以用「抓狂」兩個字來形容,個體通常表述難以忍受。沒有經歷過強迫困擾的人,通常也難以理解強迫者所感受到的痛苦。

2、焦慮的背後是不安
安全感的不足與個體過去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有關。安全感不足的人,通常表現為過分的追求完美,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給自己訂立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以此來挫敗自己,經常的否定、貶低自己,學習、工作拖延、低效率,做事嚴謹、呆板木訥,追求百分之百的確定感和答案。說的通俗一點,不像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更像是一部高度理智化、並且編輯好程序的機器人。所以強迫者周邊的人通常反應強迫者情感淡漠、不懂人心、不解風情。只有親身經歷過的焦慮強迫困擾的人才知道,強迫者在小心翼翼的維持著自己可憐的安全感。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因為說了也沒人懂。

3、不安的背後是不可控
個體之所以會感覺不安,是因為個體感覺自己以及未來是不可控的,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表現,無法控制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法控制事態的發展變化,感覺未來變得非常不確定。人之所以能夠比較輕鬆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為有一份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了解和掌控感。一旦失去了這份掌控感,人就會變得非常焦慮,而焦慮情緒也是在提醒個體,「危險」隨時有可能會發生。

4、不可控的背後是自卑
不可控感來源於個體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懷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價值,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不配擁有,無法保護好自己現在擁有的,在未來也將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所以,焦慮、強迫癥狀多表現為坐立不安、反覆思慮、重複檢查,生怕做不好或者出錯,會面臨嚴重的後果,輕則傾家蕩產、聲名狼藉,重則孤苦無依、性命不保。套用幾句成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草木皆兵、膽戰心驚。

5、自卑的背後是負性生活經驗
個體之所以會自卑、不自信,通常和過去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比如一個嬰兒,經常餓了、尿了之後哭鬧沒人理,或者經過很長時間大人才來照料,嬰兒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可愛,配不上媽媽的愛,並且會感覺這個世界是不友善的,自己隨時有可能會被嫌棄。當然嬰兒還不具備分析評判的能力,不過這些感覺卻烙印在了內心深處。帶著這份「與生俱來」的自卑,在以後生活中,就會表現的膽怯,遇事容易退縮,做事瞻前顧後,而又害怕做不好或者犯錯,拖延、低效率。倘若之後父母很少表揚、鼓勵孩子,並且在孩子沒做好或者犯錯的時候嚴加指責,甚至毆打,就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自卑和膽怯。再一個,在過去生活中所經歷的挫敗和其他傷害,也都有可能造成個體的膽怯和自卑。可以說適度的自卑,可以使個體有上進心,個體會通過努力奮鬥來成就、證明自己,而過度的自卑則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
最讓強迫者痛苦的是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和接納,就連自己也無法理解和接納自己,每天承受著心理的痛苦努力的扮演一個正常人。

以上內容採用由表及裡、由外而內的方式剖析了焦慮、強迫癥狀形成的原因。接下來由內而外的來闡述焦慮強迫症的康復過程。

1、提升自信心
何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理行為,還是一種心理語言。通常自卑者的心理語言是:我無能、我沒價值。心理行為是: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貶低自己、厭惡自己、痛恨自己...心理感受是:焦慮不安、心情低落,煩躁、痛苦...
要想提升自信心,首先改變心理語言。可以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每天在比較放鬆、平靜的時刻對自己說:我有能力、我有價值、我相信我自己、我愛我自己...自我暗示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編寫。
其次是改變心理行為,比如: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讚美自己、喜歡自己、愛上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學會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進而獎賞、鼓勵自己,並且珍惜現在擁有的資源。
再次是在生活之間中訂立切實可行的目標,或者把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一步步的去完成,持續的增加成功經驗,繼而提升自信心。

2、增加掌控感
包括我們對於我們自身思維、情緒、行為表現,對於學習、工作和周邊人際關係,對於事態的發展,對於未來的掌控感。
對於自身的思維順其自然,允許但不跟隨,可以嘗試做一個思維的觀察者。對於情緒,允許情緒的起伏變化,用合理的方式宣洩、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自己、撫慰自己的情緒,嘗試做一個情緒的陪伴者。對於自身的行為表現,允許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表現,自己的表現與自身的價值無關,力所能及的做好自己手裡的事情就可以。這樣反而可以使人感覺比較放鬆,外在的表現會更加輕鬆自如。
對於學習、工作,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去做的,並且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學習、工作的方法、技巧可以向自己周圍比較先進的人學習,而自己也需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去學、去做。
對於人際關係,經營好人際關係的秘訣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並且少論是非、少講道理,多談感受。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嘗試把注意力從自身的感受、表現慢慢的轉移到對他人的關註上。多關注他人的表現,多用心的感受他人的需求,多理解和接納他人。
活在當下,把當下做好,對於未來有明確、清晰、切實可行、可操作的目標,並且可以制定比較詳細的、循序漸進的實施計劃,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現有哪些資源,還需要哪些資源,如何獲得需要的資源。一步步的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逐步恢復對於未來的可控感。
個體的可控感增加之後,安全感也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3、學會放鬆、愉悅自己
勞逸結合,學習、工作之餘,可以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和朋友聊聊天、吹吹牛,出門散散心,或者乾脆來一場旅行。可以每天拿出一點時間來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就是為了單純的快樂。

康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的努力,也是需要時間的。幾個月、幾年,而這一過程不會太過於漫長。而那些到處找捷徑、找方法,一心想要脫離苦海的人,他們尋尋覓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後還是老樣子的比比皆是。記住,慢就是快,而「快」就是慢。


介紹你看一本書《誰在強迫我的人生》,強迫症的根源是你自己在和自己過不去,不接納真是自己!希望能幫到你,我也是個過來人。


你好,樓主,我翻了一本心理學書籍,其中有一段話寫得很不錯,摘錄過來,你隨喜參考看看,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 寧波出版社

原文:

一、不論我們當下沾染了何種心靈「業習」(喻指癥狀背後的習性基礎),都不要自責懊惱。請不要怪罪自己,因為你也不想這樣。

許多無明煩惱的本質就是焦慮,焦慮背後就是一份恐懼的感覺;恐懼的感覺背後一定是一份深深的失落;失落背後是我們自己所堅持的一些深層價值體系,或許現在這份價值體系需要做一些調整。

從禪學或儒家心學角度而言,許多焦慮情緒的最初是我們不恰當的執著心或分別心延伸出來的「幻相」,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我執」的反應。

這些反應最初來自於我們的「小我」沒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又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以及對於擁有的永遠無法感到滿足的習慣。長此以往,個體潛意識裡充斥著越來越多的負荷,以及面對失去時的恐懼,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思維根部的沉重壓力。

二、一些焦慮障礙在某種層面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倘若從整體系統的角度而言,那些癥狀事實上都不是「病」,那些負性情緒都是無意識給我們的一個積極的訊號,這個訊號是要我們愛自己,讓自己用心諦聽恐懼背後純真的心,而後成為一個徹底了解恐懼真相的人。

當我們的心開始培養出一定的正念覺察能力與順應自然的底氣時,我們就慢慢地離開了對預期恐懼的執著。那純凈的一刻有時在早期雖然短暫,卻非常強有力。它開始成功挑戰了一個人舊有的許多煩惱習氣,只是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牢牢護持一個必不可少的正見:一定要提前了解長久累積的習性反應開始被攪動時,偶爾會跳出來進行一下「報復性」的反彈,進而阻礙心靈沉澱的開展。

此時我們千萬不要對暫時的下落感到不耐煩、生氣或沮喪,這會動搖我們精進的意志,甚至對自己的調心能力起到固執且不理性的阻抗。

三、大部分沾染慢性焦慮情緒的心靈一方面想要解決痛苦,一方面對那些造成煩惱的習性又不願意丟棄。這真是矛盾,令人驚訝。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個體無意識留戀那些「癥狀」帶來的一些說不出的「好處」。

此外,阻抗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源自於我們對現實生活中一些外在壓力的逃避,對此我們需要勇敢地去應對它們、覺察它們、轉化它們。許多時候,一些起伏現象也都源自這些埋藏在心底深處的「阻抗機制」,它們背後的始作俑者就是我們的深沉習性。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阻抗習性會對成長過程與蛻變過程帶來較大的拉扯性阻礙,因為這些阻抗習性並不希望「主人」立刻清醒過來。如果個體蛻變了,它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當我們逆流而上時,它們一定會出來干擾我們。

而此時我們一定要正確識別這種阻抗的聲音,認識到通過這個「聲音」所傳遞出來的痛苦都是假象。如果個體被這些阻抗的聲音拉著走,那麼都是中了「頭腦陷阱」與「心魔」的圈套。

在這個時候,務必正確領會一些難過的原因,這意味著我們自我初級調心的成功,意味著某些不良思維習慣已經從心靈的表層動搖了。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持續少想多做,習以治驚,對一些拉扯性的「誘惑」抱視而不見的態度,那麼它們就會漸漸消退。

因此,我們要有智慧,在面對這些小困難時不可即刻就灰心喪氣,而應該了解,如果想改變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性,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四、面對一些積重難返的煩惱習氣,自我修復的確沒有捷徑,唯有相對之曲徑,但在曲徑中只要擁有一定的正見基礎,又會帶來快速的精進。各式焦慮障礙的成長、蛻變的時間雖因人而異,但的確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自我積極的調心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滿足與感恩任何微小的進步。

「宇宙律動螺旋定律」(該定律在此書的其他章節有重點闡釋)告訴我們,心靈的成長註定是彎彎曲曲向上發展的,因此當我們在前進時顛簸了也該高興,偶爾的掙扎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總之,我們需要以退為進,以精勤為師,以耐心為師,一定要明白「心靈療傷」是一個再教育、再成長的過程。

同時,美麗的蛻變只會發生在那些不急於尋求結果的人身上,只發生在享受過程的人身上。心靈蛻變沒有時間表,它或許總是在我們沒有期待它出現的時候出現。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去深入破解這本「心靈難經」(喻指心路歷程與癥狀)背後的本質與智慧妙用。

五、關於「反彈」這個現象。

如果我們在過去生活中因某個充滿執著的分別知見卡在了某個妄念上,或卡在了某件想不通的事情上,攀附在胸口裡的那股不平衡的「嗔氣」就會將它輸入到潛意識中。一段時間後,潛意識為了更好地提醒主人「撥正」錯誤的習性反應時,會時不時地給他出這道題,看看他這次能得幾分,如果主人還是依照舊有的解題方式(排斥、抗拒、患得患失),那麼這道題的考分則會繼續下降,當潛意識下一次再考他的時候,就會開始更加恐懼。

反之,如果潛意識給他考題時(湧上之前的那股焦慮的能量),他能夠讓自心的「無明識」少一些分別知見的干擾,那麼潛意識就會覺得主人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了,就會給他打一次較高的分數;如果考他兩次,他每次都能做到減少一些對癥狀的「分別心」,那麼很快就會獲得 70 分,75分或 85 分,屆時,癥狀就會覺得自討沒趣而溜走了。

所以,當癥狀偶爾反彈時,一旦我們擁有了對癥狀的更多平等心與平常心,就意味著為最終的勝利打下了一個良好的正見基礎。

六、任何心理障礙只要真誠地面對,就一定可以找到調和的方法,極端的衝突總會有相連的時候,這是廣大自助者必須護持的根本信念。人的心靈本身具有不可思議的療愈力,這完全取決於個體的信念。

誠然,許多沾染焦慮障礙的心靈都想儘快脫離苦痛與焦灼感,但是我們不了解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這兩者其實是結合在一起的(平和與焦慮),它們猶如溫度計上的「熱與冷」,都是同一屬性,只是振動的頻率有所不同而已。「平和與焦慮」猶如硬幣的兩面,在某種情況下,痛苦即契機,煩惱即菩提,也就是說對立的事物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在能量振動的頻率上有所不同。

那麼,照這樣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無法探究到自在真相的最大緣由就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違其道而逆行!我們認識事物,研究煩惱,應該從理上下功夫,理通法自明。如果執著在末梢上,不僅研究起來費力,而且

還會越研究越糊塗。

七、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慮障礙」的夥伴們,對於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種不良習性反應都必須負起責任並勇敢承擔自己的痛苦。

任何一位心理指導師都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提供更多的選擇與更好的選擇,但沒有能力代替任何一位當事人去實踐。從長遠角度而言,任何一個有著苦痛心靈的人最終也都要成為自己的情緒平衡導師,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必須開始少想多做,堅信「習以治驚」的輔助力量,以及不斷強化對煩惱的正見基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滅苦」。科學的自我疏導不是勉強將任何依賴加在我們的心靈上,而是一種去除條件反射「心癮」的過程,是自然而然地依靠自己習得的智慧除去不凈的雜質,留下正面的品質。

同時,在長期自我蛻變的成長中,在我們尚未培養出足夠的定力前,過去的一些「業習」還會威脅到內心的平靜,無常起伏的癥狀偶爾還會產生,預期的焦慮也會時不時跟我們對立。然而這條自我調心之路並不能保證從一開始就不會面臨困難。暴風雨還是會來,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還會有挫敗感。

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無論如何都不要對結果感到焦慮,遵循自己的速度與方向前進,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誰」。(節選自臨床心理學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雖然心理學自馮特1879年開始就成為一門新興的科學,然而至今很多大眾仍然不理解什麼是心理學,以至於眾多打著心理學旗號的偽科學橫行於世。

說上這麼一句是想表明,你了解強迫症這種精神疾病嗎?如果不了解,請不要先給自己扣帽子。
心理疾病只有在影響自我以及他人正常生活才被稱之為「症」,一般我們將有這類行為稱為「傾向」。
如果你的問題沒有影響到你正常的生活、沒有給你身邊的人造成影響,我們最多稱之為強迫行為強迫傾向。

例如什麼耳朵左邊不舒服右邊也要撓一下、走路要走雙數、每隻腳都要踏在台階邊內,這些不算是心理疾病,最多稱之為神經質、敏感。

如果你真的患有強迫症,那麼你可不能小視,這時候心理諮詢沒有心理治療來得快,建議你去專業的醫院找專業醫生做心理測量之後,在聽醫囑做必要的治療。


彆強迫自己治癒強迫症,就等於一定程度上治癒了強迫症。


最好的建議:心理醫生。沒有之一


我很痛苦,誰能救救我,我每天活在想自殺的邊沿煎熬:誰能證明父母對子女是慈愛的

我有心理問題,看過心理醫生效果不佳,據說是強迫症(這個標籤是心理醫生貼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迫症),非常痛過,每天腦子裡都胡思亂想,不想出一個所以然來就會整個人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剛開始困擾我的問題的念想是競爭是罪惡的,那我本能的理智地思維肯定會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一旦認同就等於人要放棄一切了,什麼都不要跟人競爭豈不是等死,那又衍生了一個問題人性本惡才能使自己有理由生存下來,但後來又覺得不對,既然是惡的那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做好事做好人(例如汶川大地震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奮不顧身的去救人?坐公交車為什麼會有很多人給老年人認座?為什麼會有很多企業家會做慈善?)這個時候矛盾就出來了,我就自問自答,一直糾結了至少有七八年吧,這過程非常的痛苦,常人難以理解,老是琢磨這個問題讓我的內心衝突的異常厲害,想不出答案痛苦的想自殺,但又有不甘,就這樣死撐著活到現在,嚴重影響了我生活的品質,沒有愛情沒有工作的動力(因為愛情和工作都需要與人競爭)生活糟糕透點,有時候難受的想自殺,但傳統觀念或者說有一點內心的理智告訴我:我不能自殺,我自殺了父母怎麼辦?我來自農村,而且是家裡的獨苗,除了一個姐就只有我一個男孩,而且就這樣死了我也不甘心。因為這樣的問題,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然後又有內心深深的恐懼(看到別人都的那麼精彩,那麼和諧的活著,似乎從不為這個我所「競爭是罪惡」的困惑的問題所困惑,活的那麼幸福與自然)除了深深羨羨慕外又感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是不是變態了?然後又擔心與恐懼自己是不是變態了?然後又在百度里查人怎麼會變態?但百度里的回答要麼都是模稜兩可的三言兩言要麼感覺非常專業的高深莫測的似乎專業性很強根本是自己理解不了的一些醫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等等的專業術語,讓人很難定斷,甚至無所適從,一無所適從又加深了內心的恐慌與衝突,然後又衍生出世上有這麼多理論我們到底信哪一種?怎麼證明其是真理?準確無誤?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多家:儒家、法家、道家等等,都各成一套理論,甚至都相互矛盾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各種知名與不知名的宗教,自成一統,相互攻擊,甚至水火不容,社會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區分,有神論和無神論區分,又在想人應該要相信哪一套理論才是正確的?也想過就做自己,或者惡就惡吧,我也參與競爭,利益最大化,那為什麼會有法律?會有道德?我又在百度上查道德的解釋,又想起自己初中上過的法律和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有變化的,比如在美國在這個州可能是犯罪的警察要抓,在另一個州幹了同樣的事又不是犯罪的?那我又在想那今天乾的這個事是道德的那明天是不是又不是道德的?或者今天是不道德的明天又道德的?那人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去殺人去偷東西?或者有一天小偷也是變成有道德的了?那道德既然變來變去,那道德又是什麼?良心又是什麼?是與生俱來還是只是一個人為設置的一個概念?是人定的一個約束人的規矩?那我們是不是就不用遵守?去打破他?那人是不是可以不孝敬父母?可以去吃人肉?無所禁忌?那我又想人可以不孝敬父母?那麼我不願意接受這個觀點,又在想父母對子女都是慈愛的?古人都說天下沒有父母的不是,那父母都是慈愛的嗎?去百度上一查父親強姦女兒的大有存在,甚至母子做愛,甚至有說亂倫是最刺激最舒服的,這個觀念讓我大失所望,也是跟我根植在內心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背道而馳,(但我對天發誓:我不想對我自己的父母大不敬,想這個問題我都深深的覺得太對不起他們)我又試圖想用生物學或者基因做為解釋,但兔子亂倫的厲害,費洛依德(一個很牛B的心理學家)還說女孩子會有戀父情節,男孩子會有戀母情節,男孩子會有殺父的心理,我就更加混亂不能理解了?查到動物獅子在小獅子成年時要把他從自己的地盤趕出去,難道做子女的都不能跟父母待在一起?難道一個女孩子在家裡要防著父親,女孩子要防著母親?那我們怎麼知道父母是慈愛的還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其實我知道我自己的父母都是農村的,老實巴交的,對我絕對是慈愛的,只是我要怎麼證明呢?)如果沒有內在的基因?好像也證明不了父母的慈愛?但基因方面我又不是很懂,我今年38了,同學都結婚生小孩了,我父母也眼巴巴的希望我能生個小孩子傳宗接代,但我就是這個問題又不想生小孩子?我會想著怎麼證明父母對子女是慈愛的,而且因為自己的胡思亂想癥狀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非常痛苦的感覺,每天都在痛苦的想要自殺的邊沿煎熬,而且無人理解也無處訴說,也沒辦法解脫,誰能救救 我,讓我大徹大悟,擁有和諧生活的大智慧呢?我真怕自己活不下去(PS:看過心理醫生,曾有一個醫生竟然認為我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著,故意想些問題為難他,根本理解不了我內心的痛苦,讓我求醫的最後一顆救面稻草都落空了,而且一說到想到亂倫的事很多人都會帶著有色眼鏡的,所以根本沒地方說,我以前初中前也看過很多武俠小說,很想自己長大後做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想著長大後孝敬父母婚姻愛情美滿疼愛子女知書達理,賺很多白錢成為一個有名望的人,而且初中高中白時候也熱愛文學,初中學作文得過縣裡一等獎,想不到大學期間想子一個人競爭是罪惡白而陷入泥坑而難以自拔引發自己一系列白鬍思亂想症,誰能把我治好,我跪下來求求你們子,我真白好痛苦好痛苦,我想好好的生活,誰能知道我的痛誰能讓不在迷惑不解而豁然開朗大悟起來呢?有誰能幫助我解答一下或者轉給有責任心的心理醫生呢?


心理治療的過程是不斷自我認識,不斷砸碎腦袋裡「緊箍咒」的過程,是不斷將「條條框框」放大的過程。為什麼?從小逐漸形成的過頭個性充斥著「條條框框」——「必須」、「應該」等等極大地束縛著自己。這些條條框框一旦形成,就會時時束縛自己,讓自己總怕「萬一」,總怕不夠好,不能完全放心,充滿煩惱和痛苦。在心理素質不高的人身上,這些條條框框很多,例如對做過的事、他人評價、睡眠、身體健康等等,因人而異,不一而足。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比如健康問題、睡眠多少問題、事情完美與否的問題,一般人有沒有條條框框?有沒有標準、規範或要求?當然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問題是,這些條條框框不能過小,凡事過猶不及,過小就會捆綁了自己,讓自己不得自由,陷入自我鬥爭的泥潭。比如,一般人對某個問題的要求——「條條框框」直徑是2米,那一般情況下,他能活動自如,相對就比較自由,但對於心理障礙者來說,大家的條條框框直徑可能是40厘米,讓自己「最好、一定、必須、應該」達到這個標準,自己把自己限制得過死。而作為一個人,他的活動範圍就不可能這麼小(事情不可能象他要求或想像的那麼好),因此,自我矛盾就成為必然,痛苦隨之而來。而這個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個性!個性是一種習慣化的對待問題的看法,是一種心理和思維慣性。既然是習慣,短期內就很難有大的改變,因此,作為一種巨大的驅動力,這種個性之過和過小的條條框框會體現在個人的方方面面,導致「樹葉」(癥狀)叢生,煩惱不斷,似乎永無寧日。怎麼辦?這個條條框框怎麼解決?緊箍咒怎麼砸碎?以「認識個性,改造個性」為主線展開治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青少年時期,我也曾經是名很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曾經歷過強迫症(反覆檢查、反覆擔心各種危險)、社交恐懼症(包括視線恐懼症、臉紅恐懼症、迴避見人、緊張、手抖、說話結巴不流暢、出汗等)、焦慮症及其軀體反應(偏頭痛、頭暈、失眠、易疲勞)、抑鬱低落、性心理障礙、情感婚戀挫折障礙等一系列複雜心理障礙,當時很多心理癥狀糾結在一起。為了拯救自我,經過十年不間斷的自我分析和體驗,深入的研究心理治療,一點點的清理自己的心靈創傷,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個過程有失望,有反覆,有放棄。慶幸的是自己在無望中也一直堅持著自我拯救,對自己經年的修修補補終於換來改頭換面,修通了過去的情結,明晰了自我的人生定位。現在的我恬適而安詳,已經完全、徹底的康復。如果你想匯入茫茫人海,心態上就要學會調適。不管世人多麼浮躁,你只要看清楚了你自己就不會盲目自大和自卑。因為青春歲月都耗費在與心理障礙的拉鋸戰中,無意間熟悉了各種複雜心理障礙。由於對心理障礙的治療體驗良久,積累了經驗,並且堅持不懈的自學和參加各種正規的心理學培訓,接受心理教授的督導,逐步的成長為一位心理諮詢師。心理障礙患者的痛我也曾切身的感受過。也曾深深體會到痛徹身心,生不如死,而又不被周圍的朋友、家人理解的絕望心境。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努力!


別靠一些真么自製來治療強迫症,強迫症其實是大腦出現了問題,必須靠藥物


請看我的頭像


亦止法「亦是如此」,是針對強迫症的有效治療方法。強迫症是源於恐懼的一種表現。導致的病因雖是多方面的因素,但還是與患者的個性特質密不可分。亦止法是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中具有實際操練的有效方法。

亦止法「亦是如此」為什麼能治療強迫症?

從禪宗心理學的方面來說,強迫都是源於習性的心理造成的,唯有改變患者的習性心理模式(貪求、厭惡、敏感、完美主義、多慮等特質),強迫症才能徹底治癒。任何一種有效的強迫症的治療方法都應該是著重這一點。

確切說,強迫症患者表現出的癥狀都是想像、妄想造成的,只有改變強迫症患者的習性思維,安住當下,胡思亂想、妄想就會停止,如此,強迫的觀念、行為也自然就會消除。

當強迫思維或念頭產生時,若你去和它理論、說教,結果只會陷入無盡的強迫與反強迫的糾纏中而無法自拔。

多數的強迫念頭或行為,患者是能意識到不合理的,但為何強迫症患者卻又無法控制地「想」或「重複行為」呢?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很多強迫症患者認為只要消除了這個擔憂或那個疑問,問題就解決了,然而這只是一個假象,即便解決了這個問題甲,接下來還會遇到問題乙、丙、丁,強迫的模式沒有改變,還會反覆的投射在各個對象上,這也是強迫症頑固的原因。很多強迫症的治療方法更多注重於強迫的表象上,沒有追溯到根源,導致難以治癒。

對於強迫症的療愈來說,唯有對其表現的強迫思維、念頭、行為,停止對抗、糾纏,即不評判、不分析、不糾纏、不思考、不作為,也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道理,如此才是根本的療愈之道。而亦止法「亦是如此」就是這種療愈強迫症的實操治療方法,在這一點上,森田療法也很好地秉承了這種思想,如果森田療法能有落實的更具體練習那將是很圓滿了。

什麼是亦止法「亦是如此」?

「亦」是「就是」的意思,「止」是「不動、不變、停住、平靜」的意思。簡單來說「亦止法」,就是老子所倡導的「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思想,而「亦是如此」這個練習,就是做到「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這個方法。

亦止法「亦是如此」的起源

亦是如此,是心靈重塑療法體系中觀息法的延伸練習。旨在幫助強迫症患者在生活中,能隨時隨地做到順其自然即平常心,從而改變強迫的習性心理,達到治癒。

觀息法是禪修方法中,最古老、最正道的修心方法,以通過觀察呼吸的方式凈化內心,解脫痛苦,它的要領就是發展覺知和平等心,破除貪、嗔、痴的習性心理,活好當下。

然而觀息法練習是以靜坐的方式進行的,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強迫的癥狀可能是隨時出現的,甚至一天中都在強迫,如此,顯然是不夠的。多年從事神經症的心理治療過程中,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能將觀息法的核心「平等心」,轉化為一種讓強迫症患者在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進行的練習。反覆探究佛學、道家的思想過程中,我找到了答案。喜歡佛學的人應該都了解過心經,儘管只有200多字的經文,但卻是言簡義豐、博大精深包含了全部的精髓和智慧。其中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令我茅塞頓開,簡單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什麼感受、什麼想法、什麼樣的行為、辨別、認識,就只是這個樣子。

簡單逐字地了解一下「受、想、行、識」的意思,「受」:身與心的感受、感覺,「想」:念頭、想法、妄想,「行」:驅使、行為,「識」:識別、心念。

簡單逐字地了解一下「受、想、行、識」的意思,「受」:身與心的感受、感覺,「想」:念頭、想法、妄想,「行」:驅使、行為,「識」:識別、心念。

「受想行識」可以簡單解釋為:人的感受、想法、行為、識別心念。

繼續了解一下「亦、復、如、是」逐字的概意又是什麼,「亦」:也、也是、同樣、就是,「復」:又、再,「如」:好像、比如、假設,「是」:是這、這樣、如此。

「亦復如是」可以解釋為:也是如此、也是這樣、如此而已、就是這樣而已,即「亦是如此」的意思。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產生什麼念頭、想法、感覺、感受、行為就是這樣而已,沒有我們多增加的、也沒有我們減少的,即使再產生或變化的念頭、想法、感受也就只是保持它原有的樣子而已,這正是「觀息法」的精髓「覺知」和「平等心」。一種可以更隨時隨地保持「平等心」的運用方法,秉承了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思想,圓了我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強迫症更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

亦止法「亦是如此」的具體操練

對你所經驗到任何想法、意念、感受的後面都加上「亦是如此」,也就是說對你的身體感官(耳、眼、鼻、舌、身、意)與外界的接觸都要加上「亦是如此」。

如(耳朵聽到的):外面的喇叭聲很刺耳「亦是如此」,讓我感到很煩「亦是如此」,怎麼總是會有這些噪音被我聽到「亦是如此」,嗨!沒辦法「亦是如此」??????。

如(眼睛看到的):這棟樓真高啊「亦是如此」,站在最頂層往下看會是什麼感覺呢「亦是如此」,一定會很爽「亦是如此」,如果掉下來肯定也會粉身碎骨「亦是如此」??????。

如(鼻子聞到的):好香的味道「亦是如此」,這是什麼菜「亦是如此」,好像是宮保雞丁「亦是如此」,我想吃了「亦是如此」,我晚飯也要吃宮保雞丁「亦是如此」,但是最近禽流感啊「亦是如此」,吃雞肉不會染上禽流感吧「亦是如此」,嗨!管它呢想吃就吃「亦是如此」,萬一得了禽流感怎麼辦「亦是如此」??????。

如(舌頭接觸的):這個米飯有點硬「亦是如此」,但是吃起來挺勁道、也挺香「亦是如此」,不會吃到肚子里消化不良吧「亦是如此」,消化不良就會肚子痛啊「亦是如此」,如果有沒嚼碎的米到胃裡會不會把胃粘膜給弄壞了「亦是如此」,然後再感染了最後發展成胃癌那可太可怕了「亦是如此」??????。

如(身體感覺到的):感覺頭有點不舒服「亦是如此」,會不會是血壓高了「亦是如此」,血壓高了就會導致腦出血啊「亦是如此」,腦出血就會死掉啊「亦是如此」,我死了我的孩子就沒有爸爸(媽媽)了「亦是如此」??????。

胸口感覺很壓抑「亦是如此」,就像有塊大石頭壓在胸上「亦是如此」,心跳又加速了「亦是如此」,上不來氣了都快「亦是如此」,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亦是如此」,太痛苦了「亦是如此」,感覺馬上就要窒息了「亦是如此」,我怎麼會遭這種罪「亦是如此」??????。

這股涼風吹在身上好舒服「亦是如此」,感覺心裡都清涼涼的「亦是如此」,哎呀這股涼風中不會夾雜著某種細菌吧「亦是如此」,萬一某種致命的細菌夾雜在空氣中被我吸入了怎麼辦「亦是如此」,萬一我感染了某種傳染病怎麼辦「亦是如此」,然後我在傳染給我的家人我的孩子那該怎麼辦「亦是如此」??????。

如(意:頭腦想到的、心念、意念、感受):剛才看到了數字「4」會不會是某種不詳的預兆啊「亦是如此」,會不會我、我的家人會有什麼不測「亦是如此」,不會的它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亦是如此」,可我還是控制不住去想不好的「亦是如此」,萬一呢「亦是如此」,我怎麼老是控制不住去想這些不好的呢「亦是如此」,我怎麼會變成這樣「亦是如此」??????。

我剛才有沒有鎖好門「亦是如此」,記不清楚了「亦是如此」,不放心「亦是如此」,想回去檢查一下「亦是如此」,感覺好像鎖上了「亦是如此」,不放心「亦是如此」,不行得回去檢查一下「亦是如此」,我記得是鎖上了「亦是如此」,不想了「亦是如此」??????。

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只要如實地對身心所經驗到的無論是感受、想法、念頭、行為,都加上「亦是如此」,強迫的思維或行為就會自然停止。這個練習的過程便是內心凈化的過程,便是對舊有的習性心理改變的過程。如此持續的練習,我們就能越來越保持一顆平常心,一顆淡定、不糾纏的心,一顆活好當下的心,強迫症自然就會被治癒。

練習亦止法「亦是如此」的注意事項:

1、此練習對當下所經驗到的不做任何改變、控制、尋找、消除,只是停留在當下產生的狀況中,不去尋找任何效果、感覺。

2、對每一個你所經驗到的、引起你注意的都要不加選擇的、同等的加上亦是如此。

3、亦是如此就是平等心,就是順其自然、無為的過程。

4、亦是如此練習時間不限,最好是隨時隨地。

5、亦是如此練習可以在心中描述,也可以說出來,但絕不能有口無心,變成概念。


強迫症到後面就已經不是心理問題了,而是身體上的問題。不管你做的再正確,想的再正確,痛苦依然痛苦。原因就是大腦神經傳輸的信號異常。再深層次的原因是:你經過長年累月的自我壓抑,每次遇到自己恐懼或者不願意麵對的關聯事物,你故意壓抑恐懼,強行自我屏蔽正確的信號,久而久之,大腦會默認這一做法,傳輸的信號會錯亂


往往是越緊張,越容易強迫自己,因為怕出錯。越平淡視之,可能效果越好,當然這是輕度強迫症。要是重度就不好說了。


其實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最好直接看最後面。本人作為資深強迫症康復者,一不小心就說多了廢話。
強迫症基本上是世界難題,無論發病原因,處理方式。
我現在應該算好了,因為沒有任何癥狀可以影響到我,但另一方面,強迫症那種感受也經常光顧,或許是我心力現在很強了,所以不會對我造成任何一點影響吧
其實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抑鬱症,甚至創傷後應激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就是一種焦慮恐慌的感受,難道健康人就沒有這種感受?顯然不。所以關鍵的問題:一是焦慮恐懼的程度通常比健康人更重,自己心力又太弱,以至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因為不能承受,所以健康人可以不當回事的,到了神經症這就過不去了。二是對待這種感受的態度,方式存在大大的問題。
我也不知道怎麼這麼倒霉,13歲就驚恐發作,精神崩潰啊。父母和我的溝通存在很大問題,認為我沒什麼,就只是叫我不管它,然後他們就真的沒管了,又在小鎮上,那時也沒互聯網,又不能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驚恐經常發作,真的是悲劇。
到了高中,桌面上那兩顆固定桌面的螺絲釘,不知道這該不該叫餘光強迫症,整整影響了我三年,那時也應該有抑鬱症了,所以竟然在完全被其所困的情況下,沒有換張桌子什麼的。(當然好的方式是不換桌而能妥善對待自己的不良感受)
這裡應該注意一下復讀那一年。因為我高考失敗,感覺恥辱,換了學校,桌子也沒有干擾我的東西了。然後一門心思去復讀,我現在居然想不起那時有任何癥狀,整整5年這麼嚴重的神經症,居然就這麼消失了。所以現在想來,西方醫學對此的定義和治療是存在嚴重問題的,這個東西不治療而是接納它放下它,即使被影響,也能看輕這種影響,可能好得很快,越是想把它治好,整天吃藥,可能越治越遭。
然後大學被查出乙肝讓我休學一年,休學回家,整天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結果搞得我神經症又開始了。然後大學很不幸,把我跟靠特別的關係進來的同學待在一起,各個專業都有。這些同學完全不學習的,懶惰。而我過去飽受神經症摧殘,自然也跟他們一起玩,變得很懶且不上進,但是神經症確實大大減輕了,但不同於復讀時沒有癥狀,主要是鞋的問題,隨便那雙鞋都覺得不舒服,干擾還是挺大的。
然後到大三,對大學很失望,加上家裡生意做得不錯,一年幾十萬,一氣之下退學了回家經營店面生意。
結果悲劇開始了,我也忘記了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得的神經症,總之回家後變得很嚴重,吃了很多葯,沒什麼用。
直到一年前離開了這個環境,自己注意心力的增強,總算開始我新的人生了。
這個東西我現在看,真的不要吃藥。唯一的方式是修心。因為它就是一種焦慮恐懼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除不掉的,越除越強烈的,而它具有無常的特點,即自己來,自己去。升起滅去,滅去升起。所以一方面接納這種感受,另一方面,增強自己的心力,能容納它折騰。而心力這個東西對你在現實中幫助也是極大的。什麼是心力,馬雲也說過,人重要的是要有腦力體力心力。他對心力的解釋是:抗擊打能力,吃得苦中苦,受得萬般罪。
強迫症這種感受不也是一種苦,若能吃得這種苦,自然也就那麼回事了。
所以,原諒我說那麼多廢話。我認為強迫症根本不應該把它看成生理疾病,它就是你心力太弱,而焦慮恐懼太重以至你無法承受而導致心理破潰而已。
它本質上就是一種感受。而感受不是由你意識能操控的,不能被主觀消除的。同時又具有無常的特點,即不斷地升起滅去,滅去升起,所以不必執著它。
只要當它出現時,你不期盼它消去,而是能接納它,因為它就是你自己的感受而已,有足夠的心力容納它,隨便它怎麼折騰,你該怎麼活就怎麼活,我想你會覺悟的。
至於提升心力,我想即使沒有強迫症,提升心力也是百利無一害的。
另外,強迫症患者很愛找一些咒語,企圖犯強迫症時念咒語就能度過難關,荒繆。況且,其實反覆念咒語本身就是強迫症了。所謂順應自然之道,自然是不需要反覆念什麼咒語的。說的那些道理都是要你做到的,而不是念咒語就期望消除。比如接納,當強迫症那種感受升起,不斷念接納,它就能消失?顯然不可能的,接納就是要你接納這種感受而已,而它依然在,只是要你做到接納這種感受,而不是念接納這個咒語。
知乎上關於強迫症的答案都挺弱的,反而貼吧有一,二個好帖,但大部分也挺爛的。
有機會再補充


首先,如果已經達到被專業人員確診為強迫症,而不是自己百度覺得有強迫症的話,需要治療
其次,較多數的情況下,強迫症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般,且停葯後容易複發,或導致其它狀況(比如有的案例中,強迫癥狀消失後出現物質依賴),因為更多的情況下,強迫症屬於心因性的,所謂心病只能心藥醫,藥物可以快速的緩解癥狀,但是一來副作用很大,二來治標不治本,因此如果沒有劇烈到必須在幾天內解決哪怕複發也在所不惜的程度,可以考慮接受心理諮詢,當然,如果較重,也可以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輔助藥物治療
第三,心理諮詢的流派選擇非常重要,基本上行為、傳統認知、森田等會快一些,但是複發率會高一些,或者會有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解決這個癥狀,導致另一個癥狀),精神分析、人本、現代認知、家庭治療等會慢一些,但是複發率低,治癒徹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等進行選擇


有這種煩惱體驗一般人可能無法很好的理解到你,我認為可以多找幾本有用的心理學書籍參考一下,比較專業類的書籍會更加的詳盡。

最近我翻過一本書,有一段話寫得不錯,複製過來,你可以讀讀看:

我們可以抱著對美好境觀的渴望,但是渴望中要扔掉急躁。 因為一急躁就沒有耐心,這是一種障礙。因此,我們可以留住渴望,但要扔掉急躁。 渴望與急躁是兩個概念,渴望中有嚮往,而沒有鬥爭;急躁中有鬥爭,而沒有嚮往;渴望中有等待,而沒有要求;急躁中有要求,而沒有等待,渴望中有臣服的心,急躁中有無休止的鬥爭。真理不可能被急躁侵入,它只能通過巨服來達到,它是通過完全的主動巨服來征服的。
另外,我們在練習中頭腦總是渴望結果,頭腦從來不對行動本身感興趣,它總是問:「我會從中得到什麼呢?」 但這就是障礙。靜定只會發生在那些不是尋求結果的人身上,只發生在享受過程的人身上,它不是嚴肅的,它是放鬆的, 靜定也沒有時間表,它總是在我們沒有期待它出現的時候出現的。 另外,只要我們每天有坐完,無論如何都是有累積性的效度,一段時間後,遲早量變到質變。 節選自新上架的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告訴你,@和泰 和泰 和 @庄表偉 的回答都是正確的。
切記不要認為強迫症是可以自己在網上搜搜就能夠治好的,一定要找專業人員(心理諮詢師很可能是不夠格的),醫院級別越高越好,醫生級別越高越好(主治、副教授甚至教授),因為治療強迫症十分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和足夠的經驗。
最後告訴你一段話,是治療強迫症最有效的「森田療法」里的:

強迫症本不是病,強迫思維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思維,之所以會有強迫症、會有人為強迫症感到痛苦,是因為他們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是不應該出現的而自己去在腦海里和這些行為對抗,要想走出強迫症,那麼你就接受強迫思想的合理性,「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找個醫生,同時在他的指導下多學些,讓自己有體會吧。


推薦閱讀:

如何自學催眠術?
我覺得我有輕微的被迫害妄想症,怎麼辦?
得了看知乎強迫症怎麼辦?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何以解憂?

TAG:心理學 | 心理 | 強迫症 | 心理調節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