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在遇到挫折以後總會提到「旅行」?
當一個人遇到了困難,他/她總會說類似的話:「早睡早起,讀書旅遊,做個自信堅強的人……」諸如此類,尤其是女生居多,她們似乎更喜歡在悲傷的時候提到旅行。
請問:
1、她們為什麼把旅行當做萬能鑰匙?消除悲痛(生活的,感情的等等各種)的方式中,旅行真的有用嗎?
更重要的是:2、你認為什麼樣的旅行才能有所獲,讓它是一場心靈修行而不是僅僅去玩了一趟呢?個人自身要有什麼素質(條件)才能達此目的?
旅行可以讓你換個環境,遇到一些不同的人,聽聽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開闊眼界。但是不是受了傷才旅行,平時也要旅行,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再說,旅行回來不是還得面對正常生活嘛
我覺得張嘉佳有一段話挺能說明為什麼不少人會認為旅行可以減少悲痛(旅行不是萬能鑰匙,但是是減少悲痛的方式之一)。
「在最難熬的夜晚,看見日出,發現自己也可以再開始。在最孤單的山腰,等到雪停,原來迷路也能夠有風景。有時候解決生命里大難題的,往往不是知識賦予你的邏輯,而是世界賦予你的通感。」
旅行中的自然、人文等都很有可能帶給你「豁然開朗」的靈感,更別提你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可能是很不起眼的一樣東西,但是它就在那裡給你提供了靈感,回復了勇氣和希望。「讀書」也有此功效。
【1、她們為什麼把旅行當做萬能鑰匙?消除悲痛(生活的,感情的等等各種)的方式中,旅行真的有用嗎?】
「她們為什麼把旅行當做萬能鑰匙」中的「她們把旅行當做萬能鑰匙」是題主的臆斷。
誰說那些愛旅行的妹紙把旅行當成萬能鑰匙了?
不就是心情不好想去玩么,什麼萬能鑰匙,意思是說她們很依賴旅行嗎?
.
不排除個別,大多數由於先前有過類似經歷,覺得出去旅行這個辦法太適合自己消除負面心情了,非常喜歡,所以就經常用旅行排除煩惱。
其他經常旅行的女生,更多的是把 旅行 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未必是為了排除煩惱,也許是喜歡,喜歡旅行這件事本身。
轉移注意力,換個心情。雖然說起來大家覺得很老套,但其實是個非常行之有效的辦法。
而旅行,就是「轉移注意力」中非常好的一個具體方法。完全換個環境,人際環境、自然環境,被新的事物所吸引,把煩心的事情甩到爪哇國,非常不一樣的感受。
【2、你認為什麼樣的旅行才能有所獲,讓它是一場心靈修行而不是僅僅去玩了一趟呢?個人自身要有什麼素質(條件)才能達此目的? 】
我覺得,小鵬的《背包十年》會幫到你,非常棒的書。旅行,「讓它是一場心靈修行而不是僅僅去玩了一趟」
我認為小鵬在的許多次旅行,都做到了「心靈修行」,
甚至他用文字,訴說他的旅行,我僅僅作為一個讀者,就透過紙頁,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猶如親身經歷的感動,經常被他所描繪的許多人和事的神聖所溫暖,流淚。
至於個人自身要有什麼素質,我只能說一些個人的看法,
比如,保持一顆初心吧,是不那麼物質的初心,不麻木而善感的初心。
還有,盡量別讓旅行成為目的,別讓目的參與你的旅行。
其他的,不管貧窮或是富裕,博學還是無知,我覺得,在旅行的路上,只要開心地在路上,那些都不重要了。
============
ps,突然想起,很重要的一點,真想來個什麼「心靈修行」的話,最好關手機,路上不要發微博。= =
打破自己原有看法的旅行是我認為的好旅行 它讓人有所覺悟 而不是原地踏步
.
面對危險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雙手冰涼,因為更多的血液被抽調到腿部,方便我們隨時逃跑。
.
都以為生活在別處,換個環境好像就能換種生活,逃離開現在的不愉快。
人家還提到了早睡早起,讀書,做個堅強的人呢!
沒有人把旅行當萬能鑰匙。只是一部分女生在解決悲痛的情緒時會提到旅行而已。
旅行是有效果的。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轉移注意力嘛。無論是海邊一望無際還是山頂的會當凌絕頂還是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流還是鄉村清新的空氣。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轉移注意力的效果。
其次就是調動情緒,海邊,城市,鄉村,河流,大山,作為有感情的人,作為尤其感性的女生們,作為喜歡旅行還喜歡在悲痛時提到旅行又感性的女生們,在旅行途中很容易因為不同的風景而帶動情緒的轉化。或激動,或開心,甚至是走累了乏了要睡覺,都會使悲痛情緒減少。
當然,或許有些相當執著糾結的女生,走在路上還在悲痛。。。。那就讓人糾結了,不過這樣的女生一般也不會提出旅遊什麼的。
至於旅遊要有所收穫什麼的,怎麼說呢,我以前旅遊的時候抱的態度就是一定要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什麼的。可是,這樣的態度去上路,不累么?我們沒有必要計較自己收穫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難道只有腦子裡進了東西才算有收穫?身體的放鬆,精神的宣洩,壓力的釋放就不算收穫?
至於自身要什麼條件。難道出門不帶個千把元錢就不能旅遊么?那這讓學生情何以堪?有錢就去住大賓館,吃高級飯菜,沒錢就去住青旅,打公交,不一樣的旅遊方式,不一樣的收穫與體會。有錢人還體會不到咱窮人窮游的樂趣呢。又或是要端正一下三觀,調整一下態度才能上路?不累么?讓我這個好幾次說走就走的人都不好意思了。
那我自己幾次旅遊為例吧。我在武漢早上從戶部巷入口開始,就一直在走,戶部巷,然後走到長江大橋,然後走過長江大橋,然後龜山公園,然後一個寺廟(實在抱歉,忘了名字了,也懶得去找記錄了),然後坐公交去了晴川閣,之後又走了漢正街。回來的時候迷路了,又繞了兩公里左右。走了一天。
我在廈門的時候晚上回賓館的時候特想吃燒烤。廈大學生生活區那裡有燒烤,我同學請我吃。後來我帶回住的地方吃。其實我是想去海邊吃的。在廈門一片海灘上,我睡著了,睡了兩個小時,曬著太陽,什麼也不想。
按照所謂的有所收穫的觀點來看,我在武漢的這一天就是在走呀走,過於勞累,節奏過於緊張。我在廈門的呢,又太過於放鬆,在海邊曬太陽就算了,居然還睡著了。可是我認為這兩種旅行都很有收穫,無論是身體的還是心靈的還是大腦的,收穫都是剛剛的。
我甚至認為,我那一天在武漢走了那麼二三十公里的路(前一天也走了很久,之前睡眠也有點不足)最後累得我躺倒床上就睡著了也是一個極大的收穫,因為我很少能在上床五分鐘內睡著。那一晚我睡得很香,沒做夢,一覺到早上七點,爽死了。
估計一般人沒人會覺得我這麼一個睡覺也算收穫。可是我認為他也算。
旅行,別抱著我要有所收穫的態度去旅行,太功利。只要你上路了,你的收穫就開始了。這些收穫是你潛移默化的接受的。也許讓你總結出個一二三四很難講出來,但是總有一天你就會自然而然的用到,體會到。旅行的越多,這些變化就越明顯。
SO,旅行不需要什麼自身條件。一點錢,健康的身體就可以走了。這幾年這麼多人騎著自行車回家或者去哪裡的,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旅行。
曾經寫過的一篇小文,再次拿出來獻獻醜吧。
曾幾何時,什麼放下一切去旅遊,什麼一起去西藏,不顧一切放下一切走出去,成了諸多年輕人的夢想。想想也是,在你對房價望而興嘆,對工資恨鐵不成鋼,對工作削減頭往前沖,會有擺脫這一切,浪跡天涯的豪情壯志,美其名曰,夢想!當這股風越刮越烈的時候,我很俗氣地隱隱擔心。旅遊的錢哪裡來?雖說有窮游,但也是要錢的不是?!旅遊後你還能適應朝九晚五的打卡上下班的生活嗎?脫韁的馬,能讓它安穩地背糧食嗎?
我很奇怪,夢想為什麼會和旅遊劃傷等號。靜下心來想想,旅遊就是去玩,拿錢去吃喝,轉悠。所以我明白了,原來享樂和惰性是人的劣根性。冠以夢想,只是遮羞布而已。
所以旅遊,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頓大餐,十一,五一或者年假都可以實現。平常粗茶淡飯,時而來個自助餐來犒勞自己。但是天天錦衣玉食,也不稀罕了。真正以旅遊為夢想的人,要麼是苦行僧,要麼是旅行家,我都不覺得他們很輕鬆。
你說你放下一切,換個心情,調整生活節奏而去旅遊我可以理解。但是你說這是夢想,我只好忍不住笑了。還有那些冠以夢想之名的書,自己知道就好了,夢想的架子恐怕是旅遊所搭不起的,不小心教壞了小朋友可不好了~
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低落的時候總會感覺走不出囿於自我的圈子,出去旅行真的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大概會有三種感觸:
1 身在不一樣的環境中周圍的人和事都有所改變,你會覺得哇噻體驗不同事物是一件這麼棒的事兒~反思一下自己之前因為受挫而低落的心情會突然發現還是自己的心胸太狹隘了。跳出圈子會有更大的世界等著你!
2 看了不一樣的風景會真心讚歎世界之大,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等著你去體驗,你還會糾結於眼前的挫折嗎?美學上有一種美被稱為「崇高美」,就是你在看大山大河時內心所產生的一種敬畏感,相對的你會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渺小,這種感覺一旦擁有你會突然覺得自己面對的困難根本都不算啥。人生在世,孰能無憂?
3 旅行中其實會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兒的。比如迷路啦舟車勞頓啦遇到不友善的人啦之類的,這些反而能更訓練出一種豁達的心態,既來之則安之,慢慢的就能培養出用樂觀的心態看待一切。也許以後看挫折就是這樣的:誒這個還蠻有意思的~我居然搞不定!再試試吧~
其實我現在也處於面對挫折時期T^T,除了多看看書,按時運動,適當找朋友家人聊天,或者培養一項其他的愛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旅行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呢!
我就很想去看祁連山~
從佛學上說,是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是名身掉。
失戀後出去旅遊 ,在路上突然發現自己真心不需要男朋友,自己過的也挺好,後來回來那種想法瞬間又沒了
我也經歷過,總結起來就兩個字:逃避。
因為大家都期望在旅遊的過程中可以碰到好的風景來改變自己的眼界。
推薦閱讀:
※怎麼培養說話滴水不漏的能力?
※沒見識有多可怕?
※情商和智商都低的人,人生還有出路嗎?
※朋友太單純被他舍友誆騙用其個人信息註冊各種借貸類app借錢,作為朋友該怎麼善意的提醒他?
※如何看待最強大腦林愷俊輸掉與賈立平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