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或割據時期的百姓的集體感或歸屬感是怎樣的?

諸如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往往一片疆土上有好幾個甚至十數個政權林立,而這些政權往往國祚不過幾十年。在那個時期,尤其是在邊疆地區或政權更迭期的百姓們,他們的社會心理是怎樣的?是否也想治世大國中一樣有明確的國家歸屬感,集體民族感?


謝邀 @AKIRA青

我只是知道一點南北朝歷史,那就以此時期來回答吧。

------------------------------------------------------------------------------------------------------------------------

南北朝時期人的歸屬感相關情況要按照三方面回答

1 漢人間

用一句話概括:又仰慕而又鄙視。

當時的晉朝衣冠南渡,中州的許多士族和百姓去了南方。

而東晉和南朝的核心區域是建康,三吳一帶。

江左人對這些北來人士有複雜的心態,一方面他們渴慕中原士族的文化和風貌,這種追求程度,甚至達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余謂廢已習之法, 更勤苦以學中國之書, 尚可不須也, 況於乃有轉易其聲音, 以效北語, 既不能便良, 似可恥可笑, 所謂不得邯鄲之步, 而有匍匐之嗤者. 此猶其小者耳, 乃有遭喪者, 而學中國哭者, 令忽然無復念之情. 昔鍾儀庄舃, 不忘本聲, 古人韙之.

孔子云:喪親者, 若嬰兒之失母. 其號豈常聲之有! 寧令哀有餘而禮不足, 哭以泄哀, 妍拙何在? 而乃治飾其音, 非痛切之謂也. 又聞貴人在大哀, 或有疾病, 服石散以數食宣葯勢, 以飲酒為性命, 疾患危篤, 不堪風冷, 幃帳茵褥, 任其所安, 於是凡瑣小人之有財力者, 了不復居於喪位, 常在別房, 高床重褥, 美食大飲, 或與密客, 引滿投空, 至於沈醉. 曰:『此京洛之法也.」 不亦惜哉!

-----------------《抱朴子 譏惑》

吳地人不僅熱愛中原書籍典章,學習北語【洛陽雅言】,還會學習中原士族走路的方式,甚至辦喪事的時候,會刻意模仿中原士族的哭聲,吳人認為「京洛」士族的一切就是時髦就是風尚,以此可見當時的吳地本土人民是十分仰慕中原文化的。

但是與此同時,吳人又稱呼北來漢人為「傖」,很明顯,這是一個惡口詞。

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名字已顯而位微,人未多識。公東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住。爾時吳興沈充為縣令,當送客過浙江,客出,亭吏驅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傖父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令有酒色,因遙問「傖父欲食不?姓何等?可共語。」褚因舉手答曰:「河南褚季野。」

------------《世說新語 雅量》

南人喜愛和傾慕的是北方士族,不是全部北方人,甚至南人對北來人士有一定的地域歧視。

因此,東晉政權能在江左立足,有一個重大原因是因為南渡的衣冠士族擁戴晉室,這使得南方士族開始支持晉室。

會三月上巳,帝【司馬睿】親觀楔,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晉書 王導傳》

司馬睿是司馬伷之孫,而司馬伷是司馬師司馬昭的異母兄弟,晉朝的嫡系應是司馬昭一支,司馬睿的血統已遠,乃是旁支,所以司馬睿的法統並不穩固。不過他南渡之後得到了王導這樣的中原名士族支持,所以吳地士族代表紀瞻、顧榮【東吳丞相顧雍之孫,」吳四姓「】極其震動,決心擁護司馬睿。

我們可以看出,南人的歸屬感是源自親近中原文化,仰慕南渡士族,而不一定無條件尊重中原來的政權。

玘宗族強盛,人情所歸,帝疑憚之。於時中州人士佐佑王業,而玘自以為不得調,內懷怨望,復為刁協輕之,恥恚愈甚。時鎮東將軍祭酒東萊王恢亦為周凱所侮,乃與玘陰謀誅諸執政,推玘及戴若思與諸南士共奉帝以經緯世事。先是,流人帥夏鐵等寓於淮、泗,恢陰書與鐵,令起兵,己當與玘以三吳應之。建興初,鐵已聚眾數百人,臨淮太守蔡豹斬鐵以聞。恢聞鐵死,懼罪,奔於玘,玘殺之,埋於豕牢。帝聞而秘之,召玘為鎮東司馬,未到,復改授建武將軍、南郡太守。玘既南行,至蕪湖,又下令曰:「玘奕世忠烈,義誠顯著,孤所欽喜。今以為軍諮祭酒,將軍如故,進爵為公,祿秩僚屬一同開國之例。」玘忿於回易,又知其謀泄,遂憂憤發背而卒,時年五十六。將卒,謂之勰曰:「殺我者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吳人謂中州人曰「傖」,故云耳。贈輔國將軍,謚曰忠烈。子勰嗣。

-----------------------《晉書 周玘傳》

這裡我們又看到了這個南人用來侮辱北人的辭彙。

周玘出自義興周氏,乃是吳地有力士族中的頭面人物,他頗有代表性。這說明南人並不完全支持北來人政權,能維繫南人對北來人政權歸屬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原士族的文化吸引力。

2 胡人間

用一句話概括:又利用而又防範

我們都知道,氐人君主苻堅是任用全部胡人的,他的軍隊和朝廷中,各個民族的將領大臣分陳期間。苻堅的武功「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他不僅是一個氐人領袖,而且具有中原帝國情結,要掃平天下,繼承大一統的法統。

然而即使這樣利用五胡,氐人卻並不信任他們。

在淝水之戰敗後,苻堅臨死前對威逼他交出傳國玉璽的羌人領袖姚萇說:「「小羌乃敢幹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五胡次序,無汝羌名。違天不祥,其能久乎!璽已送晉,不可得也。」【晉書 苻堅載記】

北魏時期,除了鮮卑兵以外,還有高車兵,丁令兵等胡兵,北魏政權對於他們也是即利用而又防範。

【拓拔】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斗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令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令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并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
-------------------------------------《宋書 臧質傳》

這裡的國人指的是代北地區的鮮卑人,而鮮卑人用常山趙郡賊指代丁令人,用關中賊指氐羌人,鮮卑人直言這些胡人」盡非我國人「,可見當時的胡人之間的歸屬感是又利用又防範。

3 胡漢間

漢人鄙視胡人,將其視為蠻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贅述了,下面主要講一講胡人對漢人的」歸屬感「。

胡人對漢人的歸屬感關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重歸化不重民族。

北齊皇室高家出自渤海高氏,乃是漢人,可是他們已經完全鮮卑化,自認鮮卑人。

顯祖嘗問杜弼云:」治國當用何人?「對曰:"鮮卑車馬客,會須用中國人「顯祖以為此言諷我

----------------------------《北齊書 杜弼傳》

顯祖高洋以血統論是漢人,但他認為說鮮卑人不好就是諷刺他,他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漢人】,而自認為是鮮卑人。

而被後代稱為「冶鐵老祖」的高隆之也是漢人血統,但他自以為是鮮卑人。

文宣皇后李氏諱祖娥,趙郡李希宗女也。容德甚美。初為太其原公夫人。及帝將建中宮。高隆之、高德正言漢婦人不可為天下母,宜更擇美配。

趙郡李氏乃是五姓門閥,是北方漢人士族中的最高門第,但即使這樣,身為漢人卻自我歸化為鮮卑人的高隆之卻以「漢人不可為天下母」的理由要求北齊君主不要立她。可見當時的歸屬感是以歸化論而非血統論。

和士開是北齊胡太后的面首,他祖上是西域胡人,他被胡太后之子琅琊王高儼所殺,高車人名將斛律光為他辯解:「天子弟殺一漢,何所苦」。【北齊書 琅琊王儼傳】

和士開家族久居中原,已經接受了中原漢文化,所以被認為是」一漢「,可見北地胡人當時重歸化而非血統。

但是要知道,胡人也是很仰慕中原衣冠士族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人人皆知,不需多言,即使對漢人態度跋扈的北齊皇室也是非常重視的。

高洋之母,高歡之妻婁昭君曾在權力鬥爭中斥責李祖娥道:「豈可使我母子受漢老嫗【指李祖娥】斟酌」。然而她卻為自己的小兒子高濟娶了漢人最高門第博陵崔氏女為妻,身為皇室而仰慕漢人衣冠士族,甚至害怕被崔氏恥笑禮儀。

忄夌【這個字好像打不出來,我只能拆字了】一門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儀範,為當時所稱。婁太后為博陵王納忄夌妹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北齊書 崔 忄夌 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漢人之間的歸屬感關係是又仰慕而又鄙視,胡人之間的歸屬感關係是又利用而又防範,胡人漢人之間的歸屬感關係是重歸化不重民族。

然而不論民族,地域為何,他們都仰慕中原士族的文化,這是南北朝亂世各割據政權各階層的最大歸屬感。


泰始四年(戊申,公元四六八年)
春,正月,己未,上祀南郊,大赦。

魏汝陽司馬趙懷仁帥眾寇武津,豫州刺史劉勔遣龍驤將軍申元德擊破之,又斬
魏於都公閼於拔於汝陽台東,獲運車千三百乘。魏復寇義陽,勔使司徒參軍孫台瓘
擊破之。

淮西民賈元友上書,陳伐魏取陳、蔡之策,上以其書示劉勔。勔上言:「元友
稱『虜主幼弱,內外多難,天亡有期』。臣以為虜自去冬蹈藉王土,磐據數郡,百
姓殘亡;今春以來,連城圍逼,國家未能復境,何暇滅虜!元友
所陳,率多夸誕狂謀,皆非實。言之甚易,行之甚難。臣竊尋元嘉以來,傖荒遠人,
多干國議,負擔歸闕,皆勸討虜,從來信納,皆貽後悔。境上之人,唯視強弱:王
師至彼,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此前後所見,
明驗非一也。」上乃止。


「國家」的概念是直到近代才上升到較高的高度的,而「國家高於一切」則是現代才有的概念。古代的「忠」是指忠於宗族、忠於君主、忠於皇室、忠於主家、忠於鄉黨
看著有點雜哈,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忠於家族,小家族為了家族生存依附主家,若干家族以地域形成聯合構成鄉黨,大世家的聯合關係以皇室作為旗幟和代言人,具體到個人則是臣子對君主的忠誠,歸根到底都是以家祖為核心——更本源一些也可以追溯讓基因庫延續下去的生物競爭。
而對異族的排斥則是一個比人類文明久遠的多的理念,因此是遍布整個社會結構的,華夏族裔對於「民族」的界定固然比較模糊,但是只要是定性為「異族」則必定是懷有天然敵意的。所以很多時候,一些處於邊緣地帶的角色,必然會盡量將自身向主流族裔靠攏,消除「異族」的痕迹。其實別說異族了,古代鄉里對「異鄉人」都是懷有很大排斥心理的,因此古代百姓「背井離鄉」通常是十分凄慘的事情,「亡」是僅次於「死」的慘事。


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依附於族中的豪強吧,家庭內對應於父權,族庭外家族內對應於族權。
如果是小族的話,可能還要依附於投靠的豪門大族。
至於國家政權,在他們看來只是這種依附關係的最上層,在亂世中通常是不頂用的,能夠保命的直接依附關係才最可靠。


你有關心和介意過你所在省市的省長和市長是誰么


轉《資治通鑒》
韓范諫曰:「晉室南遷,中原鼎沸,士民無援,強則附之,既為君臣,必須為之儘力。彼皆衣冠舊族,先帝遺民;今王師吊伐而盡坑之,使安所歸乎!竊恐西北之人無復來蘇之望矣。」裕改容謝之,然猶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餘,夷其城隍,送超詣建康,斬之。
臣光曰:「晉自濟江以來,威靈不競,戎狄橫騖,虎噬中原。劉裕始以王師翦平東夏,不於此際旌禮賢俊,慰撫疲民,宣愷悌之風,滌殘穢之政,使群士向風,遺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跡其施設,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盪壹四海,成美大之業,豈非雖有智勇而無仁義使之然哉!」


寧做太平犬,莫為亂離人。話說題主聽過破鏡重圓的故事么?


現在的世界就是群雄割據啊,一戰春秋,二戰戰國,你的歸屬感怎麼樣噢?


推薦閱讀:

中國的「非主流」現象是何時產生和發展的?
《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假如能夠從最初的漢東大學重新開始,那他要怎樣才能改變自己後來一路走到黑的命運?
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說說你的「稜角」是怎麼被逐漸磨「圓」的?
世界各地的販毒份子都是如何入行的?
孤獨會使人成長嗎?什麼又算真正的孤獨?一個不善交際的人又如何解決孤獨?

TAG:歷史 | 社會心理 | 社會 | 歸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