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典音樂給你種靈魂被一擊而出的感覺?

古典音樂最好,現代的,藝術層次高的也很好。在聽肖邦的很多曲子時都有這種感覺。
前些日子讀霍桑的《紅字》,正好聽到舌尖2里那首《初》,一瞬間覺得好像被什麼擊中了。說不出這種感覺,沉浸了好久走不出來。


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作為一個瓦格納粉絲,重度瓦格納症(Wagnerian Symptom)患者,如果這輩子只允許我聽一部瓦格納的作品,那一定是《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這首前奏曲,第一次聽就有種直擊靈魂的感覺——

開篇這個著名的糾結的和弦,瞬間把人拖入充滿愛欲的渴望中,一顆心彷彿都懸在了空中。
這種渴望隨著下行的旋律又慢慢消失在死亡的悲傷和靜穆里;像潮水般起起伏伏,反反覆復……
收聽鏈接:Richard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但是前奏曲彷彿並沒有結束,最後一個音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懸念。

這些屬七和旋留下的懸念,直到最後一曲伊索爾德演唱的《愛之死》Liebestod,一個絢麗的B大調主和弦,才得到和解。這首歌彷彿呼應著前奏曲中提出的重大問題。在《愛之死》中,死亡不是愛的終結,而是愛的重生。人們再也不必為死亡悲傷,而是欣喜若狂。

每次聽完這首歌,都會熱淚盈眶。豈止是直擊靈魂,簡直是靈魂出竅。
收聽鏈接:Richard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Act 3

附上歌詞(以及我的拙譯):
Mild und leise 多麼溫暖而輕柔
wie er l?chelt, 他綻放的笑顏
wie das Auge 巧笑倩兮
hold er ?ffnet --- 美目盼兮
seht ihr"s Freunde? 朋友,你是否看到?
Seht ihr"s nicht? 你沒看到么?
Immer lichter 永遠熠熠生輝
wie er leuchtet, 他散發著光芒
stern-umstrahlte 在廣袤星辰
hoch sich hebt? 他遁入雲霄
Seht ihr"s nicht? 你沒看到么?
Wie das Herz ihm 他的心靈
mutig schwillt, 激蕩著勇氣
voll und hehr 充實而崇高
im Busen ihm quillt? 是他的胸襟
Wie den Lippen, 他的雙唇
wonnig mild, 溫柔而歡愉地
süsser Atem 傾吐著甜蜜的氣息
sanft entweht --- 傾吐著溫存
Freunde! Seht! 朋友!看呀!
Fühlt und seht ihr"s nicht? 你是否察覺是否看到?
H?r ich nur 難道只有我聽見
diese Weise, 這美好旋律
die so wunder- 如此奇妙
voll und leise, 如此溫柔
Wonne klagend, 是狂喜的悲鳴
alles sagend, 盡情歌唱
mild vers?hnend 溫暖和睦
aus ihm t?nend, 是他的聲音
in mich dringet, 浸入魂魄
auf sich schwinget, 縈繞我心
hold erhallend 親切的回聲
um mich klinget? 永存我心
Heller schallend, 愈加清澈明亮
mich umwallend, 在我心中蕩漾
sind es Wellen 宛如浪潮
sanfter Lüfte? 是他輕柔的氣息
Sind es Wogen 掀起波濤的
wonniger Düfte? 是歡樂的芬芳
Wie sie schwellen, 發出轟鳴
mich umrauschen, 向我作響
soll ich atmen, 我是否該屏住呼吸
soll ich lauschen? 側耳傾聽?
Soll ich schlürfen, 我是否該一飲而盡
untertauchen? 淹沒自我?
Süss in Düften 為此甜蜜的芬芳
mich verhauchen? 傾吐我的生命?
In dem wogenden Schwall, 在這江聲浩蕩
in dem t?nenden Schall, 在這鐘聲復起
in des Welt-Atems 在這普世的氣息中
wehendem All --- 一切煙消雲散——
ertrinken, 淹沒……
versinken --- 沉溺……
unbewusst --- 無知無覺……
h?chste Lust! 這至高的極樂世界!

這裡還有一個Liebestod的鋼琴版:
Richard Wagner Franz Liszt: Tristan und Isolde: Isoldes Liebestod, S.447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

蝦米音樂播放器

02 伏爾塔瓦河【MP3_聲音_錄音】免費在線收聽|下載-喜馬拉雅fm

高一聽了之後不能自拔,真的是直擊靈魂,因為對於她的喜愛,我親自去到了沃爾塔瓦河並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捷克語

生平第一次買了正版CD(抱歉我那時版權意識不強),而且價格不菲,02年吧大概花了50多元人民幣吶

謝謝題主的問題,我要再聽一邊去


巴赫d小調小提琴Partita(BWV1004)最後樂章那首恰空,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恰空,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布索尼等一票大師都改編過,各種為其他樂器獨奏,室內樂,甚至交響樂團的版本。

昨天在萊比錫巴赫音樂節,在巴赫工作了很久的托馬斯教堂,聽了Christian Tetzlaff的演奏,雖然不是很喜歡他的有些處理,但這首曲子加上當式那個氣氛,第一個和弦就直戳淚點,之後真的要忍住才能不淚流滿面。何止是靈魂被一擊而出,簡直就是擊得粉碎,然後重組,最後涅槃升華。。。


馬勒第二交響曲吧。終曲時,我抬起頭,彷彿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在向上飄去...

學了這麼多年音樂,被音樂擊到自己的時刻數不勝數。

尤其是當自己彼時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生活階段,比如為了選擇遲疑,為了未來壓抑,為了現實積鬱,為了感情難受時,太多不同的作品都曾在某一刻聆聽時令我動容。

曾經還在台上演貝四二樂章時,控制不住情緒熱淚盈眶...講真這其實太不應該...

但是那麼那麼多作品,唯一一個讓我能在任何時刻聽完都忍不住出現各種「生理反應」的,大概就是馬勒第二交響曲了。

但是我不想像樓上很多朋友那樣說太多自己聯想到的意象和畫面。

我很不喜歡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臆想來描繪一部作品,這是很多樂評家最喜歡做的事,連某國內頂級音樂學家都說過「音級上行是渴望,下行是嘆息」這種拿主觀臆想當作通用標準的偽命題來宣講,這樣既抹殺了作曲家精巧的構思所營造的想像空間,也可能扼殺人們對於音樂情緒的感知力。

直接貼個鏈接吧,Haitink和柏林愛樂的馬二是我聽過的第一首馬勒,這個鏈接是他指揮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的馬二末樂章最後的五分鐘,怎麼說呢,私以為,那個年紀的海爺揮的馬二都非常的原始,這就屬於主觀感受,不多說了。

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崇高的結尾 (海丁克指揮)

順帶一提,馬勒本人為這部交響曲命名「復活」,其實不用拘泥於這個標題的來由,能從這個結尾的音樂中聽到內容的人,我相信都會脫離世俗的情感,感知到一些難以名狀、無法具象化的情感。

最後貼上全曲視頻鏈接:
馬勒第二交響曲 海丁克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

如果能從頭至尾聽下去,可能你也需要抬頭看看了。貼上來給真的有興趣的朋友吧。

感謝原視頻上傳者,鄙視優酷亂打水印的行為。


2017-08-27

勃拉姆斯德語安魂曲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Celibidache, MPO, EMI, 1999)

Brahms: Symphony No. 1; Ein deutsches Requiem

臻於神境

巴赫B小調彌撒 Bach Mass in B minor (Celibidache, MPO, EMI, 2005)

Bach: Mass in B minor

曹禺最愛

-----------------------------------------------------------------------------------------------------------------------

(排名不分先後)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Furtwangler, BPO, 1942, Melodiya)

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傑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後,「第九交響曲」就與「偉大」聯繫起來。合唱部分將人類的歡樂推向極致。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Simon Rattle指揮,德中字幕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Celibidache, MPO, 1994, Lisbon Live)

切利自與柏林愛樂(BPO)分道揚鑣後一直輾轉流離,直到晚年接手慕尼黑愛樂(MPO), 憑藉布魯克納橫空出世,再度封神。切利手下的慕尼黑愛樂音色纖塵不染,臻於化境;第三樂章像浩漫無際的海潮,一浪高過一浪,以無限透明之音,進入不食人間煙火之境,宇宙般的寬廣與博瀚。推薦切利的東京錄音,里斯本錄音。旺德(Gunter Wand)的呂貝克錄音以及和柏林愛樂合作的版本。

【切利比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啟示錄」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Gunter Wand, BPO, 1999, RCA)

20世紀末,有兩位指揮憑藉布魯克納走上神壇,一位是切利,另一位就是旺德。旺德以86歲高齡帶領柏林愛樂締造的不朽經典,一位耄耋老人,身佝體僂,站在指揮台上,手下波瀾壯闊的宏大音浪噴薄而出,一如既往的冷峻與嚴肅,最後的結尾宛如神之殘響。旺德和親兵北德廣播在呂貝克大教堂的現場錄音,同樣值得一聽,教堂的特殊音效餘音繞梁,不絕如縷。

Gunter Wandamp;amp;amp;amp;amp;amp;amp;amp;BPO-Bruckner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俺也加入推廣古典音樂的隊伍】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未完成」【君特·旺德指揮】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Celibidache, MPO, 1986, Tokyo Live)

纖細,綿密,柔緩,通透,切利的布五層出疊見,縹緲雲霄。博大深邃的第二樂章一直在盤桓,在醞釀,終於在第四樂章爆發。

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切利比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Celibidache, MPO, EMI)

第二樂章哀婉凄絕,悲泗淋漓,神之輓歌。還有第一樂章結尾處的弦樂顫音,以前聽別人的唱片不得要領,直到聽到切利的演繹,醍醐灌頂。約胡姆(Jochum)和RCO日本現場也值得一聽,無邊無際的蒼涼悲壯。

【切利比達克+慕尼黑愛樂】布魯克納:E大調第七交響曲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Carlos Kleiber, BPO, 1994, Unofficial recording)

1994年小克萊伯最後一次和柏林愛樂合作(一生只有兩次),一位現場的觀眾偷偷錄下了這場音樂會的實況。小克萊伯的這版勃四汪洋恣肆,深美閎約,屬於登峰造極之作,我們能聽到何等幸運。多年前偶然覓得這個版本,乍聽之下,驚為天人,在眾多勃四版本爭奇鬥豔之時,此版一騎絕塵。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並非過譽。

馬勒第二交響曲(Simon Rattle, BPO, 2015, Berlin Live

拉特因為馬二決定改行做指揮,也因為馬二一鳴驚人。神一樣的第五樂章,布魯克納的音樂是寫給上帝的,馬勒的音樂是寫給在世俗中掙扎的我們的,"What you have overcome shall bring you to God (你所克服的將引你走向上帝)" 每次聽到這句,眼淚總是奪眶而出。最近發現Haitink和Segerstam的馬二也是神品,最後五分鐘只覺天風振袖,萬慮皆消。

Helmut Lachenmann, Mahler Symphony No.2 - Sir Simon Rattle(2)

(拉特的這個現場我最喜歡,59 min處於無聲處漸漸響起的鑼鼓,直到最後山呼海嘯一般的壯絕,拉特這一段的處理極有張力)

馬勒第九交響曲(Herbert Karajan, BPO, 1982, DG)

一直在掙扎的馬勒,終於安然地同這個世界告別了。如果馬勒第二讓人有脫胎換骨的重生感,那麼馬勒第九就真的讓人想遊離於這個塵世之外了。聽聽第四樂章,燭盡燈熄的寂滅感。

【阿巴多琉森音樂節】馬勒 第九交響曲

馬勒第六交響曲(Simon Rattle, BPO, 2011, Berlin Live)

最後的那一錘名副其實地讓人靈魂出竅

Mahler - Symphony No. 6 - Sir Simon Rattle, LSO (2017.1.19)

(這個我聽的現場,Barbican的音效確實不咋地)

馬勒第三交響曲(Simon Rattle, BPO, 2011, Berlin Live)

木心說「生命就是時時刻刻地不知如何是好」,馬勒有太多掙扎和矛盾,他嘗試把他的想法寫進音樂,所以馬勒的音樂冗長駁雜,我聽馬勒,一直在等柔版,馬三的終樂章讓我聽到了躁動平息些的馬勒,前面的等待是值得的。小洋蔥絲(Nelsons)和琉森節日管弦樂團在紀念阿巴多音樂會上演繹的末樂章感人至深。

【琉森節日樂團】阿巴多紀念音樂會【元首出沒】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Simon Rattle, Lang Lang, BPO, 2009)

拉赫因為第一交響曲的失敗受到很大打擊,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康復後,以一首拉二鋼協驚艷世界。憂鬱也可以很美,而且美得這麼燦爛。

【鋼琴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郎朗】_演奏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我一直認為,拉二之美,美在樂隊,郎朗和柏林愛樂的這個版本的樂隊效果極好,音色圓潤,情緒飽滿,自然流暢,開頭弦樂一出來,俄羅斯式的蒼茫感迎面撲來。)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Temirkanov,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每次聽拉赫的第二交響曲總是讓我聯想到俄羅斯廣袤的白樺林,第三樂章美得讓人窒息。聽拉赫的美和布魯克納的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美可以如此豐富。高行健說「語言是個奇蹟」,——音樂也是。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2)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王西麟第四交響曲,第一第二部分的銜接處
前面是這樣子:

弦樂和短笛的大賦格進入尾聲
然後翻過一頁就變成了這樣:

……

反正我第一次聽是在走夜路,靈魂出竅是必然的……如果你覺得靈魂沒有被一擊而出,那我只能膜一發了(☆_☆)


拉威爾G大調鋼協第二樂章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II. Adagio Assai

整個樂章都心事重重,像獨自身著禮服在舞池裡兜兜轉轉,閉上眼深呼吸,不覺更加忘情,遺世獨立,羽化登仙。鋼琴左手一直不緊不慢地給著拍子,右手看似簡單的旋律,反覆離調,有些神經質的琵音和音階,一直爬到最高的那個八度里,泛起清澈的回聲,和起落的木管耳鬢廝磨,淺吟低唱,優雅卻也憂愁,不是顧影自憐,更像在回憶情人身上曾經最熟悉的味道——想像一下在鋼琴上演奏的姿態,多麼迷人又寂廖,入了定,彷彿時間、空間、技巧都不存在了... ...

長笛略帶顫抖遲疑的樂句忽然飄起的一刻,像一聲輕輕的嘆氣,靈魂也被倏忽抽起,隔岸觀火,畫地為牢。


推薦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已經很多了,我要推薦一下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
不多介紹,只是推薦。

更新一下:
有贊誒,看來聽的人不少。
第一樂章挺正常的,一貫地和聲豐富。
第二樂章很可以抖腿啊!強弱、快慢的對比下特別有感覺!
第三樂章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了吧,開頭單簧管長達兩分鐘的solo真是無比美好!全樂章也一直處於這樣一個柔和的氛圍中。
第四樂章一開頭讓人以為曲風要崩壞,好在慢慢正常了…又是濃濃的拉赫風格。

同時推薦拉赫第三交響


布八第三章(youtube切利比達克)
行走世間,也能直達蒼穹。
This is divine.

-------------------------------------------
馬五第四章-伯恩斯坦
我不是柏拉圖主義者,但每次聽馬五第四章時,我都會相信『理念』的存在。會覺得這世上某處一定存在著一個叫『愛情』的理念,柔情百轉地從內部將自己撕裂。馬勒得以一瞥那個理念,於是有了馬五第四章。如果我的靈魂也有個理念,我願捨棄日神的歡愉酒神的迷醉,只願它是馬五第四章的模樣。
(類似的柏拉圖式體驗也出現在聽馬六第三章、馬九第四章時,但那些理念我實在叫不出名字了,屬於那種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理念,無話可說只能俯首膜拜。)

-------------------------------------------
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阿巴多

我永恆的靈魂,注視著你的心,縱然黑夜孤寂,白晝如焚

如果這就是靈魂被一擊而出的感覺。

-----------------------------------------
勃一交第一章-伯恩斯坦
沿著歷史的拼圖展開,世界精神反觀自己。
天才是一種責任。
我猜想,如果黑格爾的哲學能用耳朵聽,一定聽起來像勃一這樣。
(以上全是不負責任的腦洞)

-------------------------------------------
斯克里亞賓
第二幻想奏鳴曲第二章 Op.19-王羽佳
b小調幻想曲 Op.28 -索弗朗尼茨基
練習曲Op.2-1-霍洛維茲
前奏曲Op.11-No.1普雷特涅夫
前奏曲Op.11-No.11普雷特涅夫
太多了...
漸入秘境,狂喜而不自知。
坦白說,斯克里亞賓的音樂已經不是給靈魂一擊的程度了。因為他展現的就是靈魂本身,也就無所謂擊不擊中。那麼獨特,似乎不屬於這個塵世。

-------------------------------------------
埃爾加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章 Op.85-杜普蕾
Enigma Variations Op.36-Nimrod-巴倫博伊姆
有一部叫《鋼琴師》的電影。Adrian Brody飾演的波蘭鋼琴家用一曲肖邦感動了納粹軍官,得到了軍官的暗中解救。音樂就是有這種力量。我總願意相信,假如那時在集中營外放Nimrod,再冷血的納粹也會不忍心放毒氣的。

-------------------------------------------
巴赫
BWV 147-李帕蒂
BWV1007 prelude-史塔克
讓我將你帶入墳墓,因為你就是光。


首先要說,直擊靈魂的音樂不一定都是「鐺鐺鐺鏘鏘鏘哐哐哐哐哐」,也可以很溫柔。何況說靈魂太玄,加之個人際遇有別,擊了你的可能漏了我的。有時候一首曲子不同情境聽也有所不同,換版本,或是聽現場。「當」的一下子,原本無感,一不小心就靈魂出竅。

在此說下個人情況,非專業,純屬愛好,不寫樂評,也很少看樂評。以下樂單作品部分冷門,部分小眾,部分中眾。評論與喜好偏個人化,有不嚴謹與用詞不當處,還請各位古典大神見諒。
寫此答案花了很長時間,為方便大家欣賞,厚顏附上個人喜歡版本(請勿盲從),以及YouTube,網易雲和QQ音樂鏈接。

此外,好的音樂,不建議大家太密集聽,都堆在一起,也就暴殄天物。真的喜歡,一天一首足足矣。

以下是私人樂單。

1. 舒伯特 《奏鳴曲D.960》| Franz Schubert: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D.960是舒伯特一生中最後一首奏鳴曲,實在太美,美到令人窒息。聽過希夫的現場,那場演奏主題為「The Last Sonatas」,曲目是海頓,貝多芬,莫扎特以及舒伯特一生中最後一首奏鳴曲。舒的D.960當晚壓軸,是我心中唯一超越版本,但又非常讓人在意版本的完美神作。關於D.960版本之爭,長久以來都是一個隕石坑。自己有幾版很鐘意,因為之前散著聽,味道也是散開的。為了在這裡做個小的比較,這幾天把手頭有的D.960集中對比聽了幾遍,評價非常個人化,說得不對,還請大家見諒。

Wihelm Kempff的演奏,彷彿溪流中能下視砂魚細石,流動潺湲,給人一種明澈乾淨之感。雖然乾淨,但不膚淺,相反,是種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不作矯飾——樸素而深刻,Kempff的D960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一個版本。

  • 網易雲音樂:Schubert: Piano Sonata in B flat D 960; Moments musicaux D 780

Valery Afanassiev的演奏,一入門就讓人驚喜。他的處理非常特別,至柔是朦朧惆悵,漸強是不甘,又彷彿有詰問的情緒在,加上十分特別的節奏處理,整個演奏上層次豐富,也將D960的複雜情感表現淋漓。聽Afanassiev演奏,像看一個人獃獃思考,他轉頭看你,眼眶裡有淚,有關那個時刻的一切都只是眉梢眼角的微表情展現。這和一個人高興時大笑,痛苦時大哭是不一樣的。嗯,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版本。

  • 網易雲音樂Valery Afanassiev版:Schubert: Sonata in B-Flat, D960

Grigory Sokolov的D.960處理幽緩,音色深遠,聽的時候覺得非常動人。

  • 網易雲音樂:Grigory Sokolov演奏D894 D960: Schubert: Sonatas D894 D960

里赫特本來就是我最喜歡的鋼琴家之一,專輯又貴又難買。李禿的現場完全是BUG級存在,那張萊比錫錄音......不知道我是不是這輩子都買不到了......李禿的D960非常慢,很多人覺得太慢,有些拖。我個人很喜歡,慢處理上我只服李禿。聽他的D.960,彷彿每一個音符都有自己生命。整體悲傷,悲傷里脆弱的美,完完全全的細節之作。

  • 這個網易雲和QQ都木有,YouTube上可聽他在布拉格的錄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JtHzaFpBQ

D.960一些其它版本

  • Vladimir Sofronitsky:比較小眾,個人極其喜歡。不止D960,索夫羅尼茨的很多演奏我都非常迷啊!索神以演奏斯克里亞賓聞名,可惜生不逢時,時局不對。有時候想,要是他能再被多包裝一點點,再有名氣一點點,錄音條件更好一點點......不評價了,對索神永遠是超滿分推薦。很可惜,只找到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wPT5jz-9k
  • Alfred Brendel:落鍵飽滿分明,一氣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但個人感覺此版太過透亮,太powerful。像一小房間,四面皆窗,結果沒安窗帘。以舒伯特短暫一生,自言「感到自己是世上最不幸,最可憐之人」,既談不上順應,也談不上老柴式的掙扎,至少我想像的D.960像半透的窗帘,光和暗都朦朦朧。因臨近作曲家生命終結,那種情緒因真實強烈轉為難以表達,但整體悲傷。因此Brendel的演奏我個人並不非常喜歡。網易雲音樂上有,大家可以試聽聽看:Schubert: Piano Sonatas, D784, 840, 894, 959, 960(舒伯特:五首鋼琴奏鳴曲)
  • 內田光子:內田光子的演奏非常美,但個人覺得有點過美了,帶點匠氣,個人風太濃,以至丟失了D960里原本的一些東西?也很難說。喜歡的人好像真的很喜歡,不喜歡的也真不喜歡。因此內田光子這版D960兩極分化相對嚴重。在QQ音樂上找到音源:Schubert: Piano Sonata D960; 3 Klavierstücke D946


2. 德沃夏克《柏樹》弦樂四重奏 | Cypresses String Quartet B152

我自己很喜歡《柏樹》,旋律詩意,適合夜深人靜聽。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4gpo4r-FA
  • 網易雲音樂:這個好像挺冷門,只找到這張專輯,裡面有Cypresses B.152 Old World - New World

3. 德沃夏克 《美國》弦樂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No.12, Op.96 "The American"

對《美國》的喜歡更甚於《柏樹》,旋律上帶有鄉村與民族的親近,朴而不拙,以四重奏的形式表現,非常完美。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kbAydcwk
  • 網易雲音樂:Dvorák: String Quartet No.12 in F, Op.96 (B179) "The American"

4. 德沃夏克《自新大陸》| The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 Op. 95


這個不多說了,雅俗共賞。講直擊什麼的,肯定有它,就不多放什麼版本了。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qyfEyNXQo(卡拉揚版)

5. 埃克托·柏遼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Hector Berlioz:Harold en Italie Op. 16


柏遼茲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幻想交響曲》,但《哈羅德在義大利》最讓我欲罷不能,聽哭無數遍,尤其第一樂章《哈羅爾德在山中》,簡直沒有一點防備。當然,逸話里這部作品同帕格尼尼有很深淵源,也是他委託柏遼茲創作這部以中提琴為主的交響曲。當時窮困潦倒的柏遼茲受拜倫敘事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啟發,著手創作,希望將中提琴塑造成一個憂鬱夢想家(melancholy dreamer)的形象。關於柏遼茲,除了《幻想》,請大家也一定聽聽這部《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zyz0nnak0
  • 網易雲音樂:Berlioz: Harold en Italie; Tristia

6. 奧托里諾·雷斯庇基 《羅馬之松》| Ottorino Respighi:Pines of Rome

義大利作曲家,代表作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松》,《羅馬節日》,《羅馬噴泉》。最喜歡《羅馬之松》。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gyfqzLC0A
  • 網易雲音樂:Respighi: The Pines of Rome; The Fountai

7. 莫里斯·拉威爾《達芙尼與克洛埃》| Mauri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拉威爾是法國作曲家,作品中最廣為人知是上腦神曲《波萊羅舞曲》(Bolero)。之前一個朋友給我推薦《達芙尼與克洛埃》,是拉威爾根據同名音樂劇作的芭蕾舞曲。聽了幾晚,徹底深陷不能自拔。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rstmOPKBQ
  • 網易雲音樂:Ravel: Daphnis et Chloe, Valses nobles e (實在難找,這個版本是波士頓交響,小澤征爾指揮)

8. 萊奧什·雅納切克《小交響曲》 | Leo? Janá?ek: Sinfonietta


捷克作曲家,寫《小交響曲》時已71歲,大器晚成。《小交響曲》是一部徹徹底底的自由之作。用雅納切克的原話, 它講述一個「現代的自由人,靈魂之美與快樂,他的力量,勇氣,以及為勝利而戰的不懈決心,」樂曲中伴隨很濃的軍樂風,遼曠磅礴,想像大氣。說起來,捷克最出名的三大作曲家我都非常喜歡,德沃夏克,斯美塔那,雅納切克。很多人聽說這部《小交響曲》也是因為村上春樹的《1Q84》。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ncXDimwbQ
  • 網易雲音樂:Leos Janácek: Sinfonietta

9. 田志仁《呼喚黎明》| Christopher Tin:Calling All Dawns


華裔作曲家,《呼喚黎明》是其第一張專輯,憑此專輯奪得兩項格萊美大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 最佳伴唱器樂編曲)。以下介紹摘自維基百科:

專輯分為三大部分:日、夜、黎明,對應於生命、死亡、重生。裡面12首歌曲分別以12種語言演唱,有斯瓦希里語、波蘭語,法語,波斯語,毛利語和中文等。曲目歌詞從各國不同文學作品所改編而成,像是摩西五經,薄珈梵歌,日文古詩和道德經等。曲調風格加入了各個語言的音樂風格,包含非洲聲樂、歌劇、中世紀詠嘆調和愛爾蘭哭腔調。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_rKSTM43I
  • 網易雲音樂:Calling All Dawns

10. 倫納德·伯恩斯坦《碼頭風雲交響組曲》| "On the Waterfront" Symphonic Suite


是的,就是那個大指揮家伯恩斯坦。《碼頭風雲》是1954年美國電影,由馬龍.白蘭度主演。這部交響組曲是伯恩斯坦唯一一部原創電影配樂,真的大讚。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wvsV5cAks
  • 網易雲音樂:Symphonic Dances From West Side Story / Candide Ov (找來找去好像只這張專輯有收錄)

11. 肖邦《24首前奏曲》| Chopin: Preludes Op.28


一直到現在,肖邦都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前三名。所有作品中最喜歡《24首前奏》。每次聽,都有一種感覺,我離他很近,以至於我們中間隔的幾百年時間是全然不作數的。

  • YouTube里,選了最喜歡的三個版本。

波里尼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zgDb9-ctQ

阿格里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egyayhHcU

  • 把我最心愛的科爾托版(Alfred Cortot)放在網易雲音樂:Chopin: Préludes, Impromptus, Barcarolle, Berceuse

12. 肖邦《四首敘事曲》| Chopin:4 Ballades


最早聽肖邦就是從敘事曲開始,我娘買卡帶給我,包含太多童年色彩。還有《四首詼諧》,之所以詼諧也聽得多,是因為被抓去聽青少年鋼琴比賽(我琴技爛,只有聽的資格)。那時少年們都愛彈詼諧,尤其是第二詼諧!這是為什麼?誰能告訴我?

  • YouTube:為了四首敘事曲都包括,選了齊默爾曼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H8MstNkKg但還是在私心作祟下放出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演奏的肖邦第一敘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WkCKdDGVs
  • 網易雲音樂:齊默爾曼版 Chopin : 4 Ballades

13. 肖邦《平靜的行板與光輝大波蘭舞曲》| Chopin: Andante Spianato Grande Polonaise Brilliante Op.22

這首很廣為人知了,電影《鋼琴家》片尾,波蘭猶太鋼琴家在經過二戰後,彈的是後半部分《光輝的大波蘭舞曲》。我對這首作品曾經喜歡到什麼程度呢?以我殘破的琴技,真的曾打算苦練苦練再苦練,只求會彈這一首。非常羨慕會彈這首的人,能自己彈給自己,真是一件開心的事啊。

  • YouTube:不能免俗,個人非常喜歡基辛的這個現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Pq-BNiCr8
  • 網易雲里很多隻收錄了後半部分《光輝大波蘭舞曲》,但是不經《平靜的行板》,怎麼體現大波蘭舞曲的光輝呢?選了 Trifonov的版本:Chopin: Andante Spianato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In E Flat, Op. 22

14. 德彪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Claude Debussy:Suite bergamasque

說《貝加馬斯克》可能陌生,但提到第三首《月光》知道的人就多了。以前對德彪西真的沒太多感覺,這兩年再聽,那種凌波微步般的碎亂飄忽浪漫,不按常理又讓人揪心的寧靜與孤獨——可能......真的是從小王子B612星球傳過來的。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cEYALnk8s
  • 網易雲音樂:選了科西施的版本(Zoltan Kocsis)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Pour le piano; Estampes etc

15. 阿隆·科普蘭 《第三交響》| Aaron Copland:Symphony No. 3

科普蘭被認為是具有本土風味的美國作曲家,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平凡人的號角》(en: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常在大型盛典演奏,據說是響應美國加入二戰,樂曲一出場就超級激動人心。科普蘭所有作品裡,最鍾愛《第三交響》,尤其是終章《很自由的Molto Delinerato》,一出場你會發現,啊,這不就是《平凡人的號角》嗎?個人認為科普蘭最了不起的一點,他的音樂是致力於寫給所有人的。即使不是古典樂迷,身為一個最平凡者,也能從他的音樂里找到放在生命里的一點寄託。淺入深處,這點同美國短篇小說家雷蒙德.卡佛有異曲同工之妙。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N-X0VV9Es
  • 網易雲音樂:伯恩斯坦指揮的科普蘭非常好 Copland - Symphony No.3 Quiet City

16. 阿隆·科普蘭 《阿帕拉契亞之春》| Aaron Copland:Appalachian Spring

《阿帕拉契亞之春》是科普蘭創作的三大芭蕾舞劇之一,另兩部是《小夥子比利》與《牧區競技》。

  • YouTube:推薦波士頓交響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t75HqFDsI
  • 網易雲音樂:伯恩斯坦指揮紐約交響版本(這張專輯大讚):Billy the Kid, Rodeo, Appalachian Spring

17.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第五交響》、《第六交響》(悲劇三部曲)|
Tchaikovsky: Symphonies Nos. 4, 5, 6 "Pathetique"

基本只要有柴四,五,六的音樂會,票嗖嗖就賣完了。現場我只聽過阿什肯納齊指揮舊金山交響的柴四。錄音重點推薦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指揮,聖彼得堡交響樂團演奏版本(封面見下)。關於版本,個人有個習慣,作曲家是哪國的,怎麼都要去聽下本國交響樂團詮釋。比如科普蘭,倫敦和BBC都有不錯演奏,但由波士頓及紐約交響詮釋的又帶有最原始的美國自由情懷。當然,穆拉文斯基指揮的悲劇三部曲一直以來廣受公認。此碟同時登上企鵝三星戴花,留聲機百大,日本唱片藝術究極100,日本《唱片藝術》300四份權威榜單,簡直橫掃。至於說評論下悲劇三部曲,完全不行,音樂是超越語言的存在。尤其柴四柴五,先將語言碾壓,再暴打。這種感到幾小時歷盡一生,沉甸甸情緒暗涌,到最後無喜無悲......朋友跟我說,老柴的悲劇應該反覆聽,又怕反覆聽。

  • YouTube:穆拉文斯基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EH2WekD8olist=PLUSRfoOcUe4ZSZZ2zxtcMC8e6vQ4l14RQ
  • 網易雲音樂:找到這一版的穆氏,內容一毛一樣,錄音質量稍欠:Tchaikovsky: Symphonies 4, 5 and 6

18. 斯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1910年版)| Igor Strawinsky:Firebird Suite(1910 Version)

對,就是寫《春之祭》的那位俄羅斯作曲家。《火鳥》是斯特拉文斯基作品裡我最喜歡的一部,由於演出形式不同,《火鳥》有多個版本。其中最受歡迎有兩個:一版是1910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長度約為50分鐘的芭蕾原版。此版為大樂隊所作,樂器中包括三把豎琴,鋼琴,四木管樂器等(1910版是我個人推薦的火鳥版本)。另一版是1919年,為小樂隊演出所改編的火鳥,長度23分鐘,目前以1919版火鳥最廣為人知。

很多人不能接受斯特拉文斯基,覺得太出格。我們打一個比方,班上有個同學,一直留三七分,忽然有天剃了板寸,你覺得接受不能。太丑了!怎麼辦?那就多看。看著看著沒準就看順眼了。不能接受斯特拉文斯基?那就多聽。聽著聽著就順耳了,沒準還能喜歡上?

  • YouTube:斯特拉文斯基親自指揮的《火鳥》1910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GA6bpscj8
  • YouTube:順帶附上Yuri Temirkanov 指揮的1919年版《火鳥》,大家可以作個比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nsqTDY9Tw
  • 網易雲音樂:斯特拉文斯基指揮,1910年版《火鳥》Stravinsky: The Firebird(網易雲居然有這個,我都驚呆了)

19. 埃內斯特·布洛赫 《所羅門》| Ernest Bloch: Schelomo

美籍猶太裔音樂家布洛赫,作品中帶有深重的猶太色彩,相對冷門。《所羅門》是布洛赫最著名的大提琴作品,幽抑綿緩,深邃低迂,大提琴在整部作品中是絕對的靈魂。如果想感受大提琴音色所能帶你到達的最深最遠的地域,請一定不要錯過布洛赫的《所羅門》。

  • YouTube上最知名的兩個版本:1)Leonard Rose大提琴,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個人最喜歡這場演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LX5D4Aq5g; 2)Rostropovich大提琴,伯恩斯坦指揮,法國管弦樂團演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DX0Ex-qqQ
  • 網易雲音樂:Schelomo - Gregor Piatigorsky

20.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Johannes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勃拉姆斯四首交響里,第四是個人心中的NO.1,也是勃交中旋律最優美的一首(第三也好)。感情真摯,哀而不傷,古雅而略帶書獃氣。

  • YouTube: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的版本有兩個,一是切利比達克(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交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gD7Nn3isw;二是卡爾.伯姆(Karl. Bohm)指揮維也納愛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N-hr4uEhM 對兩版喜愛不相上下,故將伯姆與切利的CD封面一併放上。
  • 網易雲音樂上,推薦克萊伯(Carlos Kleiber)版,流暢緊湊,錄音好,非常適合入門級欣賞:Johannes Brahms: Symphony No. 4

21. 奧芬巴赫《天堂與地獄》序曲》| Offenback: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講到奧芬巴赫,立馬想到歌劇《霍夫曼的故事》,講到《霍夫曼的故事》,立馬想到《船歌》。《船歌》是著名的明明很耳熟,卻叫不出名的世界古典金曲,同時和維瓦爾第《四季》,貝多芬《月光》等一系列並列成為新時代古典胎教音樂。《天堂與地域》序曲大家其實也熟悉,答應我,一定聽到7分45秒處,你會一臉蒙逼+如痴如醉,「特喵的啊啊啊啊原來是這首!」歡快的,蹦噠的,喜劇的,心情不好時請一定聽它。各種序曲中,《天堂與地獄》排第一,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排第二,第三待定。

  • YouTube:這首曲子這麼歡脫,直擊人心,得要找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現場版,就這個吧,斯洛維尼亞青年交響樂團版,好青春,好活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nW5_GTooI
  • 網易雲音樂:伯恩斯坦指揮紐約交響 Jacques Offenbach :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Overture

22. 門德爾松《第一鋼琴協奏》| Mendelssohn:Piano Concertos No. 1 in G minor op. 25

剛去美帝留學那會,住在一個村裡,租公寓。當時人生地不熟,室友還沒來,周圍也沒認識的人,那個周末還在為到哪拉床墊四處奔波。有一晚出去買吃的,隔壁鄰居傳來鋼琴聲,彈的就是門德爾松鋼琴一協第二樂章(行板)。我們那個學校音樂學院算是數一數二的,鄰居是鋼琴系,在為下周演出做準備。當時天暗了,入秋晚上,因為還沒開學,街上一個人也沒。一個人站在公寓門前草地聽她把第二樂章彈完才去買吃的(結果沒買著,店關門了!)所以你看,聽古典真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有時配合情境,心情,記憶,原先你認為只是浪漫抒情作品,一下也變得味道十足起來。

  • YouTube:王羽佳鋼琴,馬舒爾指揮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Gx8TRWFVA
  • 網易雲音樂:這張專輯是門德爾松雙協,收錄一協二協。Mendelssohn : Piano Concertos Nos 1, 2 Capriccio brillant

23. 馬勒《第九交響》| Gustav Mahler: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應該很多人在等他,當然,這個問題之下怎麼可能少了馬勒。因為最喜歡,必須壓軸。我個人最喜歡馬九,程度與馬二《復活》不相上下。馬九的主題是「死亡」,很多人不大敢碰這個作品。以前也不敢多聽。作為聽眾沉溺進去,彷彿被拋到浩渺宇宙,四周黑,遠處是星雲,是種完全的孤立。想像身處的一刻,即驚異,又害怕,即快樂,又痛苦,即不安,又迷惑......是真的,生死與自然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何況生死本來也是自然一部分,確實使人絕望。然而我所理解的馬九又不僅限於悲劇的堆砌。比如第四樂章末尾,彷彿一個巨大黑洞,你看不見,但光吸進去,樂器吸進去,音符吸進去,時間也吸進去......只剩永恆的寂靜。寂靜的,就一定就不存在嗎?不知道。像是博爾赫斯所說,「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裡。」抗爭是一滴水的抗爭,到最後江河湖海,終究也要去的。這麼想,這種告別也就多了一份平靜與超然。

關於馬勒很難講最好版本,下面僅限個人喜歡,太複雜,就不評論了:

  • 阿巴多:Mahler: Symphony No.9(網易雲音樂)
  • 伯恩斯坦:Mahler: Symphony No.9(QQ音樂)
  • Simon Rattle:Mahler: Symphony No.9(QQ音樂)
  • Pierre Boulez:Mahler Symphony No.9 Richard Strauss Tod und Verkl?rung (QQ音樂)

最後,真的是寫累了,巴赫,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大家都比較熟悉,在這就不放了。個人對三位作曲家的喜愛程度毋庸置疑,絕對真心!

感謝閱讀聆聽!


非常俗氣的答案,德沃夏克《自新大陸》。

在五年前的大學新生音樂會上,國家交響樂團來演出,有這曲。驚為天人。
後來上美國史的課,我的老師王立新教授講的美國建國宏願如史詩般壯美。
當時腦子裡循環的就是這曲了。要做「山上之城」,證明文明的另一種可能。
後來這曲被當時的女友鄙視到無以復加,言說「喜歡它是因為你只聽過它」,無可奈何。


Rachmaninoff Prelude in C# Minor, Op.3 No.2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2, Movt. 3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Rachmaninoff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Rachmaninoff "Vocalise", Op.34, No.14


評論很多說拉二的。但是聽過拉二之後去聽拉三根本就是被掏空的感覺。第一樂章有很多和拉二銜接的地方但是加入了很多新的音階瞬間感覺上升一個層次並且一定要阿姐的版本!!…
接著李斯特第一鋼協感覺開頭的震撼程度不輸柴一
然後是貝五啊雖然聽了幾百遍每次都想淚流滿面


1.德沃夏克·《新世界》
2.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土星》
3.威爾第·《阿依達·凱旋進行曲》2:45秒以後。


謝邀,不給知友提過於深奧的,像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貝里奧,蒂皮特,克拉姆,阿奧帕特,施尼特凱,古巴杜麗娜什麼的。
就說點古典浪漫的,說點鋼琴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K310,283,331,545等流傳雖廣泛,確實是一聽就衝擊靈魂的。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最出名的那幾首確實也是直擊靈魂的,暴風雨,熱情,月光,華爾斯坦。。。
肖邦的A大調波羅乃茲,c小調練習曲,降D大調序曲,c小調夜曲等等。瞬間放倒靈魂。
德彪西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月光,冥想曲,帕斯比耶舞曲,月落荒寺,亞麻色頭髮少女都是優中之優,靈魂陶醉。
拉威爾的帕凡舞曲,優美的晨歌,利戈頓等,直接爆頭。
利姆斯基克薩科夫的印度客商之歌改編的鋼琴也很異域情調,還有麥克道維爾的航海生活的一頁,格里格的特洛兒德豪根的婚禮日,哈林舞曲,埃爾加的情深誼長,福列的西西里舞曲,阿爾貝尼斯的傳奇等令人靈魂飄走。
哈恰圖良的練習曲,sol sol sol si降 la la降 sol 那首。
臨時想的,有機會補充。


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Immer leiser wird mein Schlummer》(我的睡意越來越飄渺)作品號:op.105 no.2。這首歌曲創作於1886年,詞作者是林格。這是一首描寫彌留之際的姑娘牽掛愛人的作品。歌曲旋律凄美,姑娘彌留之際對愛人的呼喚令人心碎。

德語歌詞:

Immer leiser wird mein Schlummer,

Nur wie Schleier liegt mein Kummer

Zitternd über mir.

Oft im Traume hoer ich dich

Rufen drauss vor meiner Tür,

Niemand wacht und oeffnet dir,

Ich erwach und weine bitterlich.


Ja, ich werde sterben müssen,

Eine Andre wirst du küssen,

Wenn ich bleich und kalt.

Eh die Maienlüfte wehen,

Eh die Drossel singt im Wald:

Willst du mich noch einmal sehen,

Komm, o komme bald!


歌詞翻譯:

我的睡意越來越飄渺,

我的痛苦就像那面紗,

在我頭上抖動。

我常常在夢中聽到你

在我的門外呼喚。

沒有人醒來為你開門,

只有我醒來痛苦流淚。

是的,我將要死去,

等我面色蒼白、身體冰冷,

你又會親吻另一個姑娘。

在五月的和風吹來之前,

在畫眉歌唱在林中之前,

如果你想再見我一面,

那就來吧——快來吧!


分享Christa Ludwig的單曲《5 Lieder Op. 105 (1970 Digital Remaster): II. Immer leiser wird mein Schlummer (Lingg)》http://music.163.com/song/22570870?userid=104309725 (@網易雲音樂)


瀉藥。

莫扎特D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協奏曲(k.537)
很奇怪,為什麼我會安利這麼冷門的曲子?其實個人認為這可能是莫扎特最好的鋼琴協奏曲了。
第一樂章給我的印象莊嚴而失落,在華麗中隱含著淡淡的憂傷。一些片段美到極致,展開部驚艷的樂隊和鋼琴的問答與對話讓人浮想聯翩。由莫扎特自己寫的華彩樂段更是表現出了空虛失落的感覺。
第二樂章將這種失落感放大,到了第三樂章依然存在。許多論文指出,這首鋼琴協奏曲帶有非常明顯的自傳色彩。其中展開部樂隊齊奏和鋼琴主奏的兩次問答,除了製造戲劇衝突以外,還暗示著一些臉譜化的歌劇形象。(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薩爾茨堡大主教和莫扎特的一些矛盾)莫扎特時代的音樂語言比較單一雷同,這首協奏曲卻表現出了超時代的內容。難以想像。
(推薦巴倫博伊姆指揮英吉利室內樂團並演奏的版本。

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op.87)

一生推。
重點推薦no.3、4、17
考慮了一下,加一個no.23

第十七首 降A大調(賦格
感覺在這裡,人間世的極度悲傷與極度歡樂全部雜糅在一起,感人至深,有一種在痛苦中嘲謔跳躍的超脫感。推薦弦樂四重奏版本,很精彩。我把它和貝多芬弦樂大賦格聯繫在一起。個人認為這兩部作品都存在的所謂的「生命律動感」是一致的。(利底亞調式的傑出運用讓曲子具有一種復古感,用傅聰的話說,具有「希臘精神」。)
我在北京798觀光的時候,在鐵架高台上吹著風感受大地的氣息和樹葉搖動,一邊聽著這個弦樂版,頓時醍醐灌頂,感覺風吹草動和這個曲子拍號一致了,太美妙了。

第四首 e小調(前奏曲
陰森、灰暗的傍晚。有種「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的意境。頻繁的轉調、富有色彩的和聲直擊心靈。
(這首前奏曲推薦肖斯塔科維奇自己的演奏版本)

與@Mschoom討論時忽然想起,現在加上一首。
第二十三首 F大調(前奏曲
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了。前22首前奏曲與賦格起落沉浮,彷彿二十二般劫難。二十二次波瀾過去,只留得「一片大地白茫茫真乾淨」。
前奏曲像是在回顧過去,感慨人生沉浮。前二十二次的浩劫與磨難在這裡獲得了無限的慰藉,或悲傷或欣喜,全都化作一氣長嘆。
我將之看作一種母性救贖般的關懷。彷彿在d小調第二十四首「最後的審判」之前,囚徒臨刑前的自白。d小調前奏曲與賦格也證印了「未來永劫」。總之這兩首都是在宣告著24首前奏曲與賦格系列就此終結。


阿爾貝尼茲《伊比利亞
第二樂章「港口」
這個我就不說了,想是語言已經難以描述。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聽了有所感受,若有請私信我。
這段改天更。

6月24號:
這首曲子給我的意向是,黑夜與虛無與鬧市,風中的西班牙女郎,夢醒的清晨。


其他就不大段的講了,列出來:

貝多芬
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
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110第三樂章
c小調鋼琴奏鳴曲op.111
d小調第九交響曲op.125第一樂章
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op.130
升c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op.131第二樂章
降B大調弦樂大賦格op.133
(其實貝多芬大部分晚期作品都可以算在其中。

德彪西
兩首阿拉貝斯克
貝加莫組曲第二樂章
兒童園地
(大概是一種夢幻、空靈的意境。或者令人想起午後秋日的陽光與咖啡廳。

肖斯塔科維奇
e小調第十交響曲op.93第一樂章
c小調第八弦樂四重奏op.110
降E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op.117第四樂章
c小調第四交響曲op.43第一樂章
(難以捉摸,描寫群魔亂舞、滅絕人性的屠殺、殘忍的虐待。

莫扎特
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k.466
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k.491
g小調第三弦樂五重奏k.516
d小調安魂曲k.626

巴赫
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D大調第四勃蘭登堡協奏曲
魯特琴賦格
馬太受難曲

蒙特威爾第
牧歌集第二卷
奧菲歐

通常一個人聽到曲子會起反應,都有很大的主觀因素,比如似曾相識的音樂片段、契合於某段個人經歷(或文藝作品片段)的氛圍、具有生理刺激性的和聲等等……讓我覺得直擊內心的曲子題主聽了未必有反應,比如我推薦的那首《伊比利亞》第二樂章,它曾是我的鬧鐘鈴,另一方面那時我在談戀愛,所以之後聽這首作品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的帶入了一個懷春少年昏睡中的經驗。還有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有人聽了覺得艱深枯燥自命不凡、有人聽了醍醐灌頂。


J.S.Bach
BWV244
BWV528-II
BWV858-Prelude
BWV988
BWV1079-Ricercar a6
BWV1080 (C1C14)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Grosse Fuge Op.133

Alexander Scriabin
Fantasie in B Op.28

Sergei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2 Op.16-IIV

Gustav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Richard Strauss
Tod und Verkl?rung Op.24
Metamorphosen

Dmitri Shostakovich
Piano Quintet Op.57-IIIV
Violin Concerto No.1 Op.99
String Quartet No.8 Op.110
String Quartet No.10 Op.118
String Quartet No.13 Op.138
String Quartet No.15 Op.144
Symphony No.14 Op.135
Symphony No.15 Op.141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134-III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Op.147-II

Valentin Silvestrov
Bagatelles
Postlude

就想到這些,不打算更新了…
雖然這樣的回答會給人一種報菜名的感覺,不過我覺得列出自己認為優秀的曲目也是一種有效的回答…畢竟音樂的鑒賞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若要把作品的印象敘述出來怕是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弊病,對看到這樣答案的人們造成一定誤導。所以說…似乎維持原樣也挺好。


大家的靈魂怎麼都如此絢爛如此紛雜……
好想把答案往16世紀以前拉……
Josquin - O Virgo Prudentissima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協,全曲中間有個抒情段,抒情即將結束時是鋼琴渺渺幾個音,極輕極慢,越爬越高,溫柔至極。
每次聽到都覺得在隨著音高往上爬經歷一場顱內高潮,和做愛高潮相比難分上下……舒服得腦漿都要酥爛掉了……


推薦閱讀:

最簡短的作曲理論?
對沈嘉柯這篇《李雲迪不成鋼琴大師,又有何不可》的看法?
中國還有沒有比郎朗李雲迪更厲害的鋼琴家?
哪一首歌唱進了你心裡 唱出了你的回憶?
陳綺貞在演唱方面有哪些特質?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NewAge音樂 | 現代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