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更有效的閱讀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我在讀書上遇到一些問題感覺很迷茫,希望得到指點和指導。
1、首先如今快讀十分普遍,比如電子書,比如聽書。很多時候讀一本散文,閱讀完以後也並不能記住什麼內容。(當時看盜墓筆記,由於書本不易攜帶,就下載了全套電子書,還是感覺讀完有很多疑惑,於是又買了全套圖書。)想問,怎樣在看完一本書後儘可能從中得到提升?而不是看完就忘。
2、有些書讀一遍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比如小時候看了一些外國名著,當時並不能理解,還覺得很無趣。怎樣挑選合適自己年齡閱歷得以理解的書?
3、大家讀書的時候都會讀幾遍呢?感覺有些書讀一遍根本無法讀到精髓啊。但是一本書讀很多遍就沒有時間繼續閱讀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4、為什麼讀一些名家之作我個人會覺得他有些地方寫的不妥當呢?是因為時代變遷嗎、我個人不是很傲氣的,真是覺得一些被推薦的超級棒的書寫的並沒有那麼好。這是為什麼?有些書薦過於浮誇,怎樣挑選好書?
5、大學讀了很多書卻並不覺得自己有提升,圖書館都泡膩了,還是總感覺腹中空空,總是覺得無法得到滿足。人到底怎樣才能從讀書中得到滿足感,或者怎樣通過知識真正的充實自己呢?
6、讀一些詩歌散文的時候,覺得有些詩句很美很有深意,可如果不背誦,很快就會忘記。那如果遇見好的詩句就去背,那不就不再是讀書,而像學生時代的背書了?
7、想問大家每天每周固定閱讀時間是多久,看一本書大概要多久?
8、如果有一些您覺得必看的好書也求推薦。
9、很多人都說讀書會提升精神世界,可我真的覺得自己的閱讀方法有所欠缺,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讀後易忘,閱讀速度慢,閱讀面窄,閱讀選擇不理想,讀了一些推薦覺得沒想像中好。也被一些名著震撼感動,也被一些所謂的好書困惑無奈。
確實不知道怎樣閱讀會更好,最近十分苦惱 ,若在迷霧中。誠心求指導!


系統的閱讀方法真的太重要。

題主是一位大學生,看得出來閱讀的數量並不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困惑來提問,很多問題都問得非常好,很真實。其實已經非常難得了啊。

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也是閱讀方法出現了問題,覺得讀書沒什麼提升啊,結果很傻的直接停止閱讀了,都沒想到找人提問請教。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知乎、微信,沒有什麼好的平台。

現在我在做學習策略和思維方法方面的研究和培訓工作,我又發現,何止是大學時候的閱讀策略有問題,其實我的整個學習生涯,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畢業的學習方法都是錯的、低效的。

我的情況還不是最惡劣的,好歹當年也是重點高中的年級第一,學習策略比我更低效的人還不少。其實整個社會所有學生都差不多,都欠缺學習方法。

題主提問的時候,條理是非常清晰的,並不是一個笨的人。我希望一個真誠而又比較聰明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缺乏一些學習策略上的知識而放棄了閱讀。換個方法,繼續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穫的。

下面開始回答正題:

對題主的情況做一個細緻分析,他面臨的狀況有哪些特性?如何解決?

一、從間接學習到直接學習

讀書的目的,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自我提升。很明顯,題主的目的是要進行自我提升的。那麼問題來了:你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文學性的書?你是中文系搞文學研究的嗎?

題主看了很多國內外的小說名著,看了很多散文,看了很多詩歌——這些內容本來就不是能夠帶來高效自我提升的東西。這些都是軟讀物,很明顯,題主的書單里缺乏硬貨。

有人說,名著怎麼會不好呢?它反映了時代的特色啊,影射了人性啊,提出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啊!

是的,沒有錯,文學性的名著名篇里是有這些東西的,但是那都是間接知識,而非直接知識!

比如:

  • l 你看了《紅樓夢》,說這本書折射了複雜人性——你是要學習研究人性嗎?那你為什麼直接不去看心理學呢?
  • l 你讀了《狼圖騰》,說這本書討論了文化、民族特性和地理的深刻關係——你是要研究人類學嗎?那你為什麼要去看《狼圖騰》,不去看《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樣深刻的學術著作呢?
  • l 你念了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說它包含了生命的希望與理想——你是要學習生命的態度嗎?那麼為什麼不去看積極心理學、不去看《哈佛幸福課》呢?

從文學作品裡面學習世界,太過於間接了,而且量少質低。這就好比吃飯填飽肚子,你應當拿起一碗米飯整口整口的吃,而不是拿起一朵花,勉強把花當飯吃了。文學的特性在於生動傳播,而不適合做教材來學習。就像花是用來觀賞的,而不是用來充饑的。

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愛好,去找些硬書吧。

二、以提升自我為指向的閱讀,最強的是主題性閱讀。

讀書,有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兩個維度都重要,年齡越小的時候廣度越重要,要搞通識、科普、啟蒙;越大的時候,深度越重要,要專業、深刻有思想。

而大學,差不多就是那個從偏向廣度到偏向深度的轉折點

很多大學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之前的這麼多年中,他們都是可以隨意讀書不做規劃的,讀什麼題材的書都可以,都有很好的開闊視野作用。而這也導致了,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大學是一個廣度——深度的轉折點。

這種意識是很難的,非常難,幾乎不可能自發的意識到,必須有人來告訴他。我當年就沒有自發的意識到,也沒有人來告訴我,所以我走了彎路。現在我要告訴這些正在讀大學和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對你們來說,閱讀的深度比廣度更加重要。

你們需要採用主題性的閱讀。

主題性的閱讀,是指你選定一個主題,找來大量的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籍做閱讀。這些書籍之間呈現下列的關係——

  1. 有些是難度遞進:一個主題的書,有些是剛入門的,有些是提升的,有些是專家級的。
  2. 有些是觀點辯證: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書給出不同的理解,互有衝突。
  3. 有些是門類細分:同一個大主題下,有不同的細分主題。
  4. 有些是擴展衍生:第一本書講了一個原理,第二本書基於這個原理衍生出其他內容。

……

還有些其他關係類別,但是總的來講,就是一個大主題下的不同書籍。在一段時間內——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你幾乎只讀這一種主題的書(最好再配上相應的實踐應用),構建一個深度的知識體系。如果有條件,就把這個主題的知識應用出來,轉化成能力體系。

三、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求高度的質量與適度的數量

我看題主的描述,起碼看了好幾百本書了。然而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最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其實,初步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採用主題性閱讀,只需要幾十本書就初步完成了。幾十本書完成以後,毫不誇張的說,你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威力無窮、真正學到東西了的感覺。

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只要不是清華北大這種大神滿地爬的地方,按照我的經驗,主題性閱讀後,20本書足夠你班級里初出茅廬,30本足夠你蜚聲系內外,50本夠你爬上學院食物鏈上游,100本已經可以睥睨校園天下了。

換算成時間,如果是大一開始執行,那麼大一下學期站穩班級,大二上名震系裡,大二下稱霸學院,大三上一統校園。大四人家剛開始找實習,你已經手持54張offer玩裝逼撲克牌了

這還是按照一般的閱讀速度算的,如果讀的勤奮、讀的高效,大學期間可以完整的掌握2-3個大知識體系,外帶3-5個小體系。(大致20本算一個小體系,50+算一個大體系)

對應的讀書節奏和時間上,核心書籍絕對不是讀一遍的,也絕對不要慌慌張張的帶著一種恐懼和緊迫感去追求書的數量,那玩意兒沒用的。我們來算一算,一個大學生畢業,一個大體系一個小體系就算很優秀了,秒殺90%的人了。這才多少本書呢?不足100本。平攤下來,一年20+本。這個量不多吧?有什麼好慌的呢?每天閱讀一個小時就輕鬆完成了。

四、深度學習的策略

主題性閱讀的方式下,還需要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我在另外一個答案為什麼很多書看完了之後,回到生活中,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 葉修的回答下回答過,這裡複製一部分過來(上面這個答案中也提到一些其他的閱讀注意事項,也建議閱讀)。

----------------------------以下是對我另一個回答的引用--------------------------------------------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學習的各種策略。我發現,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但是也極其被忽視的領域。很多人不知道學習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們以為學習的策略就是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多舉手發言等等。

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策略。

比如說,一個大學生要和同學排演一個長度10分鐘、有8幕的英語劇,他們該怎麼背誦台詞和排練?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一個優秀的背台詞和排練策略是這樣的:倒過來,從結尾幕開始排演,然而背誦倒數第二幕、倒數第三幕,一直推演到第一幕,這種逆序的排練方式效果更好

這種才叫做學習的策略。

上面的這種策略,只是為了說明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我們忽視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並不適合解決題目中說的「看書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的問題。學習有很多種目標,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題目中的預設目標是「用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聯繫性學習的策略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xxx條經典的心理學效應」之類的內容,甚至還有相應的書籍出版。只要是初步接觸過這些內容的人就知道,這些心理效應就是最容易產生那種「書看完後,回到生活中該怎樣還是怎樣」感覺的內容。那麼是不是這些內容本身沒有用呢?其實不是,而是一般人沒有使用聯繫性學習的策略去處理這些內容。比如: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如,賣東西的時候,先帶顧客看一些價格昂貴的商品(如價格5000+的手機),再看一些相對便宜的商品(如1999的手機,其實從它的質量上看也不真正便宜),購買率就會更高。

你如何學習這個心理效應?很多人看一遍以後,產生了一種「哦!」的感覺,然後就過了,接著看下一個去了。然而基於聯繫性學習的策略,你應該去努力嘗試把它和現實生活關聯起來,提出疑問和深入思考:

  • 這個效應的本質是什麼?
  • 這個效應能夠解釋我看到的什麼現象?
  • 這個效應對我的實際生活有什麼幫助?
  • 這個效應和其他什麼知識能夠聯繫起來?

以我自己為例,我當時思考了這些問題:

  • 錨定效應的本質是什麼?
  • 哪些商品在使用錨定效應進行銷售?
  • 如果用錨定效應和老闆進行漲工資的談判會怎樣?
  • 錨定效應在股票投資當中有哪些應用?
  • 錨定效應和登門檻效應會不會產生矛盾?
  • ……

在這一系列思考當中,我將錨定效應和現實生活中的商品營銷/購買、加薪談判、股票投資、其他心理學效應等事物聯繫起來了,這樣的學習就顯然更深刻一些,更能夠對實際生活產生影響。

這個例子源於我在問題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 葉修的回答下的答案。具體的內容原答案講的更清晰、更深入一些。

---------------------------以上是對我另一個回答的引用----------------------------------

五、結語

閱讀方法的周邊知識有很多,本答案提到了少數幾種,其他諸如批判性思考、知識管理、時間管理的內容,也值得逐步學習。

閱讀、閱讀、閱讀。這件事,永遠不用懷疑他的重要性,只用考慮自己的方法問題。

閱讀吧,前進吧。

與諸君共勉。

-----------------------------------------------------------------------------------

有興趣可以參考下其他相關答案:

葉修:為什麼很多書看完了之後,回到生活中,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葉修: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差別在哪呢? - 葉修的回答

葉修:如何訓練思維的深度和縝密度?

葉修: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葉修:什麼是「富人思維」?

葉修: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葉修:學霸是怎麼學習的?學霸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學習策略師(xuexicelueshi)

以後文章主要發在微信上。


感謝邀請。

類似的問題已經答了不少,但都不夠全面,這次系統地說一下。

題主問了這麼多,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問題:

  1. 如何從閱讀受益,而非讀過就忘。
  2.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書。

下面詳談。


一、如何從閱讀受益

想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
原因是,我們閱讀的過程,是「視覺識別文字-進入工作記憶(WM)-對文字進行理解-識別下一段」往返循環。
這個循環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大腦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內化,使其進入長期記憶(LTM)。
所以,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你記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

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複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順序越高),越容易被大腦調用。

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複,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複。換句話說,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腦更容易調用那些我們需要的內容。

詳細來說,有三種方式:

  1. 帶著問題閱讀
    一般的閱讀,看到就過了,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思考。而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讀到的內容。
    當帶著問題時,你會更容易注意到跟問題相關的內容,這被稱為Perceptual Vigilance。這些內容會更容易進入你的意識水平。
    同時,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和思考,運用它們去解答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2. 建立聯繫
    建立聯繫是指,把你當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你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繫起來。
    人的記憶可看作由一個個「節點」組成的網路(Schema),每一個節點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徑」與其他節點相連。路徑越多,節點也就越活躍,越容易被大腦提取。所以,建立聯繫的本質,就是擴充節點、增加路徑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作用,是將你通過閱讀學到的東西納入知識體系里,方便檢索和提取。同時,通過擴充「路徑」,提高其優先順序。
  3. 應用
    應用有兩種方式:說出來,寫出來。
    這一點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寫出來同理。
    原因是,闡述和寫作,是「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對知識進行更深入的加工。閱讀往往似是而非,但輸出,要求你對其結構、層次、邏輯有著透徹的了解,不然你無法將其有序地組織起來,並為你的觀點服務。這個過程,也是將其體系化、架構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斯滕伯格認為,處理新情境/新任務,既是衡量智力的標準,也是促進智力和記憶力的方式。讀到的東西,是在作者的語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闡述,就是面對一個新情境。如何將你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運用你的知識體系去闡述它們?這個過程需要耗費你更多的認知資源,同時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記憶它們的過程。

具體做法,可以參考這些建議。

  1. 讀書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氣讀完《東晉門閥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讀了一些文章,對琅琊王氏產生興趣,那麼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下一次同理。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並且在反覆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2. 讀書需要體系化
    碎片化的閱讀,沒有任何意義。讀一本書之前,請確保:
    一、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
    二、你知道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和脈絡。
    如果不符合,先去讀一本打基礎的書,比如各種原理、概論、通論、通識,等等。它們將是你閱讀的最大助力。
    可參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3. 讀書時,多做筆記,但不要抄書
    筆記的作用是什麼?是強迫我們思考。你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同時,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
    比如,你讀一部推理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麼詭計?屬於什麼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
    或者,你的筆記里,有一頁「推理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了然。
    可參考: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 Lachel 的回答
    至於摘錄書上的內容,純屬浪費時間,拍照即可。或者記錄關鍵字,需要時GOOGLE一下即可。
  4. 讀書時,在心裡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
    這是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經說過。用自己的話去闡述,需要你對其結構和邏輯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講清楚。
    建議,讀書時,每讀完一個感興趣的點,可以停下來,在心裡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達、毫無障礙了,再繼續往下看。
  5. 給自己留下整塊時間讀書
    讀書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時間。除非是讀讀小說、看看資訊,否則不建議在地鐵、電梯、等人的時候讀書,因為根本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消化。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讀書,然後在十幾分鐘的碎片時間思考,複習讀到的內容。
  6. 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
    能夠寫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同時,從分享中得到的樂趣,也比一個人讀書享受到的樂趣多很多。
  7. 讀書的根本原則:喜歡就好
    雖然我上面講了許多閱讀方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很重要所以說兩遍)
    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更好地享受讀書的愉悅。它們的前提,是你有興趣
    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累,那麼,忘掉這些,拋開這些,按你的方式去讀。當你覺得覺得不滿足了,想換一種方式了,覺得這樣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來。
    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讓我說的這些成為你的負擔。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應該如何讀書。遵從你的內心即可。

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1. 首先還是一個原則:喜歡就好。

    讀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所以,選書以符合自己口味為要。如果你不感興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別人說得再好,也不必讀。
    隨著閱讀的積累,你的品味和層次也會慢慢提升。那些曾經讀不進去的書,某一天,你會發現它們其實也很有意思,到那時再讀也不遲。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靠的是其開創性,亦即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或者提出了某種見解、觀念;或者描述社會風貌、記錄時代變遷;或者跳脫時空局限,著眼於存在、自由、愛等終極追問和哲學思辨。這些東西,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和人文積澱做底子,否則是讀不進去的。

  2. 其次,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層次閱讀。

    閱讀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求知,二是休閑。

    求知式的閱讀,要選擇稍稍高於自己水準的,才有意義。具體來說,你到書店去,拿起一本書,隨便翻開幾頁,覺得上面的內容基本都懂,那這本書就先不用讀了;覺得上面有一半的內容不知所云,放棄吧;有10%-30%的內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並且有繼續閱讀上下文的衝動,OK,買吧。

    內容和領域要怎麼選擇呢?具體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則:

    1)由淺入深
    先讀該領域的科普書和基礎知識,如果你連科普書都讀不進去,那麼先放棄,以後再說。
    這一步不能略去,否則你讀了也讀不懂,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2)順藤摸瓜
    讀一本書時,如果作者提到你感興趣的內容,記下來,找來讀。比如經濟史之於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比如十字軍東征之於騎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學等。上豆瓣搜書名,看下面的相關書籍和右邊的豆列,是個很有用的辦法。
    文學亦然。 @張佳瑋 說過,他找書的方法,是看喜歡的作者推崇的書。比如王小波之於卡爾維諾、奧威爾;村上春樹之於菲茨傑拉德、錢德勒;馬爾克斯之於科塔薩爾,等等。大抵都不會錯。可以參考公子的回答: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 張佳瑋的回答

    3)橫向拓展
    閱讀是靠什麼打基礎的?量。
    一本書永遠是沒有辦法闡述清楚一個主題的。針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印證、對比、總結,無論什麼東西,讀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多讀,廣泛地讀,選取內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書去讀。這是永遠不會錯並且極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讀波德萊爾,你肯定讀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麼辦呢?挑跟他相關的書去讀,讀對波德萊爾的解讀、19世紀法國史、西方現代詩歌基礎、象徵主義思潮,等等。人的思想和眼光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你所讀的一切,會構成你看待問題和思考的方式

三、其他

  • 關於時間:
    以我為例吧。我每天要買菜,做飯,上班(工作10小時),下班,輪流做飯,洗碗,打掃衛生,鍛煉,加班(PR,你懂的)……算是比較忙了,每天也還是能擠出2小時讀書,包括讀資訊和文章。所以時間並不難擠,把花在聊天和娛樂上的時間勻一點出來就好了。
    所以我碼字要麼在深夜,要麼在上班時間幹完活的間隙,這樣可以換換腦子,有利於工作嗯~(毫無愧色)
  • 關於「滿足和充實」:
    輸出唯有輸出,是檢驗自己學到的東西、以及讓自己得到滿足感的最好方法。
    這也就是我在知乎上乾的事情。
  • 關於「覺得名家之作不夠好」:
    可以讀讀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基礎知識。一部作品是風格、結構、思想等多種因素的結合體,要發現其中的亮點,是需要你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和文本分析能力的。
    可以參考:如何提高看書品味? - Lachel 的回答
  • 關於「背書」: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就好。如果你想背,那就背。不要糾結於讀書、背書這種無謂的名詞。讀書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自己喜歡的方式。當然,如果你想有所得,可以參考結合我上面說過的方法。

大概就是這樣。
若有新的東西,會在這裡補充。


  • 看書其實是信息集選、組合、記錄的過程

讀一本書不是要每個字都看的(小說除外),實際上看書的過程是一個信息集選、組合、記錄的過程,是信息分類的過程。我現在幾乎不看小說了,看商業、歷史、社科、傳記比較多。我看書隨時做筆記,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把重點內容寫下來,然後把有意思的內容記在讀書筆記上。這時候你是可以一目十行的瀏覽內容,把喜歡和需要的內容認真讀,不喜歡的一下帶過,但要把重點記下來,方便以後有用的時候再讀。只看你目前需要的內容,其他都可以帶過,而且現在很多書很水,都和注水豬肉似的,100字能說明白的商業邏輯非寫100頁。而且不管你看了多少書,哪怕你一個月看一本書,過了半年我相信這本書寫什麼的你幾乎是記不住的,不管那本書寫的多好,非常震撼你的觀點才能記得住的,剩下那些有用但記不住的東西就等於白看了,所有一定要記讀書筆記。


我經常翻讀書筆記,有時候看三個月前寫的讀書筆記,我都很吃驚,懷疑那是我寫的么。然後我又能從筆記里獲得新的內容,我寫的商業讀書筆記,就成了我的一個商業資源庫,我以後想干哪些事兒,想看什麼,我就去那裡找,找筆記里的那一部分內容,然後再去找那本書就行了。

看書一定要記筆記,不方便記筆記時看書就拿筆畫重點,電子書就標註,等有時間了再整理。否則大部分時間還是浪費了。

圖片:我的讀書筆記(字丑大家湊合看

  • 推薦《超級快速閱讀》

我很喜歡讀提高效率的書,也讀了很多提高閱讀效率的書, 80%都是胡扯。只有一本可以推薦給大家,《超級快速閱讀》,這本書大部分觀點都不錯,比如:人在看書的時候,1/3的時間都浪費在換行上,你要想提高閱讀速度,你做的第一件事是拿手指著那行看,或者用尺子比著那行看,能提高20%的閱讀速度。我也試了在Kindle或者手機上看書的時候,把字調小點兒,讓每行顯示的文字多點,也可以提高速度,當然前提是別太小折磨自己的眼睛。


我關於讀書分享的全文: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如何一周讀三本書?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號,加入我的粉絲群。

http://weixin.qq.com/r/x_4dBTLEkG-vrXZm97v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問題很實在,我看到很多答案很空靈,婉如一股清風,忍不住想自己來解決,我一個問題都不打算放過。
1、首先如今快讀十分普遍,比如電子書,比如聽書。很多時候讀一本散文,閱讀完以後也並不能記住什麼內容。(當時看盜墓筆記,由於書本不易攜帶,就下載了全套電子書,還是感覺讀完有很多疑惑,於是又買了全套圖書。)想問,怎樣在看完一本書後儘可能從中得到提升?而不是看完就忘。

此問題下@葉修給你的意見很有參考性:既然你著眼於「提升」,那就應該直接去閱讀便於你"提升」的專門書籍。書是分類別的,參考 @羅文益的觀點,哲學、學術著作等提高的是你的「智性」知識,小說等文學作品則提高你的「德性」知識,此外,還有發揮說明書功用的致用類書籍......想要提高,那就專項提高。


有人勸你既然要學人性,那就去讀心理學;要提高思考能力,那就去閱讀哲學、社會學.......建議固然是好的,但我還真的不認為一本心理學書比一本小說就總更能淋漓盡致展示人性,多數時候小說等文學作品折射的東西會比心理學專註深刻、豐富得多。而論述類書籍如心理學、社會學這些東西有什麼優勢呢?那就是他們把觀點和結論直接放在你面前,讓你易於接受。
我不這樣勸你,我就是真的以為你閱讀小說是為了提升的,那可以提升什麼呢?怎麼做可以更好呢?

提升感性、想像力-----也就是所謂煥發「德性」
我在大學前兩年閱讀了大量的商業、哲學、社會、心理等書籍,加之在知乎寫的一些論屬性答案,讓我腦子裡面彷彿有許多的「框框」,說得好聽一點,看到問題,你腦力裡面立馬就出現一把手術刀,要去把它分條縷析的解決-------養成了問題解決思維。可是這種情形讓我感到痛苦,噁心至極就像一道工具。別人看得哭倒的《活著》,我硬在相關悲慘片段看了三遍,塞進額外想像好歹才擠出一抹淚花。我真的發現自己缺少------感覺。為了這一點,我晚上去走墳墓,還得加入刻意的聯想,才能產生那麼一點恐懼感;我背著睡袋或者瑜伽墊,去夜晚睡在山頭上或者市中心,結果除了欣賞到一些不一樣的風景外,還喚醒不起太多的「感覺」;當然,我還一連看了純時間總計一百個小說的恐怖電影,看第一部嚇得要死,之後就越看越沒感覺了......


我知道木心提過一種說法:人的感悟分為頓悟和漸悟。頓悟,你靈光一現,想到了,可以記下來;而漸悟,是一個慢慢影響你的過程......也許培養「感覺」也應該是一個「漸漸」的過程。
於是我閱讀小說,看短篇、中篇、長篇......讀完第一部長篇之後,我就沉溺了。能感受《約翰克里斯多夫》或者《追憶逝水年華》或《卡拉馬佐夫兄弟》等書帶來的震撼嗎?每每隔幾段就有下劃線的慾望,有時候整段整段的覺得寫得太妙了,但是這一個大段落中又有優於段落的更出色的句子,因為我閱讀的是電子書,所以經常陷入糾結,到底應該怎麼分配這個下劃線才好;有些段落描寫得太好,令人擊節,我邊讀邊拍大腿拍桌子,為作者那洞察入圍的描寫所折服,於是反覆地閱讀那精彩的片段,毫不擔心這皇皇巨著讀不完......

這樣的閱讀體驗發生的頻率太頻繁,也許逐漸瓦解了原本禁錮在死腦袋裡面的固定思維,現在腦袋沒有那麼多框框了,看事物確實也多了一點感覺,另外,我一坐下來寫東西,腦子裡面能夠接受想像------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因為以前我是多麼的抵觸虛構。


感性能夠喚醒,我想著應該是閱讀小說帶來的------這是我第一個確實感受到的好處。
1.那怎樣可以更好的得到這種「德性」提高呢?《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佐證:
閱讀想像文學,不要抗拒想像帶給你的影響。
我想這一點足以致用。


2.怎樣做到不是讀完後就忘?
美國作家厄斯金《好讀者》是這麼解決的:
有些讀者喜歡在閱讀時劃線做記號,但是我發現,當我再次讀到划過線的地方時,就不能像沒有劃線的地方那樣帶給我新鮮的印象了,因為這些劃線處會使我想起第一次閱讀它時的思想和感觸,難以再產生新的印象,而沒有划過線的地方可能經常給我一些新的啟示於靈感。

我讀書時習慣自己做索引,先寫下頁數,再寫下幾個字表示我從此頁所獲得的思想或所了解的事實,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重讀時,我可能會把索引擴充兩到三倍,我用這種方法取代劃線,在我的私人圖書館裡,大部分的書里都能找到這樣的索引,因此一旦我想要查什麼時,我就能很快查到正確的頁數

點評:厄金斯以索引取代劃線的做法能更好幫助他在需要的時候提取信息,自然能夠幫助他更好的二次複習、二次記憶-------對了,得著重提一下:要讀過之後不忘,別無他法,就只能去複習記憶了。厄金斯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幫助你複習。贊。


延伸1:厄金斯索引取代下劃線,自然比我慣用的下劃線高明許多。另外他這個方法還讓我想到一本精裝版的神書《S》,這本書不同顏色的筆記,以及後一次建立於前一次筆記之上的方式,很像是索引法得到的一次次補充和豐富。

延伸2:李敖「大卸八塊」讀書法似乎和這個有異曲同工之處:把看過的書,想要的信息都拆解開來,提要鉤玄,分門別類整成一個資料庫。據說這就是他引經據典的秘訣。

2、有些書讀一遍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比如小時候看了一些外國名著,當時並不能理解,還覺得很無趣。怎樣挑選合適自己年齡閱歷得以理解的書?

若以題目所說的以「名著」為討論範疇,那我要說一個切身感受。在我初中的時候,就想閱讀《圍城》這部小說了,可是有一次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說:「《圍城》這本書,沒有結過婚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我可惜初中還沒結婚,因此擱置了閱讀這本書的慾望。到了大學,我偶然在圖書館看到那本書被翻掉了皮,一時激起了興趣,心想著,看看吧,就想看看「沒結婚的人理解不了」的書是什麼樣的......我兩天看完了,那時候真是一個可恨:要是當初知道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我在初中就應該領個女同學去把婚結了,也是要看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給這本書下了符咒,我讀完之後急切地和高二的妹妹推薦這書的時候,她說:「都沒戀愛呢,理解不了。」 理解不了你妹啊!你去翻翻看!


所以,「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就妨礙你閱讀的樂趣嗎?在閱讀如哲學某些深奧的著作時,你如果理解不了作者的話,那真無疑是生不日死的。而小說類,雖然有《尤利西斯》這樣的意識流真的費腦外,大部分的書,它的目的可能是讓你去感受、去想像,而不是苛求你去「理解」。難道字裡行間的閱讀產生不了樂趣嗎?有人讀《追憶逝水年華》就抱怨會打瞌睡,我看它,卻並不試圖去了解什麼深刻的意圖,而只是跟著去感受,文字太美、描寫太俏,讓我不斷跺腳喊好。


這種苛求「理解」的傾向與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有關:老師向學生解釋書中大意,把全書的內容濃縮為一個個要點以便於學生記憶,即使要討論,也讓他們討論那些要點。

加拿大教育學家泰勒在《以書為伴之人的私人世世界》中,就批判了這種初級教育甚至大學教育對閱讀說帶來的傷害,他認為,這種教育模式讓學生養成了一種習慣,即------不管什麼讀物都被他們濃縮成摘要,任何思想都被表達成標題式的文句,念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從一個教育學家的視角出發,他認為:讀書唯一的方法就是靜靜地沉浸其中,沒有人提醒你要從中發現什麼,也不需要把它濃縮成一個個要點,只要全身心地享受它.......
雖然,他所說的「唯一」過於絕對,但是結合評論家森伯里回答關於如何引起年輕人對作品的閱讀興趣時所說的話:「讓他置身於書中。」的說法,看來也並不無一定道理。

所以,無趣就先不要讀罷,世界的書那麼多,請換一本;如果有趣,那還管什麼呢,樂趣不就是讀書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嗎?

3、大家讀書的時候都會讀幾遍呢?感覺有些書讀一遍根本無法讀到精髓啊。但是一本書讀很多遍就沒有時間繼續閱讀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一本書一般閱讀一遍,但是好的書裡面,如果遇到好的段落,並不妨礙我就停留在那裡反覆閱讀。有時候我下劃線或者做記號,的確是寄希望於第二次閱讀精彩的部分也還能感受到同樣的樂趣或者啟發,但是事實告訴我:第二次再來閱讀曾經有所感觸的地方時,多數的時候感受到的是失望,反而會奇怪以前為什麼會為這個地方所感動。吸取了這個教訓之後,我就不吝惜時間了,也不寄託於第二次閱讀的唯美願望,而是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感觸深的地方,那我就深深地體會,多讀兩三遍,反正沒有發生世界大戰,我慌什麼。這樣做的自然會阻礙整體的閱讀速度,但確實更好做到了你所要求的「讀到精髓」,另外,這樣加深了我的理解和記憶。而且關於閱讀速度這東西,你看得多了,會更加意識到「理解速度」比之「閱讀速度」更加重要。

而一般有經驗的閱讀者普遍的閱讀次數是-----兩遍:第一遍跟著作者去感受,第二遍或者帶著問題或者帶著其他的目的再次閱讀。當然這一般是非虛構類作品的讀法,而如小說這類主觀的作品,閱讀次數因人而異,毛澤東閱讀《資治通鑒》17次,有人25歲的年紀就稱《金庸全集》每本過認真10遍(金庸全集1000萬字左右,我都尷尬為什麼這種讀者讀得那麼堅強).......可見他們真是喜愛不得了的。
就我的閱讀經驗而言,隨著你閱讀量的增長,你會不自覺形成個人獨特的閱讀品味,並沒有那麼多符合你胃口的書讓你感到需要多個幾十遍。
所以,我不擔心一本書多讀幾遍會讓我沒有時間讀別的書,而是擔心一本書不夠我讀兩次就生厭了。


4、為什麼讀一些名家之作我個人會覺得他有些地方寫的不妥當呢?是因為時代變遷嗎、我個人不是很傲氣的,真是覺得一些被推薦的超級棒的書寫的並沒有那麼好。這是為什麼?有些書薦過於浮誇,怎樣挑選好書?


有些名家的書讀起來不像傳說中那麼好,的確也有時代的原因。比如很多在五四運動時期白話詩歌,現在讀起來讓人雞皮疙瘩,這個我就不討論了。至於為什麼被推薦的書並沒有那麼「好」,我想有部分原因是你個人評價的「好」字太狹隘,比如你喜歡幽默風格的語言,當你去閱讀一本全篇嚴肅的作品,那你就會感覺乏味,當這並不代表書本身「不好」。那怎樣感受到適合自己恰如其分的「好」,換話說,就是你問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好書呢?

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找大量的書:
1.利用知乎,根據知乎答案裡面的推薦去找書
提示:尤其是一些大V推薦的書,一般大V不推薦書,因為推薦不好會砸招牌,所以我在 @肥肥貓 一個推薦里找到了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樣的好書,讀來令人唏噓......
2.根據豆瓣評分去找書,這裡有一個連接,裡面的書我幾乎都找過:
跳轉中...
3.問喜歡讀書的朋友:你最近讀過最好的書是哪一本?
提示:最好是愛讀書的朋友,不然一般人的推薦挺令人尷尬,有時候你都懷疑他是不是只讀了這本書就推薦了.......
4.通常大家知道的:順藤摸瓜法。就是在喜歡的作者提到的作品,你順藤摸瓜去找。當還是首先考慮到網路,比如我在知乎的一個答案中就找到了王小波參考過的大部分作品和作家。
5.網盤:有些盤主品味很高的,有時候你搜集一本書,結果可以發現一籮筐。

書是很多的,找到了也不一定非要讀,不光要判斷是否是好書,而且還要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的閱讀口味。
判斷書的好壞,我會藉助豆瓣書評,評分以及書評,尤其是短評,大量的短評可以讓你產生初步印象,以此判斷自己要不要讀。如果大家都說好的書,我一般會試著去讀:

第一章讀十頁,好讀,那就讀下去;不適的話,跳到第二章,在嘗試讀十頁。

因為一本大家都說「好」的書,必然有其「好」之處,而如果我第一章初讀十頁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就放棄的話,很可能就因此而失去了一次與優秀作品交流的機會。美國作家拉格曼說,他在讀陀思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時,前面幾章讀不下去,後來他採取的辦法是:省掉第一章,先把故事看下去,以後回頭再看開場的地方。
我想,他表達的和我是同樣的意思。

那麼如果碰到連故事也看不去,但你也知道它是一本好書呢?
說實話,我三次嘗試閱讀《三體》,可能是我品味怪異吧,對那文筆不感冒,強逼這自己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用有聲書聽了一部分,又感覺太慢受不了。後來我在豆瓣短篇裡面看到有諸多對其文筆的詬病,我才放心了一點。但是它的故事還是很精彩,不過我實在讀不下去了。於是我嘗試了以下的辦法:
1.在網上搜「三體主要講了什麼」
於是我找到了一組《三體》漫畫,看完基本了解了故事內容。
2.在某奇異搜了「三體」。
找到了類似「x分鐘看完三體」的視頻和其他視頻......
3.在好幾處看到降維的概念,於是才去原著中找到相關神奇部分仔細閱讀......
通過這個方式,雖然不能通讀全文,但也多少減少了一些遺憾。

別的作品也可以這樣嗎?
比如某一個作家的文風和我的閱讀習好很不兼容,當故事確實是好,於是你照樣去直接看「故事概梗」,多看幾篇不一樣的概括,你基本就能把握住了故事情節。
至於更深的內容,你則可以去閱讀書評。

5、大學讀了很多書卻並不覺得自己有提升,圖書館都泡膩了,還是總感覺腹中空空,總是覺得無法得到滿足。人到底怎樣才能從讀書中得到滿足感,或者怎樣通過知識真正的充實自己呢?


這種感覺大家都有,尤其是閱讀虛構類作品,好像獲得了有些東西又可以說沒有獲得,畢竟你今天讀這本書感受到的東西,明天可能感受就沒了。讀書,越讀越發現自己無知-----可能有時候藉於這種「無知」,或許才給我們力量。當初我剛玩知乎的時候,什麼話不敢說啊,真不知天高地厚,我羨慕那時的自己,可是看多了,人卻蜷縮起來,感覺知乎和「文字獄」般的感覺,漸漸不敢觸摸。不過和玩知乎有不一樣的地方是,你藉於閱讀發現自己的「無知」,你會很自然的形成路徑依賴,想法通過更多的閱讀來彌補你的這種「無知」感,這是一個大坑:閱讀成了慾望閱讀更多的原因。

我想人能從閱讀中獲得快樂,但是如果本著求得「滿足感」去閱讀,除了把書吃了之外,我不認為這樣的閱讀能夠在書中獲得實打實的「滿足感」,畢竟書本不一定打算滿足你的疑問。帶著一個疑問去,書中解答你的一個,也許會拋給你另外一個......

我倒是知道更好的滿足方式來自於--------寫作。你可以試一試。

6、讀一些詩歌散文的時候,覺得有些詩句很美很有深意,可如果不背誦,很快就會忘記。那如果遇見好的詩句就去背,那不就不再是讀書,而像學生時代的背書了?
像學生時代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問題沒意思。

7.想問大家每天每周固定閱讀時間是多久?
木心是這樣答的,
問: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閱讀及寫作?
答:兩三小時。十一二小時。
---------木心《木心談木心》

8、如果有一些您覺得必看的好書也求推薦。
答:不覺得。

最後我自己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要把答案寫得這麼長?
我自己回答:因為憋了很久呀。


讀書,不是記住,不是得到,而是尋找。

讀一本書,就是再造一本書,甚至再造十本書。

高手讀書,是借書中的文字和思想為橋樑,直接去面對作者所面對的問題。

也許讀個三、兩頁,讀個四、五頁,就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然後,作者為解決這個問題所採取的諸多辦法措施,各種來龍去脈,就會十分的清晰明了。

似此學一本書,是在邊「學」邊「寫」一本書。

他看完之後,其見地,可能比作者還要強,還要高。

愚者讀書,看到的,儘是知識,還是作者已經寫清楚的知識;
智者讀書,找到的,都是問題,很多還是作者沒寫出來,甚至沒有認識到的問題。

其間差距,可謂天壤。

======================================================================
平常人讀書,十萬字就十萬字均等用力,而如我輩,絕不如此。

======================================================================
人、人、人、人、人,幾乎相同,
偉人、名人、巨人、牛人,卻各有千秋。

《論語》與《孟子》不同;
《老子》和《莊子》各異;
《孫子》並《孫臏》有差;
《史記》連《漢書》存別;
......

古往今來,寫字的人千千萬萬,而那些二流、三流、不入流的垃圾貨色,寫出來的東西,每每相似,個個彷彿,而但凡大家名著,絕對繁花似錦,各領千秋。

我酷愛寫詩,但寫一首,扔到別人的詩集里,馬上沒了蹤影;
李白寫首詩,你扔到別的地方試一試,還是李白,人家的每一句,字裡行間都是李白。

何也?

平凡的人,無力發見文明的源頭,無力開挖文化的河渠,只能在別人的河裡打點水喝;
而那些牛人,尋著了源,得到了道,根據自己和當時社會的具體情況,開力挖渠,甚至挖乾渠,引出自己的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你們將萬物當做萬物來學習,所以只得皮毛,

一呢?一有沒有學透?一二三都不紮實,就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概念的沙漠,你說你能游多久,你能走多遠?

哈哈哈哈,為之一笑。

一生二,二生三,是造船,是養駱駝,慢慢的把船造好造結實,把駱駝養大養狀實,然後出征。

讀書是尋找,更是開拓。

祝大家閱讀愉快。


題主,你的那些疑惑我都經歷過,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我想我的經驗可能會對你有幫助。但是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經驗,希望你兼聽則明。

我曾經陷入這樣的一個階段里:對讀書的數量有著近乎宗教的狂熱。我在豆瓣上記錄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看著讀書的量不斷的往上漲,內心有一種異樣的滿足。我發了瘋一樣的去搜集別人所謂的好書,那些時候我讀了好多這樣的書:龍應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來》,《送你一顆子彈》、《民主的細節》,《此生未完成》等等這樣的書。你可以看到,上面的這些書大多是暢銷書。

有一天當我翻看我的閱讀目錄的時候,我發現在我讀過的那幾百本書里,沒有幾本我真正還記得,或者說對我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它們絕不超過10本。

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後來我就發現:那些書之所以你無法理解,是因為書的水平和你當前的閱讀層次不匹配。(當然,這裡的書指的是那些公認的好書,而不是什麼《誅仙》、《藏地密碼》、《大秦帝國》這類的書)。你是什麼樣的水平,你就只能讀到什麼層次的東西。

舉個例子,《天龍八部》想必大部分人都看過。你最開始看,可能只會覺得整個故事非常精彩,打鬥和武功也讓人眼花繚亂。你過一些日子再看,可能會覺得金庸的文筆太好了,他寫木婉清的容貌:如新月清暈,如花樹堆雪。天龍八部里的名字也取得堪稱經典,木婉清,「水木清華,婉兮清揚」。王語嫣,「語笑嫣然」。等你有了一些人生經歷,你再看,你就會為裡面人物被命運玩弄唏噓不已。每一個看似武功蓋世的人物,最終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好書都需要隔一段時間拿出來品一品的。

題主的另一個困惑在於,如何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獲得提升。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功利主義的讀書方法,我自己也是這種方法。我對知識本身並沒有任何興趣,我跟知乎上其他倡導閱讀的人不一樣,我的閱讀並不是一件吃飽了撐的,或者說無意義的事情。我的閱讀是有意義的,是為了讓我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

那麼如何讀完一本書就能獲得提升呢?很簡單,找到你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你應該首先去問自己,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你不會瞬間想好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會在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中逐漸知道答案。這時候你的閱讀就會隨著這些答案的逐漸清晰而變得高效起來,因為你是如此地知道自己目前缺什麼,需要什麼,你就會主動去尋找。這時候你找到的書,都是你想要的,符合你目前的閱讀水平的,你讀來只會有酣暢淋漓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脫離了那種一年不讀100本書就渾身不舒服覺得恐懼的日子,一年只讀10本書對你來說你也是接受的,你已經跨過了追求閱讀數量的階段,因為你真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讀10本和讀100本,沒有任何區別。

在這之前,我希望你將閱讀的習慣堅持下去,很多好書即使你當前讀不明白,你也對它有了經歷,當你下次再和它相遇的時候,你會更加熟悉它,知道那是否是自己現在所要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要回答那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祝你好運。


1、首先題主的最重要問題——怎麼學會讀書用書。
知乎上有太多把簡單事講複雜的人了,其實很多時候沒有必要說的那麼複雜,卻又把所謂的原理講出來,顯得逼格很高卻又把最重要的部分沒有解釋清楚。
不明覺厲的同時可惜用不上。
大家最想知道怎麼用。
其實最高贊回答問題的結構都很好,可惜不容易用上,因為更多會因為讀不懂而用不上。
就樓上的 @Lachel 的答案忽視了3點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怎麼用的東西。
配合他的答案一起食用如何獲得更有效的閱讀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 Lachel 的回答
1、 怎麼問問題
2、 怎麼建立聯繫
3、 什麼叫做理出結構
對,這種最基本的東西卻又是群眾往往不知道怎麼做的事情,對於會讀書的人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常識,而對於不會讀書的卻是致命傷。

因為已經寫過這個方面的問題,就不再贅述了。
鏈接:學過的東西馬上就忘了怎麼辦? - 錦小錢的回答

用大白話說說結構吧,結構就是當我要寫一個東西的時候,我要從三個方面寫,這第一個方面又分為三根支線,每根支線我又選取最重要的點來描述。

其實想要會讀書,苦功夫是必須下的,刻意練習是必須有的。
2、怎麼挑書。
豆瓣啊,知乎啊,順藤摸瓜術,我喜歡的作者喜歡的作品,一般都會喜歡。因為三觀合。
4、 第三點不成立,值得的書值得一讀再讀。
5、 很正常啊,你覺得不喜歡的部分,可能是別人喜歡的部分呢。不喜歡就不喜歡咯,覺得不好就不好咯。畢竟每一本書都是受限於年代而言的,用現在的視角去看那時候的書,有時候你覺得簡直是名不符其實,但是回到那個時候的背景,你又覺得這篇文其實很難得,適合的時候讀適合的書很好。
怎麼挑選好書,上豆瓣,找豆列,一個個戳,好書簡直是不要太多,我這輩子能讀幾本是幾本。
6、 喜歡就去背咯,我真的不是很明白,你想了太多,像背書就背書咯,實際上背書也是很重要啊,可惜你們很多都不背。能夠體會當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冒出來那句話的驚喜嗎?能夠體會落筆時候又背過東西影子的快樂嗎?
7、 一般一天最低下限一個小時,不過一般想讀就讀,隨時找時間閱讀。
8、差點忘了最後一件事必讀的書有
如何學習,如何學習 (豆瓣)
如何高效學習如何高效學習 (豆瓣)
學會提問學會提問 (豆瓣)
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
9、其實最難的不在於怎麼讀,而在於怎麼用書,我自己講一個例子。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答案叫做不要怕,具體內容忘記了。
那時候深感觸動,我就去做了,交朋友,談戀愛,勇敢去追求想要的東西。
還有一本書叫做運動改變大腦,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我記憶力很差,所以我很想改善記憶力,所以跑步,鍛煉,補充維生素。
很多時候你覺得讀了書沒有改變,就在於你從來沒有去做,去實踐。
覺得這玩意好,就去理解它,了解它,然後用上它。


凡讀書,當讀的字字響亮。——朱晦翁


長文,希望想真正通過閱讀有所收穫的人,能耐心的看完。不錯,這是我搬運的,《豐子愷靜觀塵世》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我的苦學經驗》。也是這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方法,可以說,這篇文章對我的學習習慣具有重建的作用,在此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用。
多說一句:學習要講究方法,閱讀亦如是,但是,沒有不下苦功夫就學好的。這是真的。

我於一九一九年,二十二歲的時候,畢業於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學校是初級師範。我在故鄉的高等小學畢業,考入這學校,在那裡肄業五年而畢業。故這學校的程度,相當於現在的中學校,不過是以養成小學教師為目的的。

  但我於暑假時在這初級師範畢業後,既不作小學教師,也不升學,卻就在同年的秋季,來上海創辦專門學校,而作專門科的教師了。這種事情,現在我自己回想想也覺得可笑。但當時自有種種的因緣,使我走到這條路上。因緣者何?因為我是偶然入師範學校的,並不是抱了作小學教師的目的而入師範學校的。(關於我的偶然入師範,現在屬於題外,不便詳述。異日擬另寫一文,以供青年們投考的參考。)故我在校中只是埋頭攻學,並不注意於教育。在四年級的時候,我的興味忽然集中在圖畫上了。甚至拋棄其他一切課業而專習圖畫,或託事請假而到西湖上去作風景寫生。所以我在校的前幾年,學期考試的成績屢列第一名,而畢業時已降至第二十名。因此畢業之後,當然無意於作小學教師,而希望發揮自己所熱衷的圖畫。但我的家境不許我升學而專修繪畫。正在躊躇之際,恰好有同校的高等師範圖畫手工專修科畢業的吳夢非君,和新從日本研究音樂而歸國的舊同學劉質平君,計議在上海創辦一個養成圖畫音樂手工教員的學校,名曰專科師範學校。他們正在招求同人。劉君知道我熱衷於圖畫而又無法升學,就來拉我去幫辦。我也不自量力,貿然地答允了他。於是我就做了專科師範的創辦人之一,而在這學校之中教授西洋畫等課了。這當然是很勉強的事。我所有關於繪畫的學識,不過在初級師範時偷閑畫了幾幅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又在晚上請校內的先生教些日本文,自己向師範學校的藏書樓中借得一部日本明治年間出版的《正則洋畫講義》,從其中窺得一些陳腐的繪畫知識而已。我猶記得,這時候我因為自己只有一點對於石膏模型寫生的興味,故竭力主張「忠實寫生」的畫法,以為繪畫以忠實模寫自然為第一要義。又向學生演說,謂中國畫的不忠於寫實,為其最大的缺點;自然中含有無窮的美,唯能忠實於自然模寫者,方能發見其美。就拿自己在師範學校時放棄了晚間的自修課而私下在圖畫教室中費了十七小時而描成的Venus頭像的木炭畫揭示學生,以鼓勵他們的忠實寫生。當一九二○年的時代,而我在上海的繪畫專門學校中勵行這樣的畫風,現在回想起來,真是閉門造車。然而當時的環境,頗能容納我這種教法。因為當時中國宣傳西洋畫的機關絕少,上海只有一所美術專門學校,專科師範是第二個興起者。當時社會上人士,大半尚未知道西洋畫為何物,或以為美女月份牌就是西洋畫的代表,或以為香煙牌子就是西洋畫的代表。所以在世界上看來我雖然是閉門造車,但在中國之內,我這種教法大可賣野人頭呢。但野人頭終於不能常賣,後來我漸漸覺得自己的教法陳腐而有破綻了,因為上海宣傳西洋畫的機關日漸多起來,從東西洋留學歸國的西洋畫家也時有所聞了。我又在上海的日本書店內購得了幾冊美術雜誌,從中窺知了一些最近西洋畫界的消息,以及日本美術界的盛況,覺得從前在《正則洋畫講義》中所得的西洋畫知識,實在太陳腐而狹小了。雖然別的繪畫學校並不見有比我更新的教法,歸國的美術家也並沒有什麼發表,但我對於自己的信用已漸漸喪失,不敢再在教室中揚眉瞬目而賣野人頭了。我懊悔自己冒昧地當了這教師。我在布置靜物寫生標本的時候,曾為了一隻青皮的橘子而起自傷之念,以為我自己猶似一隻半生半熟的橘子,現在帶著青皮賣掉,給人家當作習畫標本了。我想窺見西洋畫的全豹,我也想到東西洋去留學,做了美術家而歸國。但是我的境遇不許我留學。況且我這時候已經有了妻子。做教師所得的錢,贍養家庭尚且不夠,哪裡來留學的錢呢?經過了許久煩惱的日月,終於決定非赴日本不可。我在專科師範中當了一年半的教師,在一九二一年的早春,向我的姊丈周印池君借了四百塊錢(這筆錢我才於二三年前還他。我很感謝他第一個惠我的同情),就拋棄了家庭,獨自冒險地到東京去了。得去且去,以後的問題以後再說。至少,我用完了這四百塊錢而回國,總得看一看東京美術界的狀況了。

  但到了東京之後,就有許多關切的親戚朋友,設法接濟我的經濟。我的岳父給我約了一個一千元的會,按期寄洋錢給我,專科師範的同人吳劉二君,亦各以金錢相遺贈,結果我一共得了約二千塊錢,在東京維持了足足十個月的用度,到了同年的冬季,金盡而返國。這一去稱為留學嫌太短,稱為旅行嫌太長,成了三不像的東西。同時我的生活也是三不像的。我在這十個月內,前五個月是上午到洋畫研究會中去習畫,下午讀日本文。後五個月廢止了日本文,而每日下午到音樂研究會中去學提琴,晚上又去學英文。然而各科都常常請假,拿請假的時間來參觀展覽會,聽音樂會,訪圖書館,看opera,以及遊玩名勝,鑽舊書店,跑夜攤(Yomise)。因為這時候我已覺悟了各種學問的深廣,我只有區區十個月的求學時間,決不濟事。不如走馬看花,吸呼一些東京藝術界的空氣而回國吧。幸而我對於日本文,在國內時已約略懂得一點,會話也早已學得了幾聲。到東京後,旅舍中喚茶、商店中買物等事,勉強能夠對付。我初到東京的時候,隨了眾同國人入東亞預備學校學習日語,嫌其程度太低,教法太慢,讀了幾個禮拜就輟學。自己異想天開,為了學習日本語的目的,向一個英語學校的初級班報名,每日去聽講兩小時。他們是從Aboy,A dog教起的,所用的英文教本與開明第一英文讀本程度相同。對於英文我已完全懂得,我的目的是要聽這位日本先生怎樣地用日本語來解說我所已懂得的英文,便在這時候偷取日本語會話的訣竅,這異想天開的辦法果然成功了。我在那英語學校里聽了一個月講,果然於日語會話及聽講上獲得了很多的進步。同時看書的能力也進步起來。本來我只能看《正則洋畫講義》一類的刻板的敘述體文字,現在連《不如歸》和《金色夜叉》(日本舊時很著名的兩部小說)都會讀了。我的對於文學的興味,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以後我就為了學習英語的目的而另入一英語學校。我報名入最高的一班,他們教我讀伊爾文的Sketch Book。這時候我方才知道英文中有這許多難記的生字(我在師範學校畢業時只讀到《天方夜譚》)。興味一濃,我便嫌先生教得太慢。後來在舊書店裡找到了一冊Sketch Book講義錄,內有詳細的註解和日譯文,我確信這可以自修,便輟了學,每晚伏在東京的旅舍中自修Sketch Book。我自己限定於幾個禮拜之內把此書中所有一切生字抄寫在一張圖畫紙上,把每字剪成一塊塊的紙牌,放在一隻匣子中。每天晚上,像摸數算命一般地向匣子中探摸紙牌,溫習生字。不久生字都記誦,Sketch Book全部都會讀,而讀起別的英語小說來也很自由了。路上遇見英語學校的同學,詢知道他們只教了全書的幾分之一,我心中覺得非常得意。從此我對於學問相信用機械的方法而下苦功。知識這樣東西,要其能夠於應用,分量原是有限的。我們要獲得一種知識,可以先定一個範圍,立一個預算,每日學習若干,則若干日可以學畢,然後每日切實地實行,非大故不準間斷,如同吃飯一樣。照我當時的求學的勇氣預算起來,要得各種學問都不難:東西洋知名的幾冊文學大作品,我可以克日讀完;德文法文等,我都可以依賴各種自修書而在最短時期內學得讀書的能力;提琴教則本《Homahmn》五冊,我能每日練習四小時而在一年之內學畢;除了繪畫不能硬要進步以外,其餘的學問,在我都可以用機械的用功方法來探求其門徑。然而這都是夢想,我的正式求學的時間只有十個月,能學得幾許的學問呢?我回國之後,回想在東京所得的,只是描了十個月的木炭畫,拉完了三本《Homahmn》,此外又帶了一些讀日本文和讀英文的能力而回國。回國之後,我為了生活和還債,非操職業不可。沒有別的職業可操,只得仍舊做教師。一直做到了今年的秋季。十年來我不斷地在各處的學校中做圖畫音樂或藝術理論的教師。一場重大的傷寒病令我停止了教師的生活。現在蟄居在嘉興的窮巷老屋中,伴著了葯爐茶灶而寫這篇稿子。

  故我出了中學以後,正式求學的時期只有可憐的十個月。此後都是非正式的求學,即在教課的餘暇讀幾冊書而已。但我的繪畫音樂的技術,從此日漸荒廢了。因為技術不比別的學問,需要種種的設備,又需要每日不斷的練習時間。研究繪畫須有畫室,研究音樂須有樂器,設備不周就無從用功。停止了幾天,筆法就生疏,手指就僵硬。做教師的人,居處無定,時間又無定,教課準備又忙碌,雖有利用課餘以研究藝術的夢想,但每每不能實行。日久荒廢更甚。我的油畫箱和提琴,久已高擱在書櫥的最高層,其上積著寸多厚的灰塵了。手癢的時候,拿毛筆在廢紙上塗抹,偶然成了那種漫畫。口癢的時候,在口琴上吹奏簡單的旋律,令家裡的孩子們和著了唱歌,聊以慰藉我對於音樂的嗜好。世間與我境遇相似而酷嗜藝術的青年們,聽了我的自述,恐要寒心吧!

  但我幸而還有一種可以自慰的事,這便是讀書。我的正式求學的十個月,給了我一些閱讀外國文的能力。讀書不像研究繪畫音樂地需要設備,也不像研究繪畫音樂地需要每日不斷的練習。只要有錢買書,空的時候便可閱讀。我因此得在十年的非正式求學期中讀了幾冊關於繪畫、音樂藝術等的書籍,知道了世間的一些些事。我在教課的時候,常把自己所讀過的書譯述出來,給學生們做講義。後來有朋友開書店,我乘機把這些講義稿子交他刊印為書籍,不期地走到了譯著的一條路上。現在我還是以讀書和譯著為生活。回顧我的正式求學時代,初級師範的五年只給我一個學業的基礎,東京的十個月間的繪畫音樂的技術練習已付諸東流。獨有非正式求學時代的讀書,十年來一直隨伴著我,慰藉我的寂寥,扶持我的生活。這真是以前所夢想不到的偶然的結果。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偶然入師範學校,偶然歡喜繪畫音樂,偶然讀書,偶然譯著,此後正不知還要逢到何種偶然的機緣呢。

  讀我這篇自述的青年諸君!你們也許以為我的讀書生活是幸運而快樂的;其實不然,我的讀書是很苦的。你們都是正式求學,正式求學可以堂堂皇皇地讀書,這才是幸運而快樂的。但我是非正式求學,我只能伺候教課的餘暇而偷偷隱隱地讀書。做教師的人,上課的時候當然不能讀書,開議會的時候不能讀書,監督自修的時候也不能讀書,學生課外來問難的時候又不能讀書,要預備明天的教授的時候又不能讀書。擔任了它一小時的功課,便是這學校的先生,便有參加議會、監督自修、解答問難、預備教授的義務;不復為自由的身體,不能隨了讀書的興味而讀書了。我們讀書常被教務所打斷,常被教務所分心,決不能像正式求學的諸君的專一。所以我的讀書,不得不用機械的方法而下苦功,我的用功都是硬做的。

  我在學校中,每每看見用功的青年們,閑坐在校園裡的青草地上,或桃花樹下,伴著了蜂蜂蝶蝶、燕燕鶯鶯,手執一卷而用功。我羨慕他們,真像瀟洒的林下之士!又有用功的青年們,擁著綿被高枕而卧在寢室里的眠床中,手執一卷而用功。我也羨慕他們,真像耽書的大學問家!有時我走近他們去,借問他們所讀為何書,原來是英文數學或史地理化,他們是在預備明天的考試。這使我更加要羨慕煞了。他們能用這樣輕快閑適的態度而研究這類知識科學的書,豈真有所謂「過目不忘」的神力么?要是我讀這種書,我非吃苦不可。我須得埋頭在案上,行種種機械的方法而用笨功,以硬求記誦。諸君倘要聽我的笨話,我願把我的笨法子一一說給你們聽。

  在我,只有詩歌、小說、文藝,可以閑坐在草上花下或奄卧在眠床中閱讀。要我讀外國語或知識學科的書,我必須用笨功。請就這兩種分述之。

  第一,我以為要通一國的國語,須學得三種要素,即構成其國語的材料、方法,以及其語言的腔調。材料就是「單語」,方法就是「文法」,腔調就是「會話」。我要學得這三種要素,都非行機械的方法而用笨功不可。

  「單語」是一國語的根底。任憑你有何等的聰明力,不記單語決不能讀外國文的書,學生們對於學科要求伴著趣味,但諳記生字極少有趣味可伴,只得勞你費點心了。我的笨法子即如前所述,要讀Sketch Book,先把SketchBook中所有的生字寫成紙牌,放在匣中,每天摸出來記誦一遍。記牢了的紙牌放在一邊,記不牢的紙牌放在另一邊,以便明天再記。每天溫習已經記牢的字,勿使忘記。等到全部記誦了,然後讀書,那時候便覺得痛快流暢。其趣味頗足以抵償摸紙牌時的辛苦。我想熟讀英文字典,曾統計字典上的字數,預算每天記誦二十個字,若干時日可以記完。但終於未曾實行。倘能假我數年正式求學的日月,我一定已經實行這計划了。因為我曾仔細考慮過,要自由閱讀一切的英語書籍,只有熟讀字典是最根本的善法。後來我向日本購買一冊《和英根底一萬語》,假如其中一半是我所已知的,則每天記二十個字,不到一年就可記完,但這計劃實行之後,終於半途而廢。阻礙我的實行的,都是教課。記誦《和英根底一萬語》的計劃,現在我還保留在心中,等候實行的機會呢。我的學習日本語,也是用機械的硬記法。在師範學校時,就在晚上請校中的先生教日語。後來我買了一厚冊的《日語完璧》,把後面所附的分類單語,用前述的方法一一記誦。當時只是硬記,不能應用,且發音也不正確;後來我到了日本,從日本人的口中聽到我以前所硬記的單語,實證之後,我腦際的印象便特別鮮明,不易忘記。這時候的愉快也很可以抵償我在國內硬記時的辛苦。這種愉快使我甘心消受硬記的辛苦,又使我始終確信硬記單語是學外國語的最根本的善法。

  關於學習「文法」,我也用機械的笨法子。我不讀文法教科書,我的機械的方法是「對讀」。例如拿一冊英文聖書和一冊中文聖書並列在案頭,一句一句地對讀。積起經驗來,便可實際理解英語的構造和各種詞句的腔調。聖書之外,他種英文名著和名譯,我亦常拿來對讀。日本有種種英和對譯叢書,左頁是英文,右頁是日譯,下方附以註解。我曾從這種叢書得到不少的便利。文法原是本於論理的,只要論理的觀念明白,便不學文法,不分noun與rerb亦可以讀通英文。但對讀的態度當然是要非常認真。須要一句一字地對勘,不解的地方不可輕輕通過,必須明白了全句的組織,然後前進。我相信認真地對讀幾部名作,其功效足可抵得學校中數年英文教科。——這也可說是無福享受正式求學的人的自慰的話;能入學校中受先生教導,當然比自修更為幸福。我也知道入學是幸福的,但我真犯賤,嫌它過於幸福了。自己不費鑽研而袖手聽講,由先生拖長了時日而慢慢地教去,幸福固然幸福了,但求學心切的人怎能耐煩呢?求學的興味怎能不被打斷呢?學一種外國語要拖長許久的時日,我們的人生有幾回可供拖長呢?語言文字,不過是求學問的一種工具,不是學問的本身。學些工具都要拖長許久的時日,此生還來得及研究幾許學問呢?拖長了時日而學外國語,真是俗語所謂「拉得被頭直,天亮了!」我固然無福消受入校正式求學的幸福;但因了這個理由,我也不願消受這種幸福,而寧願獨自來用笨功。

  關於「會話」,即關於言語的腔調的學習,我又喜用笨法子。學外國語必須通會話。與外國人對晤當然須通會話,但自己讀書也非通會話不可。因為不通會話,不能體會語言的腔調;腔調是語言的神情所寄託的地方,不能體會腔調,便不能徹底理解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精神。故學外國語必須通會話。能與外國人共處,當然最便於學會話。但我不幸而沒有這種機會,我未曾到過西洋,我又是未到東京時先在國內自習會話的。我的學習會話,也用笨法子,其法就是「熟讀」。我選定了一冊良好而完全的會話書,每日熟讀一課,剋期讀完。熟讀的方法更笨,說來也許要惹人笑。我每天自己上一課新書,規定讀十遍。計算遍數,用選舉開票的方法,每讀一遍,用鉛筆在書的下端劃一筆,便湊成一個字。不過所湊成的不是選舉開票用的「正」字,而是一個「讀」字。例如第一天讀第一課,讀十遍,每讀一遍畫一筆,便在第一課下面畫了一個「言」字旁和一個「士」字頭。第二天讀第二課,亦讀十遍,亦在第二課下面畫一個「言」字和一個「士」字,繼續又把昨天所讀的第一課溫習五遍,即在第一課的下面加了一個「四」字。第三天在第三課下畫一「言」字和「士」字,繼續溫習昨日的第二課,在第二課下面加一「四」字,又繼續溫習前日的第一課,在第一課下面再加了一個「目」字。第四天在第四課下面畫一「言」字和一「士」字,繼續在第三課下加一「四」字,第二課下加一「目」字,第一課下加一「八」字,到了第四天而第一課下面的「讀」字方始完成。這樣下去,每課下面的「讀」字,逐一完成。「讀」字共有二十二筆,故每課共讀二十二遍,即生書讀十遍,第二天溫五遍,第三天又溫五遍,第四天再溫二遍。故我的舊書中,都有鉛筆畫成的「讀」字,每課下面有了一個完全的「讀」字,即表示已經熟讀了。這辦法有些好處:分四天溫習,屢次反覆,容易讀熟。我完全信託這機械的方法,每天像和尚念經一般地笨讀。但如法讀下去,前面的各課自會逐漸地從我的唇間背誦出來,這在我又感得一種愉快,這愉快也足可抵償笨讀的辛苦,使我始終好笨而不遷。會話熟讀的效果,我於英語尚未得到實證的機會,但於日本語我已經實證了。我在國內時只是笨讀,雖然發音和語調都不正確,但會話的資料已經完備了。故一聽到日本人的說話,就不難就自己所已有的資料而改正其發音和語調,比較到了日本而從頭學起來的,進步快速得多。不但會話,我又常從對讀的名著中選擇幾篇自己所最愛讀的短文,把它分為數段,而用前述的笨法子按日熟讀。例如Stevenson和夏目漱石的作品,是我所最喜熟讀的材料。我的對於外國語的理解,和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都因了這熟讀的方法而增進一些。這益使我始終好笨而不遷了。——以上是我對於外國語的學習法。

  第二,對於知識學科的書的讀法,我也有一種見地:知識學科的書,其目的主要在於事實的報告;我們讀史地理化等書,亦無非欲知道事實。凡一種事實,必有一個系統。分門別類,源源本本,然後成為一冊知識學科的書。讀這種書的第一要點,是把握其事實的系統。即讀者也須源源本本地諳記其事實的系統,卻不可從局部著手。例如研究地理,必須源源本本地探求世界共分幾大洲,每大洲有幾國,每國有何種山川形勝等。則讀畢之後,你的頭腦中就攝取了地理的全部學問的梗概,雖然未曾詳知各國各地的細情,但地理是什麼樣一種學問,我們已經知道了。反之,若不從大處著眼,而孜孜從事於局部的記憶,即使你能背誦喜馬拉雅山高几尺,尼羅河長几里,也只算一種零星的知識,卻不是研究地理。故把握系統,是讀知識學科的書籍的第一要點。頭腦清楚而記憶力強大的人,凡讀一書,能處處注意其系統,而在自己的頭腦中分門別類,作成井然的條理;雖未看到書中詳敘細事的地方,亦能知道這詳敘位在全系統中哪一門哪一類哪一條之下,及其在全部中重要程度如何。這彷彿在讀者的頭腦中畫出全書的一覽表,我認為這是知識書籍的最良的讀法。

  但我的頭腦沒有這樣清楚,我的記憶力沒有這樣強大。我的頭腦中地位狹窄,畫不起一覽表來。倘教我閑坐在草上花下或奄卧在眠床中而讀知識學科的書,我讀到後面便忘記前面。終於弄得條理不分,心煩意亂,而讀書的趣味完全滅殺了。所以我又不得不用笨法子。我可用一本note book來代替我的頭腦,在note book中畫出全書的一覽表。所以我讀書非常吃苦,我必須準備了note book和筆,埋頭在案上閱讀。讀到綱領的地方,就在notebook上列表,讀到重要的地方,就在note book上摘要。讀到後面,又須時時翻閱前面的摘記,以明此章此節在全體中的位置。讀完之後,我便拋開書籍,把note book上的一覽表溫習數次。再從這一覽表中摘要,而在自己的頭腦中畫出一個極簡單的一覽表。於是這部書總算讀過了。我凡讀知識學科的書,必須用note book摘錄其內容的一覽表。所以十年以來,積了許多的note book,經過了幾次遷居損失之後,現在的廢書架上還留剩著半尺多高的一堆note book呢。

  我沒有正式求學的福分,我所知道於世間的一些些事,都是從自己讀書而得來的;而我的讀書,都須用上述的機械的笨法子。所以看見閑坐在青草地上,桃花樹下,伴著了蜂蜂蝶蝶、燕燕鶯鶯而讀英文數學教科書的青年學生,或擁著綿被高枕而卧在眠床中讀史地理化教科書的青年學生,我羨慕得真要懷疑!

  1930年11月13日,嘉興

  選自《中學生》11期,1931年1月


一雙空靈眼睛,不唯不許今人瞞過,亦不許古人瞞過。看古人行事——有全是的、有全非的、有先是後非的、有先非後是的、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至十百是中之一非,十百非中之一是——瞭然於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其中更有執拗之君子,惡其人,即其人之是亦硬指為非;喜順承之君子,愛其人,即其人之非亦私泥為是,千變萬狀,不勝辨別。但使我之心不受私弊、光明洞達,隨時隨事、觸著便了,原不待討論而得。無奈平素講究不明、主宰不定,一切妄聽妄說、無師無友、混賬糊塗、強牙賴嘴;想要這等算個人物,在世上熊頭虎腦,但令識者含磣齒冷而已。

讀理書尤著不得一依傍之義。大悟的人,先後一揆,雖勢易局新,不礙大同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靈法界單單靠定前人一半句註腳,說我是有本之學,正是咬定人腳後跟的貨,大是死狗扶不上牆也。

——傅青主

*黑體字乃是讀書之要訣,斜體字是讀書之大忌。


我在長期通過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識有什麼弊端? - 衛藍的回答說到一個觀點:如果我們帶著買衣服的目的去逛專賣店,可以很快能買到衣服,但是我們帶著的目的是只是逛街休閑,那麼,我們買一件衣服所需要的時間會更加長,因為進入一家店不到幾分鐘,還沒認真看完,我們就渴望進入下一家了。

後者的「瀏覽量」大於前者,但是為什麼「收穫率」卻沒有前者高呢?

答案在於人的生理喚醒——一種警覺狀態,表示個體在做一件事情時心理和生理是否做好準備。就像一個運動員需要通過熱身,讓自己的水平更好的得到發揮一樣,我們在學習和閱讀過程中也需要這樣的「熱身」。

一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喚醒水平以及技能水平是正相關的。而在閱讀中,人的技能水平差異不是特別大,也就是說,我們閱讀的學習效能更取決於我們的生理喚醒。那麼,怎樣才能夠通過喚醒提高我們閱讀的學習效能呢?我大概說說我的經驗。

1.目的喚醒

目的性能夠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更為專註於結果,消除冗雜,進而使自己的閱讀更為地簡潔高效。

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在學習系統論,即使我在看《優雅的刺蝟》這本小說的時候,依然是帶著尋找系統的目的去閱讀,將個體與社會的連接轉化為元素與環境的相互,將政治的延伸替代為系統規則的構建。進而完成了對這個知識的鞏固作用,並且也用一種新的思維獲得了《刺蝟的優雅》這本小說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目的結合了客觀是使命具體化的表現。

目的的作用在於積極性的調動,喚起我們更多能動的自覺狀態,去尋找約束因素,進而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

2.環境喚醒

不同的環境會喚醒我們不同的警覺程度。我們在宿舍學習,經常會不自覺的拿起手機,爬上床睡覺,或者和舍友玩,效率往往遠低於在教室,因為我們的習慣和思維,更多是宿舍是用來休息,它對我們的喚醒則是休閑和娛樂的,而教室對我們的喚醒則是學習,進而讓我們更為專註。

另外,也有人可能一到圖書館就會犯困。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習慣了在安靜中睡覺,處於一個過於安靜的環境實際上是喚醒我們睡覺的需求,導致我們犯困。換一個人比較多,但是不至於很嘈雜的環境,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一大半了。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閱讀效率更高一些,不必要挑戰自己,認為自己能夠在吵雜的環境中學習等,儘可能去那些能夠讓人學習的場合。

3.線索喚醒

線索的喚醒可以讓自己在記憶的搜索中,提高閱讀過程的知識清晰度。清楚整個閱讀過程的發展脈絡,即使遇到不太清晰的知識,也能夠很好地腦補出大概,讓閱讀更有完整性。

比如說,我的回答經常是把關鍵詞最為重點分點形式展出,實際上是希望提供給閱讀者一種線索喚醒,讓大家對接下來的知識有一個方向性的搜索,減少認知成本,進而讓我的知識更能夠讓更多人得到知覺和啟發。線索的作用能夠喚起我們對知識的連貫認知,進而使我們閱讀的路徑更為平直。

4.渠道喚醒

可能到現在,很多人還是覺得知乎、公眾號碎片化閱讀的效率沒有紙質書高。實際上就是信息渠道對我們的喚醒作用不同。我們從小到大的習慣是閱讀紙質書籍,紙質書對我們的喚醒也是專註的學習。而知乎、公眾號呢?他對我們的喚醒因為其他功能的影響,他給我們的生理喚醒帶有娛樂性和社交性,也就是說,當我們拿起手機,即使在學習,我們對信息的處理帶有更多的娛樂性和社交需求,並不完全是為了學習知識,這樣的話,知識的吸收效率就低了很多。

而如果想要實現真正的高效閱讀,就必須對渠道進行控制建設,強化學習渠道的單一功能,這樣也才能更好提高效率。

有收穫也順手點個贊吧,認真答題需要些鼓勵,謝謝。

學習能力的提升: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閱讀能力是獲取信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而在於信息爆炸時代,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反而增大,面對這個情況該如何做到有效閱讀呢?這個話題比較大,我談三個我認為的重點問題。

  • 第一,關於閱讀的速度問題——書,越讀越快。

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提升「閱讀速度」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在很多書籍和培訓中看到過「指讀法」「眼球練習」之類的方法。

但這個練習對於普通人閱讀速度的提升,真的有效嗎?

在我看來,「速度」的核心,是一種「匹配」。

什麼意思呢?

比如財富的速度,是才華與野心的匹配,「野心目標+才華實現」這兩者同步穩定增長才是真正提速,一旦失衡就容易扯著蛋。

為什麼成功學有害?就是因為它無限放大了你的野心,於是心比天高,可是才華還在塵埃里,於是這個人就不再接地氣。

所以,想要提升財富的增加速度,你只提升「野心目標」,一晚上學著書裡面的方法,一口氣寫101個宏偉目標,第二天就真的成為富翁了嗎?顯然不可能。

再比如語速。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經常語速很快,上台授課的時候一興奮就更快,所以經常有學員反饋說老師你講話能不能慢一點,可是我刻意剋制,想讓嘴巴「慢一點」,反而起到更糟糕的作用。

於是有一次我就跟一位播音老師交流的時候提到這個問題,她說,語言表達不是純粹的嘴巴說話,它是「思維組織+嘴巴輸出」的過程,嘴巴的速度會與思維的速度達成一個平衡,一個人思維快的時候,嘴巴就會一直去趕思維的速度,所以這個時候只盯著嘴巴當然沒有用,而應該是「上游」與「下游」之間的綜合練習。

OK,那麼大家覺得「閱讀速度」是怎樣的平衡?

我們看書是為了學知識、汲取營養,所以閱讀是一個「眼睛掃描+思考理解」的過程。

所以「指讀法」、「眼球練習」之類的練習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你閱讀速度的問題,因為這種練習對於普通人來說,就算練得再多,眼珠翻得再快,僅僅提升的是「眼睛掃描」的速度,就算你能真的練到一目十行,也不過是「掃了十行字」,你的思維、思考、理解力沒有提升的話,根本沒有吸收,那這又有什麼用呢?

那到底怎麼才能變快呢?

最本質的一個關鍵還是得多讀,尤其年輕人在學生階段,有大把時間的時候,這是養成習慣、鍛煉能力、時間充裕的黃金年齡。

這句話看起來好像等於沒說,但確實是核心所在。因為隨著閱讀積累的增多、見識與眼界變廣、理解過的東西加深,一個人的知識可以隨著積累漸漸融會貫通,理解新的東西變快,閱讀的時候才能本質上有提升,其他的所有技巧都只能算是輔助,如果理解速度上不去,其他的都免談。

所以,「書,越讀越快」就是這個道理。

只是太多人會寄希望於捷徑,如果什麼都能通過技巧解決,那這個世界上的成長也太簡單了。

  • 第二,關於閱讀數量的問題——不拼數量,拼質量。

大家經常曬「我今年讀了多少多少本」,甚至國家之間也忙著做比較,「德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量多少多少本」,「美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量是多少多少本」,而「中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量只有多少多少本」。

當然了,給自己制定可量化的目標和總結並沒有錯,我個人也一直覺得具體量化有助於行動力。只是很多人看到別人是「每年100本」之後,由於攀比心理一定要「每年120本」,似乎讀書多就好,讀得質量就拋到腦後。

剛才我提到,書越讀越快,經過大量的閱讀,隨著知識的長期積累,隨著知識的融會貫通,理解新的東西就越快,做到一年有效閱讀100本是可以實現的。

但如果你還沒有到這個火候,盲目去拼數量,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個時候「精讀10本」或許收穫更多。

那麼如何有效精讀呢?

一,市面上的書那麼多,精粗不同,本來就不該一視同仁。

有的書要深讀,有的翻翻即可,對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態度的人,也說明你根本分不清好壞,只能一句一句啃。

書籍的四個常見分類:

第一種是啟迪智慧的。這類書一般以流傳至今的中外經典、名著為主,也就是那些人人都說應該看,但誰也不看的書。由於要思考,要探究,這種書也需要有安靜的環境認真研究。

第二種是學習工具的。比如學習PPT、Photoshop等。由於工具的學習經常要邊學邊練,注重實操,所以一般也得坐下來邊讀邊練習效果更佳。

第三種是增加經驗的。這個比較廣泛,比如一本講述文案怎麼寫的書,或是一本講微博怎麼運營的書,或是講自己對於互聯網的認知等。其實本質上都是別人實踐或研究的成果寫給你看,增長你的見識,提升你的技巧,擴充你的理念,都是從別人那裡拿現成的,所以把這類歸於「增加經驗」,這類書市面上特別多,質量也參差不齊。

第四類是娛樂休閑的。像一些漫畫、小說,工作之餘釋放壓力、打發時間,這類書讀起來比較隨意,隨時拿起隨時讀都可以。

所以時間該如何分配呢?

我建議遵循二八法則。

也就是說第三類第四類書的數量占我平時總讀書量的80%,但是,僅僅用20%的精力。
前兩者的數量雖然雖然僅僅有20%,但消耗的時間精力要佔到80%,有限的時間要發揮有效的產能。當然,特別的崗位需要根據 自己的特點合理分配比例。

二,讀書的時候要有適當的輸出,不然很容易忘掉。

當然了,面對輸出,大家也聽說過,而且有很多有名的筆記方法,什麼康奈爾筆記法,什麼拆書法,什麼曼陀羅法……這些方法都可以,關鍵是你要有意識去輸出。

其實,大多數人非常「有意識」,他也知道要輸出,但是痛苦的是不知道自己「該寫點什麼」。

在這裡我給大家提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清單輸出法」。

其實很多跟閱讀相關的書籍里都說到了你要注意讀什麼,所以,我直接去噹噹網搜索了一下,有一本關於學習的書的目錄是這樣的,大家看一下,裡面是不是談到了學習的12個問題?

如果現在你讀完之後不知道該輸出點什麼,OK,你把這12個問題挑8個回答一遍行不行?

大牛洋洋洒洒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你腦海里沒有那麼多角度,難道根據這樣幾個問題進行回答輸出一點你自己的東西,有那麼難嗎?

好的輸出應該有自己的觀點、體驗、邏輯、思考,但是沒有足夠積累的人,開始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清單式輸出來入門,等你漸漸知識多了,有了自己的框架,閱讀的時候,你的腦海里就可以波濤洶湧有好多想寫的東西。

我知道肯定又有人問如何獲得某領域內的問題清單。

其實獲得這些清單很容易,一來,任何知識都有框架,要去網上搜,因為但凡一本不錯的書籍、知乎上高質量的問答都有不錯的框架,剛才這個案例就是我現搜的。二來,你也可以問該行業里的前輩和老師,獲取他們的經驗。只要能獲取一個就可以用很久,再根據自己的實踐進行不斷動態調整,清單就可以漸漸進化成你知識的框架或邏輯體系。

  • 第三,關於碎片化閱讀的問題——挖好知識坑,隨時按需所取。

很多人一提到碎片化閱讀,就會把罪名推到手機上、微博微信上,說手機和碎片化閱讀害了自己。

真的如此嗎?

難道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我們擠地鐵拿起報紙閱讀,隨時讀一個小豆腐塊,或等人的時候隨便拿起雜誌看個小故事,這些難道不是碎片化閱讀嗎?

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整理、沒有體系。

在我看來,一個人想要對於碎片化的零零碎碎的信息、知識整理,核心方法是先「挖坑」。

也就是先知道自己想要哪些知識。

為什麼要挖坑呢?當你在腦海里挖好了各種需要不斷填補的「知識坑」,因為各種坑已經挖好,所以你就可以在下意識裡帶著目的在生活中不斷收集相應的東西去「填坑」,也就是一個經過思考後整理分類的過程。

比如說,你需要積累哪些知識?可能來自於工作需要,可能來自於興趣愛好。以我個人為例,我自己分成了「互聯網相關」「課程與教學」「口才與表達」等,每一個文件裡面又是各自的體系,形式各有不同,依據各自的特點而定。

它的第一個好處,碎片化不再零碎,而是開始整理。

比如用「互聯網相關」里有整理的各種互聯網營銷常用方法的思維導圖還有一些經典案例;比如「口才與表達」里有類似汪涵快速救場的的視頻以及我的總結與分析,比如「閱讀與寫作」里有我用PPT總結出的各種與「寫」有關的方法論,比如看到李叫獸的「X型文案Y型文案」,我不是看完就算了,而是將其中我學到的精華納入我的《如何寫出好的文案》這個PPT里,與之前已經成型的一些方法連貫起來……其實這都是分類整理進行「填坑」的過程。

第二個好處,這個方法可以最大化的從一本書里榨取多元化的知識。

比如說讀《別告訴我你懂PPT》,你會怎麼讀?
大多數人會想:當然是學PPT啊!邊學邊練習啊!好的技巧要做筆記啊!
在我還沒有用「體系學習法」的時候,我也是如此,而且由於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定的PPT基礎,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用了不到一天就讀完了,感覺收穫並不大。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此時我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是挖了一個「PPT坑」,於是我一直尋覓的都是「PPT技巧」「PPT理念」「PPT操作」等一切與PPT相關的知識,對於PPT之外的東西我全部視而不見。

但是當我後來給自己挖了「文案坑」「暢銷書坑」「故事坑」的時候,我發現我讀書的角度開始變化了。

這本書銷量驚人,據說足足賣出了350萬冊,在工具類書籍里,這絕對算是個奇蹟,怎麼做到的?——因為我的「暢銷書坑」,我開始注意一本書的寫作手法、圖文排版、名人推薦、互動方式……

這本書讀起來不累,是因為裡面很多場景化的故事寫的不錯,有代入感,怎麼寫的呢?——因為我的「好故事坑」,我開始注意裡面案例故事化的寫法……

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而且作者的其它系列書籍都有這樣的特點,怎麼起標題的文案呢?——因為我的「文案坑」,我開始注意標題的套路……

瞧,此時由於我「多坑齊下」,所以當我從外界吸收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僅僅盯著「PPT」這單一項了。以上這些積累下的東西,也在我後來寫書的時候派上了用場。

並且坑一旦挖好,你吸收知識的場景也不會僅僅局限於書本,看視頻、聽演講、逛商場……都可能學到你需要的東西。比如這是我看奇葩說時用PPT做的筆記:

為什麼我看《奇葩說》的時候能夠有意識去學習跟總結?因為我挖了一個「口才與表達」的坑,遇到獵物就精神抖擻啊。

OK,關於閱讀的問題,我暫且先談這樣三個。
對我所寫的內容感興趣的知友也歡迎來我公眾號(微信號laoqinppt)做客。


這個問題,其實是每個愛讀書的人都會思考的;怎樣才能將書讀懂、讀透,把書中內容化作自己的血與肉,融入自己的精神與氣質?這裡,我推薦一本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記好讀書筆記。作者所指的「讀書筆記」不僅僅指筆記本的「實物」,更是一種方法論,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筆記」將貫穿於讀書過程的始終,並幫助我們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財富。


首先說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風格:濃濃的「MUJI」風--中文外封上,封面圖案只有一本書、中文及日文書名,作者及譯者名字,出版社信息;封底僅有簡單幾句推介語,設計風格簡約大方、素凈典雅,沒有花里胡哨的圖案和對比強烈的色塊,沒有裝飾、直至本源。

日文內封則更簡單:一隻握著筆的手部素描,日文書名。

比起市面上裝幀精美的暢銷書,這本書真是太特別了。那些暢銷書無不用繁瑣的花紋及圖案裝飾封面,腰封上「XX名人聯袂推薦」的字眼簡直要晃瞎讀者的眼。而這本書極好地遵循了「less is more」的原則,整個畫風就一句話:「好好讀書、認真做筆記,別整多餘的幺蛾子」。


韓國總統朴槿惠女士在其自傳《絕望鍛煉了我》中提到她有個外號叫「筆記本公主」,因為自己習慣於隨身攜帶筆記本,在走訪民眾、視察工廠時隨時隨地把所思所想記在筆記本上;她的很多政見就是在筆記本上現出雛形的。因此,她的政治對手把她的筆記本稱為「恐怖筆記本」,媒體則把她演繹為「筆記本公主」。


近些年手賬的流行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筆記」的重要。手賬達人們在筆記本上用圖形、文字、符號等元素記錄生活、工作或隨感,日本人甚至將手賬發展出了極具特色的「手賬文化」。


而與手賬、日記不同的是,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

1)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

2)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3)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要將思想中的靈光一現用筆記下來,豐富知識儲備;將讀書筆記用於「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階段;

這裡特別要提「筆記一元化」:把與讀書有關的所有信息記入同一本筆記本,可使用如下5個小技巧:

a、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b、按時間順序書寫

c、附上日期

d、靈活運用速記和略記

e、可以粘貼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作者怎樣教我們用讀書筆記塑造「讀書生活」:1.購書---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

買書時,怎樣才能不被言過其詞的廣告和名不副實的銷量排行榜左右?養成列購書清單的習慣吧!把購書清單列在讀書筆記本中,隨時填充、擴展清單。

通過列購書清單,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買到真正想讀的書,而不是在書店盲目地尋覓,並被廣告推銷等因素左右。

2.讀書---筆記讓讀書成果一目了然

作者將讀書五步驟中的「讀書」和「記錄」兩步在此合併講述;哪怕是只寫一句話的讀後感想,也比漫無目的的「讀」要好得多。所以,拿起筆,打開筆記本,開始著手記筆記吧!

1)做記號的三個步驟

為了及時記下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隨時記筆記非常重要。對此,作者介紹了很多方法,可以用如下三個步驟:

a、通讀:如果覺得哪部分重要,可將該書頁折角;

b、重讀:將折角部分重新讀,如果覺得好,那就再折一次;

c、第三次讀後扔覺得好,就用筆做標記

2)怎樣利用書籤和記號

a、準備三種顏色不同、規格不同的書籤,區分「通讀」、「重讀」、「標記」部分;

b、怎樣在書上做記號?

普通直線--用於「重要」、「暫時先畫出」部分;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非常值得重視」的部分;

圓圈---可圈出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

3)「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做法

「蔥鮪火鍋」,即金槍魚火鍋,金槍魚是主料,蔥段屬於配料而非調料。一鍋香氣撲鼻的「蔥鮪火鍋」,金槍魚和蔥段都必不可少;一篇含義深刻、內容豐富的讀書筆記或讀後感,對書中思想的總結和讀者自己的感受也必不可少。這就是作者教給我們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

蔥---對原文的摘抄,用""表示;

鮪魚--讀者自己的感悟和評論,用""表示;

以""和""作為區分,標註在各個段落之前以區分摘抄原文及自己的感想和評論;摘抄時,還可以附加上段落在原書中的頁碼,以便於日後回到書中翻閱。


4)偷懶的一些小tips:

如果實在懶得不想抄書中的段落,下面這些元素都可以作為你的「大蔥」被你烹飪進火鍋哦:

a、書腰上提示關鍵句的部分;

b、書中夾帶的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社等書籍信息的卡片;

c、有書籍信息的書籤;

d、包含有書籍信息的廣告、宣傳語等其他因素。


3.將書中的內容變為你的內容--「活用」

讀書,是為了提升自我、拓寬知識面,就好像已經為自己烹制了一鍋香噴噴的「大蔥鮪魚」,那麼,現在就讓鮮美的鮪魚變為自己的營養吧!

1)養成重讀讀書筆記的習慣

a、選擇固定的場景

b、選擇固定的時間

c、在重讀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感悟,再將新的感悟記在筆記本上

2)勤寫書評和讀後感

通過對「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重溫和升華,啟發自己更多的原創性思考;這些思考,可以運用在日常寫作中,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與問題:

3)在讀書筆記中找到目標內容的方法:

根據「一元式筆記法,你的筆記中可能記了很多東西,怎樣快速找到目標內容?

a、在自己的讀書筆記外面做好標記;

b、製作檢索用的標籤

c、將檢索數字化

最重要的就是---多翻看、重溫自己的讀書筆記,將讀書筆記中的內容真正變作自己的知識!


三、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

介紹完讀書筆記的在「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中的運用後,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特地向讀者分享了自己總結出的「讓讀書體驗更美好充實的19個技巧」

1、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參考書包括地圖、圖鑑、統計數據、百科全書、年表、字典;

2、多讀百科全書,作者非常推薦收錄有百科全書的電子詞典便於攜帶;

3、為自己訂閱報紙、雜誌,定期為自己輸入新知識;

4、偶爾逛逛舊書店、翻翻旅遊景點的書架也是不錯的選擇;

5、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名著太難啃了,那就先看看漫畫版或解說版吧;

6、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可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圖書堆放方法,以此來調整讀書節奏;

7、把名著放在枕邊,隨時感受名著的魅力;

8、常帶3本書同時閱讀,比如小說、評論、隨筆各挑一本;

9、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上書,坐在馬桶上看看書也很不錯哦;

10、去掉書籍外封,讓讀書變得輕鬆;

11、雜誌可以邊撕邊讀,也便於製作剪報;

12、充分利用有聲學問,以及研討會、演講活動;

13、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

14、將你印象深刻的名言貼在家裡的顯眼處;

15、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16、用複印機讓讀書更方便;

17、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的履歷;

18、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19、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將你愛讀的書、廢棄的書、讀書筆記分開擺放,整理出屬於自己的,讀書基地吧!

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作者還貼心地向讀者分享了自己在讀書筆記中經常使用的26種實用文具,包括各種不同規格的便利貼、鋼筆、圓珠筆、鉛筆、便簽本、電子詞典等等,詳細列出了文具的品牌及規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一探講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購買。

讀完這本書,我不得不再次佩服日本人做事的細緻與嚴謹,記得逛美妝店和母嬰用品店時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日本的產品確實設計精巧,細緻周到,能夠無微不至地考慮到用戶體驗;比如,美妝店裡洗臉用品區,除了洗面奶、磨砂膏、蒸臉器等產品,甚至還有將額前劉海貼在頭頂的「劉海魔術貼」!

這本書的內容也處處向我們透露出作者嚴謹細緻的讀書及寫作風格:記號的用法、日期的寫法都為我們一一列舉,以供讀者參考;很多被粗心的我們忽視、或者在生活中我們不屑一顧的小細節,都被作者細細琢磨並加以提煉,最後總結出如此精鍊實用的讀書技巧。

那麼,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列出自己的購書願望清單,買到心儀的好書,烹飪一鍋「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提煉讀書感悟,開始美妙充實的讀書之旅吧!


1. 閱讀的現狀

大多數人閱讀後都會有不記得書中內容的困惑,甚至感覺過目即忘。而我曾經在《槓桿閱讀術》中看到過一個結論:

閱讀完一本書後,我們從書里吸收到的內容,最多不會超過20%。

當然,這還只是吸收的比例,而轉化成為運用書中知識的比例,就更加低了。

因此,這篇文章,將從如何提升吸收及運用的比例,兩個層面,為大家總結提升閱讀質量的方法。

對書籍進行分級

在開始正文前,需要事先說明一點:

本文所描述的閱讀方法屬於深度閱讀,並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使用這樣的方法進行閱讀。

基於這一點,建議大家在閱讀前,將自己的書進行分級,我一般分為三個等級:

  1. 第一級是和專業、技能關係非常密切的書籍。這一類的書,我都會使用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進行閱讀。

  2. 第二級次於第一級,是對我的成長和提升有一定幫助的書籍。閱讀這一類書時,我只是做常規的勾畫,並導出筆記保存在印象筆記中。

  3. 第三級屬於休閑讀物,比如一些熱心的文學作品、自傳等。這些書我一般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

提升閱讀質量,本質是加深對一本書的理解,最終目標是能夠將自己所理解的內容升華到運用層面。

基於這個目標,在對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時,我們需要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2. 閱讀前

大多數人在閱讀一本書時,都是毫無準備的翻到第一頁便開始閱讀。使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是非常錯誤的——

你應該在閱讀前做一些準備:

  1. 通過目錄和序言找出核心內容和主線。首先,翻開書的目錄和序言,仔細看一遍,嘗試理解本書的核心內容,並根據目錄在腦子裡繪製出一條這本書所講述內容的主線。

  2. 制定閱讀計劃。其次,根據對目錄的理解,我們應該為這本書制定一個簡單的閱讀計劃,比如,一本300頁的專業書籍,共有八個章節,我需要在一周內讀完,那麼,分配到每一天,應該讀多少頁,或者,每一天需要讀到哪個章節才能結束。甚至,我們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預估一下閱讀完這本書,需要花費多少個番茄時間。

  3. 對希望從書里獲取的知識點有一個預期。這一點即是讀書時代老師所說的「帶著問題閱讀」,雖然,這時記錄的一些問題在書中可能找不到解決方案,但帶著問題,在閱讀時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在閱讀後,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可以閱讀這個主題的更多書籍。

做好這些準備好,再開始享受神聖的閱讀和學習時間吧!

3. 閱讀中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按照在閱讀前規劃的閱讀進度進行閱讀,在閱讀時,我們需要重點做兩件事:勾畫和記錄要點。

勾畫

無論是閱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需要將書中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勾畫出來,這是大部分人都會做的操作。

而在閱讀紙書時,我會把有勾畫的那一頁進行折角,便於以後查找。關於這一點,很多人會有異議,這部分人通常是極度的愛書人士,不希望書有任何磨損。

但是,書的最大價值就是為我所用,不能讓自己方便閱讀和使用的愛書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懂得如何善用一本書,才是真正的愛書。

記錄要點

會記錄要點的閱讀者實在是少數!而只要做好這一步,就能將閱讀的質量提升一倍。

在閱讀時,我會把書的要點記錄在本子上,所有的要點以章節進行劃分。

所謂記錄要點,並不是單純的把書中的目錄和粗體重點抄一遍,而應該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煉出書中的重要內容框架,即要點。

這個框架,應該以能夠幫助自己回憶起整本書的重點內容為目標。

在記錄這個框架時,不需要寫太多文字,最好是一些能夠提示自己的關鍵詞,這時如果記錄得太詳細,反而會影響後面的回顧環節,只需要記錄下自己能夠看懂的關鍵詞即可。

此外,如果所閱讀的書籍需要做詳細筆記,推薦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在筆記內容(Content)區域記錄下詳細筆記,並在摘要(Summary)區域記錄下前面所說的要點。

杜絕使用電子設備

值得提醒的是,在整個閱讀環節中,絕對不要使用電腦、iPad之類的電子設備進行記錄

曾經我自己也認為在閱讀時,使用電子設備直接做思維導圖會非常方便,但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這非常不可取:

  1. 使用電子設備輔助閱讀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干擾,打斷閱讀。

  2. 在書和電子設備之間頻繁切換,效率非常低。

  3. 閱讀算是思考行為的一種,使用電子設備並不利於思考。

因此,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筆記本,用於在閱讀過程中做筆記,是最讓人心曠神怡的事。

4. 閱讀後

閱讀完一本書後,好的善後工作可以將閱讀質量提升兩倍,甚至是指數級提升。

在閱讀完一本書上後,我們應該完成兩件事:總結和分享。

總結

總結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 憑記憶和要點筆記繪製思維導圖

按照自己的理解,並對照在閱讀中自己記錄的要點,將書的脈絡及重點內容繪製成思維導圖。

在執行這一步時,不要翻開書進行回顧,先按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完成思維導圖的製作。

這時製作的思維導圖,可以使用電腦完成。

2. 對照書籍完善思維導圖

在依靠記憶和理解的第一版思維導圖製作完成後,再對照著書的目錄、勾畫過的內容進行完善。

3. 進行總結、撰寫書評

不僅僅是完成思維導圖的製作後就結束了,還應該對整本書進行總結。

利用兩個番茄時間,寫一篇簡單的讀後感,甚至寫成一篇書評。

關於總結和書評,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1.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2. 我從這本書中收穫了什麼

  3.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內容

  4. 書中的哪些觀點和技巧,可以用到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

總結完成後,在筆記軟體里統一保存起來。

分享

相信完成上面的步驟後,你的閱讀質量將得到數倍的增長。要想進一步提升,你還需要完成分享的過程。

對一項內容的理解,前文所述的總結是第一層級,更深層次的層級,你可以選擇寫成文章分享,甚至是對他人進行口頭分享。

文章分享

對於喜歡碼字的我來說,將每一個想法寫成文章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少新點子誕生,我相信你也能在寫文章的過程中,爆發你的小宇宙。

寫好的文章,你可以在豆瓣、簡書等平台分享,甚至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分享自己的閱讀過程。

口頭分享

這是吸收一個知識點的最佳方式。

你能夠講出來,一定是建立在對這個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基礎之上。並且,在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思緒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

經歷了以上的分享過程後,慢慢的,你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已經潛移默化地被你運用起來……

結語

本文所描述的閱讀方法,屬於嘗試閱讀,對我來說,大概只有20%的書會用到這樣的閱讀方法,因為閱讀一本好書,我們需要能夠更好的理解,因此,會花相對較多的時間。

因此,在閱讀時,大家需要去權衡這本書的價值,是否值得你深度閱讀。並且,文中所述的方法,在閱讀不同的書時,需要適當進行刪減。

最後,希望大家在享受閱讀的同時,將閱讀的價值最大化。

參考內容

  1. 這六個步驟,讓你更加有效的閱讀

  2. 將筆記可用性從0提升到100的筆記術,你一定要知道!

  3. 你以為這就是番茄工作法?別搞笑了!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 Pomonote,專註於番茄工作法、效率和閱讀


Q1:想問,怎樣在看完一本書後儘可能從中得到提升?而不是看完就忘。
A1:
首先要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詳情見Q2答案),然後制定讀書計劃。所謂讀書計劃不是像有些人一樣草草寫下,「每天讀20頁」這樣的規劃。而是有目的性的去讀。讀最能直接幫助自己提升的書籍,最接近自己目前水平的書籍。舉例來說好比我是寫作的,要提升文學水平。文學水平最高是100,筆者現在的文學水平大概在60左右,那麼我會選擇一本60-70的書,不會直接去讀100的書,因為100的我讀不懂。

先要讀懂,而後吸取書中的養分,把自己的分數提升上去,再邁入下一個階段,直到自己在想要訴求的領域裡面達到較高的水準,再換另一個領域。

寫筆記是必要的。技術類書籍要記錄下核心方法,文學類書籍要學會提煉精髓中心思想和人家觀念中的巧妙表述,消遣類的書籍可以稍微放鬆一下,記憶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詞句即可。

Q2:怎樣挑選合適自己年齡閱歷得以理解的書?
A2:
自己水平自己最清楚。話糙理不糙。筆者自己也寫東西,所以總有小夥伴問我,駝姐你看我讀點什麼書合適?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人和人擅長的領域天差地別,有可能我覺得簡單到不行的作品,推薦給了你,你就看不懂,我覺得好枯燥的隨口一說你拿來看覺得如獲至寶。

所以還是要看你目前最需要什麼,不要盲從大眾。好比最近我由於工作原因需要更了解某個朝代的歷史,那我就要根據自己的程度來判讀如何開始。對我來說歷史算是筆者相對比較擅長的領域,之前有過一些涉獵。

古文底子也不錯就可以從稍微艱澀一點的通史類書籍看起,但如果像親沒有什麼底子(就是舉例)那麼就要先補充一些朝代知識,古文知識,可以從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白話類的如「明朝那些事兒」這類戲說類的文學作品讀起,一是培養興趣,二也是便於理解能更好的吃透再向前邁進。

Q3:一本書讀很多遍就沒有時間繼續閱讀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A3:
Why?為啥會沒時間?那麼問題來了時間都去哪了?恕我直言,好書讀多少遍都是有時間的。沒有時間只有兩種情況
1.休息的時候讀書不是你的第一要務很多別的事情佔去了讀書的時間
2.這書還沒有經典到讓你一讀再讀的地步

情況1,親你自己的問題自己掂量是學知識重要還是休息重要。筆者不鼓勵傻學不玩的,我自己也總玩遊戲,所以能理解。但如果雜事太多,總懶得看書還往沒時間上推就不對了,自己斟酌。筆者每個星期讀2-3本書,全天工作,周末全是語言課還要去串親戚,每天除了工作還要寫3000字左右的小說,休息日寫6000字補存稿,So what 我還活著,三國演義讀了十幾遍了,So...時間這玩意擠擠總會有的。
情況2,可以換一本書了,要不這本超過你現在理解範疇了,要不就是這本書雞肋了不值得再讀,不管哪種先扔一邊OK的。

Q4:真是覺得一些被推薦的超級棒的書寫的並沒有那麼好。這是為什麼?有些書薦過於浮誇,怎樣挑選好書?
A4:
怎麼挑好書同上。人和人的審美觀不一樣,閱讀觀也不一樣。經歷不同感受也不同。我也不是一味看別人說好的書的,比起那些我更喜歡看那種讓我一讀就停不下來的佳作。有些可能籍籍無名,但就是某個點戳中了我讓我覺得寫的由衷好。這點上不用太過糾結。你是你,世界上獨一份沒必要盲從OK?

Q5:人到底怎樣才能從讀書中得到滿足感,或者怎樣通過知識真正的充實自己呢?
A5:
大部分人的滿足感都來源於「獲得了新知識」的喜悅,和現實中「應用到新知識」覺得「果然沒白學」的滿足感。所以讀書的種類很重要。像是有些人讀了一些生活小竅門類的書,看起來並不艱深,但卻讓他在生活中成為一個修理小達人之類的角色,口碑得到提升的同時,就有了滿足感。有些人讀了人際交往類的書,感覺上也是那種沒什麼實質內容的快餐作品。

卻可能由於收到了啟發而在職場中大放異彩,和同事領導相處融洽,走上人生巔峰。這就是真正的充實自己,一方面要從興趣出發閱讀,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所學知識的使用概率,像是我兒時讀到的「古玉鑒定二三事」(由於我又沒有從事歷史類職業),基本後來就徹底沒用上o(╯□╰)o,親自己體會吧。

Q6:如果遇見好的詩句就去背,那不就不再是讀書,而像學生時代的背書了?
A6:
誰讓你去背了o(╯□╰)o.......又不是上學。理解要高於記憶,靠記憶能記住3-5年,靠理解能記住一輩子,而且能舉一反三。舉個例子來說,我讀胡蘭成寫張愛玲的一段往事,講胡怎麼發現他不愛張的。兩人從影院出來,下雨了,張愛玲個子很高,和胡窩在一輛黃包車裡回家,胡講到抱著瘦而高的張愛玲,這一刻,他只覺得「諸般不宜」。

照理說諸般不宜這種辭彙應該沒那麼好記,但是結合當時的場景理解就變得很容易記憶。諸般不宜說白了就是「各種不合適」的意思。

我記憶這個詞的時候先想的就是好比我有個男友,他不喜歡我了,他一定是各種挑我刺,我個子矮是挫,我長頭髮是累贅,短頭髮是沒有女人味,就是那種挑剔的感覺,他對我沒有愛了,所以覺得哪都不合適。諸般不宜。這是我初中時候看的文章我現在還都記得。能感受到場景是記憶,能代入到自身是理解。

Q7:想問大家每天每周固定閱讀時間是多久,看一本書大概要多久?
A7:
→_→每天沒有固定時間看工作o(╯□╰)o每周大概固定看2-3本。看一本書......我是寫作的,說出來有點打擊人囧,我要認真看的話一天一本問題不大......可好久沒那麼認真看書了,工作太忙了。最後我在啰嗦一句,我發現題主有個毛病,總愛問大家都什麼速度,大家都什麼推薦,題主,大家不是你,我們推薦給你的小說你未必愛看也未必適合你看。你可以要求別人推薦,但沒必要強行迎合別人的口味,自己明明看不懂或者看不進去也要強弩,那樣效率自然低。

先找自己感興趣的,實用的去看,有了實踐有了成就感就會更想看,看得多了閱讀速度就上來了,上來了就看的更多,讀書就變成良性循環了。共勉加油XD


熱愛生活,心懷理想,勇於任事,知行合一。


你可能不信,但這些是提高閱讀效率的終極秘密。


我們總是習慣講閱讀的諸多好處,在閱讀方法上卻下少了功夫,閱讀不是翻開一本書那麼簡單的機械過程,理解和讀透的確還有一些講究。

閱讀有什麼講究?

就讀書本身來講,自然還得有所講究。有這些講究,才能將書讀好。

一、 閱讀需要一點個性

個性是閱讀的關鍵,是閱讀能否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們只談閱讀,不談如何閱讀——即使談如何閱讀,也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個性在閱讀過程中的那份舉足輕重的意義。很多人都在讀書,但未必誰都能將書讀好。而書讀不好的原因之一是這個人的書讀得全然沒有個性

許多年前,我在北大的課堂上說:讀書也是一個拒絕媚俗的問題。除了一些大家都應該讀得基本書之外,一個人讀書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做人忌雷同——一個人若無個性一定是一個索然無味的傢伙;做文章忌雷同——一篇文章寫得似曾相識,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讀書也忌雷同——讀書一雷同,也就什麼都雷同了。


因此,聰明人讀書,會另闢蹊徑、另謀生路。一個人說:我不讀別人讀的書,只讀別人不讀的書。此說也許是狂言,也許是極端,但這份決斷也有可取之處,這就是那一份在讀書方面頑強地展示個性的意識。到別人不常進入的領域去淘別人淘不到的書,就會得到別人得不到的知識,就會發出別樣的聲音。這個道理簡單得如同走別人不曾走的路,就會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風景一般。

選書可以選得有個性,而讀法和理解也可以極有個性。同樣的一篇文章,在他們眼裡,卻有另外一番天地、氣象和精神。不在乎別人對那篇文章的絮叨,甚至不在乎專家權威對那篇文章的斷評,而是按自己的心思去讀,按自己的直覺去讀,甚至按照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讀,讀得津津有味,讀得出神入化。

一個人面對那麼多的書,他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識、駕馭意識知識欺人,比世上任何惡人欺人還甚。一個沒有自主意識的人,早晚會淪為知識的奴隸。而無駕馭意識,知識只是一堆沒用的石頭,它既不能助推你前進,也不能使你增加財富。知識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識、駕馭意識的讀書人那裡,才可親可愛,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華的力量。

二、尋找新穎的切入視角

讀書的功效取決於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否是獨特的同時是最合理的。我們需要反思以往的解讀方式和解讀途徑。由於過去我們長久處在一種大一統的語境中,我們在有限的知識制約下,閱讀大概已經程式化了。這就需要我們改變思維方式,需要親近和接納新的知識

文本是礦藏,文本本身並不能開採自己,開採文本的工具來自於其他知識,我們要依靠這些知識開採礦脈,而從前的陳舊的不當的知識對於開採是無用的,甚至破壞了礦藏。事實上,我們已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行無效地開採。那些冠冕堂皇的解讀,未必符合文本的本義和實際。加之我們思維方式的機械和僵硬,我們進入文本的動作顯得有點兒笨拙,路線狹窄。由於開採方法和力度不夠,多數情況下,我們只開採了淺層的部分。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閱讀方法。


三、停頓與批判性思考

讀書應該有停頓——突然中斷閱讀而思考已被閱讀的那些東西。讀書人的讀書帶了聯想與思考的痛苦。他們的閱讀快感,不是在被動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時不斷擴大收穫的過程中


世間有許多讀書種子。但他們的讀書似乎於他們的精神無益,反而讀成書獃子,讀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說他聽說過浙江金華有一個郭姓讀書人,書讀到能將《資治通鑒》背誦一番的地步,但寫一個借傘的便條,卻寫得讓人不忍卒讀。

讀書多,莫過於清朝的樸學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樣令人佩服的樸學大師又有幾個?我認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來,人們第一句話便是:此人讀書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別人的言論的連綴與拼接,讀起來實在覺得沒意思。讀書不是裝書。讀書用腦子,裝書用箱子。腦子給讀書人,是讓讀書人讀書的時候,能舉一反三,能很強健地去擴大自己的知識。箱子便只能如數裝書。有些人讀一輩子書,讀到終了,不過只是一個書箱子而已。

更有甚者,還有讀書把人讀糟了,讀壞了的。周作人當年講:「中國的事情有許多卻就壞在這班讀書人手裡。」抽去這句話當時的具體所指,抽象一點說,這句話倒也說得通:中國的事壞在讀書人手裡的還少嗎?

——作者:曹文軒


最近讀了本書叫《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摘一下有用的讀書筆記分享過來.

1. 列出清單,找出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很多人喜歡找別人推薦書籍,推薦完了又嚷嚷哎呦一點兒都不好看。這是難免的,就像你喜歡吃咸豆腐腦我只吃甜豆腐腦一樣,每個人的口味和品位都有差異。別人推薦的你不一定喜歡,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會去看。看書還是要符合自己的喜好。別人的書單可以看看,但真正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的手中。仔細分析一下,最近自己需要學習什麼方面的知識、需要獲取哪些信息,從大方面找尋,再細分方向,看清楚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再進行購買和閱讀。

2. 想閱讀什麼書——從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
很多時候大家想讀書一是求朋友推薦,二是自己花時間在網上找。但是第一點之前也說過有弊端,而第二點專門花費大量時間找書又有點浪費。選書的時候,提高了敏感度,就算沒有特意去找,也能在日常生活里收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網路、電視、生活中的聊天,甚至是看電影、逛商場的時候,獲取相關信息,激發自己的求知慾,從而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和書籍,進而進行合理的閱讀。

3.多看看別人的書評
看書評也是選擇書籍的一部分。國內也有很多報刊會提供書評的欄目。但是有一些報紙側重產經,有的側重娛樂休閑,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睜大眼睛瞧瞧了。 找到相關書評,看看書評的內容和口味跟自己是否相似,再做購買書籍的定奪。

4. 重讀讀書筆記
如果針對書籍做了筆記,那麼及時記憶、重讀筆記也是有效吸收書本內容的好方法之一。重讀筆記的時間根據自己的時間而定,三天、一周、兩周,都可行。

5. 寫書評
寫書評是「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的方法之一。寫書評是讓自己對書的內容進一步消化的好方法。如果不是嚴格需要發表的書評,格式、內容也是沒有限制的,完全可以自己發揮來寫,把自己讀完書之後的收穫和感想寫出來,把自己學習到的關鍵點記錄下來,一方面讓自己對於書籍的內容有個更加清晰的記錄和認識,同時也有機會跟閱讀過這本書的同好有個對照,讓彼此的交流迸發出火花。

6. 多讀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一種能將好奇心與思想輸出結合起來的工具」。對此我也有同感。在旅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各種歷史古迹、建築,看新聞的時候難免碰到國際局勢,逛公園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植物;如果多看看百科全書,我們對世界也能有更多層次和維度的了解和理解。旅行和逛公園的時候自己就能給自己當導遊,而結合自己的知識看著眼前的實物更加有志趣,而看新聞和寫文章的時候,因為對各方面情況都熟知或了解,面對事情的分析能力也會愈發清晰。


微信公眾號:【神仙蟲子】,歡迎關注~


1 看過的書記不住?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也是自我提升的高效方法之一。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

讀了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

隨便挑一本讀過的書,能說出書中的主要觀點嗎?

讀的書已經數不清了,但是好像沒派上什麼用場……

這就給我們一種錯覺:

聽過許多道理,不一定能夠過好這一生;

看過很多書籍,不一定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什麼才是高效的閱讀方法,讓每一本書都深深印入我們腦海,不止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也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讓我們過得更好?

本文楊楓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心得。

2 讀書的三個常見誤區

第一是讀書貪多,看過後面的,忘了前面的。

很多人喜歡買書,下載資料,收藏文章,但多年過去,會發現自己收集的各類資料,還是原封不動地留在那裡。

其實這是一種想快速擁有知識的焦慮和貪婪。

我也一樣,很喜歡買書,每逢讀書日、雙十一等打折季,總會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去淘書,結果就是買回來放到書架吃灰。有時候把新書放書架上,才發現上次買的書,竟然連封皮都沒有拆……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何況這個時代還有這麼多誘惑,能用來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是非常少的。所以想快速獲取知識的本能,讓我們總是快速地翻完一本書,然後馬上開始另一本。

網上很多一年讀上百本書的學習社群,學習達人曬出的閱讀成果,更加讓人蠢蠢欲動。

另一個讓人想快速翻書的原因是,獲取新知真的很爽,雖然這種知識並沒有真正被我們吸收。

今天有什麼新奇的觀點,明天又有精彩的內容,刷認知刺激大腦,能得到一種獲得知識的快感,但是卻無法真正地轉化為我們的智慧。

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讀書貪多、求快,渾淪吞棗,看似讀了很多書,其實什麼都沒記住。

第二是學習不成體系,喜歡快餐式閱讀。

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天的知識總量,等於過去N年。

知識獲取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門,便捷地讓人無所適從。

要買書,只要在手機上一鍵單擊,幾天後書就自動送到你的手中。

要學習,免費的、付費的,線上的、線下的,音頻、視頻、文字,有偏理論的大學課程,也有偏實戰性的職場課程……

要閱讀,有數不清的各類閱讀軟體、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

因為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被切割成各種零碎的時間,導致我們學習和閱讀也是相當的碎片化。

我們會積累很多的觀點、段子、思想,但就是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知識體系。

這些知識不能說沒用,但總是不夠嚴謹、系統,就像肯德基麥當勞的快餐永遠不能成為我們的主食一樣。

第三是不做筆記,讀完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很多人讀書,讀了就只是讀了。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是記在腦子裡,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沒用。

一直以來,網路上各種讀書方法層出不窮:速讀、跳讀、主題式閱讀……

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

將知識存進大腦,有紮實的收穫。

我們讀書並不是為了單純地記憶書中的內容,而是內化成自己的智慧,並且得心應手地運用。

如此看來,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太正常了嘛。

你只是聽過,卻從來沒有思考過,更沒有踐行過。各種知識就像一堆磚塊堆在你的大腦,怎麼夠構建巍峨的知識大廈呢?更別談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3 三個高效的讀書方法

找到問題,解決辦法自然就有了。

第一是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溫故而知新。

記筆記的好處多得說不完。

一個知識點,最好的理解辦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出來。如果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證明我們對這個知識點理解還不夠透徹。所以有個成語叫「教學相長」,通過講課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寫出來形成筆記,等於講給自己聽,是最好的記憶辦法。

做筆記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還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毛澤東讀過的書本,基本都是「面目全非」,書頁空白處全部是他自己的筆記,有時候筆記比書中的內容還多。他的老師,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也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名言。

先哲的智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消化、傳承。

而記筆記最大的好處,是下面要談到的幫助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二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高質量地輸入。

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去閱讀微博、刷微信朋友圈,看好友轉的微信文章,看似掌握了一堆知識點,其實這些知識點是碎片化的,是一堆散落的珍珠。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用一根線將這些珍珠串起來,做成一條美麗的項鏈,用來鑲嵌你的心靈。

知識體系更像一棵大樹,各學科門類的知識就是一個個的枝丫,枝幹上的枝葉就是各種知識點。

比如我們今天學會了春季養生的飲食知識,那麼我們就把它掛在健康的「樹枝」上,讓它自由生長。明天掌握了時間管理的小技巧,就把它掛在「個人成長」的樹榦,「效率提升」的樹枝上。

通過對知識分門別類,讓所有知識點整齊有序地分布在我們的大腦中,記憶的印象更加深刻。

當我們需要某類知識時,不會凌亂地在大腦中搜索,而是可以精準地找到他們,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和效率。

印象筆記是普通人建立知識體系的最好工具之一,以後楊楓會寫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三是將書中的內容落實到行動之中。

暢銷書作家古典老師說:閱讀是改變的開始,行動是改變的到達。

有些人愛讀書,記性好,說起任何知識來滔滔不絕,口才了得。

但是如果只是口頭說說而已,這樣的人僅止步於博學,就會可能失去成為大咖的寶貴機會。

要知道,空談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學到了跑步的堅持方法,那麼就去做啊;

了解了職場的溝通技巧,那麼就去有意識地運用他們與人交談啊;

懂得了PPT的使用套路,就去實踐,做出好看的演示文稿啊;

哪怕是哲學、歷史、文學這類提升人文素養的書籍,也可以嘗試寫一篇文章梳理一下,將書中的精華咀嚼、消化,內化於心。

讀書的方法千千萬萬,文中所談,是個人讀書的經驗,受益無窮。

希望你也能行動起來,用更科學的方法讀書,做一個有思想、有趣、有品味的人生贏家。

http://weixin.qq.com/r/VTp9ZfPE1q6prbcG929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更多成長乾貨,歡迎關注「楊楓先生」公眾號(ID:misteryangfeng)


我之前有個同事就把在筆記本上記筆記發揮的淋漓盡致,他把平時軟體裡面的菜單是怎麼用的,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當時我們幾個都沒有這樣做,因為總覺得一項工具用的時間長了都會熟能生巧的,就像Ctrl C和Ctrl V一樣,但是事實證明不是的,有時候遇到不常用的工具這時候卻忘記怎麼用了,我們就會去問他,他會把他記得東西再翻出來看,這時候領導看到了就會說「你還記筆記啊」,我同事就會很謙虛的說「因為我記憶力不好,總會忘記」,這事件就告訴我們一句老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件事的結果就直接導致每個人在領導心目中的印象,而且當之無愧的是他比我們先升高工,只有付出了精力與時間,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

奧野宣之,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在利用新聞出版經驗進行網路與雜誌專欄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

記得在讀夏丐尊和葉聖陶合著的《文心》的時候裡面也有提到摘錄句子寫在筆記本上:從讀過的文章中把自己所喜歡的抄在一本小冊子里,短篇的如詩詞之類全抄,長篇的只選抄一節,帶在身邊,無事時獨自讀著背著玩,隨時覺得有新意味可以發現。可見記錄對寫作是很有用處的。

在奧野宣之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通常我們在書上做記號有很多種,可能每個人用的方法都不一樣,在閱讀的同時在文章上劃線,還要用多色筆做記號,這樣一心倆用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在拿起筆的瞬間,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會被分散。而且,如果沒有筆就不能讀書,那麼讀書也就失去了「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識」的樂趣。

那麼應該怎麼樣在書中做記號呢?這本書中介紹了「篩選程序」,分階段把最重要的內容篩選出來,也就是做標記的三個步驟:

1.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2.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3.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接下來,再讀一遍3標記的內容,把最後還是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做標記的三個步驟

在進行標記那一步驟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畫線方式對標記的對象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用於「重要」 「客觀上很重要」 「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 「主觀覺得值得重視」 「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

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這本書介紹的標記就這三種,因為如果線條太多了話會影響我們重讀的心情,所以最好盡量少畫線。

想想我之前在沒有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通常會拿一本書拿一隻筆在手裡,就像書里說到的一樣,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就會分散;還比如我會看到好的句子就用筆畫下來,畫的太多的話就會影響重讀時的心情和書的美感。這時候我就會用書里說到的方法,折角。

這本書介紹了一種「蔥鮪(讀wei三聲)火鍋式」的讀書筆記法,(即蔥段金槍魚火鍋,是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於配菜而非調料)之所以把這種讀書筆記取名為火鍋,就是因我們只要做摘抄和評論,摘抄部分用圓圈「○」表示,而用自己的語言對摘抄部分的評論和感想用五角星「☆」表示。這樣就會一目了然的在筆記本上看出哪些是書上的原句,哪些是自己的感想和評論。如果這樣做,重讀的時候就不會分不清是摘抄還是評論了。

作者奧野宣之還說到了,如果讀的是純實用技巧書,可以不去摘抄,而是直接標記「☆」並總結要點。如果是小說等休閑讀物,可以直接分條書寫自己對本書的想法。摘抄的好處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還可以加深理解,幫助自己進行原創文章或思想的輸出。

比如說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向對方傳達自己想說的內容,我會自覺得把雜亂無章的想法組織起來,或者要努力回想書中的內容,然後才能通順的說或者寫出來,這算是最常見的思想輸出。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養成重讀筆記的習慣,因為當時摘抄的對象是當時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段落,評論的對象是當時自己的問題,思想和表現力,當我們拿起筆記再次重讀的時候,我們自己會經歷一些事,發生一些改變或者讀了其它的一些書,因為我們每天都會在日常生活中收穫一些新的知識,從而有了不同的見解。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為了堅持寫讀書筆記而走形式主義。不管採用什麼方式,都要踏實的寫筆記,並真正理解書的內容。

作者奧野宣之特別在最後第五章給我們介紹了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還推薦了一些很實用的筆記本,便簽本,還有小到各種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

我把在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奧野宣之讀過的書列舉一部分出來:

板坂元的《思考的技術·繪畫的技術》;吉村武彥的《大和王叔》;傑西卡.威廉姆斯的《決定人類未來的50件事》;井上夏的《書的命運》;山崎元的《上兩年班就辭職》;亞瑟.叔本華的《論讀書》;三島由紀夫的《為了年輕的武士們》;齊藤美奈子的《名作背後的故事》;岡倉天心得《茶之書的》;磯天和一的《書齋曼茶羅》;阿蘭的《幸福散論》;卡雷爾.恰佩克的《各種各樣的人》;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伏木亨的《濃香與美味的秘密》;詹姆斯.韋伯.揚的《創意的生成》;城繁幸的《工作三年就辭職,那個年輕人去哪兒了》;岡田斗司夫的《別以為自己永遠是胖子》;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等等。。。

最後借用書中的話「人類是健忘的生物,就連昨天吃過的飯都需要認真回憶才能想起來。」所以讓我們認真選擇每一本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書,然後真摯地與每一本書對話,努力從書中學到知識吧。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而且我也在認真實施中,希望對大家的閱讀也能起到一定的幫助。


推薦閱讀:

想看書,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該如何選擇?
你會選哪十本書來度過被困在荒島上的時間?
給一個內心浮躁,讀不進去書的人的建議與書單。?
為14歲的妹妹買一本什麼樣的書?
有哪些引人入勝的小說?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學習 | 讀書筆記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