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異化的揚棄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這句話出自哪裡?如何理解?


謝 @Simon Luo 邀。


這句話出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三手稿,「共產主義」一章(中文第一版《全集》第42卷第117頁)。


這一句所處的整段內容如下:

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最初,對私有財產只是從它的客體方面來考察,——但勞動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質。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應被消滅的資本(蒲魯東)。或者,勞動的特殊方式,即劃一的、分散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勞動,被理解為私有財產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異化的存在的根源;傅里葉,他和重農學派一樣,也把農業勞動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勞動,而聖西門則相反,他把工業勞動本身說成本質,因此他渴望工業家獨佔統治和改善工人狀況。最後,共產主義是揚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開始時它作為普遍的私有財產出現。共產主義是從私有財產的普遍性來看私有財產關係,因而共產主義

這段話到此結束。在這段文字中,馬克思說了兩件事:起初,私有財產或者只被當作客體來考慮,或者被視為以某種特殊形式的勞動為根源;最後,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在這一段之後,馬克思從五個方面來說明共產主義。這五個方面分別是:


(1)其最初形式——粗陋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的普遍化和完成;


(2)表現為人向自身的還原或復歸,但還受私有財產的束縛和感染;


(3)人的自我異化(即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

(4)這種積極揚棄或復歸的感性表現;


(5)共產主義是指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


——你沒看錯。1844年春夏之際的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它只是一個過渡環節,其結果是社會主義。


這五個方面中,(5)說的是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4)說的是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的表現。而(1)、(2)、(3)是共產主義這一過渡時期的不同階段:其中,(1)是私有財產的普遍化和完成;(2)是人的本質開始復歸,但私有財產仍然對這一復歸存在束縛;(3)人的真正的復歸,私有財產的真正的揚棄。


上面所說的整個內容,是馬克思準備補入到第二手稿第39頁的。在這些內容的前面,馬克思還有一段同樣要補入第二手稿第39頁(但並非同一處)的文字。這段文字也摘錄如下:

但是,無產和有產的對立,只要還沒有把它理解為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它還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對立,一種沒有從它的能動關係上、它的內在關係上來理解的對立,還沒有作為矛盾來理解的對立。這種對立即使沒有私有財產的進一步運動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古羅馬、土耳其等。所以它還不表現為由私有財產本身規定的對立。但是,作為財產之排除的勞動,即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和作為勞動之排除的資本,即客體化的勞動,——這就是發展到矛盾狀態的,因而也是有力地促使這種矛盾狀態得到解決的私有財產。

這段話中有兩個要點,我認為對於理解題主的問題是有幫助的。(1)對立和矛盾的區別。馬克思說無產和有產的對立,只有在資本主義下才成為矛盾。粗略地說,對立描述的是雙方相互對立但各自獨立的狀態;矛盾說的是雙方相互對立但又相互依賴的狀態。舉個例子:沒有了佃農,地主仍然是地主,因此地主和佃農是相互對立的;沒有了僱傭工人,資本家就不再是資本家了,因此資本家和僱傭工人是相互矛盾的。(2)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是發展到了矛盾狀態的私有財產,同時也是「有力地促使這種矛盾狀態得到解決」的私有財產。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這是馬克思《1844手稿》所考察的核心),一方面使無產和有產的對立發展成為矛盾,另一方面又開創了解決矛盾的道路。我認為,這個表述對理解題主的問題非常關鍵。


那麼這個解決矛盾的道路是什麼呢?就是共產主義的三個階段:私有財產的普遍化;人開始向本質復歸,但仍受私有財產的束縛;人的真正的復歸,私有財產的真正的揚棄。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的理解如下:


在馬克思《1844手稿》所表達的思想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發展的順序:

異化勞動——私有財產(同時也是共產主義的開端)——人的本質的復歸——私有財產的揚棄(共產主義的完成,從而也過渡到了社會主義)。


在這個發展順序中,資本主義私有財產一經確立,指向社會主義的運動(這個運動過程就是共產主義)就啟動了;隨著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深化,共產主義這個運動也在不斷深化;私有財產的普遍化和完成,導致共產主義開始轉向下一個階段,即人開始向本質復歸;隨著人的復歸的完成,共產主義運動完成,實現社會主義。


因此,這裡「同一條道路」的含義是:私有財產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現實表現,這是自我異化所走的道路;而沿著私有財產的深化和普遍化這條道路走下去,最終實現的是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


馬克思的另外有兩段話,可以按照上述思路來理解:

馬克思在「(3)共產主義是人的真正的復歸」這一部分中曾說:

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這種共產主義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即它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能思維的意識說來,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

在「(4)人的復歸的表現」這一部分中說:

全部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準備的發展史。

在這兩段話中,「歷史的全部運動」和「全部歷史」這兩個用語表明,在馬克思看來,異化作為歷史過程的一個部分,可以被看作是為後來的異化的揚棄提供條件的階段,因而可以說異化與異化的揚棄是處在同一條道路之上的。


我來拋磚引玉。
這句話出自巴黎手稿,馬克思的意思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本來是人的實現的方式的勞動卻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方式,人的現實化變為人的非現實化。異化勞動的來源是什麼呢?資本與勞動的對立。不過馬克思認為,一開始是勞動向資本的生成,然後是資本向勞動的生成。在私有財產條件下這一切是以對立的方式發展的。歷史必然是由異化勞動復歸為自由自覺的生命表現方式,並且前者是後者的條件,所以說自我異化的揚棄與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並且共產主義是這一切歷史之謎的解答。
另外,這句話表明馬克思還處於受黑格爾影響下的泛邏輯抽象表達時期,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就拋棄了,這種思維方式。儘管後人在努力把馬克思黑格爾化,但至少馬克思本人是拋棄了巴黎手稿時的大多數觀點的。
(未完待續)


看看咪蒙的路子,你就瞭然了。


推薦閱讀:

TAG: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