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真的可以使人變聰明嗎?如何看待有人說書越讀越蠢?


閱讀不能讓人變聰明。 閱讀本質上是一個「輸入」過程。
對所有的輸入物進行分析,思考,得出結論。這才是在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知識--信息--數據這三個層面的東西太多了,完全超出了人的負載能力。

因為我們無法一一親臨現場去感受溶解未知世界的樂趣,唯有採用沉浸式聯想,閱讀就相當於用時間經由書本來換取別人的間接體驗。

就閱讀本身,輸入--處理--輸出三者的平衡很重要,互聯網使得人把過多的時間放在輸入上面,甚至沉迷於輸入本身,而將處理和輸出這件顯然更為重要的事情放到後面。
  
  不管閱讀界面是傳統的書,還是互聯網頁,對人的處理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遺憾的是,在生理上,我們的閱讀能力並沒有進化太多,依然只能就某些知識點進行深化理解汲取精華,然後鋪成一張網,最後反覆練習才談得上運用自如。
  
  另一方面,從我的多元閱讀經歷來看,從商科,經濟學,文史哲,再到藝術與設計,IT類的書籍 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某個圈子裡進行分享,很難意識到在這個圈子裡討論的東西,對別的圈子中的人而言,其價值很難得到正確的評估。
  
  如果我們一味地在某個領域死鑽,擁有專家的判斷力並不難,可是這也很容易形成我們的認知誤區,看不到自己不擅長的一面。而世界是不分領域的,只是為了研究上的便利才人為分科的。國內的某些專家就因為未能認識到自身的局限而大放闕詞,實在讓人嘆息。
  
  事實上,跳出書本,看看世界,針對認識上的盲區進行批判性閱讀,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作為聰明人的一個標誌就是,知道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欠缺越多。

 個人私下覺得,哲學書不是快餐書,它的智力含量量甚大,需要你以很高的思考力去提煉它。它自身建立在一個很高的思維基礎上,撇開這一層智力限制非要看的話,也就造成了兩種結果:有人越看越通達,有人越看越偏執。而思維上的偏執形跡近乎於愚昧不化了。
  
說與知乎諸君,共同勉勵


我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沒有什麼簡單而絕對的因果關係。

就拿閱讀來說,一定會有人鼓勵你閱讀使人聰明,閱讀讓人進步,閱讀能夠讓你今後過的更好,不信你看某某某就是因為喜歡讀書,現在賺了那麼多錢。

但是與此同時,也一定會有人警告你,讀那麼多書幹嘛,也沒啥用,還不如多干點活,多積累工作經驗才能讓你今後過的更好,不信你看某某某就是天天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賺了那麼多錢。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不可能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你在做之前也不知道會得到什麼結果。

那我們怎麼辦,難道就坐以待斃,啥也不做嗎?

當然不是,我們已經不是曾經那個眼裡只分對錯了小孩了,成人世界的邏輯就是永遠去下注大概率事情。因為現在的世界比過去複雜的多,其中有大量不確定性,我們必須要用「概率思維」來武裝自己的認知。

讀書人成功的概率高,所以要去讀書。
學完這門課能讓我成績提高的概率高,那就去學。
投資成長性資本財富增值概率高,那就去投資。

而且很多事情發生的概率大小早已是前人經過大量實踐形成的概率常識。比如閱讀使人進步這件事。

所以閱讀真的可以使人變聰明嗎?當然不一定,一定的是會有人拿出許多反例來告訴你書越讀閱蠢,但是沒關係,你只需要告訴他:你說的沒錯,閱讀確實有那麼一點可能讓人變蠢,但是在相當高的概率上,閱讀可以提高我的認知水平,讓我以後過得更好,所以我願意去做這件事。

最後,給你分享一個羅胖在羅輯思維里講的小故事,裡面就是關於「概率」的問題。

假設你現在面對兩個按鈕:如果你按下第一個按鈕,直接給你一百萬美元;如果按下第二個按鈕,你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當然還有一半機會就什麼都沒有。這兩個按鈕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
我拿這道題在辦公室里同事當中測試了一下,大部分人都選擇直接拿一百萬美元走人。因為這本來就是飛來橫財,拿了入袋為安。這麼選的人,風險偏好比較小。當然,也有人選擇按第二個按鈕的,這種人風險偏好比較大。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反正是飛來橫財,那不如賭一把。
那正確答案是什麼呢?
當然是選有50%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但是,我給出的理由不一樣。
一個熟知現代社會規則的人,會這麼處理。第二個按鈕,如果按下去有50%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那麼按照概率,這個按鈕的選擇權價值就是5000萬美元。我承受不了這個損失,那好,我把這價值5000萬的機會賣給一個有能力去賭的人,比如找一個比你有錢的人,你說:「我把這個選擇權賣給你,但是首付100萬美元,如果你中了一個億,我要求再分成一半,你覺得怎麼樣?
對你來說,100萬美元他作為首付給你,已經落袋為安了,剩下就讓他去賭個運氣,反正也比第一個選擇強。而對買家來說呢,他是拿100萬美元的成本去賭5000萬美元的一半概率,這個買賣他也非常划算,他會幹的。

這個例子里藏了這個世界上一個絕大的秘密,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請注意,這裡不是指窮人和富人)。

我們人生在世,時時刻刻都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成和敗的概率。

窮人思維,往往傾向於拿到確定的東西,他不要概率權。而富人思維正好相反,每次選擇的時候都願意根據成功的概率來下注,不管每一次的成敗、輸贏,他一直都堅持這麼下注。

珍視概率權,不是讓你去賭,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覺本能,用概率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每一個選擇。

以上,希望對你有啟發。


兩者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有效的思考。
1、讀書的過程中如果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思考,不斷對書中的問題提出疑問,並試圖做出解答,那麼這種讀書方式是可取的,這樣會使你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而且能夠對作者的書提出批評性的思考,事實上,科學的不斷進步正是通過不斷的對前人的批評而發展的。
2、如果讀書沒有進行上述思考,而只是一味以獲得知識為目的,隨著你讀書的增加,你會有這種感覺:吃飽了撐著了的感覺,導致消化不良。你對書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離開書本,當你對類似的事物進行解釋的時候,你根本不知所措,這樣的讀書方式因為知識僵化的緣故會使人變愚蠢


1,閱讀不能讓人變聰明。讓人變聰明的是思考。 重點不是閱讀,而是藉助所讀之物中思考了什麼,把什麼樣的知識納入自己的思維結構中。

2,所謂的書越讀越蠢,我猜可以分兩類。
一是讀錯了書,平時用A類知識,卻誤讀了B類,要是還不擅長思考排誤那就比較容易顯得蠢笨。 比如想炒股的去讀「莊家操盤秘術」,想搞懂經濟的去看「貨幣戰爭」。跨的領域足夠多,足夠愛跟別人交流,這種情況就比較容易避免。

二是讀的不夠多。 比如空瓶沒有水搖起來也沒有聲音,沒人關注你自然沒人在意你是全空的。而讀了幾本書,變成半瓶水,搖起來最響,最容易讓人看出你還空半瓶。這種情況繼續讀書,裝滿瓶子就OK。


對於珍視智識價值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冒犯。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句蠢話。

說這話的人要麼是一個反智主義者,要麼是一個發表反常言論以彰顯自己品味獨特的傢伙。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訴諸個體經驗,而非依仗書本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看法:古有老子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今有美國歷史學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 anti-intellectualism 。

也有一種說法是:知識短於開創事業,但長於內部治理。毛澤東愛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喜談「知識越多越反動」,這也符合他作為一個改朝換代者的身份。

那麼,最善意的揣測是,@荔枝 適合做一個創業者。


在我看來,使人變聰明的根本是思考與實踐。不過閱讀是一個很好的知識來源,把知識吸收轉化、加以運用,就能提升人的能力。


幾年前,我認為讀書是讀書人所做的事,幾年後的今天,我依舊認為讀書是讀書人所做的事。如果你讀過書,那麼你便是讀書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怎麼會意識到是讀書使他們變愚蠢了呢?或者在他的視野里他的同伴讀書人是因為讀書而變愚蠢的呢?簡簡單單的把讀書會使人變愚蠢這個光環硬套在讀書人身上。對於書讀多了會使人變愚蠢這句話,那麼發表這個觀點的人本身是愚蠢的,他是讀書人。如果非要把讀書和閱讀區分出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這將是淺陋的。


沒有任何一項單獨的活動能讓人變『聰明』。必要條件,充分條件,這些概念中學就應該明白了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說思和學都不能讓人變聰明,這是什麼樣邏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閱讀在最開始的時候應該不是奔著為了聰明而去的。只看一本書或者幾本書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好像知道很多,但是書看多了,也許就說不清楚這世界是怎麼回事了。若自己無法領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容易陷入迷惘,最後還需做到,否則書念不念其實都沒什麼,好多沒念什麼書的人也快樂能夠給予他人快樂。閱讀和實踐一起來吧,這樣也許帶來的感受和體味會是最大的 嘻嘻。


顯然書獃子跟閱讀是兩碼事,一個是群體,一個是行為。
難道所有有這樣行為的人最終都會歸納於那個團體之中嗎?不見得吧。
不是有句話叫「站在巨人肩膀上」嗎?閱讀就是提供給一個途徑讓讀書人站上去。至於是站上去看的更遠,還是站上去之後腳一滑摔成腦殘。那就看個人修為了。自身問題怪不得書籍。


有些人把思考、預習、複習、實踐、聊天的時間都用來閱讀了,短板更短,所以變蠢啦。
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是有成本的。


這就要看看書的人的思想水平了。


一切的結論脫離了具體語境都是扯淡。

閱讀,在經驗模式與閱讀質量的前提下是會讓人顯得睿智些的。
讀書,在不思考的情況下,只能是機械性的複製機器而已。

脫離了這幾個條件,你都可以反駁他。


我倒覺得總體傾向是聰明人越讀越聰明,蠢人越讀越蠢。
智商和思維結構未達到一定層次的人,與其讀書(特別是哲學之類坑爹的東西),倒不如多干一些實事。


讀書不會使人的智商提升多少,但可以獲得知識,增加人的修養,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但是對於不同的人,讀書也會有不同的效果。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決定了他會讀什麼樣的書。在同樣的一本書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收穫。這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何定義這個聰明的概念,是個先行考慮清楚的問題。
根據上面原始問題的提出,聰明似乎被理解靈活,實用,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內容。
結合問題後面的那句話來說,這就是以偏概全了,自己不具備的經歷閱歷,不等同與其他人沒有。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碰到身邊人會說出:「我就沒見過這樣的。。。。。。」之類的言語,而這種言語感覺更像是一種情緒的發泄。至於他或她是否真是做過研究總結,從而得出了「我就是沒見過。。。。。」的結論,我們往往不會放在心上。
讀書如果抱著目的性的話,那肯定是會讀出心得,至於心得的程度高低,又要根據書的內容,讀書人的綜合條件,外部環境等等條件來綜合判斷。閱讀可以使人發生改變,是否能夠改變智商,還是要有專業研究的人來做調查研究後下結論。


流體智力.或者說智商,基本上是天生的。這句話大概是這個意思。
但晶體智力...或者說閱歷,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看書,或者說看好書,還是有點幫助的。


1:怎麼算是讀書,定義是啥?如果上過學就算讀書的話,我想知道有幾個所謂聰明人沒有讀過書呢。
2:如何定義讀書多了?高中還是本科還是碩士 博士,還是其他。
3:如何定義聰明呢?標準是啥?
無論是現代科技,還是製造財富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是讀書人弄出來吧。


推薦閱讀:

家裡有個賢妻良母是什麼感受?
19歲的你是什麼狀態,應該是什麼狀態?
你的性啟蒙對象是誰?
在牟平一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進入體制會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TAG:閱讀 | 成長 | 心智 | 反智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