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羅文、張國榮的粵語發音方式與現在的粵語歌手不同?

羅文、陳百強、張國榮那個時代的香港歌手,粵語的發音聽起來,比現在的歌手如陳奕迅等,很明顯重音、開口度、發音部位都有不同,聽上去更為飽滿動人,個人更喜歡舊粵語的味道。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粵語本身的發音變化了嗎?還是歌手唱歌的方式變了?


懶音的回答正確。

基本在95年以前出道的歌手,基本都有這樣一個默契,就是咬字要清晰,要準確。要用最正的廣東話來唱歌,準確度有點類似於播音的要求。他們唱歌絕對不會有懶音。要字正腔圓。

甚至,仙杜拉,葉麗儀,甄妮,葉倩文這些廣東話並不是第一語言的人,要發唱片,都要訓練,咬字要絕對準確。

有答案說,那個發音只是在八九十年代唱歌的時候才有。平時不會有。這是錯的!我有好幾位老師,他們無論是上課,還是平時和我們聊天,講話也是非常正的。甚至我有一位老師,講話的腔口簡直就和羅文一樣準。這些老師們是接受過很傳統,很嚴格的教育,才出來教書育人的。當然很多人平時講話也有懶音,但通常來講,日常講話的那種懶音,要比唱歌嚴重太多了。

至於後來,越來越沒要求,因為行業在衰退,公司只要能賺錢,怎麼都好。觀眾也只看臉,不再對發音執著,連「走音」都可以當沒聽到,何況發音?我想錄音室和製作人也都沒法計較了。


粵語本身的發音基本沒有變化,變也只是極個別字音的變化,整個標準音系、各個音素沒有動。
現在說「懶音」的人多了。「懶音」的音系當然不一樣。但是,「懶音」早在羅文年代之前就有了,像n/l不分這種特徵甚至古時候就有,一直不是讀書、戲曲用的標準音。

現在的歌手聽起來味道不一樣。
一是他們說「懶音」的確實比以前多多了,很少人再以讀書音為標準死摳n/l和前後鼻音等等;
二是演唱的腔調變了,更接近口語平腔,很少人追求戲曲那種字正腔圓的誇張感覺,也少用戲曲味濃的拖腔;(戲曲腔是在沒有麥克風的年代誕生的,目的是讓聲音大而有穿透力又保持較多樣的表現力。而有了麥克風之後,呢喃耳語都可以唱歌了,腔調自然不一樣。)
三是歌曲的風格變了,歌詞的速度、節奏、疏密安排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比如以前就沒有嘻哈樂。

話說,羅文、關正傑和許冠傑、陳百強、張國榮的腔調截然不同,不能都混到一個模糊的「那個時代」去吧?


懶音說法不正確
正音運動前,香港流行歌裡基本都是各種懶音,但是正音運動之後,就很難在歌曲裡再聽到懶音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鄭少秋的《天涯孤客》。
鄭少秋 - 天涯孤客(1975年)
視頻封面鄭少秋、珍珍、珮珮 - 天涯孤客1976視頻

鄭少秋 - 天涯孤客(1995)

視頻封面天涯孤客 鄭少秋視頻

由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的聽到,76年版的天涯孤客裡很多懶音,比如「光讀作gong,暖讀作lyun,而唱腔是老派唱法,95年版的懶音已經不見了,但是唱腔已經偏向流行唱腔了

甚至還有矯枉過正的,例如陳慧琳的《花花宇宙》裡,就把藍/籃唸作[naam]
視頻封面陳慧琳 - 花花宇宙《高清》MV視頻
而樓主說得問題其實是咬字飽滿度的問題,老一輩很多歌手,比如:羅文,羅家英,鄭少秋,葉麗儀,葉振棠等,或許受粵劇影響,唱歌時的咬字比日常生活說話更為之飽滿圓潤,也就是「字正腔圓」,所以給人的聽感與流行唱法很不一樣。但也不是誰的咬字都非常飽滿的,比如同年代的關正傑,許冠傑,溫拿(譚詠麟)就沒那種感覺。更趨於日常生活說話的語調。
——————————
以上


個人覺得是有其時代風格的。

大家都知道,在許冠傑和羅文之前,粵語流行音樂在香港是毫無地位的。那時候,想聽POP的就只能聽英文歌,想聽人唱粵語的——只有粵劇了。張國榮的前兩張專輯I like dreaming和Day dreaming都是英語。譚詠麟早期從溫拿出道的時候,前三張大碟都是英文,許冠傑的第一張(1971年)也是英文:time of the season。

而真正的粵語流行歌起步於70年代末期,當時的歌手都聽過一些粵劇,所以演唱的時候就會帶一些粵劇的發音方式。

其實話說羅文的嗓音確實是很有特點,即使和跟他差不幾年的譚詠麟許冠傑比都很明顯啦。


原來粵劇追求的是咬字要准,後來發展到流行歌曲初期,70、80年代,他們仍然高標準嚴要求,咬字清晰,準確。再後來發展到90年代以後逐漸弱化了咬字,變成歌詞要有感覺,曲調要朗朗上口,歌手聲音要有辨識度,其他的很少再有人關注了。所以才會出現某歌手,國語粵語的咬字都成問題(生理結構問題),但是顏不錯,身材還行,高音飆的夠高,就紅的發紫。換做以前,別說受歡迎了,能不能當歌手都是個問題!粉絲們不要對號入座。


粵語本身的發音不會變化的啊,只是怎麼講究的問題罷了
而且真要考究到那麼早的話,要看歌手的老家在哪裡······
那李嘉誠還是潮汕人呢= =粵語就不可能特別標準,而且我們討論方言,這本來就是一種
十里不同音的語言,只能說現在的香港話是廣府話的變體吧(這樣理解比較好)
題主舉的例子,羅文,陳百強,張國榮的確是很考究咬字標準的
但是不能用來代表一個時代,當然要舉例子反駁也挺難的
我要說個同時代的,林子祥,他粵語其實講的不好,還不如英文
譚詠麟,年輕的時候也唱點英文歌吧
非要說就是第一代歌神吧,許冠傑先生填詞的時候很注意押韻
但是唱歌的時候發音也相對偏口語化,其實他也寫些情理歌哲理歌,但是紅的都是
口水話的流行歌
而現在的歌手如陳奕迅等······
陳奕迅就是學題主說的那個時代的人的發音出來的
非要舉例也不應該用陳奕迅
歌手唱歌的方式變了的可能性大一點
懶音什麼的在說話的層面比較普遍,甚至不少演員


怎麼會將羅文和哥哥的發音相提並論呢?
他們代表的就是香港粵語發音的兩個極端,羅文廣州長大,受過粵劇訓練,發音較硬(這也是廣州人的發音特點),講究字正腔圓。
而張國榮,讀過番書,發音則較軟,唱歌偶有連字,而懶音,則是他的標誌之一,在八十年代,香港老派音樂人對張國榮的其中一個不滿就是其發音了,覺得他不專業。
不過進入九十年代後,就是風水輪流轉,羅文風靡七八十年代的唱腔就顯得格格不入了,「每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甚至顯得老土,而哥哥那種懶洋洋的唱腔,就顯得十分潮流了。
因此,羅文的發音更代表老香港,而哥哥則更接近今日香港的發音。


羅文和哥哥好像都有粵劇功底,唱歌有點粵劇feel~


找羅文和張國榮關係路過這裡,看一眼,感覺回答問題的人既不是語言學出身也沒練過歌唱。從語言角度講,語音就是會變的,這是根本常識和基礎,把好萊塢電影翻出來聽語音,黃金時代、上世紀70-80s"、現在,都不同。從歌唱角度講,粵語音韻限制了高音發音,不可能讓作詞人在高音區完全不用去聲、入聲字,但這卻給了粵語歌感人的力量,低音才撫慰人心,徐小鳳一首歌能頂別人多少首。可人就是愛高音,好灑狗血啊,而且戶外高音才聽得見,比如台灣黃金年代的工地秀,這種市場需求催生了台灣歌手以飆高音為牛比的標誌,甚至是唯一標準。粵語歌手如果要唱高音,兩條路,一,放棄共鳴,比如許冠傑,但這種方法毀嗓子,而且高音薄弱,二是放棄咬字,簡單粗暴上共鳴,如歌神張,懶音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因為懶了才不去咬字,是咬字就沒法唱高音,更不好說唱片公司無良,在商言商,無良時可能是有的,但正因為在商言商,回到90s前,如果市面上都咬字歌手,唱片公司怎麼敢隨意推懶音?拿後來的結果推想當年,這叫事後諸葛。雖然我不喜歡李克勤,但必須說他其實算是難得的既追求咬字與共鳴的歌手,可惜審美,張國榮已經在用蝶竇共鳴了,他還在玩喉結顫音,既錯且不美。可惜羅文了,他本身是中音歌手,音質也不厚,不然輪不著歌神張封神的。他其實已經發現了共鳴和咬字共存的方法,我在聽家變,他好像還開發出了發揮粵語特點迅速進頭聲共鳴、聲帶閉合的技巧。好惋惜啊,世事難測


西關口音


你說的那種唱法是誇張了之後的發音,89十年代很流行。是故意唱成那樣的。說話的時候不會這樣去咬字。現在還追求這樣咬字的話就很土了


想起了激光中這首歌,念白式的歌詞。感覺也和曲風的變化有關,畢竟時代不同了。


樓上幾位的回答十分有說服力,作為榮迷補充一點,就是看到有人介紹說,張國榮說的粵語是廣東話中的西關音,如同京話在北方方言中被認為比較標準,西關話在白話中也被認為是比較標準優雅的~~(希望有大神多介紹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我感覺還是因為時代不同吧


作為一個講粵語的人,我只能說,我聽起來沒什麼不一樣。只是像張國榮唱歌的時候的方式跟別人不一樣而已,你看他平常說話就是標準的粵語啊。或者你去看以前港產片的粵語版吧,跟他唱歌不同的。


推薦閱讀:

TAG:香港 | 粵語 | 張國榮 | 粵語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