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梵高在生前沒有被譽為天才,死後卻聲名鵲起?


梵高的畫生前不被人認可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超前於時代的審美。

什麼叫超前於時代?好像他是能預知後世?

預知也許談不上,但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確契合了幾十年後的藝術風尚。(想像你在十幾年前殺馬特風流行的時候留了現在的髮型……(好吧,這個類比好像不怎麼好……

(咳,說回來。)討論梵高的審美為什麼會是超前的,需要把時間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紀。

我們來看幾張圖: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還記得美術或歷史課本上的介紹,應該是,米勒,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那時候,畫人物強調的是「正確」。

不過其實米勒的畫在當時也不怎麼好賣,因為除了要「正確」,那時更受收藏界歡迎的是描繪宗教或者貴族生活場景題材的畫。

比如這幅:
(記住這幅畫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畫,是因為他和梵高產生了某些聯繫,後面會提到。)

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但梵高喜歡米勒。可能是因為他同樣喜歡觀察他在礦區做傳教士助手時遇見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米勒,《播種者》,1850年

1880年,在斷斷續續、勉勉強強做過畫作複製品推銷員、書店學徒、牧師助手等多份工作後,一直因為內向、耿直而和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終於在27歲這年決心聽從內心做一個藝術家,並在弟弟提奧的經濟支持下,開始正式學習畫畫。

米勒就是他臨摹的對象之一。(你看,一開始就選了一條不怎麼好賣的路。)

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種者》素描,1881年

梵高沒正式進過美術學院學習,估計也考不上,因為當時學校和我們現在的美術培訓班一樣,要學生照著石膏像畫素描,而梵高特別抵觸,甚至還因此和幫助過他,教他學畫畫的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親戚莫夫吵過架。

「這種沒有生命的東西根本沒有畫的價值。」
「沒有活人的手腳可畫時,我才會去畫模型。」

顯然從學畫之初,梵高關心的就不是把人體的比例、樣子畫「正確」,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畫之人的感覺。

梵高,《掘土的農婦》速寫,1885年

「我希望達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畫一雙手而是手的姿態;不是去精確地勾勒出一個頭部,而是頭部的表情,例如一個挖掘者抬頭吸氣或說話的神態 —— 換而言之,就是生命。」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還在給提奧的信里說「我努力創造出一些寫實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現在他的畫已經越來越直奔感覺而去,越來越不「正確」了。(也越來越賣不出去了。)

但事情還沒完。

梵高早期的畫還是以灰調子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見了當時還屬於先鋒藝術的印象派的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

他簡直像重新發現了顏色,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以明亮的、和現實顏色完全不一樣的色彩來畫靜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個月里,梵高畫了約200幅畫。

這個時候,他的《播種者》變成了這樣的版本:

梵高,《播種者》,1888年

桃花畫成了這樣:(紀念莫西所作)

梵高,《盛開的桃花》,1888年

人物畫成了這樣:

梵高,自畫像,1887年

梵高,歐仁?博什肖像,1888年

著名的卧室:

梵高,《阿爾的卧室》,1888年

他對顏色的選取大膽又天才。
梵高在給提奧的信里這樣解釋他為什麼這麼畫:

"在此,唯有色彩是無所不能。色彩的簡化,賦予平常事物偉大的格調,引發了休息或睡眠的聯想。總之,看著這幅畫應當可以讓腦子或想像力得到休息。

牆壁是淺紫羅蘭色。
地面呈磚紅色。
床和椅子的木頭是鮮奶的黃色,被單和枕頭呈非常淡的檸檬綠。
鮮紅色的床罩。
綠色的窗子。
橘紅色的梳妝台,藍色的臉盆。
淡紫色的門。

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關著的百葉窗,屋子裡什麼也沒有。傢具不能侵佔其他的空間,牆上是肖像,一面鏡子、一條毛巾和幾件衣服。至於畫框,因為畫面上沒有白色,所以它將是白的。"

他有時也挺自信的,他給妹妹寫信:

「你不理解有一種新的畫風要出現么?」

其實,看到現在,你可能發現了,梵高一點也不「瘋」。

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緒化,易怒、易沮喪的一面,但關於他的精神狀況和心理隱疾一直沒有定論。

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並不是在想像中那種「嗨了」的狀態中畫下自己的幻覺,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聞里說的因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顏色與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麼,然後選用不同顏色、筆觸來表達。甚至,從信件水平來看,他語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為他學畫起步晚,而當時信息傳播慢,畫家並不易出名,他從學畫到去世一共才畫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藝術形式本身的先鋒邊緣,所以無人問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較和他同處於「後印象派」 * 的高更、塞尚當時都處於相對默默無聞的創作狀態。

*後印象派: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油畫流派。這些藝術家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而且在圈內,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認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經有專業的藝術評論家很認真地在報紙上評論他的畫作。而且他生前也並非像傳言那樣只賣出去過一幅畫,根據梵高博物館的回答,雖然並無法知道確切的數字,至少多於兩幅,還不算和藝術家朋友間的一些交換畫作。

可是,梵高卻在這年自殺了。

所以這是他生前不被認可的第二個原因:活得不夠長。但這也讓梵高漸漸有了另一種名聲,並溢出了藝術圈外。

「他仰望太陽。然後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陽穴,摳動扳機。他倒下了,臉埋在肥沃又發出刺鼻氣味的麥田裡。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親的子宮裡去了。」

梵高,《麥田上的群鴉》,1890年,傳說中梵高的最後一幅畫,但其實並不是

歐文?斯通在1934年寫的傳記小說《渴望生活——梵高傳》的這一段,不知道打動了中國80年代多少文藝青年,包括海子,他就為梵高寫過詩《阿爾的太陽——給我的瘦哥哥》。

為什麼前面寫梵高(可能)是自殺,是因為在2011年,美國兩位獲得過普利策獎的傳記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傳》質疑了著名的「自殺論」,認為另一個傳言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開槍射中,為了保護他們,梵高承認是自己開的槍。

他們一條條駁斥了自殺論的證據,比如:梵高並不像傳記電影里那樣留下自殺前的遺書,他死後上衣口袋裡被發現的字條是他寫給弟弟提奧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槍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內容是樂觀的,甚至描述了未來的計劃。

以及梵高中彈後步履蹣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因為子彈沒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個小時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證據——槍傷,根據手槍法醫專家文森特·迪·馬的說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難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開槍,他認為開槍的地點離梵高的身體應該有將近兩英尺遠。

梵高博物館展出的據說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高當年用來自殺的左輪手槍。

但就像梵高為什麼會割耳一樣,真相已經無從得知,反正「貧窮、瘋狂、割耳、自殺、死後成名」,這些關鍵詞足以讓梵高的各種版本的故事已經通過小說、故事、繪畫、電影、電視劇、戲劇、詩、歌等廣為流傳,甚至影響了很多人對藝術家的想像——藝術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擁有瘋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書叫《梵高與流行文化》,裡面盤點了這一切。

所以故事最開始是誰說出去的?

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

一個是梵高的弟媳,喬安娜。

喬安娜抱著她和提奧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高,1890年

梵高死後,一心想要將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奧不到半年後也去世了。此時梵高一輩子畫的成百上千的油畫、素描(床底、柜子後面、房子里全是梵高的畫),還有和提奧的五百多封書信,都留給了這個嫁給提奧不過一年半的那時候才29歲的喬安娜。

她是個能幹的女人,讀書時是班上的高材生,後來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過,在中學教過英文,還是一個女性社會主義運動的創始人。

她開始一面設法安排梵高的畫展,一面把梵高和提奧的信結集成書。

左圖為喬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圖為第一個版本的提奧與梵高的書信集。

開頭的十年有6次畫展,反應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卻引來馬蒂斯等後來的「野獸派」新秀的關注。從此西歐重要的美術館大門,逐一為梵高而開。

喬安娜在推廣梵高的過程中具體做過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藝術家理查德·羅蘭·霍爾斯特嚴厲地批評:

「她是一個迷人的小女人,但當一個人在一件她一無所知的事情過於狂熱讓我很惱怒,儘管她是被傷感沖昏了頭,還是值得我採取嚴格的批判態度。這些不過是高中女生的廢話。梵高女士最喜歡的是誇大其詞和多愁善感,這讓她流了最多的眼淚,但她忘記了,她的悲傷也正在把文森特變成神。」

另一個推廣梵高的人是沃拉爾。

這個人名我們上次說畢加索時也提到過,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畫商,低價買畫,高價賣畫,但眼光奇辣,畢加索、高更、馬蒂斯、德加等人的畫他都代理過,他也幫梵高辦了第一次重要展覽,和畢加索的第一次個展一樣,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

但沃拉爾知道梵高的價值,他在回憶錄里寫當時一個參觀者非常喜歡梵高的《罌粟花田》(當時標價低於500法郎)這副畫,每天傍晚都到畫廊里來,一提起《罌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說自己打算為剛出生的女兒置辦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買一幅畫。

梵高,罌粟花田,1890年

沃拉爾不自覺地把眼睛瞄向了《罌粟花田》,覺得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閑錢,這幅畫我早就搬到家裡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個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給我們出個好主意。」這個藝術愛好者說,最後,他花15,000法郎在別的地方買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畫法國貴族生活的畫家)的一張畫,「我堂兄說,20年後,這副畫價值至少十萬法郎。」他高興地說。

我覺得還是不反駁他為好。
大約二十五年以後,德塔伊水彩畫的買主到馬蒂尼亞克街來找我。他憂鬱地對我說:
「現在是賣德塔伊的時候了。我的女兒要出嫁了。」
我問他是否還記得梵高的畫展,還有那幅他似乎喜歡得不得了的《罌粟田》。
「我怎麼會不記得呢?幸虧我忍住了沒買:《罌粟田》現在能有什麼賺頭?」
「哎!我的朋友,您能賺三十多萬法郎。」
「那,既然這樣……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閣之戰》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可盧森堡宮的館長已經叫人把它搬到頂樓的庫房裡去了……」

(嗯,我覺得這個故事主要能告訴我們……1915年左右梵高的一張畫的價格是30多萬法郎)

在喬安娜和沃拉爾的推動下,梵高的名聲和作品價格都在不斷攀升,在喬安娜死後,她的兒子小文森特繼承了伯父滿屋子的畫,雖然他並沒像他母親那樣對伯父的遺作充滿熱情,但仍然十分看重。

儘管梵高作品價格不斷飛漲,但他沒有賣出去幾幅,大多數選擇借給了各大美術館展覽,梵高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國內。

1973年,由荷蘭政府出面,以六百萬美金的超低價格向文森特整批買下這些油畫與素描,條件是成立「梵高基金會」,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時要在阿姆斯特丹蓋一座「國立梵高美術館」,以資保管、展出。

現在的梵高博物館

為什麼小文森特的這個選擇是重要的呢?因為一方面成立博物館和基金有助於荷蘭政府對梵高的長期宣傳和推廣。同時,這保證了,梵高雖然畫了很多畫,但大多收藏在美術館,市場上的存量並不多。梵高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於是在各大國際拍賣行間不斷拍賣,價格不斷推高。

讓梵高後來真正變得人盡皆知的,還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勞。

梵高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當然最後沒有成行。但他的畫受過當時流傳到歐洲的日本浮世繪很深的影響。這來自東方的畫作讓他發現可以不用科學透視來構圖,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塊平面鋪色,用線條和色塊可以快速地作畫。

梵高模仿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梵高,唐基老爹畫像,1887年,藝術用品店的老闆唐基是梵高接觸日本浮世繪主要的來源。

所以日本人對梵高的喜愛由來已久,中國第一本講梵高的書是1929年豐子愷翻譯的《谷訶生活》,就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日本人在80年代也為梵高弄了一個大新聞。

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為了買梵高的畫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萬美元的天價,《向日葵》一時成了有史以來最貴的油畫,震驚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經擁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毀,所以日本人有個情結,一定要再找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回來。

所以現在人人都知道梵高畫過《向日葵》

二戰期間被毀掉的梵高的《向日葵》

拍出天價的梵高的《向日葵》

當然除了情結,也因為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崛起,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的銀行大力鼓動客戶貸款購買藝術品。銀行家們高調宣傳,稱西方藝術品是絕佳的升值收藏。

不久後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製紙的前總裁齊藤良平在1990年揮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萬美元買下來梵高的《加歇醫生像》,創下當時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同時他還因曾宣言要將這幅畫死後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過軒然大波。現在這幅畫還是梵高畫作的市場最高價。

梵高,加歇醫生,1890年

當年梵高自己說的話成真了。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癱瘓的藝術世界裡,展會、畫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裡攫取了錢財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認為這是我的臆想。總在畫家死後,人們才肯花大價錢購買他的作品。他們總是輕視在世的畫家,他們通過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來愚昧地為自己辯護。」

當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當時在畫加歇醫生的時候曾經在信里這樣說:

「我用憂沉的表現手法為加歇醫生畫了一幅肖像,看起來就像畫中所看到的那種痛苦的表情一樣。並且這樣畫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們不可能對比出這與舊的鎮靜的肖像畫有何不同,這表現了我們現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就像等待什麼東西在成長一樣,悲傷但仍然溫和,清醒且聰明——這就是應該畫很多肖像畫的原因。


它們會出現在一個世紀後,那時現在活著的人都已經離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發表於:還以為梵高又窮又瘋?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錯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藝術常識與藝術家故事
象外,把藝術拉出〇外


他跑的太快,時代在他身後氣喘吁吁


其實這個人生前沒得到重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總共活了37歲,快30歲才開始畫畫。
主要創作生涯就是生命的最後5年。
這還不算進療養院的時間。
真正開始爆發的是最後的那兩年。
這麼一個人,想生前被主流社會發現,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吧?
我相信他要再多活幾年不見得會比畢加索差。

梵高一生給人的悲劇印象,跟傳統藝術史寫作突出個人英雄形象的觀念是有一定關聯的。


對於梵高,情感還是很複雜的。我想說的,是一些找抽的話。
無論在哪裡都很少聽見有人說梵高的壞話(其實並不是無論在哪裡,是在天朝),我個人以為,他在天朝的藝術教育里的地位太過超然了,是少數在西方藝術普及程度並不發達的天朝婦孺皆知的藝術家。他生平的傳奇性和悲劇色彩都是老百姓和後輩們喜聞樂見的。
說梵高是天才的,我贊同。早前甚至於對其我是有偏見的,就因為他超然的地位和過度的尊崇,就像看多了抗戰題材影視也會產生排斥一般。梵高的精神類疾病是可以考究的,大量書信言論都得以保存,再說了,媽蛋喲,正常人誰沒事兒割耳朵。但是,相反的是,注意,這類人,在畫畫的時候反倒更加理性。
他的很多畫作中可以看出,用了許多不加調和的顏料用線條來排列組合,仔細看,一幅畫都是結構縝密的純色條,媽蛋喲,如果不是極其理性的畫家,誰閑的這麼畫畫。
爪機黨史料不詳細,推崇梵高的至少看過渴生活吧?作者歐文斯通自己都說在梵高死後的一段時間(三四十年啊同志們)里,這個畫家還並不是很出名。但是26,7歲才開始畫畫的梵高,不得不承認還是極具天賦的。但是這個天才同樣迷茫過,要不然也不會有一段時間沉迷跟風印象派,奈何又沒那麼好的技術,要是他因為印象派成名了,梵高還會不會變成大家熟知的那個天才瘋子?媽蛋喲,肯定不會。
說梵高風格超前不被時代接受的,媽蛋喲,同是後印象派的還跑到南法跟梵高生活了一陣子富帥高更不也活的好好的。塞尚畫風在他的時代的接受力也好不到哪去吧?一個回顧展不小心還讓畢加索開竅了。杜尚老爺子幾十年以後都玩出花兒來了,搞得整個圈子雞犬不寧最後大家都不畫畫了,也不是好好的,妞還是得玩,人還是得放浪,名還是得傳千史,媽蛋喲,原諒我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
咳,這不是梵高的藝術風格問題,藝術史上風格一開始不被接受的畫家多了去了去了去了,不是理由。藝術史上精神不正常生平多坎坷一生傳奇帶賣點的藝術家也多了去了去了去了,村上隆不也說,藝術家沒個個人傳奇故事,不一把辛酸淚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原話完全不是這樣,小弟添油加醋),賈科梅蒂老爺子雕塑做一個砸一個,席勒恨不得肋骨畫穿蠻腰畫斷,他老師科里姆特還1p2p3,4p呢,咳,媽蛋喲,跑題了。
總之,這些都不是梵高那會兒不出名的理由。生前沒成名在當時的法國藝術圈,太正常了。話說莫奈也是在死後一段時間才達到的人盡皆知的地步。一個沒有絕佳的學院功底,沒有好的藝術圈子,沒有豐厚的家底營銷,半路出家沒畫幾年就死了的藝術家(從決定當畫家到自殺不過10年左右),怎麼想也不太可能成名吧?其實梵高還是進過美術學院的,貌似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如記錯望提醒),貌似是所風格偏嚴謹的學校,然後沒過多久就退學了,貌似是和老師意見不和,當然具體故事大家想像(每次幻想,我都會假想老師指著梵高的畫說,形不準,哈哈,惡趣味)。
試想,一幫印象派大家們,看見突然來了一個名不見經傳小伙,模仿的半生不熟的印象派畫風,也不會交際做人(姑且以他的性格這麼假定),媽蛋喲,誰理你丫?而那些流傳至今的名畫創作年份就晚得多了,試想喲,一個在南部小城市阿爾勒精神病院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伙畫了一堆黃黃藍藍的畫,媽蛋喲,誰理你?要是這樣梵高還能死前被稱為天才,媽蛋喲,你也太小看這個圈子了。
而生前不成名,死後成名就更難了,沒有人宣傳營銷推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偏偏梵高具備了所有適合塑造的基本條件,作品顏色艷麗,感情飽滿,生平坎坷,畫途不順,還是個瘋子,媽蛋喲,進過精神病院的貨真價實的瘋子。這些加起來,活生生的好素材啊,不用多浪費?我一直認為歐文斯通幫了梵高一把,在梵高死後四十年,這個年僅26歲(開始創作的時間可能更要早)的傳記作家,需要一個不太為人熟知的卻精彩絕倫讓人充滿遺憾的悲劇故事來推銷自己(瞎猜)。
就算寫到這黑了梵高半天了,我還是會承認這是個極具天賦的藝術家,拋開那些從小耳濡目染的傳奇故事和教科書上都有的名畫,在第一次知道這個瘋子之後的很多年,自己也迷上繪畫很多年以後,在一本畫冊里找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本梵高素描的畫冊,對我的衝擊卻遠比那些華麗熱烈的色彩來的強的多。我也會想,如果這個人,從小就畫畫,像許多生前就名聲顯赫的藝術家一樣,給予他充足的養分,梵高會走到哪一步?
當然,沒有如果。
媽蛋喲,如果是希特勒考上那年的維也納美院而不是席勒,人類就少一場浩劫啊,咳,怪考官。


任何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的貢獻都可以總結為:在他之前沒人這樣畫,在他之後人們開始學他。頂級的藝術家,都必須顛覆人類之前的審美認知,發展出種新的長久的審美體系。喬托是這樣,畢加索是這樣,波洛克是這樣,梵高也是這樣。而梵高比他們更為傳奇,因為懷才不遇,因為英年早逝..
隨著信息傳播的加快,這樣偉大藝術家懷才不遇的事情越來越少了。在他之前有達芬奇,維米爾,拉圖爾,在他之後幾乎沒有這樣世界級的藝術家。梵高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處於真實描繪自然的繪畫與揭露人性主觀表達的繪畫中間的轉折點。在他之前的藝術家,都是以真實複製一個自然場景為藝術目標,就像達芬奇追求鏡子一樣的效果一樣。即使是印象派的那幫藝術家,也算是加了個毛玻璃的照相機在複製場景。而到了後期印象派梵高這撥人,藝術開始需求新的表達方式了。梵高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一環。正因為這個轉折是歷史性切顛覆當時人類審美的,因此,後期印象派的這些人在世時大多懷才不遇。跟高更,塞尚這些有雄厚經濟支撐的後印象藝術家不同,梵高作為一個瘋子,還是貧困的瘋子,以一腔熱情畫出由他燥鬱症的視角顯示的景象。這樣的表達反而更加真實而殘酷。以當時的藝術認知水平,梵高這樣的審美太過於新穎,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因此,畫作根本賣不出去。然而,在後印象之後的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新一波潮流開始探索在繪畫中表達人性的可能性,於是我們有了斑斕的馬蒂斯,恐慌的蒙克以及壓抑的達利.. 梵高就處於這些現代繪畫跟古典繪畫的轉折點上。這就是其作為藝術家的偉大價值之一。

以藝術家的自畫像來分析,從文藝復興的丟勒第一次為自己畫了肖像畫開始,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自畫像。而後長達400年的時間,藝術經歷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寫實等等主義,我們可以看到,在長達400年的時間裡,人類對於藝術的定義禁錮在了鏡子般描繪自己的表現手法上,到了印象派,畫面開始模糊。到了梵高這裡,繪畫開始加入自己主觀的色彩跟表現。於是,西方藝術開始轉了個大方向。一批現代藝術家開始嘗試用平面繪畫表達內心世界。剛開始是馬蒂斯,像梵高那樣通過色彩來表現自己的主觀情緒。而後,席勒用形變跟筆觸表達情緒。也有像達利那樣用象徵性手法表達內心世界。發展到後面,培根已經用超現實以及表現主義的手法表達出內心的詭異恐慌的情緒。藝術史常常以線性分析各種藝術流派之間的關係,偉大的藝術家一方面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塊重要一環,承上啟下,一方面以自己的嘗試構建出新的藝術手法,觀念,推動人類的認知。在梵高之前,藝術家可能是畫得越[像]越好,而梵高之後,藝術家是表達得越[真實]越好。


梵高的成功並非是因為他的死亡,只能說梵高沒有活到他成功的那一天。

事實上是,梵高的成功要感謝他的弟媳喬安娜,也就是弟弟提奧的妻子。喬安娜在提奧追隨哥哥梵高死去後,並沒有把滿屋子五百多幅梵高留下的作品當廢品賣掉,而是想方設法給梵高的作品辦展。然而辦展也並非易事,起初也是無人問津,知道第七次辦展,在巴黎引起當時的新秀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等人的注意,才開始成名。


看他的畫始終有種情緒在裡面,代表了他內心掙扎、精神不穩定的狀態,畫有很強的生命感,彷彿一直在抗爭,情感強烈。

我對梵高的感覺,正如Don Mclean閱讀了梵高平生的書以後,為他寫的那首《starry nignt》中的歌詞: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許是後人對梵高的藝術感同身受,希望像梵高一樣去熱愛生活吧。


除了贊同經雷的回答外,我覺得還應該補一個邊緣化與中心化的備註。

人、事、物往往是在Ta處於邊緣的時候,做起事情來最有幹勁兒,動力最足,目標最明確。一旦他走向了中心,則這種動力就不夠了。

梵高當然生前沒有機會獲得走向中心的感覺,但是我認為世人對他的評價符合我說的這一點。我們把梵高視作邊緣的時候,就會感嘆」他怎麼這麼沒有被主流重視呢?「。但想想那些已經被主流重視的天才和奇才,我們自己真的通過重視他們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足夠多的經驗嗎?即便是那些學者,不也是在那些天才的人生經歷不那麼受到世人重視的時候,才那麼刻苦的研究那些天才嗎?

在文化這個特殊的領域,我們為了行為上不重複別人,總是把自己的目光放到邊緣的人、事、物那裡去。我們就是堅持這樣一種怪的行為方式,才造就了梵高的這種對比感覺。

反過來問一下,作為一個只畫了7年畫兒的天才,他難道被關注的還不夠嗎?我們對那些堅持畫50年畫的人關注的夠多夠細嗎:)


跟時代腳步相比:落後兩步是蠢材,落後一步是庸才,緊緊跟上是人才,領先一步是天才,領先兩步回歸蠢材。領先得太多,無人能夠理解,大眾就無法給出恰當的評判。


偶然搜索天才看到了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很久,所以就寫給有心尋找答案的人看吧。

看了之前的一些答案,能發現大部分人不會畫畫,不懂梵高的天賦在哪兒;另外也沒學過藝術史,濫用一些還不能定論的史料,不知道時代的具體背景。

梵高是天才,也絕對是如今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家之一,排到前5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對這一點還不能真誠看待的人,答案也不值得看了。

梵高的死還是未解之謎,有史料發現當時有小孩兒玩搶走火,所以推測有關聯,但是沒有定論,亂用史料的,答案也不必看了。

梵高的天分:
大家覺得他是瘋子。因為他的畫面飽含熱情,同時又冷靜地使用扭曲的線條。在他之前,繪畫是技術活,沒有那麼多感情,每一筆必須合理端正,形象必須清晰完整。梵高的畫相較而言太混亂了,太情緒化了,而且還用嚴謹的線條來表達這種感情,有一種癲狂感。

他的作品,我覺得用冷靜的癲狂形容很合適。

首先,梵高的古典繪畫功夫不差,而且畫得很輕鬆,下面是隨便模仿米勒畫的:

我覺得他的才能來自魯本斯和後期的提香,這兩人不用說都是繪畫巔峰時期的天才,而且雖然這兩人入世的作品最廣為流傳,其實隨性畫的和探索著畫的東西才真的見功底。

這是提香晚期的東西,太厲害了,跟速寫似的,不需要嚴謹地去畫,功夫就在手裡,這種構圖和塑形能力、著色和故事的直覺,再隨便都能一眼看出差距。這種天賦,說真的,當代已經找不到了。提香覺醒得也晚,並沒有留下幾張這種作品;魯本斯太好享樂,並不鑽研,留下的都千篇一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會兒藝術家為生活所迫、定位所限制並沒有太多創作自由。

梵高當然比不過這兩個人,但是也開創了自己的做法,就是用比較笨的一筆筆來畫氣氛,也就是說他無法兼顧一副傑作的所有部分,就重點描述線條的感情。這在當時是開創性的,但是社會還未形成直率的風氣。

時代背景:
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都是在20世紀初Samuel Courtauld這些人的個人興趣下出現市場的,1戰後英美這些新型資本家有錢、需要文化,而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樂意揮霍巨額資產。有這些人之後,才出現了投機倒把的投資者,並且在這兩方力量的主導下,引導了現代主義藝術市場的興起,逐漸又可能有美國政府的參與,引導了後現代藝術市場,包括天價作品也是在這幾方利益的糾纏下產生的。直到現在現代主義繪畫,特別是印象派、後印象派仍然是整個藝術市場最主要的部分,權重大約在70%~80%之間。

這個藝術市場主要的藝術家群體就是現代主義藝術家,包括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派、抽象等等,其中梵高、塞尚、馬奈、莫奈、畢加索都屬於這些流派。這些流派的稱呼也只是一種方便的叫法而已,比如梵高、高更這樣的其實就無法被歸類。這個群體的人並不多,競爭不激烈,一般買家每個人的都會買一點。

梵高和提奧的信件發表時,私生活的成分引起人們很大興趣,在歐洲帶來聲譽,之後英美國家的藏家開始大批量收藏現代主義藝術品,他的經歷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甚至有傳記描寫,精神病病狀也是當時熱門的話題。種種機遇,讓他獲得了知名度。

在他活著的時候,他的名聲在這個群體中一直都有一點,最後幾年甚至可以說是著名,他的才能也被這個群體的人認可,高更就很看好他。但是,他並不是容易相處的藝術家,這些可以在各種傳記故事中發現,他不喜歡人們關注他繪畫意外的事情,而和他人相處時又顯得神經質、孤僻,包括他的家人都覺得他太過分了,拿著弟弟的錢養妓女。我覺得性格是他成名的阻礙之一,但最大的阻礙是他本身並不追求這些,他甚至刻意隱姓埋名。


一個原因是:梵高的思想太先進。
簡而言之,梵高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太具有超越性,由於梵高的藝術思想太先進,幾乎比當時的繪畫界早四十年,所以梵高也只能在四十年後才得到理解和尊重。


另一個原因是:群眾的眼睛是瞎的。
儘管今天梵高的畫作價值連城,但當年梵高想拿換一些顏料而不得。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品的背後,常隱約顯現著一個共同的名字:Ambroise Vollard,畫商沃拉爾德。

這個了不起的奸商獨具慧眼,知道如何炒紅一個藝術家,塞尚、梵高、高更等的作品經過他以後一飛衝天,但是他做生意的方式卻很難說是公平的。在這些明日之星還落魄著的時候,沃拉爾德曾用繪畫顏料換取高更和塞尚的畫作。

最不可思議的是,沃拉爾德的金手指幾乎觸摸了那個時代所有的畫家,而且還全都是在畫家們的醜小鴨階段。這樣的現象只能有兩種解釋:要麼是沃拉爾德具備神奇的預知能力,預先看見了未來的天鵝;要麼沃拉爾德具備創造天鵝的能力,能充分發揮出醜小鴨的內在潛力,最終長成天鵝。我傾向前者。

審美的標準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團。梵高的《羅納河上的星夜》安靜地掛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廳的牆上,走過的人沒有不受吸引的。可是百年前那位偉大的藝術家——梵高,一輩子只賣出過一幅作品,幸而商人沃拉爾德發現了他,收藏了他的所有作品,才讓他在百年後成為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顆。當然,梵高所創造的價值,也全都由沃拉爾德來收穫。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沃拉爾德曾以2000法郎的價格收購了畢加索30幅畫,畢加索頗為感動,因為他以前的畫經常賣不出去,最多也只有10法郎一幅。而沃拉爾德卻說:「我可能是瘋了,買了你的這堆垃圾。 」

沃拉爾德的例子證明了跟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相反:群眾的眼睛,基本都是瞎的。如果你期望他們的能夠看到,首先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心裡有了你,才會看見你。

也說明另一方面的問題: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會有被低估的藝術家和被低估的藝術品,然而從投資的角度來講,他們翻身的機會非常非常小。除非真心喜歡,才不妨買來收藏。如果指望投資升值,恐怕會失望的。


你一定不知道吧,那些專門負責聲名鵲起的鵲兒,天生就喜歡和烏鴉一樣落在天才墳頭上扮呆鳥的。

冢中枯骨一日聲名不起,墳頭烏鵲一日不飛。只等天才遺作聲名遠震之後,世人盛日尋芳,踏雪尋梅,去墳頭祭拜時才撲啦啦振翅飛起,銜命抱屈,飛去天才國度,找到事主本人,將他俗世的聲名,身後的傳說,一一告知。


我給大家稍稍潑一點冷水吧
首先我也很喜歡梵高的畫,電腦里藏了他2000多幅素描和300多幅高清油畫。
但不是最愛。
梵高的畫好,但沒有好成神的樣子,之所以被神話,是因為附著在畫家身上的種種傳奇。
而傳奇之所以成為傳奇,是因為有講故事的人。
為什麼會有人一直不倦地講故事呢,因為有利益推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
梵高之所以被神化
一、作品具備開創性
二、貧窮潦倒,符合人們對於藝術家的想像
三、愛畫成魔,成了瘋子 ,符合人們對於藝術家的想像
四、自殺,天妒英才。符合人們對於藝術家的想像。
五、愛上妓女,私生活特異。符合人們對於藝術家的想像。
除了第一點和作品有關外,其他都是因為他本身具備的故事性符合了人們對於傳奇的想像。
人們在平庸的日常里總是希望有人和自己不一樣,以滿足自己心底對於純粹精神生活的渴望。

那馬我現在給您講一些除了梵高作品之外的故事
一 梵高不瘋
讀過梵高的書信集就會發現,梵高理智非常清楚,邏輯清晰,情感正常。他把畫畫當成一件熱愛的工作在做。很勤奮,很用心,略有一點偏執性格。
二梵高沒那麼窮
梵高在當職業畫家前曾是一名畫商,在法國南部的紅土地畫畫,四處跑著畫,雖然缺錢,但一直有他弟弟提奧出資支持,而他弟弟是誰?當時歐洲第二大畫商,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畫廊老闆里的大佬。

三 每一個成名的藝術家背後都有一個商業嗅覺敏銳的經紀人。
梵高生前提奧一直在為推銷他哥哥的畫作而努力,提奧死後繼承這個工作的是梵高的弟媳也就是提奧的老婆喬安娜。
喬安娜的藝術經紀能力顯然超越她的丈夫提奧,通過一系列畫展和書信回顧展,成功地把梵高推向大眾視野。而此時印象派表現主義等各種先鋒流派漸成藝術主流,形成一股革新風潮。
初期從印象派汲取營養的梵高後期融合了表現主義的手法,尤其學習修拉的點彩自創一套對情緒表達極為有力的筆觸畫法,在作品上不僅情緒感染強烈且識別度高,經過喬安娜持續地推廣,終於自成「後印象派」一家。


四、什麼自殺還是被「自殺」
自殺對於藝術家來說,是賦予自身永久生命的最佳方式。
梵高是這樣,海子是這樣,海明威,川端康成,近至三毛、張國榮。人們天然會懷念早逝的人,而當他特有才華,死亡就賦予了藝術家以神性。
流傳最廣的故事版本是說 梵高畫畫畫瘋了,憂鬱多疑,以至於與高更起了爭執,後來又後悔,因而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數月後當他聽說弟弟結婚,十分悲傷,在畫完一幅麥田烏鴉後對著自己的肚子開了一槍,但沒死,捂著肚子挨了很多天後才痛苦地死去。
但最新的法醫調查顯示這個故事沒有那麼複雜:一個農家少年在麥田用獵槍打鳥時意外打中了在田邊畫畫的梵高,因為這個意外傷口感染,英年早逝。

梵高的畫最近被拍出兩億七千萬美元的天價,單以繪畫論,無論你說藝術是無價的,但既然它被拿出來拍賣了,那就有衡量標準了。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畫家本身的品牌效應帶來的溢價。

開創性來說,塞尚是真正的開創者,現代藝術之父,但他的名聲在大眾耳中遠遜於梵高。
就繪畫的深度來說,高更比梵高畫的更有氣質,原始,野蠻,有力量,相對來說梵高畫的很多畫就「太好看」了。大眾更容易接受筆觸帶來的情緒。但高更的名聲如果沒有《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用,或者沒有梵高割耳這故事的帶動,幾乎少有人知。

梵高仍是一個天才畫家,但沒有那麼神。當然,人們需要傳奇,也需要傳奇標榜。

補一點 和話題無關,自己的感觸

人們呼喚「天才」,卻往往忽略了他的勤奮

梵高在他短短的創作生涯里畫了大量的素描,好幾千幅,加上油畫,幾乎是每天會畫好幾幅。這種勤奮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而在早期他也臨摹了很多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米勒的(看過原作)比如日本的浮世繪。這些都對他之後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每一個天才 無不是用超出常人的敏銳和勤奮來學習和磨練技藝 最終自有的風格漸露鋒芒,直到光彩奪目。

但天生具備敏銳感受力的人,和擁有把這感受力表達出來的人,並不是都能成為人類的群星,大部分都會湮沒無聲。有時代背景,利益推動,少數人成為傳奇。


說真的,其實梵高根本就不應該去畫畫。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意公子在幾個月前推出了第九期《藝術很難嗎》: 梵高,人窮就不應該去畫畫,加班好幾天回到家的導演,第一時間把節目拿給女朋友看,看完節目的她居然嚎啕大哭。問她哭什麼,她說梵高太可憐了,生前潦倒死後的這些天價卻跟他沒有關係了,可是他還是那麼堅持畫了一生。當然,哭了的不是她一個人,梵高是很多人難以忘懷的情結。

梵高根本不應該去畫畫!《藝術很難嗎》第九期
藝術很難嗎 - 高清在線觀看
《藝術很難嗎》第九期:梵高,人窮就不應該去畫畫

看完了?你哭了嗎?反正意公子哭了。最開始的時候,是我家化腐朽為更腐朽的特效師羅子,為了逗我開心,試著做了這麼張動圖:


看完萌萌噠的梵高之後,意公子的心都化了。於是就有了後面這些:


當然還有梵高人生中的最後一幅自畫像:


不止是意公子保有這麼天真美好的願望希望梵高笑起來,在今天的內容里意公子還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小視頻,電視劇《神秘博士》新版第五季第十集片尾的片段中,導演假設梵高穿越到了現代,親眼看到了博物館裡人們欣賞著他的畫、交口稱讚,內容直戳淚點,心慈手軟者慎點這段內容......

神秘博士 ——梵高的小片段(小感動)
神秘博士 —
收起視頻

每個人都有一點點執念,為了心中那個永不崩壞的理想。其實如果為了更好的世俗生活,梵高根本不應該去畫畫,但是該與不該的標準又是誰來界定的呢,想來在忠於自己的道路上,梵高也是問心無愧了。


有句話叫:蓋棺定論。為什麼要等到蓋棺?因為到那時這人就那樣了,改不了了。有多少人曾經苦口婆心地叫他改改,告訴他諸多大道理。鄰居說:安靜點吧,早睡早起身體好。敵人說:你那一套是錯的,趕緊過來歸順。朋友說:老這樣,下次就沒錢了。老婆說:都像你這樣,家裡過不過了。丈夫說:女人嘛漂漂亮亮就好,想那麼多幹什麼。領導說:(此處省略五萬字革命簡史。)

他沒聽,沒改。他死了。

你要是他鄰居,這人不危險了,不鬧騰了;你要是他敵人,這人不跟你辯論,不攪和你好事了;你要是他朋友,這人不跟你借錢,不跟你蹭飯了;你要是他/她老婆/丈夫,這人不跟你吵架,不弄得家裡髒亂,不往你禮服上灑顏料了;你要是他領導,這人不矯情了,不胡纏了,不請假了,不早退了。

這個本來跟你產生各種關係的生命,這個肉體,這個動物,現在離你們遠遠的,遠遠的,遠得都有些看不清了。

所有的人都想再看清他,就一眼,就一眼。

都來說說他吧。路人也可以來。

PS:上面不特指梵高。


因為人們剛剛達到審美這種作品的欣賞水平。


顯然梵高的名聲是靠他弟弟一家營銷出來的。梵高死後,其弟妻喬哈娜整理了其丈夫和梵高的信件集,並舉辦了梵高個人展,這些全都是其成名的跳板。就像英國的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


因為他最著名的作品幾乎都是死前三年(1888,1889,1890)畫的,按照那時候的傳播速度,很可能還沒來得及出名就已經去世了。

1885:還是大地色調的時期
《吃馬鈴薯的人》
1888:
《夜晚露天咖啡座》
《夜間咖啡館》
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 、Sunflowers
1889:
《星夜》
鳶尾花
1890:
麥田群鴉
嘉舍醫師的畫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B5%E9%AB%98


我看的關於梵高的書並不多,他的畫也只是喜歡一兩幅,但我依舊很喜歡這樣一個輕微的精神病患者,一個願意與礦工一起下礦的畫家牧師,如果你不想去看那些繁多的梵高傳記,那麼你可以看看一個叫"美得覺醒—梵谷",是一個台灣的電視節目,四集連播。它並不能詮釋梵高的一生,但可以讓你明白為何他被人稱讚。


之前看過中國的一位學者對精神病人的一個調查,發現在他們的世界裡的藝術反倒是真實的。我對梵高的理解是,它本身並沒有考慮那麼多,他只是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畫出來,這個抽象的過程,是他這類人所獨有的,不可學習的。


推薦閱讀:

哪幅西方繪畫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美?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TAG:天才 | 藝術史論 | 梵高 | 畫家 | 後印象派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