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界上好多國家都以「娜」或說NA作為女名?
12-05
拉丁文陰性語尾是 a,所以某些男性名 + a 就變女性名。
這在義大利也是:男性名 o ,女性名變 a。
歐洲許多語言有此現象,不限於 na尾:
Paul(男) Paulla或Polla(女)
Karl、Carlos(男)Karla、Carla(女)
Eric(男)Erica(女)
印度人名至少形式上不是這樣:
短音的 a 是男性詞尾,例如史詩英雄 Arjuna、大神 K???a,
不過,口語上,詞尾的短 a 似乎在某些方言傾向不發音,
所以 Arjuna 你聽起來會像是 Arjun。
而K???a 的女性型K???ā詞尾在我們聽來更像 娜 沒錯。
梵語乃至Hindi的女性詞尾 ā 其實還是同一類型, 只是乍看之下別把短音 a(上面沒有一槓)弄混就是。
其他非印歐語言,據我有限的知識,似未必如此。
日本語似乎確實 na 詞尾是個女性名詞尾(漢字或作菜),
但滿語至少有個阿其那是男性名(不只一個人叫這名)。
現在「娜」na常用於女性人名。這種用法歷史上已經有了。
清代翟灝《通俗編》:「《姑蘇志》:俗呼女兒曰孥兒,孥音如拏上聲。[按]此本方音之借,然宋人皆借用娜字。《宋史?列女傳》有童八娜,咸淳《臨安志》有張娜兒橋,娜即女音之轉。」
《通俗編》引《姑蘇志》「孥音如拏上聲」,並說「娜即女音之轉」。這個讀如麻韻的說法本字即「女」。上古「女」為魚部字,讀如麻韻屬於存古。這種讀音仍然見於一些吳語,比如寧波no ,讀如麻韻;南部吳語的常山、玉山等地讀nɑ ,音值更為存古。現在蘇州「女」雖然沒有讀no的,但它的「囡」即來自「女兒」二字合音(non&>n?)。
粵語的「乸」na也一樣來自「女」字。
前高票答案已經解釋的比較清楚了,僅僅是因為印歐語系中大部分語言陰性詞尾是a(他們將人名很自然地視為普通名詞),所以結尾有一定概率是娜。但其實也有很多其他的結尾比如娃(在俄羅斯常見)、婭、莎、拉、莉亞(lia或者ля)或者妲,其實都是輔音與a相拼而成的。而由於印歐語系的文化影響較為廣泛,所以會給題主造成「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印象。寫到這裡我又特地查了一下阿拉伯語名字(對閃含語系其他語言不了解),發現也有一些娜或者瑪,但也有很多妮或者萊、麥、耶,這是因為阿拉伯語母音本來就少,單母音只有a i u三個,雙母音不過ai ao兩個,因此人名很多a結尾也屬正常。
因此我想強調的是,結尾多為a基本只是印歐語系現象,而「世界上很多國家」(而且還大都是比較為人熟知的國家)的語言都屬印歐語系,因此才給了題主這種錯覺。
以上
中國不是這樣的
如果是男生,一般翻做「納」。
比如:坎通納
哎,暴露年齡啊
粵語的 乸……
俄語
陰性名詞多以-а -я結尾(發音分別是a和ya)
比如我的俄語名字叫葉卡捷琳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