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沈嘉柯這篇《李雲迪不成鋼琴大師,又有何不可》的看法?

李雲迪抹黑同行,又陷害王力宏劉謙,但是不是因為自身專業而在很多人心裡還留有「清高」「優雅」等錯覺?
鏈接李雲迪不成鋼琴大師,又有何不可


忍著噁心看完了。只想說,姓沈的(之所以用這種稱謂是因他對藝術如此無知居然還能夠出書…我藉此表達我的不滿)對於音樂的理解相當膚淺。文中眾多可以被反駁的觀點先不說。簡單幾個問題:如果藝術真的等同於了世俗生活,那麼藝術何用?還會有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對抗第三帝國嗎?而沒有了鋼琴的李雲迪,又還是那個李雲迪嗎?

貼文一篇
楊燕迪教授的《以音樂對抗第三帝國》

「二戰」期間所產生的音樂,是記錄處於極端情形中人性光芒的音響見證。蘇聯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和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奧利弗·梅西安的偉大傑作《時間終結四重奏》,就是兩個極佳的例證。在「二戰」的極端時刻,音樂真真切切變成了對抗邪惡的武器,也在最嚴肅的意義上成為了人性正麵價值的承載體和象徵物。


多年前,讀到一則真實的小故事,至今回想仍印象深刻:納粹德國期間,某個夜晚,幾位猶太人知識分子圍聚家中,焦慮地等待著隨時可能出現的恐怖敲門聲。他們低頭不語,一時不知該如何打發這令人窒息的時間。過了一會兒,他們默默打開琴盒,取出心愛的樂器,開始拉奏室內樂……那是一個漫長的夜晚,感謝上帝——要命的敲門聲終於沒有出現……


這則故事比任何理論分析都更為透徹、更加直接地展示了音樂可能具有的象徵意味和倫理價值。當人的存在處於極端境況時,往往只有無言的音樂,才能承載起這份時間的重量和情感的質量。

「二戰」即是這樣的時刻。其間所產生的音樂,便是記錄處於極端情形中人性光芒的音響見證。可以舉出兩部誕生於「二戰」硝煙中的純器樂大型作品——不論從何種角度看,它們都堪稱音樂史中的奇作,創作和首演時的困頓幾近難以置信,甚至不可思議,但卻是歷史的真實。人的精神力量所砥礪出的音樂潛能,在此被發揚,被鐫刻,被銘記。


首屈一指,便是蘇聯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我想,如要推舉一部最能代表抵抗法西斯「二戰」的音樂作品,大多數音樂家都會選擇這部「肖七」。戰爭時節,生死存亡,人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已經掉至下限以下,居然還要堅持寫作和演奏貌似沒有實際效用、具有精深專業要求、還須花費大量人力與精力的交響曲,那是怎樣一種有悖常理的景象,其中又體現著怎樣一種無言的精神?!此曲題獻給「列寧格勒」,即今日和舊時的「彼得堡」——地名的更迭中浮現的是別有深味的歷史文化意蘊。「二戰」期間,列寧格勒長達九百天(1941年9月初至1944年1月中)的抵抗德軍圍城戰,以時間最長、損失最巨的城市保衛戰而被列入現代戰爭史冊。就平民的死亡人數而論(近百萬人),這場戰役據稱也位列「第一」,超過了漢堡、德累斯頓、東京、廣島和長崎在「二戰」中平民死亡人數的總和!


正是在如此慘烈的環境中,肖斯塔科維奇著手構思和起草他的「第七」。這位作曲家是彼得堡人,與這座名城具有親情般的認同。母親城遭敵軍圍困,此時寫作音樂,表達內涵必然與這一「時事」密切相關。令人驚訝的倒不是作曲家此時仍堅持寫作音樂,而是他在這樣的非常時刻堅持寫作一部四樂章、滿編製、要求近百人大樂隊、演奏時間超過七十分鐘的大型交響曲。關於此曲的創作和演出,傳奇故事之豐富和奇特,足以構成一部篇幅不短的小說。友人後來回憶,作曲家曾邀請朋友們到家中討論此曲的方案,大家都相當贊同將此刻的戰時感受納入規模巨大的交響曲結構中,以無言的純音樂來刻畫母親城對抗納粹時的奮爭、艱辛和勇氣。作曲家曾在鋼琴上彈奏該曲的草稿給大家試聽,正在此當口,空襲警報響起。但在場的音樂家朋友不肯離開,希望作曲家繼續彈奏。作曲家起身先護送妻兒去隱蔽處躲藏,回來後在警報聲中繼續彈奏……1941年9月底,「肖七」的頭兩個樂章完稿。10月1日,蘇聯政府為保護這位著名作曲家,請肖氏全家撤離戰火連天的列寧格勒。作曲家在隨後幾個月中,全力投入這部戰時交響曲的寫作,並在當年的年底完成全部總譜。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接下去這部交響曲的演出。翌年年初,在蘇聯人民缺水斷糧,甚至生命都岌岌可危的戰時境況中,這部交響曲在蘇聯各地舉行演出!1942年3月5日,該曲的「世界首演」在古比雪夫城舉行。3月29日,莫斯科首演。4月,總譜的微縮膠捲通過軍用飛機送至西方盟國。6月22日,英國愛樂舉行廣播和現場首演。7月19日,托斯卡尼尼指揮了美國首演。最可歌可泣的是,此曲在德軍包圍中的列寧格勒得到首演——排練極其困難,因為死傷無數,找不到夠數的樂手,只得臨時招募,並給饑寒交迫中的演奏員提供特別食品配額。8月9日,在百折不撓的千辛萬苦之後,這部屬於列寧格勒城的交響曲終於在城市音樂廳中奏響,並通過高音喇叭向全城市民和德方陣地實況播放。為了保證演出時的安靜,紅軍指揮官在演出前下令向德軍陣地發射了約三千發炮彈,以壓制敵方火力——這真是音樂演出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觀!

可以想見,當時演出現場氣氛所達到的精神強度堪比「爆炸」!現在的我們聆聽這部交響名作,似乎仍能感到音符和音響背後那種「血與火」的生命表達。在這樣的音樂面前,我們已經不可能進行客觀和冷靜的「審美」判斷——它或許並不是肖斯塔科維奇在藝術質量上最「好」的作品,但它要求聽者在聆聽的時候必須牢記誕生背景和首演過程,並在藝術體驗時將這種記憶全程帶入。在這裡,藝術不再屬於一般意義上的愉悅審美,而是生活乃至生命在更高層面的精神實現。


另一部幾乎誕生於同時的「二戰」音樂名曲——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奧利弗·梅西安(1908—1992)的偉大傑作《時間終結四重奏》,在同等的意義上印證了上述論斷。該曲寫作和首演的境況就抓人眼球的「戲劇性」而言也許不如「肖七」,但其中展現的面對困局絕不放棄希望的可貴品質同出一轍,而在對抗邪惡、超越痛苦的態度上甚至比「肖七」有過之而無不及。


戰時遭遇之奇特,甚至超過小說的虛構。「二戰」爆發後,應徵入伍的青年作曲家梅西安被俘,隨後被轉運至德國的戰俘集中營。不幸中的幸運是,該集中營中的德軍看守軍官對俘虜比較友好,還喜歡音樂。看守軍官交給梅西安一卷譜紙和一小段鉛筆,並允許作曲家獨處,以便寫下他腦海中的音樂。這首四重奏的樂器組合有些奇怪,是為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所作——20世紀之前的西方傳統曲目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搭配。顯然,之所以如此,只是因為集中營中剛好有這樣幾位樂手。曲名中的「時間終結」帶有強烈的宗教意味——時間結束,便是永恆。梅西安終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的精神深刻植入他的創作,並幫助他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


1941年1月15日,《時間終結四重奏》在集中營舉行首演——圖景同樣令人難忘:天下著濛濛細雨,沒有音樂廳,就在室外表演,約四百名羈押戰俘和德軍看守冒雨聆聽。梅西安自己演奏鋼琴,聯同其他三位獄友齊心合奏,雖然樂器破損,狀況不好,音準很難協調。樂曲共八個樂章,描畫禮拜、天使、鳥兒、永生、彩虹、耶穌等明確的宗教主題,時長近五十分鐘,音響上呈不協和的「現代」風格。梅西安後來回憶道,「我從未見過觀眾以如此的投入和理解聆聽我的音樂。」


無人知曉在場的戰俘聽眾中有多少人具備音樂修養,又有多少人了解現代音樂的語言技巧。但相信作曲家的回憶毫無誇張,那場首演的聆聽一定遠遠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音樂體驗。奇妙的是,這首四重奏的總體氣質以安詳和寧靜為核心,沉思冥想中常常透出難以言傳的欣喜,苦痛的表達反而是邊緣性的陪襯——考慮到此時此刻作曲家、演奏家和所有在場聽眾的實際生存境況,這其間的巨大反差至今仍讓人動容,甚至令人震撼。

在「二戰」的極端時刻,音樂真真切切變成了對抗邪惡的武器,也在最嚴肅的意義上成為了人性正麵價值的承載體和象徵物。在結束「肖七」和《時間終結四重奏》的奇特故事之時,我突然又想到了另一則相當出名的故事——當然這是傳聞,不知真偽。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阿基米德在羅馬士兵闖入家中、威脅殺頭的關口,泰然自若,正色說道,「先讓我完成我的幾何圓形。」隨後,阿基米德倒在了羅馬士兵的刀劍下……但是,他的高貴靈魂卻自此成為永遠的傳奇。我覺得,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與「肖七」和「時間終結」的故事,以及本文開頭的小故事有某種貫通與契合——在終極意義上,真善美超越此岸,屬於精神性的永恆,因而必定會戰勝現世的、暫時的邪惡。


我們花錢去看的是鋼琴大師,你要不是大師把錢退給我們好么?


「小眾古典音樂界的鋼琴家李雲迪,在微博上有1821萬粉絲。總是被拉在一起說的朗朗,有1100萬粉絲,但是兩個人的話題熱度,明顯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看過很多篇比較郎李二人的文章,第一次看到有人用微博粉絲數量說事的。

「說真的,如果不是李雲迪,古典音樂的話題很難這麼火。」

古典音樂這個話題從來不需要「火」才能傳承,想不明白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地方?

「在高大上的小眾圈子人心裡,高雅藝術大眾愛聽不聽。那是天才和精英的世界,引領人類文明上升,大眾只管被引領就是了。」

先將愛聽古典音樂的品味孤立起來,打上階級烙印,尋求認同感,然後再煽動讀者對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反感。這伎倆怎麼這麼熟悉呢,彷彿回到了六七十年代。

「但是藝術說穿了就是一種表達形式。技藝越精湛,越能表達人們共有的情感和認知。獲得各種國際大獎,更加是通往牛逼的通行證。」

不說了,這句話打臉打得piapiapia的。作者你是雲黑對吧,對吧。

「李雲迪韓國演出出錯了,還錯得如此眾目睽睽。玩高雅藝術出現失誤,的確是一件有損逼格的事。然而在我看來,大眾享用高雅音樂的需求之外,也有和藝術家相互娛樂的需求嘛。」

所以這段話我的閱讀理解是,舞台演出事故等於「藝術家與大眾親民的相互娛樂」,大眾花錢想聽一場精彩的演出,結果你給一場事故也是充分照顧了大眾的需求哦。

………我是笨拙的手機分割線…………

全文句句是槽點,雖然等飛機的我也是蠻閑的,但是也實在吐槽不完了。作者先生,你這五毛錢是要交回去了吧。


這地洗的,兼職嘆為觀止。我覺得有必要發明一個新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了。
這不叫洗地。
這叫舔地。


李雲迪不成鋼琴大師,又有何不可

這是原文,都寫得什麼瞎JB玩意。

這年頭,真的是個人都能當評論家了。


看了開頭,不準備看了
他要開音樂會,還要走古典,就按照古典的規則來。不然不要開古典音樂音樂會。就這麼簡單。
他愛去娛樂圈,沒人有意見,要走的乾乾淨淨走。要踏兩隻船,就兩個都踏穩。再不然就踏踏實實彈鋼琴。
他哪個都不是→_→


本以為評論家會被罵紅,看了一眼下面的留言竟然還有好多讚許的,這世道真是無常。
從前幾句就能看出評論家的人生觀價值觀了,這年頭這樣的人都來發評論,我等還是退散讓丫自己玩兒吧。


這種文章寫的簡直是應該拉到古典樂的殿堂裡面去鞭屍。
原諒我如此激動
實名不匿了,作為一個半專業人士我來講講為什麼古典音樂會在中國變成這個樣子吧,就是因為像這樣寫這篇文章的混球太多了!忍無可忍!
答主工作的地方代理魔都基本上所有與演出文娛相關的所有票張。音樂廳,上交,大劇院,話劇藝術中心,兒藝,東藝那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合作Partner了。
古典音樂並不是什麼上層建築,說穿了,那是古代古人的流行音樂,李斯特當年的偶像成都和TF BOYS基本一致我會瞎說?貝多芬什麼不畏權貴那都是書上騙你的,人家做樂聖之前還是情聖呢!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沒少攙和在一起,斯特拉文斯基和COCO CHANEL那是國內主旋律作家不敢亂扯怕毀三觀,肖邦這邊廂和舒曼眉來眼去那邊廂和喬治桑關係良好不也挺好的?
音樂家都是人,七情六慾很正常,不是神
古典音樂也不是神壇,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
什麼古典音樂不需要火,只需要一小部分精英和天才,這是什麼話,意思是普通人不可以去聽了,普通人聽不懂了?屁!
日本人怎麼就知道把月光奏鳴曲寫在名偵探柯南裡面來個全民兒童大普及呢?
美國人怎麼就知道在貓和老鼠裡面大量使用古典名曲配樂呢?
中國就是因為有這幫自我感覺良好的傻逼教授不停的自我感覺良好,才人為的壟斷了古典樂和普羅大眾之間的關係。

當然這也只是極少數。平時接觸很多音樂學院的年輕教授,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行動不遺餘力的為普吉古典音樂做著努力。舉個簡單例子,你知道去上海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最低票價多少錢么?
10塊!有圖有真相!

每個星期一到星期五,中午,一個小時!
你知道我在這兒聽到過什麼?拉威爾的水妖,悼念公主帕凡,聽過電子管風琴,聽到過銅管和各種重奏。這個世界上為了普及古典音樂,將他帶給更多普通人的音樂家,做事實而不是嘩眾取寵的人多了去了!
如果想說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拼才華,這樣的論調也請滾粗。可以靠臉吃飯的,沒錯,但請你就不要抱著鋼琴,你就放過他,乾脆看看你這張臉究竟能吃多少飯吧。


那天你心情不好彈得欠點兒感情,那是成不了鋼琴大師,咱們還是可以原諒的。
那天你疏於練琴竟然把拿手曲子彈斷了,這明明是底線好嗎?

更何況,難道音樂會沒收錢?那你的責任心呢?

當然,大江南北一片罵雲總的,所以也是需要一些給雲總洗地的聲音,評論家就可以紅了。



最受不了拿微博粉絲數說事。微博話題熱度高,跟鋼琴有什麼關係。我也可以說郎朗國際影響力是雲迪6倍呢。


沈嘉柯是誰???。


鏈接看到底不就知道了,他就是博眼球打廣告賣書的...


作為專業演奏員/家,要做的不僅僅是自己對音樂的享受,還有演奏時對聽者的尊重。


說真的,如果不是李雲迪,古典音樂的話題很難這麼火。

  1. 沒見過這麼黑古典音樂的。
  2. 音樂家≠鋼琴家≠演奏家≠李雲迪。
  3. 成為大師需要時間,否則技術再強也只是小爬蟲。
  4. 李雲迪成不成鋼琴大師當然無所謂,彈得好我就聽,彈不好就聽別人的。
  5. Kempff的月光三光在YouTube上就播放了1100多萬次。但他老人家如果在世的話會在乎有多少粉絲么。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SulR9Fymg,你看出了這麼多錯誤,也不會妨礙Kempff被稱為大師。為什麼呢?

此文的三觀倒也沒什麼可說的,本來當今就是個娛樂的時代。然而李雲迪要想保持鋼琴家的頭銜,就必須有鋼琴家的操守,以合格的質量完成演奏會是最基本的。他要是放下身段徹底進入娛樂圈那別人也不說什麼,關鍵您不能腳踩兩隻船,既當又立呀?


轉行不當鋼琴大師沒問題啊,你別打著鋼琴大師的旗號賺錢嘛


韓寒成不了文學大師,成不了賽車大師,成不了導演大師,但是人家有意見領袖的稱號啊,所以,現在李成不成鋼琴大師不要緊,關鍵是要有一個叫得出口,拿得出手的牛逼稱號啊,這樣才好繼續圈錢不是!粉絲花錢也是要爭面子的不是,所以,李粉絲、團隊大家加油吧,為了生活,阿扎阿扎fighting!!!


」我作為聽眾,大可以一邊聽著別的鋼琴家埋頭苦練,彈得出神入化,感動我,熏陶我,陪伴我。一邊看著李雲迪鬧出各種話題,心頭飄過「喜聞樂見」四個字。」

……………………………………………………

嘿,你們都沒認真看完么。。。

「喜聞樂見」,這篇文章的基調本來就是雲黑好伐。。。


看到導讀裡面「說不定,他玩著鋼琴和娛樂圈,成為超級文化符號,遠遠超過他的鋼琴成就呢」
我就關頁面了。


推薦閱讀:

中國還有沒有比郎朗李雲迪更厲害的鋼琴家?
哪一首歌唱進了你心裡 唱出了你的回憶?
陳綺貞在演唱方面有哪些特質?
有什麼比較適合自習時聽的音樂么?
沒有音樂細胞的人,到底適不適合堅持音樂夢?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 李雲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