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學習一項技能時我會想要學到極致,精通其理?該怎麼避免這種想法?

在學習新的技術或者知識的時候,我總是希望能懂每一個細節,追究到所有本質層面的理論。但是要學的東西是那麼多,我所追求的根本就是難以做到的。
隨之而來的是它還會嚴重拖慢進度。如果只是自己感興趣的特長也就罷了,慢就慢沒事。可是,日常的學習也這樣就很壞事啊。
我想知道我這種執著的成因以及解決方法。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學了它要用來幹嘛。如果你有很明確的目標,就不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我的前領導,有次帶我去見客戶,坐上車以後問我:

「你會泡茶么?」

我:???

前領導:「這客戶比較重量級,我們不能讓他招待,等下上樓你來泡吧。要有點茶藝步驟的那種。」

我不喝茶,完全不懂,所以趕緊上知乎,搜茶藝的各個步驟。那些什麼介紹茶文化茶歷史的廢話文章都跳過不看,就看怎麼泡,怎麼溫杯,怎麼洗茶,各個杯子怎麼用。

大致了解完,車到了。上樓就開始現學現賣。客戶還覺得禮數挺好,借著泡茶又多了幾句寒暄。

就這件事來說,學泡茶是為了招呼客戶,我需要成為個茶藝大師么?不需要。

而你學習技能是為了什麼?沒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消磨你自己的時間。

所以你才會想要學到極致,學到精通。

因為那樣最殺時間呀。

回答完畢。


看到這個問題,我從床上爬起來打開了電腦!實在是太有同感了!

我在學習的時候,也總是想學到極致,從而花費比預想多很多的時間;有時循著維基百科上的鏈接,都能讀一個晚上。可以說,我博士讀了這麼久,就有這種「完美主義」思想在作怪。

之所以形成這種「完美主義」的思想,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完美而嘗到了甜頭,二是因為不完美而吃到了苦頭。我自己屬於前一種,因為我各種知識學得深入、紮實,所以在考試時常常得高分,還可以從給別人講題、寫知乎答案中獲得成就感。也有些人是因為有些事情沒有做到完美而挨批了、吃虧了,對「不完美」產生了恐懼情緒,所以才不惜一切地追求完美。

如果要找解藥的話,那也就是兩條:因為過於追求完美而吃點苦頭,或者體驗一下不追求完美也能嘗到的甜頭。就前者來說,職場會教你做人的。就後者來說,你可以去學一些不用很精通也能享受的技能,比如很多運動;或者來一次不做攻略的旅行,在旅途中享受驚喜。當你吃過完美的苦頭,嘗過不完美的甜頭,也許就能放下對完美的執念了。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時候,談談自己的想法吧。這個問題的成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潛意識下的不安,第二點是沉沒成本。

1 學習時深究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感,如果不搞明白每一步的話心裡會不安

花了大量時間搞明白後,則會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就像是你花5個小時解出了一道極難的數學題,這道題只有5%的概率出現在考試中,而你本可以花這5個小時去做10道有95%概率出現的簡單、中等的數學題。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因為解題的滿足感認為自己這5個小時花得很值,但是跳出來看,卻發現自己的選擇非常不理智。

2 沉沒成本效應讓你更容易陷入深究的境地

當你花了3個小時去做上面那道極難的數學題時,這3個小時就是你的沉沒成本。因為這三個小時的投入,導致你更想花時間去解出這道題,因為如果不解出來的話,這3個小時就白費了,而為了不白費,你會投入更多的時間。

學新東西也是這樣。儘管一個模型里有幾個原理你不明白,但並不會影響你如何使用這個模型。不過正因為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如何使用,這種沉沒成本反而更容易導致你繼續把幾個不明白的原理搞清楚,儘管這對你使用這個模型一點幫助也沒有。

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時間成本越多,你反而更願意繼續投入自己的時間。

我的建議:擁抱不安,接受缺憾,刻意練習

因為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每當自己陷入這樣的境地的時候,要學會果斷地跳出來,刻意去練習。注意,刻意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你也許會因為不明白覺得不安,又或者因為感興趣想繼續看下去,又或者因為已經投入了大量時間所以不想前功盡棄。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果斷地抽離。刻意去忍耐未知帶來的不安,刻意地去接受沒有學明白的缺憾。這樣的練習多了之後,生活里做決定時你也會變得更果斷。

共勉


英語單詞超過百萬個,可是日常用的不過數千個,如果你的辭彙量達到兩萬,基本上就覆蓋了使用單詞的99%了。也就是是說,你的2%的精力完成了99%的事情,剩下的98%的精力用來完成1%的事情。

這種想要把每個細節都精通的想法非常有害。

我覺得你可以轉變思路,用一種迭代升級的方法來學習,就比如說開發iOS。不可能說前幾年都不發布,直接發布iOS10,而應該是先發布iOS低級的版本,然後一代一代的更新和完善它。


小時候學東西,外在成本都由父母承擔,再加上生活簡單,時間充裕,所以看到感興趣的東西都想把技能點點滿。譬如學鋼琴,爸媽花錢買鋼琴,爸媽花錢請老師,爸媽花時間監督你,爸媽還要帶你去外地考級,你自己也可以規律的把課餘時間都集中在鋼琴上,光小學就可以有長達6年的規律時間,所以很多小孩,年紀小小,卻已經鋼琴X級,或架子鼓打的倍兒溜,或唱京劇有板有眼,毫不遜色。也多多少少算做到了「極致」。

長大成年後,發現從頭開始學習一項技能所消耗的成本都要由自己承擔了,金錢消耗還是其次,時間和精力消耗才是重頭,除了上班加班,還有各種用於維繫朋友關係的應酬(或許樂在其中),拋開這些時間消耗,身體也開始慢慢不如從前,操心的事情更多了,精神總是難以集中,等等。想要重新學習一項技能也變得不容易,譬如考駕照吧,總說趁著大學事情少快點去學,不然工作後假也難請,記性又不好,我想原因大約也在於此。

所以如果你還有「在學習新的技術或者知識的時候,我總是希望能懂每一個細節,追究到所有本質層面的理論」的想法,我希望你不要受困於此,因為你的生活難處可能正被愛你的人所承擔著,你可以全心全意的享受探索一門技能的樂趣,人間幸事了。正如有位答主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樂趣。


之前有過類似的經歷,學東西喜歡從最最基本的點慢慢啃,遇到不懂的,習慣鑽研到不能再深入為止,俗稱「鑽牛角尖」吧。一直不認為這是在鑽牛角尖,並且很享受這種既煎熬,但是到最後梳理清楚整個思路的過程。慢慢享受這段過程吧,不然有一天你失去了這種求知慾,會感到異常的空虛,就比如現在的我完全不知道做什麼。


因為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弄懂每一個細節,追究到所有本質層面的理論」這一過程是其中最簡單卻收穫的成就感最高的部分,其 成就感/付出 比簡直可以比得上電子遊戲了,而相比之下,「通過重複練習熟習並真正掌握技能」這一學習技能時必不可少的另一過程,簡直枯燥乏味,不是么。


功利心太重啦

心若蒙塵,要麼不動要麼盲動

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

成因很複雜,寥寥數字無法判斷,多說無益,根本的原因倒是有兩個

所學的技術跟知識,你追求的尋本溯源有樂趣嗎?有目標嗎?哪怕是一點點也好啊

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要知道,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

解決的方法有兩個:

一個是尋找樂趣

樂在其中,執著不會是苦惱

一個是設定目標

目的性很強的時候,人是懂得適可而止的

比如我最近喜歡上了射飛鏢,剛接觸目的性很強——射個紅心玩玩,劇本很正常,射不中。射不中怎麼辦?開玩笑

問題應該是這樣才對,怎麼才可以射中?

學啊!

好幾種的主流姿勢跟發力方式都了解之後,選了一種我比較喜歡的

然後就是大量練習,過程還蠻好玩的,每一次失敗都有原因需要調整,偶爾走狗屎運還能碰到紅心

設定目標的時候發現樂趣,尋找樂趣的過程中樹立目標

相互作用可以更好的讓人保持學習能力

不要磨滅野心,也不要光有野心

野心和幻想之間只是一層窗戶紙的距離

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都有戳穿它的權利,悲哀的是很多人把這個權利高高掛起,點上三根香一聲阿門就等著上帝臨幸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更多的韻味跟科學是強調了人的注意力只有「一」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但是,抓魚的時候不要想著熊掌,這是大忌

總而言之,看得遠,邁得出,才對得起自己的野心

否則就學學曾國藩,多鄙視鄙視自己,看能不能哪天開竅吧


為什麼一定要避免,這個想法本身也沒錯,只是需要引導。
小時候我就希望自己成為電視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者。到如今,對知識的追求依然伴隨著我。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只是有個朦朧的衝動想法,並無人引導,所以對於那些知識一直只停留在感興趣的階段,只能在門外徘徊。
其實,知識來源於對觀察實踐的總結。知識的量很大,窮其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知識是有層次的,有些知識是根,有些知識是枝葉。不同的根是相通的,你想不斷鑽研的最終目的,應該就是這些根了。
從功利的角度說呢,有80/20法則。一件事達到80分就已經是高手的狀態,另外20分,可能你需要花費一生去磨鍊。但現在跨領域很流行,一件事達不到100分,那我可以在幾個相關領域都達到80分,那樣也同樣可以成為這個混領域的老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宇宙的真理的認知和探索道路是無窮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面也說過,

所以,解決這個矯情的完美主義問題的答案就是:學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能賺錢的道理和知識,

否則,到了年級大的時候,你也會像那些感嘆——知道了這麼多大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人一樣,老了還不知道自己過不好這一生是哪裡出錯了。


窮究其理,沒什麼問題呀?不求甚解倒是有問題的吧。要把微積分學好,就得從極限與集合開始,扎紮實實才好哇。

我得聲明,要拋開病理性的強迫思維不說哈。強迫思維是:為什麼有「極限」這說?「極限」的意義是什麼?這樣想就是病理化的了,得治。

我學心理學、精神分析也是一樣的,最終都是要刺穿到哲學層面,文化層面,歷史層面,人類學層面。停下來的地方決定了自己的層次。

有問題的地方可能是:

真要窮究其理,我得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精神分析大師呀?內個,拜託,「大師」本來就是個結果,不是個頭銜。我這輩子都可能成不了,但我依然為之努力,為其努力是我該付的代價。

或者

真要窮究其理,我高考複習怎麼來得及呀?!

呃,這個就大條了。。。我可能就是沒別人「領悟」的那麼快。那我只好死記硬背,如果時間是既定的話。但我也可以做出復讀的打算,那樣的話,時間就是可以改變的,我覺得我還是走得扎紮實實的好。如果我想要更多的時間(復讀)以便成全「扎紮實實」,但是我的父母等不了,因此我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受夾板氣」的話,我就得想辦法要麼自己做出妥協(死記硬背、臨陣磨槍)或者讓我的父母做出妥協了。

又或者

真要窮究其理,項目等不了,老闆等不了,客戶等不了。

除了死和高考,沒什麼是不能商量、不能變通的。如果催得緊,那就只好趕鴨子上架,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子咯。如果領導客戶可以等,我也有決心,那就扎紮實實做到最好。

我覺得,理想並不是什麼問題。理想唯一的問題就是:我覺得我不需要付出什麼努力就能實現理想,我生來就配得上實現理想。

這恐怕是最大條、最糟糕的思潮了。買東西怎麼能不付錢呢?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怎麼能不付出代價呢?


胡適先生在《讀書與做人》的書裡面談到學習技能的態度:

專工一技一藝的人,只知一樣,除此之外,一無所知。這一類的人,影響於社會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杆,只是一根孤拐,孤單可憐。

又有些人廣泛博班,而一無所長,雖然可以到處受一班賤人的歡迎,其實也是一種廢物。這一類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在社會上,這兩種人都是沒有什麼大影響,為個人計,也很少樂趣。

他認為人不能只專註學習一個技能,也要廣泛學習其他技能,並且要融會貫通。

其實你這種心態,跟中國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一技之長」,這個「技」不僅要會,還要會到那種庖丁解牛的程度。

我以前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告誡自己,一定要練到那種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然別人要問起來,你會不會啊!我會,可是就會一點,忒尷尬。

後來慢慢發現,這樣真的很累。每一個技能你想要做到融會貫通,是根本不可能的。現代社會發展的如此迅速,時代在變,學習技能的方式也在變。

有許多技能,我們只要略微精通,別人說起時,也知道一二,就可以了。

對於那些常伴一生的技能,受用的技能可以精通其理。


為什麼要避免?
深度學習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的學習態度,浮皮潦草的讀,水過地皮濕,一問三不知,這樣閱讀其實是浪費時間,學習終歸是一件高投入,高回報,但是回報周期特別長的事情,人是很聰明的,長時間沒有正向反饋,會懷疑自己,沒事,爺們兒,微波慣搖人,小立待其定


我....也是.....
所以我把學習分成了兩件事......
一是為了追求極致的終生大事。
二是為了應付考試/情況的各種抱佛腳。
其實我覺得達不達的極致都挺讓人崩潰的。
因為學識之博大精深真的很難讓人企及 ,
而真企及了請參考孤獨求敗= =。


限定一個標準,先達到這個標準,然後再深入
因為你在學習新的知識,你又說學習進度緩慢,既然是緩慢,那你肯定有一個不慢的標準,那麼先完成這個標準,再仔細的深入了解你的知識。
深入的學習,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可能一個知識點就要看好幾天。所以還是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先了解綱要,再逐一深入


沒弄明白,哪裡錯了?

學習,不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么?

難道你說的是使用一個洗衣機,閱讀說明書,還是學習洗衣機,研究原理?

直接反對樓上各位答主。

當然,現在是實用主義者,什麼有用學什麼,學來必須創造價值、提高層次、增添財富。

然而,不是我說的,培訓班的程序員大多數(大多數、大多數)比不過985的攻城獅,別不自量力了。

如果你是想學習,那就學吧,學到自己滿足為止。

如果你只是想利用他,比如裝個系統、改個BIOS,或者百度就能搜到的攻略,那不叫學習,那就知識獲取。

請分清楚【學習】和【知識】的區別!

學習,是將知識吸收、並通過思考和練習、排除、研究以及發散進行轉化,成為自己獨特的東西。優秀者可以通過學習,創造知識。

而知識,本質上就是別人的經驗或學習成果。經驗可能是生活感悟的,可能是蹲馬桶感悟的,可能是失敗後感悟的。而學習成果,就是別人學習後的東西。

但時代正在改變,現在無法從任何一本書里,學到立即適應BAT的程序開發。

無論是知識還是經驗,都會迭代,唯有學習是不變的。

學,則懂,則通,則精。

你可以把知識利用,但千萬別說在學習。

至少,別在10億985的知乎這麼說,不然連小學的我都會出來打臉。


這種問題不僅會出現在學習中,我在工作中也會這樣

總想做好每一件事,但無奈所在公司並非傳統大型企業,每個崗位職責分明。每天事情一多,就總部知道從哪裡入手,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好,往往耽誤時間,錯過deadline。

對此,也是焦慮很久,後來總結出來很簡單的三個步驟:

1、做事/學習之前,制定計劃,把要完成的事項具體列出來。

2、對每個事項,按照「四象限法」,標出重要度,

第I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比如,影響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會議、影響公司士氣的突發性事件等等。這種事情一般要優先處理。這類事情比較少。

第II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包括制定發展規劃、考察、調研等。這種事我們要制定計劃,按計劃執行。

第III象限屬於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既然不重要也不緊急。這種是你高興就去辦,不高興就可以不去想的事。

第IV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它會讓我們產生「這件事很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就算重要也是對別人而言。

3、這樣劃分以後,不僅做事的順序明了了,每件事項上應該花費的精力也明確了。這樣再做就能保證高質高量完成任務。

最後,克服焦慮,在學習之前理清學習路線,劃清重點,再開始學習,才能保證高質高效


專一一門,以藝近道,這是一個正常靈魂的渴求,但要找到真正喜歡的,而不是為了別的目的,比如做好了給誰看等就行。


想解決很簡單啊,讀博。你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你現在接觸的都太淺了而已……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方法論 | 完美主義 | 固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