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孩子獨處時脾氣不好,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自己和父母帶孩子,兩歲多小男孩兒,最近發現我一和孩子單獨在一起,對於他的哭鬧我的耐心變得很小,可我平時並不是那樣的,總是按著書上學的共情啊撫慰啊,但為什麼獨處時我會變一個人呢,想粗暴處理,但其實心裡又心疼又不解。有點害怕,都不太想自己一個人和他在一塊兒。


謝邀。親愛的,不要太苛責孩子,也不要太苛責自己。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我孩子三歲以前在我老家帶,三歲之後我接手帶。有一個長達大半年的雞飛狗跳的適應過程。
我非常非常不適應從職業女性到家庭婦女的身份轉變。脾氣總是在臨界點積蓄,要麼爆發,把孩子嚇得半死,要麼憋著憋著再憋著,憋的徹夜難眠,頭痛,起痘,整個人抑鬱難言,白天昏昏沉沉,晚上數羊也睡不著。
我考慮要不要把孩子再弄回老家得了,但是,錯過孩子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長機會,是非常可惜的,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我哪裡不對?還是他哪裡不對?
經過我無數次觀察,討教,溝通(感謝被我騷擾的同學朋友同事陌生人),最終我確定,是我不對,我太太太焦慮了。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絕大部分孩子是天使搗蛋鬼屎尿娃熊孩子的混合體。
孩子不吃飯,餓著唄,和他說明白,錯過這一頓,別想著吃零食,下一頓吃飯的點才有飯。幾次下來之後,孩子吃的認認真真。當然,做飯之前先談論一下什麼時候吃,吃什麼,充分讓孩子參與進來。
想看動畫片,不想學數學。看唄,選點好的動畫片。看了之後,問問他,動畫片說什麼啦?你最喜歡誰呀?為什麼呀?出門的時候,數數電梯,樓梯,紅綠燈,超市的價格標籤,把數字就順便熟悉了一下。
就是想玩,不想學習,什麼都不想學。那就玩吧,辦個什麼歡樂城開心樂園之類的卡,帶好水啊水果啊濕巾啊之類,給他發泄個半天精力。什麼時候玩夠了什麼時候回家。
不按家長的意思來,非得我行我素。那就按你的想法先試試,不行再換我的。說不定有驚喜呢。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雞飛狗跳兵慌馬亂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和孩子之間,也需要充分的長時間的磨合,每天都有驚喜,每天都有無奈。
不要急不要慌不要焦慮,人生很長,慢慢來。
切記不要老是拿孩子和電視上書本上別人家的孩子比,那都是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你看,自己的孩子,還是慢慢來,千萬不要急。


非獨處,如和父母在一起,面對孩子哭鬧,一般不會對孩子發脾氣;但和孩子獨處,面對孩子哭鬧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發脾氣------這是題主感到矛盾的困惑。

我做如下解析,供參考。譬如是這樣的情況:題主你幼年時哭鬧發脾氣,父母感到煩躁時,他們或許常做出讓你害怕的行為,比如呵斥,吼著讓你停止,甚至還伴隨厭惡、兇狠的眼神等等。

但是,出於生理和心理的本能需要,幼小的你,必須依賴父母以確保生存。所以你必須適應,也必將適應,去適應他們想要你成為的樣子。這雖然並非你所願,雖然是一個無比艱難和痛苦的過程,但總比心理上被「拋棄」好。

反覆如此,你逐漸「記住」了一種規則:在有父母參與的關係情境中,不能發脾氣----因為他們不喜歡你這樣!

無意識參與了這個過程,並形成「內隱記憶」 :記住這個規則的過程,沒有意識甚至沒有言語(因為幼小的你還沒有能力通過言語編碼形成記憶)的參與,只是一種基於生存的最高本能讓這些進入無意識記憶中;因為沒有意識甚至言語的參與,所以這個被你記住的規則,往往不能被你用語言描述出來;更關鍵的是,你被無處不在的這個規則所控制並使用它的時候,往往在當時還意識不到。

所以,當你、你父母、你孩子都在場的時候,孩子哭鬧,你事後回憶,發現自己當著做父母的面,一般不會對哭鬧的孩子發脾氣。這就是這個你早已內化的規則----這個「內隱記憶」,在有你父母參與的情境中(此時你的父母好像就是你身邊的「監督者」),無意識地主導了你的行為----不能發脾氣。但是,這樣做,你大概率是基於壓抑,而壓抑本身是一種有害的防禦,因為壓抑既難以「觸摸到」孩子情感的內核,對你本身也是一種危害。

最先父母是作為「監督者」,後來逐漸泛化到其他人也會成為「監督者」,所以,在公共場合,一般你也會忍住不發脾氣。換句話說,你幼年時和父母互動所「記住」的規則,所形成的「內隱記憶」,成為了你處理幾乎所有關係的原型。所以,即便是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的成年人,在公共場合也會隱忍,並非是情緒能力隨年齡增加而增強了而是其他人代替你的父母成為了「監督者」,你必須繼續保持這個原型而已。

但是,當沒有你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參與,只有你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同樣是這個你早已內化的規則----「作為孩子,你要像我小時候一樣,不能哭鬧發脾氣」,你會無意識將此作為準則,再去要求你的孩子。

所以,此時,當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與你所「記住」的規則發生衝突時,你就會毫無顧忌地發脾氣,因為此時只有你和孩子在一起,沒有「監督者」。

而且,你要盡一切可能去維護這個規則,因為這個規則對你如此重要,是形成於幼年期並確保了你能生存的規則。

如果有人威脅到這個規則,即便是親如你的孩子,你也會毫不猶疑地傾向於去攻擊,對他發脾氣,讓他害怕,以此來消除你的焦慮(很多夫妻之間的衝突也源於此)。這一切,都是在你的無意識層面,自熱而然地發生,形成於你幼年時的關於規則的「內隱記憶」,幾乎完全控制著你的行為。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悖論----你不能忍受你的孩子哭鬧,你不能忍受你的孩子發脾氣,但是你卻通過你自身對他發脾氣的方式,讓他不要發脾氣,何其荒謬,但又何其合乎情理。

試著將上句中的孩子換成伴侶:你不能忍受你伴侶發脾氣,但是你很可能通過你自身對他發脾氣的方式,不准他發脾氣,同樣何其荒謬,但又合乎情理。

這就是依戀關係的「代際傳遞」現象,從某種角度來看,你在情緒處理最核心的層面上,你成為了你的父母,然後你的孩子在將來,也逐漸會在他的情緒處理的最核心層面上,大概率成為你。如此傳遞下去,除非遇到能夠啟動反思和覺察姿態的第二次機會,才能打破這種有損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的傳遞。

但這一切,可能已經讓你或正在讓你的孩子,付出巨大的代價:杏仁核如脫韁野馬,讓你或你的孩子將被無處不在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所控制,而海馬逐漸失去了情緒調節的功能。大腦邊緣系統有兩個重要的結構:「杏仁核」和「海馬」。

「杏仁核」負責我們對體驗進行本能反應----比如,孩子不聽話,所以我們本能就感到不高興,這就是「杏仁核」所致。而「海馬」則負責對杏仁核那些只看表面、不加區別的、失去控制的、一觸即發的情緒反應偏好進行調整。「杏仁核」並沒有對此作出區分的能力,它是啟動「交感神經系統」的加速器,而「海馬」則是剎車,當我們即將發生過度的、失去控制的情緒反應時,「海馬」就通過「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參與,讓我們能冷靜下來,同時,呼吸和心跳都得到緩解,以此來平衡「杏仁核」的本能反應。

「杏仁核」一出生就已經成熟並開足馬力發揮作用,所以即便剛出生的孩子,面對任何的危險或者不舒服都會誇張地哭叫。而「海馬」在剛出生時並未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發育。

但是「海馬」的健康發育,需要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孩子盡量不能受父母的呵斥、責罵、懲罰或者心理上的厭煩和拋棄。神經心理學的重要研究結論是:這些關係性的創傷,能讓孩子發育中的「海馬」暫時失去功能,或者抑制它的發育,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對「杏仁核」過度警覺的反應進行調節

除此之外,「海馬」結構還是孩子的「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能力的重要的神經基礎,而「工作記憶」能力又幾乎決定了孩子的注意力品質。

因此,幼年時經常處於各種關係性創傷中的孩子,大概率會情緒調節能力不強,並在學習階段,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拖延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一些雞湯答案,比如「我怎麼怎麼樣......,你應該怎麼克制自己......之類的」,不僅難以幫助題主解決問題,反而很可能給題主造成新的困擾和壓抑----為什麼別人能那樣,我不行!這將進一步傷害題主的心理健康。第二次機會,主要涉及心智層面的「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測」的發展,這個需要靠譜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不懂心理學,不清楚你有沒有心理疾病,說些我知道的。

你家寶寶進入執拗期了,Terrible Two,說不的時候多,哭鬧的時候多,不聽不理大人要求的時候多了。這方面文獻很多你可以搜搜看,我大致講一下要點。

1、行動力變強

你觀察下能發現兩歲左右的孩子比一歲的活潑得多,行動範圍也大,活躍度高,身體里好像藏著一架小馬達,動力十足,家長照看時感到很累。

2、自主要求多

一歲左右,基本上大人安排幹啥就幹啥,到了兩歲左右,孩子不再完全服從大人的安排,甚至有時候故意對著干。對看護人來說增加了工作難度,反過來卻說明孩子進入了新的成長階段,發育良好,應該高興。

現在的問題不在孩子,在你不適應孩子的變化,沒跟著他一起成長起來


首先,你應付不了孩子的哭鬧,過去他哭要麼是餓了渴了、要麼是困了、要麼是生病不舒服或尿濕了,一一排除便可安撫。現在你拿出耐心哄也不起作用,不是因為缺少耐心,而是因為不對症。這也是許多新手父母的通病,以為有耐心、共情就夠了,耐心和共情只是育兒的必要非充分條件,要成為一個好父母,還需要知識和方法,如果再想成為卓越的家長,那麼需要的條件更多。

關於方法我這裡提供一個答案參考,該答案針對嬰幼兒語言表達不清楚時,家長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

寶寶還不會說話,鬧脾氣時,父母要怎麼和他溝通情緒上的問題呢? - 兒童教育 - 知乎

其次,再來說說四大一小的家庭結構帶來的問題。


父母幫忙帶孩子的好處不說了,只談不好的地方,希望各位不要誤認為我看不上老人幫忙的家長,這裡談的是利弊的弊。


最大的弊端是不同的養育風格引起家庭教育原則的混亂。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無非是引起大人之間的拌嘴,當孩子長大一些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開始顯露。比如這個答案里提到的:

如何告訴小孩,不是什麼事兒都能順心如意? - 長敗娘的回答 - 知乎

還有一個潛在的弊端是媽媽對接到手的孩子不熟悉。你不知道他白天都在幹什麼,觀察不到他接觸事物的反應,腦子裡不能形成一套圍繞他的經驗,就很難保證教育方法的有效。你唯一能依靠的,也是很多缺少經驗家長依靠的,是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因為科學不科學只要看幾本育兒書就能大致了解了,那些方法都是對的,但有沒有效,書卻不能保證。

你按照書上講的保持耐心、去共情,卻缺少有效方法的支持,結果明明做得都對但仍不起作用,你會感到無計可施,進而害怕和孩子單獨相處,希望有人能幫你解決掉問題。


我所看到的,是一個沒能和孩子一起成長起來的新手媽媽,建議往前趕,趕在孩子發育之前學,用知識武裝頭腦才會迫不及待想要用實踐去檢驗,才會積極希望與孩子多接觸。謝謝邀請,祝順利~


兩歲多的孩子有時候確實非常難以相處,也有很多育兒書稱之為「糟糕的兩歲」。孩子與家長的衝突,主要是體現在孩子的能力和願望不匹配,或者是孩子不能很好的分辨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隨著孩子精力與體力的提升,家長會逐漸覺得難以駕馭與孩子的這種衝突,因此導致家長非常的焦躁。
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進行自主感和規則感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自主感,也就是說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穿衣,只要孩子有嘗試的意願,就應該盡量鼓勵孩子,放手去做。同時隨著孩子熟練度的增長,逐漸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吃飯不灑,吃飯不弄翻飯碗,喝水不洒水,喝水不灑到身上……同時允許他有一些不符合大人常規要求的做法,比如說故意穿反鞋,故意穿反褲子等等。
規則感,也就是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所要求,大部分是社會基本的行為規範,比如到晚上九點以後不能在屋子裡大聲地跑,喝水要站在原地,不能抱著水杯飯碗走來走去等等。我比較傾向用體罰的方式,違反規則就打手板和打屁股。好處是簡單快捷,孩子非常容易記住,壞處是其他人可能會比較反對,尤其是長輩。因為我是自己帶小孩,所以經常是在長輩不在面前的時候處罰她;長輩在面前的時候,會很嚴厲的瞪她,要求她自己打。因為孩子太小,不會數數,一般是打一下,或者是左右手各打一下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罰等級。力度控制在能讓孩子感覺到疼,但並不會把手打到紅起來。打打完之後會講道理,一般是五到十個字,比如「不拿碗走」「喝水,不走」「老爺爺睡覺了」,反覆的多說幾遍,也要求孩子跟著學,相當於教他學說話。越早教孩子學習適應規則,孩子將來上幼兒園上學的時候就越容易適應。
安全原則,有一些絕對原則性的東西是不容許有絲毫動搖的。比如不能在馬路上跑,要小心開水等等。我自己的兩個小孩兩歲左右時都曾經有過要在車道上跑,然後被我抓在手裡,在路邊狠狠地揍的經歷。也曾經有過要和我搶開水,或者是熱飯,然後被我抓著手在熱汽上面燙一下子的經歷(控制在能感覺到燙,但是不會燙傷或者是燙得很疼)。經歷過這樣一次,孩子至少能記兩三個月,記性好的孩子甚至可以做到不再犯。在這樣關鍵的大事上家長是可以表現出暴怒情緒的,家長的怒氣,會讓孩子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知道這件事是絕對不能夠做的。兩歲多左右的孩子理解力非常有限,給他們講道理是很困難的,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可以和不可以,也是對孩子的理解能力的尊重。當然也要像前面一樣講一個簡單的道理,並讓孩子記住。
我非常不贊成,很多祖輩習慣用的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這一次孩子沒被明確阻止,就不知道這件事情不可為,下一次還會再犯,如果大人照顧不到就會非常危險。明確的阻止雖然會導致孩子在當時非常的不開心,但對孩子長期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現在有很多育兒書,所教的中心思想都是不符合兒童心理學的。特別是一些歐美的育兒書,往往是從多子女家庭角度出發來思考如何育兒的。而在中國,由於太多的孩子是祖輩帶大的,而祖輩大部分在孩子的規則教育上做得並不夠,因此,孩子的父母應該多為孩子做一些規則方面的管制和要求。

對於題主對未來出國生活的焦慮,我想可以這樣想:與其擔心未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不如想像一下,如果出現這題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找到解決思路的過程也是增加自己自信心和緩解焦慮的過程。


做父母,也是修心的過程,轉一篇我公眾號上的漫畫《你為什麼害怕孩子哭鬧》,希望能給題主一點啟發。

本文內容均為「麻麻愛囤貨」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擅自轉載將被追究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麻麻愛囤貨(mmath123)


能發脾氣說明身體不錯,精力也蠻旺盛。身體不好精力不濟一個人帶娃時我根本沒力氣發脾氣,如老僧入定般淡然。任由女兒在我身上爬過來爬過去,或者各種搗蛋,任勞任怨的回應她的各種陪玩要求。一直覺得能發脾氣是一個奢侈的享受,已經四五年沒發過脾氣的人飄過……


遊戲難度由普通變成了困難。
所以分分鐘想摔鍵盤~
第一,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寶寶對你的依賴會更大,因為沒人分散注意力,所以寶寶總是會更加的粘的讓媽媽喘不過氣。


第二,一個兩歲的孩子就是一個活脫脫的馬達,不是你脾氣差了,而是你在跟他鬥智斗勇,或者扛著他去他不想去的地方耗費了太多的體力和精力,所以失去了一些耐心。
ps.沒娃的寶寶們,我說的這種地方往往只是午飯時間回家吃飯,或者午休時間回家睡覺,離開玩樂區域。大概就是抗超市三袋米走三五百米這種吧~米還一直往下滑...滑下去之後還會跑回貨架.....

第三,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就需要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高度配合。比如洗菜切菜做飯或者很多其他帶有危險概率的家務,但是馬達不會每每配合你,當你只有一隻手可以抽出來控制他時,這難度係數又高了~爆炸就是分分鐘。

嘛~沒啥好辦法,只能再爆炸瞬間再平復一下自己...有時候也別太苛責自己每一秒都是好媽媽,偶爾跟大兒子翻翻白眼踹他半腳解解氣也沒啥大不了~~畢竟我相信你們每天早起晚睡也都是抱在一起親的不行~那時都是寶寶你好可愛啊=_=


昨天晚上哄兒子睡,我睡了醒來,發現他還在玩,睡了醒來,發現他還在玩,反覆幾次後,我生氣了,吼了他,說不睡拉倒,出去,媽媽也不要跟你睡。然後他哭了,終於要睡了。但是!!!今天早上他還沒醒,就開始在啜泣,我趕緊叫寶爸抱下他,之前他睡不踏實抱他,他都會立馬安靜下來又繼續睡的。結果早上抱他後,他反而委屈的哭的更大聲了。那一刻很心疼,也很自責。
我寶過幾天就兩周了,都是我一個人帶的。最近可能是到了"糟糕的兩歲",比以前調皮,比以前更有自我意識,有時候說的完全不聽,盡搗亂,有時候你想做點家務,他又黏糊的不行,硬要抱,而我最近自己狀態也不好,昨晚已經是最近第N次吼他了。但是每次吼他後,並沒有好的結果,他哭你心疼,他沒有安全感你自責,我開始反省。
本來我一直覺得不被愛的,而且這種感覺在這兩年一直擴大,而這種感覺主要來自我的原生家庭。我媽對我的態度,對我說的話,對我做的事,一直讓我有不被愛的感覺。但其實她是愛我的,不是因為沒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小孩這一說,而是也有很多我是被愛著的瞬間。但是被愛的瞬間遠遠少於不被愛的瞬間。因為我媽的性格,我媽的脾氣,我媽的情商,我媽的經歷。我不希望我寶也有我這種不被愛的感受,所以我說話的內容,說話的態度都要有意識的控制好來。
孩子借著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但從他出生的那一刻,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我們的孩子,但他更是他自己。我還是個不合格的媽媽,努力中......


帶孩子其實就是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重點是耐心再耐心!
兩年前有段時間我經常吼孩子,他本來就膽小,被我凶了之後就自己躲在房間門後哭。我經常就是控制不住地吼起來,他一害怕一哭自己馬上又後悔了不該凶他,看他委屈哭泣的樣子實在心疼。很多次都告訴自己不要再大聲,也是經過很久才得以改正,這之間就意識到真正教育孩子其實是需要自我再教育。
跟孩子相處,尤其是四五歲的孩子,很能顯現出大人自身的毛病:愛撒謊,懶惰,沒耐心,暴脾氣等等。而往往我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更別說去改變自己,加上難以消除、日勝一日的焦慮感,使得與孩子相處變得越來越困難。
試著與孩子一起玩耍吧,跟他一起畫畫,一起做手工,一起種花種草,一起做家務,一起看電視,一起寫字,用小孩的思維和他聊天問問題。關鍵是讓自己變得有耐心,這真的是最重要的,放下心裡大大小小的期盼與寄託,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他長大後能自信快樂堅強!這就夠了。


最近也有相似的經歷,在外尚可忍耐,在家極易對孩子動怒。孩子三歲多,據說已過了什麼可怕的兩歲,但過來人說一句…兩歲雖然討厭,三歲也一點不簡單啊!感覺自己的耐心已經從他出生到現在慢慢被磨完了。現在一言不合就發火。發火後又後悔又內疚。

孩子本身是成長了,慢慢脫離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一些在我們看到簡直無理取鬧違反常規的想法。客觀說,還是該感到欣慰,畢竟飯沒白喂,是長大了。

我們發的火,也在情理之中。人非聖人。不會發火的人才是有病吧。但問題是,我們和孩子實力懸殊太大,兩方交火的情況下,孩子都是輸(我們能用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讓他們崩潰)。對他們來講,不利於成長,往後或許慢慢變成懦弱不懂反抗的奴性的孩子。

先試著補救吧。發火後,跟孩子談談為什麼發火,告訴他你的實際感受,再問問他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孩子告訴我,我發火的時候他很難過,感覺我不愛他了,希望我問問他為什麼,給他一個機會說原因,再考慮要不要發火。(我想就算他說了,我也會發火…但既然他提出,就試試吧)也一邊哭一邊傾訴了當我發火時,做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特別難過,每次想到都會哭。在這個傾訴的過程中,我也反思,我所使用的方式,一點沒達到我想要的目的,對他來說,他只記得了害怕,卻不記得為什麼我發火了。也跟他道歉,和他一起將那件可怕的記憶,前因後果,整理清晰,希望能從情緒記憶轉變為事實記憶,不誇張不放大,不只停留在負面情緒的層面,最大限度減少這件事對他的心理陰影。

先化解雙方的矛盾吧…看看他還會不會那麼反著干…如果雙方尊重,能溝通,是不是也可以少發一點火。

孩子還教了我一招,他也有對我發火的時候(遺傳暴脾氣)。但他會說,別跟著我,讓我一個人待著,我要冷靜一下!等他亂哭亂吼完以後會說,媽媽抱抱。這時候我就知道他的情緒過去了,大腦又重新恢復理智了。我再靠近他。然後,我們溝通解決問題。

現在我也試著不要發完火拉不下面子繼續說一些傷人的話,發完火就承認發完了。給他一個抱抱。再討論為什麼發火。


包容。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對我們小時候也缺乏正確的教育,到了學校呢就使勁讓我們學,沒辦法啊只能靠學校。現在我們長大了為人父母了,或多或少受到那種焦慮催促試教育的影響,但是我們又懂得為人父母要不斷學習,所以我們就成了一個矛盾體,書上說孩子三歲前每半年出現一次情緒不穩定期。用那句話說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讓我們跟孩子一起成長!


看到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嘗試回答一下,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下面正式開始:

首先,先把理論基礎擺上來,大的理論框架,早有心理學家搞定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當然有關人的發展、特別是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很多流派、理論,針對題主的問題,我覺得運用埃里克森的這套較為合適。

第二,簡要對該理論做個說明: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且每一個階段都有應完成的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好的完整性,處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敗,則會出現一些問題,反映在人際交往、獨立性、適應性、性格意志等等方面的問題,我此處想說的是,作為父母的題主,你的一舉一動、你的對於孩子施加的行為,是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可能會影響一段時間,也可能會影響其一輩子,要小心哦!

第三,前面鋪墊完了,接下來對準題主的問題吧。2歲多的孩子,大致對應到8個階段中的第2個階段,即幼兒期(事實上,幼兒期能夠涵蓋第2、3兩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事情確實比較多,尤其是剛剛當上父母的,說是面臨挑戰也不為過,關鍵是我們要知道面臨的什麼樣的挑戰,知己知彼嘛。這個階段的鮮明特點是,孩子已經學會了很多本領:爬、走路、說話等等,這背後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看到了吧,開始讓你們鬧心了(笑臉),此時的父母與孩子產生一定的衝突,(包括心理上和行為上),看到了吧,這是否正是題主的困擾呢?好了,描述完畢,怎麼辦呢,咱們繼續來分析。

第四,當我們已經知道將要面臨的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成功一半了。樂觀點(笑臉)。孩子在這個階段要完成的核心任務是完成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建立。即我們常說的獨立性和自信心。很關鍵哦。當然了,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這個也完全不必追求所謂的正確,因為孩子和孩子也是不一樣的,在父母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任何行為應該都指向一個目的,那就是,允許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比如允許孩子挑選玩具、顏色、大小,允許孩子選擇、拒絕等等,我想大部分父母都是可以做到的。同時,注意,同時還要保持底限,比如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飯前洗手、不隨地大小便、不挑食等等,一般來說,如果父母對孩子好好說明這些行為的重要性,孩子大都能夠遵守,當然不排除例外情況。

該收尾了。以上根據理論,分析了幼兒的這種行為是正常且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父母不必驚慌、不必焦慮,這是其一。其二,父母應該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所作為,要幫助孩子完成必須完成的階段任務,合格的父母理應做到這一點。最後一句話總結:讓他飛、但又不越底線,不失為一種合適的應對策略。

轉載請私信,謝謝!


那我爸和我獨處是脾氣很好人也很好其實是我倆不怎麼說話
在朋友親戚面前就特別凶裝作他很厲害的樣子
我吃飯時夾的肉掉到我的碗邊他伸手就要打我並且大聲呵斥我
我當時嚇的眼淚都要出來了
後來我在房間寫作業
他把我莫名其妙叫出去
說是要給大伯們表演孔明鎖
我說我不會
他說你怎麼不會?學校教你多少遍了!
快點!!!!
小時候的事情至今還記得
那時候我才七歲多……
爸媽現在離婚已經快十年了


我也是。那天兒子寫作業又和我討價還價,我一下就失控了,打了兩下,才控制住了自己。平時家裡如果有人我是不會這樣的,也許一個人時候疲勞,加上覺得當著孩子不用控制自己的情緒(可能沒有真正認識到他也是人)。後來反思了自己,最近一直在看《少有人走的路》,《pet父母效能訓練》。記住1孩子也是獨立的人。2自己是情緒的主人,不能讓它左右我,我能控制住它,最近我和兒子相處還行。。。漫漫長路加油吧。


上周六剛對四歲的兒子大吼大叫了一次,我檢討…… 每次這樣過後,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毛病,怎麼對外人都可以恨溫和的,一到兒子身上,所有的事情就都變了,尤其是他不乖不聽話的時候,就好像是瞬間引燃了我一樣,我就一下子控制不住了,但是事後想想,孩子畢竟還那麼小,我這樣對他,會不會也是對他的一種誤導呢?是不是潛意識也告訴了他,遇到事情,媽媽都是這樣發脾氣來教訓我的,我遇到了事情,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發脾氣來處理呢?我檢討,我有錯,我要慢慢改正,有時候覺得孩子好可憐,憑什麼同一件事情媽媽爸爸就可以,到了他就不可以了呢?我們要做好榜樣……


我女兒兩歲多,我自己一手帶大的,每天都是潑婦和自我批評的一天。現在她依舊每晚喊叫五六次,依舊餵奶,白天一頓飯要喂兩個小時,隨時把家翻成垃圾桶。
我覺得我沒瘋已經不錯了。


題主,建議你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去找找答案。


我也是這樣!平時白天又媽媽或者婆婆來幫忙帶孩子,晚上我自己帶,白天孩子哭鬧,她們就耐心的哄,要是我自己,不出兩分鐘,就會抓狂,那次氣的我讓孩子自己哭,可是看著又覺得可憐,抱起來依舊哭,就特別煩躁,自己也快哭了!後來慢慢找找原因,孩子餓了該換尿布了??排除一遍,實在不行就接著餵奶,這樣就好一些!自己還是要學會控制,每次想揍孩子時,我就揍枕頭揍被子發泄一下,嘻嘻!


母性未萌。


一個是兩歲孩子本來就不好帶,精力旺盛調皮搗蛋。並且有個地方我覺得現在的育兒書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就是這麼大的孩子開始會有意挑戰大人的權威和底線了,這是幼兒能力和心理發展正常的階段性表現,可以理解為能力增長之後幼兒對自己行為邊界的探索。然而這時候一味地共情安撫只會讓親子關係惡化。幼兒看到一個大人對自己生氣又無能為力的樣子是很讓他有成就感安全感和開心的。這是一種正面的反饋,會強化他下一次的行為,直到你忍無可忍。所以該嚴厲就嚴厲,該罰就罰,不要有過度的心理負擔。對孩子並不是只有共情和安撫才是正確的方式。當然對這麼大的孩子而言,不能吃喜歡的零食,不能玩喜歡的娛樂項目可能就是很大的懲罰了,不一定非到要打的程度,並且打很容易升級直到失效或親子關係破裂,這個是最後沒辦法的辦法,不推薦也不排斥。這個具體方法自己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定。
另一個是為什麼與孩子獨處的時候容易暴躁,這也很正常啊,因為你的力量變弱了。群體對個體的行為有規範作用,人多的時候你們共同遵守的規則可以不費力地對不了解這個規則的孩子也產生約束,但獨處的時候這一條失效,你們變成了一對一,再加上一味的共情相當於你對孩子無計可施,當然會累當然會暴躁。
再有就是,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局限性,了解哪些是他能力的邊界,別要求太高,平常心。對自己也平常心。媽媽也是人,會生氣很正常,過後和孩子也要解釋溝通,小孩子只是沒有先驗的道德規範,心裡都是愛媽媽的。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你會讓你的女兒學習跆拳道,女子防身術嗎?多大開始學?
如果你剛出生的孩子有智力或生理的嚴重缺陷,你會怎麼做?
女兒五個多月,只要一想到她我就焦慮,甚至打她,之後又很內疚,怎麼辦?
男童玩耍時碰撞女童,女童家長猛踢男童,你要是男童家長,認為怎麼處理才算滿意?

TAG:育兒 | 心理 | 兒童教育 | 女性心理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