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吃起來口感有什麼差異?

請從以下方面(但不限於)描述:味道,觸感,軟硬,組成,類比其他食物,食品添加劑,佐料……


(長文預警;多圖預警,31張圖;然而圖都很美,錯過會不會可惜?)
--------
岩石?不是人人都吃過的東西嗎?
聽罷此言,吃瓜群眾們紛紛不以為意了:別扯淡,誰吃石頭啊!
別不信啊,還真是所有人都吃過岩石。至少吃過一種!
西瓜汁水隨著爽朗的笑聲流了吃瓜群眾一整個下巴,嘴裡的瓜子噴了一地。

注意哦,我說的所有人,是指古今中外的所有人類(敲桌子)。
這是啥,吃過沒?

你以為岩石是什麼?你以為我說的是什麼岩石?你以為鹽就是你想像中那個樣子的?
SIMPLE!NAIVE!
----------------------------------------------------------------
Q1:岩石是什麼?
A1:岩石,是天然形成的、固態的、一種或多種礦物(擬礦物)組成的集合體(a naturally occurring solid aggregate of one or more minerals or mineraloids )。

雖然我們根據岩石的成因的不同區分出了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然而歸根結底,岩石無非是一堆天然形成的礦物集合體。它可以是從熔融態礦物混合物冷卻形成的岩漿岩,也可以是原有礦物abcd經過特殊地質作用轉化為新礦物WXYZ形成的變質岩,還可以是從大塊岩石上脫離的小顆粒匯聚、成岩所形成的碎屑沉積岩。還有一種類型的沉積岩比較特殊,它往往是可溶性礦物從溶液中析出後結合形成的化學沉積岩。這種化學沉積岩的一份子,便主宰了人類數千年的餐桌。
-------------------------------------
Q2:我說的是什麼岩石?
A2:蒸發岩,evaporite,化學沉積岩的一份子。在封閉、半封閉的環境中,由於乾旱氣候條件下強烈的蒸發作用而形成的一大類化學沉積岩。由於都是由可溶性鹽類礦物組成,通常也被稱為鹽岩。一般包括岩鹽(氯化鈉),石膏岩/硬石膏岩,芒硝、鉀鹽岩等。其中,由氯化鈉形成的岩石,常被稱為岩鹽/石鹽(rock salt)、鹽岩(halite/ salt rock)。因此,中文裡的「鹽岩」,狹義上可作為氯化鈉組成的岩石,廣義上又可作為鹽類蒸發岩的代名詞。

(文藝青年很熟悉的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湖)

一個湖泊/內海反覆不斷的蓄水和乾涸,久而久之就會在湖底/海底堆積大量鹽類物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蒸發岩。配合上適當的構造沉降作用,便可以形成很厚的蒸發岩地層。換言之,無論是深埋地下、幾百米厚的鹽岩層,還是現代鹽湖裡白凈的鹽殼,在地質學的角度,它們統統都是岩石的一種。

我知道這個概念有點顛覆三觀,但它確確實實是地質學定義上的岩石。

(現代鹽湖裡的鹽塊——換個角度,它們其實都是剛形成不久的、疏鬆多孔的、年輕的蒸發岩)

(俄亥俄州,伊利湖底550m處的一個鹽岩礦,白色的鹽岩夾黑色的泥質鹽岩膏/鹽質泥岩。比起地表的那些,只是變得緊湊緻密了一些。如果我不介紹這是鹽岩,你們誰能發覺它不是岩石呢?

(烏尤尼鹽湖岸邊,紅褐色的基底岩石與新生成的白色蒸發岩相映成趣——是的,你看到的都是岩石!!!)

蒸發岩不僅是散落在大地上的寶石,它們也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地都分布有古代蒸發岩組成的地層,這些地層一方面在地質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幫助油氣的儲藏(緻密,流動性強,缺少孔隙:如鍋蓋一樣密封住下部流體的上浮),再比如幫助四川東部條狀山脈系統的形成(流動性強,如黃油一般柔軟,是很好的地層潤滑劑。具體可見 @Tony Soup 的回答,四川盆地東部像台階一樣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方面也在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人類自古以來就懂得挖掘地層里的蒸發岩作為食鹽的一種來源。有文獻記載,在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留下的鹽礦挖掘遺迹;考古工作者於2010年在亞塞拜然發現了一處距今4500年的鹽礦遺址;在波蘭的Wieliczka 鹽礦,有史料記載的開採始於11世紀。昔日礦工揮汗如雨的身影早已遠去,歷史上陰暗可怖的礦洞今日早已成為恢弘的地下宮殿,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波蘭Wieliczka鹽礦,地面、牆壁、天花板及裝飾物都是鹽岩。)

現代鹽湖裡的蒸發岩當然也是重要的挖掘對象。中國古人在山西運城鹽湖裡切割鹽殼的歷史,就不必我多言了。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人們至今仍在乾涸的鹽湖中切割鹽岩。時代變遷,人們使用的工具也許在變化,但基本的工藝和工作的艱辛卻沒有改變。

(衣索比亞的Danakil盆地,礦工對挖出的鹽岩進行粗加工。圖引自Salt mining in the Danakil Depression, Ethiopia.更多信息可點擊每日郵報文章The lonely walk across the earth"s most unforgiving landscape: Incredible pictures of vast desert basin at the heart of Ethiopia"s ancient salt trade)
---------------------------------------------
Q3:你以為鹽就是你想像中那個樣子的?
A3:2333333333333~(一臉欠揍.jpg)

說起鹽的樣子,我相信一些人是一頭霧水的:鹽,還能啥樣……
內個誰,你不用去超市買鹽,那種鹽誰沒見過。我要說的是很多人不僅不曾見過,更是不曾想到過的,鹽岩的樣子。

3.1 地下的鹽岩
隨著長期的挖掘與開採,鹽礦洞也因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一道道別緻的景觀。

鹽類物質的析出取決於溶液中鹽類是否達到飽和,而是否飽和則取決於是否有低濃度的水沖淡原有高濃度溶液。反覆的外來補給會讓水體在低濃度與高濃度之間來回變化,結果則是蒸發岩與雜質的交替出現,低等級蒸發岩與高等級蒸發岩的交替出現。如此不斷循環播放的現象,被稱為鹽韻律/蒸發旋迴,saline rhythm/ evaporite cycle 。而由於每個韻律中沉澱物質的不同,鹽岩的顏色也可能千差萬別。


引入這個概念,是因為我即將用讓人眼花繚亂的、有韻律的、絢麗的蒸發岩轟炸大家的眼球。

(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 Psychedelic 鹽岩礦。紅色的地層是含光鹵石的蒸發岩,也產出鹽岩halite。光鹵石是鹽湖生命末期的產物,形成時期晚於氯化鈉,常與石鹽伴生)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Praid 鹽礦)
(不知道你們看了什麼感覺……反正我很想上去舔舔)

(礦工閑來無事,在易於挖掘的鹽岩中雕出一些小禮拜堂)
(西西里島,Realmonte 鹽礦,圖片引自http://www.geologypage.com/2016/05/the-realmonte-salt-mine-in-sicily.html及The Church of the Realmonte Mine: salt of the earth)

由於鹽岩具有極易挖掘的特性,人們可以使用巨型工具在地下的鹽岩地層中挖掘出巨大的空間。當採礦逐漸停止後,這些巨大的礦洞(規模遠比地下挖煤挖鐵什麼的要大的多)就成為一道特殊的人造景緻,吸引著世界各地慕名前去的遊客。


3.2 地上的鹽岩
地下的鹽岩數不勝數,然而地表的古代鹽岩卻並不多見。原因很簡單,水溶性太強。發育地下鹽岩層的地方有很多,可是只有在較為乾旱的地區,才能在地表零星見到一些古代鹽岩的露頭。它們或者是由於地殼抬升暴露在外,或者是如同一個青春痘一樣被構造運動的強大力量從地下擠出來——後者,我們管它叫鹽丘,salt dome/ salt diapir。

在鹽丘流出地表的位置,鹽岩常常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就像冰川一樣,因此也被形象的稱為「鹽冰川,salt glacier」。而鹽岩在流動的過程中,又會被降水沖刷溶解,此時則也會形成「鹽喀斯特地貌,salt karst」。

(圖片引自What is a Salt Glacier? A moving river of crystalline salt.)
一般來說,這種過程也被稱作擠青春痘。

地表出露的鹽岩地層,常是周圍動物獲取鹽分的重要地點。包括但不限於人類……

(地中海周邊也暴露少量的鹽岩露頭,圖中這位地質學家正在「貪婪的舔食」這些Messinian Salt Crisis形成的鹽岩!圖片引自A Dry Mediterranean)

從烏魯木齊到耶路撒冷的廣闊地域,是地球歷史中兩個古代海洋的墳墓。這兩個古代海洋,一個年紀大的叫古特提斯洋(Paleo Tethys Ocean),另一個小一點的叫特提斯洋(Tethys Ocean)。昔日里兩個廣闊的海洋,如今只剩下裏海、黑海和地中海這三個餘孽。巨量的海水除了一部分搖身一變成為今日的印度洋,還有很多都轉變為西亞、中亞地區的古代蒸發岩地層。

全拜這些蘊藏在地下的海量蒸發岩,在中國新疆、中亞各國、東歐國家都四散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地表鹽岩出露,或者如上文所說,鹽丘及鹽冰川。然而很可惜的是,國人尚未形成欣賞地質景觀的習慣,更別說在國內本就十分罕見的鹽丘/鹽喀斯特地貌。奇美的中國鹽丘竟然找不到什麼好看的照片,實在遺憾。

(新疆溫宿鹽丘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地表鹽喀斯特現象)

所以,還是只能將目光轉移到國外,去看看這些古代的蒸發岩在地上究竟長什麼樣

(阿曼境內某鹽丘,圖片引自Geologic Research of the RWTH Aachen University at the Salt Domes of Interior Oman,內有大圖)

(伊朗南部的Kuh-e-Namak (Dashti)鹽丘形成的鹽冰川。圖片引自Rheology of salt rocks and salt tectonics,內有大圖)

(伊朗南部的Kuh-e-Namak (Dashti)鹽丘。圖片引用自Salt domes in Iran,內有大圖)

(伊朗,Zagros山,Jashak鹽丘及鹽喀斯特細節。溫宿的鹽喀斯特,哪一點比它差了呢,對吧。圖片引自https://persiaport.com/en/attractions/jashak-salt-dome)
------------------------------
(喘口氣)

鹽,這一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當以地質學中「岩石」的概念重裝上陣後,卻有這樣超乎人們想像的魅力。也許,讀罷此文,你是否需要重新審視一下身邊那些貌似尋常卻又美麗非凡的岩石呢?

雙十一過後,大傢伙也別吃土了。
都去「喂自己袋岩」吧!23333感謝閱讀~~~


各種岩石里的礦物成分不一樣,所以口味一定是千差萬別。總體上看,主要取決於礦物的化學組成,比例,礦物之間的結合形式和一些特殊的礦物。

----------------------------分割線---------------------------------

首先欽定牙齒硬度是11,直接開吃。

岩漿岩,硬度大,吃完滿嘴清清爽爽的,舌頭會有點疼。偶爾吃到硫磺粉,石榴石,磁鐵礦礦粒,氧化鋁,金剛石,等等這些東西各有各的味道,有很特殊的讓人一次不忘的味道的,也有太硬太小直接吞下去沒啥味的。吃之前一定挑一挑,那些有毒的有放射性的扔一邊去。至於品相,一般般吧很多都很噁心,讓人看了沒食慾的那種(可能它們顏值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啊),像深成岩里有一些好看的很,淺成岩和噴出岩很多就長得跟屎一樣,沒法吃了。。不說了有機會一定要搞一盤科馬提岩,據說是一道野味,可以試一下。

沉積岩,這個品相不錯,就是硬度差別有點大,很多時候吃起來會掉渣。水裡沉積硅質越多越硬,也有一些鬆鬆軟軟的鈣質。不說鐵因為容易生鏽,鐵腥味太難聞。地上沉積的還可以,硬的少一些,軟點的要麼很粘,要麼很酥。不喜歡吃土,這些土都一個怪味兒,還粘舌頭。沉積岩它還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沉積時間越久遠,往往會越硬(也看材質),吃著越脆。再一個就是會咀嚼到特殊的佐料,一些變成石頭的骨頭啊樹葉子啊(怎麼吃下煤去的),順便喝口石油,能給你帶來無盡對生命的思考!這個口味還行,偶爾沙沙的,偶爾粘粘的,有時候倒也嘎嘣脆。不加佐料的話,味道挺清淡的。

變質岩,松香酥脆。這是說大部分變質岩不進品相好,手感好,口感也很不錯。正變質的和副變質的吃起來差不多,都是看變的程度怎麼樣了。一般說來,變的越多越漂亮(個人看法。有人居然和我說片岩漂亮的可以掰成面片,我還能把糜棱岩接成麵條呢,就是不服,面片比麵條漂亮?),吃著越脆。變的很淺就比較酥,不過硬的咬到牙齒酸疼的也有。另外,針對密集恐懼症患者有個小提示,建議最好放到嘴裡以後眼睛再睜開。

推薦一種做法,把變質岩切片,研磨成粉,拌在沉積岩里,加一些岩漿岩做調料,吃起來應該有幾分干拌面的感覺吧。(逃


岩漿岩咬不動,基本都非常硬,而且容易豁嘴。
變質岩只有板岩能咬開,一片一片的嘎嘣脆。
沉積岩適合磨牙,從泥岩到粗砂岩有各種不同顆粒觸感可以體驗,泥岩綿軟,粉砂岩細膩光滑,細砂岩略有顆粒感,中砂岩粗糲耐嚼,粗砂岩如含芝麻,多種口味各有特色


我們某位老師說:
我閉著眼睛,只要舔一下,就能知道是什麼岩!
於是我學者舔了一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不知道岩漿岩和變質岩吃起來什麼感覺,但我知道沉積岩中,蒙脫石會粘舌、伊利石不粘舌,高嶺石有點兒粘舌。


岩漿岩是鬆軟的麵包 ,沉積岩是風乾的麵包片 ,變質岩是發霉的麵包。


雙十一一過,各種吃石頭,吃土的問題就來了,但是始終沒人問最終極的問題:糞坑的底層土口感到底如何!


這是雙十一特輯嗎??


岩漿岩有點燙,第一口最好咬一小口,輕輕吸一下,因為裡面的岩漿容易噴出來。
變質岩口感鬆軟,但是有股霉味,很多人不喜歡那個味道。屬於比較有爭議的岩。
沉積岩比較干硬,但是回味很醇厚,最好配飲品食用,因為容易噎著。


看在這麼多吃貨的份上,
我上波圖
花崗岩

一塊不夠?來一箱!

其實還是大理石比較好下口

木紋的口味也不錯

好了,現在我只想靜靜地裝(下圖)


變質岩吃了拉肚子。


匿了。
岩漿岩和變質岩我吃得比較少,沉積岩我吃得比較多。而且我在野外喜歡用這種玄學方式來辨別岩性,為此還被導師批評過。

注意,咬任何岩石之前,一定要仔細洗乾淨。最好是不沾一點風化層的新鮮面最好吃。
泥岩表面光滑,咬起來感覺很不錯。
砂岩根據粒度不同有很大區別。其中粉砂岩口感絕妙,牙齒上有種顆粒摩擦感,讓人感到十分愉悅。
頁岩咬起來很像是某種餅乾,磨牙最佳。
灰岩口感最差,即使洗乾淨了,咬一口仍然全是土。


避開雙十一吃土的話題不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咋眼一看很扯,但我覺得如果每次都吃一下,會有差別。比如我區分白雲岩和灰岩就用舌頭,灰岩回味有股微甜,白雲岩有點苦。我不知道是不是Mg的作用,下次在野外大家可以試一下哦。還有就是口感,就像之前有同學說用牙齒區分碎屑岩粒度,這絕對是可取的。再者,有些岩石固有的特性用嘴也是可以感覺出來的,比如說區分火山灰和普通泥岩層,火山灰因為礦物成分的原因,有較強的吸水性,有澀澀的感覺。至於區分變質岩,沉積岩,岩漿岩。。。我覺得應該可以目視解譯。最後提醒一下,即使是過了雙十一,也不能什麼石頭都往嘴裡放,在野外有些黑色的泥岩最好別吃。可能吸附有重金屬或一些放射性的物質。。。多活兩年還是比較重要的。


大概沉積岩還好下嘴一點,岩漿岩能崩掉牙。是土都不夠吃了么,居然要吃石頭( ̄y▽ ̄)~*捂嘴偷笑


大抵都是一股子差不太多的血腥味?


咳~咳~這個吧,我覺得也只有柳岩可以嘗嘗


從我上專業課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我們說,用舌頭舔一下以及牙齒咬一下石頭,是判斷岩性的重要手段。比如,鹽岩的區分、粉砂岩與泥岩的區分。


沒什麼味道,嚼不動,菊花疼


不管什麼岩,對於我來說。
都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你都不知道嗎?岩漿岩吃起來是辣的,變質岩吃起來是臭的,沉積岩的味道就像千層酥。╮ (. ? ? ?.) ╭


推薦閱讀:

強迫症患者該如何吃瓶裝果醬或者巧克力醬等難以完全舔乾淨容器內食物的食品?
如何戒掉零食?
什麼是真正的吃貨?
有哪些萌萌的詩歌語句?
你的童年裡有哪些記憶深刻的食物?有什麼與食物的故事?

TAG:吃貨 | 地質學 | 口感 | 腦洞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