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後期都要主觀地去偏色,那麼糾結白平衡準不準是不是然並卵?
白平衡究竟是有多重要?我覺得自己遠沒理解白平衡的重要性,一來可以在lr里隨便拉,二來後期經常會主觀偏色,現在看來白平衡更像是調色工具而已。
白平衡非常重要。一句話:偏色也要按照基本法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一些昏黃的燈光下拍攝的照片能夠通過白平衡調節而讓一些色彩區分不明顯/看起來黃不拉幾的畫面產生出豐富的色彩?
為什麼在某些日光燈管下拍攝的照片無論怎麼調節總會有臉色不好看,或者不少顏色失真的狀況?
白平衡是物質在不同色溫光線照射下表面色彩發生變化的規律,這裡有一套變化的法則,是色彩學的基本原理。而非你所說的隨便拉。
其次是人眼在不同的色溫環境下會去自動適應當前色溫調節人眼所見的畫面以獲得有一定對比度的色彩組合,能夠讓白色的物體繼續顯得更白;比如在鎢絲燈下呆久了一到室外覺得藍的厲害。而這一套色彩變化仍然是有規律的。人依託白色物體來判斷現實的色彩,可以說白平衡是否準確是色彩可信度的重要標準。
如果你在後期的過程中忽視了這套規則瞎改動色調使得畫面色彩超出折這套規律就會讓人覺得非常奇怪,失真。當然藝術創作需要除外。
因此如果想要獲得讓人看了覺得真實可信的色彩,白平衡準確是後期的第一步。在光線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甚至需要將某些色彩飽和度降為零來「人造」白色,使得畫面中擁有可辨識的白平衡基礎,以此欺騙人眼讓它覺得色彩可信。
一個簡單的原則是白色的地方仍然是白色;在此基礎之上,此刻畫面的各種色彩的顯現就被認為是合理的。那麼對畫面進行各種色彩調整也必須基於此刻的色彩,否則就有失真的可能。
街頭攝影常常是偏色的重災區。為了塑造某種「氛圍」,不少人選擇把白平衡拉歪。
而3Dluts教程里似乎也重點強調過,白平衡準確是根基。一切畫面色彩氛圍的變化要依託白平衡的法則:白色仍然為白色。
模擬路燈下的昏黃感,但白色的襯衣仍然是白色
白色的傘架仍為白色,其他色彩的HSL依託此狀態再變化。
而實際上是通過降低其橙色和黃色的飽和度來製造出了這部分白色。因為傘架本來就是白色,將其還原之後人眼也認為可信,自然就覺得畫面相應的其他色彩也更加可信了。
白色的雲仍然要為白色。
就算是看起來很重口,調子很長的畫面,白色的倫敦眼和遊船也是白色。
在此基礎上人眼才覺得這個畫面雖然色彩跟平時看到的不一樣,但仍然「可信」。
這個例子是上文所說為了創作需要刻意偏色的情況。對作者色彩把控/氛圍塑造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小心就會玩兒砸,需要慢慢摸索。
我來談談電影調色中的經驗。因為影像不同照片,更不可能肆意妄為地進行局部調整,必須把控一個整體性。
我以前也比較懶,覺得後期費事,所以一般中期拍攝時就基本把想要的色調拍出來了,之後稍作調整就好,或者設置不作調整。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後來有一天,我想提高了。
如何讓畫面色彩感覺更豐富、如何想完成更加細緻的二階顏色調整(按作者意願),這時白平衡和一部層次豐富的設備就尤為重要了。
@木西AlexanDENG 老師的回答已經相當完整了,我想從我自己的理解再談一談。
誰說一談到暖色調就全是橙色、紅色?如果在畫面中你想放入一些細節的色彩元素怎麼辦?
如果有一天你說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色彩牛逼我想拍成那樣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要考慮大量的細節顏色的單獨提取再調整。比如整體的綠色調里調出些橙色的輔助,比如夜晚暖黃燈光照耀了路面還得保證天空藍的足夠乾淨。
比如下面的圖,我不想要多餘的藍色。
你要用到顏色分離啊。
這樣才能保證做到每一個像素都細緻到可以按作者意圖任意控制。
那麼如果你說,我中期拍攝時保證一個大色調,後期把那些小色調調出來可以嗎?這個時候你會遇到問題,色彩記錄信息很有可能不夠,造成後期可調整幅度很小。
比如右下角的暗光區,我想在原片中的藍色中找出暗紅色,已經遇到了色彩信息不夠的問題。如果非要在一個給定的色調中找出另一種顏色(尤其是對比色)也不是沒有可能,那要面對的是分分鐘就可以見到噪點,稍差一點的機器你還可以研究到它的圖像壓縮方式(比如下圖中成塊兒的暗紅色)。至於能不能忍受,我反正是不行。
而如果我用完全標準的白平衡記錄的話,就算是不管弱光部分還是亮部那些再沒有顏色的區域,總會捕捉到足夠色彩信息(放在照片上也同理),後期想往冷調往冷調,想往暖調往暖調,也不會因為一台機器成像壓縮質量太差(照片的話想想手機成像)而造成太多色彩的丟失以及惱火的色塊。所以,何必因為種種原因忽視了白平衡,給自己在後期找麻煩呢?
人眼對幾種物體的顏色有記憶效應,膚色、藍天的顏色、草地的顏色等等。
你拍一個人,衣服的顏色可以隨便偏,但是如果膚色偏色了,就會像吃了蒼蠅那麼難受。
而白平衡不準通常整張照片都會偏色,膚色自然也會偏,所以對於有些類型的照片校正偏色極為重要。
就算是影樓人像調色,也會專門在臉部做蒙版,防止大尺度的調色影響到正常的膚色。
另外一個原因是白平衡正常的照片對於後期有最大的可塑性。調色的時候從「正常→偏色B」比從「偏色A→偏色B」難度要低得多,調色規律也更好掌握。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化妝,要將馬德華化成豬八戒,難度不大。要將六小齡童化成豬八戒,難度也不算特別大,要將真的孫猴子化成豬八戒的話難度則極大。
錯了,白平衡準確是基礎
任何一張偏色的圖像都是從一張準確的圖像中調整獲得。曾經的職業後期狗表示修片分粗修靜修,粗修是指曝光準確,白平衡準確,畫面無污點,降噪完成,真實的影像。
粗修花的時間不比精修少我會說?
你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還處在民用,在手機上刷刷Insta足夠的需求上。
試試看把圖片拿去epson做大尺寸藝術微噴輸出看看嚕
畫面的色彩呈現在人眼或相機上是由固有色+環境光決定的。而人的大腦是能分辨固有色和環境光的。
一,校準白平衡的目的就是剔除環境光的影響(複雜環境下另說)。對圖片調色時,你可以準確控制固有色和環境光的變化。
二,軟體調色方便
比如: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主體建築和船是白色的,冷色溫下會偏藍,當用軟體選取藍色調整天空和海時也會影響它們。如校準白平衡,怎麼調都不會影響建築和船。
初中物理學過:人眼看到的並不主動發光的物體的顏色取決於照射該物體的光線,相同顏色的物體會因為光線條件的改變而表現為不同顏色。
「白平衡」就是為了獲得在一定光線條件下準確的色彩而定義的一個條件。白平衡一般用「色溫」度量,色溫單位是K(開爾文)。
不同光源有不同色溫,比如:燭光約1800K,正午日光約5400K,陰天散射光約6500K。(下文中我們稱之為「環境色溫」。)
相機中設置的白平衡也是一個特定色溫值。(下文稱之為「設置色溫」。)
對於前期拍攝而言,重要的是「環境色溫」和「設置色溫」的相對大小:「設置色溫」高於「環境色溫」時照片會偏黃,「設置色溫」低於「環境色溫」時照片會偏藍。
一件白襯衣,在不同的「環境色溫」下可能看起來是暖白色的,也可能看起來是冷白色的。所以要讓一件白襯衣看起來既不偏黃也不偏藍,就要追求「設置色溫」儘可能接近「環境色溫」,以求相對準確的色彩還原。準確白平衡帶來的真實感是基於色彩還原而非「符合環境」的,因為我們知道白襯衣未必看起來就是白色的,所以追求準確色彩還原的廣告片對白平衡的要求的確要比追求色彩表現的藝術片嚴格。
@木西AlexanDENG的答案大家應該看過了。 @夏輝說「調色規律更好掌握」應該很好理解。 @彭渤老師的答案如果能再詳細解釋下==。 @沈銘從批量操作方面考慮。
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還是沒有徹底地搞懂什麼叫白平衡,也沒有搞明白為什麼要調節白平衡,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
很多人誤以為,白平衡就是色溫本身,高色溫就是偏冷,低色溫就是偏暖。
其實,一言以蔽之,調節白平衡的作用在於:調整完白平衡後,使得你所希望的色溫下的白色物體被顯示出白色。
白平衡是一個過程,不調節白平衡,當前攝影機設定色溫下的白色物體為白色。比如3200K,這就是說這種偏暖的色溫下的攝影機,只有在拍攝一個3200K色溫下的白色物體會被顯示為白色。
但是如果你用這個色溫的攝影機去拍一個非3200K色溫的環境(比如白天),那麼白色會顯示異常(藍色)。如果你需要在這個色溫下是的白色物體變白,那麼你得調節白平衡。
有些人熱衷於直接在菜單里調節色溫,但準確的說,這不是調節白平衡。白平衡的辦法是使用標準白板在當前光照的情況下,然後讓攝影機認為這個標準白板的顏色是白色,因為在這麼做之前,你並不知道當前色溫是多少。就算你調節色溫菜單,使得看上去白板是白的,但是其實並不標準。
只有你把白色拍準確了,後期才有調節的餘地。在5600下的白色如果偏藍,那麼你將此畫面中的白色調白,那麼其餘部分就是偏黃的。這基本屬於矯枉過正。
不過我一般使用攝影機的預設置色溫5600K,從來不調。原因是因為我覺得5600K的白平衡基準下的任何其他色溫效果,都是肉眼的基本效果,不需要調節。哪些每到一個地方都調白平衡的的做法是錯誤的,那樣出來的效果就是沒有任何色彩的傾向性。陰天下的白襯衣和暖光下的白襯衣都是一樣的感覺 ,其實並不一樣。
除非你拍電視新聞。
謝邀。看情況的。商業拍攝上對色彩的要求比較嚴格,前後期白平衡的設定比較重要。
自己拍,隨便調成啥樣都沒人管你。
同意 @木西AlexanDENG 的答案,而且他也說的非常明確——"偏色也要按照基本法"
我補充一句:白平衡用作渲染氣氛的時候,偏色是可以優先考慮的
你想表達什麼,那麼白平衡就得如何側重
男性硬朗的線條感,我選用了陰冷的藍色加剪影的方式來體現出神秘感
同樣環境下,我拍的女性人像,採用逆光和側逆光暖色調來體現妹子在夕陽下暖黃自然的膚色
當然我舉的例子可能還涉及到曝光參數不同的問題,但是,對於白平衡的把握,還是具體情況具體使用~
再比如這幅天津之眼的圖,我修的第一個版本是上圖,但是畫面上下色調太統一,完全看不出黃金分割線上的天津之眼,也不能體現出夕陽的驚艷,我就用了冷調來襯托這種氛圍,於是有了下圖
我的微信:phenix50mm 歡迎安安靜靜的圍觀
前期十秒設定的事兒
你非後期解決
這個時間咱們干點其他好不好?
丟結論,白平衡不能當調色工具用,原因很多。
1,白平衡不準色彩分離度不夠,後面hsl的時候就會發生例如黃色綠色混一起分不開這種情況。
2,人工調色是按照亮度分區的,高光色調陰影色調。基本上中間調偏色是最少的。而白平衡偏色是集中在中間調的。
3,作為一個長者給你們一點人生經驗,調色不要放在acr里。先acr輸出了照片,磨皮液化了再調色才是正道。有好幾個方面:
第一點,後期偏色一致
一組片子,我們需要保持多張照片的後期偏色一致。
如果一個個仔細調,也可以,就是費時費工。若是為了純藝術搞創作也值,如果是商業就要考慮下後期老師的時間成本。要知道片子越多,保持後期偏色一致性就越難,花的時間就越多,眼都看瞎了。。。
如果白平衡一致,加上影調一致。LR批量導出,在PS套個動作,這批片子的基調就定了,再微調一下就行。當然這個動作才是每個工作室的絕學,一般是後期總監定調子。
如果是單張照片,我覺得應該是價值很高的片子了,拍的時候應該是盡善盡美了,強迫症肯定會把白平衡調整的。
第二點,別給後期添麻煩:
無論單兵作戰還是團隊協作,能前期搞定的,堅決不留到後期,今日事今日畢。
從團隊來說,前期搞定,縮短後期流程,不然老闆不罰你,也得受後期白眼。擋人錢財等同於那啥。。。
單兵作戰來說,你沐浴齋戒,修身養性後打開一個片子,調白平衡就花了半天功夫,後面精修的精力就相應少了。
至於確定白平衡的方法,自己看書或者百度吧。沒有50%灰這個說法。強迫症會用18%灰的板子來確定曝光,用反面的90%白板來確定白平衡。。。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容易?
還是在一張黃顏色的紙上面糾結用哪種藍才能畫出青綠色容易?
你這問題問的,構圖後期很多也是重新構的,前期就不需要構圖嗎?
後期還是要點前期和理論基礎的哎。
白平衡即中庸,不偏不倚。
基本上所有的調色最終都要回到校色這一步,我們說的粉,橙,都是基於白平衡的白是純白的基礎上。
偏黃的調藍,你得校色再藍呀
偏藍的調黃,你得校色才黃啊
1+1=2
2+3=5
都是基於0是0 1是1的基礎上
(我這表達清楚嗎)
對於無壓縮的靜態照片Raw來說……白平衡的確就是一個調色工具了,機內準不準不影響記錄的信息多與少。
但是白平衡準確能保證你掌控整個畫面色彩,而不會不管基本法就亂來。
十分贊同最高票的回答。
偏色也要講基本法。基本法是什麼?
「修色先校色」
若不先把照片顏色盡量調整正確,直接在偏色的照片上做後期,結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
沒錯,有些大咖級攝影師,後期師能夠不校正色彩直接做後期偏色,但前提是「大咖」。
至於我等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一步步來吧。
神射手能閉著眼睛百步穿楊,普通人就算了,別傷到自己了。
現在調色的插件已經有非常多了,白平衡充當調色的一個重要的角色。當然視畫面而定,根據畫面和自己想要的感覺去運用一些功能,不需要一直盯著白平衡這一個重要(之一)的東西看,因為一個調色不一定要用到所有的功能
你若拍RAW確實不用糾結?_?
商業廣告片要求顏色是什麼就是什麼
藝術片怎麼好看怎麼弄
細節:「你不要我了嗎?」
推薦閱讀:
※彩妝博主是如何拍出清晰乾淨的眼妝的?
※本人女,準備入手一款單反相機,選尼康還是佳能好呢?求推薦?
※索尼黑卡M5 理光GR2 富士X100T X70怎麼選?
※為什麼日本企業基本上壟斷了 CCD 的生產和製造?
※如果拋開歷史因素,單看數碼時代相機的性能,哈蘇和徠卡還值那麼多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