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眾優越感」?


沒有抓住重點呀這是,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小眾優越感」:


鄙視鏈是當今網路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在鄙視的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牆」。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當「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達人嵇康用「文人相輕,先輕後重」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託辭,更沒想到,這場遊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鄙視不是統治者的遊戲,而是路人的「洩慾」。鄙視,這一詞本身就有著強烈的不平等姿態。我好,你壞!我優,你劣!我高級,你低俗!我核心,你邊緣!……我與你始終都處於天平的兩端,我的與你不同才能顯示個性。

鄙視鏈 - 分類:
電視劇鄙視鏈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搜索引擎鄙視鏈

谷歌&>百度&> BING、搜搜、搜狗&>人民

遊戲鄙視鏈

主機單機&>國外PC單機&>國外網遊&>國內網遊&>網頁遊戲、QQ遊戲
服裝
Topshop&>ZARA、HM&>Verym oda、Only&>美特斯·邦威、以純以及堡獅龍
足球聯賽鄙視鏈

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微博鄙視鏈

twitter /飯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
電影鄙視鏈

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
音樂鄙視鏈

英倫搖滾、國內地下廠牌&>歐美流行音樂&>日韓港台流行音樂&>內地網路歌曲
論壇歧視鏈

豆瓣&>天涯&>貓撲&>貼吧
聊天工具鄙視鏈

Gtalk&>MSN&>QQ&>飛信
郵件鄙視鏈

gmail&> 163 mail&> QQmail
雜誌鄙視鏈

《時代周刊》 、《紐約客》&>《萬象》、《天南》&>《新周刊》、《城市畫報》&>《讀者》&>《故事會》《知音》

瀏覽器鄙視鏈

谷歌Chrome、Firefox&>蘋果Safari、O pera&>遨遊&> IE系列&> 360等國產山寨貨
社交網站鄙視鏈

臉書&>開心網&>人人網&>騰訊朋友
學科鄙視鏈

理科生&>工科生&>文科生(經濟法律&>外語&>文史哲)&>體育生藝術生
電視台鄙視鏈

BBC&>鳳凰衛視&> CCTV&>湖南衛視


鄙視鏈 - 心理分析:
1.智商優越感。看英劇的覺得自己智商高,看韓劇台劇內地劇的被認為「腦殘」;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隨便扔一個薛定諤定律出來就能把他們嚇哭。

2.年齡優越感。年輕人看不起老年人,85後就說「我們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回憶童年,你們70後是回憶上輩子吧」;成人歧視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區的經常會說,咦,怎麼貼吧的小屁孩也來混天涯了。

3.時尚度優越感。新潮歧視老派,這不是說年齡,而是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齡人也分保守派和潮人。

4.原創優越感。這就是山寨台湖南衛視以及國內各種山寨產品被鄙視的終極原因。

5.品位優越感。自以為高雅的看不起顯得庸俗的,所以號稱喜歡《讀書》雜誌的沒準天天晚上是抱著《知音》和《人之初》睡覺呢。

6.國際化優越感。大眾印象里,基本上歐美最好,日韓次之,港台湊合,感謝朝鮮、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讓我們還能靠調侃他們贏得一點平衡感———這當然不對,但這種潛在現象不能假裝沒看見。

7.小眾優越感人類總是需要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錢來突顯和窮人的區別,而另一個邏輯就是,喜歡的東西越小眾就越拽,顯得自己品味獨特。

http://www.baike.com/wiki/%E9%84%99%E8%A7%86%E9%93%BE

中槍了沒有哇各位~


今天正好讀了張根巨的文章 文藝青年與偽文藝青年

我向來對文藝青年偏見頗深,在我的印象中,敏感,呻吟,矯情,明明身無分文還要不食人間煙火,明明缺乏理想還想過得波瀾壯闊。成為這樣的文藝青年實在是太容易了,不需要你創造,只需要你消費。


但是,後來我發現很多人自稱文藝青年的人身上並沒有這些糟糕的特徵,我見過某行業經理平時寫的詩,見過某理學教授平時唱的歌,見過某酒店老闆平時拍下的照片,他們用文藝作品來調劑生活,用文藝生活來陶冶性情,用文藝性情來表達自己,他們是文藝愛好者。還有很多文藝青年,用心研究文本,音樂,繪畫,電影,美食,直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討厭的不是文藝青年,而是偽文藝青年,他們最大的缺點在於極善於裝,而不能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的淺薄。


文藝青年真正熱愛著某領域,而偽文藝青年只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愛好。同樣是消費,偽文藝青年更關注劃分消費內容的層次,越小眾,他們越喜歡,從而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別開來,喝咖啡還是吃大蒜,啃豬蹄還是品牛腩。而文藝青年不關心這些,他們更喜歡努力對電影,美食,音樂有一個細緻的分析,好看在哪裡,好吃在哪裡,好聽在哪裡。


文藝青年更關注文藝作品是什麼,偽文藝青年更關注自己感受到了什麼。同樣是觀賞電影,偽文藝青年們喜歡把自己寫的讀後感叫做影評,拉開一看都是自己遇到的人和狗,跟電影一點關係都沒有,收穫的只是情緒。你要問他為什麼喜歡電影,他們只會說因為好看好聽,剪輯凌厲,鏡頭風騷,這種詞語的運用恰恰說明他其實不懂電影,風騷是什麼意思,凌厲又是在說什麼。而對於文藝青年,他們會討論敘事結構,什麼是外化描寫,什麼是平行剪輯,這些會對電影中的故事了解更深。


成為一個文藝青年成本比較高,需要你堅持不懈的去閱讀和理解文化,歷史,主題和內容,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辦法欣賞蒙德里安和杜尚。而成為一個偽文藝青年卻不需要漫長的磨練,他們只要擺出一副不屑與你爭論的態度,就獲得了精神勝利。不用懂數學,拍照的時候就可以擺好45度;不用懂節奏韻律,寫詩的時候就可以按Enter;不用讀多少書,寫字的時候就可以查閱名人名言大全。一切都可以表現地很完美,但當他們一張口的時候,連內褲都會一覽無遺。


動不動去西藏凈化心靈,辭職去開一家咖啡館,用某人的話來說,像這種旅行一趟就想出家的人,其實不宜出門。張口就是昆德拉和薩特,不厭其煩的引用杜拉斯,我想,像這樣經常炫耀自己讀過誰的書,讀了多少本書的人,其實都白讀了。寫著形容詞堆砌起來的文章,用著不知所云的句式,以為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線,以別人不理解為榮,以平實質樸為恥,有時候真的很同情他們的前列腺,連爛都爛的這麼平庸。


我只是一個文藝愛好者,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樣,選擇通過努力來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僅此而已。當你覺得有些音樂不再是鋸木頭,有些畫作不再是小孩子的塗鴉,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會更進一步,有人或許覺得這是專業人士的任務,我們不需要承擔這種責任,沒有付出,哪有收穫,沒有刻骨寒,哪有秋褲穿,所以這些人永遠無法從藝術中獲得享受。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要害怕在這方面與人討論,不要不懂裝懂,像我一樣坦率的承認這只是個愛好,一點都不丟人。


你可以優越,但要有優越的資本,以不欺凌侮辱他人為前提。


人與人本來就是無法真正相互理解的,如果有幸能相互理解以及認同部分。那麼謝天謝地。


既然擁有不了富二代的小眾優越感,那麼享受一下文青的優越總沒錯吧。


接觸的人越多,越發現大部分人的優越感其實不堪一擊。保持穩定的自我認知並不在於穿什麼名牌,談話顯得多麼機智,而是無論處於何種情景下,永遠感覺安全,平和,開放。


最近我思考問題,總是試圖從&<進化論&>的角度(或者說,人類這個群體)找原因。——題記

小眾優越感,(也就是歸屬感),有兩個參與方:組織,個體。

1. 組織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中,歸屬感是一種對「組織」有利的優勝劣汰的進化。為什麼呢?
「組織」中的個體,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這個「組織」服務。
這就會有利於「組織」的進化。

2. 個體
個體在組織中,可以獲得力量,獲得自信。
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人要想活下去,更快樂地活下去,就要多看看好的一面樂觀的一面,多一些自信,少一些悲觀。
(也就是更容易被組織洗腦,其實準確的說,是自己給自己洗腦。)
不容易自我洗腦的個體,悲觀,獨立,不合群,這就會被進化所淘汰。
所以,歸屬感對個體來說,是一個進化。

3. 舉例
| 反面:我在玩(沉迷)魔獸世界時,也獲得了歸屬感的力量,這種一種不現實的、從未理智看一看這個世界的的、洗腦般的力量。以至於我現在都後悔在上面浪費了很多時間。
| 正面:我從豆瓣社區(主要是讀書、電影)中獲得了歸屬感。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幫人,我們之間的相同點很多很多。豆瓣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網上社區(我把自己洗腦了),我情願為集體而貢獻,我寫了很多影評和書評。同時,我從這裡找到了自信和力量。
| 中性:企業文化也是如此。

結論:個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寂寞的。
個體必須加入群體,獲得力量,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PS:很多理論分析,我都跳過去了。大家可以看一看《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龐德


小眾之中,多是用心之人。
他們持續關注一個領域,最先發現靠譜的人,發現最優質的體驗,發現各種讓他們欣喜的最。
當別人還在用"我媽說這牌子好"的產品時,他們已經用自己的知識和判斷,變得稍稍與眾不同。
當一個啥都不懂只會花錢的人出現在眼前,他們的優越感,攔得住?


沒有話語權的小眾就叫弱勢群體了


最近在思考為什麼各大社交網站上總有一大堆不和諧的撕逼。得出來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想要擁有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存在於網路社會中,也存在於真實生活中。舉個例子,在普通生活中,最容易被一眼看出不同於常人、能夠擁有小眾優越感的就是富豪群體了。這群人不需要特意去做什麼就能獲得旁人的羨慕,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小眾群體,因為他們會去購買、使用常人無力購買的商品,大到一架私人飛機,小至一款最新的iPhone。而每個人都想去獲得這份「有錢」的優越感,在這個例子中可以從即使有些人並不是真的有錢,也會去用盡畢生積蓄去購買最新款iPhone體現出。他們從讓別人用羨慕的目光說一句「土豪啊」獲得這份優越感所帶來的快樂。

這種小眾優越感歸納起來有兩個特點,第一,盲目性;第二,缺乏安全感。

盲目性是目前這種小眾優越感如此受人厭惡的主要原因。隨便舉個例子,比如很多通過VPN使用Google搜索答案的少數群體(在中國)認為Google極致人性化、為用戶著想、沒有任何坑錢的現象,也由此會看不起用百度搜索東西的大眾們,他們覺得百度是個爛搜索引擎、永遠搜索不到準確的信息、搜索出來的東西前幾頁都是廣告、只知道坑用戶的錢。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明眼人都知道當然不是。所謂廣告,雖然百度廣告機制確實很坑爹(具體可以自己查,在此不贅敘),但遠沒有所謂前幾頁都是廣告那麼誇張,首頁一半是廣告的也不多,而看Google,Google搜索出來的東西前三項也都是廣告,這樣對比百度遠遠沒有他們口中傳的那麼狼狽。而所謂搜索不到準確信息,那些特意開VPN用Google搜索東西的人,大多數都是和海外有所關係的留學生、跨洋公司員工之類的,那請問用中國百度用英文去搜索「怎麼拿美國大學學分」怎麼可能會和Google一樣準確呢?而加上一些政策問題,很多他們好奇的問題自然不可能用百度去尋求答案了不是嗎?所以,當這些人接觸了Google之後多半是被其中一些對自身有用的東西、一些敏感話題所吸引,而完全沒再去管百度是否準確,這樣一來,他們就已經被偏見蒙蔽了自己的雙眼,也就是所謂盲目性,也導致了明眼人對這群人的排斥。

缺乏安全感。擁有小眾優越感的人,多半會去找和自己一樣的群體。他們知道,沒有找到組織的人,會被當成異類。比如長相出眾的女生,若在整個班上只有一個,那麼她很有可能被其他長相平平的女生所排擠,這也就是市場上各種青春小說的套路了(手動微笑)而倘若這個班上有兩個甚至更多好看的女生,那麼她們被孤立的可能性便小了很多。而找到了自己的群體之後,他們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被其他人認可了,於是他們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調地討論自己優越的領域。舉個例子,喜歡哈利波特的人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人之後,非常可能就直接在大庭廣眾之下哈哈大笑、興奮地尖叫,然後語無倫次地說幾句:「啊啊啊啊啊,好帥啊好夢幻啊!」,通常這種談話並不會促使他們了解更多關於哈利波特的知識,但是會增強他們喜歡的動力,因為他們給了彼此可以繼續喜歡下去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又讓他們原本想找組織的慾望降低了,所以當他們在激動地討論魔杖的時候,你插話進去想問一句魔杖有什麼區別的時候,他們多半根本不會搭理你,甚至嘲諷你幾句,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別人的認可了。而他們也需要去保持自己的「小眾」優越感,所以當他們發現喜歡哈利波特的人在他們身邊就有足足一百個人的時候,他們會失去原先的激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小眾歌手火了之後,老粉會覺得自己被背叛了,會覺得沒什麼意思了,然後脫粉,比如薛之謙火了之後,很多老粉會覺得自己不再受重視,最後甚至會變成黑子。這種缺乏安全感在那些並不是處於小眾團體核心的人身上尤為明顯。比如上面的例子,真正會去購買很貴的東西去炫耀自己是富豪、獲得小眾優越感的人,其實並不會是真的極致有錢。所以會去因為被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錢而懟人的一般都是在我們身邊的小土豪而不會是王思聰。

這種小眾優越感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大多數都可以符合以上兩個性質。現在舉例子。

現如今的生活中,無法去從買遊艇獲得小眾優越感的時候,大多數年輕人都會選擇一種相對便宜的方式:去追星。所以那些不追星的少數群體就會很自豪地站起來說:「我才不會追星」,並且順便把追星貶得一文不值(盲目性),而在一個集體當中,這種人多數不會是一個人,否則他會被群攻,而一定還有幾個人和他一樣的觀點導致他有一定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而從這少數群體中獲得了小眾優越感。

把追星這個群體再細分,有追歐美明星的,有追日韓明星的,大多數都是追本土國產明星。而那一群小眾追星族(歐美日韓)他們會高調地說自家明星多厲害,順便損別家的明星(盲目性),比如追歐美的說韓星娘炮,比如追日韓的說中國明星顏值太低,甚至很多追星族會很不屑地說:「不想讓我家誰誰誰上哪哪哪國某某某節目,因為那個節目特別垃圾只會玷污我家明星。」而他們甚至不管自己家明星本身的實力、知名度是否配得上某某某節目。而敢於這麼說的人,也是找到了自己的群體,也尋求自己的群體的認可(缺乏安全感),否則他們會被無數人圍攻然後去和那些人撕逼。注意,去和別人撕逼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因為真正很有安全感的人不會因為有人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去和他吵架。

換個角度去看追星族,某些小眾歌手的粉絲也擁有小眾優越感。比如最近的趙雷,他的粉絲會自豪地說自己家的民謠多多多厲害(盲目性),也會去四處追求別人的贊同(缺乏安全感),而一旦趙雷如今全中國火了,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再是小眾了,不再有優越感了,便很有可能脫粉。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小眾歌手底下總是有人說不希望自己家的歌手火。

除了追星以外,還有使用軟體也有小眾優越感。比如音樂軟體,我們經常會在網易雲音樂底下的評論看到「恕我直言,除了網易雲音樂,其他音樂軟體都是垃圾」(盲目性),他們甚至直接忽略了網易雲音樂的版權落後、音質欠缺。而這些評論甚至經常在熱評當中,也就是尋找認可(缺乏安全感)。


其實,創造小眾文化的人才有資格有優越感


最近一直在思索這個詞。有一同學轉發微博時帶了一句「大愛小眾」,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彆扭,他是因為是有小眾這個標籤才去追求?還是僅僅在一路追求的路上發現自己和身邊的人不一樣。
小眾這個標籤符合很多人倡導的個性,但是刻意表明顯得可笑做作。


優越感其實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好么。試問如果不是因為優越感作怪,誰還會拚命工作打破頭沿著鄙視鏈一點一點向上爬?如果不是優越感,好多人都要失業了,紅酒沒人買,豪車賣不出去。哪怕這些東西的品質確實給人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優越感卻讓這種幸福感溢價200%。

人類社會化的產物是優越感的可繼承性。比如各種等級制度。人們痛恨的其實是這種天生就不公平的優越感:你只是做了"出生"這件事而已,憑什麼你就比我優越?種族歧視,各種二代,大概就屬於這種類型。

但話說回來,鄙視鏈上的大家都是蠢蠢蠕動的可憐小蟲,因為鄙視鏈不存在最上層。真正的boss不和你們玩。我見過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往往是那些在國外呆了很長時間的亞裔:他們必須通過鄙視這一行為來證明自己吧!

"世間萬物都沒什麼不同",超脫於這個遊戲的人這樣想。

跑題了,sorry???


【 私 屬 感 】

所謂「小眾」只是與「大眾」反之而已。

因且該車只被極少人數群人理接受。

於是「小眾」 一詞似乎和「個性化」有些許的相似。

????? 我所理解 の 「 小眾 」?????

是稀少且珍貴的,

與眾不同凸顯的,

能給予私屬感的。

關於提問者說的「優越感」 ,

多半是因其喜好不同所致 。

我身邊玩「小眾」的朋友都挺隨和的,

「小眾」的「私屬感」便能讓其所有者感到歡喜。

?????? 「 小眾 」 嗎 ???????

???????有趣兒???????


搬來男神佐藤謙一的答案:

「優越感」,大體還是因爲自己的格局境界比旁人高,這是現實,所以優越感是很尋常的感受。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但凡講究境界,就有了局限。無論怎樣的境界,即便是中國人最崇尚的「看山是山」的境界,也終究有著限界。因爲,你的境界,恰恰便是你的極限。你若講求「人生的境界」,講求「優越」,其實反倒是將自己框困在了一個有限的空間。


人生若講究境界高低,便有了局限。佛法無有境界高低之分,所以佛法無邊。


一般看完就踩。


想到這個問題,應該也是美學範疇吧,在知乎上看看有沒有什麼逼格高的答案,但是沒有。人們談到小眾,慢慢可以聯想到逼格高這個片語了。很棒!而且慢慢地,我覺得,世界從扁平化正在向小圈子聚合,不再有大眾偶像,不再有天團,我們漸漸在一個一個小圈子裡抱團取暖。
其實思考這個問題,我還是用了一個數學模型,正態分布曲線。
人真的是分左中右的,完全符合正態分布曲線的模型。任何一個維度,都能有這樣排布。我想說說時尚界,以我淺顯表面的理解。時尚在其中有兩個很明顯的性質,變化和高級。
它的變化的階段性取決於它變成流行的時間,時尚和流行是兩個相反的概念,當一種時尚成為大眾流行款的時候,它的時尚生命也就結束了。比如時尚達人開始卷褲腳的時候,大家的反應是好帥好漂亮好美,當每個人都效仿並且get這項技能後,滿大街的腳踝露著,大家的態度變成了真俗氣。
第二點高級,表現在品味和他的價格,時尚其實是屬於貴族階級的遊戲,時尚向來是奢侈的和標榜身份的。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小眾愛好,其實也隱隱包含了這兩個特性。第一,不喜歡和庸眾握手言和,覺得自己有一種高於大眾的品味。舉個例子,當民謠小眾的時候,他是一批前衛文青追逐的對象,當民謠成了理髮店播放的音樂時,播放哪首,這批文青就從歌單里刪掉哪首。
在《引爆點》一書中,馬爾科姆提煉出流行的三個法則:1、關鍵人物法則 2、附著力因素法則 3、環境威力法則。這個理論是說首先有一個人或一批小眾團體發現一個新生事物,他們是關鍵人物。第二步需要有一個喜歡傳播喜歡分享人脈極廣的人去宣傳,一波一波擴大效應。第三部由於周圍的人和氛圍都喜歡了這個事物,於是成為爆紅流行。而喜歡小眾的人其實就是這一理論中的關鍵人物,他們是美好事物的最先發現者。在正態分布曲線中,他們是最右面的極少數。可以說他們比大眾的審美趣味早發展了那麼幾十年。他們不被流行所理解,但是他們的愛好即將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成為流行。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扁平化的趨勢,傳播速度和波及廣度指數級增強。
那麼第二點,小眾文化並不一定都是貴的,但是可以遷移出逼格高這個概念,是因為他確實是比流行文化成本高的。首先他要了解大眾文化的水平層次,這需要和大眾一樣的訓練成本,而他又需要異於大眾的審美品位,許多時候品味是從你見過的事物中提煉出來的最好的那一部分,要有好的品味,首先要見過好的東西,這就是需要成本的。
那麼最後來論證小眾和逼格高、優越感之間的關係。逼格一詞是自帶自戀屬性和虛榮屬性的,很容易聯繫到優越感一詞。那麼我說,其實每個人都是需要優越感的。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需要自己的定位,定位其實其中一個層面上,就是一個排名,我們不自覺地就和別人比一比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那個,但是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社會裡,我們學會了自我安慰和自我調節。在這一方面我不如你,在另一方面我好像比你優秀一點,於是我就有了平衡感。因為並沒有完美的人存在。誰都希望自己去山頂上看風景,於是在品味的世界裡都爭相變得逼格高一些。等自己終於爬到那個位置,又苦於無人並肩,逼格是一個很怪的事,一個知乎網友答曰,他們是一群希望被理解又不希望被理解的複雜生物。這其實就是優越感悖論吧。
總結一下,小眾其實就像科研探索未知邊界,大部分淹沒在人海,一小部分由於機緣爆紅,成為流行,而第一個發現的人則被喚為教父。其實眾生平等嘛,你說他高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新。小眾雖不被大眾所知,但是也帶有人性中共性的一面。而爆紅的東西經歷時間的淘洗,又有一大部分淹沒在人海,很少一部分變成了經典。
另一件事,關於俗與雅,這和小眾與逼格的概念有點類似,但似乎又有不同。我覺得「雅」字一詞更多一部分是在「經典」這一範疇中的高品位,和關於心性方面的修為。
現在的想法還有點亂,慢慢理清楚吧~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E.T.(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9322958/
歡迎關注公眾號:西小丐


這是一個有關膀胱優越感的回答。

自謝自邀。

答主在Z150列車上,剛過邢台,出於膀胱的強烈宣洩的需要,起身穿過擁擠的人群,來到廁所的門前,出於禮貌,問了下有沒有人排隊上廁所,果然有個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出聲,我說那我排在你後面。同時我下意識地觀察了下,感覺該男子比較著急,神情有點急迫。這時廁所里的人出來,他進去,動作一氣呵成,沒有給我留下任何破綻。然後我就繼續耐心的等待,終於只聽到把手扭動的清脆的聲音,該男子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離去。但我才不管他有沒有留給我什麼深沉的背影,我只想上他丫的,不是他,是廁所,此刻我才發現,媽蛋這貨竟然沒沖廁所,便池裡一小攤不知名混合液體,貌似剛過池底。待我衝過之後,才發現原來需要先滿足池底下面的那個洞洞,液體才會溢出,蓋過池底並逐漸上升。此時雖然我是有些不爽的,但當我的液體滿足洞洞,蓋過池底,並以極快速度上升,最後造成的結果自然是超大一灘,對比之前那個人的剛過池底,不由自主升起一種膀胱優越感。
哈哈哈,這是我命名的!!!


1.比如說衣服手機,如果我總選在最熱門最暢銷的,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別人給我的,所有的事都是被別人決定,而不是我自己。所以我要尋找那些我不去尋找就遇不到的東西,享受發現的樂趣,遇見不同的東西——我覺得這是人一種可貴的品質吧。
2.更何況小眾的東西可能真的是正好滿足自己審美等某方的需求吧,畢竟大眾的覆蓋面總是有局限的,也無所謂裝逼什麼的。
3.音樂圈裡也有很多喜歡把發現小眾出色的樂隊音樂人資本和樂趣的,除了以上和炫耀之外,也包含著一種支持吧。對某種壟斷的反抗,對自由和辛勤奮鬥人的鼓舞。
就這麼簡單。


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因為我一直是周圍人眼中的異類。

私以為不妨將這個問題拆成三個問題來看:

如何看待「小眾」

1.「小眾」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人都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由人們的好奇心,抵觸情緒和某種特殊需要造成的。而追求小眾則正是人們有意識地脫離習慣的思維軌道而向相反的思維方向探索的一種行為。

2.社會的「階層化」造成「小眾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社會財富的佔有量上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差距,階級分層的現象由此產生。而經濟上的分化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群體,使這些社會群體在生活方式,職業,教育程度,交際圈,興趣愛好及三觀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就是「小眾化」的產生。

「階層化」將社會金字塔縱向切割成一些層級,「小眾化」則將這些層級再橫向細分成許多不同的板塊。

3.媒體的長尾化加速小眾化

長尾理論是網路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在管理暢銷書CEO必讀12篇中,長尾理論被註解為由於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並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佔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比,甚至更大。

新媒體(微博,論壇,社交平台)以多對多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大眾傳媒一對多的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使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更容易聚集起來。當你接觸了知乎,你開始痛斥大眾傳媒的謊言,知乎帶給你更新鮮的信息和更大的話語權,然後你成為了一個知乎用戶。其實這就是一場媒體變革的勝利,將那些在大眾傳媒時代受到主流文化壓制的一些興趣愛好者釋放了出來,在小眾的圈子裡得以喘息。

其實每個人都是大眾且小眾的。在生活軌跡上都有彼此交錯的部分。比如知乎上的所有用戶都選擇穿優衣庫這種服裝品牌?但關注的話題和人又有不同。就像一句話所說:「這年頭你要是沒有個癖好,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小眾其實並不是脫離大眾,而是逃離權威和堅持個性的覺醒。

如何看待「優越感」

1.優越感在漢語字典中的普遍釋義:自以為比別人優越的意識。自卑感的補償機制。

這種解釋給出了優越感的來源。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明都是如此。在任何特定歷史時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都會從中心論的視角自覺不自覺地與別人或別的民族比較 , 從而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遑論一個人了。而許多優秀程度是可以量化的,當你達到了比別人高的成就,優越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2.而在牛津高階字典中看到有兩處解釋。第一種大意是,以侵犯性或高控式作為掩飾自卑的一種行為。第二種大意是,一個客觀上處於優越地位的人在行為上卻以低姿態示人。

其實這兩種解釋分別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處理優越感的方式。 比如別人排隊買東西,我是社會名人,是成功人士,不能再像當年那樣跟別人一起排隊買東西,得插隊買。想要凌越對普通人的規矩,這就是侵犯性和高控式的處理優越感的行為。而這種優越感的處理方式,在娛樂圈花邊新聞中屢見不鮮,時不時就有明星耍大牌的新聞出現。而遵循社會普遍規範,以常人的面目示人,是成功人士處理優越感的另一種方式。

其實優越感應該作為一個中性詞存在。它有時能帶給人正面激勵,有時也會招人妒忌。優越感自然而然產生,推脫不掉,這時不妨選擇一種優雅的方式來處理它。招人反感的,其實不是優越感,而是處理優越感的方式。

如何看待小眾優越感

除了「富二代」「官二代」這些本身小眾的群體。大部分人選擇小眾只是一種悅己,體己的選擇。選擇小眾本身是沒有優越感的。

1.優越感是小眾創造的價值帶來的

任何新的潮流,都是從小眾開始的。這就是小眾所締造的價值。

文化的發展源於創新,首先在具有先鋒性而走在大眾前端的一小部分人中被創造出來,然後才慢慢被大眾接受,促進整個文化的發展。小眾圈子無疑是創造價值的樂土,尤其是藝術和學術領域,因為藝術與商業的矛盾是大眾文化中無處不在的問題,相較來說,小眾圈子往往具備更嚴肅的專業性和容納性,更利於價值的創造。而創造出價值,給小眾圈子帶來了切實的優越感。

2.產生優越感的,大部分並不是追求小眾者,而是盲從小眾者

追求小眾者是最先從大眾文化里逃離出來回歸到小眾生活的那些人。他們發現大眾文化所追求的只是虛榮心的滿足,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他們追求更高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對大眾文化中流行的東西表現出質疑甚至反感促成他們遠離大眾轉做小眾。這些人看透了大眾文化中那些真真假假的潮流,厭倦了漫無目的的追逐,然後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尋找某種意義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以此抵制在大眾文化中的孤獨感和異類感。這種小眾圈子往往是和諧,低調,內斂的,這也是其成員追求個人精神家園的本質所決定的。

盲從小眾者並不是真正的小眾,他們像盲從主流文化一樣盲從小眾文化,或者說追求小眾的行為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社會潮流。他們被小眾圈子的某一種特質所吸引,但他們並不真正屬於這個小眾圈子,他們大多遊離在小眾圈子之外而並未真正被容納。當他們真正容納進圈子的時候,因為社交蒸發冷卻效應,往往這個時候小眾圈子已經不再小眾。而他們所產生的優越感,往往是小眾圈子先前創造的價值所帶來的集體榮譽感,而真正的價值創造者已經離開了這個圈子。

社會現象中,社交蒸發冷卻效應是指在社交團體中,成員的價值跟液體的溫度類似,因此當溫度最高的液體蒸發變成氣體時(價值最高的成員離開社團),剩下的液體的平均溫度就會下降(社團的平均價值會進一步降低)。這一現象稱作社交蒸發冷卻效應。

至於我自己,我不自詡高級,我認真地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我不看新聞,不關心政治,不讀暢銷書,不追熱點話題,不看熱播劇,我喜歡夏天買冬天的衣服,我喜歡莫言沒得獎之前的《豐乳肥臀》,我喜歡讀詩但我不作詩,我喜歡看書我還想寫書,我還蓄起了長發。

我並沒有什麼小眾優越感,我也未創造什麼價值,我相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這只是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楊麗萍說: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我告訴我的朋友們,我也只是想以自己選擇的視角來觀察體味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大學生的優越感為什麼越來越低?
在知乎上的特朗普反對者中普遍蔓延的「謎之優越感」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很多當兵的總感覺莫名的優越感?
聽音樂聽出優越感了怎麼辦?
看喜羊羊,熊出沒等動畫長大的孩子,會有哪些心理問題?

TAG:調查類問題 | 優越感 | 小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