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中文夾英文的說話方式?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把半英文半中文的「一切"說法歸為一種形式。我不喜歡這樣,我喜歡細分他們,下面輪到舉栗子時間。
首先是生活類。
第一類:坑爹式的運用
栗子;Hello啊,你今天吃了Lunch沒有啊?我Lunch吃了一碗rice還有一些vegetable和pork啊,他們都還挺delicious的喔。
作者註:這類是最讓人討厭的,一般被開地圖炮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一類人。用的詞很二不說,你明顯會知道這些詞的中文——純粹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比較高檔而已。
第二類:習慣成自然
栗子:Hey man,你早飯吃啥了?我剛剛去Starbucks買了杯Vanilla Latte和兩塊Oatmeal Raisin Cookie. 搭配起來還蠻不錯的喲。
作者註:這類其實有時候也會被當做地圖炮中的一類人,但是要注意的是,除了打招呼是習慣以外,後面的Starbucks, Vanilla Latte以及Oatmeal Raisin Cookie都是名詞來的,如果這個人長期在國外呆著的話,有很大程度上並不習慣說這些東西的中文。(比如我到現在也不知道Oatmeal Raisin Cookie的中文名字是什麼,我只知道他用的是燕麥,葡萄乾做的。)
然後是工作類。
第一類:還是坑爹
栗子:Lucy啊,我的LV(特別發音提醒:艾咯威)包包昨天弄Dirty了。下班之後我要去哪裡Wash一下?
作者註:其實這類人一般被罵的最多,不僅用的不倫不類,可能連LV的全稱Louis Vuitton 都會念成路易斯威登。
第二類:真不知道中文叫什麼
栗子:Martin,你把Procter Gamble(隨便舉例,如有相關公司的人覺得有問題,歡迎聯繫) 的那幾個statement BCC我一下,順便run一下那幾個model,結果出來以後我回頭要用。
作者註:看起來也是通篇英文,但這些英文都是有前提的。大家可以想像這是在一個金融機構當中,簡單分析一下:用Procter Gamble而不是寶潔,為的是避免出現中文諧音導致理解公司名字錯誤。其次,說到Statement,一般會特指Income Statement,Cash Flow Statement,Balance Sheet 這些東西。一個個說很麻煩之餘,有些人(包括作者自己)也確實不知道這些東西中文到底叫什麼。至於BCC是郵件裡面的一個選項,全稱是Blind Carbon Copy(我相信有不少人不知道這是幹嘛的)。他的中文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因為很多的工作郵箱為了方便,本身就會使用英文版的,自然無法知道中文是什麼了。至於run model這個行為是特指使用那些分析模型,用中文說不僅會非常的冗長,而且可能會出現語義不清晰。。
所以啦,你看到了很多人說中文夾英文,但實際上,這些人也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有些人是裝,有些人則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真的需要這樣子說話。不過,為了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大多數時候我對於非專業人士或者不太了解的朋友們,都不大可能會說出英文單詞的。
如果一個人明知道你英文不好,還要對你說一大串亂七八糟的英文,那隻能說這個人有問題。。活該被討厭。
------------------------------------------------------------------------------------------------------------------------
12月12日更新:和大家分享個趣事,我在文中提到的BCC,有很多善意的知友給我提供了中文翻譯,分別有密送,暗送,密件抄送以及加密抄送。坦白說,這四個東西,他們表達方式不同,儘管意思相對比較接近,但依然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那麼,如果你確認對方是可以理解BCC的前提下,為什麼要如此的排斥使用BCC三個字母呢?(當然,如果說對方不懂BCC或者英文,那麼使用英文短語是道德問題。)
先說一下中文夾雜英文的原因,分為一下幾種:
1.歸國者的習慣。
香港2年,英國2年,剛回國時我也會夾雜一些英文。在英國時,即使與中國人交流,中文夾雜英文也很常見,因為在國外大家都默認可以「互相理解」。
但是回國了以後,我就剋制自己,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因為內地的環境中「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
在內地說中文夾雜英文(非工作或學術狀態),就像和非同鄉說話時,夾雜著鄉音和方言的用詞。說得舒服,聽的人難受。是不良的語言習慣。
我的觀點是,因為國外生活習慣的原因帶著英文,可以理解;而能注意到這點不足,改變自己「語言的不良習慣」,是值得讚賞的。
2.文化浸染。
有人看港劇、聽朋友用英文詞夾雜在中文裡,比如「這段話很有 point」、「把要求 highlight 出來」、「你 level 可真高」,覺得很好,漸漸就接納進了自己的語言系統。有的人是無意間被影響了,有的人是喜歡這種文化,而有的人就是為了提高逼格。
如果沒有把握好使用環境,在任何情況下都夾雜這些詞,就好像「帶感」、「人艱不拆」、「hold 住」這些網路用語剛剛流行時,很多人不分場合地使用,給人造成困惑。這和網路用語一樣,在相同次文化的圈子中才是適用的。
香港人說話就是這樣,會夾雜很多的英文。這個文化滲透了過來,但不適用於整個大陸地區。所以在內地,這也是不良的語言習慣。
我的觀點是,只有在確認在場的人都理解並認同這種方式時,才在中文中夾雜英文。(比如港星粉絲團)
3.工作或學術需要,組織文化。
公司的新同事,經常用「cover 整個成本」之類的說法。我心想你這是哪學來的。後來公司又來了幾個安永的,我才發現好像四大會計事務所的都愛用這些詞。由於是洋公司,公司文化中有「中文夾雜英文」這種內容很正常。
有一些工作和學術知識,本身就需要用英文,尤其是一些專業術語和簡稱。很多人寫過了,不在贅述。
我的觀點是,工作和學術中,怎麼合理就怎麼使用。
4.自創的習慣。
自己認為中文中講英文比較洋氣,或者比較搞笑,會自主地把英文加夾雜到中文中。這個有區別於第2種情況。香港人通常只是夾雜固定的詞比如「食 lunch」、「我 support 你」、「去聽 lecture」、「我呢科 fail 咗」、「今日 Christmas」。而自創的通常是替換比較簡單的辭彙,「你的這台 computer 很好啊,very 貴吧,借給我 play play」,因為難的詞不會嘛!
一般用在朋友之間搞笑。如果對不熟的人,還經常用這種方式,對方不會覺得裝逼,只會覺得傻×。
5.英文先入為主。
很多的詞,我們最初接觸到它的時候,就是以英文的形式。比如「Google」、「Facebook」、「WTO」、「presentation」、「marketing」。以「presentation」為例,想要用中文描述它,確實要麻煩很多。
我的觀點是,這種情況下最好用英文,不用在乎對方是否能聽懂。因為,如果一個人聽不懂「WTO」的話,「世界貿易組織」他同樣聽不懂。
再說一下,聽者是怎麼看待的:
1.在能聽懂對方說什麼的情況下,(2)的情況會讓我很反感。我雖然能聽懂,但是我不接受這種文化。
也存這種情況。在(2)和(4)的條件下,同為接受這種文化的人,看到對方夾雜英文比自己加的好,嫉妒,進而產生反感。
2.在聽不懂對方說什麼的情況下,聽者會對(1)(2)(3)三種情況都反感。原因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懂英語不是義務,所以要尊重每一個聽不懂英語的人。不尊重別人,被討厭也是應該的。
有的人不選擇「我聽不懂,他不尊重我,我不爽」這種表達方式,選擇「哼!夾什麼英文啊真裝逼」這種方法來表達。可能是因為:後面一種不用提到自己的弱點,比較容易說出口。
下面是一些題外話:
有的答案說「自己聽不懂就覺得別人裝逼」,並不分場合地認為「說中文夾雜英文」是一種好現象甚至是值得推廣的,把衝突的責任推給聽者,我完全不認同。很多情況下,聽者不能理解中文中夾雜英文,絕對是說話者的錯誤。
不分情況地把「說中文夾雜英文」這種「壞習慣」看成是「好現象」,把自己看做是「好現象」的參與者,會被認為是裝逼也是難免的。
===
祝願各位英文和普通話越來越標準!
以上。
認可了一個人,他怎麼說話都無所謂。
最近聽@Lawrence Li的IT 公論,他和@Rio講話,完全是到處都是英文。什麼:
「不是隨便都能來,一定是Invitation Only……」
「這麼做的話,Community的感覺就沒有啦!」
「Media也需要增加Paid Viewer……」
其實我還是有點不習慣的,當然外國人名和專有名詞說英語無關緊要,但是像這樣完全有中文詞可用的,一定要說英文就奇怪了。
但是,我接受。因為對人我接受,所以不管他們怎麼說,我就是接受。
有些人,你不接受,不認可,張嘴說一點英文夾雜,我就難受。
一編劇,我挺煩,有天說事,他說:「其實吧,美劇第一集Pilot是最考驗……」
我打斷了,說:「第一集就是Pilot,Pilot就是第一集,你為什麼要重複用呢?」
對方傻眼,這還沒怎麼裝逼呢。
我也特討厭這樣的,上來就說:那個什麼電影,《愛是您,愛是我》你看過嗎?特好看!
我說,這什麼電影啊?說了半天,原來是《Love Actually》,你直接說英文不好嗎!
我也很煩把《life of Pi》說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都什麼名字啊!
專有名字,直接來英文,利於溝通。
最後,瞧得上的人,怎麼說都行。瞧不上的,怎麼說都不行。
「高效溝通」是對每一個人的尊重與友好,是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的。
在日常的對話中,尤其是每忙得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來處理工作的時候,或者在火藥味濃重的會議上,高效能地把自己的想法毫無偏差地傳遞給對方,為彼此省下時間與經理,這簡直是一種美德啊!中文或者英文的慣用語里,總有那麼幾個單詞的精準度是高於另一種語言的,那麼這樣夾帶一下又如何?何況在外企或者合資公司中,有些慣用語或者特有名詞本來就是舶來品,再繞一個彎,何必呢?
所以,與其討厭別人這樣說話,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融入環境,或者不舒服的原因只是自己英文不夠好沒辦法跟上別人的思路?舉個栗子,我司有個人見人惱的實習生,最後發現這位小朋友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英文差,寫不好郵件,聽不懂大家溝通時在說什麼,會錯意愛瞎猜,唉……
最後,這夾帶的問題在口語中沒問題,只是圖個交流起來省事好懂,但是在文案里的話,就完全不可忍受了,最令我頭皮發麻的郵件莫過於中英文夾雜,無論是大段中文裡出現幾個英文單詞,還是大段英文里遇上說不來的用中文替代的,拜託,郵件那麼正式的東西,多想想多查查嘛!
你看我是來說明夾雜英文一點都不討厭的,可是通篇出現英文了嗎?
以身作則吶!「這個成本能不能cover掉?這個case是誰follow的?Mark,這個郵件你forward一下。」 這種package english為什麼會看上去很流行?因為中外合資企業和外企越來越多了。栗子:我實習的公司辦公系統和郵件以及電話會議什麼的全是英語。你讓我突然翻譯一下"cover forward case"我還真反應不過來。。。 而且這種package english進化的高階就是,哪怕在公司里幾個中國人開會,開著開著就都說英語了。。。一開始我可驚訝可不習慣了,倒是沒有覺得他們裝C,(因為你要相信在外企,英語好只能算是基本生存技能,根本就不能被當成C來裝一裝)後來看的公司英文文件多了就明白了,因為所有資料和郵件都是英文的,所以導致輸出中文反而成了一種需要翻譯的工作。
另外,什麼人會認為這種package english裝逼?呃,我個人覺得有兩種情況:
1、不處於一個英語辦公的環境中。
2、本身英語不太好,覺得英語是某種高大上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這就如同很多人鄙視在地鐵里看書的人,他們本身覺得看書這個活動太高端了,所以你在地鐵里做出這麼高端的事情肯定是在裝逼。。可對於某些人來說,看書就是一個愛好而已,和dota是一樣的。
嗯。
---------------我來p個s----------
中文夾雜英文也分好多種情況呀,就如同make love的理由能想到的還有50種呢,最重要的反正就是雙方舒服。
地鐵里的兩個栗子:
1、一共就會倆詞兒,就u know u know whatever地在地鐵裡面大聲喧嘩招搖過市,這種肯定值得被嫌棄被厭煩。
2、我和我一朋友,一個在被雅思凌虐,一個在被gre玩弄,我們倆在生活中就會有意識地摻雜英語對話,而且平時看美劇多,所以也愛時不時用個裡面的梗。。然後我倆站在地鐵里,小聲地沿用這個習慣聊聊天,不得了,讓您聽見了!而且你可能一時還沒聽清楚,故意湊過來驗證驗證這兩個丫頭片子說的是不是英語~不得了!真的是英語!然後你得出結論,她倆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裝逼。。。
是吧,這就不太好了吧。。。你看光在地鐵上就要分各種情況討論了,這事兒沒有太統一的規則嗒~
排名第一的答案細心地分了好多種情況,大家可以移步去贊贊。可是即便已經分了那麼多,竊以為還是無法窮舉的。
評論里有人說cover forward case 可以翻譯成沒有歧義的中文。對啊!肯定能翻譯啊,而且我覺得日常對話中有很多夾進去的英文都能翻譯成中文。但關鍵點不是能不能翻譯,而是習不習慣翻譯和用不用得著翻譯。好吧,還覺得是裝逼?還無法認可這是一個人的習慣和慣性?那我只能說……我願意!你咬我啊!
來舉反例,單純探討,如果get唔到我個point,請輕噴。
利益相關:廣州人,稍微學過些英語
首先,我不反感別人對我這樣說,而自己也會按需夾用外語單詞、語句(看對象和需要)。
這裡先舉個很不貼切的例子。提及趙本山,大家都會想到「忽悠」這個詞,而這個詞在粵語里是沒有的,如果按粵語發音,這詞很拗口,而且和「fxxk you」很相近(可向懂粵語的人了解下)。所以我說「趙本山這個演員最喜歡忽悠別人」,反而會下意識避開「忽悠」的粵語發音,而是直接使用普通話的讀音,讀「趙本山呢個演員最中意huyou人」。這一來是粵語沒這個詞,二來普通話發音比較好念,也傳神。在實用主義的層面來說,我不排斥夾用其他語系的辭彙和發音。
同理,我和母語為普通話的人聊天,有時也會蹦出一兩個粵語詞(粵語發音),例如「不嬲」,這詞有「向來、一直」的意思,不過還有用否定來強調肯定持續狀況,這是直接翻譯成「向來、一直」時會缺失的。相信這些夾用都是下意識的,否則完全轉用普通話說話時,有時會說得很彆扭。
語言沒有高低之分,但對於很多地道的詞語來說,有時直接用(念)可能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了,要尊重對話者的話,可以盡量少用這些夾用詞句。
說回外語(以英語為主)。
我們應該先歸類會被夾用的辭彙有哪些,然後再判斷這些做法是否有必要。
剔除了一些縮寫詞語(mp3、LED)後,剩下的放進討論範圍內。根據我對港澳人、大部分廣東人以及海外華人(或留洋過的人),還有外語老師的觀察,我發現會被夾用的外語單詞主要有如下幾種:
1、名詞,略多,不表,但一般專業性及必要性會較強,所以絕對不會聽到「這裡有一輛car」這樣太水的夾用說法。另外還有fax機、揸fit人、升lev這樣的混合說法,是俚語口語化的用法。
2、動詞,主要是那些具體動作的,例如click滑鼠左鍵、highlight關鍵字等,這樣用會有強調某種精細化或者標誌性行為的附加含義,因而絕對不會有「我來teach你」這樣的說法。另外還有去年最火的就是hold住,屬於英語單詞中文化,不列入這次討論範圍內。
3、形容詞,最常用的莫過於好Q啊,好sweet啊,好kawayi,等,偏口語,好發音。而「好interesting」這樣的說法絕對不常用,因為拗口。
4、介詞,最常用的是even,whatever。對,中英文的」即使「、」但是「、「除非」等是不完全對等的,不能不看情況通用直譯。
5、部分短句,如:you know,作為口頭禪或者承接作用為主,不具備太多的語言含義;good job/well done,sorry咯,等,情景語句;get out、give me five等,祈使意義的。
簡單分類後如何判斷是否故意裝逼,就要針對各自情況分析了。而就我所接觸的人,基本屬於進入外語環境後養成了使用外語的習慣,他們的口語變化是有跡可循的。例如,很多外企幾乎是全英辦公的,員工進行正式交流時需要用英語,這也是他們下班後改變不了這種語言習慣的原因之一。
對於父母和長輩、領導,我從不會夾用外語單詞(LED、NBA這樣的除外)。對於同齡人,偶爾會用,但不會刻意讓他們覺得我的語言習慣是這樣。對於留過洋的朋友或者境外華人,我一般適當提高夾用的頻率,而且確實有部分動詞形容詞用英語來表達會更沒有歧義或者更到位。
對於我來說,在一句話里是否夾用外語辭彙,不過是用搜狗輸入法打字時,按下space和按下enter的區別。
我先說說兩個故事:
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對兩個希臘的同學挺煩,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們上課特別喜歡提問題。而他們提的問題,我基本上完全聽不懂。
老師能不能聽懂?本地的英語母語的老師能聽懂,無任何障礙!但有個非英語母語的老師,遇上他們兩個提問題差點要投降。
所以結果就是,我很煩他們,那個非英語母語的老師也很煩他們,但是英語母語的那個本地老師,從來不煩他們,還可以耐心的解答問題。
這說明什麼?理解能力的差距。——你煩,你反感,是因為你不懂,你不理解他為什麼那樣說話。
另外一個故事:我特別喜歡平均律。車裡最喜歡放的是平均律,我放它是因為我真的喜歡它,而很多學過鋼琴的人其實也確實會喜歡它。但是有一天我一個朋友突然聽到這個了,說你竟然放這種音樂,你不覺得你很裝逼么?我呵呵。我說好,忘了你來了,給你換點別的聽聽。於是相安無事。
這說明什麼?說你裝逼,往往是因為自己不懂。
--
現在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以前英語水平很差,很煩人家夾英語,真的很煩,因為人家夾了英語,我就常常沒法第一時間很快的理解。
後來努力學英語了啊,英語強了啊,人家無論怎麼夾英語我都沒感覺,對方夾不夾英語我都是一樣的理解,我對夾英語的容忍度非常高,以至於如果旁人不刻意提示,我都沒意識到對方夾過英語!那如果我處於這種程度,你夾英語是完全沒問題的,我絕對不會反感你夾英語,除非你是用詞錯誤或者語法錯誤什麼的。——如果一個人語法錯誤用詞錯誤,就算是說中文,也一樣令人反感,所以因用詞錯誤造成的反感不在本話題討論範圍。
總結:
其實反感別人夾英語,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自己英語水平差了。當你自己英語水平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根本不在乎別人夾不夾英語了。
覺得別人裝逼,最大的理由還是,因為自己不懂。當自己無障礙的秒懂的時候,別人根本裝不了逼;比如你在我面前夾英語,我絕不會覺得你有絲毫的裝逼。
當中國人的普遍英語水平越來越高的時候,就會很少有人反感夾英語這種事情了,夾英語在某些場合也許會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補充:
--
看到有人對我的立場提出意見,有必要解釋一下,我試圖從中立的角度來解釋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有人反感。
因為不懂,所以反感。
——這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因為一句話不懂,可能說的人之表述問題也可能是聽的人之理解問題。無論是不懂話語本身還是不懂對方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句話中夾雜英語,至少存在不懂,以及理解不能,那麼就會有一方並不喜歡這種造成溝通障礙的交流方式,僅此而已。換一個思路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1. Hi Jeff, how are you doing? I was just, you know, 談起你. Come over and have a cup of,um,紅茶,it is 太棒了!
2. Pythagoras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apply the term "cosmos" (Greek κ?σμο?) to the Universe, perhaps referring to the starry firmament.
3. Hey John,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Chinese poet, 李白,and I don"t get this line,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what"s this all about?
4. 我去!/擦!/......(在此省略各種與「我」字無瑕接縫的強衝擊性動詞)
所以,
有的情況是不必要的外語辭彙帶入,會顯得語言切換不夠快,大腦不夠迅捷;
有的是不得避免的辭彙接入,是專業和語境的需要;
有的是習慣用詞或專有名詞,確實在第一時間難以翻譯,比如hang out,casual sex,presentation,deadline,Times New Roman...;
有的是難以克服第一反應,長時間在英語國家生活的人,習慣使用「what the!?」,「watch out!」,「Nonsense!」 之類的辭彙,既然是第一反應,就沒有辦法先翻譯再反應了。就像即便你是德語系的,在菜市場突然被一個無禮大漢猛擊背部,第一反應也不會用德語說:」Scheisse!「
我本人和朋友們的習慣是:
和英語國家人士聊天不會夾中文;
和非英語人士聊天不會夾英文,哪怕遲鈍幾秒,翻譯一下;
和同事同學交流時追求效率,保留專業辭彙;
和共同生活學習背景的好友隨性隨意,中英日韓地方語言火星字元動物吼叫,第一時間想到什麼說什麼。
誰都不在意用天津話說句「狗不理包子」或用四川話說句「好安逸」;但在來自五湖四海,用普通話交流的人群中,旁若無人,自我陶醉的大講土話,就微微令人尷尬了。
以上圍城裡有個比喻
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處全無用處。
不過爾爾
能聽懂就喜歡,聽不懂就不喜歡。——就這麼簡單。
.
別人說漢語的時候你聽不懂也一定不喜歡。比如「我於昨日濛汜之罅隙睜開雙眼」。
.
這大概是一種判斷異類的自我保護反應。
這要看具體的情況。
其實中英混雜可以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彼此都懂,但是近期接觸、學習、使用的都是用這些術語或名詞的英文,而不是中文。
這種情況下一些術語或名詞使用英文並無不可。刻意轉換到中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反而可能引起溝通障礙,導致誤解。
比方說早飯吃了個bagel,你要說是百吉餅,近期一直在美國生活的人可能反而要想半天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那用中文反而不如用英文適合溝通。但是和不是這個環境的人打交道,還是說百吉餅比較好。
第三種,彼此都懂,但是近期接觸、學習、使用的這些術語或名詞都是中文。
這種情況還用英文那實在是純屬裝逼。當然,一時思維卡殼是有的,這時候最好說:「呃……那個XXX用中文是怎麼說的來著?」。配以適量的自嘲,這並不會影響對方對你的態度。千萬不要一卡殼就讓一個非常簡單的英文單詞脫口而出。這通常會導致對方反感。
第二種,有一方未必懂。
這種情況顯然不應該用英文。不確定對方懂不懂時,就算需要仔細考慮一下應該怎麼翻譯,也應該翻譯過來。如果不確定對不對,可以說「這個我不太清楚正式翻譯是什麼,英文叫XXXX,大概可以翻譯為XXX」。如果對方說「哦,這個單詞我知道」,那就可以直接用英文了。
明知對方可能不懂,還要用英文,這就是不尊重對方。對方覺得你裝逼,這已經是很給你面子了。有的人會點英文就覺得你聽不懂是因為你蠢,這並不是我裝逼。但是如果這種人碰到個會斯瓦希里語的,而他自己不會,然後此人給他說話的時候不停地夾雜根本聽不懂的斯瓦西里語單詞。我倒要看看這位是不是能淡定得下來。
術業有專攻,誰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那種「你聽不懂是你水平低而不是我裝逼」的想法,實在是太過自大了。
——————————————————————————————————
一般人反感中英混雜,就是因為後兩種情況。我除非是和非常熟的、確信是第一種情況的人聊天,否則就算會打斷思路也要全部用中文。這可以避免很多問題。(其實當初這個問題沒注意,曾經被人嘲笑過……還好是第二種情況的熟人,所以笑笑就過去了)有人問:你為什麼和我打字說話從來不會說英語?
我說:因為轉換輸入法很煩啊。
問:那你平時用英語用那麼多不會說順口了嗎?
我:可是我說的都是Class begins!Open your book and turn to PageXXX,Please read it loudly!
這和我們現在談論的奇葩,極品,相親,汽車,泡妞等話題並無關係。我為什麼要用英語去描述中文明明白白的有表述力的東西。
問:噢那是你學的不精,像我們這種外企都要說英語的,It means professional .並且顯得level 高點要裝逼嘛。
我看著他說:對不起,是level不是lewel,牙齒咬著嘴唇來一遍 【v】~~~~
^_^
中英文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兩者都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候表達出來的意思很非常準確.另外就是英文很普遍了, 習慣了,這不能說別人裝什麼..
喜歡在中文中夾雜英文的人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比較常見的是:
常年在國外生活習慣了;常年英語辦公習慣了;有一些名詞和專業術語不知道中文怎麼說;覺得有一些英美原創的辭彙概念用原文表達不會產生誤會;工作環境中對某些辭彙大家都用英文約定俗成……
但是所有的這一切理由,都僅僅是理由而已。都隱藏不了一個事實是他們覺得這樣說話比較牛、比較上檔次、比較有水平、比較有面子。
總的來說是帶有一種微妙的優越感的,因為中國人之間對話,在主對話環境是中文的情況下夾雜英文辭彙,背後的邏輯是——你應該聽得懂我英文部分講的什麼意思,如果你聽不懂,抱歉,要麼是你比較土,要麼我的英文水平過高你無法企及。哎,真是抱歉了,忘了考慮你的感受。。。
有人提到外企的工作環境,客觀上用一部分英文交流效率更高,有一些專有辭彙英語更簡單。這個是可以成立的,但是真正出於提高溝通效率而需要的英文辭彙數量並不大,遠遠低於大部分外企目前的使用數量。中間同樣是很微妙的優越感作祟,無形中設立一些門檻,嚇一嚇完全土著的員工們。
如果不是這樣的心態,請大家嘗試解釋一下以下這些情況:
1、我認識的老外中,無論母語是不是英語,在他們用中文與人溝通的時候,很少很少的情況會在中文裡面夾雜英文。除非是本身初學中文沒多久,溝通能力實在有障礙的。人家一個美國人都能做到講中文不夾雜英文(包括工作環境,除了專業術語也不夾雜英文),一個中國人好意思說「對不起,我不知道這個詞中文怎麼說」。不會說就學呀,第二次不就會了,您當年學英文的時候敢跟美國人說「不好意思,這個詞我不會,說中文吧」?無非是覺得有些說法中文不會倒會英文有一點酷的心態。
2、作為一個說法文的人,我在法國留學了7年,同樣有一些法語的習慣。同樣有一些在法國接觸的辭彙、食品、人名、電影名、專業術語等等是先接觸了法文說法,才接觸中文說法的。同樣對很多法文詞的中文譯法感到無奈和吐槽無力。但是,我在回國跟中國人交談的時候,從來都不會在中文中夾雜法文。很簡單,我假設跟我對話的人聽不懂法文。
那為什麼美國回來的人,就要假設每一個跟你對話的人都聽得懂英文呢?而且觀察了一個有趣的細節,一個很喜歡在中文中夾雜英文辭彙的人,當他跟美國人用中文對話的時候,他夾雜英文的頻率會大大降低。
3、我有時見到香港來的同胞普通話不流利,經常會講到一半不知道下面要講的東西怎麼說,就很抱歉的問「不好意思,XX國語怎麼講?」 人家是真的不會,就很謙虛的請教,跟你學了之後,馬上用普通話的說法表達一次。所以那些夾雜英語的同學,如果你們真的不會,你們會這樣請教嗎?
PS:那些喜歡用英文說Grand Hotel/ Channel/ hermes/ laffitte/ Mona lisa/ Carbonara……的同胞,你知道你是在用英文發音念法文和義大利文嗎?你不覺得這樣很沒有文化嗎?不喜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因為存在誤解。在外企中英文夾雜是一種普遍現象,「Focus 在xxx上」「需要 Approve」「把 Function Spec 發我」等等,基本上就是大家平時正常的溝通習慣。
從一個親歷者(不喜歡 -&> 被同化 -&> 盡量避免 -&> ...)的角度說起:
剛工作時,很不習慣,第一次和我的同事、一個漂亮的女孩開會,她說話中間夾了幾個單詞,我立刻就一臉茫然的看著她,然後 MM 就臉紅了 ^_^ 詳細和我解釋她說的什麼。其實我英文沒問題,但是的確是不習慣這種方式,覺得很受不了。在那個身為憤怒青年的時代「中國人幹嘛這樣說話啊」。
再往後... 很快,如大家所料,是的,我也和他們一樣了。原因很簡單,平時大家寫郵件都是英文,甚至同為國人的同事之間用即時通訊工具聊天也是英文(雖然我偶爾會惡意的破壞這個習慣,人家發英文,我就篇回中文),類似的工作用語,大家都已經形成了習慣,環境太強大了,讓你不習慣都不行,已經變成了一種亞文化現象。有點像現在的網路流行語,想像一下每天上班都不斷的有人在和你強調這些詞語,而且基本上和你工作相關的就那麼多,很快你就會習得他們。
與此類似的還有縮略語,更是黑話連篇。因為縮略語的泛濫成災,前公司還有人專門申請了專利,使用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當一定範圍內的人們緊密使用某種符號進行溝通時,不斷強化,這些符號其實也能夠轉變為某種程度上的語言/文字(方言?)。例如我用了一段時間才明天同事發給我一個字母 "K" 是 OK 的意思(好吧,連 OK 都縮寫,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靠」)。
所以我非常理解現在仍保持這樣習慣的人們。無論是談話還是做產品,都要明確自己面對的用戶群(像找對象一樣...)。當離開這個特定的亞文化圈子時,還會保持以前的風格,這是一種慣性。但是受眾會很受不了。我自己用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才逐漸轉化過來,儘管今天還會偶爾說「我們要 Focus 在 ...」(「聚焦」的 x 格明顯不夠)。其實豈止是語言習慣,本身的做事方式在不同環境下都有很多差異,無論是外企、民企、國企還是政府。
以前我也看不慣這種說話方式,覺得太能裝,直到自己掉進語境中出不來只能用某個單詞表達自己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就是笑話人不如人的典型井底之蛙吧!
習慣純英語語境之後,真心反應不過來某些辭彙用中文應該用什麼詞語確切表達。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那些會說多國語言,會說各種方言,並且能在鏡頭前用某一種語言流暢表達自己的人。他們在我看來,是真牛逼!!!目前在一家港資公司上班,也許我有點發言權。
1、在談到言語中夾帶英文單詞的習慣時,必須提一下Email裡面的英文。
首先我的工作信箱里,幾乎全是英文郵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公司的合作夥伴幾乎都是用英文為母語的外國人(恒生銀行、永亨銀行、首域投資、藍十字、瑞士蘇黎世、AIA、AirMed、國際SOS組織等等)
這時候,溝通的語言路徑是: 合作商(英國人、英文)---AMTD(我們公司、英文)---我(深圳團隊、英文)
如果還要把一封郵件特意翻譯成中文後,再轉發給我或者我下面的人,那麼溝通效率就會非常慢了,因此,英文成了郵件溝通的語言(兩個中國人之間還是用中文)
2、由於工作關係,無論是我、還是我的同事們,跟外商接觸的頻率很高;那麼出現下面的現象:
A(外商、英國人、英文)跟我們說:「Please check the DAMA account」
(譯文是:「請檢查/核實 全權資產委託操作賬戶 」)
於是,我跟同事之間,為了方便,也同樣會用 「DAMA」 來取代 「全權資產委託操作賬戶」
在不同的語境中,check可以表示為:檢查這個賬戶是否正確、查收郵件 等不同的意義,若是換成中文,說這句話的時候就必須要用大腦想一想該如何表達、用哪個中文單詞表達更準確,於是就很麻煩了。。。
直接一個「check」 搞定,因為大家都懂當時候的語境。
廢話了這麼多,關鍵還是:英文的介入,提高溝通效率最重要。
在日本平安時代,日本的「知識分子」說話,很可能是「日中夾雜」的。
雖然今天不可能有 800 年前的錄音,但是有兩個很靠譜的證據支持這個推測:- 當時日本的文字都是「中文」。
- 日本的漢字有兩種發音,一種叫做「音讀」。所謂「音讀」,就是模仿漢字的中文發音。
為何日本人說話會「日中夾雜」?因為他們仰慕中華文明。大量的技術文藝內容是從中國輸入到日本的。
(當然,最後他們會消化這些詞,把他們納入日語的體系內。但是我以為認為的分割這個過程沒有意義。日中夾雜和平假名和漢字音讀夾雜明確區分與否,都不會改變這個回答的主題。這幾句是針對知乎理性過頭了的反饋的多餘解釋 - 更理性,很明顯,也破壞了回答的節奏和美感)。
而中國,就是 800 年前的日本。美國,就是當年的中國。中國人中英夾雜的理由很簡單:美國的文明強勢。
文明強勢,必然意味著各種輸出。我要生生把 Scrum 或者其中的 Sprint 翻譯成中文說,其實也挺費勁的。
但是這裡還想補充的是,今天日本人說話已經不再「日中夾雜」。所以我不認為「中英夾雜」是一件多麼酷的事情。當然,反感「中英夾雜」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儘早把自己的東西搞的 NB 一點,讓美國人開始說中國單詞,才是正路。
就像日本人畫了一大堆讓他們拜倒的浮世繪,美國人就開始說 Ukiyoe ;日本人發展了詫寂的美學,美國人就開始說 WabiSabi ;豐田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公司,美國人就開始說 Kanban 一樣。。。
他們不也在「美日夾雜」?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他們說歡迎你來,不過,他這個Apply for Professor,那你要去做一個報告
你們給我搞的這本東西啊……Excited!
這個engineering drawing呢,我們就有幾年用鴨嘴的筆,旁邊一個小盒子......而且這個效率efficiency?
......應該說我就對於美國的民主,不是說從generally speaking,這個民主的概念呢我腦子裡面多得很.......
我又想起51年前,就是49年你教我operational calculus……
46年的大學年代,經常我們喜歡玩兒「Hawaii guitar」,經常彈奏的《Aloha "Oe》這個歌曲。
我在一家外企工作,剛入職時候也特別不喜歡所謂的「中英文夾雜」的表達方式
然而浸淫越久,卻深刻體會到存在即合理,並不以為恥。
外企里,很多辭彙(特別是名詞),用英語交流更直接或者簡潔一些。比如trial,難道真要每次都說成「初次購買率」么;好多意思甚至是中文難以表達的,比如regimen...你試試看...
為什麼要中英文夾雜而不是全講英文呢?最主要在於,漢語跟英文的表達方式不一樣,比如英文里諸多的倒裝句從句,漢語裡面是沒有的。中國人還是習慣漢語的句式,在這個句子的基礎上,用一些英文的單詞,既能保證表達順暢,也能保證表達精確。
語言只是溝通工具而已。比如白話文+文言文,措辭、語法都不一樣。明清以前,大體上書面語是文言文,對話是白話文,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不是涇渭分明的,旁人聽起來也不會覺得彆扭。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同時對中文和英文很熟悉,碰到中英文夾雜的對話應該也不會覺得很彆扭。
自然,我不否認有裝逼犯的存在,這種人——呵呵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