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圈是否被一群騙子在把持,他們根本沒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壞的能力?

很多藝術家生前不被承認,死後卻抬得很高,是否可以說明藝術圈事實上被一群騙子在把持,他們根本沒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壞的能力?
不是說成不成名,起碼繪畫技巧是否是頂尖的應該看得出來吧?對於那些繪畫技巧達到世界頂級水平的大師,成不成名、大眾接不接受看運氣,起碼養起來讓他們過個中產階級生活應該不難吧?
又或者,那些梵高莫奈之流其實技巧並不出眾,跟同時代那些美術學院畢業的差不多?就是因為被炒作或是風格獨特所以被炒上天?


在改版《美術嚮導》上看到的。

原版面向比較初級的受眾,改版後則成了「尹吉男好基友座談會」。

如圖所示,我們能理解黑格爾心中那些諸如「崇高」/「悲劇」/「理想」的美學到了 20 世紀晚期變成這副模樣後心中的茫然失措【雖然看起來更像是 WTF 】,畢竟時代在變。引這副漫畫並非要揶揄誰,僅僅是因為比較好笑。真正的揶揄請看《敢死隊 3 》。

這個問題令人頗為尷尬,所指不明。「欺騙」不是一種屬性,而是在某一事件中故意抹殺事實的行為,所謂「真實」則又是另一個高深的問題。

知乎上幾乎所有關於藝術本體論的追問都無疾而終,如果從藝術體制論的角度講,得好幾本書才說的完,這都不包括糾正錯誤信息的篇幅。

引用畢加索的《牛》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因為它只有在特定的藝術語言中才能生效,並不適用其他語言和形式。另外該問題下有些觀點可謂抱薪救火,實在不能苟同。

關於《藝術的陰謀》這本書,真是時代悲劇。我第一次了解到這個觀點時,僅僅把它當做史料來看。初讀接受很勉強,但闡釋問題見效快,所以當時我在一篇回答里用在了對 Newman 的解讀上,因為這樣比引用利奧塔的理論簡單多了。但事後覺得不妥,刪了答案。

在此,向看到過這篇答案的人說聲抱歉,以後再也不偷懶了。

話又說回來,若真把它當最後答案的話,所有關於藝術的爭論都可以偃旗息鼓。藝術,根本就不是中央美院的事,是中南海的事。要是這樣該多好呀,還看個毛線褲的布爾迪厄。

但非常遺憾,事沒那麼簡單。

大概在 20 世紀初的時候,期刊上開始出現把抽象表現和冷戰聯繫起來的文章,像《世界美術》、《美術觀察》等學術性很強的期刊,包括一些清華美院、央美、國美、研究院等論文 / 畢業論文,都談到這個觀點,而且言之鑿鑿。至今這個觀點好像都深得人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排版精緻的盜版書中感受到。

受《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和吉爾博 [S. Gilbaut] 的《紐約是如何竊取現代藝術的觀念的》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等文章的影響,河清怒火攻心,奔走相告,同樣義憤填膺的張敢也在很多場合提到這個觀點。前者上過報,還和王南溟、楊衛等人爭論過。

王南溟 :國家如何推廣藝術:從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談學術研究與國家政策的互動

王南溟 :格林伯格的政治藝術

楊衛 :一派胡言----關於河清先生的理論

河清 :陽謀如何變成了陰謀?——答王南溟和王端廷二仁兄

河清 :可憐的「一夜美國人」

等等……

後來王璜生也曾對此觀點表示質疑,若這都是中情局的作為,那我們的中情局在幹嘛?


朱其的一篇文章可以從側面回答中情局的問題。

起因是《畫刊》做了一期戴漢志的專題,大概是當時有這樣一個默默無聞做貢獻的批評者,我們應該記住他之類,朱其有意見,認為過譽了。

畫刊 :我們為什麼要以崇敬的眼光看他們?——朱其的信 朱其

記得 2008 年河清的《藝術的陰謀》一書被以內參形式上報到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那兒,內參的主要觀點摘錄是「西方的情報局要利用當代藝術顛覆中國」,後來李批示文化部要求寫一個調研報告,文化部批轉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研究院讓美研所搞,美研所搞了幾個月沒弄出來,後來讓我來執筆。

我的執筆有一段是這樣分析的:西方並不一定有一個針對中國的統一的藝術戰略,也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群體在統一戰略指揮下進行統一活動。從 20 世紀 80 年代末至今,大部分幫助中國藝術的西方人都是個人行為,這些群體除了奧利瓦【推出 3C 】、哈拉德 ? 塞曼 [Harald Szeemann] 【算是最早的策展人之一】等少數幾個頂尖策展人,大部分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人都只是他們國家藝術體系的中下端水平層次的人,真正頂尖的部分並沒有介入。雖然像古根海姆、泰特的策展人也經常被邀請到中國,他們來過中國好幾次,但除了一些禮節性的合作,作為他們所代表的機構,從未以正式項目的名義參與過中國的藝術推動。因為那些機構也代表西方的一種文化政治。另外,介入中國藝術的西方人雖然沒有一個統一指揮者,但由於他們所受的教育及其對共產主義的看法和價值觀是一致的,因此他們即使沒有統一指揮,但在行動上卻是驚人的趨同,就像是一種沒有統一指揮的統一行動。這個道理跟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是一樣的,他們基於統一的教育和價值觀,出自個人意願的行為內容都驚人的一致。

歸根到底,我們在糾結的問題是:藝術是否的具有學術獨立性。但想回答這個問題同樣又得好幾本書。而且說完後又會問:那藝術圈是否在被一群騙子在把持?


哈哈這個腦洞太好玩了,忍不住腦補了各大藝術獎項的評委相互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你看懂了嗎?」「沒懂。」「我也沒懂。」「好今年金獎就是它了!」「想不到我等縱橫藝術界這麼多年的經驗居然還是看不懂此子的底細,看來此子必成一代宗師!」

咳咳打住,說正經的。(題主用繪畫作代表了就按繪畫答吧,其餘七大門類同理)

先說為什麼有的藝術家生前不被重視,死後才被抬得很高。一般這種情況出現時,代表的意思是此子……啊此人已經超越了時代,比如你穿越到了一千年前去宣傳地球是圍著太陽轉,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並且寫了一本書到處給人發,信心滿滿的以為就要走上人生巔峰了,結果……沒人理你,直到你死後500年,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你說的是對的,你才會火。

相對論提出時諾獎評委不也反應不過來嘛,藝術同理。這種情況不多,但是不管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都是發生過的,雖然這件事的本質的確是╭(╯^╰)╮哼你們都不懂!

好的,再說你提的繪畫技巧問題,因為藝術成就從來都不是比繪畫技巧呀……牛頓數學nb是因為他發現了微積分,而不是他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速度快得飛起。

那麼評判藝術水平高低靠的是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藝術史了。藝術的發展也是分階段的,從原始人在洞穴上的塗鴉開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的發展也經歷著不同的階段,比如耳熟能詳的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時代,都是隨著人文的進步而帶來的藝術風格的變遷。

而對於藝術家來說,高超的繪畫技巧只不過和中學數學一樣是基本功而已,藝術水平的高低,通常看的是在這一藝術風格下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的高低。你可以腦補量子力學提出後,在量子力學領域做出貢獻的都會成為學界大牛,弦理論提出後,又有無數在弦理論上開疆擴土的大牛。

藝術也一樣,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在大的思潮下也會產生結構主義,存在主義,達達主義,解構主義,抽象主義,波普主義等等等等的細分領域。在各個領域取得更高的成就,乃至開拓了新的領域的藝術家,才有可能成為大師,比如你提到的梵高(後印象主義),莫奈(印象主義)。

當科學在攀登和征服一座座高峰時,藝術家們也沒閑著,也在不斷的攀登。可惜對於大眾來說,不管是科學素養,還是藝術素養,都處在山腳位置,拿來一篇最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成果普通人也一樣看不懂,又憑什麼拿來一副最新的後現代藝術作品就試圖看懂呢?

所以回到問題上,從藝術學的角度來說,只要藝術功底足夠好,那麼任何作品是好的還是壞的,是頂尖的藝術表達還是糊弄人,看起來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至於現代藝術圈的混亂,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大師也有,騙子也有,商業炒作也有,文化角逐也有,政治博弈也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啦。


看了一些答案,雲里霧裡,繞山繞水,充分顯示了一些學術研究讓人厭煩的毛病。

這個問題也帶著點怒氣。

首先,梵高莫奈不能稱為之流,他們技巧是非常好的,絕對是出眾的那一撥。

其次,作品是否受市場歡迎跟作品好壞不一定是對等的。

藝術圈跟任何圈子一樣,都有優和劣,都有人講關係,都有人玩花招,都是juan,只是它的欣賞有門檻,容易被輿論劫持,所以需要時間作為衡量的一個必要元素。

當代的就是目前的藝術,只能反應當下的一些人的個人審美、短暫的市場操作結果,至於是否是好作品,需要時間。

需要時間的意思不是指坐等一百年五百年過去,老作品自動會被後人鑒別好壞。而是不同的時代會賦予作品不同的解讀內涵,符合時代精神的會迸發新生。最重要的是,有的好作品會持續多個時代,會超越自己所在的時代(意味著同時代也會產生鎮全場的傑作)。

當下的學者藝術家批評家有自己的局限,但整體而言是需要當代人來做整理。說白了人就是一個大局限,所以部分藝術創作的價值後置,幾乎是註定的命運。

藝術本身是人這個大局限企圖跨越衝破自身局限的嘗試,儘管圈子有腌臢永遠會有腌臢,但創作依然也永遠有打動人的核心靈魂,在我這裡它是一種英雄主義。

最後,技巧只是藝術創作的入門基礎,而創作貴在一個創字。技巧好不說明一切,不說明深度,不說明敏銳度,不說明作品所面對的無常命運。


對於一件作品,無非幾個評價。

1.好(好在哪)-不好(不好在哪)。

2.喜歡(我就喜歡)-不喜歡(我就不喜歡)

3.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兒,看不懂。(mb,這就值幾千萬?)

題主是作為一次元的人在質疑三次元。
所以是沒法解釋的。
因為我說這棵樹有三百米,你會明確的賭上人格的反駁,「騙誰呢!老子根本沒看到有樹!」


咱們鑒賞能力不行,就不要去懷疑別人是騙子。


生前不被承認,死後卻抬得很高的藝術家沒幾個吧?很多都是活著的時候被抬得很高,死後或者還沒死就開始不被承認的。
藝術圈被一群騙子在把持,他們根本沒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壞的能力是你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這個問題要看怎麼定義騙子了,如果一些營銷手段算是欺騙行為的話那些能夠影響到整個藝術進程的那群社會精英確實就是騙子。
至於繪畫技巧的高低,這是個偽命題,當我們把某一類技巧當作標準時其他技巧就是低的。那麼應該把誰的繪畫技巧定為繪畫的技巧標準呢?你挑一個人出來怎麼樣。
炒作的成份是有,甚至有說法是波絡克是被FBI炒作起來的。炒作這個事情是這樣的,世界上的傻子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所以忽悠傻子的事情沒那麼好做。在藝術里炒作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一個本來很好的東西包裝的更美好。比如說一個7分妞通過炒作可以變成女神,一個3分妞通過炒作只能變成笑柄。炒作有用,但首先要看臉。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一個現象:以前中國人看演出都特別的木然(現在這個情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觀),既不跟著唱,也不會做出跟隨節奏的身體擺動,台上的要掌聲,台下才稀稀拉拉的給點掌聲,原本準備了Encore,但觀眾一看演員們謝幕回後台了,就都站起身紛紛往場外走。。。很多老外覺得可能是因為東方人的含蓄內斂吧,可是你看日韓港台的演出,觀眾反應都特別的火爆,不亞於歐美觀眾的瘋狂,這說明什麼?

因為不懂,所以沒有反應,因為不懂,所以不知道怎麼評價好不好,因為不懂,所以很在乎看周圍人的反應再來決定自己的反應~~

每個圈子都有騙子,騙子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利用了被騙的人的「不懂」,這會讓行騙的成本相當低廉,這個「不懂」並不是不可以通過學習來變成「懂」,很多老外不但是自己本職工作做得好,就連愛好也能玩成一個準專業級別或者根本就是專業級別,人家為什麼能專注能認真能讓自己懂並精通的事情越來越多?為什麼「你」就做不到?

如果是這個圈子的人,是這個圈子的受眾群,不想方設法讓自己「懂」,那麼被騙也是活該,騙的就是不學無術的葉公好龍之人~~


藝術圈騙子確實很多、大部分人也確實沒有能力看出作品的好壞、但他們未必是同一羣人。有很多真心熱愛藝術的人也看不出作品好壞、也有很多懂行的騙子。


如果藝術不與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發展或者說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相關,那就不叫藝術,也許你可以叫它「畫畫」。

把畢加索的作品放在公元十世紀或者公元三十世紀,而不是它所發生的公元二十世紀,也是沒有意義,一文不值。

題主眼裡目前還只有「畫畫」而已。所以題主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何況,每個人都可以對藝術進行評論,不是說它貴,就一定「質量好」。

———

我知道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如果從邏輯分析、科學原理出發可能更受歡迎。那麼我只能說:藝術,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它的價值在於思考、理解和反省。反省什麼?反省我們人類自己,我們所處的境地。

當然你也可以粗暴地把當今的藝術市場看作一種簡單的交易,比如價格來自於價值。實際上未嘗不可。但一副作品的價值能夠被量化嗎?用了多少藍色所以貴一些?或者畫得栩栩如生所以貴一些?怎麼樣能讓一副作品貴起來?歡迎在評論里寫下你的看法。(更新:評論已關閉)

如果你要談現如今的藝術品收藏與交易的話,那麼我們又必須不能忽略這幾十年金融的發展和投資的定義。這又是另一個大的話題,對於知乎上大部分以「邏輯思維」思考的各位可能比藝術鑒賞更好理解。

可是,分離了上世紀的藝術發展史,就算你是個經濟學教授,也解釋不出來為什麼它就那麼貴。題主的題目,正是「解釋不出來」的最好替代用語。

———

知乎已有不少非常好的關於現代藝術的答案,更不乏對最有影響的人物的上萬字詳細分析。閱讀枯燥,但書中自有黃金屋。


之前專門問過一個職業藝術家這個問題。用他的話說,藝術圈——或者說畫廊——被有無藝術鑒賞力的人控制並不是重點,拍賣——或者說高價買畫的人——看中的是畫本身的「獨一無二性」。譬如,你聽說《星空》很著名,那麼把獨一無二的真品買下來,就說明你能。這是一個自我價值的標榜——老子不只有錢,老子還熱愛藝術。

再說贗品問題。很早以前就有不少頂尖畫師的畫工比原畫作者還好,贗品也可以仿到肉眼完全看不出分別。可為什麼贗品做得再真都賣不到高價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是「獨一無二」的。既然不是「獨一份兒」的,那我買上一百幅也說明不了我有錢,所以當然要買就買真跡,而且只買真跡。不論看不看得懂,只要拍賣行說它是真的,那我就掏支票簿。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藝術作品,畫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它是世間的唯一。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是的,藝術圈裡掌握著「定價權」的幾位關鍵人物,他們本身的藝術素養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發現「潛力股」的能力。畢竟藝術這種東西,非得蓋棺定論不足以品鑒它的好壞。於是問題就來了:我擁有一個畫廊,我和藝術家A的關係好,和B關係差,那我把A的作品定價定高,B的就當個陪襯。這樣,其實來看畫的人不對藝術敏感,只對價格敏感。——哎經濟學不是有句話么,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可問題是,這個定價是唯心的,並沒有一套客觀的評價體系來論證A就是比B好。


更悲哀的是,當我問我的這位行為藝術家「你在看別人的(行為藝術)作品的時候,能不能看出來這個作品是真的經過一番思考呢,還是就瞎亂造的?」的時候,他的回答是「當然能,經過思考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來,然後就想找作者聊聊創作動機和想法;而那些瞎胡鬧的東西更是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時候就要對著作品誇「嚯!真是牛 (sha) 逼 (bi)!」」 所以你看,真正懂的人是懂的。可他們沒有定價權。

以及,對所有自詡(中性詞)是「藝術家」的人,請千萬不要稱之為「畫家」。畫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夠用就行了」,真正值得鑽研的,是作品背後的想法,以及作品的表達。所以我們以為「畫家」是一種讚美,「藝術家」才是拐彎抹角揶揄別人的,但其實不是。這就像不是所有「搞攝影的」都是「拍婚紗照」的。藝術家是一種職業。

又及,不要習慣性地問藝術家們「你這個作品是想表達個什麼意思啊?」,尤其是行為藝術這種先鋒(誤)藝術。我們以為詢問作品含義是表達自己感興趣,是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但人家並不會領你情。套用王朔的一句話:你看不懂就對了,我本來就沒打算解釋。

最後,用該藝術家的話一言以蔽之,曰:藝術,是真正存在的,但藝術圈,是一場騙局。


當下有名的不一定會留在藝術史上,一個藝術家的價值應該站在藝術史的角度去看,當下的評判確實可能有所偏差,但不能說藝術圈就是在被一群騙子掌控。
我認為,討論一個藝術家成名與否和討論他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是兩回事。自古以來便是如此。題主應該是把這兩件事混淆了。
一個藝術家在世時便成名,不僅僅取決於藝術成就,還包括輿論,炒作,市場,藏家等多方面因素。一個藝術家在世時便成名並不代表可以在藝術史上站得住腳,這是兩回事。
再說題主提到的繪畫技巧,這個概念便已經把藝術的概念縮小化了。單從繪畫角度來講,繪畫發展到今天,評判作品的標準已不僅僅是是否逼真是否寫實,繪畫技巧只是其中一方面。繪畫自古以來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之前攝影技術沒有產生之前,繪畫最主要的作用之一是描述一個場景,那時對於藝術家的繪畫技巧要求很高。但到了攝影技術產生之後,繪畫作為記錄再現的場景的作用早已大大削弱。自從現代主義產生,德加塞尚等人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之後,繪畫的方向開始發生重大轉折。
題主提到梵高莫奈等人繪畫技巧並不出眾。這個說法我並不贊同,題主如此說,我認為還是用一套寫實的標準去評判所有的繪畫作品。在我看來,莫奈梵高的用色技巧,不說後無來者,至少前無古人,就憑這點,他們也應該在藝術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
說完時間可以從空間討論。題主所說的繪畫技巧應該是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講的。但中國的國畫本身就有一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審美標準,如此評價,豈不是東方繪畫都失去了價值。
不過話說回來,如今的藝術評判體系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不是題主所提到的那些原因造成的。
拿中國舉例,如今藝術市場和藝術作品價值的評判話語權不掌握在藝術家手中,而是掌握在藝術史家和批評家的手中。藝術史家和批評家作為純理論者,他們很少參與某件藝術品的創作,自己也幾乎沒有創作一件作品的能力,再加上藝術品本身就可能有多重涵義,會產生各種誤讀。還有之前提到的市場,收藏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一個批評家對於一件作品的評判。
一句話概括,不能簡單的以藝術家的繪畫技巧而否定藝術家的價值,也不能簡單的以批評家的主觀判斷評判而說他們是騙子。
藝術品的價值,藝術家的價值只有由歷史來評判才最客觀。


曾經不是,現在是。

曾經不是:
梵高之前的全部,他們死後成名是因為藝術市場的不成熟。在梵高那個時代,是剛剛開始有職業經紀人聯繫土豪抬高價格。再往前,都是買方自己找到藝術家的工作室去交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哦。
現在是:
因為藝術的界定模糊化,所以誰嗓門大聽誰的。藝術品或者藝術家已經成為類似於股票的存在了,當一個機構買斷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後,你覺得它會如何定義藝術?你覺得跟它有關的評論家會如何評論當代藝術?這裡的機構,可以是個人藏家、可以是畫廊、也可以是政府。這其中最大的一隻就是美國政府。二戰後開始宣傳抽象概念,而這是唯一的美國特產藝術。如今,藝術經濟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

不過,他們並不是沒有看出好壞的能力,而是沒有分辨好壞的標準以及沒有分辨好壞的必要。


藝術市場至少不用看某社通稿講話吧,你想控制市場的評價,恐怕沒那麼容易。在一個自由市場裡面,陰謀幾乎是行不通的,或者說陰謀的破產會特別快。
僅靠幾個炒家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一件作品的價格的,一件作品的高價背後必然反映了當下市場的市場口味和需求(洗錢也是需求,買領導的字畫也是需求)。一定有好作品沒有被發現,但能夠持續高價的作品必然有它的市場價值,有時候這種市場價值不是藝術價值,有時候是一種落後的藝術價值,比如陳逸飛那種畫現在還是很貴,范增的價格還很堅挺(不是說他流水線,是作品本身已經落後了),這隻能說明大眾還沒開眼。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評論家藝術工作者還是太少,不管水準怎麼樣,要數量足夠多,才有高效率的競爭,才能更快地淘汰平庸作品落後作品,篩選出真金。我們現在只能靠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


題主所謂的繪畫技巧是指寫實吧,那我只能說你對藝術的理解還處在如何吃飽飯的階段,而現在的藝術早已是山珍海味嘗遍了。皇帝的新衣有,但穿不久的。既然你有那麼多問題,為什麼不看點藝術方面的書去了解呢?先入為主的眼熱、憤怒是沒有用滴。


藝術品是許多人洗錢的重要途徑,我這麼說你大概就能明白了吧,比如前段時間拍出去的天價「雞缸杯」,就有媒體質疑有洗錢嫌疑。


樓主這個問題非常好。的確是對藝術圈現象的一個counter explaination的嘗試,不過提出的論述並不能站得住腳。

很多藝術家生前不被承認,死後卻抬得很高,是否可以說明藝術圈事實上被一群騙子在把持,他們根本沒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壞的能力?

我們舉公認不是由騙子把控的科學圈作為例子。芭芭拉·麥克林托克老師在1941前後就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中移動」的觀點,但一直不受到科學界的認可。30年後,科學界才逐漸認識到麥老師的超越時代的發現,而直到40年後,諾貝爾獎委員會才給81歲高齡的老太太頒發了生理學和醫學獎。假如麥老師70多歲就逝世,那是不是也算是「生前不被承認,死後卻抬得很高」的一個例子了?

能不能被人發現,完全是件運氣的事。

不是說成不成名,起碼繪畫技巧是否是頂尖的應該看得出來吧?對於那些繪畫技巧達到世界頂級水平的大師,成不成名、大眾接不接受看運氣,起碼養起來讓他們過個中產階級生活應該不難吧?
又或者,那些梵高莫奈之流其實技巧並不出眾,跟同時代那些美術學院畢業的差不多?就是因為被炒作或是風格獨特所以被炒上天?

對於藝術作品的鑒賞,我只是剛剛入門,所以不太敢評述大師們的繪畫水平。但我們假設繪畫技巧是存在是否頂尖的,看這個論述是不是成立。相當多的藝術家的的確確是被「養起來讓他們過個中產階級生活」的,比如木心口中畫「一流的丑」的委拉斯凱茲老師,就一直是作為宮廷畫師出現的。再比如,西班牙人自豪的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戈雅,也同樣是作為宮廷畫師過活的。而題主給出的莫奈老爺子,人家自己有一棟花園的啊,人家的畫的睡蓮是自家花園裡的啊,咋過的不好呢?

再說畫的技巧,畢姥爺的牛大家都知道,
這樣的被大眾認為是好的

這樣的就被認為是差的

普羅大眾真的有能力去鑒別一個畫師是否頂尖呢?

放回到文藝復興前期的時候,
這個,是普遍被接受的

這個,是當時新潮的

當時的大眾審美的水平真的能看出誰好誰壞么?
馬克思教導我們說,人的觀點是受到當時的時代局限性的。

題主的問題本質上是在問藝術究竟有沒有標準的問題。
答案是 「有,但有兩個。」
一個是作為個人的標準,一個是作為時代的標準。

用個人的標準去評判時代的標準,這是狂妄。


沒有人具備看出一件藝術品的好壞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能區分出好壞,為其評定出等級和分數的,只有那些評判維度確定、且具備易於觀測的標準的作品。比如人們可以用評分標準去衡量一份高考作文,去比較幾份作文間的好壞。

但藝術,不是機械設計、不是工程製圖、不是房屋建築學。人們可以用評分標準去衡量高考作文的同時,卻無法用相同的標準去衡量薩特和加繆誰優誰劣。

而且無法用任何標準去衡量藝術。

藝術和工藝的重要分野在於:藝術,是不能被簡單複製與評價的。

絕大多數能被稱為藝術的作品,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創性和不可複製性。藝術作品之間的競爭,更大程度上是處於差異化競爭的狀態。不同的藝術作品,會在不同的藝術維度上,嘗試攀爬上巔峰。所以技藝或者藝術手法上的追求,是對極致的追求;但藝術本身的追求,是對探索無限可能性的追求。皆自有精彩,故無從論好壞。

飛奔在無儘可能性的曠野之中,無法被套入一個簡單的標準,單一的維度進行價值判斷,恰恰就是藝術的一個偉大之處。

因為,我們從小就開始對身邊的東西作出價值判斷,區分出各樣事物是有用抑或是無用的。望著電視上花花綠綠的影像,熱切地問家裡人哪個角色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一旦知道,就心滿意足地離開電視機,跑出門玩兒去了。進學校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區分出哪個同學會在放學的時候和自己分享棒棒冰,可以跟他做朋友;哪個同學經常搶自己作業抄,得離他遠點兒。

但價值判斷,往往是武斷而廉價的。它壓榨了人們瞭解事物的時間,迫使人們匆匆忙忙地往事物身上貼標籤。那個溫柔而熱心腸的男孩是觀音兵;那個通達且剔透的女孩子是綠茶婊。富農女子嫁與工、農、貧民,不從事勞動,及從事勞動不滿一年者,仍是富農。

於是本存著無限可能的人事物,都坍縮在幾個名詞之中,變成了模板式的、細節埋沒在無光處的剪影。

而藝術的這一個值得珍視的功能,就是把那些沉沒在黑暗當中的細節,打撈到日光所及的地方。延宕本該更早出現的價值判斷,消解既定的價值判斷模式。不去區分對錯,不去區別好壞;讓知更鳥,回覆成知更鳥本來的樣子。

因而藝術品,非但不能比較出好壞,亦不應該企圖,對其作出好壞優劣的區分。

但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藝術之間沒有好壞,那為什麼藝術史上,有些作品名留史冊,有些作品卻寂寂無聞呢?

其實,如果瞭解過西方美術史的話,想必也會同意,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藝術就是對界限的超越。也就是說,藝術是反秩序的,是對無花果樹上結無花果的否定。藝術的邊界,就是對自身的邊界不斷超越,於是這個貪得無厭的君主掠奪了近乎無限的疆土,又迫不及待地把他的領地分封出去。

對現當代藝術而言,這種超越更甚。

故而,藝術作品的價值,在千差萬別的個體化審美之上,還有另一個普適性更強的、藝術史方向的評價維度。這一個評價維度,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則藝術品能否更臻於完美地反映該藝術流派或者藝術家本人的藝術思想內核;一則藝術品對同期藝術取向的超越,即藝術作品所具備的革命性和顛覆性。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作品的革命性,往往不能在其產生的同一時間段作出準確的評價。群體對於一幅作品藝術價值的評價,常常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才能趨於穩定。這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有些作家生前寂寂無聞,逝世後大紅大紫這一現象。


本文僅針對藝術作品敘述,對藝術型商品不發表任何見解和評價。

一家之言,草草不盡;歡迎討論,謝絕轉載。

祝中秋快樂!

Daniel FC上


近代的現代的交給時間去沉澱吧,他們炒作也是賺那些土豪的錢,一個能吹能侃一個人傻錢多。


小時候我覺得畢加索是個白痴
因為

這種普通藝術生就可以做的作品,就可以橫掃世界。
還有他的其他我認為沒有意義的作品。

可隨著我閱歷的增加,看過了很多,無數把現實像照片一樣畫下來的作品。
伴隨著科技美學中扁平和擬物。
伴隨著極簡主義和設計中的包豪斯運動。

我逐漸發現,畢加索是個天才,他確實是藝術家。

就這樣簡單的線條,不是現在各種視覺體驗追求的現代極簡化嗎?
可是在我小時候,我覺得這是垃圾。
所以說,人在不同時期觀察某樣東西不一樣,你的世界和藝術家不同,所以觀點不同。但我們不能否認,不少藝術家被投資者掌控了,但是,好的東西才會有好的市場。


我想了想還是來回答一下。因為小女子也不大懂印象派。

第一,大家都說藝術圈不等於只是畫家,其實書法界這幾年出現的新風氣也讓人很不解。所以也不只是美術界的事情。這幾年書法界出現的丑書,恕我直言實在是看不懂,當然風靡全國應該是有人追捧的原因,畢竟當了官的人創造出來的。

第二,再說印象派,我對於畫畫的理解還處於外行,我想題主應該也和我一樣。以前我們開玩笑:問一個外行:「這書法寫的怎樣,那幅畫畫的怎樣?」「都好,都好。」「怎麼個好法呢?」「黑的好,畫的像。」看官們不要笑,很多人看畫還處於畫的像不像的階段,我的話剛能看懂寫意畫。

第三,關於收藏。以前有人提問,蘋果手機到了若干年之後會不會成為古董(本來寫藏品的,想來也可以作為藏品,因為有些東西之所以是藏品只因為:我樂意),答案是否定的。為何不能?(1)不具有獨一性;(2)不具有傳承性(3)不可複製性。比如同樣的王羲之也寫不出同樣的蘭亭。

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其實很少有梵高那種生前不值錢,死後價格抬得很高,當然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死後都會有一定的增值,但並不會增值太多。大多能一直增值的藝術家都屬於是死前就非常有名氣的。

再說收藏,的確存在鑒定失誤的時候(以前在哪個問題里看到的,鑒定師鑒定是真跡,別的鑒定師就不能當面說出來。不知這個情況是不是真的),但是這種情況也比較少,必定沒鑒定好,自己的身價也會一落千丈。上面有知友說贗品可以做到和真品百分百相同,這個我不敢苟同,至少在創作書法和國畫(油畫我不了解,無法判別)創作者需要融入自己的大量感情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所以就算是同一個人,由於心境不同,創作水平也有不同的高度,贗品之所以達不到百分百相同也是這原因,臨摹著可以臨摹形但是無法臨摹神韻(這個好像挺玄乎的,但是心情好和心情不好,寫出來的字就是不一樣)。

至於題主的第二個疑問,一幅畫的好壞不光是看畫畫技巧好不好,也要看取材,也要看畫畫所表達的神韻,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個疑問我無法回答,因為至今很少去了解印象派。

最後,藝術品的價值並不能由它的價格而決定,因為很多不出名的藝術家也有相當優秀的作品,但這就需要我們獨到的慧眼了


推薦閱讀:

單反攝影是否受到了手機攝影的衝擊?
為什麼相聲不應該走向低俗化?
為什麼說畢加索在生活中就是個人渣?
德國krautrock運動是什麼?
孤獨與藝術之間是什麼關係,藝術與商業之間又該是什麼關係呢?

TAG:藝術 | 藝術家 | 美術 | 藝術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