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是否存在「倖存者偏差」?
12-05
最近在知乎特別關注「人口」、「計劃生育」這些問題(都?賴那一篇「生11個小孩」的文章)
比如: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過哪些價值和意義?這些價值和意義是否有值得商榷之處?
無法給子女提供合格生活條件的貧困父母,生孩子的行為是否不道德?
如何看待新聞 《 四川村民生11名子女未罰款 稱「存錢不如存人』」》?答案里,有些人說了自己的生活經歷,關於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的情況。我發現他們得到的支持很少。但是我覺得,這真的是常態,他們說的對,我就默默地支持了他們一下。
剛好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分析,卻和我們的實際經驗相差這麼大?我的回答,是很片面的。
因為我覺得,知乎上有嚴重的倖存者偏差:
- 大家都上知乎(這不廢話么,你現在在幹啥?上知乎)
- →大家文化水平比較高(這個是我猜的)
- →遠離偏遠地區,農村地區(這個可以從在校大學生的農村孩子比例越來越低得出來)
- →不太了解農村、偏遠地區的情況、不通過電視電影的藝術作品了解,而是去近距離觀察體會。(猜的)
這個比較困惑,我覺得知乎幫我搞個調查就方便了……
《知乎用戶基本信息調查》,分分鐘數據出來,然後在結合數據背後的事實,完全可以開始說故事。
再看一下,哪些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符合知乎實際、哪些不符合,不符合的原因呢?
又回到原來的數據裡面,分析裡面,再查找原因。
知乎上的用戶都比較年輕,擁有較好的教育經歷,逆境比較少,容易出現何不食肉糜的言論和點贊,就和微信一樣,微信微信微微相信就好,呵呵呵
農村不管在哪裡都和城市和互聯網離得很遠,人們想要了解極其偏遠的地方,只可能通過別人的介紹。我覺得知乎在這方面做的很好了,有很多人去說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沒有嚴重的倖存者偏差。
推薦閱讀:
※你在知乎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什麼癖好?
※該怎麼對待知識的遺忘?看的時候都理解了,過段時間似乎很多都忘了,這樣豈不是白學白看,該怎麼正確對待那
※知乎的友善定義帶有傾向嗎?
※知乎上極力推崇讀書的人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
※現代中國社會是否由於媒體過多的報道負面新聞而導致社會整體信任度降低,幸福感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