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西南交通大學推出的經典閱讀推薦書目?

一個經典書目推薦,其實個人覺得出發點是很好的,知友們怎麼評價這份書單?就在13號,我交出來了詳細的書單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


我是來支持 @陳毓秀 同學的回答的。但我希望非常心平氣和地告訴題主,這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大學生推薦書目;而我認為開出這個書單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很好奇它出自誰手。很顯然,這並不是由專業學者為年輕學子量身定做的一套通識書單,這是由一些已經很久不讀書的人,根據自己以往的耳聞炮製出來的大雜燴。因之,書單暴露出了很多硬傷,簡單說有四個方面:

(1)盲目推薦八十年代「西學熱」時期的作品;
(2)大量推薦常人無法讀懂的經典;
(3)西學作品譯本選擇極其糟糕;
(4)國學作品版本選擇令人困惑。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薩特《存在與虛無》、卡希爾《人論》並不適合作為必讀書。在今日西方,他們不會被作為人文經典看待。他們是過去的時代的重要的作品,在當時的語境下有其學術與思想上的意義,但他們並不值得今天的人去反覆咀嚼——某種意義上他們的貢獻已經被後來的作品充分吸收。但在中國,他們有其特殊的意義。他們在中國的出現,為當時的中國知識人打開了一扇窗,他們是在知識貧乏的時代偶然地透入中國的最初的微光。如果我們做文革後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我們不可能繞過甘陽的卡西爾。但把這樣的書推薦給2010年代的的青年學子,我覺得並不合適。我讀過超過三分之一法文版的《存在與虛無》,超過一半的英文和一部分中文——我甚至還讀過薩特幾乎所有的小說作品。《存在與虛無》是這樣一本書:一個法國人在他並不理解的德國哲學概念中努力尋找著他自己的出路——他自以為他找到了。如果一定要讀薩特的話,《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叢書:薩特讀本》會合適得多。作為通識教育,我也不認為有必要讀波伏娃——我們並不需要親自感受此書對二戰後法國知識界的影響。儘管我對這本書有許多個人的興趣,我還是要說通識教育可以讀李銀河。至於卡西爾,我覺得讀過甘陽寫的「卡西爾的文化哲學(1984年)」,那就不錯了。

如果說《存在與虛無》是一定要從「經典必讀」的書架上拿下來的,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則是常人不能讀懂的。讀這樣的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有初步的哲學以及哲學史訓練、有深入淺出的導讀在手——如果可以加上第三個,那就是有通達的老師在旁指點。把這樣的書放入通識教育,是教育的誤區,也是讀者的災難。我以為還不如換成《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棒》、《牛津通識讀本·海德格爾》。黑格爾《美學》看似比《精神現象學》易讀,但是對於讀者的要求事實上更高。我個人認為,德國哲學中的美學傳統其實是一顆皇冠上的明珠,只有在對西方藝術史、德國浪漫主義以來文化史、康德以來哲學史等等領域有一定積累以後,才可以略窺其中奧義。這不是說黑格爾的美學對於藝術批評來說有多重要,而是說它在當時德國文化史中的位置非常特殊,初學者要把握非常困難,貿然讀一些皮毛,完全是投射自己的偏見。讀美學,可以翻一翻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或《牛津通識讀本·美(beauty)》……最後,不得不說,在通識教育中推薦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先讀《道德形而上學基礎》。

在一些還可以讀的西文作品中,譯本選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德)尼采著,楚圖南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這難道是推薦者當年自己讀的版本么?為什麼不用錢春綺、孫周興?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馬克斯?韋伯著,於曉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如果說尼採的譯本選擇中還帶有個人偏好的話,韋伯此書的中文本毫無懸念地應該使用廣西師範大學簡惠美、 康樂譯本。再一次,推薦者的知識停留在八十年代。此外,何兆武雖然是一位很好的學者, 但他所譯法語作品並不總是準確。盧梭《社會契約論》問題相當大。我不知道盧梭全集本《社會契約論》的質量如何,我會期待它至少能糾正幾個何譯本中明顯的誤譯。更有趣的是推薦者還選擇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65年的《哈姆雷特》——難道這是一個政治信號,說明台版書可以進入大陸了?國學作品的問題其實更大。套用易中天先生的話,推薦者似乎有一種特異功能,總是能避開好的版本:錢穆或楊伯峻的《論語》、楊伯峻或沈玉成的《左傳》、胡道靜的《夢溪筆談》,等等。無論選擇哪個《論語》讀本,至少我不會翻開他們選擇的那個系列——出得像盜版一樣……只有《史記》、《資治通鑒》這樣的作品,推薦者似乎連犯錯誤的機會都沒有。上古的那一版《世說新語》,作為讀本而言就是災難,推薦者的八十年代情節再次泛濫——而他們顯然不知道陳引馳、 @盛韻 有一個非常好的譯註本:有導讀、生僻詞句有解釋、專名有注釋、有流暢的翻譯。這已經很不錯了。作為讀本來說,最好還可以有地圖、附錄(如家族譜系),以及進一步閱讀的建議——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太多。一直希望前四史可以有這樣的讀本:The Landmark Thucydides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Peloponnesian War: Amazon.co.uk: Robert B Strassler, Victor Davis Hanson: Books。

最後還要補充一點。這個書單背後的知識結構非常糟糕。其中史學作品尤其少。民國與我朝史基本空缺。中國思想史的部分,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是一部反思性的著作,而不是一本貫通型的導論——本科時讀起來,覺得泛而寡味,現在覺得我要再讀很多很多年的書,有足夠的閱歷和思考,才可以體會其中的用心;這樣的書作為通識,很容易增長人驕狂之心,以為所謂大師不過如此啊……去掉這本,此書目從馮友蘭的入門級哲學簡史就直接進入近三百年之學與《管錐編》,這其中的斷層,難道要靠熟讀《古文觀止》與《國史大綱》來彌合么?事實上,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英文版都出上冊了——推薦者完全無動於衷。西方史、世界史方面,除了《全球通史》、《歷史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歷史背景以外,一部美國史、歐洲史都沒有。在缺少西方史基礎的前提下,翻開柯林伍德或哈貝馬斯,讀者很快就只能合上這書——再也不打開了。之前有一個回答認為一本書就打開了一個世界。我想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才打開了一個世界。一本過於艱深的書也會關上一個世界——那個不幸的讀者會對自己說:「這個領域,不是我能了解的……」

總之,我想,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推薦者對於所推薦的作品缺少系統的了解——有時我甚至懷疑他們有沒有翻開過他們推薦的書。他們是否知道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出了幾卷?還會出幾卷?他們又是否知道N. Sivin在2005年又修改了他的專文《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科學革命?》(其實這篇文章全名叫《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科學革命?抑或,沒有么?》,而作者後來有中文名字了,他叫席文)?這裡的關鍵在於:推薦者對於書的掌握停留在了八十年代的水平。我推測推薦者群體是八十年代思想啟蒙時略受潤澤的學子——或他們的傳人,他們的知識世界原地踏步很久了。作為後輩,我斗膽對他們說,請重讀一遍朱學勤的舊文:《思想史上的失蹤者》。


我不說什麼是好書單的標準,這會引起很大的爭論。我只想問問,你們知道一個糟糕的書單是什麼樣的嗎?

一個糟糕的書單它能夠做到這兩點:讓讀者盲目自信、讓讀者不自信。

知道嗎,幾乎所有的文學院大學教授都在推薦韋勒克的《文學理論》為中文系學生必讀書目。但我在大一花了很長時間精讀了這本書,之後卻對文學理論產生了極其嚴重的挫敗感,我很難理解這本信息量如此之少的書籍為什麼會用這麼難以理解的方式表達,並且會被封為文學理論界的經典,一再推薦。我在很久以後才理解,這裡面不僅有學術背景的緣故,也有翻譯的原因,還有文化背景的元素。

對於本科生而言,趙毅衡二手的《新批評文集》反而信息量更大,更好理解,也更容易讓學生產生信心。

你經常會在網上,在和別人的交流里,在老師的課堂上,重複聽到一些書,比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王小波「時代三部曲」,村上春樹的文章,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布魯姆的《西方正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甚至有許多人將天書《尤利西斯》談論得頭頭是道!

同樣的,你依然會在網上看見《香港大學推薦的大學生必讀一百本書》,《經濟學必讀著作100本》,《北大社會學教授力薦讀物》等等。閱讀量分享量奇大。


但實際上,這些只給了書名卻不給任何書籍信息的書單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想都是沒有用的。


大部分書單非常糟糕的一點是,它會把一些入門級別的書籍和極為專業的書籍放在同一個框架下給你選擇,並且不給你任何的閱讀順序。真正有心去學習的人會發現,這樣的書單,真的是毫無幫助。真正良好的書單應該是什麼樣的?它應該對書籍的信息有一個起碼的介紹,並且告知你在什麼閱讀能力下能夠去閱讀這本書,閱讀這本書後你能夠獲得什麼,而不是單純地把書名列出來。


你應該知道,貪多嚼不爛是應該努力剋制的,不要被那些貌似高深的理論術語迷惑眼睛,那並不適合一個初學者。是的,那些術語名詞很好很新鮮,那些書名那些思想看起來很牛很深邃,但結果只是聰明了舌頭,實際還是不理解,反而讓自己好高騖遠。或者連舌頭也不曾聰明,中途放棄,最終就只是徒增了自己的不自信。

人文學科的許多領域自己有一套話語系統,如果你之前沒有進入過這個話語系統,那麼很抱歉,你幾乎完全無法理解這本書在講什麼。才學有限,知識結構的問題 ,我不可能比@殷守甫的回答說的更清楚了。

最後對於西南交大的評價,很簡單。

它符合讓讀者不自信的標準。按照這個書單去閱讀,在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之後,大學生會產生極其強烈的挫敗感,並且一無所獲。

因此,這是一個糟糕的書單。

=以下話可以忽略=

所以再次贊同 @陳毓秀和 @殷守甫 的回答。並且替其簡單反駁一些質疑。

@陳毓秀 的概括其實非常精準。

目前得票第二高的匿名回答,核心觀點是書單一定要全面,如果不全面,專挑某一領域,那就是在把狹隘的專業理解推薦給學生。不過問題在於 @陳毓秀的回答並沒有說「大學生不應當全面學習」,而是說「書單應當專註某一領域,至少應當標明界限」!(針至於原因,她的回答中1234羅列得很清楚)。匿名用戶的這個回答其實是稻草人謬誤,曲解對方的觀點進行攻擊而已。

而 @顧旭瑋這種「本質其實都是人文書籍,談不上什麼專業性」的觀點更是暴露了大部分人對於人文學科的淺薄誤解。請原諒我這麼說,如果這冒犯了您。但事實確實是這樣,我必須指出來。理科的人很自然地認為「連萬有引力還搞不清楚的人恐怕不能理解量子力學」,但是對於人文學科,他們總認為自己能夠一步登天,但很可惜,這是錯的。很多人認為的是,人文領域,無論推薦何種類型的書,讀者都可以輕鬆涉獵,但是我只能說,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如果你之前沒有對西方哲學的背景有稍微的了解,而直接去讀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你恐怕完全無法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意圖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

再次推薦@殷守甫的回答,他對這份書單知識結構的缺陷闡釋的非常清楚。


雖然我出仕之時, @郭嘉 已經不幸離開了,沒能同殿為臣,但是我完全同意 @郭嘉 的看法。


現在以了解國學的名義去推薦人讀《易經》《詩經》《論語》和《左氏春秋》的,只是為了政治正確罷了,理由郭嘉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在這個黑名單上我還想加上《老子》。


為什麼呢?因為《老子》也是一部「智慧的碎片」式的著作,你可以從裡面解釋出修鍊成仙的方法,比如看《老子想爾注》——對應周易的有《周易參同契》,你也可以從裡面解釋出帝王之道的統治學,你更可以從裡面解釋出各種生活的智慧,只要你敢聯想。本質上這個和《易經》一樣的,你不看白話解釋,沒有基礎的去讀,讀不懂,讀的迷迷糊糊的,如果你看《XX讀老子》,那麼其實你接受的只是那個人的觀點,只不過他借用老子這本書裡面的某些句子強行解釋出來了而已。

從現存的老子的版本來看,現在我們看到的通行本老子基本上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因為目前最早的《老子》是郭店楚簡本,根據這個本子,很多通行本《老子》裡面的名言警句壓根就是面目全非的錯漏字的結果,比如說這幾句: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是不是覺得太有哲理了?!各種辯證法和對立統一的精神啊!把這一句放到網上搜一下,看看有多少人在這一句的基礎上進行闡述各種微言大義和深刻的道理?但是在郭店楚簡的《老子》裡面,這句話是這樣的: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國家昏亂,安有正臣?

馬王堆帛書本和這個也類似。

這樣看,是不是就正常多了?但是之前那種強烈的對比和憤世嫉俗都不見了。但是在《老子》流傳的過程中,這個「安」字被有意無意的漏掉了。

先秦的文獻坑一直都很多,一是先秦時代的文字歧義很多,學術界尚且爭論不休,讓一個沒有基礎的人貿貿然去讀,他們必然會藉助於其他的解說,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在接受別人「六經注我」的內容;二來先秦文獻後來人都在不停的累加私貨,以至於其本意目前已經模糊不清。每一部有影響力的先秦文獻,其實仔細分析起來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的觀念史。孔子刪改《春秋》,但是孔子具體想通過《春秋》說什麼,我們不知道,現在也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安國和董仲舒怎麼想的,鄭玄和馬融怎麼想的,朱熹和胡安國怎麼想的……這些東西,作為通識去讀未免太艱難,並且說實話,大部分人不感也沒有必要感興趣,但是如果不去了解這些,干拿著一本本先秦的文獻讀,又指望讀出什麼來呢?


再吐槽一點,這書單裡面相當一部分書都是屬於「如果沒有興趣就讀不下去的」,歷史類比如《資治通鑒》,司馬光自己都說,這本書看了都讓人瞌睡,如果不是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你讓對方為了「素質培養」去碰《資治通鑒》是不是要求也忒高了一些?如果還是用這種思路去給人推薦書,很多人只會看看這個書單,然後說:「真牛」,「真不錯」,然後該幹嘛幹嘛去了。還有錢鍾書的《管錐篇》,這就是個讀書筆記,光看是看不懂的,要配合原書一起看,才知道錢鍾書在吐槽什麼,不知道單獨推薦有何意義。


風起於青苹之末,如果真想推薦書讓人看的話,不如老老實實的分門別類的列出書單,從當代人的通俗著作推薦起,先引導人入門 ,然後讓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是否進一步閱讀經典。學知識,還是要看當代人的書是王道,須知知識是前向發展的,只有人文和藝術類的,才有讀經典學習的必要。

這書單里還有《國富論》,這本書目前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語言很優美,尤其是英文版,在寫論文的時候如果在簡介裡面恰到好處的寫一兩句亞當斯密的話,表示你這個研究可以上溯到祖師爺說過的某句話,然後一步步的捋下來,到你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構成了一個非常長的文獻鏈,那麼整個文章就顯得有文采不少。但是你要說這本書提供了多麼新穎的經濟學視角——那也太小看這兩百年的發展了,還是看《經濟學原理》最為直接,也最為有效。


忍不住來跑個題,之前去北大聽朱清生老師的藝術史的時候得到一份書單,送給大家。

這是朱清生老師在做元培書架的時候請理查德·羅蒂幫北大學子開的一份書單。有意思的是,他所列舉的書很多並非名著,而是那些在特定的時間點,在歷史的轉折期所起到作用的一些書。

我覺得這個書單的構思非常有意思。個人認為,開書單,不要硬塞那麼多自以為「你們都該看看的書」,而是要有巧思,要有整體的思想,這樣比較好吧。

再次,跑題了,不好意思。:-p


我習慣性反對給大眾列書單這種東西
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可以承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看書,列一個書單,毫無意義。
可能有人說看其中一兩本也是好的,那可真是不一定,就用這個書單裡面的書,一個文科生去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個毫無哲學基礎的人去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有意思么?很可能結果就是根本看不懂,然後用自己的想法來對裡面的東西胡亂解釋(我是在黑民科和民哲么……)。當時我為了看懂《純粹理性批判》,先去找來大學的哲學教材從希臘哲學開始看,然後去看關於德國古典哲學的相關書籍,連鄧曉芒的視頻都找來看,最後依舊覺得自己一知半解,所以我覺得如果別人問我想看哲學方面的書,我就隨手把三大批判扔給他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事情。而且這還沒算是什麼翻譯之爭,各家之爭
在我看來,真正有意義的書單是有針對性的,如果這些書出現在針對哲學或者是社會學系的書單中,那無疑是真正有意義的。哪怕是給普通大眾開的書單,只要是有針對性,都是有意義的,一般別人問我有什麼書可看,我一般會說先去把《論語》讀三遍再說,但就我之所知,也沒人去讀,即使他們從來沒讀過。


這個書單是相當糟糕的,問題大概出在兩方面。

感謝@顧旭瑋 的答案,西南交通大學的書單是有編者譯者版次和出版社的,所以第一條問題自然也不存在了。第二個問題看來之前吐槽太凶,又沒什麼乾貨,目測收到了好多的反對,我多補充兩句,請見分割線之後。

其二,讀一個書單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列書單的人是什麼目的,就我個人觀點,列書單的目的無非是這麼幾個(1)教人如何裝逼,讓人學會一堆術語理論在需要的時候嚇唬人;(2)開拓興趣和視野;(3)教人如何學習和了解一個專業領域;(4)列書單的人自己裝逼,證明自己閱歷豐厚。這四個目的里,就我個人觀點,實現第2最難,因為要挑選適合外行人看的入門書,既要能激發興趣,不把讀者嚇走;又要能幫助讀者樹立基本觀念、打好基礎,挑書非常不易。第3相對容易一些,但是列書單的人要對相關領域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列書單的時候還要講究閱讀的順序,要解釋讀這些書有什麼好處等等。至於第1,第4就比較好辦了,只要弄一些天南海北的名家名著,稀里糊塗的羅列上去,只要能夠假裝學識淵博、見聞廣泛就行,至於真的學到多少便在所不問了。大學生的空餘時間最多,好奇心也最旺盛,是沉下心好好學習一些專業領域,或者拓展眼界開闊視野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夠有個書單作為入門的嚮導是極有幫助的。但是很不幸的西南交大的書單就是教人裝逼和自我裝逼的書單。能夠靠讀書裝逼,似乎比靠Dota裝逼強上幾分,但是《實踐理性批判》、《易經》、《邏輯哲學論》這種沒有三五年紮實的基本功根本看不懂原典列在書單里,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用處。
-----------------------------------------

書單有很多種,初中高中的語文老師到了寒暑假就會列書單,大學專業課的老師會列書單,有些報紙媒體也會列書單,目的用途不同,內容和判斷標準自然也大相徑庭。大學生的書單和別的書單相比,有一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體現閱讀的計劃和安排。

之前就有提過,大學生恐怕是一生之中,空閑時間最多,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而且保守的算,整整三年的時間裡,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候可以不低於三小時。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更需要的是一個長期和良好的閱讀計劃,從而能夠學習一些完整的,成體系的知識和技能。如果是自學經濟的,大概要從曼昆或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讀起,然後學微經宏經等等,最好還要學一些數學。如果是自學政治哲學,恐怕總是從薩拜因、或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史讀起,少不了需要讀二十來本原典。但無論如何一個長期連貫的讀書計劃是需要的,或者起碼要有足夠好的入門引導。這樣子,花個半年一年的時間,就算沒有什麼深入的認識,總算也能夠學到些知識,知道一本書在說什麼,為什麼要這麼說。之前有些回答說,看了書單,能夠讓自己找到讀書的動力,或者能夠看上一本兩本書,就是好事。話雖然不錯,但是未免對自己要求太低了。

相應的,我強烈反對在開給大學生的書單里,零敲碎打的放很多雜書。這些書未必不好,但是如果不成體系的去學,極有可能根本讀不懂,或者光學到些好詞好句,卻不知道書里到底有什麼好處。

補一句,上面有幾個答案對跨專業的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其實問題也出在這裡。如果只是圖零敲碎打看兩本書,那出一個面向大一新生,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雜燴書單也無不可,但是如果真想要整一個對學生有用的書單,那不管怎麼強調所謂的通識教育,面對不同專業大類學生的書單必然是不同的,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這書單是極好的,橫跨中西,穿越古今。讀完這些書之後可以極大的擴充讀者的視野。但是這個書單還是不太齊全,不能足夠的培養讀者的國際化視野,至少不能培養宇宙化視野。
並且很糟糕的是,這個書單僅僅涵蓋了文學,美學,數學,物理學,社會科學,哲學,歷史學,傳播學幾個方面,不能充分的擴展學生能力。一個好的書單應該有更加廣泛的覆蓋

所以我推薦這樣幾本書,以期能夠補全書單,
1. 因為原來的書單缺乏工程技術的內容,所以我推薦 星際迷航:聯邦星艦進取號完全圖解 (豆瓣)
2. 原來的書單上缺乏外語學習內容,昆雅語教材Pedin Edhellen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補充。啊,弄錯書了,這是辛達林語教材。不過放在書單中也是好的
3. 為了養成正確合適的國際化或者宇宙化的視野,一本好用的人類學書籍是適當的,考慮到時代的進步,我推薦: Warhammer 40K系列設定集
4. 僅僅對科技有所了解很難生存下去,社會是險惡的地方,在陰暗的角落處有怪物捕食落單的人類。所以我覺得應該推薦 克蠕厲(Crowley)閣下的The Book of the Law
5 能夠理解的是,一個正常的書單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在書單中推薦一個推薦了書單的書單(或者是我們應該推薦這樣的一個書單: 1. 這個書單是A type的; 2. 所有A type的書單都會推薦一個A type的書單(也就是類似於GPL的遞歸))


出發點固然是好的,只是如果你按這個書單讀下去,可能讀不了兩本就放棄了。
.
沒有按難易程度分的書單都是耍流氓。
.
題主可以參考陳芝姐姐的有一篇關於書單的專欄(手機鏈接無力)
.
一個好的書單應該有的要素
-詳細的書名作者出版社,譯者很重要
-按難易程度,從入門到進階,分類。
-寫書單的人至少一句話的評價推薦吧,你為什麼選這本書?
.
強烈覺得這個書單完全就是中外名著top100,人生必讀的100本書,改變你一生的100本書,大學生不得不看的100本書系列。。。


98年的時候北大、清華都開過書單,比這個體例還差,各種混搭,各種馬哲亂入。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十年前吵過的東西十年後依然可以翻舊賬接著吵。損失的不是北大、清華、西南交大。花時間評價什麼書單其實在賠上自己用功的時間打無聊的口水仗。


萬年中大黑來答題了。

上學期某一周我們班裡發簡訊要我們填一個問卷,大概是要讓我們這幫大三的學生投票給新生選出一份推薦書目。題目中提到的這個書單裡面的書基本都包括了,不過問卷裡面還有什麼《貨幣戰爭》之類的暢銷書......

可見國內大學有多不靠譜


支持陳芝和殷守甫的答案,匿名用戶和顧瑋的答案是典型的政治正確的廢話。
以上兩位已經回答得很好了,我來寫一點我的感想:
看了如何評價西南交通大學推出的經典閱讀推薦書目?的感想: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造福後人」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裝逼」!】
從古到今,從程序員界到人文社科界,從商業界到學術界,人人都打著「給後人指條明路「」推薦好書」的旗號大談人生經驗,其實大多都是在誤導後人,根本不引導後人走上實用的快車道,相反卻推薦一些假大空的東西,主要目的是顯擺自己當年多麼牛逼!!
儘管,他們往往並不全是刻意為之。事實上,要做到不受潛意識的裝逼傾向的影響,才是非常難做到、需要克服人腦的諸多陷阱、只有經過長期知識分子化訓練才能達到的。鏈接Intellectualism: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seudo-intellectual and an intellectual?


利益相關:西南交大在校本科生
又一個「楚王好細腰」。
為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學院給每個寢室發了一個這玩意:

猶豫了半天還是決定放一張有碼全景圖:

拿到這張紙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幸好就是發一下,沒讓貼門上。
還沒等我想完這句話,就聽到了一個堅定果斷的聲音「必須貼宿舍門上!
且不說宿舍門是用來貼外賣電話二維碼的地方,煩請有關部門把既然已經要求必須貼了就把文字排版設計得好看一點好么(至少要比外賣小廣告好看啊喂)。就從上往下吐槽吧:

  • 那個logo是什麼鬼啊,沒人逼你要放個logo在上面吧,不要硬放好么……唉畢竟每個人審美不同,既然人家的logo就長成這樣……放就放吧這已經是最小的槽點了。(旁邊馬賽克下面是我們學院名字)
  • 活動的名字叫「與經典同眠」……不要硬起名好么,你們這樣硬起會導致我們硬不起的……我語文學得也不好,提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不如直白點,就叫「拍校領導馬屁」吧。
  • 再往下……很明顯你們駕馭不了八個字元長度的書名……不想說設計一下排版了,設計這個詞明顯不適合你們……
  • 剛看到的時候,我挺好奇為啥有的書名下面有下劃線,懷疑是不是複製粘貼的時候沒有去掉鏈接格式,恩往下看發現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原來,標註下劃線的為已有書目,沒標下劃線的是在逗我么。
  • 「最長借閱時間為一周」 算了……心好累……

===============答主心理陰暗的分割線 我有在反省的 輕噴===================
上大學以來,我所看到的學生自我管理中心就是平時上課點點名,檢查檢查宿舍衛生,外加搞一些這種幺蛾子的一個類學生會組織。點名檢查我們出勤率的人有可能經常不出勤,檢查我們宿舍衛生的人宿舍有可能宿舍不衛生。
現在,是否把「與經典同眠」乖乖貼在了門上又成了一項檢查衛生的新標準——不貼扣10分,於是又會產生許多這樣的故事:同學A與同學B是拐了幾個彎的朋友,自管中心的同學A檢查同學B的宿舍時發現B的宿舍沒有貼「與經典同眠」,同學A一臉嚴肅地跟同學B說不貼就得扣10分,然後在沒別人看見的地方偷偷劃掉扣的分,併火速得意地通知同學B以及同學B的朋友們,沒事兒,沒扣分哈。
================================================================
跑題太遠了,試著往回跑跑。
其實大家都挺不容易的。看得出這份書單內容的煞費苦心,和學校的有所相同有所不同,有一種向校領導致敬同時自己又充滿創新精神的感覺。
===================算了我看我是跑不回來了的分割線=====================
再來句有點狗的話吧:我黑他,因為我愛他。
我真心愛我的學校我的學院,我希望他能變得更好,也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使他變得更好。


應該把《三體》放第一,然後看完《三體》會覺得後面的書都想讀讀。

讀書興趣都是從小說開始的,硬著頭皮啃下去的決心,還是要留給專業書。


我覺得這樣的書單一點太容易列舉了,都是公認的經典,只要湊夠數就好,誰不會啊。

而且在中國讀經典特別大的危險就是當這些經典當聖經拜讀,本來教育體質就壓抑獨立思考的了,再推薦經典而沒有適當的指導讀了多數會有反效果。當年歷史教授讓我們讀弗洛伊德跟相對論,都在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出版,然後指出兩者的共同之處那個叫精彩啊。然後討論尼採的時候指出他的超級大男人主義為尼采思想核心。所以讀經典入門最好將它們當文本討論最為恰當。

這書單算過時了。福柯,judith butler,或者lacan這些後現代經典也應該成必讀了。

另外,缺乏國際視野,應該加入種族,殖民主義方面的經典。還有印度哲學或者甘地自傳的也可以入選。

最後,太缺文學作品了,尤其是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還有現代主義的藝術書也應該列入。


鑒於我是文科生,想談幾句:

1.先說說書單。
(1)內容:
大部分是文史哲,當然藝術經濟之類的也有。
(2)順序:
個人覺得書單有點亂,比如1.《易經》、2.《奧德賽》、3.《詩經》…從中國跳到歐美的再跳回來。有點亂~
(3)適用性:
不可能適合所有專業的學生。但是,出發點是好的。為什麼不適合所有學生呢?有一個事實: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前看書太少,思想不夠深,至於文學史了解得更少。讀了用處也不大,尤其對於理科、理工科學生。
(4)局限性:
任何書單都包含三個局限性:開書單人的局限性;書和學生的局限性;時間的局限性。
開書單的人未必讀過所有開出的書或真正讀透所有的書;書未必適合所有學生(各種專業、性格);大學四年的時間想把書單上的書都精讀了幾乎不可能…

2.再說說"理想的書單":
實際上沒什麼理想的書單。據我觀察,好多大學生在報考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與自己喜歡的專業失之交臂。對於這樣的人,應該看自己喜歡的專業相關的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個人意見:當個參考就好了~畢竟,初衷是提倡看書。當具體內容繼承不下去的時候,至少先繼承精神…選擇自己喜歡的讀吧。

另外,多說一句:其實文學包羅萬象,當把兩個專業或多個專業聯繫起來的時候,就好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幾種新的力量在碰撞、幾個不同的空間在重組,最後融合成另一個宇宙。
因為學科與學科本身就是由一個整體人為地分離開來的。

(歡迎批評指正…)


我以為,現在這個年代,所有推薦別人讀《易經》《詩經》《論語》《左氏春秋》的,都是耍流氓。

對於大學生而言,竊以為這個書單上國內20世紀之前的著作,僅《古文觀止》或可一觀,《三國志》《世說新語》之類,當閑書翻翻即可。其餘的行文晦澀,文化背景不清,讀起來大多如同嚼蠟。

國外政經著作,均是公認的經典,可也不建議讀;蓋因其大多是某一方面的專著。我們國家的年輕人,大都囫圇吞棗的學了一肚子知識,卻多感無用,何也?知識的骨架沒有建立罷了。在這種情況下,讀大部頭的專著就像啃硬骨頭,艱深晦澀,讀完卻不明所以。

書單中的《經濟學原理》《從一到無窮大》《中國哲學簡史》這類大師們專為入門讀者編著的讀物是年輕人應當重點著力的地方。

我的推薦閱讀順序,近代入門類概述類——》近代專著類——》雜學——》古代經典。
其他形式的書單也可照此順序閱讀。
----------------------------------------------------------------
鑒於評論中知友 @王全良@溫如@破閱 等對某將推薦《論語》視為「耍流氓」這一觀點,有較大意見;認為這是不尊重作者的表現,責令我不得保留「耍流氓」的意見。我尊重以上諸位知友對於《論語》這本書的喜愛,但我更尊重我自己的本心;經過了解諸位知友的觀點,我更加堅定了,「在書單中推薦《論語》給年輕人,就是耍流氓」,這一觀點。

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先說說《易經》《詩經》《論語》《左氏春秋》,這四本書的由來,我曾經在儒家的詩書禮易樂春秋五經是如何演化成十三經的?這個回答中,簡單介紹了《易經》《詩經》《春秋》在唐之前的版本演變。對於當代社會而言,《易經》引道入儒,變了滋味;《詩經》過度詮釋,韻律不通;《春秋》判例古老,不合時宜。可讀性都不高,接下來我們著重說說《論語》的事。

《論語》可以看做孔子學說的傳習錄;全部由一些小故事組成,在我國古代作為啟蒙讀物,主要用來識字和儒學入門,以備學習後期儒學經典。在兩漢《論語》就有齊、魯、韓等多個版本;東漢末年,大儒鄭玄以魯論語為正本做箋,初步統一了《論語》的版本。曹魏時期的何晏奉命修《論語》,這就有了《論語註疏》;這本書影響很大,是魏晉到兩宋《論語》的標準讀本。何大師是夾帶私貨界的大師,本身是個假儒真道士,生生將《易經》改成了道學經典;這本《論語註疏》想來也是出了力的。基於何大師這種尿性,後期的儒者不斷的對《論語》進行修訂,到了朱熹這裡,終於又再次一統了《論語》,這就是《論語集注》;明清論語以這本為尊。朱大師的夾私貨的能力也是不弱的,其將《論語》作為理學正宗的四書,說明朱大師對於《論語》的修改工作做得很到位。清儒們,視漢經學為正宗,所以在《論語》這本書上,無論是朱熹的《論語集注》還是何晏的《論語註疏》都是不入法眼的;肯定要反對。可這麼多年了,原始版本的《論語》早已不知去向,只得從年代最近的《論語註疏》中研究起來;今天的《論語》大抵都是這麼來的。現存的《論語》正文,字數極少,不過兩萬餘字,還比不上知乎一篇長答案。《論語》中,孔子言論的背景,環境,和就事論事的「事」早已不可考;說句《論語》原義已失,當不過分。現在的《論語》,雞肋罷了,骨架雖在,血肉不存;那些推書的先生們,在年輕人長身體的時候,放著大把好肉、精肉不給,丟出一塊骨頭來,曰「啃吧!這個大補!」這斷斷看不出其人對青年的愛護之心。這等敷衍之舉,說句」耍流氓「不過分吧。

《論語》還一個特點是語言凝練,在近兩千多年的人為篩選中,留下的都可謂是名言精華了。他的這種文字特性,加上不多的字數;使得《論語》能夠被不同學派分別演繹,各自成理。比如經學看到了微言大義,玄學看到了當頭棒喝,理學找到了「天理」;幾乎所有人都能在《論語》中找到他想要的;而百家講壇的於女士,也在《論語》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這就是《論語》的現狀,在《論語》的世界裡是不講正確的;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詮釋下,甚至可以引申出相互矛盾的觀點。當前的《論語》就像是個大泥潭,河流中的大漩渦;那些推書的先生們,將懵懂待學的青年推到這樣的大坑裡,曰」學吧!真理在裡面!「這斷斷看不出其人對青年的提攜之意。這等管殺不理埋,回一句」耍流氓「可還是輕的。

最後,諸位先生若想研習儒學《論語》,可先從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看起;看過之後水平當比我高,後續當讀何書還請讀完的先生告我。若是想休閑,那麼假國學真和尚的南懷瑾居士的《論語別裁》,于丹女士的《論語心得》之類也可一掛觀,只是別當他是儒學就行。至於單純讀那兩萬字的《論語》原文(西南交通大學書單中推薦的就是),還請早晚誦讀,並擇句寫在筆記本首頁;天長日久若有發現,還望不吝賜教。竊以為這種讀法,效果上,《論語》未必就比得上一本心靈雞湯;韻律上,《唐詩三百首》更是完勝。

另,欣聞我大教育部將《論語》原文,定位為中小學生語文必讀書目。此書想來諸位大學生們早已讀過,此書單再推一遍,說明推書其人不了解學生閱讀結構。作為人師,在不了解學生過往的情況下,推此書單。。。。我就不說了,你們覺得,應當怎麼評價這種行為?

————————————————————
再補充

我從未有否定過經典的價值。我的觀點從來都是: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盲目讀書有時候是一件缺乏效率的事情;故而我在答覆的結尾,建議年輕人首先讀近代概述性讀物,然後專著類,最後讀經典;就是希望有這麼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推薦書單的目的,就是幫助年輕人提高學習效率,推薦不同階段最適合的讀物,而不是為了賣弄學識,堆砌經典。

經典讀物或許真的是充滿智慧的,可恰恰以為他智慧,所以難懂。即使在儒學盛行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能說自己讀懂了經典的。而目前的大學教育,已經是一個普遍性教育了。在大學中學習的最基本要求是了解現代社會的運行的基本規律,以及學得謀生的一技之長。我以為推書應當緊扣這個最具普遍需求的主題,閱讀應當是快樂的,在這種普遍需求的指引下,讀者有最強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自然更容易獲得快樂。當其養成了從讀書這一行為中獲取知識的習慣後,是否讀經典應當是一個人的個人選擇。在此之前,任何試圖將」XX是經典,所以必須讀「的這種類似想法強加在另一些人身上的行為,我都反對。它不僅是思想上的一種強加,更容易在效果上,讓讀者遠離讀書這個獲取知識的最便捷的通道;產生讀書太艱難,我肯定不行的畏懼感,這種畏懼感會影響青年一生。


這是很不錯的書單啊。這點上我很挺西南交大。
很多人說這本不好那本不好,可人家西南交大寫的就是推薦書單吶,「推薦」「推薦」「推薦」好么。給大學生開的推薦書單,言下之意就是可讀可不讀,可以讀一本也可以讀完,可以挑自己喜歡的領域讀也可以自己去找虐,可以讀了推薦版本後再換其他版本讀。若是讀到大學了都還沒有判斷能力,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哪類書,那就去找X學生必讀必背系列看好了,推薦書單和必讀必背書單都沒鬧明白的話,大學不適合你,真的。


這是做個什麼孽啊,我想起來兩腳書櫥,還是當年那種論斤賣的打折書店
認真回答:
一,假如以通識教育角度看,雜無不可,但是亂就不行了,其中很多書在閱讀難度上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比如易經,比如海德格爾,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而言,閱讀原著完全沒啥意義,最多能夠知道一系列名詞而沒有進一步展開的空間。其中有些又太低了,雞湯味道十足,能給人的也就是一系列名詞。把這些玩意混在一起,你要讀者參加開心辭典的節奏么。
二,入手點不明確,自己挑書看不是不可以,但對一般學生都是做不到的,任何領域,哪怕是雜學也得循序漸進,牛逼的學術史名著一般都不是牛逼的入門手冊。裡面竟然還有殺人神作邏輯哲學論,你是準備讓人死么。
三,太長,你這是幾年讀完的節奏?準備讓學生干點別的不?按照這個閱讀量,真玩命一兩年讀完倒不是什麼太難的任務,可其中很多只能算泛讀,而且是非常沒含金量的泛讀,而這張書單中一大半的書沒有細讀功夫下去,其實還不如遠離之,反正不懂存在主義不妨礙人生思考的,半懂不懂才最可怕,要知道在這種節奏下,錯讀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四、由於這些著作絕大多數都不是針對普通讀者寫的,其中閱讀快感異常之低,這種讀法只能讓一個剛剛脫離國民教育,進入專業教育的學生最後完全失去對這些領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會扼殺在將來合適的時候進入這些領域的可能性,要知道閱讀前見,哪怕是很糟糕的閱讀前見也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你今天對某本書「無聊」的印象很可能會延續一輩子。


我想知道,列這個書單的人,自己看完沒有?


真正想獲得相關知識或提升素養的人會用各種方法找到自己想閱讀的類型,而不是單靠別人推薦而為了讀完而讀完,如果和一本書無法形成共鳴那麼所享受的最多只是我讀了這本名著的悲壯和自我陶醉,與其硬生生讀完還不如放下所謂的高大上去看泡沫劇,起碼不會讓眼皮那麼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白夜行》的結局?
知乎上有哪些關於書籍推薦的好問答?
你的私人書單是什麼?

TAG:閱讀 | 大學 | 閱讀分享 | 經典閱讀 | 西南交通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