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幅升級到全幅,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單純從照片來,感覺全幅出來的照片空間感要豐滿和飽和一點. 就是這樣 心裡就長草~~~ 不知道 升級了全幅的你們 全幅相機帶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or與半幅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


不邀自答。

用了接近四年的D90,最近升級了D750。升級的核心理由是:高感,第二個理由是全畫幅的視角。而D750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

D90作為一代神機,其普及率可以說令人髮指。曾經有一段時間,在路上遇到的尼康用戶,十有八九是D90(剩下的基本是D700,更高端機器的用戶一般遇不到)。在當時看來,肩屏、視頻、機內對焦馬達、閃光指令等一系列功能都是非常酷炫的。但用現在的眼光看,至少存在一個嚴重的不足:高感(對著09年的機器要求高感說實話有點過分)。有多不足呢,即使在光線充足的地方,iso800的噪點(尤其是彩色噪點)也已經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邊緣。而iso3200更已經完全不忍直視。包括我在內,相當一部分用戶的習慣是,室外iso200(注意是iso200,D90沒有iso100!),室內iso800,不能更高了。要更高感光度怎麼辦?換成黑白的。照片變成黑白之後,噪點就全部變成了亮度噪點,而這時常被視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在這種情況下,iso6400是可以接受的。

D750的高感非常令人震撼。作為一台2400W的中等像素單反,它的高感必然不如D4等1200W像素機器,但是仍然優秀。事實上,本人夜晚拍攝時,常常使用自動iso,固定不超過iso8000。iso8000的感光度只要後期稍微控制色彩噪點就可以100%觀看。這個感光度在配合大光圈時基本可以夜景手持。除此之外,D750的高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色彩正確。D90高感之後,顏色會嚴重偏向品紅,而D750卻能很好地保持沒有色偏。

在實際使用時,還發現了D750極其搶眼的寬容度。根據自己實際使用和網上相關評測,D750在iso100時,欠曝5檔/過曝2檔都可以拉回並且幾乎沒有色彩噪點,對於一個風光攝影師,這是面對大光比畫面時的利器。而手頭的D90毫無疑問沒有這個能力。

另外還涉及到鏡頭群的問題。因為1.5的換算係數(佳能是1.6,其他我不太清楚),導致同樣的鏡頭在全畫幅和aps-c畫幅下視角並不一致。如果已經習慣了aps-c畫幅下的35mm視角(約等價與52mm),在升級全畫幅時,勢必帶來視角上的差別。因此針對aps-c建立的鏡頭群很可能和針對全畫幅建立的鏡頭群有所差異。如果一心升級全畫幅,一定要考慮到鏡頭的問題。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感覺就是,視角一下子變廣了。原先定焦大光圈頭等效52mm,現在就是35mm,視角上的差距非常明顯。再加上添置了新銀廣角(18-35g),視角明顯寬廣。

必須承認,將D90和D750比較,aps-c畫幅非常吃虧。事實上,D7100的高感已經遠比D90高上一個檔次,寬容度也有提升。但仍然與全畫幅有較大差距,個人觀看評測認為和D750的iso8000接近的是iso3200。

必須要提一句,D750比D90大一圈,也重130g,但感覺並不明顯。印象中跟D7100一樣大。

考慮題主是心頭長草想升級全畫幅。作為一個過來人,你要確定自己究竟想拍什麼。如果你的答案是野生動物、打鳥、打荷花,以及生活照,那麼aps-c畫幅絕對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的答案是背景完全虛化的糖水、手持夜景、需要後期重新配置光比的風光,那麼你最終一定會進入全畫幅(本人理由是喜歡晚上出去拍小品)。當你不熟悉手頭相機的極限,或者沒有遇到相機制約拍攝的情況,請暫時不要考慮升級。熟悉相機,多拍攝才是王道。但如果你經濟上無壓力(無壓力大概是指配備24/1.4,35/1.4,58/1.4,85/1.4,12-24/2.8,24-70/2.8,70-200/2.8 VRII,135/2 dc, 200/2, 300/4中任意幾款毫無壓力),不怕重,不需要想了,尼康用戶請直接升級D750,佳能用戶請直接升級5Diii或坐等5D iv,如果電腦性能霸道,請直接升級D810或5Ds,如果對高感有喪心病狂的要求,請直接升級Df/D4s或1Dx或sony a7s。其他品牌不了解。

最後,引冠希老師一句話:攝影的境界,你們這些玩器材的永遠都不會懂。


再也不用換算焦距了


器材黨過來冒個泡

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用乘以那個該死的1.5或者1.6的係數了

全畫幅的高感也好了一大截

畫質也有明顯的提升


當然,我想說的是,最大的提升還是從佳能換到尼康
寬容度的提升才是最明顯的


D7000用了兩年升級到 D810,業餘愛好者談一下感受:

正面:
1,操控性提升一個檔次,用起來明顯覺得反應更快更爽了(對焦很快)。
2,畫質提升很多,1600w升級到 3600w,高像素帶來的細膩自不必說,高感3200和6400 都覺得可以用了,之前的D7000,ISO 3200 覺得無法忍受。
3,個人感覺畫面色彩更厚實,寬容度更高,比如前期欠曝5檔,拉起來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細節。後期空間明顯感覺更大了。
4,走在路上看見拿單反的人再也不去瞟他什麼型號的機器,因為我知道長這個模樣的機器裡面,D810 排第一。
5,明白了的器材對照片的能帶來的提升十分有限,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面對那些終究要面對的問題(前期的靈感、策劃、模特的選擇、妝面的選擇、服裝的選擇、場景的選擇、構圖的安排等等等等)

負面:
1,更不願意帶著它出門了,因為重了很多,體積也大了一圈。
2,對應品質的鏡頭更昂貴了,感覺有些負擔不起。
3,壓力更大了,拿著這麼好的機器,拍不出像樣的照片對得起自己么?


畫質和畫面效果,其實很多人看不出來的,這兩點並不用怎麼糾結。

畫面視角,也就是廣角係數這點,是很直觀的,不過APS-C也有自己的廣角頭,所以這個也算是解決了。

真正影響大的,是全幅機因為定位比較高級,所以一系列功能和設計都比較高級,最實用的如下:

高感光度可用性,這點很重要,很多時候是不該依靠人為設定拍照光源的。

更多的對焦點和更快的對焦速度,也是很實用的購買依據。

機身牢固度、工作穩定性。

按鍵設置和操作手感,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問題,但如果是長時間高密度操作,比如工作用,非常重要。


以上很多事情跟感光元件無關,但都是全幅機具備而非全幅機不具備的,其實打個比方很容易懂,賓士C180和S600,無論是體積、動力性、內飾的豪華型、科技含量、操作手感各方面都相差很多,但是賓士C也能改裝成豪華C600,就算不改心臟(發動機,相當於感光元件),還是C180,把內飾、舒適性、電子配置、 操作系統都升級提升到S級的配置並不是不可以,只不過有多少人會花一個比C級原型車高很多價格的人買一個超豪華的小車?一般原C級目標用戶肯定不會接受,也許有些玩家會樂意接受,但廠家不會因為這部分玩家的需求就這麼去開發產品,因為需求量不夠量產化掙錢。

而有多少人買S600是沖著其發動機的動力性呢?難道更多的不是圖其他各方面牛逼的配置么,如果S600隻是發動機牛逼,其他全是C級配置,有誰會買??那買輛EVO啥的去改裝不就好了。所以買S600圖的是S,不是600,只要你是S起步,350、500、600都是有個高標準台階的。買全幅機也一樣,圖全幅的,畫質真不是很多人能盲品出來的,全幅帶來的廣角視角是很多人看重的,但像高感、對焦點、操作手感和菜單功能細化這些東西,其中很多不是感光元件所帶來的影響,而是全幅機的「檔次台階」。


不邀自答,從D60、D7K升級到D610後最大的感覺是
1.取景器大了一圈
2.更高的信噪比帶來的畫質純凈度在ISO400時就已經顯現,具體說明的話就是暗部的噪點在ISO400時就有區別了,全幅的更加純凈,更不用說ISO400以上的差距持續變大。
3.ISO能力變大時就充分釋放了定焦鏡的大光圈優勢,動作凝固力好了不止一點點。
4.寬容度,在欠曝時找回細節的能力,同時代的全幅遠大於截副,或者說即使都找回了細節,但信噪比的差距讓強拉回的細節更加純凈。
5.視角,讓光學設計師設計這個全幅鏡頭的初衷得以展現。


當年最早換的時候感覺高感提升非常明顯,景深更淺了,頂級廣角也能用了,取景器看出去更寬廣了,無他。


作為一個星空攝影愛好者,我感覺畫幅的提升是次要的,高感和寬容度的提升才是質的飛躍。

殘幅機只能勉強在ISO3200強行曝一下銀河(佳能550D),為了取得星空的效果,地景基本一片漆黑:

全幅機(佳能6D)都是很輕鬆的了,地景也能曝出很不錯的效果,後期也會有很大的餘地:


我的感覺是高感和虛化有提升 其他的感覺差距不大


透視關係,總算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特別鍾愛50mm和35mm視角了,50mm平實,35寫實,以往在半幅上很彆扭的視角和透視關係在全副上總算舒服了。
取景器更大更明亮也是一個點。
別的暫時想不到了,不過換了全副後更樂意摸相機了是真的。


對我來說,全畫幅最主要的感覺還是鏡頭視角的解放。
比如明明掛了個賓得小公主31/1.8卻在截幅機器上只能假裝當標頭用的那種感覺真的不太好,視角是標頭的視角,但景深上看只是小廣角的虛化水平,這樣還是蠻遺憾的。

其實我從2008年的PENTAX K20D換到後來的K-5 IIs,僅僅就截幅而言,這幾年的時間,畫質尤其是高感畫質的提升還是明顯的(索尼大法好 誠念得福報),甚至跟我在用的5D2差距不大了(不過5D2也是老款機器了這樣比較似乎有點不厚道)。
就高ISO畫質來說,其實現在的相機在800——3200這個範圍裡面,截幅跟全幅差距雖然有,但似乎不大了,ISO再高的話反正平時我不常用。但是低感畫質動態範圍什麼的,這方面截幅的差距似乎還有一些的吧。

截幅也有截幅的好處。像我一個漂流木單肩攝影包,賓得機身可以裝一機身+三公主還能插瓶可樂。但是佳能5D2裝一個套機感覺體積就差不多了(不過這也跟賓得小即是美的設計哲學有關吧)。


用了6年D3000升級750,期間幾乎把各家的半幅用了一遍,感受:全副用鏡頭還是一步到位好,別買24120,501.8這樣的屌絲頭,只要玩下去,遲早要ZF15,2470,定焦早晚都得上1.4 的

為什麼呢?如果說全副是追求質量,那麼半幅就是為了省心。半幅的系統一套下來確實便宜很多,而且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拍到」。也就是說,半幅只要基本湊齊焦段,就可以很省心的拍片了。

全副在質量上高了一截,但是個人認為這是全副像素密度低不吃鏡頭的緣故,所以就算很一般的頭套在全副上也不會很難過;但如果你追求質量的話,還是要下很大決心的買買買,一旦用過一個好頭你就會對現在手中的器材充滿嫌棄,而半幅很少會。

瓜說過,全副只是在性能與價格上的平衡點,如果對質量要求很高還是別用郵票底了,直接中幅起步,所以說,器材什麼的還是看銀子,買你能買得起的最好的。

再說說幾個全副機,6D,也就那塊底子了,用起來一股60D的感覺;5D3,沒啥好挑剔的;750,很小巧,你可以看做全副版的71;810:很肥,手感確實很好,像素太高我買不起鏡頭喂他TAT,兩家的旗艦機,這個沒錢買就乾脆沒試。。。


而半幅機的問題,比如取景器倍率,高感,這些隨著技術發展都可以解決。比如尼康以前的低端機取景器都又小又暗,那天試了3300已經完全是D7K的感覺;畫質上,從5300開始去低通,上E4處理器之後,不論是高感或者細節都提升很多,於是反而是全副機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太大太重,鏡頭暗角,對焦覆蓋(槽一下750跟810一個模塊但是比810覆蓋小了一圈。。)……

那句話還是很對的,買能買得起的最貴的絕對沒錯。。


對焦點太集中了。


迅速發現佳能小痰盂50 1.8沒法用了。邊角虛的不行。


d5100到d750,剛換的時候感覺是:哇,視野開闊了,操作順手了!好重!
用了幾個月d750後再拿一下d5100,感覺跟玩具似的……


有面子了!


肩膀、手和脖子都壯了


用50定終於不用退那麼遠了


中端殘幅換入門全幅,最大的感受就是機身性能下降了不少。畫質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驚艷,虛化高感好了點,但是對我來說沒什麼用,果斷還是換回殘幅……


錢花了 照片還是那麼差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GoPro在2016年底公布重組和裁員計劃?它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這樣類似的圖片是如何用ps做出來的?
DxOMark 對相機圖像感測器和鏡頭評分的參考意義有多大?
有哪些讓人看了感覺孤獨的照片?
ps里圖一怎麼做出圖二的效果?

TAG:攝影 | 單反相機 | 佳能 | 照片 | 尼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