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質數的孤獨》?

讀完《質數的孤獨》,覺得不是很牛叉啊?難道是因為物理學家的關係?說是孤獨,又說是愛情,覺得中國很多作家都寫得好啊


我今天就要小小地得罪你們文藝青年一下!書里描述的孤獨可不是樓上某些答主說的那種孤獨。馬蒂亞難以跟人親近,愛麗絲的厭食症,這都是有童年經歷作為基礎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某些答主只是中午飯沒吃好心情不好,但是文中的兩位是有抑鬱症的。

第一次見到這個書還是在大概2010年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這個書是在某N期《萌芽》的封底上登了介紹。恰巧那正是張曉晗寫出《少年祝安》的時節,什麼親愛的祝安你不必害怕因為你是我的少年,讓中二的我感覺自己看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和孤獨。剛看完這個合上《萌芽》,封底上質數的孤獨五個大字撲面而來,一下子就加深了那種無比孤獨的感覺。配上「命運」,「不斷錯過」這類字眼,煽情水平滿分。所以雖然我之前一直沒看這個書,但是情感帶入程度杠杠的。簡直成了青春里的傷痛紀念。

上面這一大段看起來就是廢話,但是當然不是廢話。我想說的是,帶著預設的情感去看這個書,自然容易跑偏。不要忘了看完後回過頭來思考一下。

書前面的部分各種小細節各種心理描寫都超級棒,有過類似體驗的人讀起來更是共鳴滿滿。當然這部分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贅述了。我重點講一下結尾吧。

這兩個人因為童年的某些傷痛,導致了性格上的一些問題,成為了無法讓別人走進內心的人。難道他們最後沒在一起就是悲劇?我看未必。倒是某些人大言不慚地講什麼「好心痛啊他們為什麼不在一起啊」之類的話的樣子,像極了對抑鬱症患者講「你為什麼不努力開心起來啊」。

看原文,書中最後他們倆見面接完吻之後,馬蒂亞去洗手間里開始反思的時候,

如今馬蒂亞已經懂得,選擇只是短短几秒鐘的事,然後用餘下的時間來還債。這種情況發生在他和米凱拉之間,然後是和愛麗絲,現在又要再發生一次。但這一次他看得很清楚:那幾秒鐘就在眼前,而他已不能再犯錯誤了。

看到沒?馬蒂亞在思考。他也很疑惑,兩個人是不是要在一起呢?

現在,他周圍沒有一樣東西是他熟悉的,他注視著鏡子里自己的影像,頭髮凌亂,襯衫的領子有些歪斜,於是他明白了,在這個洗手間乃至這座房子里,再也沒有屬於他的東西了,就像在他父母家和其他一切地方一樣。

這裡是關鍵了。在這裡,馬蒂亞算是徹底明白了。沒錯,他們倆都是孤獨的,都是質數,他們彼此也很接近。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夠走進彼此的內心,就應該在一起。


那愛麗絲呢?愛麗絲什麼時候懂了呢?

他們一起走到大門口,馬蒂亞在經過愛麗絲身邊時,用手輕輕碰了一下愛麗絲的手。

「你寄來的那封信……」馬蒂亞說,「你有什麼事要告訴我。」

愛麗絲笑了笑。

「沒什麼。」

「先前你說非常重要。」

「不,不重要。」

「與我有關嗎?」

愛麗絲遲疑了一下。

「不,」她說,「只是我自己的事。

現在,愛麗絲也懂了。所謂的目擊米凱拉事件只是自己的幻覺。她孤獨,她需要關心,但是,這只是她自己的事。她不應該強行把馬蒂亞拉進來。


要我看的話,結尾還是勵志的,兩個人終於明白了,質數有質數的玩法。既然自己是質數,就沒必要強行學人家合數的玩法。


作者還生怕各位看不懂,結尾點了一下。

當愛麗絲睜開眼的時候,天空依然在那裡,還是那麼明亮,呈現著單調的蔚藍色,連一片雲彩也沒有。 馬蒂亞走了,法比奧也走了。河中的水流發出微弱的嘩啦聲,使人昏昏欲睡。 她想起那次躺在山谷里,被積雪掩埋時的樣子。想起那種天籟般的寂靜。現在也和那時一樣,沒人知道她在哪裡。這一次也同樣沒有人會來,但她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 她對著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勁就自己站了起來。

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

那這樣的話,這個和她相近的質數難道就一點存在的意義都沒有了嗎?當然不是。

他又看了一下愛麗絲寄來的照片:他們兩個在一起,站在愛麗絲父母的床前,裝扮成新郎新娘的樣子,身穿散發著樟腦味的禮服。馬蒂亞一臉屈從的神情,而愛麗絲則笑得很開心,她一隻手摟著馬蒂亞的腰,另一隻手因舉著相機而消失在畫外,現在,她的這隻手彷彿正伸向已長大成人的馬蒂亞,準備撫摸他。

這場景也非常美了呀,不是嗎?


我是看過那個電影的,配樂贊的不是一般啊


當時看完很難受。

千千萬萬遍
2012-11-29 22:49

【一個人沉默有著數學般的純潔,行為如邏輯一般簡練,內心卻複雜難測。有的人複雜的多,她的特點就是混亂,她的生活就像那些寫壞了的偽意識流小說,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她做得所有事不知所云。心裡想著一件事,嘴裡說著一件事,然後做著第三件事。也是那種。。想要的、應該追求的和最終得到的。。永遠不會是同一個東西的人。一個人思想中的單純對另一個人說就是一個禁固,另一個人的混亂只會把一個人帶向不可預知的結局。。遇到無法排解的煩惱,一個人只需要讓自己安安靜靜地呆著,思考一下,就可以脫離出來筆直地走下去。另外一個人卻必須要把自己弄得很亂很亂,弄到完全混亂的狀態。。直到思緒很飄逸。自由散漫地揮發掉。。再輕鬆地走下去。。一點一點變得更加強大。 另一個人理解不了一個人內心複雜的想法,一個人也聽不到另一個人想說沒有說出的話。從哪一天開始。學校的晚會。沒有去。熱鬧的時候總是覺得和自己無關。想往後退。 孤獨會互相吸引的。但是沒有那麼多的暢談 更多的是無言的陪伴。。童言無忌,所以怎樣殘忍的話都說的出口。人長大,怎樣簡單的話 一旦錯過應該說的那個時候 就說不出來。誤解 就會越來越深 。。
離開自知 一切只能導向無知。有一種光,它需要照到具體的人身上才能呈現它的不尋常 。至親至疏 都不能形容 時間跨過去的細節,只提一次隱含就交待了,不止一次,欣賞這種尊重的做法。 我想所謂 落空 ,就是一個人面對的另一個人,你們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來自不同兩邊的兩人,交叉之後就有著某種特別的關聯,難以名狀,即使分走兩頭的生活也最終無法分開。。確實是種難以言語表達的境界。難的是找這兩個無關又能合理交叉的緣起,遭遇要跨度,內心體會要接近。。
少了你的人生,實在太長了。】

這是當時寫的。其實現在有了更多不同的感受。許多事情感同身受才有認同和吸引。我們誰也看不到別人眼裡的世界,嘗不到別人嘴裡食物的味道。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別人描述出來的,我們以為別人的感受,永遠只是想像或換位出來的。我們憑藉自己思維方式,會給出不同的反應。和任何人都是有距離的,所以會承認自己也會犯錯,所以會認為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會認為自己才是陪自己一生的人。於是更關心和自己如何相處,關心自己的真實感受,更尊重別人的真實而不是自己猜想的真實。一個人,如果僅僅是喜歡一個東西,並不會產生特彆強烈的佔有慾。但是如果隨著感情的投入,想要給對方一切好的,甚至把自己都給了出去,好像這個東西融進了自己的生命似的。就會產生特彆強的佔有慾。電影中的兩人有相似的經歷,小時候同樣過得不幸,而且孤獨。內心深處渴望溫暖。然而這樣的自己,內心不論體會如何接近,都不能切身體會對方的感覺。我能理解能體諒能包容,但是兩個人始終是兩個人。在過去的幾年,為了能體會你的孤獨,享受你的喜愛,理解你的倔強。我總是不停地在思考著,看你愛看的書,聽你喜歡的歌,觀察你的表情神色。現在我明白到「我」和「你」終究是不同的兩個人,是因為彼此的不同和獨特才會吸引,無論感情多麼好多麼親密,我們都是兩個人。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活明白自己,去要求另外一個人去懂你,是多麼自私而且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斷地剖析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體會對方的心情。以前總是覺得愛一個人要付出一切,做一切力所能及讓對方開心的事情。讓那個人變得更好,更幸福,哪怕自己受到傷害也沒有關係。這個是我的認知,我從小到大對愛的理解和感受。不能改變也不想改變。其實看到那麼真實的你,才發現,你就是存在在我的世界就已經是太美好的事。我的夢想是,你與我分享奧秘,因為就是星辰燃燒,甚至隕落這個世界,我們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去領悟,上帝知道我們值得。我不會放棄。我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輕易離開,我會在此守候,努力蛻變。我們的不同之處會使我們改變,也會使我們渡過險境。最後的最後,你仍然是我的摯友,至少彼此間相互付出。我們沒有分崩離析,我們沒有輕易燃盡。如果世間沒有屈服,我們必須學會容忍。我也要明白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還有明白自己是誰。

從一個過程到另一個過程,一個認識到另一個認識,只有自己深知這裡有多麼不容易。我還是願意為你付出一切,體會你的孤獨,理解你的喜愛,包容你的倔強,接受你心底一切的陰暗。做一切讓你感到開心,幸福的事情。坦誠地面對自己,尊重理解你,因為最深與最重的愛,必須與時日一起成長。


剛剛看完,為自己總結下。評價一本書沒辦法簡單粗暴地說牛不牛叉吧。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特別,我是在圖書館裡無意中翻到的,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完全停不下來。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然後翻看的時候發現這本書的頁碼全都是質數!感覺很由創意呀!其次是敘事手法,看前兩節以為是沒有關聯的兩個家庭,在後面關聯的出現卻非常巧妙,自然。最特別的一點是氣質,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很大的衝突,但就是能讓人在文字中強烈地感受到一種陰鬱的氣質,處處照應著書名。我想這一方面跟人物和情節設定有關,最主要的是作者的寫作能力,真實入微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很難讓人不想到偶爾的自己。比如,女主人公小時候一穿上滑雪鞋就有強烈的尿意,心裡產生的一系列厭惡憤恨等消極情緒,我就有過類似的經歷。再比如男主角面對父母時的心理活動,兩人最後的見面等,情節的走向都在意料之內,卻總是把人帶入到更孤獨的情境中去。我沒有覺得這本書有多高深的道理,但是我很佩服作者營造氣氛的本領,人都是孤獨的吧,所以會得到很多共鳴。有幾句很喜歡的話,比如:

感覺自己與眾不同是一個人能為自己建造的最恐怖的牢籠。

再見到法比奧,和他交談,一切從頭再來一一所有這一切似乎要她付出殘酷的代價,而她更喜歡靜靜地待在那裡,看著客廳里傢具上的那層灰塵日復一日地變厚。

這樣的線只能存在於像他們這樣的兩個人之間:兩個人都能在對方身上尋找到和自己一樣的那種孤獨。


每個數字從誕生就註定了他們性質,可人不是,人都是從零而生,在各種事情的影響下變成了不同的數字。在我看來「質數的孤獨」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它充滿了希望,但是終以絕望告終。他們內心都渴望陪伴,卻不知道擺脫孤獨最好的辦法不是找到最相鄰的質數,而是讓自己成為合數。把自己解放出來,至少說出真心話。質數在面對質數時更是如此。總是試探,就只能永遠做質數。


除了孤獨,閱讀重心要放在「」質數」上,質數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這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內心沒有其他人可以走進。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人物描寫和性格刻畫,你多著眼於男女主人公如何成為「質數」和作為」質數」的表現,就能發現作者的過人之處了。


本來看過覺得這是本平淡無奇的書。某一天回想起來忽然懂了


小說讀起來很舒服,每一個比喻和聯想都準確巧妙。可是,相比更多篇幅對男女主人公各自經歷及生活細節的描寫,每一次短暫的男女主的相處描寫都有點揪心的感覺。可能是知道他們各自都有多孤獨,才更覺得相守不易。我能讀完的小說很少,而這一部是今年第一個讓我起雞皮疙瘩又看得心絞痛的小說。不評論,只是喜歡。


有共鳴的人看一看還是不錯的,小說在思想、藝術上談不上有多麼優秀,但是它能打動我,這就夠了。


這是一本很適合抑鬱症者看的小說。或者說,當你心情不好,想要與獨處的時候,很容易從書中找到殘缺的自己。
質數,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數,天生特性如此,就決定了它的不同尋常和不諳世事。

數字,如同語言一樣,本身都是一個符號。在無窮的數字序列中,質數,總是被前後兩個數字夾擊著,它與相鄰的數字的關係,遠比兩個質數之間來的親密。然而,存在著這樣的一群質數,數學家們稱其為「孿生質數」,比如11和13,17和19,41和43。沿著遞增的順序,你會發現,找到孿生質數越來越困難,你要數更多的數字,才會碰到這樣的一次偶然。

故事的兩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對孿生質數。彼此之間,只有一個偶數的距離,相對於其他的質數,他們之間可以稱得上非常接近。當然,作為質數,他們都是孤獨和失落的個體。

首先出場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愛麗絲.德拉.羅卡,她是滑雪學校的一名學生,但這並不是她的本意。她患有厭食症,每天早晨都會在父親的嚴辭說教下喝完一杯難以下咽的牛奶,北歐的冬天嚴寒的令人唏噓,而要在滑雪場縱橫馳騁並不是一件瀟洒的事情。每次當她走到第一架滑雪纜車下面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強烈的尿意,用假裝系鞋帶的方法來支開同伴,以防地面上那堆黃色的污跡被大家恥笑——而這,就是她不願滑雪的真正原因。然而有一天,她支開同伴想要排解時,卻重重的從高空摔下,失去了知覺。

果不其然,愛麗絲只剩下了一條腿。這是誰的過錯呢,爸爸的嚴厲還是自己的軟弱?她終於想要做出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來——紋身。就在此時,她遇到了學校的四大惡女,其中,就有美麗的足以讓人欽羨與畏懼的校花——薇奧拉。薇奧拉喜歡將一些身邊人發生的事情進行巧妙的改編,然後加上一些咸濕的情節將給大家聽。當然,改變之後,她自己也就成為這部神秘故事的主人公。薇奧拉,挑選出最忠實的三個聽眾,讓她們做出一些能夠證明自己忠誠的小事,就理所應當的組成了學校的四大惡女。她們專門欺負一些醜陋軟弱的孩子——像愛麗絲這樣的女孩,出現的正是時候。體操課的更衣室里,薇奧拉將一塊糖果在骯髒的地面來回摩擦,又浸上肥皂發白的泡沫之後,將這塊糖果塞進了愛麗絲的嘴裡。順從的愛麗絲沒有反抗,從此以後,成為薇奧拉侍從般的女孩。在薇奧拉的生日宴會上,她指使愛麗絲去和鄰班的男生馬蒂亞搭訕,想要讓愛麗絲出糗。沒錯,馬蒂亞,就是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

馬蒂亞的大腦像一個運行精確的齒輪,和他的孿生妹妹米凱拉相比,簡直不可思議。用父親的話說, 在媽媽的肚子里,馬蒂亞一定是多踢了妹妹幾腳,不然,米凱拉怎麼會變成這樣——笨拙、愚蠢、獃滯、骯髒,沒有一點小女孩該有的可愛和靈氣。同學的生日宴會上,馬蒂亞不得已與妹妹同行,但他害怕自己無法招架宴會上妹妹闖禍的尷尬情節,就擅自做主,將妹妹丟棄在公園裡,想要等宴會結束後再帶她回家,但大腦有著嚴重缺陷的妹妹卻從此走失,這造成了馬蒂亞無限的懊惱和自責。這,或許就是他質數人格的根源所在。

就這樣,在薇奧拉的生日宴會上,他們相識了。對於它們二者來講,高中時代都是一道開放的傷口,痕迹太深,無法癒合。馬蒂亞拒絕這個世界,而愛麗絲被這個世界拒絕,他們建立了一種不完美又不對稱的友誼,這份友誼包含了太久的缺席和太多的沉默,當學校的空氣讓他們覺得窒息,他們就可以回到這個空間,自由地呼吸。

馬蒂亞的大腦是一台無時不在運行的高級計算機,除了與愛麗絲的那個潔凈的空間外,數學,是使他證明自己還有存在價值的第二個領域。大學畢業之時,因為其異常出色的數學成就而被保送到國外就讀。

馬蒂亞和愛麗絲就像是一對孿生質數——彼此在心底惺惺相惜,卻依舊不願向對方表露自己太多的熱情。直到一次,愛麗絲去看望生病的媽媽,結識了出色的醫生法比奧。法比奧一見到瘦弱堪憐的愛麗絲,就對其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或許,法比奧本身並不是質數的性格,但他卻有辦法用各種行動將溫暖和感懷包裹愛麗絲失落的心臟。這當然比馬蒂亞的不溫不火來的更加熾熱,但冥冥之中,愛麗絲始終明白,只有同為質數的馬蒂亞,才是除了自身以外,最懂得她的人。

出國之後的馬蒂亞依舊是沉默的機器,除了專註於數學運算以外,他也會時常想起遙遠的故鄉,想起那個殘缺著一條腿的愛麗絲。愛麗絲此時已經接受了法比奧的求婚,或許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他,但這個人,可以給他永恆溫暖的依靠。第一年的時候,他們曾經通過信,愛麗絲為馬蒂亞寄去了自己親手製作的生日蛋糕的照片,而馬蒂亞也洋洋洒洒的敘述了自己語言不通和獨自生活的艱難。身為孿生質數的他們,通信之間,彼此都感覺到了法比奧的存在,於是,通信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聯繫完全中斷。

還記得馬蒂亞的孿生妹妹米凱拉嗎?有一天,愛麗絲在街上偶遇了一個神似米凱拉的女孩子,於是,立即寫信給馬蒂亞讓他回國,這竟然成了他們之間見面的最後理由。見面之後,愛麗絲和馬蒂亞一起重溫了很多曾經的風景,這時的愛麗絲婚姻已經岌岌可危,而馬蒂亞依舊保持著單身貴族的身份。對於愛麗絲來說,曾經有一個她很了解的男人,而現在,這個男人卻判若兩人,已經不是那個深植在她腦海中、阻塞任何人進入的馬蒂亞了。現在的馬蒂亞將自己年輕的生命建立在一個她並不熟識的人群中,然而馬蒂亞卻還能夠在那裡,在那個沒有愛麗絲的土地上繼續活下去。一想到這裡,愛麗絲內心的恐懼和脆弱就再也無法摧毀。九年來,將他們分開的是無數的孤寂和回憶。如今的馬蒂亞已經懂得,選擇只是短短几秒鐘的事情,卻要用餘下的時間來還債。曾有那麼一刻,馬蒂亞和愛麗絲一起坐在床上,他只要用目光滑過愛麗絲的房間,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識別出書架上哪些東西是他買給愛麗絲的,而現在,書架上的東西卻沒有一個是他熟悉的,於是,馬蒂亞明白了,這座屬於愛麗絲和法比奧的房子里,再也沒有屬於他的東西了,就像是在他父母家和其他一切地方一樣。

愛麗絲並沒有告訴馬蒂亞關於自己偶遇那個神似米凱拉的女孩的事情,而這,也就成了他們見面談論的最後的話題。馬蒂亞隨後離開了,回程的飛機是深夜起飛的,降落之後,等待他的,卻是一次完整的日出,看著各種顏色的播撒變換,他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一定會喜歡這裡的黎明。他會向父母講述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雖然他們聽不懂,可還是會連連點頭。前方不遠處,等待他的是一個熱水澡、一杯熱茶和一個平凡的日子,除此之外,他再也別無所求。

就在同一天早上,愛麗絲也洗好了熱水澡,畫上了精緻的淡妝,開車來到了以前他和馬蒂亞一起來過的公園。在以前他們嬉戲打鬧的草地上,一群年輕人大聲地說著話,卻無法聽到他們的隻言片語。馬蒂亞走了,法比奧也走了,愛麗絲響起了自己那次躺在山谷,被積雪掩埋時的寂靜,現在和那時一樣,沒有人知道她在哪裡,這一次也同樣沒有任何人會來,但她已不再有任何期待了。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他們後來的命運如何,我想,可能會非常相似,但彼此肯定不會再有任何來往。畢竟,他們是一對孿生質數,一個是2760889966649,一個是2760889966651————這是馬蒂亞在一個夜晚突然寫下的。這兩個數字像繞口令一樣,或許,除了馬蒂亞,再也不會有第二個人曾停下腳步來注意這對數字,也不會有人曾寫下它們而大聲朗讀。

這是我一個月前在跳蚤市場上買到的一部很乾凈的小說。作者是義大利的一個粒子物理學博士,整個故事的風格和作者本身精確明快的專業風格十分吻合。故事並不長,看完之後,卻發現一共有1907頁。好奇之餘,竟然發現,原來————每一頁的頁碼都是孤獨的質數。


這本書所講述的故事,可以說並不厚重,沒有大歷史大背景,甚至連情節都算不得有什麼大的起伏,然而它勝在別出心裁,它對於情感的描寫,讓每個感同身受的人都震顫。

質數的孤獨,其實是每個人的孤獨。

一開始,他們只是難以啟齒而已。

愛麗絲的失禁,米凱拉的弱智,馬蒂亞的虛榮。
後來,愛麗絲因滑雪事故留下殘疾還有傷疤,馬蒂亞因米凱拉的丟失而無法原諒自己。

他們開始不再說話。

薇奧拉的接近,惡意的校園欺凌,以此換來的短暫的表面友誼,在愛麗絲遇見馬蒂亞的那一刻開始破碎。而丹尼斯的暗戀,從那一刻開始,黯然退場。

愛麗絲與馬蒂亞,始於孤獨,最後也終於孤獨。

當馬蒂亞在紙上寫下2760889966649這個數字,當愛麗絲抓著相機拍下那張婚紗照,愛情的模樣其實是很明了的。

然而誰也沒說。
孤獨不會說話,愛麗絲和馬蒂亞也不會。

後來,愛麗絲與法比奧結婚,馬蒂亞出國去深造。他們好像都不幸福,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像大多數人一樣。可他們不是大多數人,他們的內心都有著旁人難以企及與碰觸的過往,他們都不得安生地孤獨著。

那個像米凱拉的女孩,或者說是婚姻破裂的愛麗絲的幻想,讓她終於找到了一個理由,一個再見馬蒂亞的理由。只不過,這次的再見,真的是再見了。

丹尼斯也是如此。
他有一個秘密,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他喜歡同性。
他曾與馬蒂亞形影不離,他曾試圖跨過那道鴻溝來靠近馬蒂亞,但是他失敗了,他最擔心的事也發生了。他有些自暴自棄,去了同性戀酒吧,用性——最直接也最粗暴的方式。他混亂過掙扎過,他否定自己。
直到去西班牙留學那年,他遠離了曾經的一切,找到了自己心愛的人。他看得到真正的晴朗,因為他完完全全地接納了自己,一個真正的完整的自己。他不會再去試圖跨越那道鴻溝,而那份感情,也成為他今後所有感情的唯一真實的參照標準。

沒有人可以對別人感同身受的。
也沒有誰可以救贖誰,誰可以拯救誰。
只是陪伴而已。

孤獨無人可解。
只有自己。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自己被書里所滲透出來的孤獨和絕望淹沒了,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好像自己和世界的聯繫也被切斷了。幸好作者沒有落入俗套,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是怎可輕易被救贖。我喜歡這種孤獨,以及無力的掙扎。


越長大越明白,你根本找不到一個完全了解你,熟悉你的人,你也找不到一個全心全意喜歡和敬仰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孑然一身。或許因為一些事情著你,影響著你,終究你還是一枚孤獨的質數。
執拗的愛麗絲不想妥協選擇了消失,我還在這個世界上找尋最後一滴別人給予我,或者我賦予別人的溫暖。儘管我清楚的知道我大概是得不到的了。


斷斷續續看完,可能因為自己潛意識裡也有種抑鬱的種子一直在悄悄發芽,看到這種大段直白而又淡然的心理描寫時,感到很暢快,因為,或許只是因為讓自己覺得不孤單。
有時候人掩藏在表皮下的想法和不為人知的行為,卻是不違背內心或許無聊而又不可理喻想法,想起之前看過一本書中提到過「mint moment」,一個人無法抑制自己在安靜或相當正常的場合下莫名大呼「mint」沒有任何理由,實際應該是她有她自己內心的理由,只是自己也無法解釋清楚。
從心理學角度,所有的質數人群應該都是可以有所解釋的,如同你我在他人眼裡甚至自己眼中的不可理喻,在另一個世界裡能被認為無比正常。


我無法做評價,只說一點自己的感受。

在電影節上先看到改編的電影,然後買的書,結尾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每每想起這個故事,我就會陷入疑惑的謎團里:為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

這兩天看了日劇《圈套》,對於其中男女主角,《孤》的作者和《圈》的導演似乎有著類似的思考。他們是被命運牽絆,無法永遠在一起(成為伴侶),又無法永遠分離的,並不完全屬於「愛情」「友情」「親情」的一種不常見的關係。

我們一般看小說,會很清楚他們之間:哦,這是青梅竹馬;哦,這是單戀;哦,這是父母之命,被劃分到「愛情」的定義里是很容易的。《質》在這個問題上是會讓人產生疑惑的,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同樣還有一個被辯爛的命題:「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純友誼?」如果男女主角之間不存在「愛情」,那是否存在「純友誼」這個東西呢,甚至僅僅是「友誼」?「認同感」?「慰籍」?

思來想去,我也找不到可以證明什麼的內容,只有偷懶用「宿命」來解釋,反而長呼一口氣。中文裡的「冤家」一詞可能描述了類似的關係。

回過頭來說,為什麼質數是質數呢?因為他本來就是質數。《質》的獨特之處,或許就是,他不是一本被意淫出來的愛情小說,他描述的一種不常見的人類關係,是基於對命運的思考。一家之言,而已。


我看不懂,我只是全書看完只覺得,兩個相鄰質數即使再近,也不能靠近。準備再看一次了


這本書是無意間在一本介紹義大利的雜誌上看的,覺得很有意思是一位物理學博士的處女作小說但卻獲得了義大利的最高文學獎斯特雷獎。印象中自己也很少看義大利的作品,於是就決定看一看這本小說。
講的是一個叫愛麗絲的女孩,因為身體原因很少吃東西的女孩。還有一個馬蒂亞,一個從小就表現出對數學特別天賦的男孩,但缺有一個智障的妹妹。把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倆個人,卻因為一個巧合認識,講兩個孤獨的人的友誼的事。
愛麗絲因為她強勢的爸爸,被爸爸逼去學滑雪出了一次事故導致一個腿瘸了。之後被同學嘲笑,自己漸漸變得自卑,沒有朋友,和同齡的女生差距很大。這些一步一步導致她變成了「孤獨的質數」。
而馬蒂亞小時候因為不得不照顧她異樣的妹妹,一邊是別人的嘲笑一邊自己的妹妹。在一次的同學生日聚會時候他把他的妹妹弄丟了。他開始自責,內疚,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就像他說:選擇只是幾秒的事,然後用餘下的時間來還債。
這本書很大的篇幅是對男女主角的各自經歷及生活細節的描寫,每一次短暫的相處又顯得不是內么刻意,這應該是本書的亮點之一把。不同於其他小說,沒有過多的交集,但是卻趕緊兩人的關係緊密相連。
這兩個孤獨的人遇到了一起,「兩個質數相加,可以被整除,這樣的質數稱為孿生質數」可能他們倆就註定要相遇,我覺得他們兩個是相互愛著對方的,要不然馬蒂亞怎麼可能因為愛麗絲的一句話飛回來找她。只不過因為性格和各自經歷的原因,導致他們兩個沒有說出來。
好了就寫這麼多,推薦大家這本書《孤獨的質數》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頁數是按照質數排序的,可以注意一下。還有同名電影也很好看!配音真的超級贊!


當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數學名詞的時候我們很少會考慮為什麼他會這樣取名,質數也一樣。在裡面各式各樣的主人公的情緒貌似天生可卻有根可尋。當你認定它叫質數了,你就一輩子叫他質數。孤獨,他是很認真的。


這本書看的過程讓人很舒服,寫得很好翻譯也很棒。這個舒服的感覺讓我對結局的到來一下子無所適從。對於結局,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就沒了?!
到了第二天再翻的時候,真的是突然間才明白,畢竟馬和愛是孤獨的質數,既然他們是孤獨地來,也就理所應當孤獨地去。


「高中時代對於馬蒂亞和愛麗絲來說,就像一道開放的傷口,這道傷口由於傷得太深而始終難以癒合。這些年,他們都是在一種窒息的狀態下度過的,馬蒂亞拒絕這個世界,而愛麗絲卻感覺被這個世界拒絕。最終他們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建立起了一種不完美而又不對等的友誼,這份友誼包含了太久的缺席和太多的沉默,這是一個虛空而潔凈的空間,當學校的牆壁把他們包裹的太緊,讓他們無法忽視那種窒息的感覺, 他們就可以回到這裡自由的呼吸。」

一氣呵成的書,好看,堵在心口的難受,即使我們是相鄰的孿生質數,但也無法負負得正,抵抗深至人心的孤獨。


推薦閱讀:

《愚公移山》是一篇諷刺故事嗎?

TAG:文學 | 孤獨 | 文學評論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