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GoPro在2016年底公布重組和裁員計劃?它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微博上看到GoPro會有200個全職員工將因公司重組而被解僱。與此同時,GoPro還將關閉其娛樂部門,減少公司設施,並計劃在明年進一步減少non-GAAP營業費用。與這200為員工一同「失業」的還有GoPro的現任主席Tony Bates,他將於今年年底離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GoPro 是在 11 月 30 日宣布的裁員重組消息。


要知道現在正是感恩節購物季,以往這個時候都是 GoPro 銷量最旺的時節,購物季的銷量一度能佔到 GoPro 全年銷量的一半。這時向外界公布這樣的壞消息,可以想像
GoPro 的情況有多糟糕。


不過這也在意料之中,因為 GoPro 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線。先來看一些數據。


因為市場太小眾,GoPro 一直在嘗試擴展業務,導致資本開支過大。更糟糕的是,作為核心的運動相機銷量也在加速下滑。自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GoPro 已經連續四個季度虧損。今年前三個季度 GoPro 的累積虧損額高達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還是盈利 7000 萬美元。

(GoPro 上市以來營收和利潤情況,圖表來源:ATLAS)

業績不佳的直接表現就是被投資者懲罰。GoPro股價現在已經下滑到10美元左右,作為對比,當初上市發行價是26美元,歷史最高是98美元。

(GoPro 上市以來股價走勢,圖表來源:CNNMoney)

GoPro 到底有多差錢呢?根據官方的估計,2017 年的運營成本大概在 7.35 億美元左右。假設毛利率能穩定在 40%,那麼明年想實現收支平衡的話,營收必須要達到 18.4 億美元。作為參考,今年第三季度 GoPro 的營收只有 2.406 億美元,可以預見明年又會是大虧損。

(GoPro 單台收入變化情況,圖表來源:WSJ)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推斷不合理,那就繼續來看看。提價或許可以拉高利潤率,但是連 Garmin、和索尼都開始做運動相機,這一招對 GoPro 來說恐怕行不通;提高銷量難度更大,市場對運動相機的需求越來越疲軟;增加品類也是一種途徑,這是 GoPro 正在做的,效果咱們後面說。

(2010 年- 2016 年運動相機產品銷量情況,單位:百萬,圖表來源:statista)

看了 GoPro 焦頭爛額的數據後,接下來看看它都做了哪些努力,以及效果。


GoPro 早就意識到目標市場範圍過窄的問題,也不甘心只做一家硬體公司。CEO 曾經多次強調,內容才是他們發展的核心,硬體只是輔助。在 2015 年的年報中,GoPro 對外明確提出了未來的商業策略,其中一點就是將 GoPro 打造為一個娛樂品牌(entertainment brand),鼓勵用戶生產和分享更多的內容,打造以 GoPro 硬體為核心的生態圈。


但是 GoPro 的動作明顯有些遲緩了。直到今年 10 月,GoPro 的雲服務才正式在美國上線(用戶可以把 GoPro 拍攝的內容上傳到雲空間,編輯加工分享),明年第一季度才會進入到美國以外的市場。

(GoPro Plus 雲服務,月費4.99美元,來源:GoPro 官網)

GoPro 在內容側的另一個嘗試是去年發起的 GoPro
Awards 項目,鼓勵用戶上傳精彩的視頻內容,每年還撥出 500 萬美元獎勵創作者。用戶的確上傳了大量精彩視頻,這些內容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 GoPro 的廣告。不過,用戶喜歡看是一回事,真正上傳視頻的卻不多,大多數人沒有習慣、也沒有興趣去上傳視頻,還有些人根本不會。


還有一個事情也讓 GoPro 很尷尬,它一直想把自己的定位擴大到更廣泛的人群,希望人們能夠用 GoPro 捕捉日常生活,而不只限於運動人群。這也就造成,越來越多平淡無奇的內容被上傳到 Youtube 的 GoPro 頻道,這些內容的出現也恰恰說明,用戶完全不需要特地購買一部 GoPro 來拍攝視頻。


這裡需要提一下,GoPro 運動相機銷量的下滑,和智能手機拍照性能的增強也有一定關係。越來越多手機增加了防水、防塵功能,而 GoPro 原先的一大賣點就是運動條件下的高清拍攝,連高端手機都能做到的話,對於那些不是 GoPro 愛好者的普通用戶來說,更沒有理由額外買 GoPro。


GoPro 的另外一個嘗試是推出消費級無人機產品 Karma,研發花掉了一大筆錢。年報顯示,
2015 年 GoPro 的研發支出達到了2.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和無人機以及內容平台軟體的研發有關。

(Karma 無人機)

倒霉的是,好不容易向外界發布了第一款無人機,結果又出現了重大產品缺陷,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會突然失去電力。剛剛開賣兩周,GoPro 就不得不召回了賣出的 2500 架無人機。


對於 GoPro 來說,這一年不但沒有成功拓展新的市場和業務,回到原地又發現連原先的優勢核心業務也遭到挑戰,2017年 GoPro 的日子仍然不好過。


by 紀振宇 羅松 (想和他們聊聊?關注騰訊科技微信公眾號「qqtech」,回復「紀振宇」或「羅松」即可獲取微信和郵箱)



我一直覺得GOPRO公司開了個好頭但沒有認清方向。原因如下:
1、很多公司會盲目以為越高科技越好,尤其是一些前期嘗到這方面甜頭的公司
2、很多公司忽視用戶體驗,尤其是一些公司以早期產品(無意間)提升用戶體驗起家卻以為其成功是因為高科技。

這兩個觀點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的兩個面,Gopro是一個帶來的優秀用戶體驗革命的產品,而在時機上,他搭上了第一波優秀cmos+超廣角+小體積的風口。正因為他是這兩件事湊在一起的成功案例,卻導致了gopro公司誤以為自己是科技為本的公司,到hero4硬體堆砌到一定極限再難大幅度前進時,這家公司陷入了茫然無措。

Gopro的成功最大成功還是來源於他對於拍攝方式的革命,一個是小+廣角讓隨身攜帶和盲拍成為可能,Gopro是一個典型的不需要關注我拍到了什麼的設備,我只需要正確恰當的把他安放在某一個位置上,而第二個就是他方正標準的形狀導致了配件的大爆發,讓他可以裝到各種各樣方便盲拍的位置上去。其實這才是gopro成功的原因,當然cmos技術剛好在他推出1、2、3、4代時有了比較好的進步(其實是為了手機發展而完善的cmos技術,被gopro在恰當的時候利用好了)。

有理智的人,都會認清楚,gopro產品的核心價值不在cmos上,只在拍攝方式和玩法上,你只需要跟sony等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像蘋果三星那樣優化拍攝效果保證你的拍攝效果始終處於一流行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你的用戶體驗,玩出更多拍攝方式花樣,並且讓你的產品操作更流暢更容易更炫酷。

但他們沒有這麼做

從1到4代,最初的操作優點還是那麼多,缺點幾乎沒怎麼改過,一些功能上、手機連接上、配件玩法上的創新完全都沒有加入進來,而且很惡劣的在相當長時間內讓用戶去選配置縮水但有屏幕的silver版(說下背屏的意義,在花兒與少年第二季已經花樣姐姐等旅遊真人秀中,手持穩定器+gopro已成標配,但如果有背屏,可想而知素材拍攝的可選性會更大,但沒有一切gopro的素材都是完全盲拍的)。

他們公司一定這麼認為的:
1、我們公司是科技起家,所以我們出不了畫質再刷新的飛躍的產品話,後面迭代就只能放慢
2、我們公司是科技起家的,所以gopro上升級困難的話,我們只能去玩更有科技感的無人機和VR
3、gopro上升級太難了,我們應該早點利用gopro拍攝的大量內容,轉型做娛樂

實際上,用慣gopro的人都知道,新一代發展方向還有很多,至少包括如下:
1、增加配件玩法,包括在gopro本體上出現相機螺絲口(sony這麼幹了)
2、頂配版提供顯示屏(原因是便攜攝像機第二波帶起了一大波小型手持穩定器品牌,我也買了,而手持穩定器拍攝的畫面感非常好——但需要你有屏幕,因為這是真正在拍攝了,不是盲拍了)
3、增加連接手機的簡單程度、降低操作難度、傳輸文件方便程度。這裡面有很多操作邏輯可說,一方面wifi連接並不是那麼方便,如果nfc能加入配合會快捷,另外一方面操作邏輯不是特別好,最後還有連接後手機就上不了網了,這個要改善體驗,在gopro上設置wifi網路也是頭大,等等。
4、使用更強的CPU,用更多的功能來替代拍攝效果提升小的不足,比如高速攝影,比如現在流行的4K照片連拍(30P)4k照片連拍和4k視頻的不同之處是,4k照片可重合成為4k視頻(無聲音),但優點明顯,截取的照片比視頻中截取好得多。
5、如何更快更方便的分享、調校、分割、轉換、濾鏡、gopro的體積不算小,是否可以引入變焦,如果帶屏幕是否可以翻轉(那麼小一個迷你翻轉屏一定很Q很炫酷),自拍補光燈,天生防水(比如1-2米防水即可)這樣大家一般下雨、海邊就別裝防水殼了,加入GPS功能可以多出很多玩法等等
6、1英寸的Cmos也是一個新賣點,國內很多廠商都在努力用別人淘汰的1600w像素的m43底開發各種千奇百怪產品,gopro公司是有實力用1英寸底+固定鏡頭+輕便固定尺寸,重新把gopro1234四代的老路重新走一遍的。

gopro公司最大的問題,還是他們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強項產品,在cmos技術無法大幅度邁進後,他們明顯對自己產品繼續改進會不會有市場失去了信心,放慢了新品發布,四處嘗試其他領域,但無論無人機還是娛樂都是巨頭早早布局的地方,即使要進入,也是gopro5、6大獲成功的同時進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類似「逃亡」一般的往其他領域跑。。。。

----------------------------------------

2016-12-7:
原本只是在一個兩百多人關注的小問題下寫寫我的感觸,沒想到被幾個大V點贊,被頂起來了,那隻能用心寫的再認真些。再進一步闡述下看法,因為有評論說因為sony大疆控制了技術命脈,所以gopro註定衰敗,如果都是這個論點的話,我們所有人都不用創業了,因為每條路上都有大公司掌握著命脈呢。還是那句話「很多人會傾向於認為高科技是成功根本原因,這個觀點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gopro都下滑的很厲害了,大家給他總結時也不免要往這方向去總結」

簡單說下為什麼cmos不決定一切,手機領域自然有蘋果、三星這些拿著sony cmos賺自己錢的公司,相機領域這樣的公司也不在少數,你簡單看看這整個影像行業,所謂捏著cmos就把別家捏死的假設是完全不成立的,況且也沒聽說gopro是被人家捏著cmos捏下去的。其次你要知道gopro是被無數攝影玩家捧出來的,在最初這些玩家就知道,這麼小的機器,頂破天他能比全副拍得好?你們說的好像gopro問世時這世界上沒有微單這種事物一樣,更何況微單成熟的要更早一些,gopro本身他切入的就不是一個非畫質第一不可的市場,大家只是驚嘆這麼小也能拍出這樣的畫面而已,如果你說sony出了款這麼小但畫質各方面媲美微單的,然後又不給gopro用,那gopro被秒殺不冤枉,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因此,先了解了這整個背景和概念,才能止住一些不切實際的聯想——」gopro是因為cmos被sony等公司卡死所以不行了」,這樣的結論是完全想當然的。

不過我倒也部分同意一些觀點,比如 @林名 在評論區說「個人覺得答主說到的問題gopro不會不知道,這樣規模的公司都有專業的顧問團體」,但gopro這樣體量的公司是有投資人或董事會的,我們幾十億美金或者百億美金體量的公司,去干配件開發?去乾菜單優化?去玩自拍美顏?我把這些工作計劃發出去沒有一個投資人會答應!!給你百億你就要拿出一份跟百億身份相符的計劃給我。。。這也許是關鍵所在。gopro後來出了一個小方塊的,然後我覺得他們為了以示區別還故意閹割了部分性能,可能他們想更小代表更先進的實力(那你為啥不頂配呢),但這玩意完全背棄了龐大的gopro形狀的配件市場,卻又沒能是旗艦性能,他們難道指望大家為一個閹割版的不同形狀的小東西重新帶起一波配件玩法熱浪嗎?其實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你從gopro切入VR的做法就能看出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如果他們給自己定位於易玩、易用、快速成型,他們會出一個3台gopro一圈後期軟體合成VR的,但你看他們出了個什麼,他們之所以搞那麼一大圈,心裡一定是在想這樣就完全不存在死角和邊緣畫質問題了,他們是真的很瞧得起自己的設備,認為自己的設備這樣拍VR才對(可能腦袋裡對應的是巨頭影視公司吧)。說白了,這件事VR從3台變成一大圈,就說明他們給自己的定義從來不是用戶體驗和易玩性而是在標榜完美和高科技。

至少在去年,gopro還保持著他的口碑,在和sony等產品對比中,消費者並不認為gopro是矮一檔的,如果有好的理由,我相信消費者會優先購買這類相機中最著名的那個gopro的,因為他都快成這類相機的通用名字了。

他只要找到用戶痛點,做一些改變,就能引起一波新的購買熱潮,那些持幣待購或者持幣待升級的人,他們想什麼呢?我其實心裡有很多想法,但我不會都說出來,說出來那幫很多企業做免費產品設計了等於。我舉一個小例子:
用gopro拍攝的用戶最感到不方便的是什麼?除了背屏讓他能夠在一個特別好看的地方能夠不盲拍改為認真的拍一下外,gopro使用者其實最操心的事情是他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有沒有在拍,電池夠不夠,儲存空間夠不夠,解決這個問題你不能光靠屏幕顯示,屏幕小誰也不會經常去看他,而且如果放在頭頂等地方也不方便看是吧,那簡單啊,你開發一款手環嘛,手環兩個模式,一個模式叫做日常模式,記步、心率、時間等,另外一個Gopro模式三行顯示:1、錄像、停止狀態;2、電池剩餘,3、空間剩餘。這樣一個手環在正常模式下跟手機配對,在gopro模式下跟gopro配對(你也可以同時連兩個只要你做得到),再加上低電量振動,低儲存空間振動功能,如果在錄像的話,每分鐘振動一次等。你gopro不就一步踏入巨大的智能穿戴領域了嗎?你在中國生產這種手環成本一百元都不要。。。
手環還能解決gopro另一個痛點——浪費拍攝問題,我拍了一程拍完休息一會他還在拍個不停,要知道gopro在某些安裝狀態下操作還是挺麻煩的,這時候如果有手環來停止和開始,節省電池節省空間更節省我後期的挑選時間精力。
手環這個不屬於高科技,現在看算低科技,而且手環控制無人機等之前已有人做,但關鍵問題在於你把適當的技術用在適當的地方解決適當的問題:拍攝狀態提示和切換、電量空間報警,並且如果你給他延展一個日常用途的話(當普通手環用),那你等於借gopro的熱賣導入到智能穿戴行業,就像用gopro導入到無人機一樣的邏輯,但gopro走向無人機,是「自我縮小受眾」,而gopro走向智能穿戴,是擴大受眾,這又是一個不同的戰略選擇等,就不展開說了。其他的點子就不分享了,因為也並不是完全沒可能做類似產品創業,雖然我現在做的是別的行業,關於gopro類產品我有3個類似的切入用戶痛點的不很難得體驗改進,三個加在一起大概可以在這個產品領域達到鎚子這次訊飛+big bang+one step的效果足夠開場發布會鄭重作為新一代吹一番了,而實際即使只是手環手錶這個概念,細琢磨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並且並不費錢)。

這一切只是因為很多公司(投資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是高科技、高科技、高科技,根本不是,用戶用的更爽,用戶用的更爽,用戶用的更爽。。。。讓用戶用的更爽有時候需要科技有時候需要換位思考+一點點低技術,但請不要忽視這個重要性,讓用戶更爽永遠是比高科技重要得多的東西,雖然在現代社會他往往披著高科技的外衣來到你面前,但其實也有大量讓用戶更爽卻是中科技、低科技的整合層面的創舉,你應該把所有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的成功的共同點找到——讓用戶更爽,而把所有高科技的失敗也找到——墨跡很多年用戶也不爽,詳見WP、RT、Glass一類。如果是從用戶用的更爽觸發,gopro公司有大量現金他們可以收購很多公司類似飛宇智雲某深圳隨便找個手環公司等等等等,但他們顯然是從高科技出發去爬被別人佔住先機的科技樹,這是我想說的根本觀點,你從gopro一些基本的人機互動多年未改,一些形狀優勢卻自毀長城,一個背屏始終不被放在頂配上,一個VR產品卻要做一整圈等等事情上看,他們確實不是知道而不為,而是壓根從頭到尾就不相信用戶體驗能戰勝高科技。。。


12月9日,感謝知乎推薦,沒什麼好補充的,就放一段去年我用gopro拍的旅遊小片


視頻封面2015年6月瑞士旅行-蘇黎世盧塞恩少女峰馬特洪峰徒步Hiking旅遊爬山風光—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2017-8-31:2016年這篇回答,今天看到sony 發了rx0,基本宣告gopro全系列死亡,因為1寸底足以讓rx0徹底拿走所有專業用戶。


既生瑜何生亮。
大疆橫掃了無人機幾乎全部市場份額,並且在運動相機,車載錄像等方面也在像gopro的領地進攻,相反地gopro對大疆在無人機方面的進攻則非常無力。

這是今年gopro出的無人機,略顯稚嫩,看著一堆人在發布會上看著這個飛機還歡呼覺得好搞笑,到底哪裡厲害啊 。

同期大疆產品對比,簡直黑科技。

超便攜能塞進褲兜的mavic。

超強相機性能提升的phantom 4 pro


看這參數。

以及今年的大殺器,inspire 2,直接就已經擺脫消費級無人機,邁向了專業級,工業級攝影。

手持設備方面,大疆也有雲眸osmo,三軸穩定,拍出來的視頻流暢美觀,而且加裝車載套件,頭盔套件什麼的就能代替很多gopro功能啊,而且我畫質比你好比你穩定啊。
Gopro還有什麼能比過大疆的?有,僅剩極限運動和潛水方面了,僅限於固定在滑板,摩托車,滑雪人的頭盔上,潛水人的手中,只有這些了。

Gopro也非常不重視中國市場,中國人這麼有錢,怎麼不討好一下中國人?大疆雖然現在是個國際公司了,但對國內用戶一直比較友好,每款產品名字也不錯,御 精靈 悟 雲眸等等都讓人容易記住,反觀gopro,好像還是hero系列?我不太了解了,也沒有叫英雄系列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精靈二的時候,gopro還和大疆合作。當時的產品是這樣的。

大疆提供飛行器,gopro提供影像,燃鵝.......gopro以為這又是一個中國的山寨公司,沒什麼實力,gopro非常傲慢地想拿大部分的利潤,直接逼得大疆拉倒不幹,成就了今天如此卓越的影像系統,再吊打gopro,真是感慨呢。

更新一波………………………………
謝大家厚愛,陸續收到不少贊,上一張我和我的精靈三S合照!

答主現在在歐洲這邊念書,同樣地,在這邊也一樣看到了DJI,牛逼哄哄的DJI。

謝謝大家的贊,手動愛心。


眾望所歸。一個靠安霸晶元內置機能錄像的沒有什麼RD投入的空殼企業能吹吹牛混到上市也算是厲害的了。
正因為沒什麼技術含量,晶元是第三方的產品,小米 各類山狗迅速可以量產佔領市場,價格便宜得多,機能也不比GoPro差。


最初狗3時代,眾人都搞不出,小蟻什麼山狗什麼差距太大,gopro就是單反中的全畫幅......連dji都要出gopro雲台來搭配精靈2上大放異彩。
現在眾人都能用500塊錢搞出狗4的配置,1500搞出狗5的小蟻2...dji都不鳥gopro做的相機比gopro還好........圈子就這麼點....還能咋...
最後紀念我多次從幾十米高空沒殼摔下都沒事卻從手上摔到桌子上摔壞的狗3
如果gopro要翻身,做個gopro體積,1寸底的試試?


其實GoPro的衰落是早就預見到的,也幾乎是必然的。

1. GoPro的產品的市場就是有限的。因為它設計之初就是用於極限運動愛好者記錄精彩瞬間或者一些生活豐富空閑的記錄生活的,然後這類人在中國乃至亞洲都是比較小的,因為中國本來生活節奏快也比較規律沒什麼值得記錄的,普通人想記錄生活手機完全能夠滿足,再加上大部分真正有運動相機需求的人買個小蟻也基本能夠滿足,沒有必要花上千大洋買個專業的運動相機。這也導致GoPro幾乎失去了中國這個這麼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再加上專業領域有老牌廠商Sony等運動相機擠壓市場,正常娛樂領域的產品也不少(如ins和寶麗來合作的那個不記得名字了)所以真正留給GoPro的市場並不多。

2· 其次運動相機的的更新周期長,不同與手機電腦等產品一年的差距就會非常大,而運動相機本來就質量好而且差異小,導致購買的用戶可以用很多年都不換新的。

3. Gopro的產品已經比較完善,沒有什麼升級的空間。因為它小巧的體積,簡單的操作和4k錄製等方面都已經做的很好了,所以能小幅提升也就只有更小的體積,更好看的外觀或者更方便的操作分享等等了,拍攝畫質的提升對於大部分用戶的意義也並不大。所以Hero4的熱賣必然導致了Hero5的慘淡。

4. 可以看出gopro也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所以他們推出了消費級無人機的產品線。他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領域有DJI這個巨頭,所以他們的無人機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針對dji精靈系列不便攜的缺點,推出了GoPro Karma。無奈dji在Karma剛推出的時候反手發布了Mavic Pro,因為dji在消費級無人機多年的沉澱,所以Mavic Pro在各方面都是優於Karma的。本來就面臨沒有市場的Karma又因為設計缺陷而有炸機的可能,無疑給dji來了一次神助攻。


這也導致了gopro面臨巨大的市場差異下不得不選擇裁員。
可以說如果gopro不推出革命性的產品來拯救疲軟的市場,很可能就此沒落面臨被收購(個人觀點)


知乎第二答,感謝閱讀,求贊。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661019/answer/131501787

gopro你要撐住啊,最起碼也要撐到大疆發運動相機你再死啊,這樣才能算死的悲壯值得


GoPro有中文名嘛?狗?
名字都不重視還指望他能做下去啊。


目前來看,GoPro這朵煙花已經過了它最絢爛的時刻。
--2015/5
GoPro 這家公司是不是被高估了,長遠的發展潛力如何?

以 GoPro 為代表的運動相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了嗎?


面對中國競爭對手,西方公司如果不改變以往的制度管理與設計,GoPro類似電子產品的外國公司倒閉是早是晚的問題,而不是倒不倒的問題。
從細微處和普遍性說一下。
細微處:
本人從事採購開發工作, 主要工作是前期設計開發,供應商尋找,成本控制。14年的時候面試過Gopro位於福田的採購辦,經歷不是很好,不是說他們人員不好,而是那個氛圍和技術水平。我應聘的是開發崗,但面試的人從上到下沒有一個沒有一人詢問技術的問題,這個崗位是Sourcing Engineer啊,招聘上也寫明至少5年以上經驗,需要機械電子方面的技術,可以很好和供應商溝通。給我的感覺這就是一個傳統的外資設中國辦事處。 採購經理竟然說不需要技術,供應商會進行評估。然後給出圖紙,我跟她諮詢很多問題,一問三不知。還說這是工作風格。

絕大部分外資之所以倒閉或者經營不善是自找的。只懂得一買一賣,很多外資採購辦的經理級別是女性(個人絕對沒有性別歧視),不為別的,就是她們的工資要求相對較低,不會頂撞,會英語,聽話。

你說其他一般的外資採購辦就算了,Gopro的採購開發經理(注意不是跟單) 竟然不懂得技術,還說公司有優勢,不許擔心成本問題,不需要去開發新材料,新加工工藝。我了了個去,當場我就質問她怎麼做cost down,怎麼做supply chain planning。怎麼拿到詳細的報價,怎麼能讓供應商完全知道你要的是什麼,竟然沒有一個問題答的上。幸好面試也沒後文。 這是一家技術研髮型主導的公司,但採購開發竟然沒有技術。我的下巴掉了············· 你不倒誰倒

普遍性:
就如上所說的,西方很多公司仍然認為中國的工程師是垃圾(就單單個人經驗,其實國外的很多工程師,設計師很垃圾,不懂技術與設計,但他們又不能讓你中國人去質疑他們的技術能力,而且喜歡推卸責任)。很多開發工作給出的設計方案根本沒辦法進行,但又不相信中國這邊的工程師。來來去去半年過去了,連一塊LED驅動線路板都沒拍板,最後還是靠抄襲國內的線路板。

西方很多公司仍然是效率十分底下的(對,用的是底下這個詞),怕出事了付責任,團隊合作是隔閡的。 (PS:現在在一個英國公司幹了兩個多月,已找好下家。工程師全是香港人,英國的設計還可以,但工程方面也的確是差強人意。 評價:我只能說國內工程師可以拿他們1/2工資,干他們2個人的活,而且是有質量的完成。所以除了養老的女同事,有家庭負擔的男同事基本都想著找下家)

所以就造成了,你人工高,技能底,還傲慢,不勤快,你不倒誰倒?
如果你們誰告訴我那個行業可以躺著賺錢,玩玩就當領頭羊的,我立即轉行。


因為它深深傷害了重視生產力的用戶(JTW


大疆收購gopro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御)

gopro的karma一共賣了2500台還被召回了,大疆的御產能跟不上,訂購量已經超過六位數。gopro很好很強大。

gopro,沒有掌握核心科技

突然懷疑大疆可能看不上gopro了


作為一直關注GoPro和DJI的初級科技迷,說幾點:

1)GoPro 運動相機 有實實在在的創新和全球範圍的鐵管粉絲,在產品、基因和發展方向上都有很大不同,有一定可比性但不能本末倒置;

2)GoPro 在產品線上有一定的缺憾,是的,運動產品相機過於小眾,難道無人機就大眾了?但請不要忽略一點,GoPro具有強大的銷售渠道網,包括蘋果在內的眾多優秀商家都可以看到GoPro產品的身影;

3)無論是往硬體延伸(比如無人機,車載記錄儀,可穿戴設備或運動手機等等)還是往內容平台延伸,可想像空間還是蠻不錯的,另外,由於有品牌有粉絲有渠道,GoPro也不排除被收購的可能性,大家可以回想下高端耳機品牌 beats 被蘋果收購的歷程,GoPro 會否成為下一個 beats 呢?


你Pro太貴,直接山狗。
反正效果我看不出區別,外形別人看不出區別,沒毛病。


這就是Gopro發了一個1.55的固件升級,把所有副廠電池屏蔽的原因嗎?!今天手賤升級,中招了!缺錢別缺德!用什麼電池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總的來說
1.運動相機市場本來就不大,GOPRO前幾年已經佔領市場,自身品牌與極限運動幾乎對上等號。
2.用戶群已經壓榨透,運動相機的性能提升所針對的核心玩家總是不多的,普通用戶放著吃灰的佔一大片,不太會有再次消費,而且價格也不便宜。
3.新產品的滑鐵盧也打上了重重一擊,無人機就此翻車。另外GORPO系列產品也不見得有巨大創新,更像縫縫補補。

去年GORPO4發布之後的一天,蘋果傳出將手機用於拍攝極限運動視頻的專利後,GORPO的股價就有下跌,我實在想不出,產品如此單一的企業,僅靠那一部分用戶可以撐到什麼時候。


被大疆秒了。


電子產品是非常需要注重用戶體驗的,我之前是GOPRO的熱衷粉絲,覺得這個產品實在是太棒了,從狗三到黑狗4,當時GOPRO可以說體驗上是無敵的,潛水拍攝,滑雪拍攝,這些很酷的以前你沒有辦法拍下來的事情,都可以靠GOPRO實現了,當時我甚至還把GOPRO綁在風箏上,放上天拍攝。

結果,大疆就來了,關注到大疆是從P2開始,大家都知道因為可以綁GOPRO,但是關注到大疆後,發現大疆不斷提速的產品研發速度和越來越好的用戶體驗,GOPRO一直止步不前,到了今年年初,大疆發布P4,當時看了後,簡直黑科技,沒想到下半年就發了御,第一時間入手御,等待MAVIC PRO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都很煎熬,但是拿到手發現我靠,太棒了這個產品,從工業設計到體驗,到APP的易用性,然後沒幾天,P4P發布(大疆快速發布可能是希望理清楚自己的產品線,比如MAVIC PRO相當於微單(入門玩家),精靈系列相當於單反(愛好者),悟相當於全畫幅這樣的(業內人士))

對比起來,GOPRO的連接很不友善,甚至很多新手都要在群里問半天,然後電池大家都懂的,慫的不行,現在最新的固件更新連副廠電池都幹掉了,我為了拍日出,專門買了高容量的電池組,真是一腦子的髒話不知道要怎麼說。

現在,從GOPRO的粉絲,變成了大疆的狂熱粉絲。

設備也更新到了MAVIC PRO和P4 PRO,電子產品,忽略體驗和設計的都會死,GOPRO是自己作死的。


簡單說下我一直以來的觀點。

1,gopro從來不是一家靠技術門檻來建立競爭優勢的公司,他的技術體現在安霸身上。

2,gopro的優勢是營銷和品牌特性,參考紅牛。

3,運動相機還是小眾市場,在一個小眾市場下受到技術能力差不多的小蟻類蠶食上受到日系相機廠商技術上的吊打,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4,沒兩把刷子千萬別和中國公司比硬體,尤其是不需要多少時間積累技術的硬體,就gopro那種安霸+鏡頭+殼子的產品難度,要不是有先開闢市場的品牌護身符,早死翹翹了,不過話說回來gopro的品牌運營真有一套,估計公司員工組成里不少在干這個。


推薦閱讀:

這樣類似的圖片是如何用ps做出來的?
DxOMark 對相機圖像感測器和鏡頭評分的參考意義有多大?
有哪些讓人看了感覺孤獨的照片?
ps里圖一怎麼做出圖二的效果?
佳能真的比尼康更適合拍人像嗎?為什麼?

TAG:攝影 | 科技 | GoPro | DJI大疆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