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OMark 對相機圖像感測器和鏡頭評分的參考意義有多大?


DXO的有趣之處在於:你能看得懂的時候它就是最好的評測網站,你看不懂的時候它就是最差的評測網站。樓主既然來提問,那估計屬於看不太懂那一類,所以DXOMARK對你而言恐怕參考價值不大,尤其是感測器部分。

1:DXO只測試相機的畫質,但是一台相機除了畫質以外,對焦速度、手感、有多少按鍵多少波輪等等都很重要,它們往往決定了你拍起來爽不爽,甚至於能不能拍到,你拍都拍不到還談什麼畫質?同一塊感測器放到不同機身上價格差個四五倍都很正常,儘管它們的畫質可能是完全一樣的。

2:DXO只測試RAW格式的畫質,對逼格比較低的JPG格式是完全不理會的。RAW的畫質對那些水平比較高的攝影師來說非常重要,但JPG才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格式。有好的RAW不代表就有好的JPG,因為RAW的好壞是可以用客觀標準(銳度,信噪比,色彩響應)來衡量的,而JPG的好壞則取決於群眾的主觀審美情趣,濃艷清淡高反差低反差這些東西都是各花入各眼,你要自己看了樣片才知道。

3:如果你確實需要看RAW畫質的評測的話,那麼DXO的評測可以說是鶴立雞群,甚至於DPR這樣看起來很專業的機構都被甩了好幾條街,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DPR根本不測實際ISO,而廣泛流行的拍標板以DXO的標準來看同樣是極其業餘的。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DXO測試出來的那些SNR曲線、MTF曲線之類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所以他們必須用某種演算法來把原始數據轉化成直觀的分數,很不幸的是,原始數據是客觀的,而算分的方法是主觀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這個話題可以擴展得很大,我舉幾個例子:

3.a:DXO計算動態範圍時只看SNR=0dB的亮度,這也是工程上最常用的定義,但我們並不是工程師,而是攝影師,SNR=0dB的圖像對攝影師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四個字,畫質太渣!國標規定的可接受畫質是SNR=20dB,優秀是32dB,如果你以自己選定的標準來計算的話,可能會發現在DXO上評分很高的相機和評分很低的相機之間的差距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

3.b:DXO計算高感的方式是設定三個標準:18%亮度的SNR掉到30dB;動態範圍掉到9EV;色深掉到18bit。以上三條滿足任意一條則認為畫質不可用,那麼此時的ISO就代表了相機的高感水平。問題是一般來說照片上畫質最糟糕的部分是暗部,而18%亮度屬於中間調,此時的SNR低於30dB並不意味著暗部的SNR就一定很差,比如說EM1在18%亮度的SNR就不如EM5,但實際上暗光部分的SNR比EM5要強,從實拍樣張來看也確實是EM1的高感好一點。這樣的冤假錯案在DXO上並不在少數。

說白了相機的SNR曲線是個很複雜的東西,在陰影部分以20dB/Decade速度增長,中間調逐漸變為10dB/Decade,到高光部分再逐漸下降為0dB/Decade,這個曲線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中間的兩個轉折點大概在哪兒,都會導致相機在不同光線條件下表現出不同水平的畫質,DXO有些分數只看SNR=0dB時的亮度,有些分數又只看18%亮度下的SNR,試圖用曲線上的個別點的好壞來反映出整個相機的水平,這無疑是不太科學的。

反過來說,如果你自己會對曲線進行分析的話,那你就不需要藉助DXO的算分體系了。這時我們就要說到DXO的好了:它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能給出相機的measured ISO, full snr response和color response這類數據的網站。所以我在開頭就說了:你能看得懂的時候,DXO就是最好的評測網站

那麼你可能已經意識到想搞懂DXO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認為與其浪費時間去學各種工科知識,不如記一些簡單粗暴的結論:

A)全幅好於截幅好於M43。具體怎麼個好法?M43的ISO100相當於截幅ISO200相當於全幅的ISO400(從SNR角度說)
B)全幅感測器里:3600W感測器好於2400W感測器好於一切佳能感測器
C)截幅感測器里:2400W好於2000W好於1600W,索尼比三星好一點但差距不夠顯著,千萬不要買佳能
D)M43感測器:只要不是上古時代的松下感測器,那麼新一代的松下和索尼都差不多

以上是感測器部分,有空再寫鏡頭評測部分,不過整體思路是一樣的:如果你搞不懂DXO的算分方法,那這個網站的鏡頭評測可以說處處是陷阱。

=====================================
更新:鏡頭評測部分

鏡頭最重要的指標當然是銳度,現在流行的方法是用MTF50表示,但是DXO有一套自己的體系:首先結合人眼視覺模型對MTF曲線進行加權積分,得到一條新的Acutance曲線,再通過某種方法算出一個叫PMPIX(可見解析度)的分數,並且這一套流程的演算法都沒有公布,所以沒人知道這個體系到底科不科學。有意思的是,DXO雖然也測了一套MTF數據,但它們並不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而是把數據借給了DPR。我對比之後發現這兩種方式得出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匹配的,比如光看傳統的MTF曲線的話,索尼的FE55簡直是秒天秒地秒宇宙,比蔡司的OTUS55還要好,但以DXO自己的體系來看的話OTUS55要稍微強那麼一點。不過兩者之間的差距沒有那麼顯著。

我們姑且認為DXO這套體系比傳統的MTF更科學,但這裡面還是有很多陷阱。

比如說,DXO會給鏡頭打一個總分,下面還分銳度,T值,色散,暗角,畸變等子項分數。按一般人的直覺來看,所謂總分應該就是子項的加權平均吧?實際情況卻是DXO的總分跟子項幾乎沒有關係。總分考察的是機身+鏡頭在固定光照和固定快門速度下的SNR+銳度,既然是固定光照+固定快門,那光圈大的鏡頭毫無疑問佔盡優勢,SNR隨意碾壓小光圈,所以DXO上幾乎總是光圈更大的鏡頭分數更高,而且best at幾乎也總是在最大光圈,因為全開哪怕不銳也能得到SNR的巨大加成。而佳能的相機因為SNR表現不佳,在這項評比里自然是被索尼尼康之流打得連媽媽都不認識了。

至於Sharpness(也就是PMPIX)這個分數展示的則是鏡頭所能達到的最大銳度,不管它來自哪個焦段、哪個光圈。那現在我給你兩支鏡頭,第一支F1.8時的表現是10分,F4時是11分,F8時是12分,第二支F1.8時的表現是3分,F4時是5分,F8時達到13分了,你會選哪一支?反正我肯定選第一支,但是DXO會告訴你第二支的分數更好。另外DXO對中心銳度更加看重,中心銳度高而邊角差的鏡頭得分會比中心和邊角平衡的鏡頭更高,不過具體的權重並沒有公布。

總而言之,鏡頭評測跟感測器評測的問題有點類似,就是DXO試圖用一些很簡化的數據去量化一套很複雜的系統,這個任務在我看來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怎麼弄都有爭議,所以真想不被誤導的話還是多學學相機理論,掌握直接分析原始數據的能力。


很多人質疑 DxOMark 的數據,我的建議是好好讀人家寫的文檔,包括他們還寫了很多數字圖像和感測器測試的科普向的文章,都非常有知識性,看懂以後我相信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家怎麼做的測試,分數計算,評分標準,都寫的很明白了放在那,要質疑需要言之有物。評分主要看子項,幾個子項都是直接的客觀數據,根據不同用途也能較好的反應 CMOS 的性能,否則看總分我個人覺得意義不大。APS-C 感測器在 Sports(低光 ISO)這一項上肯定是大大不如全幅感測器的。

攝影也許是藝術領域有主觀喜好,可是圖像感測器和光學測試可是實打實的科學領域,很多人連 ISO,信噪比,動態範圍等等概念都還沒搞清楚就開始在網上打起嘴架了。
還有就是 Nikon 現在基本用的 Sony 的 CMOS 少數東芝的,Sony 在民用 CMOS 領域什麼實力,不知到 Google 一下也有很多介紹。至於具體的技術細節比如無縫隙透鏡,製程節點,銅布線層等等的就不細說了,總之佳能現在製程技術上是落後的。

還有就是要說顏色還原,其實 Nikon 最近的幾款入門機型都是很準的,尤其是 5300。佳能拍人像好看,原因是其實是它的色偏是很大的,當然具體還有別的原因。佳能在色彩以及降噪上的實力確實很強,加上魔燈固件強大的可玩性(這個雖是非官方的,但圖像處理晶元的底層設計有很大關係,Nikon 為什麼一直未能見到類似的東西和 Expeed 晶元架構有很大關係,Nikon 機型上面做出這種固件的希望不大,這兒就不細說了),可以理解為軟實力超群,硬體底子也不差,但它的 CMOS 在很多方面肯定不是同類產品中最好的。

相機是一個綜合很多部分的系統,不要一看 DxOMark 上面 D3200 比 5D2 分數還高就覺得怎麼樣了,這對要買 D3200 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事情,以很低的價格享受到了技術進步和競爭帶來的好處。對於已經買了 5D2 的人而言,意義不是很大。對於很多本來就不需要或者說只是沖著 5D2 名號而買了 5D2 的人來說,甚為不爽,而且這種不爽無法通過向他們解釋測試/評分原理來消解。

對於這個問題暫時評論如上,我看看有時間能不能把他們的一些文章好好理解翻譯下再結合自己知道的一些東西完善這個答案.
------------------------------------------------------------------------------------------------------------------------
再次回顧了一下Dxo的文檔,他們有相當多的發表,從論文到通俗的博客文章到他們對於Dxomark的解讀,很多東西太過於深入專業,喜歡深究的同學一定能夠學到很多東西.現在先寫一些基本的.
排版有點亂.還是有很多括弧,以及括弧中的括弧,還有括弧中的括弧中的括弧......因為很多東西提到了就要牽扯相關的一些東西,並且會再牽扯更多相關的東西......

DxOMark感測器分數基本解讀


DxOMark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

1.全局/總體評分:以綜合及一般情況下為使用環境的綜合以下三子項 *計算* 得出的綜合評分,肖像,風景,運動三項的測量數據權重等同.

它能夠表明:
以噪訊為考量的感測器表現
渲染/再現高對比度細節/場景的能力
彩噪的情況
低光拍攝能力

它不能夠表明:
解析度/再現細節的能力
光學/鏡頭質量
色散情況

幾個關鍵點:
首先, 綜合評分*只反映感測器的RAW性能* 也即:去馬賽克以及其他各種圖像處理之前的原始數據的性能.不反映各種圖像處理, 也不反映光學系統的好壞(也就是不考慮鏡頭是否NB), 同樣不反映機身及硬體設計的好壞與缺陷(也就是說假設某個機子的CMOS裝配精度有問題導致實際拍攝的時候會跑焦,又或某款機子帶有機身防抖使得實際拍攝的效果超群的,這都是不在DXOMARK考量範圍之內的,當然如果出現這種狀況,他們一般會在評測里提及,但是不列入評分標準.) 但是優秀的圖像處理,機身設計,去馬賽克,顏色校正,鏡頭缺陷校正,高級的銳化演算法等對影像的最終觀感以及硬性指標都會有重大影響,而這正是能看出廠商真功力的地方.甚至用手機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安卓旗艦手機很多硬體性能指標上要稍微強過蘋果的產品,但綜合體驗總是被人詬病,這就是硬體指數高而配套系統工程沒做好的例子.DXO提醒說在選擇一款數字影像設備的時候感測器評分固然相當重要,但是包括光學系統,性價比,圖形處理等一系列的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
其次, 感測器綜合評分和感測器解析度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指標.這意味著如果A感測器比B感測器像素數高並不一定意味著A感測器的分數一定比B感測器高.如果要考量包括光學系統(鏡頭)和感測器像素數在內的部分應該考慮參看DxOMark Score for lenses,這個評分是把鏡頭和感測器以及機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的評分.
還有感測器綜合評分是指數的,比如兩個感測器評分相差5分,那麼實際的差距可能在1/3檔左右。
再其次,相當重要也是很多人忽略並且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尤其是某高像素機型的高感問題):綜合評分是以800萬象素以300ppi 列印在8X10也就是20cmX30cm的情況為標準進行規格化的,也就是所有的感測器輸出到此標準下進行分數計算。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一切以最終的輸出為目標,並且這個輸出尺寸也是比實際的大尺寸了,ppi也是主流數字.
最後, 感測器綜合評分是開放的,而且並非基於百分數的. 目前為止這個分數是為了把包括低端卡片到高端專業單反以及中畫幅在內的現有相機排布在0-100分的範圍內為目標進行制定的,但並不意味著不會有超過100分的分數.

2.感測器使用情景評分(也就是子項,包括肖像評分,風景評分,運動評分)
每一個情景評分都以某一特定的圖像質量指標定義的,因此情景評分的每一子項的值也就是相應的圖像質量量度指標的單位.(簡單說就是子項是比較直接的測量值,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此回答最開頭說看子項比較有意義,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他既不了解DXO綜合評分機制,也不常進行列印輸出,那麼看直接由測量數據組成的子項就更加方便也更加有意義)

肖像評分:此項定義為色深表現,單位為bits,可以簡單理解為,有X bits就能感知2^X(2的X次方)種顏色區別,也就是過渡及顏色更真實,膚色是不飽和非純色,並且人眼對於膚色的微妙差異和變化比較敏感,同時後期製作時的大幅度調色和各種操作也對色深和過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把色深作為肖像評分.

風景評分:定義為動態範圍,單位為EV(可以理解為檔數),不用細說為什麼了吧,風景通常充滿了大光比.

運動評分:定義為低光敏感度表現,單位為ISO敏感度值(應該以前面提到的規整化條件為基準,達到某一最低信噪比的對應ISO值) 凝固高速運動的人或物體總是需要較高的快門速度,在光圈最大,環境光照不變的情況下,提升ISO值成為必然,值得一提的是ISO表現並不總是意味著在非常差的環境光照下的表現,為了提升快門速度,在環境光照尚可的情況下也仍然需要使用高ISO,而此時高ISO的可用性可能會比環境光照非常差的情況下好一些.因此很多網友喊的不在低環境光照下測的ISO表現都是耍流氓實際上是另一種極端,因為如上所述在環境光照並非極差的情況下使用高ISO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而實際上在很多環境光照非常不佳的情況下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應該是提升ISO,而是延長快門速度或者使用閃光燈或者恰當的打光等,才是較為合理的做法,你要說你不希望總帶著三腳架,閃燈等東西,又不經過豐富的鍛煉和預測,同時希望在有趣的畫面發生時能夠捕捉到無噪點的清晰畫面那我真的認為你對攝影的態度不夠嚴肅.可以說攝影作品至少有一半是人為設計的結果,剩下的一半帶有隨機和紀實成分的作品,其美感和價值卻又往往並非體現在無噪點/清晰的畫面而是體現在構圖,內容,歷史性等東西上面.扯這麼多並非否定技術進步帶來的優良ISO表現,其實不嚴肅的攝影並非不好/不值得鼓勵的,高感良好的表現能夠幫助很多消費者更好地記錄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的生活並非嚴肅攝影,同時良好的高感也能大大拓展攝影的可能性.但是對於希望能夠拍出更好更優秀照片的愛好者而言,自身才是第一瓶頸而非相機的性能,對於暗光環境下的限制,第一想到的應該是學習更多的技巧而非買更好地相機.當然這一點對很多相機參數都適用,但在高感這方面,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重.

DXO對於評分的三點建議:

明確你的傾向(人像,風景,運動)

明確你的那種傾向所需要的解析度

如果拍攝RAW,根據你的傾向,感測器分數將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


Dxomark 是數碼攝影評測網站。

主要測試相機感測器,鏡頭硬體性能。類似於手機電腦的CPU,GPU跑分。此外亦有手機拍照性能評測。

主要用法舉例:

1 相機CMOS最高性能 。例如RX100

人像(色彩深度) 22Bit以上為優秀 低於1Bit不容易看出

風光(動態範圍) 12Evs 以上為優秀 低於0.5Ev
不容易看出

運動(低光感光度ISO) 拍運動,拍動物 大於f4.0的光圈,120mm以上鏡頭快速取景

總分:以上三項的平均。

本相機感光器性能:整體畫質優秀,最佳感光度 ISO400。

(本頁面列的是感光度為100的畫質,亦即最高畫質。 因為感光度升高,畫質會下降。

色彩深度決定人像效果。因為拍人像,需要表現皮膚的細膩過渡。

動態範圍決定風光攝影,因為戶外風景往往明暗對比極為強烈。而低光感光,給出的是相機最佳成像的感光度值。)

2 相機感光器對比:單反套機 VS 專業卡片

4K價位相機對比:尼康單反D 5300 佳能單反700d 索尼黑卡 Rx100 III (2013-14年產品)

( 看 常用的ISO100-1600區間曲線,亦即保證畫質的前五檔。)

2.1 最佳感光度:保證畫質,尼康感光最大1600,而索尼佳能最大800。基本就是首頁運動(低光感光度ISO)的值。

2.2人像(色彩深度): 尼康高出1 Bit左右,其它兩部差別不大。

2.3風光(動態範圍):尼康較好基本高出1EV,其它兩部差別不大。

能否得出結論:尼康相機好於佳能?不能,因為這只是感測器的技術指標。

在數碼性能普遍過剩的年代,而且差別不太大的情況下,設計功能(WIFI,操作),可用鏡頭群,直出JPG效果,取決於你看重什麼。對於新手,反而是便攜第一,故而首選手機,其次選專業卡片,微單入門單反主要太大了。

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31770

鏡頭性能對比

可用光圈和焦段,最佳焦段(大家覺得 幫助就 空繼續寫,)


排名前幾的全是尼康,D3200比5D2分數都高,雖然身為尼康用戶,但是你不覺得太奇怪了么?


說說手機方面的。

對於手機相機,有的人對於相機的要求就不太高,用手機拍照的目的也主要出於記事(例如商場里停完車隨手拍個位置編號),相機掃二維碼對焦夠快就好,總的來說夠用就行~

但還有的人對於手機拍照就比較上心,在認真的鑽研技巧,完全沒有浪費地使用著手機的拍照功能。

手機相機的好壞還挺重要的。
對於常用的人來說屬於剛需,痛點,對不常用的人來說,如果兩部手機外觀,價格和其他配置都差不多,那麼他們也肯定會選相機更好的。

因此手機廠商一直以來都在相機更新上沒含糊過

那麼怎麼判斷好壞呢?

對於內行,可能會關注比如說銳度,信噪比,色彩響應之類的細節,但外行不懂這些,外行可能就看看照片主觀上 「 好不好看 」,拍照的時候用得 「 順不順手 」 。

而大多數人,肯定是外行。

這時候,有一家網站專門做專業的測試,並且可以把結果量化成數字公布出來,那麼它的作用肯定是不小的,外行人看了挑分高的買肯定不虧。

這個網站叫 DxOMark,專門做照相機評分的。

這家網站成立於 2003 年,標籤是專業化,工業標準,有專門的設備,測試間去對相機鏡頭和成像質量做評測。

DxOMark對於測試標準是嚴格又公開的↓
專門的設備和房間去測試感光度

色彩測試

評分網站存在了十多年,主要是攝影發燒友或從業者才高度關注。

但如今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火,突然人人都在討論了?

主要原因來自於 DxOMark Mobile,這套系統是專門評測手機相機的

或許測試方式的公平性有些瑕疵(標準畢竟是人定的),有些設備的特性在這套標準下可能會有些吃虧,但DxoMark 的手機相機評分依然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權威的

專業的測試間,高度運用數學的評分計算

手機這玩意兒現在人人都有,然後每台手機上如今都有相機,因此這個手機相機評分和大多數人都有了關係,這關注度肯定比原來的專業相機評測要大了

然後,隨著手機相機水平越來越高,最近的手機相機分數越來越接近 100 分了。

看看最近幾個國際旗艦,大多上了 90 分

這時候,貓膩就來了:

這套標準全球公認的權威,這一點沒毛病。

評分 90 多分,這麼接近 100 分,是不是給人感覺趨近完美

那發布會還說那些有的沒的幹什麼,直接秀個分啊!

手機廠們這波大肆宣傳,那這評分不火才怪了~

HTC U11 發布時,號稱當時最高。

HTC 屁股沒坐熱,就被三星,蘋果等趕超了,剛發布不久的 Google Pixel 2是如今的榜首。

我們的數學體系是十進位的,對於數字 1 後面加 0 的數字有著一種滿足感,比如說成語里的十全十美,考試中的 100 分滿分之類的概念可能由此而來。

然鵝,實際上這個分數是可以超過 100 分的。。。

剛好趕巧了,隨著手機相機的進步,最近的手機相機都是 90 分上下,但沒有一個超過 100 的,就這麼簡單。

廠商和媒體可能就是利用了廣大消費者從小到大的 「 100 分是滿分 」 這種心理暗示,專門挑這個點通過DxOMark評分進行宣傳,暗示自家手機的相機幾乎完美

每個人肯定很關心自己的消費選擇,大多數人專業知識又有限,這類專業評測機構的分數解決了上述矛盾,肯定能產生很強的消費指導作用。

比如有的人對手機的性能比較關心,但手機配置的參數對他們來說有些陌生,於是就藉助一些跑分軟體跑分,看數字結果來幫助自己判斷。

漸漸地,有些廠商考慮到扯配置參數大眾消費者未必聽得懂,直接以跑分結果作為宣傳手段。



比如前幾年的雷老闆

如今剛好,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手機相機上,DxOMark 也就從一個專業性很強但熱度可能一般的領域進入了關注度很高的手機市場上來。

其實有時候切中自身需求才是好的消費選擇,盲目相信高分雖然不會吃虧,但未必是最合適的。

周總對跑分就表達了異議

比如說 Google Pixel 2雖然綜合分數比三星的Note 8要更高,但看某些細分參數,Note 8可能對人像虛化效果處理得更棒。

國外科技視頻UP主Marques Brownlee 做了兩部手機的DxOMark 參數分析

DxOMark只對相機成像之後的原圖質量做分析,至於什麼防抖啊,後期特效這些很實用的功能根本不會影響分數。

而且,由於任何評測系統都不可避免的有側重點,也許廠商會把評分納入宣傳計劃,朝著評測系統專門地優化做產品也說不定

像DxOMark這種純數據流的評測對於相機來說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但對於手機來說就有點菜雞互啄的意思了,畢竟感測器用來用去就是那幾塊,就看誰的演算法更好一些了。

DxOMark的評分是一種在手機本身使用就很出色的情況下錦上添花的亮點,並不與日常使用有太多關聯。


但畢竟也算是專業領域裡的一塊高地,往臉上貼金誰不願意,到最後最主要的還是用戶體驗,評分只是參考。

不管怎麼樣,多儲備一些知識,能夠獨立思考肯定是對自己有好處的,買手機也不例外。

不過,你實在不知道怎麼選就看測分也行,起碼不吃虧~


如果什麼手機都拍不好看,可能原因在你自己身上。。


看DxOMark分數應該:
根據自己對像素的需求來決定是參考Print(考慮像素加成)的分數值還是Screen(無像素加成)的分數值。
每個項目都有綠線(優秀)、黃線(可用)、紅線(緊急情況可用)三個參考值,可以根據它們來進行有目的的分析。
Tonal Range分數比Dynamic Range分數更具有參考價值和貼近實際情況。
至於那個DxOMark總分,看看就好。


專業渣能黑。


和王自如一樣,拿著其中幾家的錢,做著全行業的評測。標準有,評分權重卻不公開,不只是不同廠家之間的產品與實際不符,同一品牌的也經常次序混亂。

為什麼摺疊我?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看了感覺孤獨的照片?
ps里圖一怎麼做出圖二的效果?
佳能真的比尼康更適合拍人像嗎?為什麼?
這種日系青色膠片質感的照片是如何後期的?
學習閃光燈從入門到熟練掌握,有哪些教程值得推薦?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相機 | 鏡頭 | 圖像感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