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
有人跟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著。
他說「在你做決定的時候,不要想你會得到什麼,而是想你會失去什麼。」
以前不太懂,直到我一次次失去一些人一些東西,突然覺得這句話在我腦海中的意義變得無比清晰。
不管我為人處事,還是在機遇面前,我都問自己,做了這件事,我會失去什麼。
如果我可以接受,那就算闖南牆我也會做到底。而關於「決定」這個詞的奧義:只要你不後悔,它就是絕對的正確。
「正是一連串的決定組成了你的命運。」
在心理學中,做決定(decision-making)也是一個很經常被關注的話題。生活里,大大小小的決定從早上起床要不要多睡幾分鐘,到早餐吃什麼,搭什麼交通工具上班;或者要不要換工作、是否考慮和約會對象邁向新的階段等等……勾畫了「我們是誰」,也正是從中誕生了被我們稱呼為「命運」的東西。
如何定義決定是否「正確」或許沒有準確答案,但通過了解什麼情況下我們的決策會受影響,以及如何更理智地做決定,或許也會有不小的幫助。
你得知道,你所做的決定會被哪些因素影響
你在什麼時候做決定,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做決定,做什麼決定,都會影響你決策的結果。
1. 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在婚禮採購的最後階段,你感到非常疲憊,於是同意了銷售的所有推薦;逛街逛了一天,你控制不住自己地走向了買甜品的攤位。這些行為看似沒有來由,但它們都有可能是由「決策疲勞」導致的:當你已經連續地做了太多的選擇,就會在精神上疲憊不堪,而不願意去權衡利弊,導致決策質量的下降。
其實在決策疲勞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是有感知的,它往往會產生異樣的或異常強烈的某種感覺——可能是挫折感,強烈的想要放縱(比如說髒話、大吃大喝)的衝動——但我們卻不明白那種感覺來自哪裡,我們往往意識不到那是一種決策疲勞帶來的感覺。(Tierney, 2011)
也因為我們自己常常疏於意識,決策疲勞通常會導致兩種決策上的選擇:
一種是本能的、魯莽的採取行動。前面所說的逛完一天街後,本來要減肥的你不假思索地就走向了甜品站,或者在婚禮準備的最後階段,你會直接說「我要最便宜的」或者「幫我推薦一個最好的」,都屬於這種選擇。你也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受到銷售人員的蠱惑,進行非理性消費。
另一種可能則是避而不作決定,抵制一切涉及改變和風險的行動。比如,在法官在傍晚做判決時,因為已經沒有精力權衡,他會覺得將罪犯繼續留在獄中是一個保險的決定。(Tierney, 2011)
經濟學家Dean Spears在印度進行的實驗證明,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更大,因為在貧窮的村子裡,即便是在他人眼裡很便宜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肥皂、藥品)的選擇上,對他們來說也是需要反覆權衡和考量的。而這種決策疲勞,使他們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等其他事情的衡量和決策上,更容易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因此更難以脫離貧窮。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一個領取救濟糧票的母親,卻拿糧票去購買垃圾食品。(Tierney, 2011)
而互聯網時代也容易加劇我們的決策疲勞: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接收的信息太多,在同一時間段內可以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在一小段空閑的時間裡,是閱讀一篇微信文章,看半集電視劇,還是閱讀一本書的一個章節,還是在網上購物,這些都是需要耗費我們的精力進行的決策。
2.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承諾升級是另外一種會帶來糟糕決策的現象。它指的是這樣一種行為:當主體發現自己的決策已經導致了負面結果時,不去停止或改變行為,反而繼續合理化自己的決策和行為,從而帶來負面結果的不斷升級。當我們在決策時發生「承諾升級現象時,往往受到的是一種叫做「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的認知偏誤的影響,即當我們證實先前投入的成本沒有取得好的結果、已經被浪費掉(成為沉沒成本)時,會因為這些成本沒有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感到很惋惜。
我們常說的「來都來了」就是典型的承諾升級:你買了張音樂節的票,去了之後發現天氣不好,要排很久的隊,而且你對這些樂隊根本沒興趣。現在你可以選擇離開,去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或者留下來繼續觀看無聊的演出。有的人會覺得,既然千里迢迢地跑來了,花了這麼多錢,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呆在這吧,這就是「承諾升級」。
你的投入越大,就越容易不理性地繼續這樣的「承諾升級行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資金在股票市場被套牢後,很多人都無法做出退出的決定,而是會選擇繼續跟進。
3. 比起為自己,我們更容易為他人作出好的決定
前面我們說到了「決策疲勞」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質量,一項新的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我們在為自己做決定和為他人做決定時的情況不同:當你在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做決定時,更少可能會出現決策疲勞,而且更有可能會享受決策的過程。(Polman, 2016)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Evan Polman的實驗將被試分為4組,分別面對10種假設的情境,但需要完成的行為不同:第一組是為自己做出選擇;第二組是為他人做出選擇;第三組是面對情境,不需要實際做出選擇,而是想像為自己選擇;第四組則是想像為他人做出選擇。四組都會報告自己在做選擇時,感受到選擇的難易程度。
通過四組的比對發現,在為他人做選擇時,要比為自己做選擇更輕鬆,消耗的精力越少,而且選擇的過程更令人開心。在Polman的另一個實驗中發現,當人們為他人做決定時,會用更抽象、開放的方式去思考,做出的決策更積極和有創造力。
因此,Polman認為,避免決策疲勞的好辦法,可能是把一些事情的決定權交給你的朋友。有趣的是,研究者Polman還發現,讓那些特別樂於助人的朋友幫你做選擇,未必是個明智的決定,這是因為當這個人過分為他人考慮時,也會容易陷入決策疲勞,比如,同情心太強的護士,反而會比同情心不那麼強的護士更容易決策疲勞。
那麼,我們如何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1. 養成生活和工作的固定程序(routine),提高自控力。
多個研究都發現,決策和自控力有著顯著的關係:當你的生活大部分是有序的時候,你就會面臨更少的選擇,而不至於過多地消耗精力。比如,當你習慣固定的睡覺和起床時間,每天早上起床後都去跑步、做早餐然後再去工作,你就不必糾結晚上是否要吃夜宵,以及在早上睜眼時要不要再賴床半小時。如此,你也會更了解自己的生活節律,明白什麼時候的狀態更好,適合做重大決定和工作。
2. 在必要的時候,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為自己做決定。
Polman說,因為在為他人著想時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此當你面對困難的選擇情境時,還有一種辦法是,將這種情境假想成不是在為自己做決定,而是假設自己處於第三方的立場上,假想自己是在為別人做決定,這樣作出的決定往往是更理性的。
3. 將直覺、推理輪流用到決策過程中。
直覺(intuition)和推理(reasoning)這兩種決策方式,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都會用到。有時候我們需要用直覺去做決定,因為你的直覺其實也就是你的生活經驗和價值判斷。而推理則是利用擺在面前的事實和數據來做出決策,運用理智和邏輯對比各種選項,列出優缺點,按重要性排序,它適合在做更複雜的決策時使用,但有可能過於機械。在決策過程中你可以將兩者結合,先從推理入手,通過收集分析事實和數據做出初步決策,再依靠直覺感受一下,你覺得這個決策如何?你感覺它對不對?如果感覺對了,那就是它了。
無論是面對人生的重大決定,還是每天的小決定,做決定的過程歸根結底關乎選擇:我們選擇了一個選項,就意味著放棄更多可能的選項;我們選擇了機會,也就承擔了風險。最好的選擇可能是這樣的:它基於儘可能真實、完整的信息,能夠很好地實現你珍視的價值,但你也能夠承擔它可能帶來的最壞的後果。
每一個做決策的時刻,如果你仔細感受自己的內心,它都能告訴你一些關於你自己的事情,什麼東西更吸引你,什麼東西令你恐懼。學著為自己做決定,並敢於承擔做決定相應的後果,正是我們逐漸獨立、成熟的表現。
最後,現在你的生活中,最難做的一個決定是什麼?不如留言和我們分享,交流想法哦~
以上。
原文發表於 從你做決定的風格看出你是誰|測試:如何為自己作出好的決定?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曾經很喜歡一個人,大一的國慶節想去見她,但是決定的太遲,已經沒有從北京出發先火車票了,只有從天津出發的還有幾張站票。
但是全程需要34個小時,在此之前,別說34個小時的站票,34小時的軟卧我都沒坐過。我很猶豫要不要買票,但是跟我一起去的室友直接給我摁下了購票,跟我說:「還猶豫什麼,再猶豫就沒票了。」
就這樣踏上了34小時的旅程,第一次坐這麼久的火車,還是站票,開始真的很畏懼,害怕堅持不下來。但是真的坐了就還好,雖然沒有地方睡覺,非常困;人很多,非常擠。但是遇到了很多人,有請我吃蘋果的農民工叔叔,有看我站的太久主動把自己坐的地方讓出來的大哥,還有一個畫漫畫的大學生,在旅途的最後幾小時我們聊了很多,最後到站的時候我手機沒電了,還是用他的手機給來接我的朋友打的電話。嚴歌苓說:「我總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這次我是體會到了。
我十八歲的農曆生日也是在火車上過的,晚上六點多接到我爸打來的電話,跟我說生日快樂,然後問我在哪,我說我在外面跟同學玩呢,並不想讓爸媽知道我已經站了二十多個小時了。
聽起來好像很感人,很多朋友也很佩服我,說自己肯定做不到,給我個封號「站樁王」。看起來最後應該抱得美人歸,走向人生巔峰了,但是實際上,最後沒有在一起。
這好像是一個悲劇結尾,好像我這三十四個小時白站了。但是我覺得很正常,如果因為感動才在一起,那不是我想要的。更何況,感動得了自己,也未必感動的了別人。
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遺憾,相反,這是我大學期間最值得紀念的事情之一,因為這是我最不慫的時候,最有勇氣的時候。
其實在這件事後,我有過不少機會,可是我學不會主動,不願意做付出了可能沒有回報的事情。所以最後,這些機會都悄然流逝。然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安慰自己:不是我的,強求不來。
但是實際上,我就是慫而已。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我一定會深思熟慮,想清楚所有的利害關係,然後再去做。聽起來很好,很理性。可是這並不適用於人際交往,人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在與人交往中,比深思熟慮更重要的,是不考慮任何後果的勇氣,這種勇氣產生的原因,只是「我想做」三個字,僅此而已。
大道三千,只修順心意。想要做一個好決定,做一個不後悔的決定,還需要更多的修鍊。回想起來,我有生之年做過的幾個人生路標級別的正確決定,只有一個共同點:
對這個選擇我根本不去考慮後果與代價,其它一切可能性與這個選擇相比不值一提。我必須這樣做,我知道這就是我應該做的。
有沒有遇到過幾個選擇搖擺不定的情況?有,當然有,但無論選哪個,後果不會差多少。知乎上學生太多,社會上壓力太大,所以,大多數人喜歡走捷徑。相比其他答案,我更喜歡下面的回答:
亞馬遜的貝佐斯說:關注那些永遠不變的東西。
這真的啟發了我,你關注那些永遠不變的東西,你就更容易作出正確的決定。
這個世界總有很多變化和誘惑,在這個時候,你就更要尋找那些永遠不變的東西,在你心裡的,你所需要的,或者他人需要的,用戶需要的...
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其實要先看看題主怎麼界定「正確」這個詞吧~我不知道其中的判斷標準是什麼,但是可以分享一下友心人的一位作者猛獁的文章,說說什麼時候做決定比較好,起碼能提高正確率吧~
做決定並且堅持完成自己的決定是件挺磨人的事情的,有時候我們在不斷地思索怎樣的決定會更好,然後翻來覆去選擇,最後做出的決定卻不一定是自己最滿意的。這很常見,而原因就是意志力的耗竭。做出生活中的各種決策都會消耗意志力;但是人們很少意識到,就連僅僅是考慮這些決策本身也會降低意志力存量--當然,如果決策過程有趣的話,決策消耗的意志力不會那麼高就是了。這甚至有了一個專有名詞:決策疲勞。
現在我們碰到的決策疲勞比以前多得多,這要感謝這個極大豐富的世界。做出決策比保持現狀更困難,而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決策疲勞可能是人們現在避免結婚的原因之一,是人們不太會換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其他非常影響人生道路走向的原因之一。人們往往會在約會網站上查看100人的檔案,卻只會選出一個人去約會。當你有許多選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想要做出完美的選擇;而完美其實並不存在,我們只是在白耗意志力而已。
在這件事上,有有趣的男女差異。當給女性看大量的男性照片,無論是否英俊,都不會很大地影響她們的意志力;但是給男性看性感女性的圖片時,會明顯降低他們的意志力。於是,他們會更多地關注眼下而非未來收益,會接受現在的100塊而非一個月之後的150塊。
當我們意志力不足的時候,或者會傾向於保持現狀,或者會做出折中的選擇,這並不令人意外。深夜買到的東西總是讓人難以滿意:意志力不足讓我們無法抵擋商品的誘惑,而最終拿到手時,當時購買的激情早已消退了。對男性來說,在夜店看到的異性總是比早上起床時看到的更有魅力一些;這是酒精和意志力自然消耗的結果。
即使僅僅是在腦中想想要不要去做些什麼的時候,意志力就已經開始悄悄溜走了。購物的最好時機不是例行公事逛淘寶或超市大減價的時候——在那種時候,我們會把打折減掉的價格當成自己的獲得的收益,卻忘了買到不需要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損失——而是真正需要它的時候。當下的需要會讓我們調動更多的注意力來做出更好的判斷,如果剛好憋著尿,則效果會更好——已經有研究證實,在著急上廁所的時候,人們會有更好的判斷力。
當我們在購買簡單產品的時候,多花些時間考慮它的參數是有必要的;研究表明這可以有效地提升決策的滿意度;但是當需要購買複雜產品的時候,例如房子、車或者大宗理財產品等等時,就應該把它交給直覺。多花一點時間,直到答案自己浮現。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這些購買過程中加入了情感因素,而這是沒法用數據來衡量的。能夠平衡理性與情感,才能做出讓自己滿意的決策;當然,還要在意志力充沛的時候才行。
所以,要做出重要的判斷時,最好先把可能的選擇仔仔細細想個幾次,然後睡到自然醒,去慢跑半個小時,再吃一頓不含太多脂肪的豐盛早餐。在這種時候,最適合你的選擇應該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還有,如果你是男性的話,在做出決策之前,最好還是少看美女圖片吧。
-----------------------------------------------
本文節選自猛獁:什麼時候做決定最好?,點擊標題可閱讀全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之所以要做出正確的決定,是因為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正確的決定,就是在眾多可能性中選出最優的一個,儘可能把結果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或者,你做的決定讓你問心無愧。
我們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第一,評估所有可能做出的選擇,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
1)你必須鎮定,不要受負面情緒影響——壓力和抑鬱都有可能導致人的意氣用事。如果你比較不能控制這些情緒,最好找個朋友談談心,請求他們的建議。總之,確保你在做決定的時候,沒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比如憤怒,受傷害,嫉妒等。
2)定義你的價值觀。任何的決定都是你價值觀的反映,不妨對自己誠實一些。如果你對自己的價值觀沒有清楚的認知,下面的這些線索,或許能幫助你繪成價值觀的輪廓:
A.在過去的時光里,讓你覺得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是與某些人共度,或是獨處?是什麼讓你快樂?
B.想出一件讓你自豪的事情。是什麼讓你感到自豪,有沒有誰真心地為你感到高興,這些人是誰?
C.想想那些讓你感到知足、充實的時光。你的哪些願望得到了實現,這些願望如何賦予人生意義?或者有沒有其他的因素讓你有滿足感?
D.讓你充滿熱情的那些事情,是否始終都有一個動機支撐著你?(比如說,你嚮往做一個善良的人,就會參加慈善組織的某些活動)找出你熱衷的這些事情,列出10個共同點,並從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把它們排序。
E.價值觀包括信仰、家庭、冒險、同情、慷慨、服務、本性、成就等。
F.一旦你的價值觀有了輪廓,問問自己,你所做的決定是否符合價值觀。比如說,你一心想出國發展,是不是與你的家庭觀相悖?
迎刃(yingrendao)一個教你變自信的公眾號
3)儘可能地對你的現狀有全方位的清晰的了解。也許你正處於兩難的境地,對現狀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時候更要靜下心來,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分析事情的利弊。你對現狀了解得越透徹,風險就越小。
A.考慮清楚,你的決定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現狀越複雜,越需要謹慎。
B.別讓外來因素影響你的選擇,當然這與固執己見不一樣,重在尊重內心,有價值的建議還是要聽。假如你做了一件家人都不支持的事情,就要做好為此獨立奮鬥的準備,這就是你在做決定之前應該考慮到的後果,還應該準備好一套解決方案,比如說,去兼職掙錢,讓你有機會去完成你想做的事情。
4)寫出你可能會做的決定。不要只停留在「是否去做這件事情」的層面上,而是想想,除此之外,我有可能做的其他事情。比如說,我是把整節課逃掉,還是只逃十分鐘?逃整節課,我可以去逛街,逃十分鐘,我可以提前吃個飯,回宿舍休息……萬一我不逃課,我就能多學一點知識,少一點內疚……寫出這些決定,頭腦風暴會給你無限可能。
5)考慮每一個決定所包含的風險。我們無法預見事情的結果,但是可以預估其風險。
A.做一個風險分析,想想你可能會面臨的威脅,比如人身安全威脅(疾病、受傷);人際關係威脅(使你名譽受損、失去朋友的信任等);自然條件威脅(天氣、自然災害);財務威脅(業務失敗、收入減少、資金流失等)等,以及這些威脅會帶來的影響。
B.考慮到潛在的影響。就是細化你的決定所產生的影響: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結果之外,還會有一些沒有考慮到的潛在問題。
6)寫出每個決定的利弊,做好迎接最好的,和最糟糕的準備。在這一點上,你需要誠實。不要誇大積極的方面,也不要把消極的一面想得過於消極。比如說,你決定在某個聚會上撩個妹,如果失敗,不要想「我的社交生活完蛋了」,而是「我只是錯過了一個好機會,還有更好的機會等著我」。
迎刃(yingrendao)一個教你變自信的公眾號
第二,做出選擇。
1)選擇性地聽取別人的建議。有些建議是別人認為最好的,那是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慮的,你的立場可能不一樣。去尋求那些和你互相信任的人的建議,問問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
2)留出足夠的時間,不要匆匆忙忙做決定。如果你要為一件大事做出選擇,比如說婚姻,搬家等,一定要留夠時間,考慮清楚。也不要讓任何人的壓力逼迫你快速作出決定,特別是那些能決定你未來的事情。
3)在列出所有的決定以及可能性的前提下,確定對你最有利的決定。比如說,你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大學,是商務類還是藝術類還是文學類?在這件事情上,一定少不了家庭成員的介入,如果你不聽家長的話,極端一點的結果可能是,你要獨自承擔生活的費用。那假如我聽大人的話呢?我就會走一條他們鋪好的路,就會少很多艱辛。
4)最重要的還是自信。既然做出了選擇,就堅信你的努力會有回報。如果在第二天醒來,你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如釋重負,容光煥發,那麼,你的選擇便沒有錯,加油吧!
如需更深入解決你的自信、溝通社交、情感等問題,加個人微信諮詢(ID:yingrenhui )
最後,最近有什麼事情在等著你去決定?如果你很迷茫,就來評論區和我聊一聊吧,等你~!
文/小刃刃
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每日推送自信、人際交往、情感、學習成長等主題文章。
PS:沒時間解釋啦,趕緊上車。
【電子書福利】如何更系統的學習提升自信、人際交往、戀愛、學習成長方法,關注本公眾號:迎刃(ID: yingrendao )後台回復關鍵詞:dzs 或『電子書』,即可下載5本電子書到手機瀏覽(5種格式)。晚了,可能鏈接就失效啦。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提到做決定,很多人都能想到的是如何做個理性的選擇,選擇要理性,於是就是一堆計算,找到各種指標,打分,然後選分高的。
這在你買個電腦,買個手機,買個股票乃至買個房產這類選擇中用用挺有效。
因為兩個原因,其一,標準一致,就是怎麼性價比最高就怎麼選;其二,都可以清晰的客觀指標量化。
似乎,職業的選擇,也可以用理性的方法來做。比如上節講的:
好工作=勝任力*意願度*商業價值。
你就針對每份工作給這三個指標打分,然後選最高的就好。
甚至,有些理工男理工女選另一半,也這麼選,他們給另一半設定了幾個指標:顏值、身高、工作、家庭出身、孝順父母blahblah,然後開始相親,每個人在內心裡打個分,然後那個分最高的就是他。
但是,你看出這樣理性選擇的問題沒有?
首先,你選職業的那些指標真的標準一致嗎?你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很可能是另一個人放棄這份工作的理由,比如一個人想考公務員,理由是穩定,而穩定恰恰是另一個人不想被逼考公務員的理由。當標準不一致時,你怎麼算?
其次,你選職業的那些標準真的是能客觀可量化的嗎?這份文案的工作我意願度是8分,那份英語老師的工作我意願度是7分。你確實可以這麼打一次分,但是很可能你過幾天看了一篇寫文案的文章,意願度一下子變低了1分,因為那篇文章說文案的特點是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而過兩天你一師兄做了文案你找他聊了一下,他卻說,即便是這樣,不過我也很喜歡寫啊,你的意願度又變高了1分。你這麼算來算去,總發現這些指標都是變的。
最後,你可以問問自己當初是怎麼談朋友結婚的,你們真的是理性的算了又算嗎?我曾經一個朋友很糾結問我是否要跟一個女生確定關係,他說對方工作穩定,家庭也很好,性格也很耐撕,但是還是不確定。我問他一句話,你問問你自己,想跟他上床嗎?感情這東西理性算完了,最終還得荷爾蒙拍板。你跟另一半戀愛結婚,來不來電是最重要因素。工作也如此,你算來算去,但是你內心總是有個坎過不去,你還會繼續糾結。
因此,職業這個事,可以用理性的方法算一算,目的是對幾個職業 系統的可對比的比較一番。但是如果你還是糾結,就得問你自己的心了。
可是,怎麼才能真的從自己內心獲得答案呢?
在此,我教給各位一個很, 魔,性, 的, 辦, 法。
我的一個諮詢者,在一個國企做互聯網運營。做的很沒意思,國企也不太重視互聯網。所以問我是否要離開國企,去互聯網企業?然後他果真也投了幾家。
竟然有一家面試通過了,還是行業內不錯有口碑的互聯網企業,B輪融資,去做內容運營,收入比國企多10%。
但是,他糾結了。自己這家國企最近也想在互聯網運營上發力,他的項目得到了重視。到底是留在這家國企,還是去那家民企?
他必須要在一周內做出選擇。
如你所想,我們用了那些理性的分析方法,先評估他的勝任力,又評估他的意願度,再評估了一下商業價值。結果這個玩法並不能讓他決斷。因為理性的演算法得到的結論,兩個選項都差不多。
於是,我開啟了感性狀態。
我說,你現在面臨兩個選項,一個是在本企業繼續做運營,一個是跳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我們做個遊戲,這兩個選項,在三年後,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我們分別想像一下三年後你選擇了這兩個選項的情況,你每個選項講兩個故事,一個叫最好故事,一個叫最壞故事。重複一遍,一個最好故事,一個最壞故事。
首先,假如你選擇了在本企業繼續做運營,三年以後,最好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換到新的互聯網公司,最好的故事是什麼樣的。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
我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個簡單的表格,選項A,最好故事。
然後他閉上眼睛,想了很久,說:最好的故事,我在國企做互聯網運營,越做越好,部門領導很重視,然後我晉陞了一級,帶了三四個人的團隊,每天過的很充實,晉陞之後收入有一定增加,,自己的位置也坐穩了。
我繼續鼓勵他,嗯,那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你每天怎麼上班的?你工作時都在做什麼?你會覺得很滿意,也很享受,再仔細說說?此時,我的語速開始變的很慢。
他繼續開始描述自己三年以後幸福的生活,跟媒體接觸,除了管理本企業的公眾號之外,還在跟廣告公司談,做一個方案策劃開會,加班到很晚,打車回家,但是很想上班……
我根據他的描述,把選項A的最好故事都寫出來。
然後,我又邀請他繼續想,跳到互聯網公司做內容運營,三年以後,比較滿意,比較幸福,那個最好故事又是什麼樣?
於是他又說了許多,三年以後晉陞到運營經理,會策劃很多活動,負責一個公眾號和幾個媒體,用戶快速增加,對行業的新聞很敏銳,收入提高很多,翻了兩倍,認識好多相關人脈,如果公司繼續擴大規模,他也跟著晉陞。即便換公司,也是運營經理了。……
好了,這些我們都回應完,我繼續問他另外兩個最壞故事。
假如三年以後,選了A選項,並不好,深深的後悔,後悔當初還不如去那個互聯網公司,那具體會是什麼樣?
他此時緊縮眉頭,說出了一些自己難以接受的細節,比如,領導看不上他,企業後來又不重視他負責的這部分,在國企里溫水煮青蛙,也沒有特別快的成長。好像日子就這麼過去,於是開始後悔,想當初還不如跳,沒準會更有成就呢?
OK,繼續下一個問題,假如三年以後,選了B選項,並不好,深深的後悔,後悔當初還不如留下,那具體會是什麼樣?
同樣他說出了一堆。比如,創業公司失敗,自己也沒做成什麼,然後還得繼續去找最初級的運營崗,比較煎熬。期間工作強度也很大,總是在忙亂中,云云。
好了,各位,我邀請他講了四個故事,分別是A選項的最好故事和最壞故事,B選項的最好故事和最壞故事。
最後,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這兩個最好故事,A選項三年後的好故事,和B選項三年後的好故事,你覺得哪個你更喜歡,你更想要?
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先說A,然後又說B,看來還有點分不出來。
我又繼續問另一個問題:
這兩個最壞故事,A選項三年後的壞故事,和B選項三年後的壞故事,你覺得哪個你更能承受,痛苦少點?
我跟他說,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好好體會,給一個明確的答案。
然後是一段沉默,完了之後,他跟我說,想明白了。
還是留下那個更好,即便後悔,也比去互聯網公司更能承受。
到了這個時候,他心裡就已經有了定數。選擇就已經出來了。
為什麼這個故事法會更有效?
有兩個原因
第一、比較方式合情合理
你可以想像一下你曾經的糾結,
是留在傳統行業還是轉到新興行業?
是留在國企,還是去某民企?
此時,你一定能感受到內心有兩個小人在對話。
比如
『萬一在事業單位待時間長了,就弄個戶口,還得好多年才能離開,自己的熱情都磨沒了,能力也沒了,一點成就也沒有』這是一個小人在說話。
而另一個小人說:『你得了吧,你為在ABC民企好乾啊,民企老闆都是壓榨人沒夠的,他們生怕給你身上的錢收不回來,收入可能高,那可都是拿加班換來的。事業單位穩定,工作強度低,他們在民企的羨慕還羨慕不過來呢?』
看到這種內心的聲音了吧,這種內心的較量是混亂的,你會拿A選項的好,跟A選項的壞比較;這種比法,永遠分不出子午卯酉來。
而我這種好故事壞故事的比較,則能讓你更方便比較,拿好的跟好的比,拿壞的跟壞的比。
記住以下這個比較原則:
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
道理就在此。
第二,用講故事的手法,更加有感覺。
人們的很多行動動力,並不來自理性,抽煙的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你讓他戒煙比登天還難,某天他去醫院一查出大病來了,醫生說戒煙,馬上就戒掉了。我平時老忘了喝水,最近得了一次腎結石,疼的直打滾,然後就記住喝水了。真實的體驗感更能幫人做決定。而講故事更能讓人產生真實的體驗感,這樣做出的選擇,心裡更踏實。
好了,總結一下,當一個人面臨重大選擇糾結時,就請他對每個選項分別講兩個未來故事,一個是未來最好故事,一個是未來最壞故事。
然後,請一定注意,讓他拿幾個最好故事做比較,同時,拿幾個最壞故事做比較。
問問他,這幾個最好故事中,更喜歡哪個?
這幾個最壞故事中,更能承受哪個?
Notice:這是我的文字live,如有幫助,金額隨意,support支付寶微信
支付寶:https://qr.alipay.com/apx04449qhxkwxng3rfdt6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
https://wx.tenpay.com/f2f?t=AQAAAIO5SCbPex0H1symnE2CKjw%3D (二維碼自動識別)
---
前幾天正思考這個問題,有幸已得出個人的看法。
觀點與安雅相似,但有補充。
@安雅說
對這個選擇我根本不去考慮後果與代價,其它一切可能性與這個選擇相比不值一提。我必須這樣做,我知道這就是我應該做的。
有,當然有,但無論選哪個,後果不會差多少。
1.
為什麼說「對於這個選擇我根本不去考慮後果和代價」呢?
因為後果和代價不是自己所能把控的。
假設場景,你通過A考試未果,隨後你有選擇如下:
- 再試A考試【成功率10%】
- 轉戰B考試【成功率30%】
- 就業(你的待遇預期:同等學生平均水準)【成功率70%】
- 留學(申請預期:同等學生平均水準)【成功率40%】
在不考慮任何代價的情況下,你最想選擇再試A考試,但基於現實和概率的分析(通過對社會的「大數據」分析),「社會/家庭」認為你選擇B考試也許更穩妥。
於是你放棄了你想選擇的A考試,而選擇了其他項目,其中的理由是:你認為選擇其他項目的成功率將大於選擇A考試。
但問題是:選擇一個成功率看上去更加高的項目,不代表獲取了絕對成功的保證。就像硬幣正反面概率各50%,但也許你試10次,都有可能是反面朝上。
選擇了一個不如意的選項,僅為追求「更高的成功率」,而且這樣的結果仍然有可能失敗。那麼,這種結局是你能承受的嗎?
2.
我對人生的理解是:
-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追求穩妥,否則我別來到這個世界,當初自願留守子宮豈不是更穩妥?更何況,一些「穩妥」遠沒有想像中的穩妥。
- 人生永遠不是追求性價比,而是追求你想要的.
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做一個打著領帶穿著西裝的「高級豬」,即使我吃的再好,又如何,我始終是頭豬嘛。
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願望,俗稱野心。哪怕在社會看來微不足道,但對我卻意義非凡。
所以,你讓我安心當個豬仔。
-對不起,我做不到。
3.
生命寶貴,風險未知,所以得及時提取。
如果B考試,就業,留學等將比A考試花更多的時間去等待,那麼其中的風險性將增強。
如果明年,下個月你就遭受天災人禍Say Byeye了怎麼辦?
那麼你將帶著遺憾告別這個世界。
難道你的墓碑上會刻著:他本可以於201X年成功贏取白富美,無奈在201Y(X-1)年就英年早逝了?
最後我想說,不要把生命浪費在彷徨雜念虛無縹緲的事情上。你美其名曰的「三思而行」,可能更多的是懦弱猶豫、患得患失。
話說這類人能有多大出息?
4.為什麼說
有,當然有,但無論選哪個,後果不會差多少?
因為,「決定」本身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決定我們人生的,是我們為「決定」而做出的改變。
認識到。
這是我十年心路歷程濃縮出來的三字真言。跟好友聊過這個話題。
我們認為,一個決定正確與否,跟你的年齡、閱歷還有對不良後果的把控能力等,有直接關係。
share一下~
我不剽竊他人的思想。so,唐老闆的知乎號是@Yi Tang
上面這個是唐老闆的油畫。大廣州的妹子們可以去給他做模特喲么么噠。
唐老闆處女座,約炮需謹慎。(≧?≦)
1.有多想做這件事?
2.有沒有代價最小的成功途徑?
3.最壞的結果是什麼,自己能否接受?
我看最高票回答說決定的奧義是「不後悔」。
可是就我的經驗來看,無論當時你做出什麼決定,後悔這件事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在我看來,決定的奧義不是「不後悔」,是陰差陽錯。而陰差陽錯,才是人生。
所以題主你看,怎麼走都可能後悔。你就敬生活一杯,然後隨意吧。
最後,這世界上許多事,沒有對錯,只有真假。
祝好。決策,因為它如此重要,所以甚至成了專門的一門學問:決策理論。所以這裡面是有系統的知識和理論的。
如果簡化一下的話,良好的決策過程,至少需要下面的步驟:
所以,決策本質上是一種選擇:在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而選擇的依據則是最初確定的目標。
這幅圖來自一本小書《決策與解決問題》。想認真研究的還可以看下《決策的智慧》。這些都是決策理論比較科普的介紹。
只要你肯吃後果,那麼無論如何你的決定就都沒有錯!
當然僅指對你自己而言。
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正確決定。關鍵在於做出這個決定後,能否承擔這個決定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和後果。如果能夠承擔,那麼,這個決定就是正確的。
拋硬幣。
潛意識裡其實已經有一個答案了,如果拋完硬幣,你還在猶豫,那就說明另一面是對的。
親測有效。
所有的承擔都是人生經驗。 沒有正確的決定,只有用行動去證明這個決定的正確。
變形金剛里有一句話,想想你五十年後會不會因為沒做這件事而後悔,突然就很好決定了
推薦閱讀:
※怎麼吃東西才能盡可能最大化地激發出幸福感呢?
※以擤鼻涕為例,一張餐巾紙怎樣用能達到最大效益?
※如何才能不斯文?
※AB 型和 B 型能生出 O 型么?
※食堂打飯的時候被女神插隊該如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