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神生活是怎樣的?

每個人都在不厭其煩的表達自己。

打開朋友圈,可以看到每個人各色生活,美食旅遊工作生活的一切細節都展現在你面前。

遇到的每一位朋友聊的話題好像永遠圍繞著現實工作物質生活。這當然沒什麼不好。

只是想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不再談論精神生活了呢,彷彿只成為了自己的「不可分享」的秘密一樣,恥於表達,因為一開口,好像就會收到你有房了嗎?你有錢了嗎?諸如這樣的反擊。

所以,我想知道,你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是什麼?你為此做了什麼?你有沒有不囿於世俗的獨特追求,或者能很好的將精神追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能分享下嗎?


前段時間剛結束了一段關係,突如其來的空虛感迫使我不得不對自己進行一個徹底的反思。然後我發現,在這段關係中,我一直是付出的那一方,說實話,對方並沒有給予我太多的東西,但是一直是我的付出讓我沉浸在這段關係之中。我喜歡的可能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因為我被需要,因為對方滿足了我被需要的這個慾望,這才讓我感覺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
跟一個朋友談起我這一個想法時,她只能無奈地說,這種情況我好像還沒有碰到過,抱歉幫不了你。
後來讀到亞隆的《當尼采哭泣》,尼採在裡面說:「我們對慾望,比對慾望的對象愛的更多。」 突然感覺到自己找到了答案。所以我開始嘗試去尋找在這段關係之下的,我的慾望到底是什麼,我對這個慾望所賦予的意義是什麼。這樣,我對慾望的對象的執念也就放開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尋求精神生活的過程。個人覺得,精神生活就是不斷修正自己價值觀、世界觀的一個過程。當外部的物質世界無法支撐你的時候,你自己能夠有一份內心的力量來支撐你自己。這種精神需求的滿足主要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思考、對話、讀書, 即自己與自己溝通(思考),自己與別人溝通(對話),自己通過窺探別人的精神世界以獲取信息(讀書)。

知乎上很多人提倡冥想,這是一個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通過這樣一種對話,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真實感受,把自身的心路歷程串聯起來,從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同時,這也是找尋自身問題所在的一個主要途徑。

精神生活這類事情,只能與二三人說。這個對象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對方必須是一個足夠了解你的人,能夠知道你所處的現實境況。而且,對方的精神層次需要與你在一個不相上下的水平,這樣對話才能夠有推進下去的可能性。這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交換,也是在認同中強化已有的觀念,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思考路徑。這是一項極其消耗腦力的活動,且這種對話往往是極其私人的。沒有必要去宣揚自己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精神世界側重的方向可能不太一樣,遇到能夠與之談論的人是一件幸事。

能夠與之談論的對象稀有,話題也是稀有,所以精神生活更多的是一項孤獨的活動,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同自己辯論。這個時候,窺探別人的精神生活成為一種更加簡單的對話方式,也就是讀書。在書裡面,你能夠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當別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的時候,他們得到的將會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體會別人的思考方式,從而進一步地審視自身。

然而精神生活不一定是令人愉悅的。當你找到共鳴的時候,你會是愉悅的。但是大多數時候是在觀念的衝突中,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最後也許會發現,真實存在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美好的。這一切是痛苦大於快樂的。但是經歷這個痛苦之後你所懂得的東西,是比你自以為你已經理解的道理,要堅定深刻得多。這些,就是能夠支撐你走下去的東西。

關於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方式,抱歉我沒有答案。如果我有足夠的物質條件,我會選擇一輩子待在世界一流的大學,學習一切關於哲學藝術等等任何我感興趣的學科,去追求一種有意思但無意義的生活。但是我沒有。如果我有足夠的靈性,我願意像毛姆筆下的Strickland一樣拋棄掉一切物質的生活,去追求實現藝術的真諦。但是我沒有。而我只是個普通人,我需要仰仗這個社會給予我的資源來生存,所以我需要努力地去工作,期望有一天能夠有足夠的物質條件能夠來換取一點點肉體上的自由,來配得上我精神上的那一絲絲野。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都是個人選擇罷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過著一種雙重生活。

白天的我是銀行職員,表面上是朋友們羨慕的金融白領,實則是體制大機器里的一顆螺絲釘,沒有自我,沒有思考,沒有掌控權。工作中的一切,按部就班,人際中的一切,中庸即可。

晚上的我是心理學人,看心理學的書,做自我分析,在知乎上答答題,寫寫文章。不求多少粉絲和眼球,只求記錄所思所想,在這裡所做的一切都從心出發,我是規則的制定者,我也是玩家。

這樣的生活一度讓我有些矛盾和難受。因為白天和晚上的我不得不遵循兩種截然相反的原則來生活。

白天的我需要將自己物化,忘掉個性,做一顆真正的螺絲釘去融入集體。而晚上的我,恢復自己的本來形貌,以一個「人」的身份去閱讀和思考,欣賞和享受著自己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這兩者鍛煉的是人性中毫不兼容的兩個方面,就像技能樹上最根部分叉的兩根枝丫,有它沒我,有我沒它。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奧德賽的妻子,每天都在織一件毛衣,到了夜裡,又動手把它拆掉。

在我有限的網遊經驗里,雙修的號要不然就很渣,要不然就很強,但每個雙修的人在初期都會很難升級,因為他們的技能點鋪得太開,在兩方面都比不上專精的人。這一點在我的職業生涯上也有明顯的表現。

因為在追求業績上不夠積極,只求溫飽,我在銀行的升級之路走得比同齡人要慢很多,也難很多。而在對網路身份的構建上,我又太過隨性,與他人過分隔離,只做輸出,不求回報,不結人脈,不談受益。久而久之,輸出的動力也就越來越小,更多是一個自娛自樂的事情,而非一項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東西。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大對勁,心很疲累。身邊的一些朋友勸我,要擇一而專,要麼就跳出體制,投入網路諮詢,將愛好和專長做成事業,要麼就放棄心理,投入到金融圈的賺錢大軍里,做個月收上萬的職業銀行人。

而對於瞻前顧後的我來說,這兩點都很難做到,因為心理諮詢賺不到幾個錢,銀行工作又很討厭。短時間內似乎沒什麼辦法能解決我這個問題,除非哪一天我中了彩票大獎,可以無視現實條件選擇職業。

一次聊天,和一個朋友談到我的工作問題,我說自己是《三體》里的三體人,白天把自己晒乾成一張皮儲存起來,晚上再灌水,舒展身心,每天忙著在兩個模式中切換,感覺一無所獲。他告訴我,他覺得我這種看待工作的方式是錯誤的。

「我覺得你這兩個方面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互不兼容,」他說,「只是你願意把它們這樣想罷了。」

「其實你銀行的工作並非一無是處,它至少提供了你需要的生活開支,讓你去貼補自己的專長愛好。而你的專長愛好,其實也可以反過來滋養你的銀行工作,你和別的客戶經理不一樣,你懂心理學,你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和客戶開展話題。」

我一時無言,這確實是我從未想到的事情。我一直把自己活成割裂的兩個部分,並且不讓這兩個「我」互相發生關係。

「你在金融工作中所感受到的人和事,豐富了你對現實的把控和對人心理的理解,如果你真的辭掉工作,閉門造車,一定不會產生這些深刻的認識。這些對你在心理方面提高水平都是有幫助的。而你在心理上的洞察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可以運用到現實的工作中。這並不矛盾,你手上握有的其實是兩個很棒的領域,誰不渴望賺錢?誰又不受困於自己的心理問題?一個人經濟上的成敗,和他的性格、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你完全可以從這個入手去做。」

「人出來工作,考驗的真的不是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你的綜合能力,只要你的技能包里多一項技能,就一定能幫你多解決一些問題。我們都是以一個整體的人去工作,去思考,而不是以「銀行員工的我」、「心理學人的我」這樣割裂的身份去做事的,對不?你確定在銀行工作中不需要你適當地表達自我,去展現自己的專長和建議?你確定你在銀行里工作時不會下意識地觀察分析,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幫助自己?所有下的功夫,都沒有白費的,如果你這麼覺得,那一定是你沒有找對運用它的方法。那你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抗拒去在這樣的場景使用這項技能?這一點,你比我想得徹底,也挖得乾淨。」

確實一直以來我都在心裡割裂這兩個身份,並確信它們無法相互支持。但實際上,這兩個人都是我,這兩方面的事情,都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它們怎麼可能不互相發生作用,不互相提供支持呢。

心理學之於我,是對抗冰冷的金錢社會的防禦工具,它讓我不必以外界成敗來衡量自己,在精神世界中獲取快樂和成就,並得以追求一些外界未必認可、但我自己十分看重的東西——幫助他人,播撒希望,扶持弱者,給受傷的心靈以慰籍。

而銀行的工作之於我,則是提供現實層面安全感的工具,它給我收入,給我穩定的社會地位,給我一個外界人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職業形象。有了它的支持,我可以在心理學的方面更看重實效,看淡受益,不用放棄初心,跟國內某些無良從業者一樣鼓吹概念來賺錢。

「其實,往更大里說,平衡好這兩者也能鍛煉你的心境。因為人都沒有能用一個狀態活一輩子的,大多數人都需要在這兩種狀態中切換。如何順應社會,妥協付出,如何堅持初心,取悅自己,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的事情。俗話說外圓內方,收放自如,這樣的人哪裡都缺,如果你能做到在該順應環境的時候中庸,該展現自我的的時候突出,做什麼事都會有成績。現在做不到不著急,覺得累也沒關係,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堅持,去調節,慢慢一切都會好的。」

社會大學真是神奇,它能教會一個普通人成為最深刻的哲學家。

精神生活,不是外部世界的避風港。它不應與物質生活對立,如果現在你覺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對物質世界沒有幫助,只是徒增疲累,那確實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看待這兩者的眼光,發生了問題。


我最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我們自覺獨特。

是幾首音樂嗎,協奏曲、藍調、後搖、脈衝?
是一些詩文嗎,意象、隱喻、通感、呼應?
是一些到過的地方嗎,林子、湖畔、無人的公路、異國的鬧市?
還是我們目睹的事實,生老病死、荒謬、無常、因果?
一些感想?一些照片?一些座右銘?一些感悟?

我們怎麼分配我們的時間,我們怎麼選擇我們的棲身,我們怎麼捨棄我們的過去?
我們怎麼思考我們的思考,怎麼處理我們的關係,怎麼實現我們的未來?

在浴室的噴頭下,忽然一個問題來到心上,我做的都對不對?
側躺在枕頭上,一些昨日明日自顧自上演,我是否不該再奢望?
在迎面而來的人流中穿梭,各自有自己的疲憊和奔赴,我的位置究竟如何?

這是精神生活嗎,審美、表達、思辨、交流?

我的日常生活是,寫稿,看幾頁書,進食一些質樸的食物,周末去有綠意的地方走走,做一些消費,見一些朋友,遇一些麻煩,等待稿費,做一下規劃,與家人扯皮,頭髮長了便又修剪,還有幾節琴課沒上,還有一些約會可選。

而我無法預料自己的精神生活,我的思維日復一日漫遊,時而突變,料不到的念頭,偶遇的成長,一些等待已久的頓悟。
精神生活是最無法描述的,正因為它沒有邊界,充滿可能,怎麼去嘗試描述它?

我只能說我的精神生活是探索,今日探索文學、舊的街道、將愛未愛的人,明日探索雕刻、做賬的技巧、自卑的解法、獨處的可能。
我希望的精神疆域一直擴張,哪有什麼國界,還是一條到死才會見天日的隧道。

「我的精神生活是仍對一切好奇,想再知道一些。」
希望結識這樣的人。


一半在討好自己,另一半在鞭策自己。
一半在吹捧自己,另一半在貶低自己。

出發與世界握手言和,懷裡卻揣著刀劍。
停下欣賞路上的風景,眼角卻瞥著遠方。

說到底,怯懦又慾念叢生。

我的精神生活,就是在這樣的搖擺不定中咽下痛苦,追求光明。


謝謝朋友的鼓勵,將思考整理如下:

我雖然是學習政法和管理出身,從事高等教育事業,但是我的精神生活卻與自己的專業有很大的距離,就從事的學科而言,需要我培養的是客觀理性的分析精神,遇到管理學問題,在既定的情境下,分類討論各種可能,以及不同條件下最優化的決策和執行方案,探討方案執行中遇到的障礙以及破解對策。專業方面需要我注重的是流程、結果、利潤核算和各方利益的均衡,但是內在省察的成分不多。

不過除了讀專業書、參與調查實踐之外,我更愛的精神生活其實是浸潤在傳統文化的世界中,除了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特別是佛道儒的經典,我還會嘗試持咒、靜坐、禁語、內觀等各種修行方案,道教的導引功夫、中醫養生等因為身體素質不佳,我也有所了解,因為沒有明師指導,所以一直缺乏系統的實踐。我的精神生活中最大的重心還是佛道兩家都提倡的明心見性,雖然這個重心是我讀博士階段才逐漸認識到的,進步也不快,但是一旦認定,我會堅持終身。

我不知道這種精神生活的取向是怎麼形成的?我只知道自己跟同領域中的許多青年學者不同,不喜歡名利,沒有太多出風頭的想法,很多學術問題過分精細纖巧,時間久了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倒是幾千年來人們的情感生活、心性本質、煩惱種類、情緒波動、心理預期以及遭受的挫折打擊等,幾乎沒有變化。

有次去劍橋大學附近的Ely小鎮hiking,走累了跟朋友喝杯咖啡,他突然說到:你知道嗎,這個城市裡很多人一輩子沒去過London,我們所在的Cambridge也有很多當地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出生地,但是你看他們多麼幸福。

姑且不論他們是否真的幸福,還是只是知識範圍有限容易滿足,這句話本身就讓我想起一個事實:如果我一直不讀書,或者沒有機會走出家鄉,我的煩惱到底會是什麼?我的慾望會得到多大程度的滿足?我這個年齡段會在追求什麼?後來我想了很久,覺得雖然煩惱的內涵種類或許有所差別,但是這種煩惱的本質是相同的。外境的變化,不能改變我們的慾望本質和煩惱本質,如果一味地追逐慾望,期望值放在外在物質事業權位名譽利益上面,不斷攀爬比較分別,那我們這一生最高的收穫會是什麼?是富比公侯貴若帝王,還是名滿天下眾人敬仰。到了那一步,又該如何?

工作是謀生手段,又事關教化,不得不儘力做好,可是精神生活遠不能局限於此。我到底是誰?這些價值觀、世界觀是誰教給我的?我從父母師長那裡繼承的理念都對嗎?為什麼外國人的思想跟我們差別那麼大?獨立自主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自己能做主的有哪些?這些問題我暫時還沒有想清楚,但是我確定它們就是我今後讀書修行的重點,就是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核。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也許最了解彼此最容易引發共鳴的反倒是古人,因為這條路他們早就走過了。

個人體悟,不喜勿噴!


知道么,我前幾年的生活可能一般人比不了。畢了業之後,就在全國各地習武。並沒有旅行,經常是,這邊剛混熟,一封介紹信,一個電話,我就急吼吼跑到火車上。
沒正經上過幾天班,但撈錢還是比較容易的。做過很多亂七八糟的活,比如,幫人迪廳看場子。比如,帶富二代練武,還要給他老子的廠里做安保。給人要過債。和人在沙場逮人打架。送過快遞,我還做過人事呢。
總之亂七八糟。活的也亂七八糟。

後來我回到鄭州的一個小鎮,我是在那學的刀。那時候是我體能最好,最敏捷的時候。我用一個網球包裝著刀去見我的師傅,想向他彙報我這一年的成果。
剛打幾下,他冷著臉叫我停。我還以為是哪邊沒打好。他說,這一年你幹嘛去了
然後我就說,巴拉巴拉
說到一半,師傅一拍桌子,滾,你自己看看你現在什麼樣子,流里流氣的。怎麼混成這個德行!

我去的時候就下午了,原本是留著吃晚飯還要住一夜的。師母看見我過來還高高興興買菜燒飯了。聽見動靜過來一看,師父在扯著嗓子罵我。
整整罵了我三十分鐘
師母說,先吃飯
師父說,把他的飯倒了,倒了也不給他吃
我火一上來,說,師母不麻煩不麻煩,我外頭還有朋友叫我去喝酒呢。馬上就走。
師父哼了一聲。

那時候已經很晚了,沒車去鎮上,我就沿著馬路走。走著走著走錯方向了。拐到鎮上的外圍另一個村了
那時候火真是騰地起來了。不走了,就找了個廢棄的屋子躺地上睡了
枕著刀鞘,只要有車過去,就噔噔瞪地響。

醒來,就看見屋頂的破洞露出好大一塊藍天。瞬間就哭了。對之前那種荒唐日子的悔恨,對父母朋友的愧疚。以及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涌了上來。
我哭了好久

之後我回到師傅家。跟他說明我的心思,然後把刀留給他。我說我要去過正常生活去了
回到家一個月後右手手掌骨折,至今動了兩次手術小指和無名指依舊無法用力。從此徹底放棄了武術
回到家,在南京開了一家小店,拐了一個女朋友。啤酒肚日益隆起。每天按了鬧鐘再賴10分鐘,每天下午跟隔壁店的老頭下棋,輸了我就掀翻棋盤賴掉。平常沒事就上知乎來裝裝逼。買了把吉他,每天晚上彈到女朋友嫌煩罵我。一個月去兩次安徽釣魚。我水平差,每次都搶他們的吃。周六帶著小區一幫小孩兒摔跤

要說我的精神世界是什麼?那就是每天過得平凡無聊操蛋的日子
我很幸福,謝謝,每一秒鐘我都很幸福


遇到解不開想不通的事情我就去做力量訓練,壓的幾乎起不來的時候,一切困難就都不是困難了,大不了跟重量一樣,扔!

享受訓練後,出了一身汗的賢者時間。

盤算一下老爸老媽老婆孩子最近想吃啥買啥,最近可以從哪些合法渠道多賺一些銀子。

看看最近又出啥新東西了,哪些可以考慮攢錢入手。不抽煙不喝大酒並不見得省錢,真的。

累了煩了看場電影,聽聽音樂,偶爾打打遊戲,掰著指頭數哪天可以跟老婆啪啪啪,啪啪啪完不夠再約下次啪啪啪
題主,加粗的部分算精神追求和現實生活的完美結合嗎?性,是婚姻中很重要的部分,這是我要影響知乎知友的第二點,第一點是錢。

以我觀點為界:覺得我正確就嘗試一下,覺得我是錯的就逆向而行。

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管住自己不違法亂紀,不追求啥造福人類的高大理想,我不惹禍,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在家承歡膝下,老婆孩子熱炕頭。

出門摸摸口袋,還有碎銀若干,清風拂面,一身自在。

這就挺好的。


與其說我的精神生活,不如說是我的神經生活...


如果把我的精神生活具象化,那區域的劃分的標準絕不是顏色和形狀,而是明暗。


有時候我會特別開心,西瓜特別甜,眼線沒畫歪,有一雙抓住我的手,這些小事足以耀眼的存在在我的世界裡。有些時候又會失落,我可能因為天氣,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感受到我今天的存在是何等渺小微弱,世上的一些險惡,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

至於中間的灰色地帶,都是我對於自己的思索。區域也不小。


精神世界裡很多都是交雜在一起,互相關聯,我才不會刻意讓它們保持獨立。思考的時候,我也能吃東西覺得口味催人興奮這種感覺很棒。看書的時候,我也能哼歌覺得這樣才能配得上屋裡的暖洋洋。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光思考,那很有可能是我餓了。


我的精神很少飽滿雞血狀態,因為我喜歡放空。


放空,我才不去思考。


我現在沒有工作,放空的時候反而少了……因為更愛「胡思亂想」。


你問我現在的精神生活是怎樣,寫到這裡,我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很好的描述。

也罷,我在想什麼,自己知道就好,如果你愛我,那你也能知道。


反正只要看到跟他有關的事兒我都挺來精神的。


@竹子 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 @朱莎 姐說她贊成這是知乎最難的問題。

以下幾段話是聊天整理,僅供參考。

(一)

反思了下,我所謂的精神生活都是反社會型的,與主流價值格格不入。或者說我可以偽裝成主流價值的樣子,其實內里能懂的人並沒有幾個。

我指的反社會型的精神生活是,現代社會也好古代社會也罷,主流價值都是向外「追求、發展」,而我,或者說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都是向內追求、發展,清心寡欲以至於達成那個共有的「道」。是這樣的意思。
精神生活不必依賴外在的任何事物來獲得滿足與寄託,這樣絕對的狀態有可能嗎?有的,心無所住的人,居塵不染塵,入世如出世。

像看古人書,便可見古人面。當然,這見的面,是古人與我不隔毫端的本面。所以看書是生活,寫字是生活,拈花一笑也是生活。這生活,生動、靈活,簡單質樸。一點靈光,照徹世界。而實無照者。
就這樣。


(二)

精神的最高境界,如果要說最高或有最高的話,定是「心無所住,無有掛礙,無有恐怖」。而這個境界得以穩固的前提是,得先洞悉精神的實質——「心在哪裡」。
心是空性的,心是靈覺的。不是精神性的,也不是物質性的,同時物質與精神一直並存著。

所謂的精神生活,如果把精神定義成是每個人當下的靈覺之心,那麼舉手投足都是這心的妙用,所見所聞都是心的顯現,一切賢聖所以為賢聖,在於識得這心,安住於這心。後人識得這心,安住於這心,本就與古人無不同。

本質上來說,不管我們明白或不明白這心,都活在這個「心」裡面。這心沒有迷與悟,沒有內與外,沒有老與少,不青不白不紅不黑,沒有形狀,不是精神,非是物質。但一切的一切,都在它裡面。這心是這麼個樣,空性中有靈明,空靈中能顯現世間萬象,本來就是這樣,本來一切具足。

一切精神生活本來就是圓滿的,如果我們能默契到頓悟到精神是這樣的一顆靈覺妙心的話。

(三)
每個人當下的靈覺之性,本來就是這樣。萬事萬物,經歷的沒有經歷的,都一個模樣。
沒有條件可以把它局限,沒有時間可以把它老朽。在不認識它之前,它眾說紛紜,是各種有的沒的想像,在認識它的時候,它是世上最簡單平常的東西,它是每個人的自己,與有靈的眾生本是一個。
用語言文字無法表達它的萬一,語言文字卻正是它的顯現。
可以說出來的,即使形容得再美妙,也不是它該有的樣子,而說出來的,仍是它的樣子之一。


從全身心投入到探索自己的旅途中,到目前為止已有五年多。

參加過數不清次數的心理沙龍,最主要的修行方式是禪修,在國學的道場、寺廟也做過義工,住過不短的時間。

可以說,我全部的都生活都是在圍繞著我的精神生活做工作。

五年之前,我的精神狀態糟糕到了極致,我被憤怒、哀傷、恐懼、憎惡折磨著,每一天睜開眼睛,心中都充斥這些強烈的情緒,以至於根本無法從事一份簡單的工作。一次瀕死體驗,品嘗到了超越情緒和物質享受的寧靜感,非常美妙,是因為心靈的寧靜而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回到現實後,兩種心理狀態的對比落差,促使我走上探索自己的路。

有了目標,恰巧又接觸了心理學,更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從業十多年,非常有經驗、有智慧的心理學導師。鼓勵引導著我改變,每一次突破恐懼的束縛,都讓我的心靈得到無以比擬的滿足感,而每一次收穫快樂,都強化著對「改變自己」這個目標的執著與信心。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每天睜開眼睛都要先和自己的念頭做鬥爭。
「我為什麼要活著?」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而每一天都必須戰勝自己,之後開始一天的生活。

2013年底辭去工作,開始出世禪修的生活。經常會滯留在禪修中心打坐,也會全國各地四處跑,這樣的日子過了有兩年多。開銷不是很大,每年大概五千塊左右,而且大多花在火車票與布施上。

這兩年的時間收穫非常的大,有一種浴火重生的感覺,當然也經歷了很多。

我生活的重心也逐漸傾向於滿足精神生活的目標,兩年在外的時間,幾乎沒和朋友們聯繫過,但也結實了很多有共同目標的兄姐。

生活重心的轉移,興趣的淡化,而之前有共同癖好或興趣的朋友也慢慢疏遠了,三觀不同,追求物質崇拜的朋友,也不會主動聯繫他們。
身邊的朋友自然而然的換了,在一起我們就會探討成長、生活,很多人過著我和我相似的生活,有些人月收入也就一兩千,但也一樣怡然自得。

在一個城市的朋友,想起來時,約在一起,找個咖啡廳,拿出一下午談一談彼此成長的近況,想不起來時,可能數月沒有聯繫。

沒有人時,也可以很好的享受一個人的獨處,不會被寂寞和焦慮所吞噬。

錢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現實,我們有對家庭的責任。我算是一個幸運兒,父母不用我費心,自己單身,有住房。所有的花銷就在吃和交際上,所以開支很小。就我本身而言,也沒有太多的慾望。每一天能在成長中度過,對於我來說就是最好的享受,比大房子、豪車、名表,要有意義的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難處不為人所知,我們的每一個目標一定都是結合我們生活的現狀制定的,包括追求金錢。我也不能站著不腰疼的說,追求物質是不對的。

但我認為:在欲求和現實之間一定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很多的現實物質都是無意義的。
很多女性會有這樣的問題,買了很多衣服,很多鞋子,最後穿不了,只能閑置著。在很多的物質上,浪費了很多的金錢,但這些金錢就是我們精力的呈現。不自覺之間,就在很多無意義的事物上浪費了很多的精力。

我自己也曾困惑於生命的意義。
權利?名望?金錢?家庭?
我帶著我的疑惑到生活中去體驗,我收穫到的答案是:愛和付出。
我帶著我的收穫一直堅持在路上,用最直接的方式,向生活,向身邊的每一個人交上我的答卷。當我意識到,我的言語,我的行為可以影響身邊的人,我試著放下恐懼,在朋友圈中發上我的心裡話,我的修行體驗。別人怎麼評判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分享會影響到他們。

我不想把我的價值觀強加給任何人,
但我會努力呈現一種不一樣的態度。


物質生活:寫小說。
精神生活:想小說怎麼寫。


謝謝邀請啊。這周末在喝喜酒,喝三天,回家比較晚,剛看到邀請。
題主提到朋友圈,那我從朋友圈說起。
我朋友圈已經關閉快兩個月了,有個別微信好友以為我把他們刪了,於是把我刪了。
其實在此前,我的朋友圈也許久沒有更新了,我覺得朋友圈我開著都不發東西,那還不如關了吧。朋友圈開來沒什麼意義,也可能和我最近自我封閉有關係,感覺微信這樣不接觸外界挺好的。我這人就是喜歡閉門造車。
看到別人發的東西,點個贊,評論一下,對方再評論一下,沒啥意思。堂弟結婚,感慨頗多,昨晚被蚊子咬了一晚上,今早酒仍沒有醒透,隨便寫寫,大家隨便看看。

精神生活我認為分為從外而內和從內而外兩種。(多圖)我隨便列舉一些平時乾的事情。

1.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斜飛式
以前有人問過,這個是在哪裡打的,場地是哪裡。
這個場地,就是我公眾號的名字,易之園呀。這套房子門口有個匾,寫著易之園三個字。

2.古詩詞
這個就不舉例了,因為萬一被人百度搜索了一下,我的真名就暴露了。

3.看電視

我就愛看看過的電視,這版97的《天龍八部》,百看不厭。03胡軍那版,我始終看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之前01年看了《呂不韋傳奇》,對高虎演的那個淫蕩皇帝先入為主,無法接受他虛竹的形象,其實其他角色也不行,13鍾漢良版就更不提了,我就點了最後一集,看到是個韓國人演的,而且特別彆扭我就關了。只有07這版我是完完整整看了好多遍的。
這兩天在喝喜酒,陪接新娘子,坐在客廳里,放著芒果台綜藝節目,大家都看得樂呵呵,我一點都沒興趣看,也沒覺得哪裡好笑啊。

4.看書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字寫的有點扭曲,因為是在車上寫的,我喜歡在車上看書。

5.八字、奇門、六爻

為防止別人八字隱私泄露,我用的是現在時間隨便起了個盤。

這個是個人喜好,不存在封建迷信之類的,不要聽風就是雨,見到就說是封建迷信,信而不迷,怎能說是迷信。(我說的是自己,不排除一些迷信人士)

6.玩樂器
葫蘆絲 巴烏

二胡

這把二胡在我家也算是古董了,年紀比我還大。我爸讀大學時候用的。後來我就用的這個。

陶笛

這個是我自己買的,還有一個也是一模一樣的,是一位女性朋友送的,我平常用朋友送的那個,因為便宜,萬一摔壞了,也不心疼。下面這個是我爸從台灣帶回來的。九孔陶笛,不多見。

陶笛是我大學時候才開始吹來玩的,那時候一直吹《雨蝶》,還被人稱呼王爾康。

7.聽音樂

隨便列舉列表中的幾首曲子。都是我平時比較愛聽的曲子。

我媽前段時間在學古箏,我很喜歡聽她彈,我很喜歡古箏的聲音,我也很喜歡古琴。可是,實在是抽不出空去學習了。

8.插花

這些玫瑰是生日時一位女性朋友送的,家裡沒花瓶,我就隨便找了個東西把花插起來,好難插。其他花泥插花的作品暫時沒找到圖片。

9.上課

看到板上寫的內容,就知道我在上什麼了。也算是一種精神生活吧。

10.書法

這是我以前寫給喜歡的女孩的一首詩中的一句話。書法能靜心是真的,然而我小時候爸媽逼著我練那會,不懂這個道理。

11.寫歌
大學選修課學了些皮毛,按照老師要求隨便寫了首大概兩分多鐘的曲子。

我不和別人說我會這些,也不知道誰告訴領導我會,前年居然讓我指揮一群寸頭大合唱。圖片視頻都有,但是我不能發,畢竟發了的話,是違規的。

12.喝茶

作為一個從小心思重,想的都比別人多的人,很多時候精神生活是從內而外,而不是從外而內。上述皆從外而內。
精神內守才是最好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我記性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小時候背字典,背世界地圖,知識面一直比同齡人稍微寬一點,我喜歡研究漢字。給我的四位同輩兄弟姐妹的子女取名,馬莀熠.朱莀煜雙胞胎,侄子王駸逸,另一個朱鴻翊,取完才發現讀音都一樣。我表弟兒子我取名張祐鈞,張淵鋮,讓他挑一個。他老婆不要,取名張籽檬。這也算是精神生活的一種吧,就是喜歡漢字,和它的音韻。

精神生活,其實,說難聽點,在外人看來,就是孤獨我自己再怎麼說充實,沒到同樣精神境界和層次的人,還是不信。所以我基本上不說。

當遭遇誤解或其他黑,立馬頂著上,肯定是不對的,當然,一部分的不在意也是不對的,為什麼說一部分呢,因為一部分人是刻意的,刻意的不在乎,還不如坦然說出來,只是說出來,不帶任何情感。比方說分手,糾纏不清肯定不好,刻意忘記更不對,如能做到坦然和平時一樣就好。
修行與不修行最大的差別可能在於,同樣是掃地,精神世界不同,那結果也不同。
大多數人所謂的要幹嘛幹嘛了,其實都只是演戲,心不沉下來,天天讓你在深山老林里都沒用。

先說到這吧,連著搞三天喜酒有點吃不消。


我基本上沒有現實生活,大部分時間神遊物外,只活在戲裡。戲有沒有演好是要緊的;其他都無所謂。

有點像Matrix,現實生活的基本需求被壓縮到最簡單,只要有一張床,每個季度有一套換洗衣服,有燕麥片,有檸檬味兒的沐浴露,偶爾買點水果,有公交卡,有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熱忱和禮貌,差不多就夠了。

在準備演出或者學新戲的時候,會精神一振。腦子裡時刻有旋律在繚繞,做飯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會突然「跌落」進某一個片段里。很危險,好幾次因為走神把鍋燒焦了。(沒出過車禍,我開車還是比較講究的)

想起跟竹君一起吃飯,她說我吃得很清淡,不像湖南人的習慣。我說為了舞台形象美觀,不能發胖,我會控制飲食。要保持身材,卻從不化妝,因為後者跟台上沒關係。

王老師說我是「戲痴」——她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她說出這個話,我還是蠻驚訝的。略有「知音」之感。她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專業演員,演戲對她來說是工作,是「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的集體榮譽感,是觀眾的掌聲潮水般漫過、熱情的粉絲蜂擁而至求籤名的極大滿足。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開心,但很快就過去了。

人太渺小了。人生是一場苦修行,永遠只能接近,無法達到;只有做對一個動作的瞬間,或可稍稍緩解心靈上的「單相思」。

----
5.25更新,關於現實:我覺得現實基礎也很重要,精神要靠物質養著。演戲這件事,除了天賦和努力,也許更重要的是幼功和名師。一般而論,延請名師要花很多錢——有沒有幼功還要看你父母有沒有錢(在你小時候就請到名師長期教你)。我沒有幼功,供養名師也很勉強,此生註定能達到的高度有限。

不過那也不要緊。有什麼關係呢?在有限的範圍內,自己還能提高的部分,就努力提高。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時間遠遠不夠用。

沒有什麼意義,不是要「搶救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什麼的,藝術和文化也輪不到我去拯救。就是碰巧生而為人一場,能看戲,現在還能演戲,就好好地學,認真地演。如果碰巧生為一隻草履蟲,就沒這個福分了。

----
5.30更新。繼續,有的朋友是要在現實世界中「有所作為」的,要成為「曲家」,要「為往聖繼絕學」,為此她要努力掙錢,因為「歷史上的曲家都是有錢人」。這也是很可愛的想法,熱情洋溢的活法兒,不過我太懶了,沒有這樣的抱負和動力。

昨晚有朋友跟我聊天說,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和汗水去雕琢的細節,可能大部分觀眾並看不出差異來,欣賞不了。你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比如說,琢磨一些「抓住觀眾」的點上,弄一些特色的東西,讓人一看就記住你?

我好像除了笑說不出什麼話來~~現在想起還是想笑^_^ 當然朋友的勸告是善意的,但,首先,覺得「好看、舒服」這種整體感受,正來源於無數個精雕細琢的細節的合成,哪怕你並不能一一指出它們;第二,每個觀眾的關注點或者說喜好其實是千差萬別的,我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能讓自己滿意就好了(離這個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


可能因為抑鬱症的緣故,每天我一部分自己忙著想怎麼去死,一部分精神又忙著阻止自己真的去死。
剩下的時間我大多生無可戀。
以前總是盲目覺得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一頭熱血和三分熱度總讓人一錯再錯。中二的我一度以為那些錯是就生活的不公,其實被忽略掉的細枝末節才是重點,許多事情的一念之差真的是不可思量。
直到前段時間十九歲生日前後才重視起這點,所以不敢將自己定位在聰明行列。說起來真的是無趣呢...


不過好在有一點,我想像力很豐富。

很久前我開始把所有我能想像到的人物都關在我身體裡面,性格大不相同的他們,已經成為我靈魂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無論性別老少、有義或無情、高貴或卑微、消沉或積極、誠實或謊言、正義或邪惡、果斷或猶豫....全都那麼立體而有趣,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來不懼怕獨處(正常情況下,除開違法囚禁等等什麼的...)。
一輛斷掉鏈子的腳踏車是沒有辦法向前行動的,所以,為了他們我必須不斷觀察別人以及大量閱讀書籍(反感霸道總裁類言情,反感整本書連幾個新修辭都學不到的無腦類...)來充實他們,經常歌唱或奏樂來取悅他們,無法使用相機只好繪圖來表現他們,盡量客觀的文字用來記錄他們,滿足我們共同的好奇心——出去旅遊......公共場合偶爾走神來回應他們,有時候要用吃藥來管教他們。


在我們的相處中,我努力保持善良。他們陪著我一直成長,教會我用殺死期待來抵禦生活的落差,督促著我獨立,進步和責任,讓我懂得保護自己和寬容別人,更加重視自身教養和禮貌待人。
他們監管著我源自生命的絕望。
而我監管著他們。
(字太多碼不了了,現在太晚啦!就醬~晚安)


聽有趣又傳奇的故事,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一直想找人多的地方擺個攤,或者開個咖啡館,幫陌生人寫故事,就像小時候郵局門外代人寫信的營生,故事精彩不要錢,還送東西。

  每個人都有故事,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洞察力


回答這個問題,是個自省的好機會。

剛上大學那會兒,我也是個在社交網路上異常活潑的傢伙:吐槽生活瑣事,分享學習資料,晒晒文藝創作。那時的狀態下留下了很多與朋友們的溫暖有趣的互動,今年早些日子我偶然間翻看到,勾得我從心底里笑出聲來,又不由得輕輕嘆一聲氣。

現在的我早已習慣脫離於「朋友圈」的表達。這種變化的原因,大概是體會到以下幾點:

1.你只是你生活腳本里的主角,箇中滋味,各自體會。
比如最近,我突然想收集整理一下「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間」。這裡面有些非常細微、平凡的情境,它們帶給我的幸福感與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就相比,不知高出幾個量級。不過,哪個更具「分享可讀性」呢?人們更傾向於關注和討論體現世俗價值感的事情。

2.人生是一場連續的馬拉松。
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新起點」,沒有「把過去的一切都翻篇」,沒有「突然的轉折」,沒有「令人幡然悔悟的雞湯」。當時的驚艷實則很平凡。每件小事都平凡得無需贅述,又平凡得值得記錄。百年後把你的人生裝載於書櫃里,只有部分書會被放置在玻璃櫥窗後,而那些鎖起來的同樣珍貴。

3.個人品牌的經營需要精力。
這是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廣大的人群被短暫的豐產所誤導,努力投身於創造。我不想自己除了上天賦予的青春創造力以外一無所有,因此常自省要多踏實精進。自然,能放在日常表達上的精力就少了。與此同時,我希望自己分享的產物是經過思考、能夠引發思考、有幫助意義或可以落實到行動的。

此外,我會不會和朋友們談到精神生活呢?會,雖然很少。畢竟這種交流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作為一個平凡人,發現精神與現實脫節,發現一些無奈的妥協,可能再尋常不過。這時你只能是一個傾聽者,TA的沮喪要TA自己去正視,在生活表面之下重新找到平衡。
另一種充滿活力的情況:我相信,精神生活的充實與魅力會透過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煥發出來。當你感受到這種氣場,實際上你們已經在精神交流了XD


好了,讀完我這些廢話,你也算了解點我的精神生活。這世界有浮雲,有雜音,用心去看,用心去聽。也願我們都能成為由內而外發光的人 :)


就像矩陣世界裡的一個個膠囊卵泡,你的精神生活不需要別人去讀懂去進入。偶有一個看清楚了你在那泡里或哭或笑,他讀懂了你的世界,你稱他是靈魂伴侶。


吃飯,做飯,飯後散步。
讀書,旅行,拍美皂片。
養花,養寵,折騰家裝。
美容,買衫,打扮自己。

剛從衡山回來,桑皂片。


左手黑右手膜,豐富精神生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家人喜歡分享負能量?
為母親做些什麼能讓她感覺到生活的快樂?
老公說需要「精神伴侶」,現在基本不和我說話,手都不碰一下;我很壓抑,怎麼辦?
患有重度抑鬱症的人會胡思亂想嗎?有社交障礙嗎?

TAG:生活 | 理想 | 理想主義 | 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