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現實里基於興趣愛好出發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

尤其是非體育運動、電子遊戲的"隱式"愛好,比如文學、電影、動漫(當然不是只是隨便讀了幾本小說、隨便跟風看了幾部比較火的電影動漫就是愛好了)。
尤其在大學。感覺同學之間還是以利益交換為基礎,主要討論交流的也是課程專業、考試作業、評優出路這些比較"俗"的事,或者談些比較生活化的應景話題(遊戲、車房、吃喝、粗魯段子、八卦等,或者只是一些潮流電影),而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深度話題(文學、電影、動漫、音樂)。

基於興趣愛好的深度話題和討論對象,似乎永遠只能在網上才有。

這和專業、學校和圈子有關嗎?


感謝邀請。但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個類似公理的答案,僅談我的經歷。

我和同學、同事、朋友幾乎不聊各自的興趣愛好。聊什麼?近有八卦瑣事,遠有社會新聞。反正現代社會永遠不缺話題。我很少與他人談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我知道對方沒興趣,也不想看到對方強裝有興趣。我的交際圈不是通過興趣愛好擴展——貌似我也沒什麼交際圈。

有一點題主需明白:興趣愛好於你何用?這個問題也許過於功利,但有必要,因為這是一個維持興趣愛好的動機。有人為了炫耀,有人為了吐槽,有人為了與俗世拉開距離,有人為了尋找生活動力....等等等等。於我而言,興趣愛好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避難所。這個答案未免過於灰暗,卻是事實。對於一個經常限於抑鬱癥狀(醫生說我還不夠資格得抑鬱症)的倒霉蛋兒,興趣愛好能讓我稍微從泥潭中拔出來一點。

還有一個問題,」音樂「、「電影」、「動漫」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就音樂而言,可能你喜歡搖滾,他喜歡黑泡,還有人喜歡鳳凰傳奇;就電影而言,你喜歡文藝片,他喜歡動作片,他喜歡喜劇片;動漫...算了我懶得舉例了。你很難在現實中正好找到那個「範圍」和你對應的人,特別當你的愛好愈精深,範圍則愈小。而網路的便利超越了空間的障礙,能讓你更快找到的同好。

很多年前我曾試圖尋找同道中人,但是很快就放棄了。相比「交流」,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我也不想告訴他人我有一個「避難所」。而且——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這就生活」,大家更關心的是美好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俗事」。我也是俗世中的一員,興趣愛好並不能讓我超脫於塵世。想明白這一點,當你和朋友們聊著「應景話題」,你便釋然了。


假設我和你都喜歡音樂,你喜歡流行,我喜歡古典,你覺得我裝逼,我覺得你低端,做不來朋友

假設我和你都喜歡古典樂,我喜歡巴赫,你喜歡貝多芬,你覺得我無聊,我覺得你幼稚,做不來朋友

假設我和你都喜歡貝多芬,我喜歡命運,你喜歡大賦格,你覺得我入門是新手,我覺得你聽不懂還裝逼,做不來朋友

假設我和你都喜歡貝九,我喜歡卡拉揚版,你喜歡富特版,你覺得卡拉揚大俗,我覺得富特渣音質,還他媽做不來朋友

好不容易我們倆都最喜歡小克萊伯的貝五,應該可以做朋友了吧?然後你順口說了句還很喜歡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協,我沉默了,我覺得拉二太濫情了,拉三才是王道

。。。

文學,電影。。。均同理

人總是喜歡在品味和愛好上分個高下,這是生活中「同興趣」的人很難真正深交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得不說,這有一個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的問題。
打個比方吧,我很愛看書,而且看書覆蓋的範圍很廣。我也經常會和身邊的朋友討論起關於看書的話題。時間久了以後,我漸漸的發現,不是別人不看書,不是別人對你的興趣不感興趣。而是因為很有可能只是因為我選擇了一個不適合的角度,將自己擺在一個至高點,去評判別人。

比如在我初高中時期曾經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上面,不得不說,我在裡面讀出了人生百態,讀出了不同的時代,讀出了很多頗具深度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和別人說這些。因為我確信,如果我說了這些,除非是對金庸有極大了解的人,否則壓根聽不進去。

所以,我和我朋友們閑聊的時候(以男生朋友為例),我會告訴他們:其實金庸的出名是必然的,他對武功的描寫太細緻了,有時候你光看他的文字,就能夠想像出來整個畫面,你甚至可以比劃兩下。。還有啊,金庸貌似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寫「種馬小說」的人(鹿鼎記)。Blablabla.....這些顯而易見的東西,而且讓別人突然發現:「哎?原來金庸那麼厲害的。。」

同樣道理,其實同樣的吃喝,同樣的車房和潮流電影。大家不同的人讀出來的東西都會不一樣。

同樣聊學習,有人聊GPA,我會和別人說我的Finance Professor是喬布斯的摯友,我知道她只要開口,你在投行拿一個面試根本不會是任何問題。同時還會告訴我的朋友們怎麼從她手上獲得投資的建議——要知道,她07年底的時候,成功的說服她掌控了10多億美金對沖基金的老公將大部分資金撤離市場,躲開了08美國金融風暴。

有人聊吃喝,會說哪裡哪裡的東西味道不錯。而我和朋友們聊吃喝,卻會討論到這家店的烹飪手法,原材料產地,乃至於他們店面的設計和服務。
有人說車房,會講到新出的車型如何,速度怎樣。房價又漲了買不起房。而我之前和沃頓商學院的人閑聊的時候,我們曾經考慮過大家湊一份貸款錢,然後買個房子,作為投資。也討論過與其浪費一大筆錢去買房,還不如租房然後拿錢去投資這樣的話題。
至於潮流電影,我記得那時候我們曾經一起分析過為什麼那些年會那麼火——從早期的宣傳,劇情的編排。等等,甚至和我們的「留美三人行」視頻團隊聊過一些電影的拍攝手法,乃至於策劃。

其實話題的深度和淺度,只在於談的人,而不在於談的方向。


——————————————————————————————————————————


至於我不懂的東西,比如女生在我面前誇獎郭敬明,誇獎小時代,說有多麼多麼好看。我並不會在沒看過電影或者原著的時候去引用網上的評論,更不會去嘲笑郭敬明的身高。相反,我會選擇去傾聽別人說得什麼,誇讚的是什麼內容,看看我能不能從中學習到東西。聽起來很難,很浪費時間。但其實,如果你真的想認識朋友,真的想要有深入的探討,傾聽是必然的。你必須聽到足夠多的內容,才能判斷對方的性格,說話特點,以及可能會有的愛好。只有在對對方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你們才能夠有很輕鬆的深談。

最後么,希望我的答案能多少幫助到你一些,思緒有些混亂,寫的也比較隨性,如果思維跳躍太過誇張的話,實在非常抱歉。


如果把愛好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可以簡單劃為「需要他人協作交流的外向型愛好」和「自己可鍛煉達成並提高的內向型愛好」。外向型愛好就很容易讓自己和他人在興趣中交往到好友。但是這些還是和個人性格有關。


舉例來說,假如你愛好踢足球、打籃球、競技飛盤、打麻將等,更容易通過這類愛好交到朋友。很多個人可以完成的愛好,比如跑步、練字、看書等,並不如「外向型」愛好容易交友,需要更主動的溝通和交流。但就算是再冷僻的愛好,也會有社團和協會的存在,也會有人定期組織線下活動。

以我和身邊人的經歷來說,我現在的室友兼摯友 @彌碎碎 就是因為玩掌機遊戲認識進而成為非常好朋友的。遊戲是可以自己玩單機版,也可以找其他人一起聯機玩,我們的這個興趣至今保持。除了這個共同的愛好,我們因為在一起時間越來越長,也給對方更多各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也有各自其他的愛好,有著一些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不過我們兩個都願意從對方身上汲取「有趣」的一面。

因為對萬智牌產生興趣,我還認識了非常有趣的朋友 @羅四維 和 @李印 ,我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沒有和他們相交很深,但是知道他們有一群幾乎成天逃班打牌的好友,幾乎周周見面打牌逗貧,建立了模里西斯國家地理 - 知乎專欄 這些人彼此可以算得上是好友的範疇了。

哪怕因為一本書或共同喜歡一首歌,都有人可能成為彼此的朋友,所以說到底,還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交流和分享,有的人喜歡獨自欣賞,無法一概而論。


上面已經有無數人回答的主要思想跟我一樣了,大意即是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一個人過程很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了解,所以你接觸到的人的數量不會特別多很難在這些興趣愛好的細分領域找到同好.而網路則像是一牙一牙切好的西瓜,只要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牙就可以找到同好.很多時候在現實生活中你倒是可以嘗試去尋找跟自己價值取向相近的朋友然後在興趣愛好方面互相影響來獲得一起談論這些的機會.
下面是說我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經驗.高中一開始的時候我跟題主也有著相同的困擾.班上同學沒人能和我一起討論電影討論音樂,更多的只是和班上的同學做普通高中生都會做的事.後來在學校的貼吧(貼吧這樣一個小環境內對於高中生這個階段來說特別容易讓在這個環境的人價值觀趨於統一)認識了不少有相近愛好和取向的同學然後直到現在(現在大二)大家也經常一起出來玩,談論這些愛好.
大致就是這樣,題主想要在生活中找到基於興趣的朋友,其實只要嘗試著從相近的價值觀入手,先找到可以一起討論不那麼浮於表面的話題的朋友.然後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討論的話題最好從別人看來不那麼"裝逼"的角度進入(我相信就算是電影音樂文學只要是愛好者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比較大眾的部分吧)然後再慢慢深入.然後就是不要先入為主地給他人貼標籤,雖然我現在最喜歡做的就是給大學同學貼標籤,不過鑒於我朋友不算少,現階段也不指望在大學找到多少能談論某些話題的朋友,所以這條對我來說不成立,但對於題主來說是很重要的.
(手機回答,沒有編輯並且可能有錯別字,見諒)


主要是共識問題,大家所關注的問題的差異,如果他對你喜歡的東西不感興趣,那麼討論不會持續太久,如若他也不願意安靜聽你講述你所感興趣的東西,那麼你們的關係會越行越遠。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至於你想通過興趣來結交真正的朋友,你要知道在真正朋友關係一定要有愛作為基礎的。愛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你不知道它住在哪裡,它不住在你身體里,因為你解剖你的身體,你也找不到它。它也不住在其他事物上,但是它卻可以通過你的行動或者其他事物表現出來。有愛作為基礎,關係才會真實,彼此才不會故意去隱瞞什麼,關係才會長久穩定而喜樂。

如果在這段關係里,是利益作為基礎,那麼你們誰都不會成為誰的真正朋友,即使是和平相處,只不過是表面的和平,只要到生死關頭,真實的東西就會暴露出來,原因就不必解釋了。


興趣愛好,更多的是聊以自娛,是個人私事。我的「興趣時間」大多獨處,越專註越有樂趣。
我為什麼要交朋友?因為我需要去了解和愛一些人,也需要那些人來了解和愛我。這個我,不是舞弄文墨時的單薄側影,而是作為凡人活著的完整的我,方方面面。你以為這樣的朋友,就是很容易交到的么?

志趣相投者淡如水,情感相交者甘若醴,都不易得。
是以,前者不強求,後者要珍惜。


這個問題前一陣子剛好跟幾個最好的朋友討論過。我的朋友大多是因為共同的愛好而認識的,小說,電影,F1,足球……什麼都有。可以說如果不是這些愛好,我身邊不會是這樣一群人。但在這些人之間我們依然很少討論跟愛好有關的話題,總結下來以下幾個原因:
1. 愛好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話題。球賽一周一場(偶爾會一周兩場)F1比賽兩周一場,小說啊書啊可能周期就更長了,電影刷起來可能頻率比較高,但並不是所有電影都可以弄出很多話題來討論。論壇上一場精彩的球賽的熱度可以持續很久因為它有很大的討論者基數,而你跟你的朋友就兩個人。想法再怎麼多,一晚上也就說完了,也就是說想僅僅憑著共同興趣愛好而維持你們的親近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跟好朋友們也不是不討論愛好,而是這些愛好在我們的談話中所佔的比例太小,幾乎就忽略不計了。
2. 朋友之間比較放鬆,大家不會用興趣愛好來「標記」自己。就算我跟你是因為興趣愛好而認識,但我們做朋友是因為有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有共同的話題吐槽基礎,所以沒必要刻意去說我又看了一本什麼書有什麼什麼想法,如果真的有想法就寫日誌,朋友看到了如果他們也有興趣自然會來跟你討論,但如果他們沒興趣,你拉著人家討論,人家也很心煩吧
3. 興趣愛好是會變的,但朋友不會。這就是題主提到的網上交流同好。因為網上的基友大家沒有「友情」的壓力,因為共同愛好聚到一起,然後變了的話就退出圈子。人來人往都很正常,但如果有現實中的種種利益交織的話就不一樣了啊。
4. 生活中的熟人間觀點不同的話傷感情


就拿漫畫舉栗子。

我喜歡海賊王,很多人都喜歡,那麼更近一步,我喜歡司法島篇,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的吧。但我不敢跟別人說,我看第一遍的時候,驚詫於一種流行藝術,竟敢於如此誠懇的直面,世界上長久重演的一種現象,而第二遍驚詫於,在如此黑白斬截的善惡觀中,每個人,不管ta屬於何方,都有著如此典型又如此不同的世界觀。至多跟別人刷刷「羅賓,跟我活下去!」罷了。

我喜歡小圓臉,很多人都喜歡,那麼更近一步,我喜歡那個結局,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的吧。但我不敢跟別人說,我認為小圓成為宇宙中的規則,因其非暴力統治,非男性,而顛覆一般「神」的刻板印象,靈感源自道家哲學中「道」的概念,甚至虛淵玄這個名字,都是《道德經》里出的。至多跟別人刷刷「圓神萬歲!」罷了。

我喜歡F/Z,很多人都喜歡,那麼更近一步,我喜歡征服王,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的吧。但我不敢跟別人說,我認為大帝是偉大的詩人——超於俗人又不出於世俗,情感深厚而眼界開闊,具有高度訓練的審美能力——這些都是詩人的品質。至多跟別人刷刷「戰車男動畫化!」罷了。

我喜歡美食的俘虜,至少有些人喜歡,那麼更近一步,我喜歡澤布拉,還是有幾個人喜歡的吧。但我不敢說,我覺得澤布拉這個角色塑造的傑出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俠的典型,即有強大的力量懲治我們認為應該懲治的人,不忌使用非正義手段。至多跟別人刷刷「澤布拉死傲嬌!」罷了。

重要的不是知識和興趣相合。而是在重合度很高的知識和興趣基礎上,擁有類似的世界觀。而世界觀是如此私人的東西,你羞於跟別人分享,即使分享了,也難以被理解。伯牙摔琴,喜歡聽琴的人真的不多嘛?但是聽到高山流水的人太少了。


關於這個話題,樓主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叫做真正的朋友
在我的概念當中,真正的朋友代表兩人之間絕對信任,並且可以長時間保持這種信任關係。
但是,樓主後來又提到了同學之間的交流,顯然,這個延展已經不切題了。因為,真正的朋友不是飯桌上嘻嘻哈哈一起談笑風生那麼簡單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只能說,是一種普通的朋友關係。
那麼我幫樓主把題目改一下:為什麼朋友之間很少閑聊深層次的興趣愛好話題。想必這也是樓主的本意。

首先,閑聊本身是一種人類基本的社交方式。聊天雖然形式上來說是一種最普通的信息交換,但是達成的信息交換不是大部分人最主要的目的。而是人類通過閑聊這種社交方式,能夠達到與社會之中不同個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人類是社會屬性的動物,交流,是人類滿足自身社會性需要的一大手段。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往往更注重尋找到一種認同感,而是否有新的信息的交換則是其次了。所以,當在日常交流中兩個人無法達成一致的時候,普通人的做法往往是換個話題,而不是繼續糾纏不清。普通人在平常的交流中,也常常喜歡聽到自己所認同的觀點和思維,而不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

雖然交流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尋求認同感的手段,但是對一小部分人來說,信息交換比認同感更加的重要。人類擁有語言,能夠更加豐富的互相交流思想,這是人作為高智能動物的福利。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渴望積極的吸收新鮮的信息。因為,新的信息需要大腦去思考和消化,不然,就是廢的信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平時的閑聊只是社交的一種方式,也是放鬆的,不嚴肅的,常常保持大腦的工作明顯會對平時疲憊的人們帶來負擔。而在人類大腦感到疲倦的時候,去接受新的信息然後加以加工吸收更是不現實的事情。

那麼,哪些人符合平時閑聊的時候也能夠常常保持深層次的交流呢?個人認為,熱愛思考,擁有旺盛求知慾的人比較符合這個標準。因為,深層次的交流不是一個人拍腦瓜就能駕馭的;這需要平時對於知識的積累,需要在平時就對一些問題或研究有一個習慣性的思考和總結。此外,深層次的問題都需要旁徵博引,在各方面的知識都是能夠共通的,所以,知識面的廣度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平時對於信息的大量吸取和篩選,和強大的記憶力,閱讀量也就理所當然是必須龐大的。這樣,在深層次交流的時候,就能夠言之有物獲得旁人的贊同,也能夠較為輕鬆的理解旁人的觀點和意見,在獲得認同感的同時,得到求知慾的滿足。

依本人的觀點看,學歷越高,能夠發動深層次交流的可能也就越高,形成交流圈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畢竟,學校的主旨就是求知,不論天朝的環境如何,高校仍然最大可能的匯聚了熱愛思考的人。


我的摯友多數都是興趣結交的:
有在鼓手中國論壇和人扯打鼓的事情認識的,他們年紀輕輕怎能如此厲害?
有在大學教打鼓時認識的,從一起研究鼓演奏到後來一起研究做人做事。
有學習演奏Funk風格音樂認識的,那時候國內就他在做Funk的bigband,我們都覺得當時國內大部分鼓手對現代音樂的理解有偏差,甚至沒花心思去理解。
我所在的大學認真讀書的人不多,大學過程中的摯友是當時唯一能一起讀哲學讀社會學,在課上和課後討論今天教授提到內容和概念,研究政策性辯論和批判性思維的哥們兒。
還有看海賊王認識的。

好朋友總是從彼此欣賞開始的。


怒答。

純粹是樓主生活圈子有問題,而且樓主頗有一點矯情。

我曾經因為搖滾交到一個朋友,那人對西方各種風格的樂隊都如數家珍,一起去酒吧看演出或者看學校樂隊表演時,她能聽幾句就告訴我這首歌的原唱是誰、感受如何、又與現在翻唱的差別在哪裡。我們曾經深夜去翻學校周邊的打口碟攤子,我給她買了張Deep Purple的CD她送我一張Tori Amos的海報。我們曾激烈的爭論Alex和Cobain誰更好,達成的共識卻是我們這輩子絕對不能平庸的活下去。

我在大學的時候加入了文學社。

我曾經與文學社的一個朋友像《在路上》中薩爾和狄安那樣,面對面的像打禪一樣盤坐在床上,眼睛死死的盯著對方,然後交談。我們從茶道聊到魯魯修和EVA,從EVA聊到重樓和雲天河,從雲天河聊到金庸和古龍,從古龍聊到各種電影,文學和詩歌。交流每一部看過的文學名著,評論每一個喜歡的搖滾樂隊,然後談起了大學,社會,理想還有女人。我們像這樣聊了整整10個小時,以至於最後我們互相都不說話了,就望著對方。結果,想kiss了。如果不是恰好有學妹闖進來,我差點就出櫃了!!!

這是不是因為興趣愛好而交到的朋友?

是。

但我也曾和別人一起聽過鄭鈞和崔健,一起高聲唱過《赤裸裸》。他教我學他的軟筆書法,告訴我寫繁體字,因為筆畫越多,字越容易寫得好看。也曾和別人半夜淘碟,聽pink floyd和nightwish,一起去看過《摩托車日記》。

但他們最終沒能成為我的朋友。

因為性格,因為三觀,因為在一起不感到好玩,有趣。

我大學室友的兩個兄弟,初相識時幾乎沒有任何的共同愛好,除了愛講黃色笑話和「0」"1"。一直到大三的時候有個兄弟還說道咱們平時的交流只有dota和星際,咱們的關係實在是太低俗了。畢業的時候,這個兄弟為民請命,拋棄高薪offer,回家鄉當人民教師,培養下一代。另一個保研中國最高等學府夢想去google。我因一個心結始終無法釋懷而四海漂泊。但一直沒有忘的卻是一次深夜卧談,談到中國社會,談到人生理想,談到像我們這樣學校出來的人,應該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他們始終是我的好兄弟。

興趣愛好只是一種媒介,一種使人與人的靈魂世界有接壤的橋樑。 對於那時交際手段匱乏的我,如果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我很難打開話匣子,很難去了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時又去展示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決定朋友的,絕對不是這種媒介,它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因為只有真正志同道合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跟你興趣愛好相近的人本來就少,網路是提供一個更加廣闊開放的交友平台吧
現實生活中,除去「有極少人有和自己興趣愛好相近」這個事實以外,喜歡的方式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你喜歡動漫,喜歡到記住了幾個喜歡的漫畫家,看過很多他們的系列作品
深入地研究過其中的劇情BUG,YY過劇情,跟很多人長篇大論地討論劇情
別人就是喜歡,說不出什麼道道,甚至跟你就聊得上十句左右,完了
你喜歡唱歌,喜歡到近年的當紅男女歌手的音域唱法特色技巧都如數家珍
每一首歌也研究、考究發音唱法氣息控制,轉音收放,別人就只是喜歡
看著你這麼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差點就嚇尿了,只好呵呵了,客氣的可以打哈欠表示無聊
暗示你不要繼續深究這個話題,理解為禮貌性地鄙視也可以······
跟這樣的朋友聊天,除了娛樂八卦,還能說什麼?你還想說什麼呢?


Apparently, you need friends very much at this moment. LOL.
我和我的朋友們在興趣上也沒有很高的契合度,但這不影響我欣賞她們的閃光點,不影響我們發展偉大的革命情感。友誼的基礎不是共同的興趣,而是理解寬容和相互欣賞。
興趣和喜好是很私人的感受,如果一個人跟你感同身受那麼固然好,倆人一塊兒玩兒唄。
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不聊愛好,八卦醜聞judging people,比聊興趣有意思多啦!


男人在一起談女人和房事才不會冷場;女人在一起談美容和美體才不會冷場。

給男人一箱啤酒,給女人一袋零食。能相處8小時不打架的,就是真朋友了。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是很多人都遇到過的問題。
題主需要瞭解的兩個基本概念,就是主動選擇與被動選擇。
被動選擇:你出生的年代、地域、歷史和家庭背景等等,相當於「設定」;
主動選擇:咖啡還是茶?貓還是狗?熊掌還是魚?
就人來說,家人是你沒法選擇的,同學、同事也是你沒法選擇的,你頂多只能選擇學校、公司,很多時候也不完全是自己選的。
朋友和戀人則是你自己選的。為甚麼要和一個人做朋友?因為想要分享,想要交流;拋開倫理教條來講,為甚麼想要和一個人一起生活,明明交流和分享想法就已經很愉快,還要冒著犧牲隱私甚至選擇自由的危險?因為自己的靈魂不夠完整。
和專業學校圈子有沒有關係?非常肯定地告訴你,有。和學校的規模,綜合性,生源都有關係。
如果本題相關的是可以深度切磋某件事的朋友,和圈子關係更大;只是志趣相投,可以一起進行一些活動的朋友則不需要扯到圈子上。這裡贊同上面@sagerastar前輩的概念:志同道合才是真正的朋友。然而在不認得不瞭解題主的前提下,我們無法得知題主需要的是「真正的朋友」還是「同好」。
雖然不得不承認無論如何是有一定運氣成分在裡面,但@fai andy前輩提得也很對:有些遊戲本來就不屬於那麼多人,也並不是用來深度探討的。如此就不得不問:題主為甚麼想要身邊有這樣的人在呢?要知道就算是對某事很感興趣的人,也未必會願意隨時隨地都在討論這件事。
看到樓上有很多答題的前輩在批評題主青澀。竊以為來答題只需要扣住題目,不需要給人當爹當媽。或許是鄙人短淺了,可是答題和問題於我來說都只是儘量拋開人和個人成見和情感做的一項自我審閱;能幫到別人是答題者的慶幸,能被人幫助是值得感恩的事。但是應當指望能夠幫助別人或者被幫助嗎?我想不該。


首先,「愛好」兩個字已經圈定了一個較為窄小的範圍,而較深層次的愛好則範圍更窄,真正的朋友,往往一生都只能交到一兩個,但如果你真交到了,啊,那太幸運了。

而如果你要在同學、同事中找,別開玩笑了,除非你處在高格的知識分子圈或XX精英圈。

其次,我不同意二樓曉魚的觀點。不要說真正的朋友了,就是一般的朋友,也是以相互尊重為興趣的,如果你要找100%高度契合的人,那就找你自己吧!我喜歡命運,他喜歡貝九,這沒什麼妨礙,更不會相互鄙視。

第三,至少在我的核心好友圈中,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並不完全相同,但我們依然三四年的朋友交下來,相處十分融洽而愉快。單論文學,有人喜歡小說,有人喜歡詩歌,有人只看中國古典文學,有人偏愛外國文學,有人喜歡十八世紀,有人喜歡二十世紀,有人鍾愛浪漫主義,有人紮根現實主義········但這只是一方面,我們依然會相互推薦閱讀,真正經典的東西永遠會引起共鳴。

第四,思想不同才有百家爭鳴。這並不是說毫無共同語言的不同,而是觀點不同,我的朋友中,不乏因為一個哲學問題,爭上4個鐘頭,為一個可能的社改方式,討論整整半天,大家各抒己見,真真是激揚文字,暢快淋漓。但,並不存在「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況。

第五,以上這些,都要較為深厚的思想基礎,以及謙虛、平和的行事作風。

最後一點點題:如果你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同類似的朋友,那就把你的興趣變成職業,進入精英圈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明明我們都是球迷,我喜歡皇馬,你喜歡巴薩。


興趣的基礎是閑暇,現在的中國,閑人真不多。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若得來的容易,豈不索然無味?


推薦閱讀:

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你有什麼小眾的愛好?
為什麼不能以愛好為工作?
你畫畫幾年了,才有現在的水準?
今晚的月色很好如何跟別人分享?

TAG:生活方式 | 興趣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