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整理照片及管理照片?
按照「時間+事件」方式整理的話,有時會有多台相機都有拍照,但是各家文件的命名規則又不盡相同 。倘若都放在一個文件夾下,瀏覽同一時段、事件就不方便,分開放的話也很麻煩。
2015.2.2更新
評論很多人提到了移動硬碟上管理照片的問題,恰好新買的移動硬碟到了,於是做了驗證,下面是結論:
可以在移動硬碟上很完美的管理照片,同時原先在電腦磁碟中的照片也可以很方便的遷移到移動硬碟中,你對照片做的修改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這是因為Lightroom是基於資料庫來管理照片的,可以理解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對象,Lightroom建立了一個資料庫存儲了你對這個對象的所有操作(關鍵字,調色,設置星標,建立目錄等等),這些操作都不會對原始照片造成任何改動,所以當你移動這些原始照片之後只需要重新定位一次文件目錄就可以輕鬆的找回原來的照片。
---------------------------------------------------------------------------------------------------------------------
驗證1,給C盤瘦個身:
瘦身前C盤存放有2500多張照片,並且都已經做過修改
先直接將照片拷貝到移動硬碟上,刪除原來C盤的照片,打開LR在文件夾上右鍵點擊查找丟失的文件夾,然後指定新目錄到你對移動硬碟上,一瞬間所有的照片都回來了。請注意這裡不是不是重新導入一次照片而僅僅是把將丟失的映射關係通過掃描重新建立起來,整個過程不到10秒。
找到了
通過簡單的操作我把C盤中照片成功轉移到了移動硬碟中,清理出了20G的磁碟空間,另外我還更修改了文件夾的名字:
當你插上移動硬碟時,用LR修改照片的過程自然是和管理磁碟內照片是一樣,那麼如果我沒有插入移動硬碟的時候呢?
神奇的事情來了,再次體現了LR的強大
目錄左側文件夾圖標上出現小小的問號,左側對應照片也出現問號,這其實是表示LR沒有照片這些照片,我們打開一張照片,提示文件丟失。
但是但是,這不是還看得到嗎?為啥還能看到照片呢?並不是黑科技,其實你看到的只是一個縮略圖而已。
想想你第一次導入照片時,為什麼要花那麼長時間?其實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照片創建幾個不同尺寸的縮略圖。比如原照片是20多M的4912*3264,LR會在自己的目錄中建立一個300K的640*480和一個500K的1280*960的縮略圖。
我覺得這縮略圖就已經夠清晰了,對比下!
所以請為你的照片配一個移動硬碟吧
------------------------------------------------------------------------------------------------------------------------
驗證2 單張照片的移動:
把下面這張照片調色之後剪切下只留下路燈,然後將照片移動到其他目錄
移動到目錄外
提示丟失,並且可以從縮略圖中注意到調色效果已經消失
然後選擇查找,完成之後果然剛剛對照片做的所以修改都還在,神奇不
最後說一下LR本身目錄的硬碟空間佔用情況:
我的13000多張照片合計120G,LR目錄下的備份文件約2G,縮略圖文件約5G一共佔用不到8G。相比於照片所佔用的空間,這8個G實在可以忽略,所以放心食用。
--------------------------------------------------------------------------------------------------------------------------------------------
首先說結論:Lightroom
多圖
大家都在感嘆知乎越來越水,我卻依然孜孜不倦的每天刷著知乎。因為沒有答題的實力,所以幾乎不寫答案。但今晚看到這個問題下的部分答案,我決定即使明知水平有限,會被專業人士笑話也有必要寫一個答案。
截止2014/8/6日,本問題下20多個答案中有一大半都提及了lightroom,但缺少詳細的闡述。還有三位知友的回答僅僅只是:Lightroom這個詞。不好意思我點了反對和沒有幫助,這種回答就該直接給摺疊了。想灌水就去論壇、貼吧,在那回個帖至少還能拿點積分、增加點活躍度。在知乎還是認真寫答案吧。
--------------------------------------------------------------------------------------------------------------------------------------------
在接觸Ligntroom之前,硬碟內100多G的照片和視頻基本沒有整理過。不是不想,只是實在很無力,一個個分類命名會死人的。有一天用了lightroom才發現原來整理照片可以這麼輕鬆愜意,下面跟大家分析下Lightroom的強大之處。
一、強大的批處理功能
1.照片批量重命名
比如給一個文件夾內的照片重命名,你只需將目錄導入lightroom,選中照片按F2設置重命名規則,軟體便會自動幫你重命名你選中的所有照片。
重命名規則多種多樣,有日期,序列,作者,自定義文本等等
比如我想將前幾天去旅遊的照片重命名為:普羅旺斯1.jpg、普羅旺斯2.jpg、普羅旺斯3.jpg
就可以這樣設置:
點擊確定
一瞬間便修改完畢
2.關鍵詞批量添加
個人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比較考驗耐心的過程,但絕對是一次付出終生受益的工作。lightroom可以給每張照片添加若干關鍵詞,添加全面而精準的關鍵詞將使照片的分類管理,檢索變得輕鬆自在。
我常用的關鍵詞包含下面幾類,一張照片通常包含下面分類中至少2種信息。
地點:家裡,學校,公司,湖北,歐洲,巴黎,北歐,鳳凰,廣州等等
人物:你,我,他,國際友人,中二青年等等
事件:如聚餐,騎車,旅行,打球等等
屬性:如人像,風景,街拍,靜物,微距,延時,高速攝影等
特殊主題: 如黑白,玩具,火焰,天空,日出,橋等等
比如下面這張風景照:
其實lightroom除了關鍵字還有 2種旗標,5種星級,5種顏色標籤,這裡就不做解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3.照片批量調整
有時候進行連拍或者場景顏色曝光類似的一組照片,需要調整每一張最後保留最好的,則可以使用批量修改,對一張照片進行調整,其他照片使用同步功能來copy這些調整。
比如下圖這個設置我一般用來矯正鏡頭暗角+給照片加點飽和度,對比度。
二、靈活多樣的篩選功能
如果之前你已經配置好照片的關鍵詞,那麼現在配合lightroom的篩選器,我想說沒有哪張照片你找不到了。
比如我要在我的照片中找到一張LEGO手機支架照片,我不用打開文件夾慢慢的翻看,直接打開lightroom,在不使用收藏夾的前提下我只用篩選器就可以輕鬆找到這張照片。
設置:
關鍵字 包含 lego
查到所有包含LEGO關鍵字的照片,找到想要的這張,從頭到尾完全不care照片放在哪個目錄下
僅僅使用關鍵字似乎還是有點弱爆了的感覺,現在我們用組合搜索試試。
我和一個基友經常一起出去玩,如果我突然想看下他在北歐給我拍的照片怎麼辦?
打開過濾器:
我選2013年,所有17台相機中我選選擇EOS 450D
篩選出如下關鍵字信息
然後我再選擇北歐關鍵字即可找到我想看的照片,雖然說起來複雜但其實操作下來也就2秒鐘的事情。
三、神奇的收藏夾功能
關鍵字功能雖然很好用但是總不可能每次 都去搜索吧,這裡來說說lightroom的虛擬文件夾——收藏夾。收藏夾可以使用戶電腦中不同目錄中的若干照片在lightroom軟體中構成一個新的文件夾,但這個文件夾並不是將這些選定的來自不同目錄中的照片拷貝到一個新的文件夾中,而lightroom僅僅是記錄下每張照片的路徑,然後將他們在一個虛擬的文件夾中顯示出來。感覺越說越迷糊額,總之我認為,使用收藏夾使得照片的分類更加精確和多樣。舉例:
1.我和女朋友去了很多地方玩,照片也是一個地方一個文件夾,那麼如果我想整理下所有女朋友的照片又不希望破壞之前按照地點的歸類方式我該怎麼辦呢?
- 給所有女朋友照片設置關鍵字:老婆大人。
- 通過篩選器,關鍵字過濾得到所有女朋友照片。
- 利用標記剔除一部分
- ctrl +N 創建收藏夾
- 搞定收工
如下圖,是所有靜物關鍵字構成的收藏夾
智能收藏夾:制定某種規則,只要是滿足這項規則的照片都會自動在這個收藏夾中顯示
還是剛剛的例子,如果我想以後給女朋友拍的照片,只要一加上」老婆大人「的關鍵詞,照片就自動保存到這個收藏夾的話。我就必須使用智能收藏夾了,規則也很簡單:關鍵字 包含 老婆大人
如下圖我的智能收藏夾——日出
智能收藏夾支持的規則相當多,比如日期、相機、GPS、關鍵詞、標記、星級等等,而且可以添加多條規則,大家可以研究研究。就寫這麼多吧,講了半天其實都是一些皮毛,希望能幫助沒有接觸過lightroom的同學認識下這個軟體。lightroom上手難度遠遠沒有photoshop高,強烈建議大家學習一下。
lightroom視頻教程
Lightroom4基礎視頻教程(中文)_秋影隨行
此視頻教程長度適中,講解清晰不乏味,包括照片管理和照片處理,很適合初學者入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xNDIzNA==mid=2650277445idx=1sn=55bfbf8114aa25722f8dbcd55ffbf9cdscene=2srcid=0722wE7Mgu48rhPwrdF4llhg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偷懶,貼箇舊聞。我的整理方式比較簡單原始。拍照用單反,修片用lightroom,存儲和整理……用被上面眾人鄙視的windows文件夾,其實picasa、flickr都用過,包括lightroom的照片管理,我承認他們管理資料的方式各有各的高明之處,只是我不太能適應新事物,一直不能適應。下面的內容可供跟我一樣比較守舊的人看……
首先,我個人認為照片還是按時間排序更加方便,所以文件夾起名的時候,都是按」拍攝時間+簡單注釋「的方式命名文件夾,比如"2013.09.30-10.7 國慶節海南旅遊」。待時間積累,有了幾十個、上百個目錄後,由於採用了統一的命名方式,齊刷刷的看上去很爽。查找的時候,不管是按時間找,還是按注釋找(用Find功能),都很方便。
其次,由於習慣保留raw文件,需要較大的儲存空間,所以單獨準備一個照片專用移動硬碟是必須的。照片相對來說並不需要經常查看,因此個人覺得也沒必要放到電腦里,單獨準備一個硬碟還多了高效、安全等好處。題外話,由於擔心移動硬碟壞掉或者丟失,我買了兩個相同的硬碟,內容完全一樣,分別為主存儲盤和備份盤,辦法雖然笨,但是比較保險,算是手動raid1吧。
最後,每一個文件夾內的根目錄存放修改好的.jpg圖片,便於打開瀏覽;文件夾內再建立"底片"子目錄,專門存放raw、lightroom元數據,以及.gpx路線等等。實際上,幾年以來raw存進去後基本沒動過,但是不存起來心裡不爽,我有強迫症~~~~
另外補充一個電腦之外的整理方式。對於特別喜歡的照片,我更願意洗印出來,感覺拿在手裡的照片更有質感,更加便於翻閱、展示,而且不同顯示器造成的色差也一併避免了。缺點就是,洗印、買相冊都要花錢,整理也會花時間,而且還會佔用儲物空間。Adobe Bridge 用的比較多,大致介紹下這個軟體。
好處如下:
1.可以讀取的格式多,ai、psd、Raw、tif。
2.保持更新的話,各大廠商的機型可以完美的支持讀取。
3.第一次看文件留下緩存,方便下次打開。
4.和PS、AI、AE、PR之類的軟體完美兼容。(同一家公司的產品必須的)
5.直接可以看照片無需導入軟體。(和LR對比)
不如LR的地方:
1.不能聯機拍攝。
需要養成的習慣。
拍好了照片,導入電腦。
一、首先,如何命名的正確的姿勢。
例如:2016-12-19香港
好處如下:
1:看文件的時候是按時間排序的,可以根據時間線來找照片。(所以把日期放內容後面)
2:地點關鍵詞在後面幫助回憶內容。
3:2017到了,可以以2016命名新建個文件夾,把2016開頭的文件夾都放進去。
二、選照片的正確姿勢,關於篩選照片。
1.關於看片基本功能,在Bridge選中照片,
(1)按空格鍵放大,按Esc縮小。方向鍵←上一張 →下一張
(2)選中兩張 ctrl+B一起放大對比。(滑鼠左鍵放大百分百看細節)
(2)選中兩張 ctrl+B一起放大對比。(滑鼠左鍵放大百分百看細節)
(3)(如果要堆棧或全景或拍延時)選中一排Ctrl+G編組
(4)旋轉
(5)信息頁面,基本上拍攝的參數,相機鏡頭數據,還有後期處理的參數都有包括
2:標星級(數字鍵盤12345)分別代表1-5顆星。
(1)先大致過一遍片子,能看的照片都標3顆星,
(2)紀念照全部1顆星
(3)特別喜歡的標4顆星
(4)3顆星裡面一樣主題的對比,不好的標2星
(5)一個月從4顆星里,選一張5顆星的(一年12張可以做成日曆,或者寫年度總結。)
Adobe Bridge的菜單左側塞選器功能強大,篩選類別包括以上。
三、關於Bridge和PS配合使用
1.Ctrl+R打開Camera raw。(需要正版或正確破解才能使用。)很多時候就不用開PS了。
2.一般堆棧,全景,玩拷貝,懸浮這個功能都很實用,將選中的文件變成圖層放在一個PSD頁面。
四、關於處理完照片輸出
1.在剛剛的文件夾下保存照片。2.根據個人需要可以保存多個尺寸,加不加logo,印刷的保存tif格式。
2.根據個人需要可以保存多個尺寸,加不加logo,印刷的保存tif格式。
3.網路輸出輸出尺寸設置成4000左右尺寸,畢竟現在4K時代了。
4.需要印刷保存tif,16位顏色模式 Adobe RGB(這個要相機設置adobe RGB。)
打開Camera raw點這裡
改成16位通道。
改成16位通道。
五、分享此次拍攝成果
載入中...
嘗試從業餘拍照愛好者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簡單回答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按照「時間+事件」的方式完全可以實現同一時段瀏覽事件,使用照片管理軟體例如Picasa之類可以按拍攝時間排序。
以下展開講,下圖解釋了我是怎麼整理(橫軸)和管理(豎軸)照片的:
首先需要定義一下照片對我而言的意義是記錄生活,而不是攝影藝術。因為照片的功能是記錄,那麼整理和管理的目的就是方便隨時查看和回憶。
- 整理照片:將照片歸類並且篩選
第一步:按照「時間+事件」的形式給每個文件夾命名,這樣歸類的時間成本很低,而且可以方便的查找過往照片。
第二步:用Picasa篩選出一部分「星標」照片。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出去一趟拍了數百上千張照片,真正比較滿意的只有幾十張甚至幾張,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比較滿意的照片單獨挑選出來。很久之後查看照片,你幾乎不可能一張張的看過去,但是篩選過後照片數量大大減少,而且質量都比較高,後續回顧時再看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上個月帶女兒去沙灘拍照,拍了227張照片,簡單篩選後只保留20張
第三部:進一步篩選,選出適合實體化的照片。即使在電子化如此方便的時代,我依然建議將照片實體化,照片在手中的質感是完全不同於屏幕的,成長於網路時代之前我還是喜歡偶爾看看實體照片。而且如果你像我一樣願意再花一些時間將照片做成照片書,那麼偶爾翻看時得到的不止有手感,還有照片背後你興許已經淡忘的故事。
同樣是上面那個相冊,我只選了8張放進最近做的照片書中。
- 管理照片:在每一步整理照片之後用相應的方式存放照片,確保可靠以及方便查看
第一步整理之後:短期內的照片可以存放在電腦中,定期將所有照片存入移動硬碟備份。以前我還用過光碟,但現在能找到光碟機的電腦已經不多,而且移動硬碟的價格也已經十分親民,所以移動硬碟是簡單實惠的選擇。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1T的硬碟應該就夠用上好些年了,我從大學至今十多年的照片也就不到200G(早期設備像素都很低)。
移動硬碟的照片文件夾截圖
在硬碟的照片平時基本用不著,非常少見的情況下,會去找原片列印大尺寸照片,或者是瀏覽所有某次活動照片尋找某個信息。
第二步整理之後:將比較滿意的照片,用Picasa導出為2048解析度,然後進行雲端備份。之所以降低解析度是為了實現更快的訪問速度以及佔用較少的網盤空間,而且2048的解析度對於絕大多數查看和分享場合已經足夠。至於雲端備份工具,我使用的是Google Photo和Dropbox雙重備份。Dropbox作為網盤始祖自然不必多說,我這裡想安利一下我認為的目前最佳照片雲端備份工具:Google Photo。
大約8,9年前我開始用的時候還是Picasa web album,後來變成了Google+ album,我一直用著但並沒覺得多好。直到去年底改版為Google Photo,很快就成為我主力照片管理軟體,十分十分的強大,而且目前其功能還在不停的進一步完善,強烈推薦大家嘗試一下。
Google Photo的除了全平台兼容,可生成相冊故事這種常見的功能,比較搶眼特性有無限容量備份,最高支持1600萬像素(iPhone6s Plus的像素為1200萬);自動生成短片,特效照片和拼接圖片等;不定期幫你回憶一下往事,順祝你老婆看不到前女友照片:
當然最最強大的是Google的老本行:檢索功能。
地點檢索是小兒科了:
關鍵詞檢索可以自定義,對英文支持比較好:
還有牛*的人像檢索:
有了雲備份,幾乎隨時實地都可以在任意設備上查看照片,相當的方便。因為每個相冊照片數量都不多,而且解析度都已經降低,所以即使在科學上網的條件下也能很快的查看。這種方式是我查看照片用得最多的。
第三步整理之後:把照片做成照片書,或者列印出來,做成照片牆。三年前某次旅遊回來後做了一本照片書,放在書房一直沒看,某次有客人來時翻到,突然發現還蠻有意思的,於是這兩年出行回來都不忘做本照片書留作紀念。而女兒出生後,照片數量明顯多了起來,先是做了一本粘帖相冊,效果很好,但太耗時,後來也都改為照片書。因此到現在已經攢了好幾本照片書,相信這些未來都很可能成為美好的回憶。就像知乎上都說要講故事和抖機靈才能騙贊,照片書相對傳統的照片集,優勢就在於可以在照片邊上添加背景故事,還有(自以為)搞笑的註解。
這兩年旅遊以及給女兒做的照片書
粘帖相冊比較有「溫度」,我甚至把每次拍攝地都用地圖標註了出來。這樣耗時很多,只做了一本就放棄了,當然如果字寫得好可以自己寫就方便不少
很多網站上都可以做這種照片書,附上照片背景,查看起來很方便
相比於照片書長期窩在書櫃,照片牆就更容易被看到了。我嘗試過的照片牆有兩種,一種是掛一塊軟木板在牆上,可以隨手把照片釘上去;另一種是相框型的照片牆。前者是在女兒出生後不久,開始瘋狂給她拍照的階段,買了個照片印表機,時不時往木板上釘些最新的照片。後者相對比較收斂,一般選用自認為比較美的照片(小提示,相框照片牆建議用3M的相框無痕黏膠固定,類似魔術貼,可以隨時取下,而且不傷牆面)。
用軟木板釘照片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否則總體看去很亂,我用了一年,搬家後就放棄了。相框造型的照片牆相對容易擺出美感,用3M黏膠後可以很方便的不定期更換照片
照片牆的照片天天都見得到,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換幾張,換下來的照片則可以保存在一個大相冊里。而照片書的照片則是有長輩親戚來玩時,偶爾可以拿出來看看,講講路上的故事或者女兒「小時候」的囧事。
你的疑惑在於:
按照傳統文件夾分類的整理方式,同一張圖片如果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相機,時間等等)要放入不同的文件夾才行,但實際上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即讓同一張照片同時屬於兩個不同的文件夾。
一首歌既屬於流行音樂這個文件夾,又屬於張學友這個文件夾,又屬於搖滾這個文件夾,難道我把它撕成三份分別放入1/3?
你也許一直是這樣的方式將照片弄到計算機上的:
連接上數碼相機,打開可移動存儲卡,找到放圖片的文件夾,全選,複製,在自己計算機上建立一個目錄,然後粘到這裡。
那麼現在不妨試試下面這種方式:
1.在數碼相機上選擇導入圖片和視頻,如圖
2.在彈出的下面這個對話框中輸入標籤,也可以不輸,用於識別,然後點擊導入,計算機會自動將你的照片從數碼相機中導入到你的圖片庫中,並且用你設置的標籤自動命名好這些照片。
3.打開圖片庫(最好了解熟悉一下什麼是庫,怎麼用)
4.看到右上角的Arrange By了嗎?比如選擇按照月份篩選
就會出現上圖的樣子,不管是哪個文件夾中的圖片,不管它實際在什麼地方保存著,只要它的屬性是2012年10月的,就會被放入到2012年10月這個類當中展示出來。
同理可以按照其他的方式排列
5.注意一下下面那個小tag標籤,每一個照片都可以自定義多個tag(讓它屬於不同的類別),同樣的tag的照片就等效於是分到一類了,哪怕它們分離在天涯海角。可以批量設定tag,選中需要的照片,在下面的屬性里設置即可。然後可以按照tag進行篩選分類了,效果不截圖了這裡,只截一個設置tag的圖。
注,很多網站上現在就用tag,比如豆瓣,同一本書,它可以屬於小說這個分類,也可以屬於科幻這個分類,也可以屬於偵探這個分類。
還比如知乎,你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沒有讓你選擇或者輸入標籤?
標籤無處不在啊,有木有?試試這個功能吧,看到底怎麼樣?
希望有所幫助
你只需要 Picasa。
免費。
接上、導入,就不用操心管理了。
絕大多數編輯操作都可以隨時撤銷。
臉部識別。
還有超級易用的海報、拼貼、視頻製作。
儘管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相冊服務在國內時常不穩定,但它仍然配得上「別無所求」四個字。
補充:
使用 Windows 資源管理器管理照片屬於浪費生命的行為。當然學會庫的使用技巧可以減少浪費程度。
如果是 Mac 用戶,應該不會有此困惑,因為有隨機預裝的 iPhoto。
再補充:
由於對 RAW 支持較差,Picasa 不適合作為生產工具。取決於你怎麼對待你的照片,稀里嘩啦拍完了丟到不知道哪裡就不管了,什麼軟體也管理不好,拍的時候用心,拍完了再仔細處理,Windows資源管理器也夠用了。
我好幾百G照片,只用資源管理器,你要任何照片,幾秒鐘一定找得到,用LightRoom或者iPhoto,最大麻煩是多設備處理不方便,而且有種無法直接控制文件的感覺(受Windows邏輯毒害已深吧)。
除了Aperture外,以下幾款常見的本人都用過。
使用windows資源管理器管理照片簡直是浪費生命,直接無視!
如果僅僅是管理照片,Windows推薦Picasa,Mac推薦Iphoto。本人正是受Iphoto啟發,才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庫管理這一13格很高的東西。相見恨晚!由於沒有Mac,所以只有用Picasa作為替代。
Lightroom太貴(別說讓我用盜版!),太專業,只有遠遠的向它致敬了。
1、相冊(都是虛擬的,不改變原始文件位置,隨便按需創建、刪除吧)
2、人物(識別率超高,輕鬆管理幾千張照片)
3、標籤(給不同文件夾的圖片加上標籤,快速定位同類型照片)
4、搜索(標籤、相冊、文件夾名稱、照片名稱一體化搜索,非常方便)
最後,軟體無所謂哪個更好,只要熟悉了它的套路,都能很高效。
坐下來,沉下心,花個半個小時搞懂它,幸福指數立馬提升。
推薦使用工具Lightroom或者ACDSee,仔細研究導入選項:
1、每次導入到固定文件夾內,比如專門建立一個盤符或一個文件夾存放照片,並將其納入Windows的「庫」中以便搜索,而且將LR或者ACDSee的默認工作區放在這個文件夾。
2、按照日期建立子文件夾,如2013-04-06。導入完成後改名文件夾,在文件夾名後放入簡略內容,如「2013-04-06 故宮博物館」,這樣就不會影響文件管理器內的顯示順序。
3、不同的相機使用同樣的導入設置,確保同一天的照片進入同一個子文件夾
4、需要顯示照片的時候,選擇「按照時間排序」,Windows資源管理器中操作為 空白處右鍵-排序方式-日期 。即可規避默認文件名格式不同的問題。
如果題主有一大堆照片,現在都存在一個文件夾底下,分不清誰是誰的話,挨個項整理可能會有麻煩。需要查找某個時段的照片,在Windows資源管理器中使用「分組依據」功能:空白處右鍵-分組依據-日期,可以按照日期展開和摺疊某一組相片。
Ps:LR和ACDSee對視頻的支持都不夠好,Windows又不支持自動旋轉,所以如果有人有更簡單完整的方法,請告訴我,萬謝!要管理圖片的話,又要作為生產工具,用adobe bridge管理不是挺好的
多個設備的照片放在一個文件夾里沒什麼不方便的,按照拍攝時間排序就好了。
這個問題挺多人關注的,我也來湊湊熱鬧。
先吐槽一下,自從手機拍照功能強大以來,拍照變得越來越輕鬆,但同時也帶來麻煩。想到小時候,滿歲時會特地去照相館照一張。後來有了個人膠片相機,過年過節家人團聚的時候才會特別隆重的合個影。一卷只能拍36張,得省著拍。再後來數碼相機,手機普及了,人人都成了攝影師,拍照變成隨時隨地進行而且零成本的事情。於是鋪天蓋地的照片來了,手機,電腦,網上。很難想像現在把一個人擁有的照片全部「洗」出來放進相冊里,估計能堆滿整個屋子。另一方面,非常羨慕現在出生的小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成長的每一瞬間都會被媽媽們紀錄下來,成為一輩子的記憶。對比下我們80後的童年就慘了點,就那麼寥寥的幾張影相和模糊的記憶。有時候在想照片也許才是記憶,起碼對於記性差的我是這樣。記憶這東西是會隨著時間慢慢模糊的,也許突然有一天就消失了你都沒有察覺,想想挺恐怖的。還有一個常識,人記憶中的畫面都是黑白的,沒有顏色。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看黑白照片會有一種歷史感,彷彿是久遠的記憶。
扯遠了,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拍照這個挺重要的,誰不想這輩子多些回憶呢。相比另一種記錄方式-文字,拍照就輕鬆多了。正是輕鬆導致另外一個問題,堆積如山的照片該如何管理?
我之前用的Mac的Aperture做整理,當蘋果更新了「照片」應用之後,發現很好用,而且可以同時管理iphone和Mac的照片。所以果斷拋棄了Iphoto,Aperture之類。
基於Mac的「照片」應用講兩點:照片整理分類和照片共享。
整理照片
這件事特別頭疼,用手機整理效率非常低。
所以我通常直接全部導入到電腦中,然後清空手機相冊。有人會問,那有些照片想留在手機上怎麼半?用照片共享功能啊,後面會講。
整理照片就做兩件事:1.刪除不要的(這個就不細講了,依個人喜好)2.分類相簿
如下圖「照片」裡面有你所有的照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這點和iPhone是一樣的。
下面是我建立的相分類
說說我分類的思路吧,拋磚引玉:
- 人物:自拍,私照,朋友,家人。 會盡量篩選有意思,值得回憶的。
- 生活紀錄: 日常的吃,喝,玩,樂。
在這裡會有細分,例如「健身」 :紀錄我健身的整個過程,會一直有新的照片持續錄入。 又例如「XX聚餐」:值得單獨建個相簿,將照片一次性存入,後面在慢慢整理。 這時候會碰到個問題:聚餐中有朋友的合照和自拍等等,是不是又要重複放進「人物」目錄呢?當然可以放,但是我會選擇以下在合照中會挑一張最好的,最值得紀念的。 這裡有一點疑惑說明一下, 你放入相簿只是分類而已,並沒有複製照片,所以同時存在於兩個相簿的照片,其實只有一張而已。 而當你「delete」 一張照片時,只是從相簿移除而已,真身必須「刪除」才會到「廢紙簍」中。 - 工作紀錄:根據個人的工作不同來細分,可能是紀錄一些重要的過程,碰到的問題,留作後期回顧的事情。也許有人根本不需要用照片記錄工作。對我而言,我會通過照片搜集好的產品,設計,靈感,任何美的事物。
- 旅行照:這個比較簡單,我會把一次旅行的所有照片放入一個文件夾,後面回看時候再整理。同樣裡面有些會篩選進「人物」的文件夾。
- 雜務:這是隨手紀錄用的,比如截屏,電話號碼。這些照片大部分過幾天就該清除掉了。少部分可能會長期有用,那就保留著。比如證件照,文件照。這個文件夾的意義更像是個備忘錄,所以你也可以它們整理到「印象筆記」之類 。 而我的做法是,把它們添加到共享文件夾。
當然分類方法因人而異,自由發揮。記住所有的照片都按時間順序存在「照片」中,你所建立的相簿只是一個「集合」而已,並沒有複製照片。
照片共享
Mac OS 10 和 IOS10之後的「照片」 支持iCloud 共享,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比「照片流」等同步功能好太多。照片流我是重來不開的。原因你懂的!因為大多垃圾照片(隱私照片)還沒有清理前就自動同步到別的設備上是非常浪費(恐怖)的一件事。而Icloud 共享卻不一樣,它可以有選擇的同步,選擇照片建立共享文件夾,設備之間實現共享,還可以添加共享人,並支持發表評論。
下面是我的共享相簿:
- 證件照: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用到,所以要長期留存在手機里。
- Design:設計作品,這是Idea職業需要,偶爾會翻出來給人秀一下。所以一定要瞬間翻出來才顯得專業。還可以共享給別人。
- Idea:靈感圖片,經常會翻出來看下。
還有分享給朋友,客戶的等等。
總結一下,需要長久留存在手機上,以備不時之需,又或者經常跟會跟人分享久的一類照片,用icloud共享就對了。
另外在介紹一個好用的--照片圖庫。
按住option,點擊「照片」會出現下面的選擇:
Photos圖庫為系統默認圖庫,你還可以新建圖庫,如「舊照片整理」是我自建的,有80多G,所以就保存到移動硬碟上,為Mac省點空間。
用「照片」打開後的樣子,是我之前整理過的,還有些沒整理完,留著有時間再整理。
恩,就寫到這吧。歡迎私下交流。這是本人的第一次回答,求點個贊吧!
看著各位給照片打標籤,文件夾分類,真心覺得累。
https://www.google.com/photos/about/?page=home
還是用Google photos這樣的智能網路相冊方便點。多平台,可以同步RAW,自動同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自動生成風格化照片,自動生成故事相冊。16mp以下的照片和1080P視頻無限容量;如果保存未經壓縮的原圖則需要買容量。
而且最大的好處是在雲端我隨時可以拿出手機或者任何一部設備就可以翻翻過去的所有照片 (我目前傳了大概70G),而如果只存儲在本地則被限定在一個地方了。
至於我收藏的網路圖片,則是用Chrome的Clip it good 插件,直接右鍵保存到Google相冊。
以下就是圖片直接上傳,沒有修改文件名,沒有打任何tag,完全是Google Photos識別出來的,可以像在搜索引擎找圖片一樣直接進行關鍵詞搜索。
我的情況:七年的攝影愛好者,現在拍照少了,每月有幾百張照片的樣子。工具是手機+單反+相機+pad,總之身邊有什麼就拍什麼。
「高效」一詞離不開一個好的軟體了,我說一個簡單的方法,適用於普通人,也可作為愛好者整理照片的基礎。
Windows / mac 平台,推薦軟體:Picasa、Lightroom
- 首先,照片放歸一處,這是前提,如果照片多得話,準備個容量大的分區或外置硬碟吧。
- 為你所有的拍照設備同步時間,一定開啟GPS標記功能(沒有這個功能除外)。
好了,基本如果是自己拍的照片,一個時間段也就是一個事件,那麼粗略來看,按拍攝時間順序排列出不了大錯。
- 「人臉標記」我基本不用,理由是:系統不智能,浪費時間、效率底下,而且街拍時候陌生人太多,簡而言之——不實用;
- 不修改文件名;
- 用關鍵詞標記地點、人物、事件等,其他回答中也有寫方法,我不再多說;
- 善用」事件/相冊「功能,以Picasa為例,一個」相冊「可以添加任意不同時間的照片,一個照片可以加入若干個相冊,而不會額增加文件、外佔據空間。」相冊「相當於整理箱,保持文件的單一性,當然更有效率。
Mac平台專有軟體
除了Picasa、Lightroom,mac下還有iphoto 和 Aperture,我覺得Aperture非常好用,但聽說已經停止開發了。
軟體都大同小異,習慣就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LightRoom對配置要求高,普通電腦用起來不流暢,我還是用的傳統文件夾的方法。
看到前邊@鋼盅郭子的答案覺得這個
Picasa 貌似非常好用~不過因為以前被關門大吉的N個多種網站坑過,所以覺得想保留的資料還是放在自己電腦的硬碟里更可靠。閑言少敘,現在來解答一下題主的提問~
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題主的問題的重點在於「多個相機的照片自動命名的格式不同,就算放在同一個文件夾里也不容易按時間順序瀏覽」,所以,我目前使用的方法或許正好可以簡單的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步,把全部照片下載到電腦里(這步好像不用講呃 :P)
第二步,用圖片軟體ISEE把全部照片的名字按「年月日」方式批處理~這樣所有的照片都會自動以拍照時間排序了^_^~這個軟體的一個功能就是按照照片自帶的信息直接將照片批量名改成它的拍攝時間,並且還能在後邊加上一組數字(這組數字我一直沒搞清楚是根據什麼起的,也許是秒?也許只是隨機數字)~總之可以精確到分的時間命名法應該足夠用了^_^
第三步,因為已經全部按時間分類了,所以可以方便的手動分類入到各類的文件夾里~
我基本上是按何人、何地、何事進行分類的~比如,我會分類為「小琉璃」(我養的小兔子^_^很可愛)、「妹妹婚禮」、「玉皇山」(我常去的家附近的山林公園~風景不錯,常能看到市景、江景,以及有美麗色彩的樹葉~特別是現在這個季節~現在無疑是我們這兒最美的季節^_^當然春天也很好~山崖上有一簇簇的淺粉花樹)。
2014.1.14 補充:又發現,其實ISEE在批量改名的時候,可以手動時間有前邊加前綴~所以,同一分類下的照片,可以用前綴批量標註照片內容~~
這個問題,我特別邀請了我們豈安科技UX設計師冒煙煙來回答。以下——
冒煙煙,主要使用MAC進行整理照片以及管理照片的工作。
之前搜集了很多關於數據可視化的圖片和可視化網站截圖,還有平日里做設計時收集的一些設計素材,並沒有刻意的整理過,都是隨機新建文件夾放在桌面。發現這樣的「隨機」帶來了之後用素材時,記不住放在哪個文件、找起來花費時間長、之後不便於素材的累積。
所謂快刀斬亂麻,整理就成了設計師的必備任務,而整理的最終目的則是要讓人時刻保持清醒的精神狀態以做出最迅速準確的決斷。為了提高我的設計流程效率,我試用了幾個MAC版的圖片管理軟體。現在分享出來希望可以供大家參考。
Adobe Bridge
首先介紹 Adobe Bridge ,它也是 Adobe 公司的一款免費的軟體。應該是要介紹的幾個裡面功能最多最複雜的一個,我最初使用的便是 Bridge。Bridge 無需導入文件,電腦里有什麼文件,這裡面也是同步,左上角有麵包屑顯示。也可以多個窗口操作管理,按「command+n」打開一個新的 Bridge 窗口。
下面開始分功能介紹:
支持格式:
jpg、png、gif、pdf、mp4、pages、sketch、psd、ai等(Bridge 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從 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Adobe InDesign、Adobe Golive 中使用)
·
過濾器:
關鍵詞(主要)、文件類型(主要)、創建 / 修改日期、顏色配置、長寬比
左側有多種過濾器,主要通過關鍵字和文件類型進行過濾。右側可以添加、編輯關鍵詞,也可以一張圖對應多個關鍵詞,還能進行關鍵詞搜索、篩選,取並集快速捕捉到你需要查看的圖片文件。
最最重要的是, Bridge 里編輯過關鍵詞的圖片都可以寫進文件內部,當你右鍵「顯示簡介」時,會發現已標記關鍵詞。當你把這個圖片導入到 Pixa (下面將會介紹的圖片管理軟體)時,你會發現關鍵詞會變成標籤帶入到 Pixa 內自動進行分類。
- 右側可預覽單個文件,下面可看文件所有元數據,也可以多個圖片同時預覽。當我們需要看同一設計不同尺寸下的對比效果或是一些切圖是否屬性相同時,則可以使用多個預覽。
- 第一欄右上角可以選擇工作區顯示也可以自定義工作區。右下角可以切換內容視圖模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縮略圖形式或者是詳細信息形式查看。
編輯圖片:
批量重命名、文件簡介設置、審閱模式
右上角工具欄「優化」可以進行批量重命名、文件簡介、審閱模式。批量命名可以編輯前 / 後綴,一鍵將雜亂的文件類型變成統一的「png」,或者將一組「@2x」切圖變成「@3x」。
文件簡介就是可以對圖片進行內部的編輯。我對審閱模式的使用不多,總體來說一個是可以對細節進行放大、一個是新建收藏集里。還有一些刪除操作、旋轉圖像、移動等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可以深入研究。
Pixa
Pixa 雖然沒有 Bridge 那麼多功能,但是也是一款很好用的管理軟體,就因為它簡潔明了的界面,沒有那麼多選擇。
Pixa 是需要導入文件的,生成一個資料庫,並且還在資料庫里將「截圖」為一個大類。Pixa 貌似是將截圖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功能。另外,Pixa 在左側目錄里右鍵選擇「在新的標籤頁中打開」就可以多個標籤之前切換操作。
支持格式:
JPG、PNG、GIF、PDF、TIFF、SVG、PSD、AI、ICNS、BMP、ICO、 EPS等 等格式的圖片文件。
過濾器:
項目、截圖、標記、大小、顏色
Pixa左上角進行了「項目」和「標籤」作為tab切換進行大類過濾。
項目里你可以自己自定義多個不同的項目內容,例如我會將公司的不同產品的設計稿新建不同的項目里,或者說把靈感參考打包成一個項目。切換到「標籤」就分了標記、大小、顏色進行過濾。
其中最好用的應該是「標記」,裡面可以新建很多小標籤,例如:web ui 、icon 、手機端、vi 等等。前面 Bridge 介紹了關鍵詞嵌入了文件內部中,所以你之前在 Bridge 里設置過關鍵詞的圖片導入到 Pixa 里就會自動進行小標籤新建+分類。
分組方式:
項目、擴展名、大小、彩色
在標籤篩選過後,在用分組方式來進行二次過濾細化, 如圖將文件類型進行了 gif 、png 、jpg 整理。
排序方式:
創建 / 導入 / 修改日期、標題、尺寸、顏色
文件預覽:
讀取色值、圖像信息、編輯標籤
預覽文件時,左上角可以選擇格式,然後滑鼠懸浮會放大細節讀取顏色值RGB。下方可以重命名、圖像信息以及添加 / 刪除標籤。這裡也可以選取多個文件進行批量重命名及添加標籤。
快速導出:
可以提前編輯新預設到選項里方便進行批量導出。
Inboard
與前兩個相比,Inboard 的功能弱了不少,它主要專註於素材的收集。
有兩個收集功能一個是 Dribbble的 like 資源導入,一個是 Menubar 上的截屏器。我覺得 dribbble 的 like 導入功能不錯,這樣我就不用下載到電腦里,只要打開 inboard 同步就可以方便查閱了。
支持格式:
JPG、PNG、PSD 、AI、PDF、GIF、EPS (相比起來支持格式較少,並且不支持 sketch 的文件)
過濾器:
標籤、文件夾、dribbble
左側導航里 Inboard 主要以文件夾和 tag 的方式管理及過濾素材。可以兩個維度交叉進行管理。相對之前的兩個強大的過濾功能,這個的確稍顯遜色了,但是我覺得這樣更簡單粗暴。並且,我喜歡標籤視圖裡卡片的設計形式。
排序方式:
日期、標題(略少,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 Bridge 里的按評級排序很好用)
文件預覽:
添加 url 、多個標籤
瀑布流式的布局,提高了瀏覽的效率和感受。 雙擊圖片進行預覽,可以在右邊進行重命名、添加 url 、添加和刪除標籤。inboard 的預覽沒有什麼強大的編輯功能,唯一的特點就是這個添加 url,點擊之後可以快速打開網頁。
截屏功能:
inboard 的截屏功能,支持 Chrome 和 Safari 在當前頁面滾動截屏並保存到圖庫中,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搞定。
總結一下 Inboard,我很喜歡它的界面設計好看,布局簡單,能滿足我對圖片素材管理的基本需求,重點是我能快速上手。並且可以滾動截屏保存以及 dribbble 訂閱。
總結
以上是我常用與對比分析的三個圖片管理軟體,還有一些圖片管理軟體都大同小異。如果想要有圖片編輯工具來輕鬆處理數碼影像的朋友可以試試 ACD See for MAC ,這個軟體目前是最流行的數字圖像處理軟體。這裡不介紹是因為它的功能很多,但是主要是在於對圖片的處理功能,不在此次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有更好的圖片管理軟體,歡迎留言交流。
看到題主的無奈,讓我想到自從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我們拍照時不用再小心翼翼地節省菲林,可以隨心所欲地拍下多張照片再慢慢篩選。但對於選擇困難者來說,面對數量龐大的照片,如果需要查找或使用某張照片時,或許需要翻閱大量文件夾,確實是一件讓人很沮喪的事情。
下面我說說我的照片整理和管理方式吧,希望可以給題主帶來幫助。
第一步、照片的整理
首先,我們需要先根據照片的拍攝時間對照片進行排列,這樣一看就知道什麼時候拍的,方便排序也方便查找。
將所有的零碎照片全部放到一個雲相冊中,然後使用圖片管理軟體來輕鬆整理雜亂無章的照片,形成照片流,很多軟體都能做到,這裡我用的是天翼雲盤的雲相冊,一款大部分人都知道的軟體。
第二步、照片分類管理
要怎麼將照片分類才能方便管理?這個問題仁者見仁,選自己喜歡的好了,我是用這麼3個方法
1. 事件-時間
2. 人物-時間
3. 我採用的簡單模式
故事集(按照某次旅遊事件或者精挑細選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做成故事集,方便以後列印圖冊或者保存)
人物(主要放其他長輩的相片)-&>時間線
生活(日常生活照片,偶爾看看)-&>時間線
就這麼簡單,平常有新的照片,如果是旅遊的就在天翼雲盤雲相冊建立一個相應的故事集,如果是生活照可以直接丟在生活的當前年份下,當然需要挑出滿意的照片放進故事集里,以後可以列印照片書什麼的也好。
照片的整理和管理方法或許還有很多,但是適合自己同時而又最便捷的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希望可以幫到您!
之前無聊看過一個老外的視頻,附上當時的筆記,如果和上面有重複,抱歉:
[數碼照片的歸類與存檔視頻教程].TLF-SOFT-Lynda.com.Organizing.and.Archiving.Digital.Photos-QUASAR
優先使用讀卡器而非相機連接電腦傳輸圖片
使用移動硬碟備份圖片
使用列表文件夾視圖,顯示文件名,拍攝時間,格式,說明;照片命名規則採用連續命名
圖片拷貝到電腦後,根據需要使用相機刪除/格式化存儲卡命令
保存好存儲卡,將存儲卡放在盒子中,在盒子上做標籤說明,特別是有多塊不同用途的存儲卡時。//建議所有移動設備上都添加個人識別標記
不使用特別軟體來組織圖片:根據年來建立大的文件夾,在次一級文件夾中使用時間-關鍵詞作為文件名建立一系列子文件夾,用於存儲圖片
對於目前存在的混亂圖片先置之不理,從今天開始堅持使用自己的圖片組織技巧,等日後再做整理
使用擴展軟體,如 adobe bridge, 導入圖片可以完成諸如圖片批量改名、添加水印等單純複製粘貼無法實現的功能。
其他可用軟體,aperture(Mac)、lightroom(Windows)
對圖片增加關鍵詞
設置關鍵詞的建議:圖片主題,內容,拍攝地點,顏色(用文字大致描述圖片的內容)
對導入的圖片進行打分,可以這樣進行:瀏覽一遍同一系列的圖片,給予一個基準分(2星),仔細評價每一張圖片調整評分。
除了打分,還可以使用標記(彩色標籤)等對圖片進行分類,但是不建議同時使用太多的分類系統
堅持使用自己的分類原則
使用虛擬文件夾(類似win 7中的庫),lightroom中稱為畫集或收藏集
lightroom是photoshop的最佳搭檔,使用導出到ps中編輯可以有效管理圖片及其衍生產品。
備份的原則,建議完整備份至移動硬碟。
建議,挑選一些最好的作品列印出來保存
推薦閱讀: